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10 個回答
铁马冰河wu
2019-05-09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夷陵之戰發生於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次年(222年)即結束,其起因在於孫權乘蜀將關羽大舉出兵進攻曹魏之襄、樊二城時,遣大將呂蒙率精兵偷襲荊州,關羽猝不及防,兵敗身死,荊州也被呂蒙襲佔。劉備聞訊怒不可遏,欲起大兵東擊孫吳,為關羽報仇,同時復奪荊州。孫權擒殺關羽、奪取荊州後,迫於北邊曹魏施加的壓力,遣使向劉備求和,劉備不許,執意興兵伐吳。孫、劉由此交惡。雙方均磨刀霍霍,整軍備戰,一場攸關生死的大決戰如箭在弦、一觸即發。

劉備空國而出征伐東吳,戰略目標是奪回荊州,重新取得蜀漢在“三足鼎立”中的優勢地位,其結果卻是氣勢洶洶、志在必得的劉備慘敗於名不見經傳的後生陸遜之手,徹底喪失了對戰略要地荊州的控制權,其勢力被牢牢限制在長江上游,再難出三峽一步。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那麼,劉備拒聽諸葛亮、趙雲等大臣的諫阻,執意進攻東吳,到底動用了兵力呢?小說《三國演義》說劉備伐吳,徵調了“川將數百,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大家知道,蜀國在三國中實力最弱,不論是地盤、經濟、文化、人力均無法和曹魏甚至東吳比。根據《三國志》、《蜀記·後主傳》等史籍記載,到司馬昭遣鍾會、鄧艾滅蜀、蜀漢即將滅亡之時,蜀國的戶籍總人口僅“男女九十四萬口”,“帶甲將士十萬兩千”,那麼,夷陵之戰爆發前蜀漢政權絕不可能擁有七十五萬兵力,這一點毋庸置疑,基本可以斷定是小說家羅貫中杜撰、誇張的。

那麼,劉備伐吳究竟帶去了多少軍隊呢?《三國志》、《資治通鑑》、《華陽國志》等史籍均未記載蜀軍東征的具體人數。但根據裴松之等人的估算,劉備一共徵調了六、七萬大軍東下攻吳。也有十一萬之說。對於蜀國來說,這已是其用兵的極限了。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大戰爆發前,孫權向劉備求和遭拒後,為免兩面受敵,轉而向曹魏示好、求和。外交失敗,只能用武力抵禦敵人了。孫權先遣孫桓和朱然率軍前去抵禦洶洶來犯的蜀軍,卻被劉備擊敗,孫桓被圍困在夷陵城中。《三國志》載:“初,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為備所圍,求救於遜”。這樣,夷陵之戰的主角陸遜閃亮登場。史載“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鉞,督朱然、潘璋、韓當、宋謙、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和身經百戰的梟雄劉備比,初出茅廬的陸遜只是小字輩。

陸遜見劉備兵鋒甚銳,知道與之硬碰硬是不行的,只得收縮兵力於夷道、猇亭,據險堅守,與傾巢而來、氣勢正盛的蜀軍形成對峙之勢,眾將求戰心切,見陸遜一下讓出數百里給敵軍,而且不發兵去營救被圍困在夷陵城中的“公族”孫桓,於是心中愈發不滿,懷疑陸遜是個只善說大話實則畏敵如虎的懦夫。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江東諸將紛紛要求速戰速決,陸遜堅決不許 ,眾將不免口出怨言。陸遜召集大家,厲聲道:“劉備是名聞天下的人物,就連曹操都懼其三分。......我雖只是一介書生,卻是受命於主上擔當指揮之任。主公之所以委屈各位,讓諸位接受我的指揮,是因為我還有那麼一丁點兒可取之能,也能夠忍辱負重。大家要各自承擔責任,不得輕易言戰,否則,軍法無情 ”!一席軟中帶硬的話果然把諸將都給鎮住了,大家只好隱忍不快,各司其職,遵令而行。

彼時,屯駐於猇亭的劉備見吳軍堅守不出,求速戰而不能,便作了與吳軍打持久戰的準備。他認為,吳軍長於水戰,為避其長處,他下令蜀軍“舍船就步”,命全軍一起棄船登岸,在崎嶇狹窄的山道上樹柵連營四十餘座,綿延七百餘里。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這種連營之法,恰恰犯了兵家之大忌,就連遠在北方的曹丕聽說此事後,都預測到了劉備必敗。他對左右道:“備不知兵,豈有七百里連營可以拒敵者乎”!

