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5 個回答
棍哥观史
2019-03-07

演義裡所說司馬炎在劉禪的隨葬物品裡只放下了草鞋、戲服和酒杯,以此來羞辱劉禪這一宗族,且不說這三樣東西的出處是否合理,但說司馬炎做此舉沒有任何意義?


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草鞋

草鞋意在羞辱劉禪之父劉備少時為織蓆販履之輩,侮辱其出身卑微。因史籍明確記載了劉備千年喪父,與母親賣草鞋草蓆為生,漢朝又極其注重門閥出生,這樣羞辱劉氏宗族顯得合情合理。
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但是史籍也明確記載了劉備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即使到了劉備爺爺和父親那一輩也還是州郡的官員,雖不是三公九卿之流,也是臨邑侯支系嫡傳。漢室連皇帝都被權臣左右,一個小小的侯爵家道中衰又有什麼好嘲諷的呢?
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司馬炎也是漢室肱骨之臣的後代,其祖上也是讀著《史記.高祖本紀》長大為官的,出身貧寒的劉邦戰勝了貴族出身的項羽,一統天下。劉備作為劉邦的後人,不比竊取魏國政權的司馬家族要更為血統純正?

戲服

“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漢晉春秋》

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峙於渭南時期,魏國大獎張頜戰死,司馬懿從此避戰堅守,諸葛亮期間挑戰,送戲服於司馬懿,意在羞辱司馬懿膽怯。現在回望那段歷史,常有人贊司馬懿的人生哲學,忍和熬是其一生的精華所在。我想說的是渭南的司馬懿不是能忍,也不是能熬,是真的怕諸葛亮,其在戰場上公然贊諸葛亮“天下奇才也”,這也絕對是打心底佩服諸葛亮的才智。
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那麼司馬炎如果將戲服放在劉禪的隨葬品中,能達到羞辱劉禪的目的嗎?戲服是蜀漢拿來羞辱司馬懿的物品,司馬炎如果這麼做豈不是自取其辱嗎?也許此時無人會想起渭南戰場上的諸葛亮是怎樣羞辱司馬宣王的,但司馬炎如果做此舉動,無疑是將爺爺的醜事又搬上臺面,這又何苦呢?

酒杯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漢晉春秋》

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酒杯的意圖是在於羞辱劉禪的那句樂不思蜀,但樂不思蜀的主題是酒嗎?司馬昭宴請劉禪之時,以蜀國故技作為主題,酒只是宴會該有的東西,這樣的場合也只有故國的藝技才足夠試探劉禪的心志。當司馬昭問其“頗思蜀否”,劉禪以“此間樂,不思蜀”而對上,其樂是樂在酒中還是樂在故國的藝技表演上,一目瞭然。若是司馬炎欲羞辱劉禪,何不隨葬一些蜀國的鐘鼓樂器呢?
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司馬炎此時怎麼說也是一國之君,劉禪死的時候雖然天下已經歸晉,但其北方的胡人爆亂一直是個頭疼的問題,司馬炎政權上下也都不想武力解決,安撫成了上策。司馬炎既然要安撫一方,就得做出聖人君主的樣子,羞辱一個親附投降於晉的漢室後裔,這種行為沒有意義,更不利於其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後的治理和穩定。因此,此種說法屬無稽之談。

美丽青春您真痘
2019-01-26

提前恭祝各位春節快樂,萬事順遂!

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劉禪字公嗣,劉備與甘皇后長子,蜀漢第二任、也是最後一任皇帝,在割據動盪、爾虞我詐的三國時代,劉禪執政長達41年,成為三國時期所有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確實不可思議!

蜀漢後期,劉禪貪圖美色,大肆招募嬪妃,寵信宦官黃皓,蜀國逐漸衰弱,公元263年,鄧艾奇襲陰平,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威聲大震,不久鄧艾兵臨成都,劉禪不戰而降,蜀國滅亡,蜀主劉禪及一干蜀臣,被司馬昭遷往洛陽,封為安樂公。

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公元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三國歸晉。公元271年,64歲的劉禪病逝於洛陽,晉武帝司馬炎按照王侯之禮,下葬劉禪。

一些野史中曾記載,司馬炎沒有給劉禪任何有價值的陪葬品,甚至看不到任何金銀器物,反而放了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的三件物品:一雙手編草鞋、一件百褶女裙和一件牛角酒杯。

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劉備卻只能賣草鞋為生,當時十分注重出身,像劉備之流,根本無法進入門閥世族的法眼,司馬炎刻意放一雙草鞋,無非是羞辱劉禪出身卑微,如此血脈,有什麼資格當皇帝,賣草鞋去吧!

當年在五丈原的時候,諸葛亮要司馬懿出來應戰,但司馬懿堅守不出。於是諸葛亮就派人送給他婦人穿的裙子和首飾,嘲笑他像個娘們一樣,畏畏縮縮,而司馬懿卻穿上裙子大秀一把,這件事成為司馬後人的隱痛,司馬炎放件女人衣服,就是以彼之道還之彼身,大有報復、一是諷刺羞辱諸葛亮之意,二是嘲諷劉禪貪圖女色之意。

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劉禪剛被俘時,司馬昭唯恐假痴不愚,而在韜光養晦,興復蜀漢,便設酒宴,令人奏蜀漢音樂、跳蜀漢舞,在座蜀漢舊臣無不潸然淚下,掩面而泣,唯獨劉禪一邊喝酒,一邊笑眯眯的欣賞。司馬昭覺得蹊蹺,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蜀?劉禪和著音樂打著拍子答“此間樂,不思蜀!”頓時引來鬨堂大笑,司馬昭笑對司馬炎說:劉禪如此憨厚忠肯,我無憂矣!

