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我,今年33歲,爺爺死後骨灰沒回來,我放棄城裡生活替爺爺守陵園
圖說江淮
1/22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歐陽,今年33歲。我現在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淮北西大門抗戰烈士陵園內,在講解員。照片中左面是現在的我,我姐姐用手機拍攝的,可能不太清晰。右面是我和我姐姐還有一個小妹妹的照片,穿小西裝的是我。現在,我繼承了爺爺的遺志,要好好守護好這座陵園,爺爺用了30多年時間,替當年犧牲的戰友守墓一輩子,走的時候,把骨灰也灑在了陵園裡。(歐陽講述,圖說江淮整理並拍攝,部分老照片由歐陽提供
2/22 小時候,我和姐姐在一起,爸媽也比較疼愛她。我和哥哥在某些事情上也比較讓著她。記得上初中的時候她經常去陵園看我和爺爺奶奶。在國家提倡修建鄉村道路的那一年。我記得陵園門口的那條010縣道就是姐姐墊資修建的,國家提倡是3.5米的鄉村道路,而爺爺帶頭修的那條水泥路是四米的,因為寬了0.5米,也沒人願意墊資,我姐姐為了幫助爺爺自己墊資修了這條一公里長的水泥路。
3/22 我小時候的照片,今天,講述我的故事,是要先講一講我爺爺的故事的。若不是因為爺爺的臨終遺願,我現在可能並不會在遠離城市的這個小村莊裡,守護陵園。我爺爺名叫歐興田,1925年出生在蚌埠固鎮縣,1939年參加革命,抗戰時為了打通固鎮一帶交通線,爺爺所在的尖刀班“虎口拔牙”,硬是在敵佔區撕開一條百餘里長的“安全走廊”,他們自身卻每天都面臨著生死考驗。
4/22 為此,爺爺和戰友們訂立了一個生死約定——“誰要是活下來就要為死去的戰友守陵!”後來,班長犧牲了,副班長犧牲了,爺爺的腰脊椎、兩根胸肋也被子彈打斷,最終全班只剩他一人倖免於難。1981年12月,爺爺離休。他帶著當年的承諾回到了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為了尋找烈士遺骨,這些年來,老人足跡近千公里,遍訪知情人……照片中最左面的老人就是他,這是80年代陵園籌建初期的照片。
5/22 包含同班戰友在內的2400餘具烈士的遺骨,都被爺爺小心翼翼揹回“家”,安放在自己辛辛苦苦牽頭籌建的烈士陵園裡。1991年春,爺爺和奶奶一起住進了陵園,從此不曾離開。後來,奶奶去世,留下爺爺一個人孤零零地守在陵園裡。他立下誓言:“我這把骨頭就丟在這裡了,我要好好陪陪這些老兄弟……”
6/22 1992年,那年我六歲,爺爺騎著大槓永久牌自行車。我坐在前面的大槓上。奶奶坐在車後面。從安徽省宿州市城區順著高低不平泥濘的沱河壩,騎了不知多久,來到了一個蚌埠市固鎮縣任橋鎮一個叫清涼村歐家莊的地方。那是我第一次去農村。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這麼稀奇。我們來到一片荒無人煙長滿野草的地方,一個小茅草屋,這就是我們晚上要休息的地方。
7/22 這是爺爺(左)站在陵園中心墓碑旁的照片,那時候,陵園就這一個碑。第一次去陵園,那晚我清晰的記得,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一頓晚飯。四碗綠豆稀飯,14個小鐵餅。把我撐的只有抬著頭走路。現在想想都是難以超越的經典。這頓飯讓我永遠難忘,因為那天餓了,所以,吃的那麼飽。同時,這也是淮北西大門抗戰烈士陵園在我眼裡的第一印象。