面對劉備樹柵連營七百里禦敵的做法,最感歡欣鼓舞的莫過於吳大都督陸遜了。他最擔心的是蜀軍水路並進,夾擊夷陵。如今,他最擔心的事並沒發生,反而是劉備祭出昏招,依山傍巖樹柵連營,主動往自己制定的“以逸待勞”圈套裡鑽。

雙方相持到閏六月,陸遜見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召集眾將商議反擊之事。有人覺得最佳反攻時機應該是當初劉備立足未穩時,如今蜀軍已經深入吳境六、七百里,相持了七、八個月,一些要害之地蜀軍已分兵固守,認為此時發起反攻未必有利。陸遜主意已定,他力排眾議,決定大舉反攻。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夷陵猇亭之戰的過程並不複雜,陸遜命諸將分頭縱火,火借風勢,吞噬一切,吳軍乘勢夾攻蜀軍,蜀軍大敗虧輸,劉備忙下令退軍。激戰中,蜀軍悍將傅肜、程畿、張南、馮習、武陵蠻王沙摩柯等先後戰死,杜路、劉寧等將領走投無路,被迫投降了陸遜。

吳將朱然、韓當率軍緊追不捨,在馬鞍山一帶圍攻在此收集潰兵的劉備。吳軍攻勢凶猛,蜀軍很快土崩瓦解,又損失了數萬兵馬。劉備乘夜色率殘軍突圍,好不容易突出重圍,繼續沿三峽西逃。陸遜絲毫不給劉備喘息之機,他疾令孫桓以及秭歸守將李異、劉阿率軍銜枚急追,務必全殲蜀軍。

在秭歸,劉備收集潰卒,準備利用舊有的防禦工事站穩腳跟,阻擊追兵。但吳軍進攻神速,很快大舉襲來,根本不給劉備立足的機會,驚魂未定的蜀軍再遭重創,傷亡慘重,十不存一。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秭歸慘敗,蜀軍基本全軍盡沒,再無還手之力。劉備領少數殘兵敗將離開秭歸繼續西逃,為阻撓吳軍追擊,他命軍士在路上焚燒鎧甲、盾牌。有人報告他說,吳國安東將軍孫桓走小道奔襲夔州,欲截斷蜀軍的歸路。劉備急忙放棄大道,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搶先奪路,才趕在孫桓前面抵達夔門,這才倖免於難。

就在此時,驍將趙雲率軍到達白帝,閬中太守閻芝也派五千援軍開至。在趙雲等人的接應下,歷盡千難萬險的劉備方才虎口脫險,狼狽不堪的進入白帝城中。

劉備率六、七萬大軍(也有十一萬之說)伐吳,基本全軍覆沒,只有少數人隨劉備逃了回來,軍械物資損失更是難以計數。陸遜足智多謀,立下赫赫戰功,從此名噪天下。至此,吳、蜀爭奪荊州的戰爭終告結束。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劉備退回白帝城永安宮後,悔愧交加,憂鬱成疾,遂一病不起。章武三年(223年),劉備閉目而逝,歿年六十三歲,臨終前遺命諸葛亮、李嚴輔佐劉禪治國理政,以扭轉頹勢,力挽狂瀾。

蜀國僻居西南一隅,國力本來就弱,因劉備這次空國遠征,在戰略、戰術上接連失誤 ,慘遭失敗,人員、物資損失巨大,給建立不久的蜀漢政權帶來了難以言表的深重災難,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還是人員上的損失,都是規模空前、難以承受的,其嚴重程度,甚至會動搖蜀漢政權的統治根基。而且此時的蜀漢人才迅速凋零:自荊州淪陷後,關羽、張飛相繼身亡;驃騎將軍馬超憤然離世;司徒許靖、尚書劉巴等英才也先後過世......加上夷陵之戰陣亡的傅肜、程畿等人,蜀國人才星散,後繼乏人。蜀國總人口不足百萬,一次戰役就犧牲了數萬將士,實在是難於承受的巨大損失啊。而且蜀漢外有吳、魏咄咄逼人,內部隱患重重,加上夷陵戰役使國力大損 ,從此走向了一條由盛而衰的下坡路。雖然諸葛亮採取了正確的策略,放棄了對荊州的爭奪,與孫吳重修舊好,共同抵禦曹魏,但夷陵慘敗後蜀國一蹶不振的頹勢很難徹底挽回,他不過是幫助劉禪延續了四十一年的國祚罷了。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一家之言 歡迎探討 不喜勿噴 }

史学达人
2019-02-22

夷陵之戰是劉備發動的,但是,最終他被初出茅廬的東吳都堵陸遜給打敗了,損兵折將我們就不說了,關鍵是在這一戰後,劉備連性命都給丟了。

這一仗打的,真的是讓劉備丟盡了老臉呀。

那麼為何這一次戰爭劉備集團,僅僅損失了五萬兵馬,他就一蹶不振了呢?

