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的北方人中是不是有古代遊牧民族的後代?

10 個回答
醉哪吒
2019-06-04

從父系血統來看,中國北方,竟然很少見遊牧後裔。因為,多數南下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還蠻在意自己血統的純粹性。比如滿族,嚴禁滿漢通婚,只是漢八旗小範圍除外。滿清倒閉之後,倒是滿族裡面,混進了很多漢八旗。漢族幾乎沒有混進來滿族血統。滿清文化除了「埋汰、旗袍」,滲透到漢族的也不多。明朝朱元璋趕走蒙古族之後,元朝號稱北元瓦剌,整體北撤,雖然統治中原100來年,留下的痕跡卻很淡,除了北京地名「衚衕、海子」。

不過,也有一些遊牧民族,確實融入中原漢族。比如,漢武帝安置在陝北河套的南匈奴、自己積極漢化的匈奴族。導致北方漢族,也有些微「C3北支」遊牧血統。然而,漢族8.6%的C3血統,幾乎全都是「C3南支」沂蒙血統。C3南支不是遊牧血統,而是早在幾萬年前,冰川融化、海面上漲,東海古陸淹沒之後,就沿著沂水溯流而上,定居在沂蒙山的中國土著。孔夫子、司馬懿,都是C3南支血統。另外,商朝可能也是。

現在中國的北方人中是不是有古代遊牧民族的後代?

北方華族的核心血統是:西戎神農O3α、北狄軒轅O3β、東夷少昊O3γ、南蠻蚩尤O3d。漢族比華族範圍廣,還包括:O1a百越、O2a百獠、O2*曹操、C3s孔子、D氐羌藏彝。而散在的Q、N,主要是匈奴族群、和幾萬年前的猛獁象獵手。

現在中國的北方人中是不是有古代遊牧民族的後代?

講完父系血統,再講母系血統。古往今來,部族的父系血統,總是很純粹。而母系血統,總是很相似,因為通婚。同姓不婚,因為容易生孩畸形。所以,中國北方漢族的母系血統,出現奇怪的現象。神農部族、軒轅部族,由於活躍在長城弧線,所以,蒙古族群的母系血統M高達80%,原配NR母系血統,反而只剩20%。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部族之間、溼了一身。

現在中國的北方人中是不是有古代遊牧民族的後代?

在中原,華族母系血統比較純的,只有伏羲/太昊/少昊部族。還保留著60%的原配NR母系血統,只有40%蒙古族群M母系血統。因為隔了一層、隔層通婚。所以,山東人波及到的東北、淮河,身材最高。

新西蘭、塔希提、夏威夷、復活節的毛利族群,就是7500年出海的東夷族山東人,所以,他們普遍身高1米9、個個都是猛男,長相也跟原始的中國人很像。毛利族群,父系血統O3a*、母系血統RB4a,相當純粹的東夷血統。

現在中國的北方人中是不是有古代遊牧民族的後代?

山农愚夫
2019-05-15

北方的山西、南方的安徽,在古代的時候因為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培養出來了封建社會中最強大的兩個商會:晉商和徽商。而在明末到清初的這段近四百年的時間裡,大量的山西人移民到了蒙古,尤其是現在得內蒙地區,極大地改變了內蒙中部地區的人口和文化結構,其中52%的內蒙人來自山西。那麼問題就來了,人口大遷移,山西人當時為什麼要走西口?

