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那麼多皇帝愛逃跑?

7 個回答
地图帝
2019-08-18

宋朝是個出了名的逃跑王朝,前後十八帝,有好幾個都擅長逃跑。第一個自然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79年,趙光義北伐割據在山西中部的北漢,為什麼要打呢?一說:趙光義得位不正,其兄趙匡胤可能就是趙光義害死,人心不穩。所以趙光義要消滅最後一個割據王朝北漢(不算西夏前身定難軍),立軍威以服眾。滅北漢雖然順利,但趙光義不顧將士疲勞厭戰強行北伐契丹,結果高梁河一戰,宋軍慘敗。趙光義本人險些被契丹人生擒,情急之下的趙皇帝,不顧臉面在涿州(河北省保定市代管的涿州市)尋了一輛驢車,打驢飛奔,才逃過一劫。

宋朝是個出了名的逃跑王朝,前後十八帝,有好幾個都擅長逃跑。第一個自然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79年,趙光義北伐割據在山西中部的北漢,為什麼要打呢?一說:趙光義得位不正,其兄趙匡胤可能就是趙光義害死,人心不穩。所以趙光義要消滅最後一個割據王朝北漢(不算西夏前身定難軍),立軍威以服眾。滅北漢雖然順利,但趙光義不顧將士疲勞厭戰強行北伐契丹,結果高梁河一戰,宋軍慘敗。趙光義本人險些被契丹人生擒,情急之下的趙皇帝,不顧臉面在涿州(河北省保定市代管的涿州市)尋了一輛驢車,打驢飛奔,才逃過一劫。

不過,從理論上講,建立北宋的趙匡胤其實也是個逃跑大師,只是沒有來得及實踐而已。趙匡胤是典型的消極防禦派,他曾下令在東京開封以北種樹,說是要降低契丹騎兵的速度。有了這種想法,可以想見,一旦契丹兵殺到開封城下,趙匡胤跑的比誰都快。

宋朝皇帝的第二次逃亡,發生在公元1004年。契丹的蕭太后帶著年幼的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大軍二十萬直插宋境,逼近黃河。喜歡故弄玄虛的宋真宗趙恆被嚇得魂不附身,差點聽信投降派的建議,向南逃竄至南京或成都。不過,這次逃跑屬於未遂,被主戰派的大臣寇準及時阻止。寇淮幾乎是強迫宋真宗北上至澶淵迎戰,這才讓宋朝南逃推遲了一百多年。

然後就是宋徽宗趙佶,公元1126年,金朝大軍殺到東京開封府城下。宋徽宗不想背亡國皇帝這口黑鍋,把帝位內禪給了太子趙桓,自己往南逃到了長江以南的鎮江府(江蘇鎮江)。如果宋徽宗留在江南,他本可以成為南宋的“開國皇帝”,坐擁半壁江山,“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沒想到的是宋徽宗在鎮江只呆了四個月,又北上跑回危機四伏的開封府。結果徽宗、欽宗爺倆一同做了俘虜,被請到冰天雪地的五國城坐井觀天去了。

宋朝是個出了名的逃跑王朝,前後十八帝,有好幾個都擅長逃跑。第一個自然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79年,趙光義北伐割據在山西中部的北漢,為什麼要打呢?一說:趙光義得位不正,其兄趙匡胤可能就是趙光義害死,人心不穩。所以趙光義要消滅最後一個割據王朝北漢(不算西夏前身定難軍),立軍威以服眾。滅北漢雖然順利,但趙光義不顧將士疲勞厭戰強行北伐契丹,結果高梁河一戰,宋軍慘敗。趙光義本人險些被契丹人生擒,情急之下的趙皇帝,不顧臉面在涿州(河北省保定市代管的涿州市)尋了一輛驢車,打驢飛奔,才逃過一劫。

不過,從理論上講,建立北宋的趙匡胤其實也是個逃跑大師,只是沒有來得及實踐而已。趙匡胤是典型的消極防禦派,他曾下令在東京開封以北種樹,說是要降低契丹騎兵的速度。有了這種想法,可以想見,一旦契丹兵殺到開封城下,趙匡胤跑的比誰都快。

宋朝皇帝的第二次逃亡,發生在公元1004年。契丹的蕭太后帶著年幼的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大軍二十萬直插宋境,逼近黃河。喜歡故弄玄虛的宋真宗趙恆被嚇得魂不附身,差點聽信投降派的建議,向南逃竄至南京或成都。不過,這次逃跑屬於未遂,被主戰派的大臣寇準及時阻止。寇淮幾乎是強迫宋真宗北上至澶淵迎戰,這才讓宋朝南逃推遲了一百多年。

然後就是宋徽宗趙佶,公元1126年,金朝大軍殺到東京開封府城下。宋徽宗不想背亡國皇帝這口黑鍋,把帝位內禪給了太子趙桓,自己往南逃到了長江以南的鎮江府(江蘇鎮江)。如果宋徽宗留在江南,他本可以成為南宋的“開國皇帝”,坐擁半壁江山,“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沒想到的是宋徽宗在鎮江只呆了四個月,又北上跑回危機四伏的開封府。結果徽宗、欽宗爺倆一同做了俘虜,被請到冰天雪地的五國城坐井觀天去了。

