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做主?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做主、孩子才會更獨立'

羊寶媽媽 2019-09-05
"

菲菲今年四歲了,別看她人小,但特別有主見。今天起床,菲菲又在穿衣服的問題上跟媽媽鬧起了彆扭。因為菲菲就是要紅上衣配綠裙子,而且大熱的天還要穿長靴子。

“菲菲,紅配綠不好看,而且這麼熱的天,穿長靴子會熱死的。”

“不是啊,我覺得很好看啊。”

“你這樣穿,像個花瓢蟲似的。而且不要天天穿一樣的,媽媽給你買了其他好看的衣服呀。”

“不要,不要,不要!我就是要這樣穿,我就是要每天穿這樣!“

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之前還不會做決定的小傢伙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什麼都喜歡自己做主,儘管在我們成人看來,他們的很多選擇都是令人哭笑不得的。

很多家長把孩子愛做主的表現歸於對父母權威的挑戰,甚至有的時候會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有時候會直接對孩子說:這樣不行,你不懂,聽話!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反作用。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從心底渴望得到自我掌控感。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越喜歡自己做主,就越接近獨立階段。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地做主,這樣孩子才會更獨立。

"

菲菲今年四歲了,別看她人小,但特別有主見。今天起床,菲菲又在穿衣服的問題上跟媽媽鬧起了彆扭。因為菲菲就是要紅上衣配綠裙子,而且大熱的天還要穿長靴子。

“菲菲,紅配綠不好看,而且這麼熱的天,穿長靴子會熱死的。”

“不是啊,我覺得很好看啊。”

“你這樣穿,像個花瓢蟲似的。而且不要天天穿一樣的,媽媽給你買了其他好看的衣服呀。”

“不要,不要,不要!我就是要這樣穿,我就是要每天穿這樣!“

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之前還不會做決定的小傢伙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什麼都喜歡自己做主,儘管在我們成人看來,他們的很多選擇都是令人哭笑不得的。

很多家長把孩子愛做主的表現歸於對父母權威的挑戰,甚至有的時候會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有時候會直接對孩子說:這樣不行,你不懂,聽話!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反作用。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從心底渴望得到自我掌控感。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越喜歡自己做主,就越接近獨立階段。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地做主,這樣孩子才會更獨立。

孩子愛做主?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做主、孩子才會更獨立


01什麼是適度做主

簡單來說,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適度做主就是在“孩子全權做主”和“家長全權做主”之間取得平衡。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一些父母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所以不由分說地全權替孩子做決定,小到今天穿什麼衣服,吃什麼菜,大到去哪個地方玩,上哪個學校,全部大包大攬。

還有一類父母,接受了一些新型的養育觀念,覺得要尊重孩子,所以給予孩子全權做主的權利。但有些事情,並不適合孩子來做決定,比如要不要二胎,要不要換房等等。一方面,以孩子的年齡和智力,他們無法作出明智的利弊分析;另一方面,當家長把這麼重大的事情交由孩子來決定,不但會讓孩子覺得惶恐,而且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因此,家長要適度地放權,孩子需要適度地做主,只有讓孩子適度地做主,孩子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


02替孩子做主,有什麼危害?

一,替孩子做主,讓孩子失去認知自己能力的機會

彤彤和笑笑在公園玩耍。看到笑笑手中的火車,彤彤上前去搶。彤彤媽非常著急地上前阻擋住孩子伸出去的手,一邊喝斥:“不可以這樣!”,一邊愧疚地向對方家長道歉。

而笑笑媽很禮貌、很大度地和孩子說:“給妹妹玩一下嘛!大方點!”,然後順勢把自己孩子手中的玩具拿給彤彤。

貌似一團和氣,貌似家長們都知書達理,貌似在教導孩子學會分享——但,這樣的做法真的對嗎?