山西人的走西口,山東人的闖關東和廣東人的下南洋是明清時期,中國民間自發行程的三次人口大遷移。現在看來這局勢散場商機無限的大冒險,然而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遷移的背後卻是那數不清道不盡的辛酸淚水。

走西口的西口實在哪裡呢?而廣義的西口指的是長城北的口外,最著名的就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而西口在當時是中原人出關與內蒙外蒙進行貿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就是山西人、山西人和河北人。到了現在,狹義上的西口,已經被人們普遍認為是山西省右玉縣的殺虎口。

走西口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為了防禦北元殘餘勢力的南下入侵,明朝在北方長城修建了九個邊防要掃,並且駐紮了80萬大軍。然而這80萬大軍的後勤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卻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考驗,於是明朝就想到了一個極其聰明的辦法,那就是:倉鈔換鹽引。

簡單的說就是把後勤外包給民間,誰往邊關運糧食,那麼誰就能拿著政府給的鹽引去江南換取食鹽來販賣。於是山西人就藉著地理位置的優越條件,兼顧著糧商和鹽商於一身,很快就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累積,也為後輩的走西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清朝時期,走西口的規模達到了高峰,只不過他們再也不是風光的往前線運送糧食,二十為了生存。而人的矛盾又以西北地區最為尖銳,為了給老百姓兆口飯吃,清朝政府就只好引導他們去內蒙進行開墾荒地,再加上蒙古的王公貴族貪戀地租,於是雙方就促成了這場人口大遷移。

當時就有著這麼一種說法,那就是:寧闖十回關東,不走一次西口。因為東北有山有水有樹林,除了天氣冷些至少還餓不到,但是走西口可就不一樣了,殺虎口是必經之地,也是匪患最為猖狂的地方。但是,山西北部自然環境惡劣,還經常發生各種自然災害而且土地非常貧瘠,當地人民的生存非常不容易。而另一方面,清末的時候山西發生了極端變化的惡劣天氣,是近代最為嚴重的旱災,加上當地河川缺乏水源,所以為了生存,當地人也是隻能外出尋找生路。

而隨著大規模的遷移,中原人不斷湧入,也大大改變了關外當地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尤其是佔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還把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在內蒙地區形成了具有濃郁的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一直到現在,內蒙的不少地區,依然在說晉語,聽晉劇。

小編認為,這次的人口遷移,也同時拉近了地區間的距離,增強了關外人的認同感,對民族的大融合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也更進一步增進了民族感情。所以說,走西口對我國的繁榮穩定具有著積極的影響。對此,朋友們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留言交流。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小編每天都會分享精彩的文章。

清於1860年在關東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關東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地理》,張善餘)。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大約佔全部闖關東人口(3700萬)的一半。全國解放後,統計的闖關東後留下的山東人達到700多萬,約佔當時東北總人口(4000萬)17%,而當時全國人口為5.4億(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所以說闖關東“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關東大多數漢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河北、山西等省份——黃河下游地區的。雖然解放後,開發北大荒,很多南方的建設者也移居到東北,參與東北的開發,但這不屬於闖關東的範圍。

所以現在的北方是農耕和遊牧民族混合的群體

大道至简1969
2019-05-29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漢族是一個血統、文化和民族意思的共融體。從血統上說,漢族有三大來源。一源出自西羌。西羌為漢藏語系民族共祖,支系繁多。另一支源自現遼西內蒙一帶,入中原和華東一帶後發育為東夷族系。廣義上包括歷史上的東胡、肅慎、三苗九黎。第三支出自百越。百越血統更為紛雜,即有傣佬語支,又有馬來語支,還有少量矮黃種的老亞洲人和南島語系人。構成中華民族主幹的三大族源遠在國家和民族產生之前即開始了相互的融合過程,在上萬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即鬥爭又融匯,最終不但誕生了漢族,更造就了中華民族這一家國共同體。

逆山野
2019-06-05

中華民族文化的鼎盛時期是春秋戰國與秦漢,而後就一直在戰亂中變異,衣冠南渡一直到大清朝都沒有間斷過,最早的移民是楚國在春秋戰國後期的移民直達兩廣之濱。
現在中國的北方人中是不是有古代遊牧民族的後代?為什麼中華文化大多數歷史學家都以春秋時期的文化為正統,
而不是唐宋呢?因為春秋時期的儒,道,墨,法,是文化傳承的根基,後無來者,在現代文明之前中國人都以《四書五經》為摹本,視為教誨與傳承。

北方人到底傳承多少正統的漢文化,可以在傳統節日,審美,家居飲食習慣上看出端倪
現在中國的北方人中是不是有古代遊牧民族的後代?

