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經典的手工技藝見一次都難 卻面臨失傳
這麼經典的手工技藝見一次都難 卻面臨失傳
這麼經典的手工技藝見一次都難 卻面臨失傳
這麼經典的手工技藝見一次都難 卻面臨失傳
這麼經典的手工技藝見一次都難 卻面臨失傳
這麼經典的手工技藝見一次都難 卻面臨失傳
這麼經典的手工技藝見一次都難 卻面臨失傳
這麼經典的手工技藝見一次都難 卻面臨失傳
這麼經典的手工技藝見一次都難 卻面臨失傳
視圖空間
1/8 在廣西桂林市荔浦縣新坪鎮廣福村坡上屯,有一家三代近百年來,都是從事紙紮藝術的。輝煌時,他們曾打“飛的”去參與“廣交會”,一個訂單訂購他們幾千個產品。可如今,他們在沒落中堅守,過著“捧著金飯碗到處討飯吃”的生活。
2/8 今年73歲的韋恆太,就是其中一人。他說,他的父親從小就用竹子編織各類物品,還玩紙紮藝術,只是掙錢不多。由於受到父親的薰陶,跟老師學習過繪畫技巧的韋恆太,從10多歲開始,就自己創作各種紙紮作品。
3/8 1975年,由於聲名在外,韋恆太被請到當時的荔浦縣一家竹器廠擔任副廠長,主要負責各種竹器的設計。“那時我就坐上了飛機。”韋恆太設計的花盆、花架等產品款式新穎、別具一格,經過層層篩選,幾乎每年都會被推薦參加廣州進出口產品交易會(下稱“廣交會”)去展銷。
4/8 非凡的技藝給他帶來的不僅僅是名聲,還有生活上的改善,當時他的工資是36元一個月,豬肉價格只要幾毛錢一斤,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一般的家庭一個月難吃上一次肉,而他家隔兩三天就買肉吃,妻子也跟著他進了廠工作,在村民都吃“大鍋飯”的時代,他們夫妻雙雙吃上了“國家糧”,讓很多人羨慕。
5/8 韋恆太說,紙紮技藝的主要原料是竹子、藤、紙等,他在竹器廠工作的10年時間裡,主要是設計各種竹器,到1985年企業改制,由於各種原因他和妻子回到村裡繼續當起了農民,同時他也做一些竹器和龍、獅子等作品出售補貼家用,他的技藝輝煌年代就此結束,但他的技藝傳承卻遠沒到盡頭。
6/8 “這個技藝還是要有興趣才能傳承下去。”韋恆太的兒子韋佔敏說。兄弟姐妹4人,只有他和其中一個妹妹對美術和紙紮有興趣。從2000年開始,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幾乎每年都參加“廣交會”。由於他設計的作品比較精美,受到了西班牙、土耳其等國商人的親睞,往往下一個訂單就要幾千個產品。最多的時候一年可以有十多萬元的純收入。
7/8 但好景不長,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他的產品銷售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並且每年持續下滑,儘管三代人加起了,從事紙紮藝術上百年的時間,但後來的收入只能說是補貼家用而已。韋佔敏說,現在買作品的人少了,而創作一個作品需要十多個甚至數十個程序,靠這個養家餬口已經不再現實,所以在後代中願意學習的也不多了。
8/8 “不過,現在我的一個孫子十分喜歡美術。”韋恆太說,他的孫子已經5歲了,對美術十分有興趣,他將會把自己的技藝逐步傳授給孫子,“就是不知道第四代人身上,能不能看到希望了。”(攝影:蔣偉華。若想聯繫當事人,或瞭解更多的紙紮藝術,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視圖空間)
2017-08-2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