被搶的孩子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我正玩得好好的,我的媽媽非要把我心愛之物送給別人,這不是我的玩具嗎?也許下一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我必須妥協?因為連我最最信任的人都暗示我:其他小朋友的想法更重要。”

搶人家玩具的孩子也會感到奇怪:“明明我的媽媽不讓我搶那個玩具,為什麼其他叔叔阿姨願意拿給我玩?那麼下次,我也許更應該不聽我媽媽的話,反正會有人幫我去搶那個東西的。我想要的東西,不管別人怎麼想,我一定要拿到!因為我的想法才最重要!“

如果家長越俎代庖的次數多了,孩子們心裡失去了自己本來可以通過爭奪、哭鬧以及自然的社交來解決難題的機會。讓孩子們自己去做主,哪怕多點哭鬧,哪怕有點傷害,哪怕有點心疼,也不要那麼快地衝上去替孩子做主。

因為,家長的越俎代庖,犧牲的是孩子們互相認知、以及認知自己能力的機會。

"

菲菲今年四歲了,別看她人小,但特別有主見。今天起床,菲菲又在穿衣服的問題上跟媽媽鬧起了彆扭。因為菲菲就是要紅上衣配綠裙子,而且大熱的天還要穿長靴子。

“菲菲,紅配綠不好看,而且這麼熱的天,穿長靴子會熱死的。”

“不是啊,我覺得很好看啊。”

“你這樣穿,像個花瓢蟲似的。而且不要天天穿一樣的,媽媽給你買了其他好看的衣服呀。”

“不要,不要,不要!我就是要這樣穿,我就是要每天穿這樣!“

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之前還不會做決定的小傢伙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什麼都喜歡自己做主,儘管在我們成人看來,他們的很多選擇都是令人哭笑不得的。

很多家長把孩子愛做主的表現歸於對父母權威的挑戰,甚至有的時候會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有時候會直接對孩子說:這樣不行,你不懂,聽話!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反作用。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從心底渴望得到自我掌控感。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越喜歡自己做主,就越接近獨立階段。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地做主,這樣孩子才會更獨立。

孩子愛做主?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做主、孩子才會更獨立


01什麼是適度做主

簡單來說,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適度做主就是在“孩子全權做主”和“家長全權做主”之間取得平衡。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一些父母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所以不由分說地全權替孩子做決定,小到今天穿什麼衣服,吃什麼菜,大到去哪個地方玩,上哪個學校,全部大包大攬。

還有一類父母,接受了一些新型的養育觀念,覺得要尊重孩子,所以給予孩子全權做主的權利。但有些事情,並不適合孩子來做決定,比如要不要二胎,要不要換房等等。一方面,以孩子的年齡和智力,他們無法作出明智的利弊分析;另一方面,當家長把這麼重大的事情交由孩子來決定,不但會讓孩子覺得惶恐,而且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因此,家長要適度地放權,孩子需要適度地做主,只有讓孩子適度地做主,孩子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


02替孩子做主,有什麼危害?

一,替孩子做主,讓孩子失去認知自己能力的機會

彤彤和笑笑在公園玩耍。看到笑笑手中的火車,彤彤上前去搶。彤彤媽非常著急地上前阻擋住孩子伸出去的手,一邊喝斥:“不可以這樣!”,一邊愧疚地向對方家長道歉。

而笑笑媽很禮貌、很大度地和孩子說:“給妹妹玩一下嘛!大方點!”,然後順勢把自己孩子手中的玩具拿給彤彤。

貌似一團和氣,貌似家長們都知書達理,貌似在教導孩子學會分享——但,這樣的做法真的對嗎?

