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蜀國後期,武將方面可謂是魏延獨大,他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5 個回答
增强忄生功能ccm255
2017-04-18

我始終認為,在三國時期魏蜀吳數十年的歷史進程中,蜀國名將魏延的謀反之說是一樁天大的冤案。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魏延作為蜀漢歷史上著名的將領之一,可以說是繼關張馬黃趙之後,當之無愧的蜀漢第一猛將,以其智勇雙全,為蜀漢的伐魏大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他的死卻成為蜀漢乃至三國曆史上最大的冤案,沒有之一。按照小說《三國演義》的說法,魏延頭後生有反骨,諸葛亮預料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所以諸葛亮在五丈原瀕死之時,就提前安排好了魏延的滅亡之路,魏延因造反而死的說法因為《三國演義》而深入人心。然而,歷史上魏延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要弄清楚魏延之死的真相,首先必須要解決一個最為核心的問題,那就是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或者說魏延有沒有過謀反之心?我個人的觀點是,魏延根本沒有謀反之心,更何談造反之說!我說魏延沒有謀反,主要是基於以下五點原因。

其一,劉備十分信任和器重魏延。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是作為劉備的部曲隨劉備第一批入蜀的將領。部曲是什麼?部曲就是嫡系和親信,就相當於蔣介石的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而魏延就是劉備的黃埔一期學員。入蜀之後,劉備立即封魏延為牙門將軍,和趙雲一個檔次。等到劉備做了漢中王,要派一個信得過又有威望的將軍去鎮守漢川,北拒曹魏。選誰去呢?當時朝廷上下都議論紛紛,說是非張飛莫屬,張飛自己心裡也是這麼認為的,可是結果卻是讓所有人為之驚訝。劉備最後讓魏延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相當於漢川地區的軍政一把手,由此可見魏延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劉備登基以後,又升魏延做了鎮北將軍,如此種種,說明劉備是相當信任和器重魏延的。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即使是在劉備死後,魏延也同樣是順風順水。建興元年,封都亭侯。建興五年,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使。建興八年,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可以說魏延在蜀漢政權中是相當有地位的,古人講究知遇之恩,甚至有”仕為知己者死“的說法,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魏延雖然脾氣很怪,但卻是個忠義之人。所以,這是我認為魏延不會謀反的第一個原因,魏延在蜀漢一直官路亨通,步步高昇,根本沒有造反的必要。

其二, 魏延對蜀漢赤膽忠心,更是一個堅定的抗曹分子。為什麼這樣說?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在劉備策封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之後的一次大會群臣的宴會上,就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的回答很乾脆也很忠誠,他是這麼說的“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曹操舉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是要誓死保衛蜀漢,欲與曹魏抗爭到底的赤膽忠心啊!另據《魏略》記載,諸葛亮最後一次伐魏,魏延主動提出願領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一舉收復中原,諸葛亮出於謹慎考慮,沒有同意這個冒險的計劃。這也就是歷史上名將魏延提出的著名的子午谷奇襲的計謀。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試想如若不是魏延的赤膽忠心使然,他怎麼可能會主動提出這個讓自己身陷險境的計劃,換做別人,大多數都是要找藉口推脫的,因為實在是風險太大。此外,諸葛亮剛死,司馬費褘去告訴魏延準備撤軍的消息時,魏延的回答更鐵腕“云何以一人之死而廢天下事邪?”這個時候,蜀漢所有的將領,包括長史楊儀、司馬費褘、護軍姜維,都認為應該撤軍了,而魏延卻不,他要留下來繼續抗曹。我想在劉備和關張馬黃趙死後,諸葛亮的抗曹決心都未必有魏延堅定,魏延此時在蜀漢陣營中是最堅定的抗曹分子。所以我認為這是魏延不會反的第二個原因。

其三,魏延此時並不具備造反的實力。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此時魏延手中大概有多少兵力。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亮制而不許。”子午谷一計,魏延只要精兵五千,諸葛亮都不肯給。而且諸葛亮臨死安排撤軍計劃時,說了這樣一句話,“令延斷後,姜維次之;或延不從命,軍便自發”,說明諸葛亮已經做好了放棄魏延的打算。

