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10 個回答
邓海春
2019-04-0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提起明代文學家楊慎的這首《臨江仙》,大家都是耳熟能詳,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便是以其作為開篇詞。詞的上闋通過歷史現象詠歎了宇宙之永恆、江水之不息、青山之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卻無一不是轉瞬即逝。下闋則寫出了詞人遊歷山水,將歷史興亡付作談笑,體現了作者的曠達胸懷和高尚情操。

該詞讀起來蕩氣迴腸,令人回味無窮,那麼楊慎作這首詞時的心境到底如何呢?且聽筆者細細分解。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自小時候起,語文老師都會說要理解詩詞歌賦都要從作者的生平來理解,我們既想了解楊慎所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那便要先從他的生平來分析。

楊慎(1488-1559),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朝著名文學家。

我們先來說說楊慎此人,其少年時聰穎,11歲能詩,12歲擬作《古戰場文》,人皆驚歎不已,入京作《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讚賞,後為正德六年(1511)的狀元。除此外他還有一個身份,當朝內閣大臣楊廷和(後出任首輔)之子。在明朝為了避嫌,當朝大臣之子大多在科舉上是沒有好名次的,即便有,也會被言官鋪天蓋地的罵章淹沒,諸如子憑父貴、私相授受、作弊等,例如首輔張居正和王錫爵,特別是王錫爵,兒子中了鄉試第一後,經不住輿論壓力,生生將兒子趕回了家,令其十三年後才參加會試。

而楊慎身為閣臣之子,狀元及第,竟沒有發生任何爭議,大家都認為其高中狀元是理所當然之事,言官也未以此抨擊其父楊廷和。除此之外,楊慎、徐渭、解縉三人共稱明朝三大才子,其中解縉主編《永樂大典》,其博學程度世所罕見,而徐渭,乃是明代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多才多能,而三人之中,楊慎卻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其博學多才由此可見一斑。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楊慎一生為人正直,不畏權勢,導致其政治生涯十分坎坷。對於明武宗朱厚照不理朝政,喜好遊玩,楊慎不避斧鉞,敢於犯顏直諫,後朱厚照不予理睬,楊慎氣憤不過,稱病辭官歸故里。後在“大禮議”的紛爭之中,與張璁、桂萼二人鬥智鬥勇,朝堂上爭論不斷,而剛愎自用的朱厚熜一意孤行,正式下詔改稱生父為恭穆皇帝,楊慎“又諧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朱厚熜更加震怒,使用暴力鎮壓,“命執首八人下詔獄”。消息傳出,群情激憤,楊慎以“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為名,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列宮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皇帝震怒,將楊慎處以廷杖,幾乎死去,後被流放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縣)。

楊慎在放逐滇南漫長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並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仍然奮發有為,經常四處遊歷,觀察民風民情,還時常詠詩作文,以抒其懷。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而《臨江仙》此詞在渲染蒼涼悲壯的同時,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並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而楊慎在作此詞之時,已是歷經榮辱,心境變得豁達開朗,寄情山水,最終遊于山水間,放眼塵世外!

也可自话
2019-03-25

實際上,只要瞭解楊慎的生平和填詞背景,就能完美解決題主的疑惑了。這裡只做簡單說明,因為我懶。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楊慎生平


楊慎這個人真的非常了不起,楊慎23歲就狀元及第,出道就是六品官,還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和解縉、徐渭合稱明代三大才子,而以楊慎居首,他還是東閣大學士楊廷和的兒子。

36歲的時候,楊慎因“大禮議”被打了板子,還發配雲南。這“大禮議”其實就是皇帝家裡那點事兒,明世宗嘉靖這個人本來就是個奇葩,他一個藩王登基做了皇帝,非要給自己的爹媽博個名分,於情咱們可以理解,但是於禮,這就說不過去了,畢竟你爹沒有當過皇帝,你怎麼給名分嘛!

