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為什麼不從黃帝開始寫?

只是從周朝開始寫。《資治通鑑》為什麼不從黃帝開始寫?《資治通鑑》為什麼不從黃帝開始寫?
10 個回答
韩非子论坛
2019-05-22

《資治通鑑》的讀者群

司馬光動手編纂的意圖,初衷是為帝王服務的。這套史書的切入點是什麼?司馬光肯定思考過這個問題,從那個歷史事件寫起?

還原歷史,有這麼幾種可能和假設。一是從皇帝寫起;二是從有文字記載的“國人暴動”寫起;三是找一個適應當時形勢的歷史事件。在這些選項中,從皇帝寫起,歷史資料缺乏,年代越久遠,歷史事實越不靠譜。再說,即使現在,有些史實,“家”們都在爭論不休,靠出土文物,就別說一千多年前了。當時,神話傳說的成分較多。試想,論據都靠不住,論點就很難站住腳了。此條cut。從有文字記載的“國人暴動”寫起,司馬光難以下筆,也不符合當時的環境和形勢。於是,找個什麼樣的歷史事件呢?於是乎,三家分晉成為首選。

《資治通鑑》的寫作班子

有句古語,“士為知己者死”,司馬光有三位助手,都是當時的史學大家、文學大家。百度上可以查找到,在此不贅述。歷時十九年,寫成一部書,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關鍵是要對當時的皇帝產生正向影響。

從皇帝寫起?很不現實。歷史材料極度缺乏,能夠加以印證的材料很少,能夠影響當朝皇帝的材料很少,按年來編寫,儘管是飽學之士,也是難以為繼。即使寫出來,也經不起推敲。

於是,選擇一個歷史事件,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對黃帝產生影響,就成為必選項了。

《資治通鑑》的開篇

司馬光之所以選擇“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1、三家分晉發生的時間。是在春秋末年,是中國社會大分裂的時期,是發生在“春秋無義戰”的關鍵期。此後,我國就進入了動盪的戰國時期。

2、三家分晉發生的影響。也就是說,司馬光眼中,在三家分晉之前,似乎還有一個“正統的體制”,在此之後,再也無有“正統”了。

3、三家分晉引發的評論。司馬光的“臣曰”模式中,文字最長最多的一段議論誕生了!詳細的分析了“禮”的地位、作用、意義、影響,闡述了什麼是人才?等等。近乎一次上朝的文牒,洋洋灑灑。

易三侃国学
2019-03-24

《資治通鑑》從“三家分晉”寫起,是司馬光深思熟慮的結果。在下謹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一、司馬光能從黃帝或是夏、商寫起嗎?答案是“不能”!

《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這種寫史方式始於孔子編訂的《春秋》。所謂“編年體”,就是按年來記敘史事,所以前提是要有確切的紀年。而我國從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才開始有確切的紀年,公元前841年之前的史實,司馬光沒法逐年逐年地寫。

《資治通鑑》為什麼不從黃帝開始寫?

《史記》同樣是一部通史,但司馬遷是以“紀傳體”形式寫的,以人物為綱,不以確切紀年為必要條件,所以他以《五帝本紀》開篇,從黃帝開始寫。

二、司馬光有必要從黃帝寫起嗎?答案是“沒必要”!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主要目的,在於“資治”二字,即為宋朝皇帝治理天下提供歷史借鑑,也就是唐太宗說的“以史為鏡,可以知更替”。這一目的決定了他的寫史,側重於實際的軍政、人事,而非縹緲的傳說。這一點,和司馬遷寫《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還是有所不同的。

《資治通鑑》為什麼不從黃帝開始寫?

三、司馬光為什麼從“三家分晉”開始寫?

這一點也好理解。因為《春秋》就是寫到“三家分晉”前夕,司馬光應該是有意接著《春秋》往下寫的。《春秋》乃孔子編訂,在後世地位很高,司馬光大概有點“為往聖續絕學”的意思吧!

另外,發生於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晉”,是一個標誌性事件,戰國史實際是由此開端。半個世紀後的公元前403年,周天子終於封分晉的三家大夫為諸侯,司馬光從這一事件開篇,並以孔子“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的觀點,引申了一大段關於君臣名分的敘述,算是一開始就給“資治通鑑”點了題。

《資治通鑑》為什麼不從黃帝開始寫?

