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0種民間老技藝,都是登峰造極的文化藝術,有些已經慢慢消失
中國10種民間老技藝,都是登峰造極的文化藝術,有些已經慢慢消失
中國10種民間老技藝,都是登峰造極的文化藝術,有些已經慢慢消失
中國10種民間老技藝,都是登峰造極的文化藝術,有些已經慢慢消失
中國10種民間老技藝,都是登峰造極的文化藝術,有些已經慢慢消失
中國10種民間老技藝,都是登峰造極的文化藝術,有些已經慢慢消失
中國10種民間老技藝,都是登峰造極的文化藝術,有些已經慢慢消失
中國10種民間老技藝,都是登峰造極的文化藝術,有些已經慢慢消失
中國10種民間老技藝,都是登峰造極的文化藝術,有些已經慢慢消失
中國10種民間老技藝,都是登峰造極的文化藝術,有些已經慢慢消失
中國10種民間老技藝,都是登峰造極的文化藝術,有些已經慢慢消失
中國10種民間老技藝,都是登峰造極的文化藝術,有些已經慢慢消失
圖觀視界
1/11 手藝人常說:“我不做也許就再也沒人做了,可能這就是一個承諾吧,給傳統文化的承諾”。聽之,總令人潸然淚下。在盛行說“行行出狀元”的古代,手藝人一行吃到底,固然不是吹出來的。十年學徒,十年副手,十年操刀,十年堅守,十年傳承,手藝人的一生簡單而頑固,登峰而造極。
2/11 1.團扇製作\n團扇又稱宮扇、紈扇。中國傳統工藝品及藝術品。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團扇起源於中國。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
3/11 2.手工旗袍\n旗袍是目前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傳統女性服裝。製作一件旗袍,需要測量36個數據。更會用上各種傳統的刺繡手法,繡金、繡銀、滾邊,一道工序花上一兩天都很常見。僅是縫製一件普通的旗袍,也需要花上一週的時間。機器踩出來的衣服硬梆梆的,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人手才能縫出圓潤的感覺。為數不多的高級手工定製旗袍,還可以將繡花做到領子上,設計獨到,令人歎服。
4/11 3.杭繡\n杭繡,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至南宋為極盛時期。當時的刺繡,一為“宮廷繡”,一為“民間繡”,前者專為皇室內苑繡各種服飾,後者刺繡官服、被面、屏風、壁掛等。直至清末民初,杭繡仍盛行而不衰,城內後市銜、粥教坊、天水橋一帶有刺繡作坊近20處,擅長刺繡的手藝人多達二、三百人。杭繡評為杭州市第一批及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5/11 4.緙絲\n緙(kè,同:刻)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緻,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繡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6/11 5.花絲鑲嵌\n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於皇家飾品的製作。為“花絲”和“鑲嵌”兩種製作技藝的結合。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採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 、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託和瓜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
7/11 6.點翠\n點翠工藝是一項中國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漢代已有。它是首飾製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用點翠工藝製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豔麗,只要在使用過程注意保護,光澤和色彩可以保存很長時間。點翠工藝的發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晚清到民國仍然流行後因全面抗戰爆發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其高超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依託於人們對漂亮美好事物的追求。
8/11 7.瓷胎竹編\n瓷胎竹編,工藝品,又稱(細絲工藝品)、瓷胎竹編,是成都地區獨特的傳統手工藝品,也是四川特產的一種,起源於清代中葉,當時主要用做貢品。由於世道艱辛,技藝幾經絕傳,五十年代經重新發掘、恢復生產。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
9/11 8.手工核雕\n浙江舟山核雕是漢族微型雕刻工藝之一。在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上雕刻,有辟邪之用,或作文人清玩。明朝人《核舟記》一文,生動活潑地描寫了明代巧匠的核雕工藝。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陳祖章雕核舟核桃雕刻時需將果核抵在一塊木板上操作,最細的刀,直徑還不到1毫米。一顆成品的微雕需要雕刻數萬刀,一刀不對,就功虧一簣。
10/11 9.烏銅走銀\n烏銅走銀是雲南特有的中國傳統銅製工藝品,始創於雲南石屏。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後打磨光滑處理,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別緻。由於一般多以鑲嵌白銀為主,故稱“烏銅走銀”。過去,此工藝品多為文房用具等。現在品類十分廣泛。
11/11 10.建水陶\n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因產於雲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據現有史料和實物考證,建水紫陶產生於清代,始於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產昌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在建水陶瓷發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
2018-11-2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