被搶的孩子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我正玩得好好的,我的媽媽非要把我心愛之物送給別人,這不是我的玩具嗎?也許下一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我必須妥協?因為連我最最信任的人都暗示我:其他小朋友的想法更重要。”

搶人家玩具的孩子也會感到奇怪:“明明我的媽媽不讓我搶那個玩具,為什麼其他叔叔阿姨願意拿給我玩?那麼下次,我也許更應該不聽我媽媽的話,反正會有人幫我去搶那個東西的。我想要的東西,不管別人怎麼想,我一定要拿到!因為我的想法才最重要!“

如果家長越俎代庖的次數多了,孩子們心裡失去了自己本來可以通過爭奪、哭鬧以及自然的社交來解決難題的機會。讓孩子們自己去做主,哪怕多點哭鬧,哪怕有點傷害,哪怕有點心疼,也不要那麼快地衝上去替孩子做主。

因為,家長的越俎代庖,犧牲的是孩子們互相認知、以及認知自己能力的機會。

孩子愛做主?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做主、孩子才會更獨立

二,替孩子做主,孩子學不會獨立能力

浩浩考上了外地的學校,等到放假,浩浩卻拎了兩大箱衣服回家。媽媽一問差點沒氣暈,裡面放的都是沒有洗過的髒衣服。原來浩浩在上大學之前一直沒有離開過家,媽媽為了讓浩浩安心學習,家裡的大小事都不讓他操心。所以直到現在,浩浩都不知道洗衣機是怎麼用的。而為了不讓同學笑話他,他愣是將髒衣服換著穿,直到放假帶回家。

浩浩的例子不是特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家長全權替孩子做主,讓孩子沒有機會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

為人父母,我們養育孩子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很多父母是這樣說的:讓孩子離開了我們之後,依然能活得很好。

紀伯倫的《先知》這首詩裡有這樣一句話:你是弓,而你的孩子是從你那裡射出的劍,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飛向藍天。在這之前,父母要做的就是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飛翔。

如果父母始終不放手,那麼孩子也學不會獨立生活的能力,為自己負責的能力。


03適度做主,讓孩子走向獨立

有一位美國育兒專家這樣說過:無論是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還是當權的政治家,抑或是頗具影響力的金融家,都沒有父母需要做的決定多,也不如父母面臨的頭疼多。

其中,最令父母們棘手的決定,就是何時,何地,以及如何讓孩子開始進行自己的選擇,讓孩子做主。

國慶假期出遊期間,同行的一家給了我很深的感觸。

同樣是爸爸媽媽帶孩子,小男孩大概七八歲的樣子,一路上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孩子拿著手機查地圖、規劃路線,先去哪裡、再去哪裡,要吃什麼、玩什麼,像是一名資深導遊一般滔滔不絕。而到了景區,孩子的表現更是讓我驚訝,買票、住宿以及購物砍價,這孩子比起大人一點也不遜色。為何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能夠將這些事做得這麼有條不紊呢?

我帶著疑問去討教,對方家長這樣說:“既然帶孩子出來,就是給他鍛鍊和放鬆的機會,他喜歡玩什麼,吃什麼都是他自己的事,既然如此,孩子自己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做主。”

因此,適當放權,讓孩子自己做主,是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負責的重要途徑。

"

菲菲今年四歲了,別看她人小,但特別有主見。今天起床,菲菲又在穿衣服的問題上跟媽媽鬧起了彆扭。因為菲菲就是要紅上衣配綠裙子,而且大熱的天還要穿長靴子。

“菲菲,紅配綠不好看,而且這麼熱的天,穿長靴子會熱死的。”

“不是啊,我覺得很好看啊。”

“你這樣穿,像個花瓢蟲似的。而且不要天天穿一樣的,媽媽給你買了其他好看的衣服呀。”

“不要,不要,不要!我就是要這樣穿,我就是要每天穿這樣!“

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之前還不會做決定的小傢伙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什麼都喜歡自己做主,儘管在我們成人看來,他們的很多選擇都是令人哭笑不得的。