如果魏延手中兵力很多,足以威脅到蜀漢安危,諸葛亮不會也不敢放棄魏延,他很清楚魏延的脾氣。因此我推斷魏延手中的兵力肯定是很少的,最多不過一萬,甚至不足五千。而此時蜀漢有多少兵力在前線呢?《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是舉傾國之兵。這時蜀漢全國的兵力大概有十三萬,除去蜀漢各地的駐軍、運輸糧草的兵力、老弱病殘和屯田的兵力,前線能夠打仗的兵力統共大約在6—8萬人左右。魏延連一萬人都沒有,拿什麼跟蜀漢的數萬兵力抗衡?所以魏延此時根本沒有實力與蜀漢抗衡,他自己不可能不清楚這一點。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魏延不會蠢到以卵擊石的地步,所以這是他不會謀反的第三個原因。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其四, 作為一個久經沙場,智勇雙全的蜀漢名將,魏延不可能蠢到都要造反了,還不事先統一手下將士的思想,搞好戰前動員。《三國志·魏延傳》中說,魏延一路南奔,先到了南谷口,在那裡據守。楊儀追來過後,魏延帶兵去打楊儀,楊儀手下的一個將領王平就大聲對魏延的人說,“丞相剛死,屍骨未寒,您們怎麼就敢這樣呢?”魏延手下的將士就僅僅聽了王平這一句話,覺得非常羞愧,一鬨而散,就剩魏延和他的幾個兒子瓜兮兮的在那兒站著。如果說魏延要造反,又不事先統一好手下將士的思想,豈不是顯得魏延很智障嗎?所以魏延的本意根本不是想造反。

最後, 魏延的行軍路線不符合造反的邏輯,這也是證明魏延沒有謀反的最有力的證據。以魏延的軍事才幹,他不可能不知道就憑他手中那幾根蔥幾頭蒜,想要造反豈不是天方夜譚!那他為什麼要造反了還往南而不往北呢?唯一的解釋就是魏延不是在謀反。因為往南跑,魏延只會讓自己腹背受敵,成為翁中之鱉,而往北跑,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魏延本來就在抗曹的最前線,北投魏無疑是最好的反叛選擇,況且北魏一向厚待敵國有能力的降將,張繡就是最好的例子。張繡殺了曹操最喜歡的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而曹操在張繡投降以後,給了張繡比曹操當時所有將領都優厚的待遇,張繡是當時曹操手下唯一一個食邑滿千戶(總共兩千戶)的將領,其他所有將領,包括張遼、夏侯淵、荀彧等都只有幾百戶。像魏延這種不可多得的猛將,投降曹魏,必定會得到十分優厚的待遇。

所以魏延即使是要謀反,也應該往北而不是往南。連陳壽都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善,冀時以代亮”。也就是說,魏延本意是要殺楊儀,和楊儀爭奪諸葛亮的位置,這很明顯就不能被定義為謀反了嘛!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基於以上五點理由,所以說魏延並沒有謀反。既然沒有謀反,那麼魏延真正的死因究竟是什麼呢?個人有以下幾點看法。

首先,跟魏延的性格有關係,牛氣沖天,得罪了不少同僚,尤其是楊儀,兩人已經到了勢同水火的境況。《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就是說魏延很橫,其他人都讓著他,只有楊儀不給他面子,於是魏延對此非常憤怒,兩人的關係水火不容。另據《三國志·費褘傳》記載,“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泣涕橫集”。足見兩人的關係有多惡劣,典型的秀才遇到兵,積怨肯定是非常深的。魏延是什麼人?蜀漢名將,智勇雙全,戰功赫赫;楊儀又是什麼人?蜀漢名臣,才華過人,處理事務,斯須便了。這樣的兩個人互相不服氣是不難理解的,因為魏延不是廉頗,楊儀也不是藺相如。