司馬炎給劉禪隨葬酒杯,是嘲笑劉禪亡國後,天天依然飲酒作樂,聲色犬馬。

司馬炎在劉禪棺材中放置如此三件物品,若劉備、諸葛亮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司馬炎稱帝后,很快就更加奢靡沉淪,“羊車望幸”成為天下笑談,傳位給智障兒子司馬衷,導致五胡亂華!

围炉煮酒话春秋
2019-03-08

這個說法不見於正史,但是這個故事卻很有意思,我們先看看故事是咋說的。

公元263年,蜀國後主劉禪投降魏國,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縣公,並將其遷到魏國都城洛陽居住。在來到洛陽之後,面對魏國君臣的百般羞辱,劉禪因為保持卑微謙恭的態度,得以苟活。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公元271年,劉禪因病去世。晉武帝司馬炎在得知劉禪去世的消息之後,命人將三件物品送給劉禪做隨葬品,這三件東西是:一雙草鞋、一件戲服和一個酒杯。東西很平常,但是它們的含義卻很深刻。。

我們知道,漢朝非常注重門第,劉備雖然祖上是皇族,但到他這一代,只能靠販鞋織履來賺生活,地位已經非常低下了。司馬炎將草鞋作為劉禪的隨葬品,明顯是在嘲笑劉備出身低下。而將戲服和酒杯也作為劉禪的隨葬品,是在嘲笑劉禪玩物喪志,樂不思蜀,整天在歌舞盛宴中歡度餘生,實在讓人看不起。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但是這個故事是很經不起仔細推敲的。

劉備雖然出身卑微,但是劉備的高祖劉邦也出身卑微,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司馬炎的祖輩就一直是漢朝的臣子。司馬炎的曾祖父司馬防、祖父司馬懿和父親司馬昭也都曾是漢臣。作為漢臣的後代,司馬炎怎麼會去嘲笑漢朝皇室後裔出身卑微呢,這不是打自己祖輩的臉麼?

送戲服也是不可能的。看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當年諸葛亮北伐,在與司馬懿對峙的時候,司馬懿採取了堅壁清野的策略來消耗諸葛亮。諸葛亮見司馬懿拒不迎戰,便心生一計,派人送了一件戲服給司馬懿,試圖以此來羞辱司馬懿膽怯,讓其速速出戰。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司馬懿也是能忍,面對蜀國使臣的咄咄逼人,司馬懿只得穿著戲服興高采烈地舞弄了一番,臉上毫無半點受辱的表情。蜀國使者見狀,悻悻而去。這本是司馬家的醜事,司馬炎怎麼可能拿這個來羞辱劉禪呢?

再說送酒杯,這個就更不可能了,因為打的正是司馬炎自己的臉啊。劉禪在定居洛陽之後,有一次司馬炎設宴招待劉禪,美酒佳餚且不說,連宴席上歌女演奏的舞蹈和音樂都是蜀國的。蜀國舊臣見狀,個個痛哭流涕,唯獨劉禪泰然自若,一點也不傷心。司馬炎其實是在拿這個來試探劉禪,他見劉禪這般淡定,便問他說,你想念蜀國嗎?劉備回答說,這裡這麼快活,不想念蜀國(此間樂,不思蜀)。司馬炎聽完非常高興,宴會結束之後又賞賜了許多美酒佳餚給劉禪。

所以說,劉禪活著的時候跟司馬炎相處地還不錯,酒是司馬炎給劉禪喝的,現在劉禪死了,拿酒杯來羞辱劉禪樂不思蜀,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更何況,司馬炎沒有必要拿這三件東西來刺激蜀漢舊臣民的感情,這對於他的統治是沒有好處的。司馬炎是個人精,他當然知道這個道理。

所以,這個故事應該是人杜撰的,大家看看罷了。

锦翼
2019-01-26

無稽之談

野史說放了草鞋、裙子和酒杯。

草鞋諷刺劉備的出身,裙子和酒杯諷刺劉禪貪酒好色。

完全是小說之言。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首先司馬炎也沒有蛋疼到哪一步。人家都投降了,這樣的羞辱只能讓蜀漢舊人心涼,萌生不滿,不利於晉國的治理,司馬炎作為一個政治家,雖然選了一個傻兒子當皇帝,他本人卻聰明得很,才不會幹這種事。

實際上司馬炎封劉禪為思公,這是一個不算好,不算壞的諡號,這叫平諡。如果司馬炎羞辱他,給他一個惡諡,比什麼都有效。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其次從劉禪投降那一天起,他家廟裡那些祖先們受到的祭祀就降格了,或者可能就沒有了。以劉禪當時明哲保身的德行,他才不會在家裡祭祀先帝劉備。劉備在陰間恐怕早餓死了吧。羞辱不羞辱的,沒有什麼意義了。


第三:放草鞋就算羞辱啊,人家賣草鞋也是中山靖王之後,而且光大祖業,白手起家,三分天下。放裙子和酒杯就是羞辱啊?劉禪生前說:“此件樂不思蜀”的時候,已經䞼飽受一切羞辱的準備了,這點算什麼。

為何司馬炎放進劉禪棺材裡的三件東西,讓劉禪祖宗八代都蒙羞?

