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農業保險為農民撐起“保護傘”

蕪湖新聞網 2017-04-28
政策性農業保險為農民撐起“保護傘”

鄧明木種植的早稻秧苗

政策性農業保險為農民撐起“保護傘”

田則義投入的水產項目

四月,南陵縣種稻大戶鄧明木的水田已經是蔥綠一片,這是播種下去的早稻秧苗。進入五月,中稻秧苗也將播種下去。看著地裡的稻秧,黝黑的鄧明木笑得燦爛,“要不是政策性農業保險,我去年的損失就大了,肯定不能再翻身繼續生產,更別提擴大生產了”。

鄧明木從內心感激農業保險,他說去年西七圩破掉後,自家605畝水稻全部被淹,銀行又在催還10萬元貸款,當時大腦是一片空白,心想這難關肯定是過不去了。“沒想到國元保險很快就定損,理賠了我近40萬元,錢款不到半個月就下來了,真是太及時了。”鄧明木說,這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自己購買農業保險已經三年了,前幾年僅獲得過幾千元理賠款,所以絕沒想到能有這麼多錢。到7月底洪水退去,他抓緊再生產,購買了政府應急種子,補種了一季,最大程度降低了損失。由於有政策性農業保險墊底,今年鄧明木大膽地將種植面積擴大到800畝,目前已經在著手購買保險了。

家發鎮濱玉村田則義也嚐到了農業保險的甜頭。他去年養殖的400畝水產也全部在洪水中“泡湯”,好在其購買了地方特色農業保險,每畝自掏36元保費,一共花了14400元,但卻獲得理賠336000元。“賠得比較滿意,賠款也很及時,災後個把月錢就到賬了,沒想到有這麼多。”田則義說。去年,他的837畝水稻受災後也獲得了及時理賠。今年,他的幹勁更足,水產還在養,水稻還在種,他相信一定能有好的經濟收益。

洪水無情,但政策性農業保險為農業發展、為富農強農撐起了“保護傘”。去年水災發生後,我市迅速啟動應急機制,按照“有報必應、有災快查、依規賠付”的要求,第一時間做好現場查勘工作。為切實提高理賠時效,我市啟動重大災害快速理賠預案,開通綠色理賠服務通道,及時撥付財政資金。

2008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在蕪湖試點,承保對象是自願投保的農戶、種養大戶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涉及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油菜、能繁母豬和奶牛8個保險品種。保費由各級政府補貼80%,農戶自繳20%。為進一步增強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2015年我市首次展開政策性農業保險提標試點,鼓勵大戶購買補充的商業保險,水稻、小麥、玉米納入提標範疇。此外,我省還開展了特色農產品保險補助,將大棚蔬菜、茶葉、中藥材、經濟果林等納入保險品種。

“十二五”期間,我市累計承保常規政策性農險作物1720萬畝、牲畜9.9萬頭,為313萬戶次農戶提供了近53億元風險保障,累計保費2.9億元,其中各級財政補貼保費2.3億元,共賠付受災農戶損失1.4億元。其中2016年,全市累計投保農作物337.5萬畝、牲畜20427頭,總保費7376.55萬元,各級財政補貼資金5901.24萬元,為34萬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3.17億元。

農民要富強、農村要富裕必須要實施改革,無論是農村金融改革還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農村改革就是要落到實處,讓農民切切實實得到實惠,幫助他們富裕起來幸福起來。

記者 李賈 文 許誠 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