要知道當時的五萬人馬,基本上是劉備集團的全部兵力了,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根據《三國志》上的記錄,劉備攻打荊州的時候,也僅僅只有三萬多人,而且這三萬多人,大部分還都是原來劉表的部下,是當初劉琮投靠劉備的時候帶來的。

周瑜打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派來和周瑜聯合的也是這一夥人。

在劉備拿下荊州來之後,他就把三萬中的兩萬多人,留給了關羽,讓關羽替他鎮守荊州之地。而劉備帶著一萬多人去蜀地攻打劉璋去了。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劉備攻打劉璋的時候,前期是遲遲沒有結果,原因就是因為劉備帶的兵力太少了。

後來劉備又從荊州關羽這裡,把差不多兩萬多人全部兵馬給調了過去。

劉璋一看,劉備幾乎是傾巢而動了,他就選擇了主動投降劉備。這說明劉璋也是沒有多少人的,他蜀郡的人也就是四萬多而已。

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打不過劉備,才投降劉備的。這也就是說,劉備自己原有的人馬三萬,再加上劉璋蜀郡的人馬四萬,總共也就是七萬人馬。

但是,不要忘記,這七萬人馬屬於是劉備軍備力量,最為鼎盛的時候。而在後來他在和孫權打夷陵之戰的時候,關羽因為擅自發動襄樊之戰,又打了敗仗,損失了不少的人馬,初步估計此次關羽損失的人馬至少在三萬左右。

關鍵是在襄樊之戰中,關羽也被殺了。這就等同於砍掉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劉備正是在關羽被殺之後,選擇了發動夷陵之戰的,當時的諸葛亮,趙雲等人都是不同意劉備發動這場戰爭的。

因為他們根本就不具備這個實力,萬一貿然出兵去攻打孫權,無論勝敗,對他們來說都是沒有好處,因為他們的敵人是北方強大的曹魏。

更何況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劉備的第一謀士法正也去世了,劉備帳下的大將黃忠和馬超也相繼離開了。

劉備非要逆天而行,再加上他新徵的一些士兵,好賴算是聚齊了五萬人,劉備就開始意氣風發的向東吳發兵了。

就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前夕,調兵遣將的時候,張飛又被部下殺了頭。這個仗還沒有開打,劉備就已經輸了個底朝天了。

可以說劉備能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關羽和張飛功不可沒,如今這兩個人都去世了,劉備還能蹦躂起來嗎?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再加上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又犯了一個錯誤,他本來是有水軍的,而且水軍還是他們的強項,可以說只要他們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攻打東吳那還是很容易的。這也是東吳陸遜最害怕劉備的原因所在。

但是,劉備對於自己的水軍竟然是棄而不用,他選擇了讓大部隊在陸地上安營紮寨,結果被陸遜一把火,偷襲了劉備,把劉備燒了一個八百里連營。

你說這這仗打的,還沒怎麼開始,就被人家打了一個大敗。

正是這一次戰役,幾乎讓劉備帶領的所有五萬人馬消亡殆盡了。

所以,可以說整個劉備集團就只有這麼多人,你說一下子損失了這麼多士兵,劉備怎麼可能不一蹶不振呢?

還好,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穩住了局勢,選擇了和東吳的孫權和談,然後又開始招兵買馬,算是把隊伍一點一點的給武裝起來了。

小约翰
2019-05-15

這個問題問得不太好,什麼叫做劉備集團最多損失五萬人,五萬人難道還不多嗎?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受演義小說的影響,很多人對於三國時期的戰爭規模究竟有多大沒有概念,實際上三國時期的戰爭規模是相當小的。

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為了讓觀眾聽著爽,從來都是不考慮實際數量的,什麼袁紹征討曹操七十萬大軍,曹操赤壁八十三萬大軍,劉備東征七十五萬大軍等等。至於什麼諸葛亮北伐,什麼曹丕征討孫權,沒有個二三十萬人根本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是這也僅限於羅貫中老爺子的想象,三國時期的軍隊數量,實際上要比他說的少整整一個數量級。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古代的生產力是非常落後的,政府能集中的資源非常有限。而且東漢時期的人口也並不多,巔峰時期不過5000萬人,經歷了長達十幾年的黃巾之亂和諸侯混戰之後,到三國時期人口已經相當少了。

在劉備去世的40年後,經過了半個世紀相對和平時期的蜀漢政權被曹魏所滅掉,投降的時候,蜀漢政權交出了他們統計的土地和人口數量:官吏三萬多人,士兵十萬八千人,人口共九十四萬人。就算這其中有漏報的成分,蜀漢人口頂多也不過一兩百萬人。

這還是經過四十年的休養生息後的結果,劉備時期的蜀漢政權人口還不一定達到這個數字。

事實上,劉備的兵力巔峰期是在漢中之戰前到關羽敗亡的這段時間。這段時間裡,劉備的總兵力應該能夠達到十五萬左右。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劉備在荊州的時候,總共有三萬多人,後來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劉備大概帶了一萬人左右。不過與劉璋開戰之後,劉備由於兵力不足,一年多沒有取得進展。所以後來劉備為了速戰速決,將在荊州留守了另外兩萬多人的老班底調進了四川,於是劉璋投降了。

劉備之所以能夠前後將三萬餘荊州軍調近四川,主要是因為關羽和諸葛亮在劉備在四川征戰時,不斷的在荊州擴編新兵。從後來的兵力配置我們可以看出,在派軍援助劉備之後,關羽在荊州依然擁有3~5萬人。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劉備帶進征討四川的軍隊大概有3萬,劉璋在四川本地的軍隊大概有4萬,由於雙方其實並沒有什麼太過激烈的大戰,所以在劉璋投降之後,兩支軍隊的總人數大抵不會有太大的削減,總兵力在7萬左右。

