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小夥每週回農村給爺爺奶奶劈柴做飯:這是我做孫子應該做的
90後小夥每週回農村給爺爺奶奶劈柴做飯:這是我做孫子應該做的
90後小夥每週回農村給爺爺奶奶劈柴做飯:這是我做孫子應該做的
90後小夥每週回農村給爺爺奶奶劈柴做飯:這是我做孫子應該做的
90後小夥每週回農村給爺爺奶奶劈柴做飯:這是我做孫子應該做的
90後小夥每週回農村給爺爺奶奶劈柴做飯:這是我做孫子應該做的
90後小夥每週回農村給爺爺奶奶劈柴做飯:這是我做孫子應該做的
90後小夥每週回農村給爺爺奶奶劈柴做飯:這是我做孫子應該做的
90後小夥每週回農村給爺爺奶奶劈柴做飯:這是我做孫子應該做的
90後小夥每週回農村給爺爺奶奶劈柴做飯:這是我做孫子應該做的
90後小夥每週回農村給爺爺奶奶劈柴做飯:這是我做孫子應該做的
90後小夥每週回農村給爺爺奶奶劈柴做飯:這是我做孫子應該做的
予圖
1/11 “這些柴夠我奶奶爺爺燒兩三天的,碼放好我就回去了”張志成擦拭著臉上的汗,將剛剛劈完的柴火抱到伙房,一根一根碼放好。從上午9點回到農村爺爺奶奶的家裡,到下午一點劈完柴,4個多小時張志成一直在忙碌,洗菜、做飯、提水、倒尿桶、劈柴。這個90後大男孩一刻未曾停歇。“奶奶爺爺年紀大了行動不方便了,我回來能多幹點他們就能少乾點,我當孫子應該做的。”張志成說。
2/11 張志成是山東威海一名普通的餐飲從業者,父母忙於工作,從小張志成就在農村由爺爺奶奶一手帶大。2018年10月份爺爺突發腦梗,在醫院住了近一個月,張志成每天忙完手頭的工作就會立即去醫院和姑姑一起照顧爺爺,為給爺爺增加營養,在諮詢過醫生後,張志成會買爺爺能吃的食物親手做好給爺爺送去。同病房的病友都會時常誇讚爺爺有個好孫子。圖為張志成每次回爺爺奶奶家都會上超市買二老愛吃的菜回去做給爺爺奶奶吃。
3/11 “我對我爺我奶的感情是最親的,從小爸媽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對自己很節儉,但有啥好吃好穿的都會緊著我,我這185的大個子就是這麼養出來的”張志成微笑的說。禍不單行,就在爺爺快要出院的時候,奶奶一人從農村坐公交車去看爺爺,不慎摔倒,這一摔摔斷了肋骨,奶奶也住進了醫院,自己的爺爺奶奶雙雙住進了醫院,當天張志成急的流下了眼淚。圖為回到爺爺奶奶家後,水也沒喝一口開始做午飯。
4/11 為了讓爺爺安心養病,奶奶住院的消息,家人並沒有告訴爺爺,張志成每天都奔跑在爺爺奶奶兩張病床之間。就這樣直到爺爺奶奶出院,張志成一直細心的照料著二老。爺爺奶奶生活在農村,生活條件不像城市便利,做飯習慣了用柴火,吃水習慣了用缸裝水。爺爺奶奶已經上了年紀,並且有病在身,從爺爺奶奶出院至今張志成每個周都會回去幾趟,每次回去都會把缸裡的水挑滿,把柴劈夠,做一頓豐盛的飯菜給爺爺奶奶吃。
5/11 “我和她奶奶的身體都不好,我孫子每個週迴來幾次照顧我們,我孫兒做的是真的很好了。”爺爺說。張志成對長輩的孝順從不掛在嘴上,一直是用行動在詮釋著。圖為做飯的間隙,張志成到屋裡和爺爺奶奶愉快的交談。
6/11 雖然孫子會做飯,但是奶奶總會不放心,也許在老人面前孩子永遠是孩子,做飯燒火奶奶堅持要自己燒,在狹小的小屋裡,孫子和奶奶一起做飯,張志成時不時還會埋怨幾句:“奶啊,你快去屋裡歇著吧,別在這妨礙我做飯。”每次奶奶都是淡淡回一句:你會弄啥。”對話間滿是親情,滿是愛。
7/11 忙碌了一上午,給爺爺奶奶做的飯菜悉數上桌,“爺,奶你們吃饅頭還是吃米飯”“慢點吃,別噎著多喝點湯”“爺,奶多吃點菜”飯桌上滿是孫子對爺爺奶奶的關心,往往話音未落,張志成給爺爺奶奶夾的菜就已夾到爺爺奶奶的碗裡。
8/11 伺候爺爺奶奶吃完飯,收拾好飯桌刷好碗,張志成一刻都不耽誤,拿著劈柴用的刀就到家門口開始劈柴,劈柴看似輕鬆,實則很費力氣,劈一會汗就會冒出來,每次劈柴外套裡都是潮乎乎的汗氣。
9/11 劈的柴大多都是撿回來建築用的木頭,許多木頭裡面會有釘子,稍有不注意就會扎到手,“我的手之前都扎破好幾次了,現在每劈一根我都會好好檢查一下,就算這樣也避免不了扎手,自己當心吧”張志成說。
10/11 劈完柴,張志成把柴分批搬到伙房一根一根整齊碼放好,全部碼放完畢,還要到門口用掃帚將門口的木屑打掃趕緊。“奶奶愛乾淨,我不掃我走了她也會掃,奶奶的肋骨還沒好,我多幹點,她就能少乾點。”
11/11 在張志成爺爺奶奶家的牆上,有3個大相框,每個裡面都有張志成小時候的照片,隨著時間流逝,以前爺爺奶奶照顧孫子,如今孫子照顧爺爺奶奶。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有時卻又是難能可貴。臨走的時候張志成對著爺爺奶奶說了一句:“爺,奶過兩天我再回來,等著我。”(予圖原創)
2019-04-0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