老子糊塗,兒子可不糊塗。宋徽宗的九兒子、康王趙構可是個聰明人。看到老爹和大哥被俘,趙構像受驚的兔子一樣,箭一般向南逃竄。趙構雖然是在南京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建立的南宋,但商丘就在開封不遠,趙構哪敢留在商丘被金軍抓活的?撒開腳丫子跑吧。

趙構來到鎮江後,他是肯定不會學父親那樣回北方當俘虜的。但是趙構既不選擇定都於鎮江,也不選擇定都於鎮江東邊不遠的南京(金陵)。原因就一個:二城都在長江南岸,金軍隨時可以渡江。所以無論大臣怎麼勸,趙構鐵了心不在二城定都,而是選擇了杭州。之所以選擇杭州,原因也只一個:離長江遠,一旦金軍過江,趙構有足夠的時間再次逃跑。

宋朝是個出了名的逃跑王朝,前後十八帝,有好幾個都擅長逃跑。第一個自然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79年,趙光義北伐割據在山西中部的北漢,為什麼要打呢?一說:趙光義得位不正,其兄趙匡胤可能就是趙光義害死,人心不穩。所以趙光義要消滅最後一個割據王朝北漢(不算西夏前身定難軍),立軍威以服眾。滅北漢雖然順利,但趙光義不顧將士疲勞厭戰強行北伐契丹,結果高梁河一戰,宋軍慘敗。趙光義本人險些被契丹人生擒,情急之下的趙皇帝,不顧臉面在涿州(河北省保定市代管的涿州市)尋了一輛驢車,打驢飛奔,才逃過一劫。

不過,從理論上講,建立北宋的趙匡胤其實也是個逃跑大師,只是沒有來得及實踐而已。趙匡胤是典型的消極防禦派,他曾下令在東京開封以北種樹,說是要降低契丹騎兵的速度。有了這種想法,可以想見,一旦契丹兵殺到開封城下,趙匡胤跑的比誰都快。

宋朝皇帝的第二次逃亡,發生在公元1004年。契丹的蕭太后帶著年幼的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大軍二十萬直插宋境,逼近黃河。喜歡故弄玄虛的宋真宗趙恆被嚇得魂不附身,差點聽信投降派的建議,向南逃竄至南京或成都。不過,這次逃跑屬於未遂,被主戰派的大臣寇準及時阻止。寇淮幾乎是強迫宋真宗北上至澶淵迎戰,這才讓宋朝南逃推遲了一百多年。

然後就是宋徽宗趙佶,公元1126年,金朝大軍殺到東京開封府城下。宋徽宗不想背亡國皇帝這口黑鍋,把帝位內禪給了太子趙桓,自己往南逃到了長江以南的鎮江府(江蘇鎮江)。如果宋徽宗留在江南,他本可以成為南宋的“開國皇帝”,坐擁半壁江山,“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沒想到的是宋徽宗在鎮江只呆了四個月,又北上跑回危機四伏的開封府。結果徽宗、欽宗爺倆一同做了俘虜,被請到冰天雪地的五國城坐井觀天去了。

老子糊塗,兒子可不糊塗。宋徽宗的九兒子、康王趙構可是個聰明人。看到老爹和大哥被俘,趙構像受驚的兔子一樣,箭一般向南逃竄。趙構雖然是在南京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建立的南宋,但商丘就在開封不遠,趙構哪敢留在商丘被金軍抓活的?撒開腳丫子跑吧。

趙構來到鎮江後,他是肯定不會學父親那樣回北方當俘虜的。但是趙構既不選擇定都於鎮江,也不選擇定都於鎮江東邊不遠的南京(金陵)。原因就一個:二城都在長江南岸,金軍隨時可以渡江。所以無論大臣怎麼勸,趙構鐵了心不在二城定都,而是選擇了杭州。之所以選擇杭州,原因也只一個:離長江遠,一旦金軍過江,趙構有足夠的時間再次逃跑。

當然,在最終定都杭州之前,趙構險些在江南就被金軍活捉,趙構尋了幾條破船,在大海上釣魚去了。彼時的南宋,就是一個車軲轆上的朝廷、馬背上的朝廷、破船裡的朝廷。不是在逃跑的路上,就是聚在一起商量下一步逃到哪裡。

好在,當金軍撤出江南後,南宋就定都於杭州,不再到處亂竄了。雖然南宋聲稱杭州只是行都、臨時國都,正式國都還是東京開封府。實際上,傻子都知道,南宋根本不可能收復中原,能守住江南半壁就謝天謝地了。自宋高宗趙構後,宋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惇、宋寧宗趙適、宋理宗趙昀、宋度宗趙禥,都平安終老於杭州。

