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翁同龢?

如何評價翁同龢?
4 個回答
沙克C
2017-10-08

翁同龢,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書法家,同時也是同治帝、光緒帝帝師。公元1830年,翁同龢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常熟,字叔平,號鬆禪。

翁同龢是官宦世家出身,父親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他本人的成就也非常的高,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除了在政治方面獲得如此大的成就之外,在書法藝術方面,翁同龢同樣是一位書法大家。他早年學歐、褚,中年致力於顏真卿,更出入蘇、米。晚年之時,則沉迷於漢隸之中,有同光一朝書法家第一的稱號,獲得許多書法家的尊重與敬佩。就是這樣一個在政治上和藝術上都有很高成就之人,在歷史上的評價卻出現了兩級分化。

有人說翁同龢是一位非常清廉高潔的官員,是當時清朝難得的好官。他早年的時候,便因為判定楊乃武與小白菜這個案件而聞名。楊乃武和小白菜的故事,幾百年來仍然家喻戶曉,不僅僅是戲劇,同樣也在影視劇中出現。而當時為楊乃武和小白菜案件平冤昭雪的便是翁同龢。

最早的時候他接替自己父親教導同治帝,光緒皇帝繼位之時,又轉而教導光緒皇帝。在翁同龢為帝師的期間,他與光緒皇帝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不僅僅是教導光緒皇帝識字讀書,同樣的也教導他做人的道理。光緒帝年幼且體弱多病,對讀書興趣不大,且不能吃苦。翁同龢循循善誘,試過許多種辦法,最終找到了表揚法,激發了光緒帝讀書的積極性。

有人說翁同龢好,自然也有人說他不好。而翁同龢本人的惡評,大多數都出自其在甲午中日戰爭之時的表現。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因位自己的親人翁同書被李鴻章害死一事,翁同龢對李鴻章多有厭惡。在李鴻章掌管北洋海軍之時,翁同龢恰巧管著戶部。當時李鴻章練兵和購買戰艦等,都需要經過翁同龢的批准,才能調來錢銀。但是翁同龢卻因為翁同書的原因,對李鴻章多有苛責,多次將軍餉按下不放。使得北洋海軍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在購置新式戰艦。

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翁同龢又一力主站,無視李鴻章所說中國海軍力量不足以對抗日本海軍的陳訴,最終使得清朝對日本開戰。甲午戰爭中,清朝損失慘重,北洋海軍全滅。

以上兩種看法,有正確的方面,也有錯誤的方面。翁同龢與李鴻章因為翁同書的關係,兩人之間有間隙,這是的確存在的事情。但是如果說將所有的問題,都歸咎在翁同龢公報私仇,則並不是很正確。而說翁同龢是完完全全的好官,也並不準確,因為他的確在甲午海戰之中犯了很大的錯誤。

像翁同龢此類人物,是典型的中國封建讀書人為官的代表。特別是在封建社會末期,八股科舉大行其道的時候,封建讀書人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八股的壓制和束縛。就拿翁同龢此人來說吧!我們並不否認他是一位君子,他為官也十分清廉,但是同樣的也會犯錯誤。他為人做事,基本上就是按著書中的"聖道"來。做有一番道理,不做也有一番道理。

費行簡《名人小傳》說翁同龢:"臨事喜納群言,而不能別其是非,持論不免兩歧。"說白了,他沒有臨事果斷處置的決心,喜歡採納他人之言,但是卻有不能辨別其中的是非,所以很多時候反而還受其拖累,不能成事。

他在甲午海戰中一力主站,使得北洋艦隊近乎全滅。但是過錯卻也不能歸結在他的頭上,因為在當時朝臣宗室中大部分都是主戰派人氏。正是因為主戰派勢力龐大,才不得不與日軍爆發甲午戰爭。