浪漫心情22
2019-03-03

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七十三頁第一行:

『為大導師』,這一句是經文。「《淨影疏》曰:以慧開人,名為導師。」導師,在大乘教裡面是很尊重的稱呼。什麼人能稱導師?真正稱導師唯有佛一人,佛稱導師,稱大導師。導是引導,指導。下面《會疏》裡頭說得好:「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導師。」《會疏》說得更清楚,失道,迷失了道路;什麼道路?了生死出三界的道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道路,不是一般的道路。幾個人認識道路?能指導你出離六道輪迴、十法界的道路,這才稱之為導師。所以阿羅漢不能稱,菩薩要到等覺才能稱,十地都不稱,到等覺。通常一般把這個水平降到最低,那就是法身菩薩,《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真正的導師。在人間,我們稱導師、稱大師,都是尊敬過度了。每一個宗派裡面的祖師,唯有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像我們稱印光大師、慧遠大師。為什麼?淨宗的老師,確確實實指導我們了生死出三界、出輪迴,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為失道者示其正路,可以稱為導師,可以稱為大師。沒有到這個層次,稱大師、稱導師就有一點顯過分了,在人是尊敬,在法來說過度了。這些理,道理我們都要懂得。

下面是念老給我們註解的,「能如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菩薩修學唸佛法門,他教人是用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引導大眾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條路是無量法門裡頭第一殊勝的法門,一定能成就的,這一生當中沒有白來。這就是說為什麼淨宗法門的祖師稱大師,也稱導師,意思就在此地,名符其實。我們要能信,不能有絲毫懷疑,這一句佛號唸到底,沒有一個不成功。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永遠脫離輪迴,永遠超越十法界,這個理,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不知道就錯了,就是前面所說的失道,你迷失了一生成就的大道。我們看下面,「以最極圓頓之法」,圓是圓滿,全包了,叫圓,無量無邊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在其中,這就是一句佛號,信願持名,不可思議!「普利九界眾生」,這個九界是六道再加上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叫九界眾生。

這個九界裡面包括阿羅漢、辟支佛,還包括權教菩薩,這個菩薩就是三賢,沒有明心見性,包括這些,都在其中。淨宗法門,九界上面是佛法界,成佛了,那個不提了,普遍利益九法界眾生,無論是哪一界,我們是人界,天界,在我們下面的是鬼界、畜生界、地獄界,無論在哪一界,只要遇到淨土法門,沒有不成就的。我們對這個信心要是不足,還有懷疑,怎麼辦?讀《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念上一千遍,你的信心圓滿具足,你再不會懷疑了。這個法門,信願成就,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佛就來照顧你,佛就來保佑你,這是真的。為什麼?不需要斷煩惱,無比殊勝的利益就在這一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要斷煩惱,斷見思煩惱證小乘四果四向,不容易!修大乘,斷見思煩惱是入門,往上去要斷塵沙煩惱,要斷無明煩惱,這就難了。所以淨宗是捷徑,普利九界眾生。

對淨宗的這些佛菩薩,都稱為大導師,他有能力『調伏自他』,「調者,調和、調理、調順」,最重要的是「調其心也」。《金剛經》有一句話說,「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這個調不簡單,《金剛經》是大乘經典,在阿含、方等之上,什麼人修的?菩薩修的。菩薩修什麼?《金剛經》上這句話就是核心,菩薩修的是調心。心怎麼調法?這下面有,「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降伏非心,是伏字義」。調伏。非心是什麼?妄想、雜念、煩惱、習氣,這個心字是真心,非心不是真心,不是真心,你要把這個降伏,降是把它打倒,伏是讓它歸伏。煩惱習氣統統伏住,統統放下,自性就現前,自性是真心,怎麼開悟的?這就開悟了。我們為什麼不開悟?我們的妄想、雜念、分別、執著太多了。分別執著要降,起心動念要伏,要把它伏住,這是真修行。方法太多了,佛常說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不是一個數字,是表法的,代表圓滿。佛教化眾生,所有的方法都在其中,一個也不漏,叫八萬四千法門,也叫無量法門。這些方法,這些門道,都是幫助我們降伏煩惱習氣的。最明顯的,從總綱領上來說,無量法門的總綱領是戒定慧。戒,持戒目的是什麼?得定。得定目的是什麼?開智慧。智慧現前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是法身大士,成佛了,縱然沒有圓滿成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修行要到這個境界才算是達到頂峰,在這個地方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你在這個地方修行,一定要把煩惱習氣斷乾淨,完全沒有了,證得妙覺如來,這就圓滿,成究竟圓滿的佛果,不是分證佛,是圓滿究竟佛。

念老這下面,我念一遍,很重要,《金剛經》上,「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開顯,大徹大悟,調的結果;「降伏非心,是伏字義」,這把兩個字拆開來。調著重在開悟,開顯本心,調的意思;降伏非心,降伏非心是伏的意思。「為大導師者,必於自心他心悉能調伏。自身入道,亦普令眾生入道;自心大覺,亦廣令眾生入於覺道也。」這是大乘教,大乘教裡面重視自行化他,自己開悟了,除了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悟,證悟,肯定念念都會顧及到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哪一尊佛不教化眾生?哪一個菩薩不教化眾生?不教化眾生的,聲聞有,緣覺有,我們一般稱阿羅漢。阿羅漢教化眾生,要與他有緣的,沒有緣他不教你,你跟他有緣他教你。菩薩沒有這個,菩薩是普遍教化,有緣的幫助你一生成就,沒有緣的給你種佛種子,他統統都教。為什麼?他心清淨,他心平等,他沒有分別執著,面對無量無邊眾生平等看待。所以菩薩是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慈是幫助你得樂,悲是幫助你離苦。從悲來說,因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沒有條件,這大乘。大乘的心,大乘的行,行是度化眾生,心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跟教化眾生是一不是二,自他不二,這很重要。這就是我們現前要學習的處所,菩薩學處。我們只顧自己不顧別人,這是小乘心,不能開悟,斷不了煩惱習氣。斷煩惱習氣要大乘心,一定要想到,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諸佛如來如是,我亦如是,這叫學佛。