還是熟悉的劇情,朝中大臣分了兩派,楊慎就是反派,所以遭罪了。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創作背景


這首《臨江仙》,就是楊慎在被貶雲南之後所作。在這期間,楊慎跟其他被貶的人不一樣,他並沒有因此消沉,反倒把貶謫當做一次旅遊,他四處體察民情,然後以詩文記錄,並抒懷。

三十多年時間,他每到一地就與當地人聊天,與讀書人談詩,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就包括《廿一史彈詞》——以史為鑑,自三代至元朝,填作彈詞,《臨江仙》便是其中之一,原是《說秦漢》的開場詞,後被毛宗崗父子用於《三國演義》開場詞。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創作心境

前面說了,楊慎被貶之後並沒有消沉下去,而是打開了一片新天地。這就是楊慎的偉大之處,我們再看看這首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這是一首詠史詞,起首一句就讓人有熟悉感,因為這正是化用了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同時,這個起句也為全詞奠定了慷慨悲壯的基調。

以長江水一去不復返,比喻人生在歷史長河中,無論你立下了怎樣的豐功偉績,都終會被帶走,所以“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是悲壯,也有失落。

“青山依舊在”,歷史周而復始,車輪滾滾向前,是不變的;“幾度夕陽紅”,英雄人物你來我往,是變的。變與不變,這就看你能不能從是非成敗中轉過頭來,如果能轉過來,一切都可以拋開,如果轉不過來,就是執念。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楊慎自然是看開了,看透了,所以他被貶後才不會意志消沉,所以他才能寄情山水,做一個白髮漁翁或砍柴的老頭,與春風秋月為伴。他不會再像世俗的人那樣,追求功名利祿,為了達到目的不惜阿諛奉承,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節操。

當然,在午夜夢迴的時候,他也會想起過去在朝堂中,自己的風雲事蹟,但那些都不重要啊,只需要舉起酒杯,笑對人生,一杯敬過往,一杯敬未來。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終於,在開篇的慷慨悲歌之後,楊慎迴歸於平淡。他接下來的理想,將會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成敗得失之間,探索生命永恆的價值!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负薪映雪
2019-01-02

知道楊慎的人可能真的不太多,知道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是楊慎的暮年經典之作恐怕少之又少。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楊洪基聲音迷倒了很多人,多數人以為這歌詞是羅貫中所作,甚至還有人以為是曹操的作品,你若跟他們說這首詞是羅貫中引用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所著,很多人不相信。楊慎是誰?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中。

一一《臨江仙》明。楊慎

楊慎(1488年一1559年),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等,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等。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解縉、徐渭、楊慎被後人尊為明代三才子,楊慎翹居首席,可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這三個人的人生不是一般的傳奇。解縉19歲中瞭解元,20歲就當了翰林學士,真可謂少年得志,輕狂直率,落得個被貶還鄉的下場。後來被明成祖朱棣重用,貴為內閣首輔,總管編撰《永樂大典》,時年35歲。正值仕途得意之際,又參與王儲之爭,被捕入獄,落得個被灌醉了扔在雪地裡活活凍死的悲慘終結,卒年四十七。活脫脫又一個楊修!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與解縉相比,徐渭(文長)雖然一生可謂坎坷不堪,幾經生死,晚年貧病交加,縱然多才多藝,自稱“南腔北調人”,“青藤畫派”的開山鼻祖,也不得不變賣藏書千卷,臨去世時,身邊僅剩一條狗陪伴,床上連一鋪席子都沒有,淒涼之極。時年73歲。

比較前二位大才子,楊慎的人生令人咋舌。其父楊廷和是內閣首輔,母親也知書達理,楊慎的基因太好,註定了天賦異稟,加之又特別勤奮好學,十三歲隨父入京師,一首《黃葉詩》轟動京城,令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驚詫,收入門下,稱其為“小友”。二十四歲時,考中狀元,登上大明的政治舞臺,官至翰林修撰。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楊慎有一個讓無數羨慕嫉妒恨的家族背景、輝煌的人生開端,可他並不是一個慎思而後明哲保身的人,不畏權勢,敢於直諫,數度觸怒龍顏。與解縉犯了同樣的錯誤,干涉皇家內務,為“大禮儀”叛逆君父,明世宗朱厚熜大怒,成了階下層。幾度杖刑差點亡命,命不該絕而後充軍雲南,流放三十多年,終老於流放之地,時年72歲。