很多家長把孩子愛做主的表現歸於對父母權威的挑戰,甚至有的時候會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有時候會直接對孩子說:這樣不行,你不懂,聽話!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反作用。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從心底渴望得到自我掌控感。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越喜歡自己做主,就越接近獨立階段。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地做主,這樣孩子才會更獨立。

孩子愛做主?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做主、孩子才會更獨立


01什麼是適度做主

簡單來說,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適度做主就是在“孩子全權做主”和“家長全權做主”之間取得平衡。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一些父母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所以不由分說地全權替孩子做決定,小到今天穿什麼衣服,吃什麼菜,大到去哪個地方玩,上哪個學校,全部大包大攬。

還有一類父母,接受了一些新型的養育觀念,覺得要尊重孩子,所以給予孩子全權做主的權利。但有些事情,並不適合孩子來做決定,比如要不要二胎,要不要換房等等。一方面,以孩子的年齡和智力,他們無法作出明智的利弊分析;另一方面,當家長把這麼重大的事情交由孩子來決定,不但會讓孩子覺得惶恐,而且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因此,家長要適度地放權,孩子需要適度地做主,只有讓孩子適度地做主,孩子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


02替孩子做主,有什麼危害?

一,替孩子做主,讓孩子失去認知自己能力的機會

彤彤和笑笑在公園玩耍。看到笑笑手中的火車,彤彤上前去搶。彤彤媽非常著急地上前阻擋住孩子伸出去的手,一邊喝斥:“不可以這樣!”,一邊愧疚地向對方家長道歉。

而笑笑媽很禮貌、很大度地和孩子說:“給妹妹玩一下嘛!大方點!”,然後順勢把自己孩子手中的玩具拿給彤彤。

貌似一團和氣,貌似家長們都知書達理,貌似在教導孩子學會分享——但,這樣的做法真的對嗎?

被搶的孩子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我正玩得好好的,我的媽媽非要把我心愛之物送給別人,這不是我的玩具嗎?也許下一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我必須妥協?因為連我最最信任的人都暗示我:其他小朋友的想法更重要。”

搶人家玩具的孩子也會感到奇怪:“明明我的媽媽不讓我搶那個玩具,為什麼其他叔叔阿姨願意拿給我玩?那麼下次,我也許更應該不聽我媽媽的話,反正會有人幫我去搶那個東西的。我想要的東西,不管別人怎麼想,我一定要拿到!因為我的想法才最重要!“

如果家長越俎代庖的次數多了,孩子們心裡失去了自己本來可以通過爭奪、哭鬧以及自然的社交來解決難題的機會。讓孩子們自己去做主,哪怕多點哭鬧,哪怕有點傷害,哪怕有點心疼,也不要那麼快地衝上去替孩子做主。

因為,家長的越俎代庖,犧牲的是孩子們互相認知、以及認知自己能力的機會。

孩子愛做主?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做主、孩子才會更獨立

二,替孩子做主,孩子學不會獨立能力

浩浩考上了外地的學校,等到放假,浩浩卻拎了兩大箱衣服回家。媽媽一問差點沒氣暈,裡面放的都是沒有洗過的髒衣服。原來浩浩在上大學之前一直沒有離開過家,媽媽為了讓浩浩安心學習,家裡的大小事都不讓他操心。所以直到現在,浩浩都不知道洗衣機是怎麼用的。而為了不讓同學笑話他,他愣是將髒衣服換著穿,直到放假帶回家。

浩浩的例子不是特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家長全權替孩子做主,讓孩子沒有機會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

為人父母,我們養育孩子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很多父母是這樣說的:讓孩子離開了我們之後,依然能活得很好。

紀伯倫的《先知》這首詩裡有這樣一句話:你是弓,而你的孩子是從你那裡射出的劍,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飛向藍天。在這之前,父母要做的就是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飛翔。

如果父母始終不放手,那麼孩子也學不會獨立生活的能力,為自己負責的能力。


03適度做主,讓孩子走向獨立

有一位美國育兒專家這樣說過:無論是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還是當權的政治家,抑或是頗具影響力的金融家,都沒有父母需要做的決定多,也不如父母面臨的頭疼多。

