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二位將軍完全可以提兵救駕,或者攔截劉禪出蜀。
5 個回答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2019-06-04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指的是將領在外領兵作戰時,不必事事向上彙報,情況緊急時可以自做主張。

而霍弋和羅憲作為鎮守邊疆的將領,一不是緊急情況,二沒有接到命令,如果私自調兵就有謀反嫌疑。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軍事將領都是不能私自調兵的,沒有上級的命令,私自調動軍隊,就是謀反的罪名,這是相當諱忌的。

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司馬昭伐蜀時,蜀漢情況危急,身在成都的劉禪只調動了鎮守巴東郡的右將軍閻宇西進救援成都,而讓閻宇的副手羅憲鎮守永安,至於在南中的霍弋,雖然有請求帶兵進成都救援,但被劉禪拒絕了,沒有命令,羅憲和霍弋只能原地待命。

至於攔截劉禪出蜀,更是不可能的事,自已所效忠的皇帝都投降,三軍總司令的姜維也在皇帝的命令下投降了,作為鎮守一方的將領怎麼可能去攔截劉禪,先不說有沒有這個可能,要攔截劉禪就得和魏軍交戰,以羅憲和霍弋是不可能做到,就別說擅離職守了。

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蜀漢對外的邊境主要是三個方向,一個是北邊與魏國交界的漢中方向,一般是大將軍姜維親自負責,一個是東邊與東吳交界的永安方向,閻宇、羅憲負責鎮守,閻宇被劉禪調走後,就只有羅憲負責鎮守,最後一個就是與東吳交州交界的南中方向,由霍弋負責鎮守

作為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在沒有得到上級或皇帝的命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原地鎮守,防止國家在危難之時敵人由邊境進入,作為鎮守邊境的將領,羅憲和霍弋最好的辦法,就是原地不動,仍然履行鎮守邊境的重任。

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事實上,羅憲和霍弋不僅沒有擁兵自重,反而很好的履行了職責,在蜀漢滅亡的同時,東吳聽說後,不僅不來救援,反而派出步協攻打永安,羅憲臨危不難,緊守城池六個月,後來東吳又派出了陸抗協助步協攻打永安,但羅憲仍然沒有放棄,作為鎮守邊境的將領,羅憲非常負責任的完成了自已的使命,多次擊退了東吳的進攻,捍衛了蜀漢最後的尊嚴。

劉禪投降司馬昭後,羅憲和霍弋理論上也歸屬了魏國的司馬昭,司馬昭在蜀漢滅亡兩年後去世,其子司馬炎即位建立晉朝,此時的羅憲和霍弋就歸屬了晉朝,當然,這是司馬炎善待劉禪的結果,如果司馬炎殺害了劉禪,原來這些忠心於蜀漢的將領多半不會對晉朝稱臣,肯定會打著復漢的旗號與晉朝對抗,這其中就是羅憲和霍弋。

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羅憲是荊州襄陽人,霍弋是荊州南郡枝江人,都是原來的荊州人,也就是劉備帶入益州的那一批荊州派骨幹的後代,這批人是蜀漢集團的統治階層,對蜀漢大多忠心耿耿,這批人在益州身居要職,對益州當地豪強形成了壓制,最終維護了劉禪的統治。

羅憲和霍弋作為當時鎮守邊境的將領,是整個蜀漢集團中最後投靠晉朝的將領,正因為他們的忠於職守,還得到了晉武帝司馬炎的重用,入朝為官,其子孫後代世代統治當地,如果羅憲與霍弋真的擁兵自重的話,晉朝早就派兵滅了他們,他們也無法抵擋。

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從我們後世開了上帝視角和了解歷史的情況下來看,知道劉禪在完全有能力尚且一戰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但是站在羅憲和霍弋的角度來看,不是你想發兵救援就能救援的,也不是你來救援,劉禪就會感謝你,關健的問題是劉禪的態度,他就是鐵了心要投降的,羅憲與霍弋除了服從,別無他法。

如果他們敢率軍攔截劉禪,那可就是真的謀反了,劉禪認為他們不聽命令,司馬昭認為他們想謀反,無論是劉禪還是司馬昭,都會殺了羅憲與霍弋

所以,羅憲與霍弋二位將軍鎮守原地,抵禦外敵,各司其職,是最好的選擇。

我是赵帅锅
2019-06-15

霍弋和羅憲並非擁兵自重,而是蜀漢滅亡的速度實在太快,快得讓他們根本都來不及做出反應。當時,在鍾會伐蜀時,蜀漢國內的軍隊部署,主要分為這四大軍區:

一是姜維率領的八萬蜀漢軍事主力,在北邊的沓中屯田。二是霍弋率領的一萬多精兵,在南邊鎮守南中諸郡,防止南中蠻族叛亂。三是在東邊鎮守江州以防備東吳的羅憲、以及鎮守永安的右將軍閻宇,兩人的軍隊加起來有近兩萬人。四是留守在成都的禁軍,也有近一萬餘人。

最開始,鍾會的15萬伐蜀大軍是從公元263年8月份正式從長安出征,而在鍾會大軍剛出發時,姜維就已經通過留在前線探子得到該消息,於是他趕緊上奏劉禪,要求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於未然。但黃皓卻暗中使壞,沒有讓劉禪知道這個事情,而蜀漢群臣自然也不知道此事。

所以,等到9月初的時候,鍾會的大軍抵達漢中前線,並對漢中發起進攻時,蜀漢朝廷才得到鍾會伐蜀的確切消息,而此時姜維的大軍已被鄧艾給死死纏在沓中無法去救援,劉禪只好趕忙派廖化前去支援,同時讓張翼與董厥防守陽安關口,但最終為時已晚,等到九月中下旬時,漢中就已經全線失守。

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消息傳回四川后,舉國皆驚,要知道當年劉備為奪取漢中,幾乎出動了麾下所有的軍力,不僅劉備親自上陣作戰,更兼有馬超、張飛、黃忠、魏延、法正、趙雲等眾多謀臣猛將協助,卻還整整花了兩年時間,才把漢中給打下來。後來魏延鎮守漢中八年,把漢中經營得堪稱固若金湯,結果呢?現在鍾會只用了區區半個月時間就把漢中給奪走,蜀漢半壁江山盡失。

然而,更要命的是,鍾會的大軍絲毫不給蜀漢喘息的機會,直接率領大軍繼續南下,一口氣打到劍閣,但還好此時姜維已經擺脫了鄧艾的糾纏,他趕緊率領蜀漢軍事主力來到劍閣,憑藉著劍閣險要的地勢,暫時防禦住了鍾會的進攻。

此時,蜀漢朝廷才總算可以喘口氣,同時也是在這個時候,鎮守的邊關的霍弋、羅憲等人,才得知道鍾會攻破漢中的消息,雖然從情理上說,他們應該趕緊調兵回成都救援,但問題是,對於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在沒有收到朝廷調令之前,是沒有人敢直接率軍回都城的。

因為,沒有朝廷調令而私自調軍回都城,不要說路上各個關隘的守軍不會給他們放行,就是各地的官員也不會給他們提供軍需糧草。同時,如果邊關將領私自調軍回都城,很容易被扣上謀反的帽子,因為誰敢說你這不是想要趁火打劫?

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再退一萬步說,就算朝廷不給邊關將領釦上謀反的帽子,但因為他們的私自調軍,造成邊關空虛,從而讓邊關的敵人有機可乘,比如東吳或者南蠻等,他們趁機打劫怎麼辦?如果他們擅自調軍回成都,結果成都方面自己就能搞定,根本不需要他們回來,反而因為他們的擅自離守,造成邊關動亂或丟失,那邊關將領不但沒有功,恐怕還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在這種背景下,哪個邊關將領會自作主張調軍回成都呢?除非他們是真想趁火打劫,否則再沒有接到朝廷調令之前,他們絕不會、也不敢亂動擅自行動。所以霍弋、羅憲等人,只能等待成都方面的消息,最多而言,他們會紛紛上奏朝廷,詢問是否需要調兵回援。

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當時的蜀漢朝廷顯然並沒有給邊關將領發佈任何回京救援的調令,而霍戈主動給劉禪上的表,劉禪並沒有給回覆。當然,也有可能是蜀漢朝廷根本來不及發佈調令,因為,在鍾會和姜維劍閣對峙剛過去不到半個月時間,鄧艾的大軍就已成功偷渡陰平,並且很快兵不血刃攻下涪城。