8/22 1993年的暑假,那是我第二次去陵園,因為有了第一次的基礎,我認識了村子裡的很多小夥伴。我非常期待與他們見面。到了陵園以後。滿園的野草已經不見了,我們住的小茅草屋,又多了兩間石棉瓦的小房子。這一次最讓我難忘的就是睡覺。我沒想到農村的雷雨在空地上是非常可怕的。到了夜裡,我也不知幾點鐘。狂風雷雨把我驚醒。我迷迷糊糊的睜開眼看了一眼。映襯在我眼裡的畫面,讓我終身難忘。
9/22 過了幾年,我們去村子裡,給爺爺過了一個生日。1997年9月1日開學,不知不覺我已經上了初中。還是選擇在老家上學,民族中學。每天騎著自行車,到學校四五公里的路程。一天下來來來回回20公里左右。奶奶還是每天負責做飯。爺爺負責籌建陵園,不過這時候的陵園已經有起色了。紅色花式磚牆圍繞4圈。復古式紅牆門樓也已建成。進入大門,小小的冬青樹聳立兩邊。中間樹立了張震將軍的題詞,淮北西大門抗戰烈士陵園紀念碑。
10/22 初二時候,我(左二)的奶奶得了腦血栓。半身不遂。癱瘓在床上。而我恰恰上學。爺爺不但要照顧奶奶,還要每天給我做早飯,還要管陵園的事情。有一次我放晚自習回家。到家已經是10:00了。我看見爺爺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奶奶在院子裡走來走去。我問他,為什麼在這裡走?他說在找小偷。原來,附近的人以為陵園是公家的,晚上就來搬磚頭回家。
11/22 媽媽姐姐讓我接到宿州上高中。我走的那天早上。爺爺還是5:00起床。身披灰色的中山裝棉襖。穿了一條襯褲,幫我做早飯。還是和平常一樣,看著我吃完兩碗麵條。還是說著同樣的話,吃飽了上學不冷。當時我的心裡很難過。我為當時的我感到羞愧。爺爺,你是我這半輩子以來最對不起的人。你每天除了照顧奶奶,還要反覆的給我做著飯,可我這個時候。卻選擇離開。現在想想,真是後悔莫及。真想對您說聲對不起。可我再也沒有這個機會。
12/22 2004年我高中畢業,後來去了廣州工作。那時候一個人離家那麼遠,心裡特別思念爺爺奶奶。在那個手機還沒普及的年代。我給爺爺寫了一篇長篇信,共計七八頁紙,來表達我這幾年的生活環境。讓我沒想到的是,在爺爺去世以後,整理他遺物的時候,還在保留此信。2007年,我回到宿州,開始做起了生意。這個時候爺爺和蚌埠電視臺的記者跑到宿州來找到我。問我願不願意守陵園,如果願意的話,就讓我給他回去守陵園,當時被我拒絕。
13/22 2008年奶奶去世。爺爺一個人生活在陵園。家裡人都想讓他回來。可這次被他拒絕。2009年。家裡人再次提出讓爺爺回來。再次被他拒絕。6月份我打他電話打不通。晚上開車跑到陵園,發現爺爺發著高燒,於是我強行帶他到宿州市裡看病。第2天送他回到陵園。這時候的陵園已經有很大的變化。一個15米高的紀念塔已經樹立起來。上面寫著抗戰烈士萬古長青,落款有張愛萍將軍題詞。周圍的小樹也都長大了。而陵園唯一一顆蓬鬆樹。
14/22 現在的陵園,已經有了一定規模,一直保持到2015年。爺爺分別在1月份,7月份二個時間點找到了我。讓我幫他繼續守陵園,都被我拒絕。到了12月份,他第3次找到我。我感覺有不對的地方。因為他不是一個喜歡求別人的人。於是我答應他。在我送他回去的時候。一起吃飯,我感覺他有毛病。我提出帶他去醫院。他說先交代好事情再去醫院。我的任務就是每天整理整理材料。
15/22 在住院期間爺爺就沒有出來過。我真想不到一個多月不吃飯的人,要麼不說話,要說起話來,還是一樣有精神。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爺爺從小鐘愛於我。我不去,住院費都沒法交,他的卡交給誰都不放心,只有我親自去交住院費他才放心。不幸的是。醫生和家人還是沒有從死神那裡奪回他的生命。爺爺於2016年3月6日晚上10:01去世。去世後,他沒有開追悼會,也沒有通知別人,就讓我們兒女把他骨灰靜靜的灑在,這一片陵園裡。
