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雲南野象殺人事件背後:一場關於棲息地的歸還計劃
萬能快遞員
1/18 在西雙版納的勐海生活著18只亞洲象,佔全國亞洲象數量的6%,它們常年活動於人員密集區域,該象群造成的人員死亡數量約佔全國亞洲象分佈區域的57%。當人與象的生活空間發生了重疊後,人象衝突成為了當地居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因此我們開始了一場關於人與自然,人與大象的探索之旅,我們試圖去了解一段因環境和遷徙所帶來關於相遇、相處、衝突,甚至是死亡的故事。
2/18 普宗信到現在還是時常會想起那隻最愛上街晃盪的鎮霸老三。他坐在林業站門口的空地上,第三次說起老三半途追著他跑的故事,第五次說起老三給他晃耳朵的故事,忽然變得深情起來:“老三呢真的不壞,它也不傷人,就是喜歡往鎮上的街道跑,又喜歡攔車,但是它不傷人,跟久了肯定也認識你,我最可惜老三。” (勐海縣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3/18 普宗信口中的公象老三不久前因在鎮上破壞車輛四十輛損壞房屋等基礎設施,在多部門專家研究討論同意捕捉情況下,版納當地政府對這頭獨象進行了安全捕捉送回了野象谷,成了第一隻被強制離開的象,但普宗信依舊會提起老三的趣事,就像他對食物源地的進展假裝毫不知情一樣。(勐海縣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4/18 亞洲象監測員普宗信和這群大象算是老朋友了,監測大象的這四五年來,他反覆的往來於森林和田艮間,那時候的他對大象一無所知;早期的監測沒有任何技術性的支持,全靠林業站護林員和大象相處出來的默契和經驗,普宗信一開始心裡也發怵,畢竟面臨的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動物,而且它們並不如傳聞中一般溫柔遲鈍,反而異常凶猛靈活,踏起來的塵土宛若一場風暴剛剛經過。
5/18 後來監測隊升了級,用上了無人機和紅外監測,定位大象的位置變得容易起來,再通過手機應用系統通知給地方林業局和村民,時刻保證大象在人們的視線範圍中,以減少村民和大象未知情況下的碰面。
6/18 時間久了,普宗信和他的隊員對大象的習性早已瞭如指掌,“這滿地精種的糧食早就把這群大象的嘴養刁了”,甘蔗只吃中間最多汁新鮮的一節,芭蕉也只吃最嫩的杆芯,“其他地方的大象一天花八九個小時進食,咱們勐阿的大象,一個小時就能吃飽。”大象胃口越是好,村民的農田越是遭殃。(勐海縣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7/18 四分場五隊的阿鴻家就遭了殃,剛砌起來的新牆被象群用鼻子輕巧的掀翻,幾百斤的苞米瞬間就被消滅乾淨,“要是隻吃點糧食芭蕉也就罷了”,阿鴻家裡還有兩個不到五歲的小孩,大象來的時候就在靠近圍牆的一間房子裡睡午覺,“當時真害怕孩子醒了發出點動靜。”阿鴻指著房間的窗戶,“就這點紗窗玻璃,它們都是視若無物的。”
8/18 村民們的生命安全——這正是監測員最擔心的。普宗信每天要在大象預警平臺更新十幾條消息,將監測到的大象位置及時報告給各個村民。這群亞洲象的攻擊性極強,儘管只有18頭,但該象群造成的死亡人數佔了中國亞洲象分佈區域死亡人數的57%。
9/18 普宗信最擔心中午或者傍晚接到電話,那正好是村民下耕地和回家的時間,也是最容易遭遇危險的時間,就在今年五月,一對夫妻在自家茶園摘茶回家的路上偶遇下山的象群,46歲的妻子就被無情的踩踏,當場死亡。
10/18 “這群象也不是一開始就這樣”,早些時候,這群大象只是在村子周圍找點農作物飽腹,村民對這群大象的好奇遠遠蓋住了害怕,也不會去驅趕在農田邊緣活動的亞洲象。直到一隻小象倒在了田埂旁,事情開始變得極端了起來。(勐海縣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11/18 一隻小象在覓食的過程中誤食了農藥,最終倒在了芭蕉地裡。專家因難以判定死因,不得已對小象進行解刨,最終在小象的胃裡發現了殘留的農藥和塑料瓶,而這一幕,被停留在山坡上的母象群,看在了眼裡。事情發生後的第二天,人們發現,小象埋葬的地方被破壞,小象的屍體也不見了,監測員們找了半天,最終在林子裡發現了—— 母象將小象的屍體帶走,用象群特有的方式重新埋葬了小象。
12/18 從那以後,象群對村民的反應就更為激烈了,開始對人類生活的區域肆無忌憚地入侵,逼停運輸農作物的卡車、破壞村民的房屋、把村民豢養的家禽追的團團轉,甚至是奪走了人的生命。這個純粹靠人力跟蹤的笨方法雖然可以精確鎖定大象的位置,但到底不是萬全之策。“宜居平原如此有限,人類能退讓到何時呢?”