劉備佔領四川之後,曹操征討張魯佔領了漢中,由於漢中對於四川來說十分重要,所以劉備積極準備與曹操爭奪漢中,劉備經過一年左右的準備終於在漢中與曹操展開了為期兩年的決戰,並最終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將曹操的勢力逐出了四川盆地。

漢中之戰最激烈的時候,劉備幾乎將四川打得民窮財盡。後方為了給劉備提供支援,達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可以說,為了幫助劉備贏得漢中之戰,四川傾其所有,全民皆兵了。

我們可以估算出來,在漢中之戰時,劉備在四川的兵力巔峰時期應該在10萬左右,比時關羽的兵力在3到5萬左右,所以劉備集團兵力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13萬到15萬之間。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在夷陵之戰發起之前,關羽的荊州軍團被東吳偷襲全軍覆沒。無論關羽是有3萬人還是5萬人,其實都不重要,因為他們全都已經被東吳給消滅或者收編了。

關羽陣亡後,劉備所能調動的兵力就只剩下了四川的軍隊了。由於剛剛經過漢中之戰,益州此時已經民力耗竭,根本無力再興起一場大戰,所以雖然劉備在荊州之戰後恨孫權,恨得牙癢癢,也還是等了兩年以後才發起東征。

三國志等正史對於劉備東征究竟帶了多少人沒有明說,但是根據其他史料分析,劉備的兵力大概在5~8萬之間,為了這場仗,劉備幾乎動員了一切能夠動員的力量,他甚至讓馬良帶著重金去行賄蠻王沙摩柯,讓蠻王沙摩柯帶領1萬蠻兵助戰,可見是實在沒有人了。

連當時既不可靠戰鬥力也不強的蠻兵都用上,說明什麼呢?說明劉備東征將一切能帶的人全戴上了,除了在四川本土留下最基礎的防禦軍之外,劉備已經傾巢而出。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所以樂觀估計,當時的劉備所剩下的兵力也就是6~7萬之間,這與劉備戰敗之後益州本地的狀況也是相符的。劉備死後益州的西部和南部,很多地方都爆發了叛亂,但諸葛亮卻沒有急於進剿,而是放任判斷髮展,並不是諸葛亮本人不想計較,而是當時的蜀漢朝廷已經完全拿不出兵力來鎮壓,諸葛亮足足隱忍好幾年以後才鎮壓了四川本地的叛亂。

劉備的東征幾乎是孤注一擲的,短短兩年時間,經過荊州和夷陵之戰兩場大敗,蜀漢的兵力從15萬降低到只有兩三萬人,這讓蜀漢的國力大大衰減,不要說爭霸天下,連當時益州本土都平定不了。

那麼為什麼在夷陵之戰戰敗後,蜀漢就一蹶不振了呢?

其實,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讓蜀漢失去的不僅僅是兵力,而是戰略主動性。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蜀漢的北伐路線本來應該分為兩路,一路是從荊州方向攻向宛、洛,那裡是曹魏政權的核心地帶。另一路是從四川本土出發,攻擊陝西的關中平原,佔領長安,然後從長安向東進攻與荊州方面的軍隊會合。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這兩個進攻方向缺一不可,這是相互策應的,尤其是荊州方面,因為有了水運的便利,讓荊州軍隊的後勤補給要遠遠強於其他陸路進攻的軍隊。另一方面,荊州離當時曹魏的統治中心洛陽許昌和鄴城很近,關羽北伐的大勝讓曹魏打得幾乎遷都,這就是荊州重要戰略意義的表現。

失去荊州以後,蜀漢政權不僅丟掉了重要的物資和人員,不僅基地,更重要的是他們失去了直接威脅曹魏中心地帶的戰略跳板。

從四川方向發動北伐,雖然可以,但是補給十分艱難。由於遠離曹魏的統治中心,曹操在撤離漢中之後,徹底搬空了雍涼一帶的所有百姓。用量百姓撤離之後,從四川本土向北伐軍隊運送糧草就會變得異常困難,所以諸葛亮每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補給不濟。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而且由於遠離曹魏首都,蜀漢的北伐,每次都無法威脅到曹魏的核心地帶,無法給曹魏帶來真正的威脅。這就註定了蜀漢的北伐必定以失敗告終。

說到底,都怪關羽,如果關羽不失去荊州的話,三國的歷史也許會改寫,但是從關羽失去荊州那一刻,蜀漢滅亡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优己
2019-05-17

夷陵之戰損失大致在67000人!這個數據主要是有兩個出處。一個是蜀漢方面提出來的數據,當時劉備出川的時候蜀漢有兵力11萬6千人,其中兩萬人是守漢中,一萬人守成都,趙雲九千多人守江州,馬岱三千守武都。所以折算一下,劉備出川的兵力大約是七萬三千多人左右,夷陵之戰後劉備軍只逃出來五千多人,這可以推算出損失在六萬七千人左右,這種損失算下來已經超過整個蜀漢軍力的一半了,這種情況絕對是重創