為大導師者,大導師前面我們說過了,法身菩薩,究竟果地,這才稱大導師,這些人必於自心他心悉能調伏,他有這個能力。自心,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眼觀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佛是什麼境界?佛是了了分明,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就是調;連阿賴耶裡面習氣都沒有,那叫做伏。伏,轉八識成四智,調伏,成無上道。凡夫完全是用妄心。妄心怎麼能伏得住?那就得講功夫了,這個功夫就是放下。你能不能放下?為什麼不能放下?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放不下。事實真相是什麼?事實真相是一場空。《般若經》上說得好,「一切法」,真的是一切法,世間法、佛法都在裡頭,叫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諸位要記住,佛法、世法都不可得。所以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不放下就變成障礙,就變成調伏的對象,放下就是調伏。要放得很自然,要放得連痕跡都沒有,那就高明!見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了,跟世間人看法不一樣。世間人看到幻相,迷了,以為是真有。菩薩知道這個有是假的,不是真的。阿羅漢能知道六道輪迴是假的,所以六道輪迴他放下,四聖法界他沒放下,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他認為是真的。法身菩薩全放下了。

自己能放下,做榜樣給別人看。能不能得佛法真正的利益,完全就看你能不能放下。你要不能放下,佛法當作世間一種學問看待,一般人稱它為佛學,有人稱它為哲學,都不是佛法真正的意思。真正意思是說不出來的,可以體會,不可以言傳。為什麼?說不出來,不能言傳,說出來就錯了。真正體會到了,沒有說出來,是真的,他自受用,也就是我們常常提醒同學的,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太微細了,一秒鐘起心動念多少次?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二千二百四十兆次,不是二千二百四十萬,是二千二百四十兆!那在動,那不是靜的。那是妄心,不是真心。這樣微細的念頭斷了,沒有了,沒有念頭,這是正念。正念無念,佛菩薩無念。阿羅漢還有念,他有分別。菩薩,證得法身的菩薩,無念。所以這些人就能調,為大導師必定能調伏自心、能幫助眾生,眾生來有求,他也能幫助人。像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到中國來,遇到慧可,這是禪宗的第二代祖師,達摩傳給他的。他向達摩求法,他向達摩說他心不安。凡夫心裡頭,妄想、雜念、分別、執著多,安定不下來,求達摩祖師,能不能幫助我安心?達摩祖師伸出手來,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是智慧,這言語是智慧。慧可就找自己的心,找不到,心在哪裡?像《楞嚴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叫阿難,把心拿來看看,阿難找不到。阿難說了七處,七處徵心,跟達摩祖師教慧可,方法非常相似。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他說找不到,很久說不出話,到最後跟祖師說:「覓心了不可得」,我找我自己的心找不到,不曉得在哪裡。達摩說:「與汝安心竟」,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這一句話慧可就大悟了,大徹大悟,為什麼?徹底放下,不再想到我心不安,不再想到這個,明心見性。這是自己覺悟、開悟了,又能幫助別人。

達摩一生就傳一個人,在他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一個人。慧可傳僧璨,一代一代的傳,惠能是第六代。前面五代都是單傳,可是惠能大師他所教的學生當中開悟的四十多個人,在中國佛教史上空前絕後,六祖以前沒有過,六祖以後也沒有,有二、三個人的,有,五、六個人的都沒聽說過。現在找不到了,這個我們自己要清楚。找不到怎麼辦?要自己告訴自己,此路不通,我走這條路走不出去。別人我不知道,我自己走不通,怎麼辦?換別的路。法門無量無邊,我要選擇我有能力走得通的路,這就對了。我能走通,我也能幫助別人走通,這條路就是淨土法門,信願持名。你看蕅益大師,把淨宗修行歸納成四個字,四個字講三樁事情,第一個信,第二個願,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沒有懷疑,下面兩個字說一樁事情,持名,就是念這句佛號,阿彌陀佛的名號。為什麼要念這句佛號?《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教我們念他的佛號,他就來接引你往生。我們相信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妄語,釋迦牟尼佛決定不會騙人,你要信得過,這不是迷信。你能把這四個字,三樁事情,信、願,唸佛是行,信願行叫三資糧,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三個條件,你具足這三個條件,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弟子。

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不難,一心稱念真行,不是不行。不要怕辛苦,辛苦什麼?開頭是辛苦,因為習氣毛病太多,現在一下要收斂,自然有困難,念熟了,愈念愈歡喜,法喜充滿,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自心他心是一個心,不二,自他不二,我們不知不覺就把調伏這樁事情做好了。我們自己有這個經驗,幫助別人的言辭、心態,非常清淨,讓他接觸我們也不懷疑。不懷疑,沒有一個不成就。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疑根沒有拔掉。實在講是半信半疑,一個僥倖的心理,我來試試看,心不真誠、不恭敬。真誠,不懷疑,恭敬,老老實實一句一句念下去,這是「自心大覺,亦廣令眾生入於覺道也」,這叫大導師。我們要不要去求大導師?哪一個是大導師?找不到了。《無量壽經》是大導師,《阿彌陀經》是大導師,《淨修捷要》是大導師,這些大導師沒離開我們,我們只要能認識它,緊緊抓住,絕不放鬆,恭喜你,你成就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是念老的總結,這一段經文的總結。「右文大意為:菩薩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這兩句話重要,我們要想成就,先學一心正直,一心沒有妄念、沒有妄想,沒雜念,於一切法能夠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跟大眾相處,好!用真誠心,用清淨心,用恭敬心,真誠是真心,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真心能成佛,妄心成不了佛,再用功都沒有用,它跟成佛不相應,真心相應。所以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什麼是一乘?一生成佛的經典,叫做一乘。一生成不了佛,來生後生,這就不叫一乘法。三乘法、五乘法、無量乘法,那個要安住,好辛苦!結果跟佛結個緣,這一生佛法的大門都沒進去,像讀書一樣,佛法的幼稚園,連小班都沒進去,只在門外面望望,錯了。這個地方講的一乘法,對我們來說就是信願持名。對聲聞緣覺說,對眾菩薩說,對一切諸佛說,安住一乘法中,就是信願持名四個字。我們今天這堂課,如果諸位真正懂得安住一乘,信願持名,這一會你就得法,這一會你就得利益了。你要真正這樣做,恭喜你,你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可見得這個經文、註解,字字句句都顯示出一乘。