諸葛亮在的時候還能管住這兩人,現在諸葛亮死了,二人就開始內訌。魏延是諸葛亮的一號戰將,楊儀是諸葛亮的參軍。戰將與參軍開火,十有八九是在爭諸葛亮丞相的位置。這兩人就爆發了,互相指責對方要謀反,那是“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啊,把成都的文武百官都搞懵了,誰也不知道究竟是誰要謀反。這個時候魏延平日裡的所作所為就成為了他現在最大的隱患。這個時候大家就會想了,楊儀一介書生,每次和魏延發生矛盾都會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況且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楊儀肯定不會反。那麼魏延呢?驕橫拔扈,目中無人,動不動就亮傢伙,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得罪了朝中不少大臣,即使有人反,大家也一致認為肯定是魏延反。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其次,魏延抗曹的決心太過堅定,違背了諸葛亮的本來意圖。剛開始,諸葛亮的北伐決心肯定是十分堅定的。但是當荊州失守,劉備崩殂,關張馬黃趙相繼死去,在北伐大業困難重重,蜀漢政權內部矛盾日益凸顯的情況下,諸葛亮的北伐目的已經不是平定中原,匡扶漢室,而是轉移矛盾,緩和蜀漢內部的緊張關係,維護蜀漢內部的和諧穩定。魏延錯就錯在不能領會諸葛亮的真實用意,抗曹過分激進會給本來就不穩定的蜀漢政權帶來致命的災難。所以諸葛亮在瀕死之時,把祕書長楊儀、後勤兼裝備部長費褘、禁衛軍司令姜維都叫到了中軍帳中安排後事,唯獨沒有召見魏延這個前線總指揮。諸葛亮深知二人勢同水火,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他不可能想不到,這種時候,召見楊儀而不見魏延,肯定會使二人閒隙更大。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想第一個原因可能是諸葛亮確實需要魏延穩住前線局勢,不能讓魏國看出蜀漢軍營出了大的變故,撤軍之時,正好讓魏延斷後;第二個原因可能是,諸葛亮深知魏延是個抗曹的鐵桿,而自己此時也是將死之人,擔心在宣佈撤軍計劃時,魏延會強烈反對,難以控制局勢,使魏國有機可乘;第三個原因也可能是,正因為諸葛亮深知二人的關係緊張,死後二人必定會相互殘害,兩個只能保留一個,保留誰呢?魏延太激進,對內不利於蜀漢和諧穩定,對外在戰爭中容易將蜀漢基業毀於一旦,而楊儀雖然性格狷狹,但不會對蜀漢基業構成威脅,況且有費褘和姜維在,就更放心了,所以有可能此時諸葛亮已經放棄了魏延。但事實上諸葛亮並未安排楊儀等斬殺魏延,諸葛亮死前只說:“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撤軍的時候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假如魏延不服從,不管他的,戎行自個撤回去。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最後,魏延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太過激進,導致不知情人士的誤會。當魏延知道楊儀等人要放棄自己,準備撤軍的時候,魏延連夜拔營撤軍,撤在了楊儀等人的前面,叫做“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魏延你回去就回去,燒什麼棧道嘛!他本意是要殺楊儀等人,卻給人造成了一種假象,看來魏延是真的反了!這次魏延就是跳一百次黃河也洗不清了,所以在他被殺之後,背了造反之名,落了個夷滅三族的悲慘下場。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綜上所述,說魏延謀反,是不符合邏輯和客觀事實的,是一種誣陷。魏延的性格才能同韓信非常相似,即他善於用兵,是軍事上的奇才,但在政治上卻顯得幼稚,缺智少謀。說到底還是魏延本身的性格特點導致了自身的悲慘結局,最終死在了政治鬥爭和官場排擠上面,諸葛亮的猜忌也只是起到了導火線的作用罷了。