楊慎一生著述豐富,涉足範圍廣博,經、史、詩、文、詞曲、金石、書畫、音韻、天文、地理、醫學等等,造詣非凡,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學家。

《臨江仙》一詞是楊慎暮年之作,歷經滄桑後的人生徹悟。上闕氣勢磅礴,慷慨悲壯,“是非成敗轉頭空”言盡世事無常,在歷史的長河中成敗榮辱難以把控,不能於青山同在,只能聽憑流水東逝,“浪花淘盡英雄”,無論英雄還是狗熊,都終將被浪花淘盡。其中多少憎憤、鄙視、落寞、無奈,如滾滾長江之水,不息晝夜。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下闕話鋒急轉,幻想勾勒了一個高山流水的故事,“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寄情山水漁樵,淡泊寧靜,悠然自得,灑脫飄逸。“一壺濁酒喜相逢”,與這位世外高人相逢把酒言歡,不亦快哉?“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得失成敗,一笑了之,淡然一切,可謂參透人生世事,超然雋逸,悟道天機。這白髮超脫的漁樵老翁不正是歷經磨難、坎坷漂零仍傲然於世、看破紅塵的李慎自己嗎?

這首詩是楊慎一生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仕途嘎然而止,抱負壯志難以施行,折煞英雄!上闕蕩氣迴腸,下闕發人深省,應了李白的那句“古來聖賢皆寂寞”,與柳宗元的《江雪》有異曲同工之美!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矣!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為您寫詩,為您讀詩!負薪映雪感謝你的閱讀與關注!圖片源自網絡,著作權歸本人所有!)

谦卑感恩男人
2019-03-26

南京電視臺有一說位資深編導,批駁楊慎的臨江仙詞說:他家就住在長江邊上,天天看長江,長江並不是什麼滾滾長江,而是浩浩長江!浪花不過是水花而己,又怎麼能淘盡千古英雄呢?怎麼淘呢?千古有多少英雄是被長江的浪花給淘盡了呢?長江邊上的人大多會游泳,英雄就不會游泳麼?是不是千古英雄都被浪花給淹死了呢?肯定不是!是非成敗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怎麼會轉頭空呢?青山依舊在,這不是廢話麼?什麼叫幾度夕陽紅?每天日出日落,幾度是幾次呢?朝陽不紅麼?白髮漁樵江渚上,白髮蒼蒼的老漁民為了生活還在風浪裡打漁,古時候可能有,現在打漁使船的都是年輕人,四五十歲的人大多身體不好,上岸休養去了。江蘇人,南京等地的人大多喜歡喝米酒,甜絲絲的,也有白酒,海之藍,夢之藍,洋河大麴等,酒很清亮,幾乎透明!不知楊慎當年喝得是什麼酒?可能是漁民自家釀造的酒,很渾濁吧!喜相逢說明楊慎和老漁民以前就認識,弄不明白古今多少事?多少事沒有說具體多少件事情?都付笑談中?當時漁民們風裡來,雨裡去,靠打漁為生,生活肯定是很艱難,很苦的,說不定家裡還死了人,連英雄都被浪花淘盡了,普通人家境況更不用說了,可能是一把辛酸淚!哪裡還有什麼心思笑談中呢!說明沒有一點同情心,又有什麼值得兩人笑談的呢?

平安行者3
2020-01-01

明朝的文學家楊慎寫這首巜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時,已經是古希七十二歲了。自明嘉靖三年流放雲南,謫戍滇南,謫居有三十多年。

楊慎二十四歲,被欽定為當科狀員,無奈在兄終弟及的"大禮儀"紛爭中,敢於堅持原則,被皇帝發配雲南永昌衛充軍,客死他鄉,再沒踏進中原一步。他的這首巜臨江仙》寫出了他的無可奈何:"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沙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日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談中。"把楊慎的思慮、思念,憂鬱 、憂傷,憂愁的心境用一"空"字襯托出來,這是他歷經磨難的總結。他把人生有志不能伸,有苦不能訴的境界,用"笑談中"來淡然處之,豁達大度。

明小說家羅貫中將這首巜臨江仙》作為所著巜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氣勢磅礴,廣為流傳。楊慎的一生,基本上生活在怨與愁中,少年得志,卻經歷了仕途的大的變遷,大起大落,生離死別,報國的夢想,轉瞬成空。