宋朝是個出了名的逃跑王朝,前後十八帝,有好幾個都擅長逃跑。第一個自然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79年,趙光義北伐割據在山西中部的北漢,為什麼要打呢?一說:趙光義得位不正,其兄趙匡胤可能就是趙光義害死,人心不穩。所以趙光義要消滅最後一個割據王朝北漢(不算西夏前身定難軍),立軍威以服眾。滅北漢雖然順利,但趙光義不顧將士疲勞厭戰強行北伐契丹,結果高梁河一戰,宋軍慘敗。趙光義本人險些被契丹人生擒,情急之下的趙皇帝,不顧臉面在涿州(河北省保定市代管的涿州市)尋了一輛驢車,打驢飛奔,才逃過一劫。

不過,從理論上講,建立北宋的趙匡胤其實也是個逃跑大師,只是沒有來得及實踐而已。趙匡胤是典型的消極防禦派,他曾下令在東京開封以北種樹,說是要降低契丹騎兵的速度。有了這種想法,可以想見,一旦契丹兵殺到開封城下,趙匡胤跑的比誰都快。

宋朝皇帝的第二次逃亡,發生在公元1004年。契丹的蕭太后帶著年幼的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大軍二十萬直插宋境,逼近黃河。喜歡故弄玄虛的宋真宗趙恆被嚇得魂不附身,差點聽信投降派的建議,向南逃竄至南京或成都。不過,這次逃跑屬於未遂,被主戰派的大臣寇準及時阻止。寇淮幾乎是強迫宋真宗北上至澶淵迎戰,這才讓宋朝南逃推遲了一百多年。

然後就是宋徽宗趙佶,公元1126年,金朝大軍殺到東京開封府城下。宋徽宗不想背亡國皇帝這口黑鍋,把帝位內禪給了太子趙桓,自己往南逃到了長江以南的鎮江府(江蘇鎮江)。如果宋徽宗留在江南,他本可以成為南宋的“開國皇帝”,坐擁半壁江山,“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沒想到的是宋徽宗在鎮江只呆了四個月,又北上跑回危機四伏的開封府。結果徽宗、欽宗爺倆一同做了俘虜,被請到冰天雪地的五國城坐井觀天去了。

老子糊塗,兒子可不糊塗。宋徽宗的九兒子、康王趙構可是個聰明人。看到老爹和大哥被俘,趙構像受驚的兔子一樣,箭一般向南逃竄。趙構雖然是在南京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建立的南宋,但商丘就在開封不遠,趙構哪敢留在商丘被金軍抓活的?撒開腳丫子跑吧。

趙構來到鎮江後,他是肯定不會學父親那樣回北方當俘虜的。但是趙構既不選擇定都於鎮江,也不選擇定都於鎮江東邊不遠的南京(金陵)。原因就一個:二城都在長江南岸,金軍隨時可以渡江。所以無論大臣怎麼勸,趙構鐵了心不在二城定都,而是選擇了杭州。之所以選擇杭州,原因也只一個:離長江遠,一旦金軍過江,趙構有足夠的時間再次逃跑。

當然,在最終定都杭州之前,趙構險些在江南就被金軍活捉,趙構尋了幾條破船,在大海上釣魚去了。彼時的南宋,就是一個車軲轆上的朝廷、馬背上的朝廷、破船裡的朝廷。不是在逃跑的路上,就是聚在一起商量下一步逃到哪裡。

好在,當金軍撤出江南後,南宋就定都於杭州,不再到處亂竄了。雖然南宋聲稱杭州只是行都、臨時國都,正式國都還是東京開封府。實際上,傻子都知道,南宋根本不可能收復中原,能守住江南半壁就謝天謝地了。自宋高宗趙構後,宋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惇、宋寧宗趙適、宋理宗趙昀、宋度宗趙禥,都平安終老於杭州。

但到宋度宗時,南宋已被蒙古打得快要滅亡了,江南半壁都沒剩多少地盤了。公元1276年,年僅六歲(虛歲)的小皇帝趙㬎(也稱趙顯)即位後,議題就一個:投降,不投降還能怎麼辦。自是,宋亡。不過,趙㬎降元后,還有些不願降元的大臣強行帶著度宗兩個庶出的兒子趙昰、趙昺在江南亂竄。趙顯投降後,身為福建安撫大使的趙昰在陳宜中等人的操縱下在福州即位。

元軍殺入福建後,趙昰學起了“老祖宗”趙構,下海做了少年漁翁。趙昰本想逃到泉州,但泉州也呆不住,又跑到了現在廣東東部的潮州。元軍殺進廣東,趙昰又是各種洋相百出的逃竄。公元1278年初,趙昰在海上漂泊時,遇到大風,掉到海中差點溺水身亡。雖然被撈上去,也驚嚇過度得了病,不久就嗚呼哀哉了。

宋朝是個出了名的逃跑王朝,前後十八帝,有好幾個都擅長逃跑。第一個自然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79年,趙光義北伐割據在山西中部的北漢,為什麼要打呢?一說:趙光義得位不正,其兄趙匡胤可能就是趙光義害死,人心不穩。所以趙光義要消滅最後一個割據王朝北漢(不算西夏前身定難軍),立軍威以服眾。滅北漢雖然順利,但趙光義不顧將士疲勞厭戰強行北伐契丹,結果高梁河一戰,宋軍慘敗。趙光義本人險些被契丹人生擒,情急之下的趙皇帝,不顧臉面在涿州(河北省保定市代管的涿州市)尋了一輛驢車,打驢飛奔,才逃過一劫。