增强忄生功能ccm255
2017-04-18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永安宮,他死後,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首先是馬謖被斬,然後是李嚴被廢,接下來的魏延謀反更是震動了蜀漢當局。魏延是蜀漢中後期屈指可數的勇將,屢次被委以重任。關於魏延謀反,人們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述,說他是一個腦後長有反骨的人物,因此謀反也在預料之中。那麼魏延謀反是子虛烏有還是確有其事?諸葛亮和魏延謀反有什麼關係?魏延謀反為什麼會涉及到諸葛亮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據《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臨終前,諸葛亮召開了一個祕密的榻前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楊儀、姜維、費 等人,諸葛亮遺命,他死之後,不要繼續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國,撤退的時候,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並且說:“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意即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不要管他,軍隊自己開拔。做了這個安排後,諸葛亮就病故了。費 向魏延傳達了丞相的命令,果然魏延一聽就跳起來:“讓我斷後?不對吧,丞相去世了,可我魏延還活著,還可以帶領部隊繼續北伐,為什麼因為一個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誤了?再說,我魏延憑什麼要給楊儀斷後?”堅持要跟費 繼續部署北伐,費 藉口要去勸說楊儀,跳上馬,掉頭就跑。魏延才知不該放走費 ,趕快派探子去打探,探子報楊儀準備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先帶著部隊撤回成都。魏延怒火萬丈:你撤我也撤!於是魏延搶在楊儀的前面往南撤,而且還走一路燒一路,把橋、路都給毀了,一直撤到了南谷口。楊儀帶著部隊往回撤的途中,發現路橋都被毀壞了,兩個人的積怨更深,於是都上書朝廷告對方謀反。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兩封告狀信前後送到了劉禪的御前。劉禪看不明白,就把董允、蔣琬找來商量:到底誰反了?董允和蔣琬說:“陛下,臣等敢擔保,楊儀是不會謀反,而魏延謀不謀反,不好說。”於是,劉禪命令蔣琬帶宿衛營北上攔截魏延,楊儀也帶著部隊南下,去追擊魏延,兩路軍隊把魏延堵在南谷口。魏延帶著幾個親信逃到漢中,被馬岱所殺。馬岱殺了魏延以後,把魏延的首級送到楊儀的面前,楊儀把魏延的腦袋扔到地上,用腳踩,然後誅殺魏延三族。

反叛實為內訌

對此易中天的看法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不合邏輯。為什麼說事出有因呢?

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既然諸葛丞相下令魏延斷後,就該服從,怎麼能擅自行動,揮師南下呢?是撤回成都還是想回去顛覆蜀漢政權呢?百口莫辯。而且為什麼要斷掉楊儀的路?這樣很容易被人誤解為魏延謀反,為防止楊儀救駕才毀壞沿途的路橋。所以魏延被誣事出有因。

不合邏輯是說以魏延當時的能力、實力不足以自立山頭稱王稱帝,他要造反只有一條出路就是投降曹魏,如果他要投降曹魏的話,應該就近投降,沒有理由南下。所以陳壽就推測,魏延的本意不是去投降曹魏,而是想誅殺楊儀。以魏延當時的地位、威望、功績,如果殺了楊儀,接諸葛亮班的應該就是自己,這樣就可以繼續北伐了。據此可以判斷,魏延一案不是謀反案,是內訌,是魏延和楊儀的內部矛盾。

楊儀撤回成都後非常得意,他認為他把丞相留下來的軍隊安全地帶回來了,還除掉反賊魏延,勞苦功高,應該給他加官進爵。但是接替諸葛亮職務的是資歷比他淺的蔣琬,楊儀被閒置起來,沒有任何權力也沒有軍隊,所以他牢騷滿腹,費 去安慰他,楊儀就大發牢騷,說:“早知道這樣的話,我還不如跟著魏延一塊兒造反算了。”費 將此話如實報告給朝延廷,朝廷就把楊儀罷了官。楊儀卻還不安分,在流放的地方還是繼續發牢騷,誹謗朝廷最終自殺身亡。所以楊儀和魏延內訌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誰該為魏延一案“埋單”?

魏延一案到底是誰的責任呢?

歷史學家的看法多半傾向於是楊儀的責任,楊儀出於個人的恩怨,殺了蜀國一員大將,他的罪比魏延的罪還大。況且魏延畢竟為蜀漢政權立下汗馬功勞,有大功無大錯,蒙大冤遭大誣,何至誅滅三族?量刑如此之重完全是楊儀的原因。可是楊儀也委屈,楊議是執行諸葛亮的命令才撤退的。