他寫此詞的心境就象滾滾東流的長江水,無論你是英雄或狗熊,事事都成空,只有天地夕陽在,青山白雲中。詞人楊慎經歷了世態炎涼,愁緒煩情後,始得大徹大悟。大明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到了晚年,方悟出一壺濁酒,大家笑談著古今往事,閒看著秋日春風,那是多麼美好快樂的事啊。

這首巜臨江仙》悲中有歌灑脫豪放,怨中含笑淡泊大度,詞人楊慎有種徹悟的感覺,人世間的一切紛繁雜事都煙消雲外,無牽無掛,他已看慣了世間的所有恩怨情仇,懂得了怎樣才能釋懷人生他的心境應為放下一切,徹悟人生。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一刀断发
2019-04-0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臨江仙》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小時候看《三國》,其主題曲就是這首《臨江仙》。

我們先來聊一聊這首詞的大概內容吧!

看著那滾滾長江水義無反顧的往東流去,(古往今來)多少英雄都如同那浪花般隨波而去。世上的成敗得失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唯有那青山還在,(不論)歷盡多少風雨(依舊如故)。頭髮花白的漁夫和樵夫在江面上的泊船裡相遇,看慣了世事滄桑。(他們)用一壺濁酒來慶賀彼此的相逢。古往今來,多少風雲變幻,盡在談笑間(一飲而盡)。

解讀完這首詞,我們再來分析分析詞人楊慎到底想表達怎樣的感情呢?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長江東逝、淘盡英雄、轉頭空、青山在、夕陽紅、白髮漁樵、慣看春秋、一壺濁酒、古今事、笑談中。就這首詞,我做了下簡單剪截,連貫起來看,像不像是一位歷盡滄桑並看透世事後的老者在與他的好友(知己)相遇後,彼此喝著濁酒笑談著古往今來?這樣看來,楊慎作此詞時應該是經歷了許多世事沉浮的,不然是不可能有此豪邁之心境的。成敗得失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如此,還不如與知己好友約於這塵世之外的“江渚上”,沽上一壺濁酒笑談古今。說到這裡,我不禁想起那首《從頭在來》: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在來。當然,楊慎的《臨江仙》除了看淡成敗得失的豪邁灑脫之情,更多的還有看淡風雲看透世事的淡泊歸隱之意。

對於楊慎的生平,概括而言:出生名門、聰慧上進、仕途坎坷、正直有為、為民請命、學識淵博、多才多藝、著作豐厚。這樣簡潔的概括後,我們就能做個簡單的推斷了,那就是《臨江仙》應該是其晚年作品,因為只有飽經風雨後,人的心境才能達到如此淡泊之境界。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綜上,楊慎在作《臨江仙》時,應該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了,此時的他該是看透了人情冷暖與世事沉浮,對於成敗得失已經不再關注了,更多的是,他嚮往著這塵世之外,約上知己好友沽上一壺濁酒,談笑古今。這是一種淡泊名利歸隱山林之心境!

手机用户山丁子
2019-01-03

楊慎的《臨江仙》被眾口傳唱,作歌詞也可謂大氣而精微,曠放而明達,被《三國演義》羅貫中先生選作開篇詞也用得十分精當。楊慎作為明代大才子,他的才情畢露,著述甚豐;他的人生跌宕,歷盡磨難。寫這首詞只有楊慎這等才氣加經歷面對風雲變幻的歷史,面對人生品味,才能道得如此透徹明晰渾厚洞達。楊慎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說白些是朝廷講經修史的,因犯顏直諫得罪皇上被廷杖差點打死,發配到雲南三十多年,至死不赦,這也是他傲氣才子的命數。這樣的人把世事人生看得分明時,那首詞裡裝了多少內涵誰人能夠說清?本人實話說讀楊慎的書不多,只因興趣愛好讀過數遍《升庵詩話》,這首詞也是通讀名著才知,已深知楊慎才名不虛,深感古代許多正直才子命運多舛。