可以說,《資治通鑑》這一鉅著確實給歷代治國者都提供了很好的歷史借鑑,當然,受益的並不只是宋朝皇帝!

以上論述有不妥處,歡迎給我留言討論!更多好玩、好懂又好用的國學歷史,請關注我的頭條號“三好國學堂”。

在野武將
2019-03-24

我們知道,《資治通鑑》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開始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後一共1362年。寫到959年很好理解,之後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就是宋朝了,就是司馬光的本朝了。有趣的是他從三家分晉開始寫。

按理說,司馬光自幼熟讀《春秋》,《春秋》是當時最重要的編年體作品——當然,當時這是五經之一,不僅僅是史學作品。

那麼,《春秋》從哪裡寫到哪裡呢?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為什麼到前481年這一年就結束了呢?因為這一年,西狩獲麟,就是抓住了一個動物,大家不知道是什麼。孔子說,這叫麟。捕捉到這樣一個動物,彷彿預示著什麼。之後孔子就去世了(前479年左右)。聖人死了,一個時代結束了。

所以,如果司馬光上承春秋,理論上要從前480年開始寫,但司馬光沒有這麼做。一方面,前480到前403這77年的史料很少。《春秋》已經結束,《左傳》記載了一些前470年代的事情,再之後就沒有了,《國語》、《戰國策》之類的書中,記載也不多,所以司馬遷《史記》中,已經不是很詳細了。

另一方面,司馬光講了自己的理由,他覺得三家分晉標誌著周的禮制徹底崩壞,新時代的大幕由此拉開了。為什麼呢?本來,趙、魏、韓三家是晉國的大夫,本來的職責是輔佐晉君。但他們呢?幾代人下來,把晉國的土地瓜分得差不多了,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這樣以下克上的亂臣賊子,本來應該是人人喊打的,竟然得到了周天子的冊命!由此,周朝的秩序,就名存實亡了。

所以,即使在今天看來,司馬光從這一年有很多值得稱道之處。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拘泥於接續春秋的經學立場,力圖從歷史本身的脈絡出發。

闲看秋风999
2019-07-07

《資治通鑑》說是編年史,其實就是供帝王治理國家的教科書,是類似於現在MBA的案例教科書,用一個個案例來告訴君王如何趨利避害。因此,從哪個年代開始,也犯不著刨根究底!

與《史記》不一樣,《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沒有他的"老祖宗"司馬遷那般文采,筆下生花。但通過剖析不同的案例來對歷史事件進行點評。

比如,《資治通鑑》有這麼一段點評:“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這說的是什麼案例呢?

說的是周世宗決心對佛教進行整治並加以限制。顯德二年(955)世宗下詔,凡是無“敕額寺院”,全部停廢;邊遠州郡而無敕額寺院的;可保留僧、尼寺院各二所;

縣城及常住居民200戶以上的軍、鎮,又沒有敕額寺院的,允許保留僧、尼寺院各一所,如無尼則只保留僧寺一所。

凡志願出家,不僅要得到父母、祖父母(如已喪則由同居伯、叔、兄)同意,男15歲以上,女13歲以上,還須念讀經文考試合格,只在首都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大名府、京兆府及青州設立戒壇進行剃度。

共廢寺院30336所;保留2694所,系籍的僧尼6.12萬人。同年九月,為了解決錢荒,世宗決定除保留必需的銅器及存留寺院的銅佛像外;

所有“民間銅器、佛像”全部用於鑄銅錢,為了消除人們的疑慮,指出銅像並不是佛,“佛在利人”,“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表明限制佛教發展的決心。

《資治通鑑》裡面就是一個個這樣的案例以及點評。

笔墨史书
2019-11-30

《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史學鉅著,共294卷,起於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終於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曆史。作者是司馬光,《宋史司馬光列傳九十五》載:“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

司馬光因在神宗年間,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遭到失敗,上書請求離朝。從此閒居洛陽達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間,他和門人弟子開始了一個漫長編纂編年體史書的歷程。歷時十九年,終於完成這部皇皇鉅著,上書神宗皇帝,神宗看了後說:“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於是起書名為《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為什麼不從黃帝開始寫?