那麼,是魏延的責任?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諸葛亮還下了一道密令給魏延,讓魏延代理他的職務,扶喪回成都。責任就追到了諸葛亮的身上,諸葛亮兩道命令一下,不是存心要讓他們內訌嗎?所以就有歷史學家認為,魏延的冤案是諸葛亮一手策劃。但是易中天認為,《魏略》的說法不可靠,裴松之也說“此乃敵國傳聞之言”,敵方的言論是不可信的,因為魏延不在諸葛亮身邊,魏延怎麼可以扶諸葛亮的靈柩往南走呢?而且《魏略》記載,魏延到了南谷口以後,楊儀上書說魏延準備向北投降曹魏,投降曹魏應往北走,魏延為什麼要往南行呢?因此,不能說諸葛亮一手策劃了這個冤案。

魏延謀反一案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還得把視線再次回到諸葛亮的遺命上,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下達一個讓魏延斷後的遺命呢?有人又提出說是因為諸葛亮與魏延在軍事路線上有分歧。

魏延曾經向諸葛亮建議過子午谷奇謀,這個子午谷奇謀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北伐戰略,跟當年韓信的暗渡陳倉沒有區別,全都危險萬分,但是打仗貴在出奇,出奇才能制勝。然而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最終卻沒有采納。北伐,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最重要的事業。然而他的北伐,正如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所言,是“積年無成”。

易中天先生認為,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因有三個: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亮非將略之才。對於這三個原因諸葛亮心知肚明,他堅持北伐是想把蜀國內部的矛盾轉移到戰爭上,然後靠北伐來振奮蜀國的士氣,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一直對他的政治理想耿耿於懷,不肯罷休。而作為蜀國後期唯一的猛將魏延,很可能就是他死後的北伐繼承人。魏延是個堅定不移的抗曹分子,諸葛亮料定他不會放棄北伐,他一定還要堅持打下去。而且諸葛亮很瞭解魏延,他自命不凡,自視很高,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總覺得不得志,但是礙於諸葛亮的威望,他也不敢輕舉妄動,現在諸葛亮病故,楊儀等人哪裡還鎮得住魏延?沒有辦法,只能隨他去了。因為此時最重要的事情是趕快把大軍撤回成都,保衛蜀漢政權,只有保住了蜀漢,將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才有希望。這就是諸葛亮的一片良苦用心。他臨終時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漢,但是,諸葛亮去世30年後,蜀漢還是亡了

增强忄生功能ccm255
2017-04-18

魏延一出場的時候,

“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 也,姓魏,名延,字文長”。

長相很有幾分關羽的風範。

一出手,砍倒了荊州的守城將士,準備放劉備進城,可劉備沒同意,率著一群老弱婦孺前往江夏。後面緊跟著寫了魏延和文聘打了一架,全身而退,

要知道文聘放在三國,那也是一名不可多得的驍將,魏延能全身而退,也說明他武藝不低了。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然而,他卻去投奔了韓玄,在劉備攻打韓玄的時候,砍了韓玄,獻了城池給劉備。

帶著自己的私家軍,死心塌地地跟著劉備幹了。

這時候,經歷過來赤壁之戰的劉備,有了自己一小塊根據地。又藉著劉表長子劉琦的名義,打下了整塊的荊州。

有了荊州這塊根據地,劉備準備幹一票大的,他已經有機會實現諸葛亮在隆中定下的戰略了。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打劉璋,取張魯,是劉備獲得三分天下資格的第一步。而這一段時期,魏延都一直跟在劉備身邊,並且表現不凡。

劉備是一個善於運用人才的梟雄,他懂得如何才能讓身邊的人發揮更大的作用。

取下了張魯之後,劉備在一幫大臣的勸進下,決定為自己加封為漢中王。這能夠更好地招攬人才,為蜀漢下一步爭取更大的江山,獲得基礎。

當了漢中王之後,就要有自己的王都,成都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成都遠離戰爭前線的干擾,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對於蜀漢來說,農業更是根本,成都肥沃的土地,最起碼能夠保障糧食的充足;而且這也符合諸葛亮問鼎天下的戰略。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但把王都選在成都,前線也需要有人能夠守得住。當時的前線主要來自荊州的孫吳,還有從漢中來的曹魏。