在這種背景下,蜀漢朝廷就是想發佈調令讓霍弋、羅憲等人回師救援,也已經來不及,所以慌忙之中他們只能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領成都僅有的一萬多禁軍前去迎戰鄧艾,卻沒想到諸葛瞻三戰三敗,包括他在內的蜀漢將士們集體陣亡。

其後在短短几天之內,鄧艾的大軍就已經兵臨成都,劉禪更是直接選擇投降,這速度快得,連在前線作戰的姜維都出乎意料,更不用說遠在邊關鎮守的霍弋、羅憲等人。而很快,劉禪的投降詔令就被鄧艾派人送到姜維、霍弋、羅憲等人手上,這個時候,他們也只能選擇投降。

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山中茅店
2019-06-07

這個問題提的不符合歷史事實。霍弋和羅憲確實是蜀國後期重要的將領不錯,但是在魏國滅蜀國的過程中,這兩人都積極表示要忠於蜀國,共同抵禦魏國的攻勢。但其主要的根源在蜀國的國君劉禪身上,由於當時劉禪對於魏國的進攻非常的驚慌,派出姜維、廖化等將領率蜀兵抵抗魏國的進攻。但當魏軍將領鄧艾從陰平繞小道攻涪,切斷姜維後路,直指成都。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劉禪基本沒做抵抗就投降了魏國,還命令姜維等將領也向魏國投降,所以鄧艾滅蜀之中,最不稱職的就是國君劉禪,和霍弋和羅憲關係不大,那麼我們來看看霍弋和羅憲當時是怎麼表現的。

霍弋

霍弋是霍峻之子,他在處理永昌郡少數民族事務方面有功先被封為永昌太守,後又升為監軍翊軍將軍,兼任建寧太守,回軍後統管南郡政事,後有封為安南將軍。所以當魏國攻打蜀國的時候,他正在安南將軍任上,處理少數民族事務。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但當聽到魏國攻打蜀國的消息後,霍弋就向君主劉禪建議帶兵援助成都一帶的防務,但是由於當時劉禪面對魏國攻勢已經嚇破了膽,一心只想投降,也沒同意霍弋的請求。

等霍弋聽到劉禪的消息後,親自穿上喪服,為蜀國滅亡哭祭三日,手下的人勸他向魏國投降,他卻說要等到君主劉禪的消息後再決定,等得知劉禪已經東遷洛陽之事時,才率領六郡太守投降。於是才向魏國投降,司馬昭以霍弋能保全一方,舉郡內附,仍委以舊任,官拜南中都督。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可見,霍弋對於蜀國是忠心不二,對於君主劉禪也是忠心耿耿,在魏國進攻的時候也想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卻沒有這個機會。

羅憲

羅憲是三國時任蜀國的廣漢太守羅蒙之子。當時由於蜀國黃皓專權,羅憲對其憤憤不服,被貶到巴東太守,魏國進攻蜀國時,羅憲守衛永安城。等當聽到到成都失敗時,永安城內大亂,官員都棄城逃走,羅憲將一個作亂者斬首,百姓才安定。而當吳國得知魏國已經攻佔蜀國成都時,想要襲擊羅憲的永安,羅憲看到吳國的計謀,認為吳蜀本來脣亡齒寒的關係,現在蜀國被攻打了,吳國卻不想著幫助蜀國,想的是從中謀利。於是便憤然率領手下向魏國投降。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羅憲是一個剛正不阿,不依附於權貴的忠誠之官,在魏國滅蜀的過程中,因為職位有限僅僅是做到了守一城的太平,並沒有擁兵自重一說。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最後,蜀國的滅亡其主要的責任還是歸到國君劉禪身上,國君無能讓手下再怎麼得力也幹不出成績來。因此,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的官員,在蜀國被滅的過程中並沒有什麼責任。

石头说历史
2019-03-20

霍弋羅憲兩人在蜀漢滅亡時並沒有擁兵自重,他們各司其職,保護了蜀漢邊境的安全。

先來看霍弋

霍弋是名將霍峻的兒子,他長期擔任劉禪近臣,是劉禪最信賴的臣子之一。蜀漢建立後霍弋擔任太子舍人,負責東宮護衛、文祕工作。劉禪登基後霍弋歷任謁者、黃門侍郎、中庶子等職,並對劉禪進行規諫,甚為得體。