第二個數據是由孫權方面提出來的數據,夷陵之戰後孫權打掃戰場清點人數,呈報數據是吳軍自己傷亡10000人,其中陣亡2600人。斃敵47000人(蜀軍),俘虜20000人(蜀軍)。總數也大致是67000人,基本與蜀漢方面給出的數據相同。

不過對蜀漢損失最大的還是糧草方面的損失。夷陵山地七百里,劉備為了給大軍供應糧草,出動了伙伕役夫23萬人,這些人都得吃糧草的。夷陵之戰兵民總數30萬人,每天需要消耗糧草1.5萬擔,戰役總共打了10個多月,總數就是450萬擔,這是四川積累了20年才省下的軍資,讓劉備一戰給敗光了。

Mer86
2019-02-04

夷陵之戰對蜀漢的打擊是兩方面的,一是硬實力的打擊,直接損失就是五萬精兵,這對於家底本來就不厚的蜀漢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重創;二是大量的人才損失,其中劉備在精神上的一蹶不振,以及後來劉備的病死,這才是蜀漢一蹶不振,三年都沒有走出夷陵之戰陰影的關鍵原因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先說說夷陵之戰在賬面上的損失。這個損失還要從失荊州開始說起。

公元219年10月,孫權背盟,命呂蒙、陸遜偷襲荊州。這一戰下來,劉備保守估計損失了四萬荊州精兵。並且,關羽這位“三國第一大將”也被擒殺。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關羽的死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公元220年初,劉封因為不救關羽,以及他和孟達的矛盾,劉備在上庸的三城被魏國奪去,保守估計,劉備又損失了幾千精兵和上庸的幾千土著兵。劉封逃回成都後,被劉備殺掉。(諸葛亮的建議)

比丟失上庸更讓劉備頭疼的是,劉備帳下第一謀士法正也在這一年病死,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一連哭泣數日。隨後追諡他為翼侯,賜其子法邈爵為關內侯。而夷陵之戰後,諸葛亮也曾經感嘆的說道:若法孝直還在,一定能制止主上的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也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法正傳》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四萬大軍攻打東吳。結果大軍未發,蜀漢另一位萬人敵大將,張飛被手下殺害。而後將軍黃忠也病死成都,兩人都死在了夷陵之戰前

公元222年,夷陵之戰期間,蜀漢的驃騎將軍馬超也在成都病死了。馬超的死,宣告了劉備帳下的四員大將(前後左右四將軍)全部都不在了。

馬超死後沒多久,劉備即遭遇夷陵之敗。而這一敗,幾乎斷送了劉備所有的精銳。

首先是兵員上的損失,保守估計是兩萬,如果按照《傅子》的記載,吳軍總共消滅了八萬蜀漢軍,劉備僅以身免。當然了,這個記載比較扯。比較靠譜的兵員損失兵員,包含五溪蠻的兵力,應該是四到五萬人。

其次是大將上的損失。此戰失利,導致蜀漢戰死武將不計其數,其中較為出名的且有記載的包括:張南、馮習、土著部落首領沙摩柯、傅彤。鎮北將軍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率眾向曹魏投降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蜀漢政權最缺的就是人才,而蜀漢在夷陵之戰的人才損失,幾乎是雪崩式的。

第三是蜀漢國內的政治動盪。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聽說劉備大敗,於是舉兵拒守。隨後黃元見成都並未派兵鎮壓,便進兵攻臨邛縣,宣佈漢嘉郡獨立。緊接著,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闓,越雋夷王高定全部宣佈造反。此時蜀漢接近一半的國土都反叛了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從公元219年—222年,劉備集團在這三年期間的兵力損失,起碼在八萬人左右。劉備的實力是個什麼水平,而八萬精兵對於劉備是個什麼概念?應該不用多說了。

蜀漢本身就是個小國,哪裡經得住這種連環打擊的折騰?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還沒呢!對於蜀漢打擊最大的是——依託劉備個人魅力才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國家的精神領袖劉備因為夷陵之敗而一病不起,最後一命嗚呼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關於劉備之死對蜀漢的震撼,諸葛亮後來在他的《出師表》中有說過: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的這段話,並不是在胡扯,他只是客觀的陳述了事實而已。因為同樣的情況,只要看看其它的失敗案例,就可以體會到蜀漢當時的危急存亡到底有多嚴重了。

當年,袁紹在官渡慘敗。官渡之後,袁紹的實力依然強過曹操,但是因為袁紹病死,於是袁紹的兒子在河北四州搞內訌,結果河北四州就全部被曹操給吞併了。

當年,劉表在曹操南征前夕去世。荊州八郡帶甲十萬,並非不可與曹操一戰。結果本土士族的欺負劉琮暗若,愣是逼得劉琮不戰而降,結果荊州被曹操吞併了。

現在,劉備在臨死前給劉禪留了一個一模一樣的爛攤子。並且,劉備也是在爛攤子沒有解決之前就嚥氣了。如果後來沒有諸葛亮和一班對劉備盡心竭力效忠的忠臣誓死輔佐劉禪。估計蜀漢的下場也一定是袁氏之於河北,劉氏之於荊州。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綜上所述,在歷史上,像劉備這種先主兵敗憂憤身亡,留下爛攤子給幼主的失敗案例可謂是比比皆是。而遭遇這種情況的政權,比如袁紹一族,劉表一族,幾乎都是迅速分崩離析,二世而亡。