下面,「復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廣為人說,悉無厭倦」。這是教我們怎麼樣安住一乘。你看,他具足善巧方便,日常生活當中隨緣,隨緣一定是法喜充滿,為什麼會法喜充滿?因為你住一乘法,那還得了!住一乘法就是老實唸佛,你心裡的佛號沒間斷,表現在外面是法喜充滿,這是真唸佛人,這是真正彌陀弟子,這個裡頭這個法師那個居士統統是彌陀弟子,你看到了,他自己沒看到。為什麼?他的六根往外跑,我們呢?我們六根往內走,不往外跑,不一樣,這叫善巧方便,與一切人事物都不發生衝突,這句話要記住。跟別人發生衝突結冤仇,這個冤仇結下去,如果你不能往生,麻煩可大了。在六道里頭生生世世有報復,報來報去,這一生我殺他,來生他殺我,殺來殺去,沒完沒了,苦不堪言,而且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全放下了,歡歡喜喜放下,快快樂樂放下,放下的愈多愈快樂、愈歡喜,這就是善巧方便,精勤求法,或者是精勤修法,你真幹。

「廣為人說,悉無厭倦」,遇到人喜歡說,喜歡錶演,做出信願持名的樣子給大家看。像海賢老和尚,這是受阿彌陀佛囑咐的,佛叫他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不要著急。他是著急,很想早一天到極樂世界,佛留住他了。留他幹什麼?給世人做個好樣子,特別是給唸佛人做好榜樣,你像他那樣唸佛決定往生,往生的時候,決定自在,沒有痛苦。海賢老和尚往生沒有生病,自己敲著引磬唸佛往生,他不要人助念;多少人等著幫他助唸的。他往生,到第二天吃早飯,大家就請他出來吃早飯,把他房門打開,他往生了。你說多自在,表演給大家看,這樣走好,說走就走了。要廣為人說,為人演說,無有厭倦。

「菩薩戒德清淨,故所言說,能令聞者心悅信伏」。喜歡說,那別人得喜歡聽。怎麼樣能叫別人喜歡聽?持戒,要清淨。持什麼戒?三皈五戒十善就行了,保證跟你接觸的人,對你都很歡喜。三皈是榜樣,我跟誰學?跟佛學,跟法學,跟比丘僧學。這個裡頭要注意的,比丘僧要戒德清淨,我就跟他學;戒德不清淨的,我不跟他學,就對了。在家同學當中要注意,哪一個人能守戒,我跟他學;不能持戒,不跟他學,用這個做標準。

我們淨宗,早年在美國成立淨宗學會,這個建議是黃念老要求我的,淨宗學會這個招牌,是夏蓮居老居士他老人家發起的,但是沒有組成,沒有真正組成。真正組成第一個是在加拿大溫哥華,第二個在美國舊金山,第三個是洛杉磯。我早年在美國到處講經,美國跟加拿大,總共有三十多個淨宗學會。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寫了一篇緣起,緣起裡面提出持戒,我用了五科,五個科目,這就是持戒,我們必須要做到的。第一,淨業三福。大家都很熟悉,這是修學佛法,不管是哪一個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共同的,沒有例外的,最高的指導原則,佛說的,三世諸佛沒有一個不是這樣修成的。這三福就是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頭一條一定要做到,人天福報,戒德清淨,你能把這四句做到算是清淨,你不能往生,決定不失人身,六道里頭,你來生還是人道,說不定到天道去了,人天道。這是學佛的根本,最低限度要保住不失人身,這四句要做到,孝親尊師。這裡頭有十善業,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對在家居士的。第二條是入佛門,入佛門,「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足眾戒」,這個眾戒簡單的說,就是五戒十善。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小乘沒有發菩提心,大乘要發菩提心。五科這是第一個科目。

第二個科目,六和敬。佛法四個人在一起共修,就叫僧團,僧團裡頭最重要的是團結,家和萬事興。團體不和是滅法,是破壞佛法,團體一定要和,別人不跟我和,我要跟他和,他要不能接受,排斥我,我只有走路,我不干擾他們,不能破壞他。這六條戒,第一個,見和同解;第二個,戒和同修,就是戒律;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法喜充滿),最後利同均,十方供養每個人都有分,不是專門供養哪一個人的,人家供養我,我要知道,這個供養十方出家人統統有分,利和同均。這是第二個科目。

第三個科目,三學:戒、定、慧。我們依什麼來指導我們修行,持戒、修定、開智慧。第四個科目,菩薩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最後一個科目,普賢十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到普皆迴向。五個科目,這是屬於戒。我們不要學很多,這五個科目我們都做到,戒德清淨,就夠了,決定得生淨土,我們的目標是到極樂世界。定,持戒就能得定,定就能開慧。這是講戒德清淨。