來源:文/輕舟侃歷史

這部史學鉅著和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合稱“史學雙壁”。《史記》是從軒轅黃帝開始寫起的,那資治通鑑為什麼沒有從這個時期寫起,而是從春秋時期晉國的分裂開始寫起呢?《資治通鑑》開篇,司馬光說了這樣一句話:“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這段話的意思強調的是禮法的重要,也就是說,天下的百姓都要受到天子一人的統治,統治要有序,天子統三公........卿大夫治士庶人。而天子自毀禮法是從威烈王二十三年開始的,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威烈王“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就是周天子同意韓、趙、魏三國的諸侯地位。韓、趙、魏三股勢力之前就有獨立的野心,他們三家聯合起來滅掉了智伯,勢力強大起來,分裂了晉國。晉國是周朝的嫡系封地,即周武王的第三子唐叔虞的封地,後來晉國的卿大夫韓氏、趙氏、魏氏因為戰功而地位顯赫,慢慢開始蠶食晉國。此時的周天子已經勢力衰微,無能為力。只能聽之任之,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不得已,自毀禮法和等級秩序,承認韓、趙、魏的諸侯地位。

《資治通鑑》為什麼不從黃帝開始寫?

北宋政權和北方大遼對峙,契丹族不斷南下侵略,宋朝廷實行屈辱的求和政策,每年給遼進貢歲幣和馬匹等。使得北宋出現嚴重的財政危機,積貧積弱。國內起義不斷。王安石面對衰弱的王朝,大膽實行變法,保守派司馬光極力反對。司馬光主張,祖宗之法度不可以更改,名分不可以喪失,禮法不可以缺失。一個國家要強大,主要在於一個國君如何用人。《資治通鑑》這部書就是教帝王如何治理一個國家的,是一部帝王教科書。

《資治通鑑》為什麼不從黃帝開始寫?

所以,《資治通鑑》開篇,不寫那些過於遙遠的歷史,而是從晉國分裂開始,晉國分裂是亂從腹中起。一個帝王要治理好一個國家,首先要防止內部造反和禍亂,端正君王的禮法是最重要的。

冷清先生
2019-01-16

因為司馬光,是一個政治家,而不是一個正經的歷史學家。司馬光寫史的目的,不是為了寫史而寫史,司馬光寫史更多的是政治角度解讀歷史。正因為司馬光不是一個正經的歷史學家,他老人家就不負責對歷史進行嚴格考證。東周以前的西周、殷商、夏、三皇五帝,事件過於久遠,歷史脈絡不是很清晰,尤其是夏以前的三皇五帝,資料很少脈絡不清。

為了完成《史記》,從司馬談開始,就蒐集整理資料。司馬遷更是從18歲起,用了20年時間,幾乎走遍漢朝疆域,蒐集歷史資料。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兩代,用了五十多年時間,蒐集資料考證歷史,也未能把三皇五帝的歷史輪廓和脈絡搞清楚。當司馬遷寫《五帝本紀》,說上古資料神仙古怪,多有矛盾吾不敢信也。因此而拼湊了一個《五帝本紀》。

黃帝到夏朝有六七百年時間,豈能是司馬遷的偽《五帝本紀》所能涵蓋。在工業革命以前,一個人用一生(50年),都不可能把中國走完。何況中國歷史上,有過好幾次毀滅文化的運動,一是很多古代資料已經毀滅,二是沒有毀滅的資料,也散失在民間,難於徵集也難於看到。

自司馬遷之後,有很多人試圖破解三皇五帝之謎。比如漢之皇甫謐,蒐集整理很多資料,寫成《帝王世紀》。皇甫謐《帝王世紀》為研究三皇五帝,給後人留下寶貴財富。但是依然未能把三皇五帝的歷史,搞個水落石出明明白白。

司馬光是一個政治家不是一個正經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沒有弄清楚的黃帝到夏朝的歷史,司馬光不可能去研究考證,也沒有能力和意願去研究考證。司馬光寫史是出於政治目的,是想用歷史事件,給後來的帝王及執政者,提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借鑑參考。