翁同龢後期從一位封建地主階級,演變成了新派人氏,為戊戌變法提供了許多的支持和便利。許多人對此都抱有疑問,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轉變呢?首先並不能說明,他是完全瞭解西方的資本主義,知道其先進性所在,才支持變法的。他支持變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甲午海戰的失敗,讓他想要為中國尋求新的道路。所以在甲午海戰結束之後,他開始接觸維新派人士。另外,翁同龢是徹底的"帝黨",在與"後黨"爭鋒的途中,他自然會站在光緒帝一邊,幫助光緒帝完成權利的自主。

人生如梦zhw
2017-10-08

一、評價:借用恭親王奕心臨死前評價翁同龢八個大字“居心叵測,並及怙權”。並聲淚俱下地對光緒道:“皇上若重用翁同龢,便是聚九州之鐵,亦不能鑄此大錯!”

二、主要史實

1.1889年光緒親政後,封翁同龢為戶部尚書。因為黨爭,防範漢臣和李鴻章的私人恩怨,翁同龢以修園子祝壽皇帝大婚等為藉口沒銀子,停供北洋水師銀子。致使利用這六年大清海軍發展停滯期。海軍迅速趕超了滿清。是甲午海戰失敗的根源。

光緒十六年(1890年),戶部上奏,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致使北洋海軍的發展就此停滯,落於世界之後。當時英國人建議中國:“必添購快船兩艘,方能備日製勝”,未料翁同龢不斷拖延,兩艘快船為日本購去,新日艦速度快、炮門多,其中一艘日艦“吉野號”成為甲午戰爭中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船艦。

2.1894年甲午戰爭前,不瞭解時局和敵我力量對比,為了權謀和一己私利置國家利益不顧。極力主站。勝利,主戰有功。敗了,李鴻章指揮不力,接機打擊政敵李鴻章。

甲午敗後,翁同龢千方百計逃避責任,將失敗的原因推到李鴻章的頭上,認為李接戰不力,甚至提議將其斬首,此外還稱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挪用了海軍軍費,其實北洋水師多年未添寸艦,完全是翁同龢等人裁撤相關經費的結果,卻把汙水潑到慈禧的頭上,因此為“後黨”深恨。

3.作為兩代帝師,帝黨核心成員,對光緒影響最大的人,不能引導光緒調和帝后矛盾,而是為了私利弄權,致使帝后矛盾不可調和,葬送了慈禧和洋務派近三十年努力開創的同光中興大好局面,把滿清推行萬劫不復之地。

水129500676
2017-10-08

翁同龢是受中國傳統儒家禮教思想影響很深的人,是"帝黨",是皇權的維護者,作為大臣這是他應該做的。他主張向日本開戰是對的,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軍事實力是強於日本的,是有機會戰勝日本的,中日遲早又有一戰,在日本還不夠強大時開戰是對的。戰敗根本原因是中國處在一個大一統王朝的末期,最高統治者內部矛盾重重,皇權弱小,權力分散,地方勢力強大,無法形成統一的思想,主要是李鴻章的北洋軍在跟日本人血戰,李鴻章內心不願自己創立的北洋軍在戰爭中受太大損失,抱有妥協的思想,沒有與日本決一死戰的信心。而以慈禧為首的朝廷認為李鴻章擁兵自重,覺得可借開戰消弱李鴻章的實力。沒有統一的思想,沒有強力的集權,甲午戰爭嫣能不敗。身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是通過鎮壓大平天國崛起,大力興辦洋務,有著開闊的眼界,接受了部分先進思想。掌握著北洋軍。己經有了近代軍閥的雛形。

小元部落
2017-10-09

帝黨與後黨的分裂,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自己人要滅掉北洋海軍,曾國藩李鴻章是鐵桿後黨(沒有慈禧太后哪來的曾國藩李鴻章),光緒一親政,翁作為帝黨核心領袖,操控滅掉後黨的北洋海軍。這一點和三楊滅掉朱棣締造的永樂海軍,如出一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