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後南中永昌郡蠻夷叛亂,劉禪以霍弋為永昌太守。霍弋治軍有方,又有奇謀,很快平定了蠻夷叛亂。為了南中地區的穩定,劉禪以霍弋為建寧太守,統領南中各郡。在霍弋的治理下,南中各地再也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叛亂,確保了蜀漢南部的安定。

263年,霍弋升為安南將軍。當他得知鄧艾偷渡陰平,直逼綿竹後,曾上書要親自率軍馳援成都。劉禪對霍弋說,他已經讓衛將軍諸葛瞻率軍前去阻截鄧艾,成都防務也有準備,霍弋無需率軍援助,繼續守備南中地區就行了。

可沒想到諸葛瞻卻在綿竹被鄧艾斬殺,劉禪驚慌失措,他本想前往南中投奔霍弋,卻在譙周、張紹、鄧良等人的建議下放棄了這一想法,選擇向鄧艾投降。

霍弋得知劉禪投降悲痛欲絕,率軍身著素服哭祭三日。當他得知劉禪前往洛陽,受到了曹魏的優待之後,統率南中各郡向曹魏投降。曹魏任命他為南中都督,繼續鎮守南中。

西晉建立後,霍弋率部參加了西晉和東吳的交州之戰,平定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霍弋以軍功得以世代鎮守南土。

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再來說羅憲

羅憲也是荊州人士,年少時師從益州大儒譙周,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同學。劉禪登基後,羅憲擔任太子舍人,是劉禪太子劉璿的近臣。

羅憲為人剛正不阿,禮賢下士,仗義疏財,雖然深得士民的喜愛,但卻和劉禪寵臣黃皓不和。258年,劉禪聽信黃皓讒言,貶斥羅憲為巴東太守,將他趕出了蜀漢中央。而羅憲在巴東則受到永安都督閻宇的節制,這閻宇則是黃皓的親信。

263年,劉禪面對曹魏的進攻急詔閻宇率軍馳援成都,羅憲留任永安防備東吳。由於閻宇抽調走了永安精銳,羅憲手裡只有3000人左右兵力。

蜀漢滅亡後,永安城內騷動不安。東吳又趁火打劫,派陸抗、步協、留平、盛曼等人圍攻羅憲。

霍弋和羅憲作為蜀國最後的名將,在鄧艾滅蜀之時,為什麼擁兵自重?

羅憲先斬殺了城內的作亂者,安定了城內秩序。然後嚴詞拒絕了東吳的勸降,並率軍堅守永安。面對陸抗、步協等東吳名將的圍攻,羅憲以3000左右的兵力硬是堅守了六個月之久,不過此時城內守軍已經死傷殆盡,疫病流行。羅憲已經做好了殉節準備。

就在此時,司馬昭趁東吳進攻羅憲之時,命胡烈進攻東吳重鎮西陵。陸抗腹背受敵,只能放棄永安,回援西陵,羅憲成功守住了永安城。

羅憲堅守永安立有大功,得到了曹魏和西晉的封賞。他本人得以入朝,其後代則繼續統領所部兵馬,鎮守巴東地區。

史学夹Louis
2019-09-30

先說霍弋,霍弋是蜀漢名將霍峻的兒子,兩代忠臣,可見忠誠度上是沒有問題的。那成都告急,霍弋為什麼沒去救援,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第一,劉禪不許。歷史上霍弋聽說鄧艾兵臨成都曾經寫信問劉禪要不要增援,劉禪的回答是成都兵精糧足、城高池深不足為慮,不許霍弋前來。第二,職責所迫。霍弋當時負責鎮守南中七郡,南中七郡當時並不安寧,曾經多次爆發動亂,霍弋出任南中太守就是去鎮壓叛亂的。當時北方已經有曹魏大軍壓境,如果此時南中七郡再叛亂,後果不堪設想。第三,意料之外。對於劉禪的開城投降,連姜維都感到意外,因為憑藉當時成都的兵力、物力,再堅持一段時間沒有問題,霍弋也沒有想到成都這麼快就結束了。

再來說羅憲,羅憲當時的任務是鎮守永安,也就是防禦吳國。吳國原本上是蜀漢的隊友,但是蜀漢亡國之際,吳國竟然趁火打劫。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吳國聽說蜀漢失敗,派盛曼將軍向西而行,表面上假稱救援,內心是要襲擊羅憲。羅憲與之展開周旋,後來吳國又派了步協、陸抗前來增援,羅憲堅守六個多月,根本抽不開身去救援成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