不過,從理論上講,建立北宋的趙匡胤其實也是個逃跑大師,只是沒有來得及實踐而已。趙匡胤是典型的消極防禦派,他曾下令在東京開封以北種樹,說是要降低契丹騎兵的速度。有了這種想法,可以想見,一旦契丹兵殺到開封城下,趙匡胤跑的比誰都快。

宋朝皇帝的第二次逃亡,發生在公元1004年。契丹的蕭太后帶著年幼的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大軍二十萬直插宋境,逼近黃河。喜歡故弄玄虛的宋真宗趙恆被嚇得魂不附身,差點聽信投降派的建議,向南逃竄至南京或成都。不過,這次逃跑屬於未遂,被主戰派的大臣寇準及時阻止。寇淮幾乎是強迫宋真宗北上至澶淵迎戰,這才讓宋朝南逃推遲了一百多年。

然後就是宋徽宗趙佶,公元1126年,金朝大軍殺到東京開封府城下。宋徽宗不想背亡國皇帝這口黑鍋,把帝位內禪給了太子趙桓,自己往南逃到了長江以南的鎮江府(江蘇鎮江)。如果宋徽宗留在江南,他本可以成為南宋的“開國皇帝”,坐擁半壁江山,“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沒想到的是宋徽宗在鎮江只呆了四個月,又北上跑回危機四伏的開封府。結果徽宗、欽宗爺倆一同做了俘虜,被請到冰天雪地的五國城坐井觀天去了。

老子糊塗,兒子可不糊塗。宋徽宗的九兒子、康王趙構可是個聰明人。看到老爹和大哥被俘,趙構像受驚的兔子一樣,箭一般向南逃竄。趙構雖然是在南京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建立的南宋,但商丘就在開封不遠,趙構哪敢留在商丘被金軍抓活的?撒開腳丫子跑吧。

趙構來到鎮江後,他是肯定不會學父親那樣回北方當俘虜的。但是趙構既不選擇定都於鎮江,也不選擇定都於鎮江東邊不遠的南京(金陵)。原因就一個:二城都在長江南岸,金軍隨時可以渡江。所以無論大臣怎麼勸,趙構鐵了心不在二城定都,而是選擇了杭州。之所以選擇杭州,原因也只一個:離長江遠,一旦金軍過江,趙構有足夠的時間再次逃跑。

當然,在最終定都杭州之前,趙構險些在江南就被金軍活捉,趙構尋了幾條破船,在大海上釣魚去了。彼時的南宋,就是一個車軲轆上的朝廷、馬背上的朝廷、破船裡的朝廷。不是在逃跑的路上,就是聚在一起商量下一步逃到哪裡。

好在,當金軍撤出江南後,南宋就定都於杭州,不再到處亂竄了。雖然南宋聲稱杭州只是行都、臨時國都,正式國都還是東京開封府。實際上,傻子都知道,南宋根本不可能收復中原,能守住江南半壁就謝天謝地了。自宋高宗趙構後,宋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惇、宋寧宗趙適、宋理宗趙昀、宋度宗趙禥,都平安終老於杭州。

但到宋度宗時,南宋已被蒙古打得快要滅亡了,江南半壁都沒剩多少地盤了。公元1276年,年僅六歲(虛歲)的小皇帝趙㬎(也稱趙顯)即位後,議題就一個:投降,不投降還能怎麼辦。自是,宋亡。不過,趙㬎降元后,還有些不願降元的大臣強行帶著度宗兩個庶出的兒子趙昰、趙昺在江南亂竄。趙顯投降後,身為福建安撫大使的趙昰在陳宜中等人的操縱下在福州即位。

元軍殺入福建後,趙昰學起了“老祖宗”趙構,下海做了少年漁翁。趙昰本想逃到泉州,但泉州也呆不住,又跑到了現在廣東東部的潮州。元軍殺進廣東,趙昰又是各種洋相百出的逃竄。公元1278年初,趙昰在海上漂泊時,遇到大風,掉到海中差點溺水身亡。雖然被撈上去,也驚嚇過度得了病,不久就嗚呼哀哉了。

趙昰死後,其弟趙昺即位。這時的南宋還有什麼疆域?就是一個到處流竄的小朝廷,連朝廷都很難算上了。然後就是著名的崖山之戰,元朝大將張弘範率軍集於崖山,最終滅掉了所謂的宋廷。陸秀夫揹著8歲的趙昺跳海自盡。

宋朝是個出了名的逃跑王朝,前後十八帝,有好幾個都擅長逃跑。第一個自然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79年,趙光義北伐割據在山西中部的北漢,為什麼要打呢?一說:趙光義得位不正,其兄趙匡胤可能就是趙光義害死,人心不穩。所以趙光義要消滅最後一個割據王朝北漢(不算西夏前身定難軍),立軍威以服眾。滅北漢雖然順利,但趙光義不顧將士疲勞厭戰強行北伐契丹,結果高梁河一戰,宋軍慘敗。趙光義本人險些被契丹人生擒,情急之下的趙皇帝,不顧臉面在涿州(河北省保定市代管的涿州市)尋了一輛驢車,打驢飛奔,才逃過一劫。