劉備臨死前,蜀漢的情況說句不好聽的,離亡國也就只差半步路了。只不過幸賴當時魏吳交戰,無暇顧及蜀漢,而諸葛亮等人也是殫精竭慮,力保劉禪。蜀漢也就在這種極其危險的情況下才熬了下來,又續了四十年的國運。

ww3721王建文
2019-02-01

夷陵之戰,劉備出兵五萬多,在秭歸征服夷人首領後,又得二萬多強娨夷兵,號稱七十萬大軍滅吳。最後劉備兵敗,隻身逃回白帝城,蜀漢全軍幾乎覆沒。

趙雲迎接劉備兵力和和殘兵敗將,在不斷逃回後,軍隊又收集到二萬多,除黃權整體,投降曹丕外,二萬人在白帝城李嚴已經部置到防線上,但是國內叛亂非常嚴重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兵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己於八月份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也由深入到東吳南方,往西北撤走時,步騭截擊歸路血戰後,也全軍覆伏,自已戰死。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晉人付玄的《付子》說是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逃到白帝城。潘璋,徐盛人等先鋒將領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劉備也收聚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有兩萬人馬準備抗擊。陸遜卻下令仃止追擊,他在等待雍闓的消息,卻已經失去攻克永安機會。

他等雍闓,朱褒,高定及其孟獲叛亂。能和東吳連成一塊。

雍闓投降吳國,吳國遙授雍闓為永昌太守,只是道路阻塞,又在益州西部。有東部隔絕,而且又有王伉和呂凱一起防禦,堅守城池直至到來諸葛亮大軍到來。

王伉和呂凱一起率領軍民戰鬥,鼓勵官民關閉四境,抵禦雍闓。雍闓多次發佈榭文,勸誘呂凱王伉的人。呂凱面對雍闓的檄文回答為,

上天降下喪亂,奸雄乘勢四起,天下沒齒痛恨,萬邦為之悲悼,臣民無老少,莫不恩竭筋力,肝腦塗地,解除國難。想到將軍您家世代受到漢朝恩惠,我以為您應當親自把彙集人馬率先行動,向上報答國恩,在下不負先人,以兆功勞著於竹帛,幹載史冊留名,哪想到您反倒向吳國俯首稱臣,背本就未。一一。先帝龍興立漢,海內望風歸附,朝臣聰敏,上天降下安康。一一可是將軍您卻看不到盛衰的記載,成敗的徵兆。比如野火燎原,人行冰河,一旦火滅冰消,您還有什麼能依靠呢?一一再次收到您檄文發憤忘食地,表述一下自己心中所想,請將軍您仔細地省思明察。

益州的雍闓,朱褒和高定的叛亂一下使益州大亂。只有呂凱王伉堅守正義,沒有反叛。至到堅持建興三年,雍闓朱褒高定三人的人馬被諸葛亮設得反間計所中自相殘殺失敗,高定部將鄂煥一戟刺雍闓於馬下,就梟其首級。其餘軍土皆降。

陸遜在等待雍闓的叛亂中勝利,已經永遠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

由於孫權打劉備大勝,再不想質自已兒子到洛陽,又不聽曹丕讓他繼續追擊劉備的命令形成抗命。再加上孫權更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在吳軍進蜀後,襲擊後方,陸遜停止追擊,主動撤兵。

九月曹丕下令攻擊東吳,因陸遜早有準備,曹丕軍隊無功而返。

夷陵之敗,讓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受到內外沉重打擊,丞相諸葛亮花了的5年的時間,先合好東吳,後才重建新的國家政權,平定內部叛亂,有了一支自已軍隊能夠進行北伐。如果陸遜繼續打擊劉備,國家就統一了,可惜沒有。三分天下當時錯蹤複雜的歷史結果。非孫權能夠主導,更不是曹丕劉備所願。曹丕更是等待統一的消息,陸遜卻仃止追擊劉備,把統一希望留給司馬炎,曹丕不去攻打劉備,卻打東吳,天下三分局面徹底造就,本來沒有成帝孫權也成了皇帝。諸葛亮在內外之亂中,廢盡心力沒有軍隊,二萬軍隊還在李嚴手裡,去抵抗東吳深入。諸葛亮無軍無人,只有依靠成都縣令越寯太守馬謖之兵,南征跟隨雍闓叛亂的孟獲。就用了三年,後兩年才平定雍闓高定叛亂。是非常艱難五年多歲月。