首先從長相上看北方人有一部分是有胡人血統的,有的人就反駁,滿人與蒙古都不與漢人通婚的,告訴你,不通婚那是民國前好吧,現在都通婚快百年了,再說遊牧狩獵民族長相基因還是可以的,最起碼還是白一點,還有西北一部分有南匈奴血統,這個是在西漢就混居了的,比如年輕時候將文麗的長相,明顯有白人基因。
現在中國的北方人中是不是有古代遊牧民族的後代?

整個北方各省漢族在長相上其實區別不太大,再看南方漢人的長相,那就千差萬別,參差不齊,不過把有百越血統兩廣撇去,其他的也區別不大,女性以江浙湖川較為清秀,男性廣東人也有非常俊朗的,有的人說北方人好看,但我看高大額短臉長,不一定有型,因為輪廓模糊,如馮鞏先生,哪裡都有好看又有醜的是不是,南方人如劉德華,張國榮之俊是北方人少有的,各有千秋吧。在血統上,南北都有異族血統的滲透,比例幾乎相同,因為少數民族畢竟人口少,漢族血統南北都是主流,只是少數民族文化的滲透,北方就明顯的多,這是因為比較強勢的異族政權在北方的緣故,而南方只是一些十幾萬人的部落而已,很容易同化。

看在中華文化傳統節日上的南北差異,就很大了,南方明顯在節日氛圍上更隆重,也更正統,比如祭祀,比如祠堂供奉,拜祭,南方要具體的多,也有很多規矩,北方大部分都失傳了,或是簡化,這跟異族文化千年的滲透還是有關係的,不承認也沒用,比如端午節劃龍船,南方一直保存這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的傳統,北方有些地方卻吃涼糕,這是蒙古族的一個飲食,過春節南方一家子聚在一起吃一桌子菜,北方也是一桌子菜但不知什麼時候必須要吃餃子,這其實是一個近代的北方傳統,雖然唐朝就有餃子,但從來沒有上升到這個層面,因為我們是五穀農耕民族,所以說傳統不能隨便改的,而北方不斷在改,北方漢人在北宋滅後就開始學著睡炕,而湖北和河南信陽有的地方非常冷,也不睡炕,沒有這個習慣,因為湖北以及淮河以南屬於南宋,沒有接觸到這個先進的保暖設備,甚至過小年南方人仍然保留24過小年的傳統,南北生活習慣一些差異化,可能是女真金國與漢室南宋對峙開始。

以上大多都是個人考證參閱,不喜勿噴。

放学后的teatime
2019-05-29

希望頭條審核一下題主們的問題水平,不要用這種智商低下,無知當做睿智的問題耽誤大家時間。

咱們復旦大學生物系基因研究結論都說漢族基因南北東西基因都是o2,北方遊牧基因o3,還有那麼多基因庫圖譜,不知道題主是不是選擇性眼瞎。

這麼多年了,漢族還是漢族,其他民族還是其他民族,要是北方漢族祖先有遊牧民族的話,漢族基因南北方也有差異吧。而事實證明中國境內幾十個省份漢族基因都是高度一致,基因相差為零。

岳飛,北方漢族,河南人。李定國,北方漢族,陝西人。辛棄疾,山東人。我們河北,山東,燕趙齊魯之地,看來按照樓主的理論,我們北方漢族就殺自己親戚了是嗎?錢謙益,汪精衛也不是北方人啊,這個又怎麼解釋?難道這也能證明南方漢族對中國和本民族認可度更低?