謝邀!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那一年烛花正红
2019-01-04

謝邀。

最近忙於搬家,實在沒空作答。這個問題符合口味,想說上幾句話,又不想敷衍了事,就拖到現在。

稍表歉意。

這首詞寫盡人生,感覺世間百味都蘊含其中了。從小就對這首詞印象深刻,雖然一直沒有細究它的創作背景,來龍去脈。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一開始接觸到它,是在《三國演義》裡面。很多名著都有一個很絕妙,讓人印象深刻的開頭。而《三國演義》的開頭,就是這首詞。當初我還一度認為這是羅貫中寫的,這才華實在讓人感嘆推崇。

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明朝的才子楊慎所作,開頭的詞不過是引用。

後來,又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忘記是第幾部了,才對這位明朝大才子有多一點的瞭解。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楊慎,明朝文學家,文詞賦曲俱佳,書法繪畫了得。博學多才,後人推其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其父楊廷和官至首輔,家世殷實,從小飽讀詩書。而楊慎厲害之處是憑本事考到狀元,並沒有依靠關係。

前期可謂風光,可惜他為人正直,得罪了當時的皇帝。在內閣“大禮議”事件後,被貶滇南,開始下半生的流離生活。

這首詞就選自他的長篇彈唱敘史之作《二十一史彈詞》,流暢的文風,清麗的詩詞,深廣的歷史觀,使得這詞流傳千古,傳誦百世。

創作這詞時,應該早已是被貶之身。出自評史,自然也在觀史。看時代變遷,大浪淘沙,心中那份激盪,心中那份坦然,還有無盡的吁嘆,都寄託在詞裡面了吧。

長江滾滾,流水東逝,眼前如是,千年歷史何嘗不是這般,一併逝去?

大浪滔滔,多少英雄豪傑,一時浮現,又一瞬沉沒,似浪淘沙,都沒了蹤影。

成者王,敗者寇。眼前是,身後非。

這一切,當初多麼在乎又如何?

也不過竹籃打水,轉頭皆空。

唯有青山常在,又幾度夕陽紅遍,朝夕循環。

江上釣叟已白髮蒼蒼,多少秋月春風,早已慣看,心境平靜。

既然難得相逢,且借一壺濁酒,但話喜樂。

相談甚歡,說盡古今事,也不過一笑而過,入喉罷了。

所作心境如何?

既如眼前長江激湧,一去無回。

又似心底鏡湖寧靜,此心長安。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末尾,附上原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圖片均自網絡,侵權即刪。)

多知事
2019-03-2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在發配充軍的路上,楊慎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臨江仙》。這個時候,當然不是詩情畫意的時刻,楊慎身上還架著枷鎖,但他寫出了別樣的境界,無怨無悔溢於言表。當時,楊慎的身後就站著自已的妻子黃娥。這個女人,因為丈夫遭受嘉靖皇帝的廷杖之刑,而選擇留在他身邊照顧,同樣遭受著千里流徙之苦。看著自已丈夫的身影,聽著丈夫的這首《臨江仙》,她心中更是豁然開朗。是什麼的心境使得他們這般的超脫,可以在苦難面前,如此詩情畫意?這一切歸咎於他們堅守著共同的價值觀。榮華富貴可得,但絕對不能委曲求全,壞了禮數,這是他們的底線所在。在他們眼中,“大禮制”事件雖然他們敗了,但卻敗給了最高統治者,雖敗猶榮!