13/18 其實造成人象關係如此緊張的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大象喜愛“菜品”的減少。人類在遷徙到平原的過程中,將荒地開墾成為耕地,加之當前人們對雨林的保護使得山林深處更是鮮有人類的活動痕跡。只有經過毀林開荒的土地才比較適宜長草類植物,但適應雨林生長的樹木爆發式的增長,使得樹根部分很難長出象群們愛吃的植物,餓肚子的大象只能一步步向森林外探索,直到他們遇到了勐阿鎮如此整齊劃一碩果累累的農田。(勐海縣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14/18 針對這種情況,阿拉善SEE公益機構成立了專門的項目小組,通過淘寶平臺上架了“諾亞方舟守護亞洲象”的公益寶貝的方式來募集資金,採用食物源地改造的方式,人工種植大象喜食的粽葉、野生芭蕉將大象一步步引入森林、引入保護區,再通過種植一些大象並不感興趣的水果樹等植物,以植物帶隔離的方式形成隔離圈,逐漸將大象和人類生存勞動的區域劃分開來,在通過紅外監測系統的搭建,來確認項目的進度和大象後續的生存狀態。
15/18 阿拉善聯合當地的林業站,在招募了三十個村民進行食物源地的清理以及種植工作,這些村民都是當地人,都有著和象群相處的經驗,懂得自我保護接下來就是種植的工作,用於種植的野芭蕉、棕蘆葉、野地甘蔗的種苗只能用小貨車運送到半山坡,深處的林子沒有適合汽車同行的道路,只能靠村民們人力扛著上去。2017年,阿拉善開始在勐養保護區開展了約1500畝大象棲息地的改造項目得到了不錯的成效——走出保護區的大象開始逐漸迴流。
16/18 目前,設置在雨林裡的紅外監測攝像機也已經拍到了象群們在此活動的痕跡。看到幾張紅外相片上模糊的象尾巴,阿拉善西南地區項目對接人陳進擻和兩位觀察專家——袁博士和鄧博士十分感慨,在項目啟動的那個瞬間,這份緊迫感一直存在,他們比誰都知道這絕對不是一個短期就能看到效果的項目,卻又比誰都希望食物源地的改造能早點見效。
17/18 食物源地的逐漸完善意味著大象將會慢慢從勐阿鎮村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人們恢復了正常的勞作,不用擔心象群半夜用鼻子敲開自家的大門。但在和大象你追我趕玩做迷藏的五年裡,普宗信對這群脾氣不小的不速之客早已刻下了很深的情感。當問到關於食物源地改造的進展,有沒有想過再過一年,或者半年,這群象就會完全的進入森林深處,永遠的離開我們的生活,他立刻地沉默了。“這當然是好的,是應該的。”
18/18 勐阿鎮流傳著許多關於大象的傳說,說它們神聖又溫馴,每一個村民對這群象都是既害怕又歡喜的,人象的和諧是一個比較奢侈夢,勐阿的村民不願意也不能去做馴化它們的事,也絕不願它們就此消失在深林裡。
2019-09-18

相關推薦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