我想問題主問這個問題意義何在,你要是想找茬,我他媽還說你祖先一樣留辮子了,上海廣州在宋朝經濟重心南遷之前基本還沒漢族人呢。

當然中國如今沒有女真人,也沒有馬來人。漢族基因也都是o2,都一個祖先的,我希望有些傻嗶不要總問腦殘的問題。

写写画画发发
2019-05-27

我們家族譜就是世世代代都在北方,絕沒有中途改姓的,改也不可能改成我們這個生僻姓。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我們的祖宗在陝西大荔縣和韓城市建南芮國和北芮國,後來國滅就隨國姓。後來一部分遷到了山西,還有留在陝西的。到了南宋因為有人做官所以幫助皇室南逃(窮人逃不了),我們那個姓就有往安徽浙江廣東遷的,但是我們這一支一直在北方,明朝初期遷到河北。所以南蠻子嘴裡說北方沒有漢人都是在放屁,趕緊回來認你們祖宗!趕快到陝西河南山西一帶認祖宗孫兒們!你奶奶是瓣狀甲,你要也是就趕緊認祖歸宗!


現在中國的北方人中是不是有古代遊牧民族的後代?
快乐的panda
2019-05-28

前面幾位回答都不錯。

我看到的文章上大體這麼說的,遠古的炎帝部落是農耕,主食是糧食。黃帝是北方遊牧部落,蚩尤部落是漁獵部落。

漢朝之前祭祀三祖,炎黃尤。所以中國的北中南都有了。

中國大部分情況都是北方遊牧進攻南方,因為北方遊牧生活艱苦,所以赤腳的往往不怕穿鞋的,反而取得統治地位。

漢羌藏彝緬族,遠古關係可能近一點。北方遊牧可能近一點。南方,應該也近一點。

我國現在漢族和華夏族就是一個團結一體(越南北部和緬甸,印度東部除外)。

所以不要介意古代一些東西,那是我們共同的祖先,是分不清你自己有多少古代各民族多少基因和文化。美國人來自五湖四海,不也是團結發達嗎?

阿鲁恩佐
2019-05-14

其實整個華夏民族都是從古至今幾千年來,由各種民族融合而來的。

我們現在稱自己為炎黃子孫。炎帝農耕,黃帝遊牧。本來兩個相互獨立,互不歸屬的部落,最後合併,互相通婚融合,發展壯大,這就是華夏民族最初的來源。

春秋戰國時期,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說法,這是站在以周天子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看四方,是一種貶義的稱呼。比如,當時的東方各國看秦國,就覺得秦國人是落後野蠻的戎人。楚國人,更是被稱為南蠻子。最終,卻是秦國統一天下。天下一統後,沒人敢再蔑視秦國人了,全國範圍內又經歷了一次民族大融合。

題主的問題是,中國的北方人中是不是有遊牧民族的後代。我的回答是,不僅北方,中國很多地方的很多人都有遊牧民族的血統。或者說,根本沒有純正的漢族血統,漢族本身就是由從古至今各個民族融合而來的。

比較小規模的北方遊牧民族歸附中原王朝,與中原王朝通婚進行民族融合的例子有:西漢時期,南匈奴歸附漢朝,最終與中原漢人民族融合,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唐朝初年,東突厥歸附唐朝,也最終與中原漢人民族融合,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比較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的例子: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遊牧民族大舉南進中原,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割據政權。北方的分裂局面,最終由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所統一。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十分欣賞漢族文化。在他的率領下,鮮卑族說漢語,寫漢字,穿漢服,甚至改漢族的姓氏。北魏皇族拓跋氏就改為元氏。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最終被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所統一。在我們的印象中,隋朝是一個漢族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其實楊堅作為北周外戚,自己本身也有胡人的血統。唐太宗的皇后長孫皇后也是少數民族,唐帝國的統治階層中,有很多人都有民族融合的後代,但他們都尊崇漢文化,以漢族人自居。