不過,從理論上講,建立北宋的趙匡胤其實也是個逃跑大師,只是沒有來得及實踐而已。趙匡胤是典型的消極防禦派,他曾下令在東京開封以北種樹,說是要降低契丹騎兵的速度。有了這種想法,可以想見,一旦契丹兵殺到開封城下,趙匡胤跑的比誰都快。

宋朝皇帝的第二次逃亡,發生在公元1004年。契丹的蕭太后帶著年幼的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大軍二十萬直插宋境,逼近黃河。喜歡故弄玄虛的宋真宗趙恆被嚇得魂不附身,差點聽信投降派的建議,向南逃竄至南京或成都。不過,這次逃跑屬於未遂,被主戰派的大臣寇準及時阻止。寇淮幾乎是強迫宋真宗北上至澶淵迎戰,這才讓宋朝南逃推遲了一百多年。

然後就是宋徽宗趙佶,公元1126年,金朝大軍殺到東京開封府城下。宋徽宗不想背亡國皇帝這口黑鍋,把帝位內禪給了太子趙桓,自己往南逃到了長江以南的鎮江府(江蘇鎮江)。如果宋徽宗留在江南,他本可以成為南宋的“開國皇帝”,坐擁半壁江山,“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沒想到的是宋徽宗在鎮江只呆了四個月,又北上跑回危機四伏的開封府。結果徽宗、欽宗爺倆一同做了俘虜,被請到冰天雪地的五國城坐井觀天去了。

老子糊塗,兒子可不糊塗。宋徽宗的九兒子、康王趙構可是個聰明人。看到老爹和大哥被俘,趙構像受驚的兔子一樣,箭一般向南逃竄。趙構雖然是在南京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建立的南宋,但商丘就在開封不遠,趙構哪敢留在商丘被金軍抓活的?撒開腳丫子跑吧。

趙構來到鎮江後,他是肯定不會學父親那樣回北方當俘虜的。但是趙構既不選擇定都於鎮江,也不選擇定都於鎮江東邊不遠的南京(金陵)。原因就一個:二城都在長江南岸,金軍隨時可以渡江。所以無論大臣怎麼勸,趙構鐵了心不在二城定都,而是選擇了杭州。之所以選擇杭州,原因也只一個:離長江遠,一旦金軍過江,趙構有足夠的時間再次逃跑。

當然,在最終定都杭州之前,趙構險些在江南就被金軍活捉,趙構尋了幾條破船,在大海上釣魚去了。彼時的南宋,就是一個車軲轆上的朝廷、馬背上的朝廷、破船裡的朝廷。不是在逃跑的路上,就是聚在一起商量下一步逃到哪裡。

好在,當金軍撤出江南後,南宋就定都於杭州,不再到處亂竄了。雖然南宋聲稱杭州只是行都、臨時國都,正式國都還是東京開封府。實際上,傻子都知道,南宋根本不可能收復中原,能守住江南半壁就謝天謝地了。自宋高宗趙構後,宋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惇、宋寧宗趙適、宋理宗趙昀、宋度宗趙禥,都平安終老於杭州。

但到宋度宗時,南宋已被蒙古打得快要滅亡了,江南半壁都沒剩多少地盤了。公元1276年,年僅六歲(虛歲)的小皇帝趙㬎(也稱趙顯)即位後,議題就一個:投降,不投降還能怎麼辦。自是,宋亡。不過,趙㬎降元后,還有些不願降元的大臣強行帶著度宗兩個庶出的兒子趙昰、趙昺在江南亂竄。趙顯投降後,身為福建安撫大使的趙昰在陳宜中等人的操縱下在福州即位。

元軍殺入福建後,趙昰學起了“老祖宗”趙構,下海做了少年漁翁。趙昰本想逃到泉州,但泉州也呆不住,又跑到了現在廣東東部的潮州。元軍殺進廣東,趙昰又是各種洋相百出的逃竄。公元1278年初,趙昰在海上漂泊時,遇到大風,掉到海中差點溺水身亡。雖然被撈上去,也驚嚇過度得了病,不久就嗚呼哀哉了。

趙昰死後,其弟趙昺即位。這時的南宋還有什麼疆域?就是一個到處流竄的小朝廷,連朝廷都很難算上了。然後就是著名的崖山之戰,元朝大將張弘範率軍集於崖山,最終滅掉了所謂的宋廷。陸秀夫揹著8歲的趙昺跳海自盡。

宋朝十八帝,但元朝只承認前十六個。趙昰和趙昺的帝位,元朝是不承認的。元朝修的《宋史》沒有趙昰和趙昺的傳記,都是附在趙㬎傳記之後的,只稱二王。站在元朝的角度,不承認二王度顯然是正確的。趙㬎是正式降元的,如果元朝承認二王的合法性,那麼趙㬎降元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進而推之,元朝在江南的統治也不具備合法性了。就如同清朝修《明史》,只承認十六帝,絕不承認南明的逃亡皇帝。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这些历史要读
2019-08-19