劉備在夷陵之戰軍隊慘敗,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劉備主帥帳下的牙門將向寵,所領軍隊完好無損,成為諸葛亮的王牌軍,向寵成為都亭候,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是諸葛亮“愚以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為諸葛亮最先依靠將軍,是他的”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日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諸葛亮當時只有可用的向寵,似主將帳下衛侍的偏將的小隊軍隊罷了。蜀國沒有強大軍隊支持國家政權危機四伏混亂不堪非常軟弱。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火器工坊
2019-05-18

因為蜀漢本來國力就不夠強盛啊。

劉備進攻西川之前,荊州的總兵力差不多也就是6-7萬。劉備帶走了近2萬人入川打著支援劉璋的名義,後來進攻西川,諸葛亮又帶了2萬多援軍,吞併了西川之後,關羽和劉備又招募新軍,關羽手下一共有3萬多人。劉備加上西川的兵力總共有7-8萬。此外還有西涼馬超的軍隊,加在一起大概劉備在漢中之戰前的總兵力能達到12萬多。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漢中之戰時,劉備肯定又有增兵,曹操方面投入兵力大概30萬不到(那時候全國人口都沒多少了),劉備幾乎調動了整個西川的兵力,據多方推算總兵力高達10-12萬。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戰役的開始,劉備一直處於失利狀態,後期也是各種消耗。雖然最後贏了,但可以肯定這種消耗戰雖然沒有什麼大規模的碰創,但是兵力損失也不會少。再加上曹操撤走了漢中的原著居民,劉備為了控制漢中只能分兵駐守,還要遷走一部分居民到漢中,因此能抽調作戰的軍力就很少了。估計劉備勢力益州加荊州三郡的總兵力也就是12-13萬左右。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荊州之戰關羽戰敗,蜀漢直接損失3萬兵力。上庸降魏,又損失了一萬多。如此一來,劉備的總兵力已經不夠十萬,而且分派在各個要地,根本沒法調動。夷陵之戰,劉備新招募了四萬軍隊,從一個人口不足百萬的州,抽走了如此大量的勞動力,對生產力的破壞自然是不可估量的。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所以當夷陵之戰失敗之後,對劉備來說損失確實是巨大的。諸葛亮說“益州疲弊”也是很真實的感嘆了。

大话说史
2019-03-16

歷史發燒友,985高校大學生,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我,交流歷史知識,看清歷史真相。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夷陵之戰對於蜀國來說就好像我們和別人打架,一開始把別人打的躲來躲去,後來自己一大意被別人陰了,丟了打架的傢伙還斷了個胳膊,完了回家養傷的時候家裡面還鬧乎乎的影響你心情,這誰還能天天出去轉著玩。所以說夷陵之戰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蜀國的國運。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地位,因為其政治軍事意義重大,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夷陵一戰損失了五萬精兵,從此內無統治之心,外無擴地之力,直接導致了蜀國的衰弱。我認為夷陵之戰影響蜀國衰微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蜀國實力下降以至於內外交困

讀歷史我們不能老聽史書上說動不動打個仗上百萬人馬的,打仗是要綜合後勤以及指揮的,不是兩邊人馬一列,打就完事了那麼簡簡單單的,實際上講夷陵之戰蜀國是損失了大概十萬人馬而非五萬,為什麼這麼說,夷陵之戰的起因是關羽失荊州,孫吳殺關羽佔荊州導致劉備失去了四萬荊州軍後來又在夷陵中失去了五萬多東征軍,統共損失十萬人馬。俗話說,槍桿子裡出政權,軍隊對於劉備來說就是自己安神立命的本錢。劉備損失那麼多人馬的後果是後院起火,漢嘉太守黃元獨立,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闓,越雋夷王高定造反,諸葛亮後來忙於平叛就已經顧頭不顧尾,還能聚集兵力財力北伐已經是奇蹟了,所以說後來司馬懿說諸葛亮逆天而行一點也不過分。二、人才損失以至於將星凋零

夷陵之戰前關羽死於荊州、張飛因復仇心切為難部下被殺、黃忠病死成都後不久馬超病死、五虎大將只剩下趙雲,而此時趙雲也已經垂垂老矣了啊。這還不是最致命的,夷陵之戰幾乎葬送了劉備集團中大部分的年輕將領,張南、馮習、沙摩柯全部陣亡,黃權被步騭堵截而死,劉備方將星幾乎沒有人能夠倖免,軍事指揮方面出現了巨大斷層。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失去了軍隊的核心將領,蜀國軍隊就算有戰力也無戰心了。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三、劉備集團的政治統治矛盾重重

首先我們要明白,劉備的川蜀之地不是他自己的,是他軍事威脅,依靠自己的影響力奪來的,可以說劉備的個人魅力支撐起了蜀國的天下。夷陵之戰,劉備奪得川蜀不過數十年,沒有長久經營,根基不穩以前的荊州勢力統治原來的川蜀勢力,川蜀勢力不服氣,上下不齊心,軍事冒險一旦失利,必然分崩離析。反觀孫權,孫氏三代經營江東,就算輸也輸得起,至少不會出現大規模反叛;曹操雖說赤壁之戰損失了大批人馬,可是他的地盤是自己不斷征戰奪來並經營了很長時間的,劉備根基不穩後東征失敗的結果是內部矛盾加劇。再加上劉備不久後去世,荊州集團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者,本地川蜀集團勢必爭權奪利,由此內部紛爭不斷。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孫子兵法曰:上下同欲者勝,只有同心協力才有贏的機會,夷陵之戰前張飛被殺已經說明了蜀國上下不同心,劉備執意東征,戰略失誤最終葬送了蜀國的未來,最終失去了逐鹿天下的實力。