另一個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的例子是遼宋夏金元時期。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党項人建立的西夏國,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這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都非常推崇漢族文化,極力向漢族學習。比如說他們的政治制度都是向漢族學習的,遼金西夏的文字,也都是仿照漢族的方塊字創造而來。時至今日,俄羅斯稱呼中國的時候,還是叫做契丹。這些北方遊牧民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也都與漢族融為一體了。

離我們現在比較近的一次民族融合,可以算是滿族的漢化。自滿清入關統一中國以來,一直以中原王朝的正統繼承者身份自居。滿清統治者說漢語,寫漢字,沿用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清朝滅亡以後,八旗子弟很多都改了漢姓。比如愛新覺羅氏改姓金,葉赫那拉氏改姓那,瓜爾佳氏改姓關等等。當年滿清為了統治中國,派往全國各地的八旗駐軍和管理者,如今都已漢化,不見蹤影了。

現在很多人總是以大漢族主義的眼光看問題,這是十分不可取的。因為我們漢族本身就是由各個少數民族融合而來的。現在的55個少數民族和漢族一樣,都是兄弟姐妹的關係。因為每一個漢族人的血管裡,或多或少都流著一些少數民族的血液。

听雨南苑
2019-05-14

這是個偽命題。問題本就tricky。

建議大家讀讀人類簡史。

最早的人類就是以打獵為生。後來獵物多了之後,把多餘的獵物圈養起來就有了農牧的說法。

再然後,民眾在年復一年的遷徙中也發現了很多植物的生長規律,當然簡單的採摘也變成了主動種植,這就是發展起來的農耕。

而且,農耕的發展也確保了大規模人口聚集的可能性,這就必須要衍生出文化或者信仰。畢竟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如果沒有了統一的文化或者信仰作為紐帶是很難管理的,也很難發展的。這也是後面的部落,城市,甚至邦國產生的原因。

由是來看,在某個層面上來講,遊牧到農耕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當然,工業取代農耕也是一種發展。

可能很多人還要問,現在還有很多遊牧民族等等之類的話。

沒錯,現在還有遊牧民族,但是此時的遊牧已經遠不是古代的遊牧了,其實他們的草場都不是看天吃飯的草場了…

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顯而易見,不僅僅北方人,南方人也有古農牧民族的後人…

MR杜wy
2019-05-13

黃帝的遊牧炎帝的農耕結合而來的,也就是黃河流域一帶的華夏先民部落。

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說明黃帝是遊牧為主。

呂氏春秋·愛類》又言:"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當年不績者,則天下受其寒矣,故身親耕,妻親織,所以見致民利也。"---說明炎帝是農耕為主。

現在中國的北方人中是不是有古代遊牧民族的後代?

現在中國的北方人中是不是有古代遊牧民族的後代?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三戰,然後得其志。"自此炎黃部落合併

阪泉之戰的地點,根據地名的考訂,多認為與涿鹿之戰的發生地相距不很遠,所以關於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的地點主要有在河北中部的"直隸保定說";河北南部的"鉅鹿說"; 河北西北部的"涿鹿說"或其附近的"延慶說",以及在江蘇徐州的"彭城說"等。

在進入文明門檻以後,北方地區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突飛猛進。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奴隸制文明的全面繁榮,於是出現了夏、商、周三代文明鼎盛的局面。相比之下,南方各族(南蠻各支族)的發展就顯得滯緩而落後了。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生產力和社會政治因素制約所致,但也不能忽視這些地區多數地理條件差(有高山密林和江河湖海阻隔)、礦產資源少或開發利用晚的因素。北方地區先進、發達的文明、對周邊民族甚至域外民族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和強大的影響力。三代時北方王朝歧視周邊蠻、夷、戎、狄民(種)族的鄙野樸拙,對他們或則實行羈縻政策,或則推行朝貢制度。所以,古籍中常見這樣的記載:越裳氏獻白雉、越人獻舟船、島夷貢織貝桔柚、東鯷歲時獻見,等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