荊州交給了關羽,一來是因為兩個人是真正同生共死的結義兄弟,劉備信得過關羽,而且也有這個能力守得住荊州。

絕大多數的大臣也認為劉備會把漢中交給張飛,就連張飛自己也是這麼認為。

但出乎意料的是,劉備把它交給了魏延。因為鎮守漢中,不僅要能夠抵擋住曹操的軍隊,還要能處理好和當地少數民族的關係。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由此可見,劉備對魏延的信任和魏延自身的能力了。

劉備死後,魏延就一直跟著諸葛亮了。很多人都說,諸葛亮跟魏延其實私交不好。

這主要是來自於兩個印象:

第一個《三國演義》裡面講的,魏延為了投奔劉備,一刀把自己的前老闆韓玄給砍了,諸葛亮給了一個”腦後有反骨“的評價。

第二個就是,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諸葛亮沒同意。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我們先不說,諸葛亮是不是內心暗暗地看不慣魏延。但要知道諸葛亮是一個丞相,是一名政治家。

因私廢公,這種在他們看來,已經是低級錯誤了。比如對於法正,雖然彼此的意見往往不同,但卻並不影響他們共同處理事務。

而且諸葛亮治理政務,講究公道,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否則,也不會像一直不被重用的李嚴、廖立這些一直沒有被重要的人,在得知諸葛亮去世後,依舊悲痛欲絕。

對於魏延,除了兵出子午谷這件事,武侯沒有同意以外。(這件事後來爭論不休)

在其他事情上,一直很重用魏延。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比如,當時蜀漢的前部軍是由魏延統領。而且讓魏延獨自領軍出羌中,要知道羌中這塊地方,在馬超沒有去世前,一直是馬超自己負責的,而馬超的官職是在五虎上將之中的。

魏延在諸葛亮主政的這段時期裡,官職也不低,拜徵西大將軍,假節。

(假節:有持節的大臣,表示皇帝願意把他的一部分權力分給你,可想而知,權力有多大)

所以,很多人其實已經把武侯黑成了一個心胸狹隘的人了。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諸葛亮死後,留下了一段遺囑,讓魏延斷後,楊儀率領大軍回到漢中,如果魏延不肯斷後,那就不用管他。

但沒留下什麼錦囊妙計,讓馬岱配合著楊儀砍了魏延。

但我們可以看《三國志》的記載,魏延並不想去投奔魏國,而是想自己帶著人去砍楊儀。

魏延聽到讓自己斷後的消息後,表示不願意幹了,想單幹,看楊儀很不爽,給劉禪上了一道奏表:楊儀要反,皇上放心,我幫你砍了他。

然後就把棧道燒了,拉著一幫人,佔據地利,準備砍了楊儀。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然而,魏延能力是不錯,放在平時,如果真的是要楊儀,應該也不難。他平時善待士兵,跟他們關係也不錯,但為人孤傲,跟同僚的關係一般。

但楊儀的背後還有一個諸葛亮,諸葛亮自從治理蜀中以來,在普通老百姓和士兵當中,都擁有極高的聲望。這是多少個魏延都比上。

所以即使佔據了地利優勢,但被對方將領一陣斥責之下,魏延手底下的士兵就散了。

沒人跟著一起砍人的魏延,拍馬便逃,一直逃到了山林裡面。但被從後面趕上來的馬岱砍了腦袋。

同時被殺的,還有魏延的三族。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其實殺死魏延的並非是反叛的罪名,而是諸葛亮死後,一幫人首先想到的是內鬥,而不是抵禦外敵。

“攘外必先安內”,這是被稱為古老經驗的智慧。

相似的事情,在曹操死後,魏國發生過;孫權死後,東吳發生過;後來,又發生過很多。

增强忄生功能ccm255
2017-04-18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

魏延是蜀漢歷史上著名的將領之一,可以說繼關張馬黃趙之後,他是當之無愧的蜀漢第一猛將,以其智勇雙全,為蜀漢的伐魏大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他的死卻成為蜀漢乃至三國曆史上最大的冤案,沒有之一。按照小說《三國演義》的說法,魏延頭後生有反骨,諸葛亮預料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所以諸葛亮在五丈原瀕死之時,就提前安排好了魏延的滅亡之路,魏延因造反而死的說法因為《三國演義》而深入人心。然而,歷史上魏延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要弄清楚魏延之死的真相,首先必須要解決一個最為核心的問題,那就是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或者說魏延有沒有過謀反之心?我個人的觀點是,魏延根本沒有謀反之心,更何談造反之事!我說魏延沒有謀反,主要是基於以下五點原因。