能夠把這五條做到,我們想想,誰不尊重?誰不歡喜?自己法喜充滿,帶給大家的是歡喜,你說法,別人相信,別人喜歡聽,道理就在此地。如果沒有戒行,你說得再好,別人聽了也很欣賞,但是怎麼樣?對你半信半疑,是不是真的?有沒有騙我?不能叫人斷疑生信,沒有戒德,戒德是叫人生長信心。如果有定功,別人對你尊敬要加倍,你教人自自然然有吸引力,能夠幫助人,能夠成就人。所以「菩薩戒德清淨,故所言說,能令聞者心悅信伏」,我們要學,要非常認真的學習。

「於是則大鳴法鼓」,你具足這些條件,大鳴法鼓是形容召集大眾,「高建法幢」,法幢就是建立道場。古時候寺廟門前都有旗杆,它不是掛國旗的,它也是信號,懸掛幢幡,幢是圓形的,幡是扁形的。旗杆上懸掛幢,是告訴大家今天這個道場有講經的法會,有法師講經,喜歡聽經的人,看到旗杆上掛的是幢,他來聽經;如果是扁的幡,幡是做法會。今天我們唸佛共修掛幡,幡上寫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淨宗唸佛法會,是這個意思。從前這個幡幢起很大作用,佛法通知,那個時候交通很不方便,用這種方式,而且寺廟都是建築在高地,山上,半山上,所以很遠的地方都能看見,也很容易辨別,知道這個道場今天有些什麼活動。這就是法鼓幢幡來代表。「大放慧光,廣宏妙法,破除眾生無明痴暗」。為什麼要講經?為什麼要念佛?就是為這個。講經是啟發你,你把道理搞清楚、方法搞清楚;法會是學習,互相交換心得,我怎麼落實的,你怎麼落實的,我學的什麼,你學的什麼,互相交流,互相提升。所以法會是修行,講經是接引。

今天的道場有修行,修行的樣子有,講經沒有了,怎麼修法,我們修得對不對?不知道。應該怎麼樣?先講經,後修行。一個星期,五天講經,二天修行,這個方法好。講經聽了五天,五堂課了,如何落實?把它變成我們日常生活,變成身心修養,變成我們的工作,變成我們依它處事待人接物,管用,用上了,不是所學非所用,統統用上了。更高明的能夠用佛法,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我起個念頭,與佛法相不相應?不相應,這個念頭趕快把它放下,相應的把它提起。自己有受用,別人也有受用。菩薩、羅漢都是要做榜樣給別人看的,破除眾生無明痴暗,讓眾生看到、聽到、接觸到都開智慧,都知道檢點自己身口意三業是正還是邪,自己清楚,然後才真正能做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寺院庵堂都是課堂、都是教室,以前出家人,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教學重要。我最近看到一位法師傳給我的信息,他的師父往生了,最後遺言,最後是拉著他的手,告訴他要講經,講經不能中斷。很難得,很不容易!

我們接著往下看,「菩薩內心純淨,儀態溫和,得乎中而形於外,表裡一如也」。儒講求,佛也講求,我們讀《論語》,就會想到孔老夫子多麼可愛,多麼受人尊敬,憑什麼?就是他的儀態,他那個形象溫和。弟子對老師的讚歎,真的不是假的,老師儀態溫和、善良,有五個。恭敬,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不恭敬的;節儉;忍讓,謙讓、禮讓,你看他處事待人接物誰不歡喜,溫良恭儉讓。我們希望我們漢學院的學生統統能做到,外要學孔子,裡面要學釋迦牟尼佛,放下貪瞋痴慢疑,表演出溫良恭儉讓。記住,這是聖人,這是賢人,這是菩薩,這是佛陀。我們要學,要學得像才行,學得不像,人家說我們是假的,要真正學得像。

菩薩表裡一如,「寂定明察,定慧均等,寂照同時也。故於眾生,為大導師,自覺覺他。」這才真的配得上別人稱呼他為大導師,這真是大導師,大導師一定能做到這四個字,寂定明察。寂是清淨,也分三等,上中下三等,下等的淺,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淨,中等的是平等,上等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那個覺字。覺是最高的,佛陀這個意思就是覺,大徹大悟,見性成佛,就可以稱為覺者。印度人稱佛陀,佛陀的意思就是覺者。覺從哪裡來?從定來的。定從哪裡來?從寂來的。寂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大寂定;還有起心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中等的寂定;最下等的寂定,就是不執著。為什麼不執著?假的不是真的,你要執著就錯了。知道不可得就決定不執著,這個意思要懂、要明瞭。學佛的人學什麼?就是學這個。菩薩寂定明察,菩薩的大德,這真菩薩。明察是智慧,智慧是明;察,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自性裡頭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統統現前,所以眾生稱他為大導師,大導師自覺覺他。

下面這一段,「智導群生」。我們看經文:

【引導群生。舍諸愛著。】

『愛』就生起貪心、就想擁有,這就是執著。

【永離三垢。】

『垢』是煩惱的代名詞,根本煩惱貪瞋痴。

【遊戲神通。】

住在這個世間幹什麼?『遊戲神通』,用遊戲神通這種方式來度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八相成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是遊戲神通。你不要以為它真有,也不能認為它沒有,這就叫遊戲神通。舍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我們的漢學院,希望將來都能把《無量壽經》上這些教誨,都能夠兌現,好!頭一個要發心,這是大菩提心,引導眾生,舍諸愛著,永離三垢。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段更廣明菩薩真實功德。」也可以說,別小看這幾句,這小段是最簡單、用最少的文字把菩薩描繪出來,什麼叫菩薩,菩薩是幹什麼的,這就說得很清楚,廣明菩薩真實功德。底下續說,「引導群生,舍諸愛著」。確確實實,只有佛法普遍弘揚,讓廣大的群生都能覺悟。覺悟是什麼意思?覺悟,明瞭諸法實相。諸法是整個宇宙,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諸法。不止一萬,這個萬是形容詞,把一切法全包括在裡頭,實在講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些法從哪裡來?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災難能不能消?能消。用什麼消?用真心,真心裡頭沒有災難,妄心裡頭有災難,真心裡頭沒有。如果我們懂得把妄心放下,煩惱習氣放下,把真心提出來,真心就是定,起作用就是戒。所以戒定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外來的,戒定生智慧。戒定慧三學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不是外來的,得要會用,會用就是佛菩薩,不會用就是凡夫。