打不過,當然得逃跑了,難不成等著被別人活捉嗎?事實上,很多朝代都有逃跑皇帝的現象,而且兩宋還不是最差的。

打不過,當然得逃跑了,難不成等著被別人活捉嗎?事實上,很多朝代都有逃跑皇帝的現象,而且兩宋還不是最差的。



其實,皇帝愛逃跑最嚴重,反而是最為強盛的唐朝。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都就頻頻被內部亂軍或是外族軍隊攻破,從唐玄宗開始,之後的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唐昭宗都曾出逃,其中唐昭宗更是先後四次從長安出逃。因此,對於中晚唐時期的孱弱,人們又有“國都六陷,天子九逃”之說。

打不過,當然得逃跑了,難不成等著被別人活捉嗎?事實上,很多朝代都有逃跑皇帝的現象,而且兩宋還不是最差的。



其實,皇帝愛逃跑最嚴重,反而是最為強盛的唐朝。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都就頻頻被內部亂軍或是外族軍隊攻破,從唐玄宗開始,之後的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唐昭宗都曾出逃,其中唐昭宗更是先後四次從長安出逃。因此,對於中晚唐時期的孱弱,人們又有“國都六陷,天子九逃”之說。



而素來被人們調侃其武力孱弱的兩宋,真正有出逃之實的,其實也就只有宋高宗和宋末三帝四位。而其中的後三者是面對無法戰勝的可怕對手——蒙元,才不得不通過不斷逃跑,來組建流亡的小朝廷,繼續抗元。

所以,在皇帝逃跑方面,唐朝其實被兩宋的次數還要多。只不過,兩宋出逃的皇帝逃得更遠更徹底罷了。

打不過,當然得逃跑了,難不成等著被別人活捉嗎?事實上,很多朝代都有逃跑皇帝的現象,而且兩宋還不是最差的。



其實,皇帝愛逃跑最嚴重,反而是最為強盛的唐朝。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都就頻頻被內部亂軍或是外族軍隊攻破,從唐玄宗開始,之後的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唐昭宗都曾出逃,其中唐昭宗更是先後四次從長安出逃。因此,對於中晚唐時期的孱弱,人們又有“國都六陷,天子九逃”之說。



而素來被人們調侃其武力孱弱的兩宋,真正有出逃之實的,其實也就只有宋高宗和宋末三帝四位。而其中的後三者是面對無法戰勝的可怕對手——蒙元,才不得不通過不斷逃跑,來組建流亡的小朝廷,繼續抗元。

所以,在皇帝逃跑方面,唐朝其實被兩宋的次數還要多。只不過,兩宋出逃的皇帝逃得更遠更徹底罷了。



再說,歷史上很多王朝都有皇帝出逃的情況,即便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同樣存在。

說到皇帝出逃,除了唐宋兩朝外,素以剛強著稱的明朝也有逃跑皇帝,最著名的當屬南明的永曆帝,幾乎一直在逃,而且還逃到了緬甸境內。事實上,之前的崇禎皇帝也想南逃,只是被群臣綁架了,困死在了北京城罷了。

可別以為只有漢族王朝才有逃跑皇帝,實際上少數民族王朝同樣都有。比如遼國的天祚帝、金國的金宣宗和金哀宗、元朝的元順帝和清朝的咸豐、光緒等等。

打不過,當然得逃跑了,難不成等著被別人活捉嗎?事實上,很多朝代都有逃跑皇帝的現象,而且兩宋還不是最差的。



其實,皇帝愛逃跑最嚴重,反而是最為強盛的唐朝。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都就頻頻被內部亂軍或是外族軍隊攻破,從唐玄宗開始,之後的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唐昭宗都曾出逃,其中唐昭宗更是先後四次從長安出逃。因此,對於中晚唐時期的孱弱,人們又有“國都六陷,天子九逃”之說。



而素來被人們調侃其武力孱弱的兩宋,真正有出逃之實的,其實也就只有宋高宗和宋末三帝四位。而其中的後三者是面對無法戰勝的可怕對手——蒙元,才不得不通過不斷逃跑,來組建流亡的小朝廷,繼續抗元。

所以,在皇帝逃跑方面,唐朝其實被兩宋的次數還要多。只不過,兩宋出逃的皇帝逃得更遠更徹底罷了。



再說,歷史上很多王朝都有皇帝出逃的情況,即便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同樣存在。

說到皇帝出逃,除了唐宋兩朝外,素以剛強著稱的明朝也有逃跑皇帝,最著名的當屬南明的永曆帝,幾乎一直在逃,而且還逃到了緬甸境內。事實上,之前的崇禎皇帝也想南逃,只是被群臣綁架了,困死在了北京城罷了。