  首先,劉備十分信任和器重魏延,魏延在蜀漢也一直官路亨通,步步高昇,沒有造反的必要。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是作為劉備的部曲隨劉備第一批入蜀的將領。部曲是什麼?部曲就是嫡系和親信,就相當於蔣介石的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而魏延就是劉備的黃埔一期學員。入蜀之後,劉備立即封魏延為牙門將軍,和趙雲一個檔次。等到劉備做了漢中王,要派一個信得過又有威望的將軍去鎮守漢川,北拒曹魏。選誰去呢?當時朝廷上下都議論紛紛,說是非張飛莫屬,張飛自己心裡也是這麼認為的,可是結果卻是讓所有人為之驚訝。劉備最後讓魏延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相當於漢川地區的軍政一把手。漢中是個什麼地方?古人有個十分恰當的比喻,“無襄陽荊州不足以用武,無漢中巴蜀不足以存險,無關中河南不能以豫居”,一語道破漢中對於蜀漢的關鍵所在。漢中的地形易守難攻,四周高山,在當時是北魏進攻蜀漢最方便快捷的唯一通道,即使是在今天入川大多還是要從漢中經過,說漢中是蜀漢的咽喉與門戶,絲毫不為過。劉備登基以後,又升魏延做了鎮北將軍,如此種種,說明劉備是相當信任和器重魏延的。即使是在劉備死後,魏延也同樣是順風順水。建興元年,封都亭侯。建興五年,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使。建興八年,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可以說魏延在蜀漢政權中是相當有地位的,古人講究知遇之恩,甚至有”仕為知己者死“的說法,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魏延雖然脾氣很怪,但卻是個忠義之人。所以,這是我認為魏延不會謀反的第一個原因,因為沒必要嘛!

  其次,魏延對蜀漢赤膽忠心,更是一個堅定的抗曹分子。為什麼這樣說?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在劉備策封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之後的一次大會群臣的宴會上,就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的回答很乾脆也很忠誠,他是這麼說的”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曹操舉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是要誓死保衛蜀漢,欲與曹魏抗爭到底的赤膽忠心啊。另據《魏略》記載,諸葛亮最後一次伐魏,魏延主動提出願領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一舉收復中原,諸葛亮出於謹慎考慮,沒有同意這個冒險的計劃。試想如若不是魏延的赤膽忠心使然,他怎麼可能會主動提出這個讓自己身陷險境的計劃,換做別人,大多數都是要找藉口推脫的,因為實在是風險太大。此外,諸葛亮剛死,司馬費褘去告訴魏延準備撤軍的消息時,魏延的回答更鐵腕“云何以一人之死而廢天下事邪?”這個時候,蜀漢所有的將領,包括長史楊儀、司馬費褘、護軍姜維,都認為應該撤軍了,而魏延不,他要留下來繼續抗曹。我想在劉備和關張馬黃趙死後,諸葛亮的抗曹決心都未必有魏延堅定,魏延此時在蜀漢陣營中是最堅定的抗曹分子。所以說這是魏延不會反的第二個原因。

  再次,魏延此時並不具備造反的實力。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此時魏延手中大概有多少兵力。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亮制而不許。”子午谷一計,魏延只要精兵五千,諸葛亮都不肯給。而且諸葛亮臨死安排撤軍計劃時,說了這樣一句話,“令延斷後,姜維次之;或延不從命,軍便自發”,說明諸葛亮已經做好了放棄魏延的打算,如果魏延手中兵力很多,足以威脅到蜀漢安危,諸葛亮不會也不敢放棄魏延,他很清楚魏延的脾氣。因此我推斷魏延手中的兵力肯定是很少的,最多不過一萬,甚至不足五千。而此時蜀漢有多少兵力在前線呢?《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是舉傾國之兵。這時蜀漢全國的兵力大概有十三萬,除去蜀漢各地的駐軍、運輸糧草的兵力、老弱病殘和屯田的兵力,前線能夠打仗的兵力統共大約在6——8萬人左右。魏延連一萬人都沒有,拿什麼跟蜀漢的數萬兵力抗衡?所以魏延此時根本沒有實力與蜀漢抗衡,他自己不可能不清楚這一點。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魏延不會不知趣到以卵擊石的地步,所以這是他不會謀反的第三個原因。