其中,最令父母們棘手的決定,就是何時,何地,以及如何讓孩子開始進行自己的選擇,讓孩子做主。

國慶假期出遊期間,同行的一家給了我很深的感觸。

同樣是爸爸媽媽帶孩子,小男孩大概七八歲的樣子,一路上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孩子拿著手機查地圖、規劃路線,先去哪裡、再去哪裡,要吃什麼、玩什麼,像是一名資深導遊一般滔滔不絕。而到了景區,孩子的表現更是讓我驚訝,買票、住宿以及購物砍價,這孩子比起大人一點也不遜色。為何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能夠將這些事做得這麼有條不紊呢?

我帶著疑問去討教,對方家長這樣說:“既然帶孩子出來,就是給他鍛鍊和放鬆的機會,他喜歡玩什麼,吃什麼都是他自己的事,既然如此,孩子自己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做主。”

因此,適當放權,讓孩子自己做主,是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負責的重要途徑。

孩子愛做主?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做主、孩子才會更獨立


04父母如何培養孩子適度做主的能力呢?

越早培養孩子做主的能力,孩子就越早獨立。我們可以將這種鍛鍊的機會,巧妙地融入到孩子每天的玩耍當中,讓孩子在自由玩耍的過程中,練習做主,選擇和決定。

一,將東西分門別類,減少孩子做決定的阻力

給孩子選擇權,並非意味著將孩子所有的可選之物都堆在一起,讓孩子在這一團亂麻中選擇。這樣非但不會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反而只會造成更大的混亂。

家長可以把家裡佈置得有條有理,將孩子玩耍的玩具分門別類,佈置出不同的區域,比如繪畫手工區,積木區,閱讀區等等。

讓孩子首先根據這些類別來選擇要玩耍的區域,然後根據這一類活動來選擇所需要的材料。

二,根據年齡,給孩子適當有限的選擇

選擇不是越多越好,即便是我們成人,選擇太多也會導致無法做出決定的情況。

因此,當給孩子選擇的時候,不要一次性給出太多的可選之物,最好就兩三樣。與此同時,在選擇的過程中要儘量簡單,讓孩子感覺自己有能力做出決定。

對孩子來說,做什麼,學什麼是他自己的選擇,有自主權是孩子做事情有興趣的前提。在這裡,父母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對於飲食起居等生活事務,孩子力所能及的,儘量讓孩子自己學著去做;當孩子有了金錢觀時,讓他獨立支配零用錢購買他的用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自己去上學;對於孩子該學習什麼課外知識,接受什麼課外訓練,家長應該儘量提供諮詢意見,而讓孩子自己決定該學什麼。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從小產生這樣的觀念:是他們自己決定著自己的命運,從而建立起做人的尊嚴感和掌控感。

"

菲菲今年四歲了,別看她人小,但特別有主見。今天起床,菲菲又在穿衣服的問題上跟媽媽鬧起了彆扭。因為菲菲就是要紅上衣配綠裙子,而且大熱的天還要穿長靴子。

“菲菲,紅配綠不好看,而且這麼熱的天,穿長靴子會熱死的。”

“不是啊,我覺得很好看啊。”

“你這樣穿,像個花瓢蟲似的。而且不要天天穿一樣的,媽媽給你買了其他好看的衣服呀。”

“不要,不要,不要!我就是要這樣穿,我就是要每天穿這樣!“

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之前還不會做決定的小傢伙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什麼都喜歡自己做主,儘管在我們成人看來,他們的很多選擇都是令人哭笑不得的。

很多家長把孩子愛做主的表現歸於對父母權威的挑戰,甚至有的時候會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有時候會直接對孩子說:這樣不行,你不懂,聽話!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反作用。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從心底渴望得到自我掌控感。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越喜歡自己做主,就越接近獨立階段。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地做主,這樣孩子才會更獨立。