16/22 在2013年12月31日晚,電影《生死與共》劇組演職人員及蚌埠當地的各界愛心人士一起走進爺爺守護的這座抗戰烈士陵園,點燃了“一生一世,2013、2014”的許願蠟燭紀念戰火中犧牲的抗日英雄,陪伴爺爺從2013年的“一生”走進2014年的“一世”,讓這位仍懷著赤子之心的老人不再感到孤單,同時也為電影注入了悲憫與溫情的力量。
17/22 讓我回憶起小時候,跟隨爺爺在陵園裡,那時候住的是個石棉瓦搭建的小房子。我清楚的記得,有一晚我睡覺的正上方東北角石棉瓦被吹的咣噹咣噹的響,張開,合上,張開在合上伴著雷電的光芒,射進屋裡。風呼呼的吹過,非常恐怖。而我爺爺在我身邊臥在床上,身上披著灰白色的中山裝。胳膊摟著我的頭,看了我一眼,笑了笑,快睡吧,然後抬頭盯著上方被風吹掀起來的石棉瓦。由於爺爺在我身邊,我可能比較踏實。
18/22 後來,那一晚在迷迷糊糊中又睡去了。現在回憶起來,真是心酸,爺爺走了,走的時候,骨灰就灑在這個陵園裡,他說自己哪裡也不去,要和當年的戰友,長眠在一起,這讓我終生難忘啊。
19/22 現在,我做起了陵園裡的講解員。陵園所在的清涼村,是皖北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在抗戰時期是新四軍四師穿越百里敵佔區的一條交通要道,也因此成為淮北蘇皖邊區抗日根據地的西大門,這裡也是抗戰時期蘇皖邊區唯一沒有淪陷的地方。抗戰勝利後,爺爺所在部隊在清涼村修建了淮北西大門抗日烈士陵園,後在淮海戰役期間毀於戰火。到上世紀80年代,當年戰鬥在淮北的一些老同志重回舊地時,提出重建陵園。
20/22 爺爺走的時候91歲。臨終前他把看護烈士陵園的接力棒交給了他的孫子,也就是我,並特別交代我的家人:生為戰友守墓,死與戰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園裡……爺爺幾乎把所有的金錢和精力都投入到烈士陵園的修建和維持上來。同時,在兒女子孫的就業、參軍等問題上,他也不肯動用自己的“關係”。
21/22 爺爺14歲參軍,當過張愛萍將軍的文書,歷任參謀、少校參謀長、中央軍委第一炮校行政科長等職,後離休返鄉。1939年10月,在一次反掃蕩的戰鬥中,爺爺左腿被打斷,數枚彈丸穿腿而過,被戰友們拖下陣地,撿回一條命。1941年夏,隨一個主力連隊轉移過程中由於漢奸告密,數倍日軍將他們包圍,因為爺爺當時任旅部文書身上攜帶大量文書,連長專門安排兩名戰士保護爺爺突圍,後該連無一人生還。
22/22 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爺爺背部被炮彈彈片擊中而受重傷,彈片在他身體裡藏了20多年。爺爺曾被評為“中國好人”,獲得很多榮譽,這是縣好人館裡他的事蹟簡介。今天,我在講述爺爺和他戰友的故事,在替爺爺守護這座陵園,希望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更多圖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請點擊關注圖說江淮,帶給你有溫度的視覺人生,歡迎私信提供故事線索,講述你的人生故事,溫暖每一個前行的心靈。#大國小家70年#\/#光陰的故事#
2019-08-03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