複次,作為一個久經沙場,智勇雙全的蜀漢名將,魏延不可能蠢到都要造反了,還不事先統一手下將士的思想,搞好戰前動員。《三國志·魏延傳》中說,魏延一路南奔,先到了南谷口,在那裡據守。楊儀追來過後,魏延帶兵去打楊儀,楊儀手下的一個將領何平(就是王平)就大聲對魏延的人說,丞相剛死,屍骨未寒,您們怎麼就敢這樣呢?魏延手下的將士就僅僅聽了何平這一句話,覺得非常羞愧,一鬨而散,就剩魏延和他的幾個兒子瓜兮兮的在那兒站起。如果說魏延要造反,又不事先統一好手下將士的思想,豈不是顯得魏延很智障嗎?所以魏延的本意並不是想造反。

  最後,魏延的行軍路線不符合造反的邏輯,這也是證明魏延沒有謀反的最有力的證據。以魏延的軍事才幹,他不可能不知道就憑他手中那幾根蔥幾頭蒜,想要造反豈不是天方夜譚。那他為什麼要造反了還往南而不往北呢?唯一的解釋就是魏延不是謀反。因為往南跑,魏延只會讓自己腹背受敵,成為翁中之鱉,而往北跑,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魏延本來就在抗曹的最前線,北投魏無疑是最好的反叛選擇,況且北魏一向厚待敵國有能力的降將,張繡就是最好的例子。張繡殺了曹操最喜歡的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而曹操在張繡投降以後,給了張繡比曹操當時所有將領都優厚的待遇,張繡是當時曹操手下唯一一個食邑滿千戶(總共兩千戶)的將領,其他所有將領,包括張遼、夏侯淵、荀彧等都只有幾百戶。像魏延這種不可多得的猛將,投降曹魏,必定會得到十分優厚的待遇。所以魏延即使是要謀反,也應該往北而不是往南。連陳壽都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善,冀時以代亮”。也就是說,魏延本意是要殺楊儀,和楊儀爭奪諸葛亮的位置,這很明顯就不能被定義為謀反嘛。

丁小胖81514446
2017-04-19

造反從三方面來說,一是跳槽,二是自立,三是奪權。

魏延是有能力有機會叛逃到魏國的,而且是帶著軍隊去。但實際上魏延沒有這麼做,所以這一點來說,他沒有造反之心。

第二是自立,三國末期已基本失去獨霸一方為諸侯的機會了。地盤已經被瓜分殆盡,難道跑去南中做雲南山大王?還是在漢中自成一國?這也是不可能的,這一點來說,他也沒有造反之心。

第三點就是奪權。大家有個錯誤認識,就是認為只要不奪皇帝的權,就不算造反。實際上只要發生奪權事件,基本都屬於造反性質。而且奪權過程中,皇帝非常容易失去權力。而奪權者為了不被皇帝秋後算賬,也基本會奪走皇帝權力。同時期最著名的就是司馬懿曹爽奪權,順便把曹芳的權力也奪走了。後世李世民李建成

從第三點來說,魏延確實屬於造反。魏延確實為了軍權跟楊儀爭奪,先於大軍前把閣道燒絕。假如魏延擊敗楊儀乘機控制大軍,他會乖乖把軍隊交還給劉禪嗎?心虛的人一定不會。為啥掌握大軍的楊儀不會控制皇帝呢?因為他不心虛,所以他沒必要那麼做。這就是人的心理。心理變化會導致他行為的變化。但很難用他的行為去推論他的動機。比如司馬懿,從結果看晉代魏,司馬懿是屬於造反的。但很難看出司馬懿當初奪權是否存有造反的動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