孩子愛做主?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做主、孩子才會更獨立


01什麼是適度做主

簡單來說,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適度做主就是在“孩子全權做主”和“家長全權做主”之間取得平衡。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一些父母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所以不由分說地全權替孩子做決定,小到今天穿什麼衣服,吃什麼菜,大到去哪個地方玩,上哪個學校,全部大包大攬。

還有一類父母,接受了一些新型的養育觀念,覺得要尊重孩子,所以給予孩子全權做主的權利。但有些事情,並不適合孩子來做決定,比如要不要二胎,要不要換房等等。一方面,以孩子的年齡和智力,他們無法作出明智的利弊分析;另一方面,當家長把這麼重大的事情交由孩子來決定,不但會讓孩子覺得惶恐,而且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因此,家長要適度地放權,孩子需要適度地做主,只有讓孩子適度地做主,孩子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


02替孩子做主,有什麼危害?

一,替孩子做主,讓孩子失去認知自己能力的機會

彤彤和笑笑在公園玩耍。看到笑笑手中的火車,彤彤上前去搶。彤彤媽非常著急地上前阻擋住孩子伸出去的手,一邊喝斥:“不可以這樣!”,一邊愧疚地向對方家長道歉。

而笑笑媽很禮貌、很大度地和孩子說:“給妹妹玩一下嘛!大方點!”,然後順勢把自己孩子手中的玩具拿給彤彤。

貌似一團和氣,貌似家長們都知書達理,貌似在教導孩子學會分享——但,這樣的做法真的對嗎?

被搶的孩子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我正玩得好好的,我的媽媽非要把我心愛之物送給別人,這不是我的玩具嗎?也許下一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我必須妥協?因為連我最最信任的人都暗示我:其他小朋友的想法更重要。”

搶人家玩具的孩子也會感到奇怪:“明明我的媽媽不讓我搶那個玩具,為什麼其他叔叔阿姨願意拿給我玩?那麼下次,我也許更應該不聽我媽媽的話,反正會有人幫我去搶那個東西的。我想要的東西,不管別人怎麼想,我一定要拿到!因為我的想法才最重要!“

如果家長越俎代庖的次數多了,孩子們心裡失去了自己本來可以通過爭奪、哭鬧以及自然的社交來解決難題的機會。讓孩子們自己去做主,哪怕多點哭鬧,哪怕有點傷害,哪怕有點心疼,也不要那麼快地衝上去替孩子做主。

因為,家長的越俎代庖,犧牲的是孩子們互相認知、以及認知自己能力的機會。

孩子愛做主?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做主、孩子才會更獨立

二,替孩子做主,孩子學不會獨立能力

浩浩考上了外地的學校,等到放假,浩浩卻拎了兩大箱衣服回家。媽媽一問差點沒氣暈,裡面放的都是沒有洗過的髒衣服。原來浩浩在上大學之前一直沒有離開過家,媽媽為了讓浩浩安心學習,家裡的大小事都不讓他操心。所以直到現在,浩浩都不知道洗衣機是怎麼用的。而為了不讓同學笑話他,他愣是將髒衣服換著穿,直到放假帶回家。

浩浩的例子不是特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家長全權替孩子做主,讓孩子沒有機會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

為人父母,我們養育孩子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很多父母是這樣說的:讓孩子離開了我們之後,依然能活得很好。

紀伯倫的《先知》這首詩裡有這樣一句話:你是弓,而你的孩子是從你那裡射出的劍,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飛向藍天。在這之前,父母要做的就是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飛翔。

如果父母始終不放手,那麼孩子也學不會獨立生活的能力,為自己負責的能力。


03適度做主,讓孩子走向獨立

有一位美國育兒專家這樣說過:無論是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還是當權的政治家,抑或是頗具影響力的金融家,都沒有父母需要做的決定多,也不如父母面臨的頭疼多。