可別以為只有漢族王朝才有逃跑皇帝,實際上少數民族王朝同樣都有。比如遼國的天祚帝、金國的金宣宗和金哀宗、元朝的元順帝和清朝的咸豐、光緒等等。



可見,國難之際,皇帝出逃是很常見的現象。當然,我們也不能籠統的認為皇帝出逃,就是不負責任或是單純的是因為怕死(當然怕死肯定是有的,畢竟皇帝也是人)。

打不過,當然得逃跑了,難不成等著被別人活捉嗎?事實上,很多朝代都有逃跑皇帝的現象,而且兩宋還不是最差的。



其實,皇帝愛逃跑最嚴重,反而是最為強盛的唐朝。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都就頻頻被內部亂軍或是外族軍隊攻破,從唐玄宗開始,之後的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唐昭宗都曾出逃,其中唐昭宗更是先後四次從長安出逃。因此,對於中晚唐時期的孱弱,人們又有“國都六陷,天子九逃”之說。



而素來被人們調侃其武力孱弱的兩宋,真正有出逃之實的,其實也就只有宋高宗和宋末三帝四位。而其中的後三者是面對無法戰勝的可怕對手——蒙元,才不得不通過不斷逃跑,來組建流亡的小朝廷,繼續抗元。

所以,在皇帝逃跑方面,唐朝其實被兩宋的次數還要多。只不過,兩宋出逃的皇帝逃得更遠更徹底罷了。



再說,歷史上很多王朝都有皇帝出逃的情況,即便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同樣存在。

說到皇帝出逃,除了唐宋兩朝外,素以剛強著稱的明朝也有逃跑皇帝,最著名的當屬南明的永曆帝,幾乎一直在逃,而且還逃到了緬甸境內。事實上,之前的崇禎皇帝也想南逃,只是被群臣綁架了,困死在了北京城罷了。

可別以為只有漢族王朝才有逃跑皇帝,實際上少數民族王朝同樣都有。比如遼國的天祚帝、金國的金宣宗和金哀宗、元朝的元順帝和清朝的咸豐、光緒等等。



可見,國難之際,皇帝出逃是很常見的現象。當然,我們也不能籠統的認為皇帝出逃,就是不負責任或是單純的是因為怕死(當然怕死肯定是有的,畢竟皇帝也是人)。



實際上,國難之際,皇帝出逃也是有助於延續國祚,有助於召集各地勤王,維持中央朝廷。如果一味的蹲守京城,恐怕要麼就是像宋徽宗父子那樣被金國一窩端;要麼就剛烈點,像崇禎那樣自殺殉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本文作者:小賤賤

南京有话说
2019-08-19

皇帝做得好好的,每天過著萬千寵愛於一身,錦衣玉食的生活。誰沒事會丟下子民,逃出皇城?

皇帝發生逃跑,一定是遇上事了,而且還是大事。

崖山之戰,大臣揹著小皇帝,無路可跑,只能轉身跳海捐國。亡國之恨,相傳至今,令人扼腕嘆息。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大凡皇帝跑路,皆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

一是饑荒瘟疫,造成民不聊生,導致國庫匱乏。

二是奸臣擋道,危害忠良,欺上瞞下。

三是昏君無能,治國無方,給虎狼可乘之機。

铁面魔神谈论史
2019-08-18

宋朝的確很多皇帝愛逃跑,但比唐朝還是弱了點。

不是我貶低唐朝,也不是我抬槓,唐朝無論從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各個方面綜合數據比較,的確是作為中國古代最鼎盛繁榮時期。可是,唐朝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丟失首都太多了!而且唐朝是丟失首都最多的朝代!

唐朝統治中國289年,丟失首都達就達10次之多!!

第一次,公元690年,武則天直接篡位,國號周,定都洛陽。唐朝直接第一次滅亡!

第二次,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來了,唐玄宗逃了,皇帝去了四川,長安被攻陷;

第三次,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吐蕃軍來了,唐代宗逃了,皇帝去了陝州,長安被攻陷;

第四次,公元783年(建中三年),涇原叛軍來了,唐德宗逃了,皇帝去了奉天,長安被攻陷,叛軍擁立朱泚為帝,是為“朱泚之亂”。

第五次,公元881年(廣明元年),黃巢來了,唐僖宗逃了,皇帝去了四川,長安被攻陷;

第六次,公元88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和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率軍攻破長安,唐僖宗出逃鳳翔(今陝西寶雞)。

第七次,公元895年,李克用以勤王討伐李茂貞、王行瑜、韓建三鎮之名率軍直逼長安,三鎮恐懼,劫持唐昭宗出逃長安,至南山谷。

第八次:公元896年,因不滿昭宗任命王珂為河中節度使,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發兵攻入長安,唐昭宗再次出逃,途中被華州節度使韓建劫持,囚禁在華州三年。

第九次,公元901年(天覆元年),這次皇帝不用逃,直接被劫持了,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等劫持到鳳翔城;

第十次,公元904年(元佑元年),最後這一次被劫持還慘,唐昭宗被樑王朱溫強迫遷都洛陽後殺死,長安變成廢墟,從此再也沒有作為中國的首都。


宋朝的確很多皇帝愛逃跑,但比唐朝還是弱了點。

不是我貶低唐朝,也不是我抬槓,唐朝無論從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各個方面綜合數據比較,的確是作為中國古代最鼎盛繁榮時期。可是,唐朝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丟失首都太多了!而且唐朝是丟失首都最多的朝代!

唐朝統治中國289年,丟失首都達就達10次之多!!