據說點贊文章的人都會生意興旺、事業有成、大富大貴、變帥變美的哦。

苍茫大地顾炜斌
2019-05-15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原因如下:

一、劉備集團本錢少,這一仗連同襄樊戰役,劉備集團損失了十萬之眾,佔蜀漢總兵力的一半強。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劉備攻下益州、奪取漢中(漢中是塊空地,人都被曹操帶走了)、加上荊州的三分之一地盤,蜀漢總兵力大致如下:荊州關羽集團4到5萬人,劉備伐吳軍7到8萬人,留守5到8萬人。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部4到5萬人全軍覆沒,夷陵一戰後,劉備部損失5萬多,十折六七停。蜀漢由黃權率領的水軍全部投曹而喪失殆盡。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二、劉備失去的是四海精銳,其間折掉的大將大臣太多太慘。

劉備糾集的四海精銳,損失大部,而且所佔三分之一荊州地盤也失去,從此荊州已無任何兵員補充蜀漢。戰役前後死掉或他投的有名戰將有關羽、張飛、黃忠(老病而死)、馬超(病死)、關平、馮習、張南、孟達、劉封、麋芳、士仁……文臣有法正、龐統、馬良……傷筋動骨啊!到孔明伐魏時,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民諺。

三、蜀漢失去了戰略要地。

劉漢所佔荊州一部全部落入東吳之手,孟達、劉封居守的上庸、房陵、西城等地,孔明《隆中對》中的兩路北伐只剩祁山一條路,孔明北伐運糧走蜀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勞民傷財。

四、劉備一死,蜀漢一時少了領導核心,各地豪強及少數民族將領蠢蠢而動,多少動搖了蜀漢的根基。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最典型的是南中孟獲叛亂,甚至託孤的大臣李嚴也有割據一方的想法,幸虧孔明發揮中流砥柱作用,蜀國才有了領導核心。

祥子谈历史
2019-02-10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夷陵之戰,戰敗的蜀漢,不僅僅是損失5萬大軍那麼簡單,而是綜合國力的傷筋動骨,根基動搖。

一、損失5萬大軍,已接近蜀國總兵力的一半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根據《漢書》卷28《地理志》記載:每郡的總兵力當在5000至10000之間。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漢武帝在益州設置了蜀郡、犍為、朱提、越雋、牂柯、建寧、永昌、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益州等22個郡。相對於中原地帶,益州相對邊遠,人口基數也較小。預估平均每郡最多有總兵力當在6000左右,如果按22個郡計算,劉備的益州總兵力當在13.2萬人左右。

如此算下來,損失5萬是個什麼概念,應該一目瞭然了。

同時,蜀國在夷陵之戰中損失的5萬大軍,可都是蜀國的精銳部隊,瞬間造成蜀國的國防力量縮減一半。

二、軍資消耗極其巨大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據專事研究古代軍服的黃今言先生考證,在古代一個士兵的軍服主要有六大內容,即:襲、絝、袍、禪、履、襪。同時,據漢簡中記載,可能受不同季節的影響,如同現在軍隊中的冬夏裝,材料不同價格自然不同。如:襲、絝、袍、禪的價格分別為500錢、500錢、1000錢、300錢。另外的履、襪等沒有記載,比如鞋子和襪子約為200錢(保守估計)。也就是說,每個士兵的軍服成本在2500錢,如果按5萬大軍來算,就是12.5億錢,已接近整個東漢平均每年財政收入的七分之一。

同時,據史料記載,漢代將士的人均月口糧分為2石、2.2石、2.6石、3石以及3.33石。如果平均按照每個月口糧2.2石計算,5萬大軍兩年正常消耗就是264萬石,還不算屯備的軍糧。

此外,還有軍械軍備、食鹽、馬匹、草料等的損耗,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三、將士傷亡撫卹負擔巨大

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據《諸葛亮集》卷4《哀死》中,諸葛亮對於將士的撫卹,這樣講道:“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飢者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由此可由,蜀國對於傷亡將士的撫卹還是非常重視的。

同時,依據《漢書·成帝紀》記載:“已葬者與錢,人二千。”也就是說,如果當時按照安葬一人約在二千錢左右費用計算,5萬人就是1億錢了。

此外,這一下就給5萬多個家庭造成了極大傷害,差不多達到了舉國治喪的程度了。

以此推斷,蜀漢雖然損失了5萬兵馬,將遭成了怎樣的國本動搖,一蹶不振還算比較好的結果了。

對此,你怎麼看?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