三皇五帝的研究,自司馬遷開始,兩千年來,不斷有人研究考證。國家有《夏商周斷代工程》,基本理清了夏商周的年代脈絡,未能搞清楚黃帝到夏朝的輪廓脈絡,後來國家又組織《華夏探源工程》,但是依然沒有搞清楚。

當代民間史學家王大有先生,提出《三皇五帝》工程,並且取得一定的成就,為三皇五帝的研究考證工作,提供了一個支點。民間史家冷清先生,研究三皇五帝凡三十年,走訪大半中國,基本理清三皇五帝輪廓脈絡,撰寫27萬字專著《華夏源考、三皇五帝紀》。

《華夏源考、三皇五帝紀》分上下兩部。上部是紀傳體三皇五帝歷史,以公元紀年,用文言文寫作,約六萬字。下部為典籍、天文、地理、考古論證,詳細論證起自盤古女媧,結束以夏初的歷代帝王的歷史,計21萬字。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必然彪炳史冊。

既然司馬光不會也不能研究考證歷史,他當然不能從黃帝寫起,只能從歷史輪廓和脈絡較清楚的戰國開始,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共計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資治通鑑》的寫作,主要參照五代以前的現成的歷史典籍,其中大多數文字是照本宣科,有不少情節帶有明顯的個人政治觀點,有些情節有杜撰臆造的現象。原則上說,《資治通鑑》是歷史政治教科書,而不是一部正兒八經的歷史典籍,所以《資治通鑑》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在這部書裡,司馬光總結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戒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質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司馬光思想保守,反對王安石變法,看不到歷史前進的必然。宋朝之弱,始於宋太祖趙匡胤;宋朝之衰敗,始於司馬光反對變法;中國之衰敗始於《資治通鑑》和《程朱理學》。一個偽史學家司馬光和一個偽聖人朱熹,從制度上和觀念上,讓中國從此走向黑暗和衰敗(明中期除外),直到辛亥革命結束。

卢福成大兴
2019-11-30

《禮記·禮運》:“是故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

從上面最正宗的關於“禮”的敘述我們知道,中華文明的禮教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根本的原則和綱領。“本於太一”是禮的根本所在。太一是混沌未分,陰陽未判的狀態。維護這種至高無上的禮,也就是最大限度的維護了公平正義。這也是堯舜時代就明確了的中庸之道,孔子的一以貫之,老子守一等等三代以前的中華聖學的根脈所在。

不從黃帝開始,三家分晉的時代恰恰是禮教衰微,終釀成周天下敗亡的前因。

鑑古觀今而知興替,文章千古事。司馬光以深沉的歷史眼光和強有力的春秋筆法,維護了中華文明的數千年道統。

有近現代的大學問家指出,古不學王安石,近不學梁啟超。是深有所以的吧。

海边城市
2019-01-25

毛澤東己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不想班門弄斧。另外,可以看《百家講壇》姜鵬講《資治通鑑》第一集。《資治通鑑》是帝王教科書,三家分晉正是封建階級制度崩潰的典型例子,以此開編意味深長。另外,黃帝這種神話傳說根本無從考證,足見司馬光修史的嚴謹性。

杨奇深
2019-03-17

題主,我看並非不從、而是無從寫起。你看呢?因為三皇五帝至今尚未上正史。臺灣柏楊大作巜中國人史綱》就寫三皇五帝為傳說時代。還說直到前841年共和時代才有連續的史載。而2005年出版的考古史家王大有大作巜三皇五帝時代》才闡明非傳說而是史實。有考古史料、年代、譜系、國都等詳細史料。分上下兩冊。有興趣的網友不妨上網查看一下,真有興趣,就去買。

飞翔的熊猫86632852
2019-07-06

因為司馬光是一個比較有節操的文人,不屑於胡編亂造沒譜的事兒。

同時在宋代文史資料已經不那麼珍貴,許多人都能看到,並且有很多人都會進行研究,亂寫會被質疑專業性。

所以資治通鑑是從比較能拿的準的三家分晉開始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