在“大禮制”事件中,他們的父親楊廷和對他們的影響巨大。當時,孝宗皇帝駕崩,按照祖制“立長立嫡、兄終弟及”的要求,當朝首輔楊廷和請大行皇帝的堂弟興王世子朱厚熜繼承皇位,是為後來的嘉靖皇帝。按理,他們楊家憑藉此事就可躺在功勞薄上,盡享榮華富貴。但嘉靖皇帝卻無理地提出給自己母親改王為後,給已故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朱佑杬封皇帝諡號。在這件事上,楊廷和選擇站在維護傳統禮制一邊。他態度堅決,認為當今皇帝應該遵照漢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例子,與朱厚熜一樣稱明孝宗為父,而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其母也不能封后,更不能加皇。即使嘉靖皇帝多番放下身架懇求他,利誘他,但楊廷和不為所動。最後更是因為嘉靖皇帝的堅持,楊廷和憤而辭職。因為,讀書人就認一個“禮”字。“大禮制”事件最終以激烈的鬥爭方式拉下了帷幕,數百官員被嘉靖皇帝罰俸,16名官員受廷杖而死,楊廷和的兒子楊慎在當時教育和家庭的雙重影響下,和幾百官員一樣,選擇站在了嘉靖皇帝的對立面,也在廷杖之列,杖後他僥倖生存,發配滇南充軍,遇赦不赦。“是非成敗轉頭空”正是他對這段經歷的感悟。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在此之前,楊慎可謂意氣風發。可說是中國科舉史上的一個神話:他21歲參加四川鄉試,考取第三名中舉;24歲參加全國會試,獲得第二名中舉;接著殿試,被欽點為第一名,進士及第。黃娥則身在官宦之家,他的父親曾任工部尚書,出生書香門第的黃娥從小飽讀詩書,少時就以詩詞名滿京城,是楊慎的超級粉絲。在楊慎妻亡後,這位才女續絃繼室,嫁給了楊慎。她以石榴自喻賦詩一首:“移來西域種多奇,檻外緋花掩映時。不為秋深能結實;肯於夏半爛生姿!番嫌桃李開何早;獨秉靈根放故遲。朵朵如霞明照眼,晚涼相對更相宜”,表達花開雖遲,卻結為連理的歡喜之情。楊慎那時家庭幸福,事業、愛情雙豐收。

但是,楊家培養了在大是大非上絕不輕易低頭的性格。先是楊慎上書明武宗朱厚照《丁丑封事》,指責朱厚照“輕舉妄動,非事而遊”,因勸諫無效,改稱病告假,辭官歸裡。最後,大禮制事件徹底改變了他們一家。大禮制事件中,父親楊廷和辭官,再到楊慎受刑,發配滇南。就是到了需要得到妻子悉心照顧才撿回一條命的情況下,楊慎的精神世界卻不受困擾,寫下“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寫下自已的人感慨的同時,也寫下了不卑不亢。

楊慎夫婦在發配路上,路遇白髮漁者,與其對飲,認定了平凡,對“慣看秋月春風”十分嚮往,過往的輝煌全部放下,過去都付談笑之中。楊慎身體痊癒後,不忍妻子受苦,讓妻子回老家新都。江陵一別,三十多年來,因交通不便,兩人只能通過書信交流,黃娥只恨“寄書難,無情徵雁,飛不到滇南”。

文可之
2019-01-03

因《三國演義》知楊慎,概因開篇詞為其所作,被羅貫中引用,雖然楊慎才高八斗,在明朝文壇也是傑出人物,但如非《三國演義》,也許大家知道楊慎的不會這麼多,若問楊慎寫《臨江仙》時的心境,就要了解楊慎一生的經歷,寫作這首詞時的年齡和處境。

查閱資料,楊慎一生雖然出生名門,才華橫溢,但頗不得志,起起落落 ,坎坎坷坷,作《臨江仙》時已是暮年,因此這首詞就是寫自己的心路歷程,這首詞並非為《三國演義》而作,應該是羅貫中認為這首詞足以表達這部小說的靈魂而引用。

這首詞氣勢恢宏,大氣磅礴,借景抒情,託物言志 ,由山水之永恆, 嘆人生之短暫 ,由山水之變換,感人生之起伏,由山水之春夏秋冬,悟人生之榮辱去留。

上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言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歲月易逝,人生苦短,榮辱去留轉瞬間,是非成敗皆雲煙。

下闋:“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言看透紅塵,閱盡江湖,最妙當屬友漁樵,品濁酒,賞風月 ,笑談古今。

由此可知,楊慎這首暮年所作的《臨江仙》,當時的心情:是閱盡人生滄桑後的頓悟;是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的無奈;是去留無意、榮辱不驚的看淡;是隱如漁樵、濁酒笑談的從容 ;是失意後的看開,是志未遂的遺憾 。中國許多文人志士的家國情懷都非常強烈,但大多這個結果,壯志難酬,這也可能是羅貫中的心跡,因此成了《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也成了千古名篇!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