第一次,公元690年,武則天直接篡位,國號周,定都洛陽。唐朝直接第一次滅亡!

第二次,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來了,唐玄宗逃了,皇帝去了四川,長安被攻陷;

第三次,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吐蕃軍來了,唐代宗逃了,皇帝去了陝州,長安被攻陷;

第四次,公元783年(建中三年),涇原叛軍來了,唐德宗逃了,皇帝去了奉天,長安被攻陷,叛軍擁立朱泚為帝,是為“朱泚之亂”。

第五次,公元881年(廣明元年),黃巢來了,唐僖宗逃了,皇帝去了四川,長安被攻陷;

第六次,公元88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和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率軍攻破長安,唐僖宗出逃鳳翔(今陝西寶雞)。

第七次,公元895年,李克用以勤王討伐李茂貞、王行瑜、韓建三鎮之名率軍直逼長安,三鎮恐懼,劫持唐昭宗出逃長安,至南山谷。

第八次:公元896年,因不滿昭宗任命王珂為河中節度使,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發兵攻入長安,唐昭宗再次出逃,途中被華州節度使韓建劫持,囚禁在華州三年。

第九次,公元901年(天覆元年),這次皇帝不用逃,直接被劫持了,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等劫持到鳳翔城;

第十次,公元904年(元佑元年),最後這一次被劫持還慘,唐昭宗被樑王朱溫強迫遷都洛陽後殺死,長安變成廢墟,從此再也沒有作為中國的首都。



宋朝的確很多皇帝愛逃跑,但比唐朝還是弱了點。

不是我貶低唐朝,也不是我抬槓,唐朝無論從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各個方面綜合數據比較,的確是作為中國古代最鼎盛繁榮時期。可是,唐朝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丟失首都太多了!而且唐朝是丟失首都最多的朝代!

唐朝統治中國289年,丟失首都達就達10次之多!!

第一次,公元690年,武則天直接篡位,國號周,定都洛陽。唐朝直接第一次滅亡!

第二次,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來了,唐玄宗逃了,皇帝去了四川,長安被攻陷;

第三次,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吐蕃軍來了,唐代宗逃了,皇帝去了陝州,長安被攻陷;

第四次,公元783年(建中三年),涇原叛軍來了,唐德宗逃了,皇帝去了奉天,長安被攻陷,叛軍擁立朱泚為帝,是為“朱泚之亂”。

第五次,公元881年(廣明元年),黃巢來了,唐僖宗逃了,皇帝去了四川,長安被攻陷;

第六次,公元88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和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率軍攻破長安,唐僖宗出逃鳳翔(今陝西寶雞)。

第七次,公元895年,李克用以勤王討伐李茂貞、王行瑜、韓建三鎮之名率軍直逼長安,三鎮恐懼,劫持唐昭宗出逃長安,至南山谷。

第八次:公元896年,因不滿昭宗任命王珂為河中節度使,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發兵攻入長安,唐昭宗再次出逃,途中被華州節度使韓建劫持,囚禁在華州三年。

第九次,公元901年(天覆元年),這次皇帝不用逃,直接被劫持了,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等劫持到鳳翔城;

第十次,公元904年(元佑元年),最後這一次被劫持還慘,唐昭宗被樑王朱溫強迫遷都洛陽後殺死,長安變成廢墟,從此再也沒有作為中國的首都。



大块头大智慧
2019-08-18

皇帝也是人,也會貪生怕死,也會趨利避害,打不過就跑沒有錯,總比坐以待斃好。逃跑不是宋朝皇帝專利,像漢獻帝也是到處奔跑,隋煬帝也逃到揚州,唐朝唐玄宗唐僖宗都逃跑到四川,唐代宗唐德宗父子也逃離過長安。滅掉北宋大金國,先是皇帝金宣宗逃離北京逃到開封,接著金哀宗逃離開封逃到蔡州,最後無處可逃才自殺。滅掉金宋西夏等幾百國家蒙元政權無比強大,但後期皇帝元順宗一路北逃,最後被朱元璋明軍追到蒙古大漠。清朝咸豐就被英法聯軍趕出了北京逃到承德。咸豐老婆慈禧太后也帶著光緒帝逃到西安。就算是蔣委員長從定都南京開始也經常被人追著跑,抗戰時逃到重慶,解放戰爭後逃到臺灣。

国泰民安guotaiminan
2019-08-18

從秦始皇到清朝滅亡,最有骨氣的還屬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他知道明王朝氣數已盡,沒有能力力挽狂瀾,不像其他歷朝歷代皇帝,打不贏就知道逃跑,至全國黎民百姓生靈塗炭不顧。崇禎皇帝到最後也沒有逃跑,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殺。臨終時,還下了一道聖旨:希望李自成,跟順治帝他們看到“自己”遺體時,有氣盡管戳他的屍體,誤傷吾大明黎民百姓一根毫毛。可見崇禎皇帝也是一位有仁慈的心腸。

青鱼历史
2019-08-19

這個很簡單,別覺得宋朝皇帝窩囊,換你可能也一樣。

就像你遇到搶劫犯,你肯定不會選擇和他拼命幹,

我既然知道他求財,為何和他拿命搏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