其中,最令父母們棘手的決定,就是何時,何地,以及如何讓孩子開始進行自己的選擇,讓孩子做主。

國慶假期出遊期間,同行的一家給了我很深的感觸。

同樣是爸爸媽媽帶孩子,小男孩大概七八歲的樣子,一路上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孩子拿著手機查地圖、規劃路線,先去哪裡、再去哪裡,要吃什麼、玩什麼,像是一名資深導遊一般滔滔不絕。而到了景區,孩子的表現更是讓我驚訝,買票、住宿以及購物砍價,這孩子比起大人一點也不遜色。為何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能夠將這些事做得這麼有條不紊呢?

我帶著疑問去討教,對方家長這樣說:“既然帶孩子出來,就是給他鍛鍊和放鬆的機會,他喜歡玩什麼,吃什麼都是他自己的事,既然如此,孩子自己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做主。”

因此,適當放權,讓孩子自己做主,是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負責的重要途徑。

孩子愛做主?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做主、孩子才會更獨立


04父母如何培養孩子適度做主的能力呢?

越早培養孩子做主的能力,孩子就越早獨立。我們可以將這種鍛鍊的機會,巧妙地融入到孩子每天的玩耍當中,讓孩子在自由玩耍的過程中,練習做主,選擇和決定。

一,將東西分門別類,減少孩子做決定的阻力

給孩子選擇權,並非意味著將孩子所有的可選之物都堆在一起,讓孩子在這一團亂麻中選擇。這樣非但不會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反而只會造成更大的混亂。

家長可以把家裡佈置得有條有理,將孩子玩耍的玩具分門別類,佈置出不同的區域,比如繪畫手工區,積木區,閱讀區等等。

讓孩子首先根據這些類別來選擇要玩耍的區域,然後根據這一類活動來選擇所需要的材料。

二,根據年齡,給孩子適當有限的選擇

選擇不是越多越好,即便是我們成人,選擇太多也會導致無法做出決定的情況。

因此,當給孩子選擇的時候,不要一次性給出太多的可選之物,最好就兩三樣。與此同時,在選擇的過程中要儘量簡單,讓孩子感覺自己有能力做出決定。

對孩子來說,做什麼,學什麼是他自己的選擇,有自主權是孩子做事情有興趣的前提。在這裡,父母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對於飲食起居等生活事務,孩子力所能及的,儘量讓孩子自己學著去做;當孩子有了金錢觀時,讓他獨立支配零用錢購買他的用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自己去上學;對於孩子該學習什麼課外知識,接受什麼課外訓練,家長應該儘量提供諮詢意見,而讓孩子自己決定該學什麼。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從小產生這樣的觀念:是他們自己決定著自己的命運,從而建立起做人的尊嚴感和掌控感。

孩子愛做主?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做主、孩子才會更獨立

三,在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盡情嘗試,不加干涉

孩子是非常有好奇心的,什麼事情都很想嘗試,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犯一些錯誤,甚至導致一些令父母頭疼的事情。

成人在智力和閱歷都勝於孩子,看到孩子做出非常奇葩、不可理喻的決定時,就會忍不住想要去插手、干涉和指揮,美其名曰:“我這是為你好”。但這並不是成人去幹涉孩子的理由。

人生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經歷才知道。孩子需要自己意識到方形的木塊無法插入到圓形的孔中,紙和布是包不住水的等等。

如果成人能夠容忍自己有時候也會因為糊塗,做出不那麼明智的選擇,那麼對於孩子各種新奇古怪的想法也就會寬以待之了。

我們需要相信孩子能夠從錯誤中總結出經驗來,即便他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溫室裡長大的孩子,無法抵禦外面的風風雨雨。父母需要給孩子的,不是不加分辨的大包大攬,而是還他一雙自由飛翔的翅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