我們學佛最重要的,義理明白之後,就要曉得怎樣在日常生活裡面兌現,他就生法喜充滿,佛如是,儒亦如是。儒家講倫理,講五倫、講五常、講八德,五倫、五常、八德就是戒律。有沒有定?有,有定,守戒,定自然現前,定久了,慧就開了。「一門深入,長時薰脩」、「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修戒定慧的具體方法。一門是定,如果同時修很多門,怎麼定得下來?一生修一門,成神成仙,真的,不是假的。中國古時候很多人成神成仙,那是什麼?一門深入,一生一門深入。現在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至少我們要想到,我這一年學一門,你就比別人高明;二年學一門,三年學一門,最多五年學一門,你肯定比別人高明,人家沒法子跟你比。海賢老和尚,一門深入,長時薰脩,他那一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九十二年不換題目,在這個世紀裡面,唸佛功夫他是第一人。

一句阿彌陀佛,唸了九十二年,可惜被一個人破壞了。你們知道是誰嗎?送一本書給老和尚的那個人。為什麼?他拿到這本書,他就往生了;這本書不給他,他老人家現在還在世間。在我們想像當中,沒有人會拿給他的,為什麼?老和尚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你怎麼可以送書給他?送書給他不是挖苦他嗎?那對他大不恭敬。沒想到他看到這本書,不但不怪你,還發大歡喜心,為什麼?大概是阿彌陀佛跟他約定,什麼時候你看到這本書,阿彌陀佛就接引他往生,肯定是這樣的。所以他看到這本書生大歡喜,佛來接引,第三天晚上就走了。在我們猜想當中,他這一生當中不可能有人送書給他,怎麼會有這麼一個人送給他?他真是叫一門深入,就一句佛號,唸到什麼功夫?唸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跟六祖惠能同一個階層,跟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在菩提樹下打坐,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也是同一個境界,這還得了!那我們要問,這九十二年,是他九十二年才得到的,還是他早年就得到的?我相信他是早年得到的。因為就慣例來說,一般而言,我們看《往生傳》,看《淨土聖賢錄》,唸佛的人三年往生的很多。

我早年在臺北講經,基隆有個法師常常來聽,就有一天他就這個問題來問我,他說《往生傳》記載這些往生的人,三年就往生,是不是壽命到了?他問我這麼一句話。我當時回答的是:不可能,這不合邏輯,哪有那麼巧都是三年。為什麼往生?三年唸到功夫成片,這個可能。唸到功夫成片是念佛功夫真正得力,為什麼?你已經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心裡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成片。有這樣的功夫通常有感應,阿彌陀佛你會見到,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夢中,佛來了,佛來通知你、告訴你,極樂世界已經有你的名字,你的壽命還沒到,等壽命到的時候佛來接引你往生。阿彌陀佛自己來告訴他的,他放心,死心塌地了,三年可以唸到。不是他壽命到了,他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佛走,佛就答應你,是這麼走的。他這個功夫,如果沒有走,再向上提升,行,殊勝。再向上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亂,往生的品位高,往生生方便有餘土,不是凡聖同居土,地位就高了。如果他沒有求往生,再繼續不斷的向上提升,我們相信,快,三、五年;慢,不會超過十年,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就是法身菩薩,不可思議!這個道理,事,真實的事,我們都要相信,不能懷疑。我們自己心裡要有數,不必著急求往生,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有好處,為什麼?這個地方修行,比極樂世界修行更容易提升。為什麼?這邊障緣很多,極樂世界一帆風順,走的速度慢,這個地方可以大起大落,它有這個道理在裡頭。所以不一定要急著往生,急著往生品位不高,多住幾年品位提升了。我相信很多人選擇,都懂得這個道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們除了研究經典之外,這些祖師大德他們住世這些行誼,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認真學習,他對我們貢獻就非常大了。

下面說的著,這是講愛著。『引導群生,舍諸愛著』,「著者,執著、染著」,這個意思不難懂,汙染,真心汙染了。「愛者,貪愛、喜愛、恩愛。古云:愛不重不生娑婆」。生字是對,大家常用的。「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這古人說的。「眾生染執難捨」,染就是愛,執就是執著,堅固的執著。貪名、貪財、貪色、貪利,只要有一個麻煩就大了,可能把你一生修行的功夫完全毀掉,非常可怕。我見到好幾個,都是很優秀、很難得的,我們對他們都有期望,到最後遇到七情五欲,完了,再也回不了頭。不是不讀經,天天唸經,甚至天天講經,講的是一回事,起心動念又是一回事,跟經不相應。「故云永離三垢」,垢是汙染,三垢是什麼?貪、瞋、痴。釋迦牟尼佛叫我們捨棄的,見思煩惱裡頭最嚴重的五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懷疑)。這五樣東西斷掉,證阿羅漢果,真正成為佛弟子,超越六道、十法界。通常這些回小向大的阿羅漢,他也住在世間,幫助世間人聞法修行。所以小乘法師也講經,他不是不講,他講的經比較淺一點,非常適合初學,他也教化眾生。我們也不能小看他,也不能夠輕慢他,小看、輕慢都是罪過。

他能「令眾生遊戲於神通之中」,他自己用神通來接引眾生,「遊者如水之流行,戲者安逸閒在也」,有的地方講自在,安逸自在。「蓋表任運於神通之中,自在無礙,故曰遊戲神通。」佛菩薩教化眾生,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遊戲神通。遊戲神通他沒有分別執著,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還沒有起心動念,這真高明,真難得。

今天有同修打電話告訴我,東北有一位法師成剛,我跟他見過幾次面,他的道場我去訪問過,長春的般若寺,前幾天往生了,很難得。我今天,我們把講經功德迴向給老法師。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淨空法師:怎樣唸佛

有許多同修說:“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念,一念佛的時候妄念就多(唸佛就是念阿彌陀佛),請問如何是好?”這是很大的誤會!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的。說實在話,我們一天到晚妄念紛飛,只是沒有覺察到!這一靜下來念佛,這才注意到:自己的妄念原來是這麼多。心裡頭妄念紛飛,怎麼辦?妄念隨他去,不要去理會。你愈理會,妄念愈多,愈止不住;最好的辦法是把注意力轉移,不去理會它,妄念自自然然就會減少。譬如我們唸佛,我們整個精神都集中在佛號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只要注意佛號不間斷,妄念隨他去——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一律都不管。只要把全部精神貫注在這一句佛號上,這句佛號就有力了!有什麼力量?有滅妄念的力量。有很多人不懂得這個方法,妄念一起來,他就不敢唸佛了,他覺得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念,一念佛的時候妄念就多,這是大錯特錯!他這個錯誤的觀念,也就是他的這個妄念,把佛號滅掉了,這個不得了!所以有這種情形的同修不要害怕,一定要用佛號去滅妄念,千萬不可讓妄念把佛號滅掉,那就沒法子了。把注意力全神貫注在佛號上,妄念一天比一天減少,這就是好的境界;幾時唸到妄念沒有了,這就是功夫成片。妄念雖然沒有了,煩惱並沒有斷,這叫功夫成片;妄念沒有了,煩惱也斷了,你就得一心不亂。——————————————————

淨空法師:如何才是老實唸佛

我們生在末法,佛教我們修淨土法門。該如何修?佛勸導我們,老實唸佛。【唸佛就是念阿彌陀佛】老實這兩個字的意思不好懂,你如果還有妄想、還有憂慮、還有牽掛,你不老實。總而言之,還起心動念,這就不老實。什麼叫老實?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心裡什麼都沒有,這才叫老實。除了阿彌陀佛,你還想東想西,想這個、想那個,這哪裡叫老實?所以諸位要記住,老實不容易。我們今天說到唸佛,許多人都以為念佛的名號就是念佛,沒錯,執持名號是念佛法門十六種觀法之一,但是你用這一種方法念佛,念得能不能相應,那就看你老不老實——老實念,決定成就;不老實念,那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這一生去不了。什麼叫老實念?老實念就是真念,真誠地念。真誠念,除了這一句佛號之外,決定不夾雜第二個念頭在裡面,這才叫老實念。由此可知,老實念不簡單,為什麼?必須萬緣放下。唸佛堂的堂主常常警策大眾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才老實。有一個妄念存在,就不老實了。所以佛勸誡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一個心,這一個心是什麼?阿彌陀佛。這個心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這個心是真正覺悟的心,不迷。什麼叫迷?於一切法裡頭起心動念,這就迷了。念阿彌陀佛,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不能夾雜妄念在裡頭,這一點很重要!所以要知道,唸佛人真正做到善惡念頭都不起,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這才叫老實。老實人沒有一個不作佛的,他這一生就成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淨空法師:怎樣唸佛往生極樂世界【重要】

經上說得很多,「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往生淨土真正的道理就是心淨則佛土淨。我們用什麼方法把我們的心淨下來?就是用唸佛的方法(唸佛就是念阿彌陀佛)。唸佛的方法第一個階段就是把清淨心念出來,我只有這一句佛號,有雜念了,趕快佛號提起來。第一個念頭是雜念,第二個念頭是佛念(佛念就是阿彌陀佛),把雜念放棄了,這叫真唸佛、會念佛。就是用這一句念頭取代所有的雜念、妄念,就這麼個意思。因為雜念、妄念斷不掉,我們沒有禪定功夫,斷不掉,就用這個方法,用一念除一切念,這是第一步功夫。一切妄念都沒有了,這叫功夫成片,唸佛功夫成一片,裡頭沒有雜念。這是念佛三昧最初的階段,在佛法裡也叫做功夫成片。有這個效果的時候,往生就有把握了,我只有佛念,沒有雜念。說實在的話,想什麼時候往生都可以去,還有壽命,我不要了,我想早一點去,真行,阿彌陀佛就來接你,因為他相應。有雜念在裡面就不相應,你念,佛不來;沒有雜念,你念,佛就來。淨與淨起感應道交,淨與雜它不起感應道交。佛雖然知道,我們不管是雜念、是淨唸佛都知道,淨念他來,雜念不來。為什麼?你還有業障、你還有習氣、你還有煩惱,你必須在那裡還得去折磨。到淨唸的時候,你的業障煩惱可以放下了,他真幫助你,接引你到極樂世界。這些道理我們都搞清楚,我們一點都不懷疑,才知道這是我們這一生第一樁大事,搞別的都在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我們搞錯了。這麼單純、這麼簡單,這才是無上的妙法!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注(第一五三集)2012/1/22 檔名:02-037-0153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