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仁治四十年,為何四海昇平?

1 個回答
历来都会意
2019-06-21

我是歷來都會意,我來回答。

說起宋仁宗,我們或許覺得他不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有名,他迥異於其他朝代那幾位皇帝,他沒有豐功偉績,但他在位的四十年四海生平、國泰民安,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一、仁宗的性格

宋仁宗是在一個複雜的政治環境下登上皇位的,這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狸貓換太子

《狸貓換太子》是以宋仁宗為原型的一個故事,由此可知,仁宗趙禎身世也頗為坎坷,但是,歷史上的劉妃並非小說戲劇中那樣陰險毒辣,而是一個非常精明強幹、才華不亞於武則天的的實權派女子——劉娥。劉娥垂簾聽政期間,舉賢用能,聞言納諫,斷事公平,少任私人,幼年的趙禎,就是在這樣一個女子的垂簾之下成長的。

由於自身的遭遇與身世不的不幸,仁宗趙禎很難能可貴地體現出了一種溫文爾雅的風範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因此仁宗性格很謹慎、寬容、並且能夠隨時剋制自己。

蘇轍蘇老二在殿試的時候,以道聽途說的虛妄之言大罵仁宗不理朝政,不關心民苦,仁宗說他敢於直諫,不但不怪罪,反而獎勵了他,這體現了他的寬容。

三冗問題積重難返的時候,宰相文彥博向仁宗提出裁兵6萬,仁宗擔心兵變激起大亂,於是反覆與文彥博探討,直到文彥博詳細給他列出裁員條例和後續措施,並立下軍令狀,保證不會發生兵變,仁宗才最終拍板,這體現出他的謹慎。

仁宗一日上朝,一大臣發現仁宗臉色難看,問原因,仁宗說前一天晚上餓的時候沒有現成的羊肉,所以沒吃餓了一晚上,大臣說為什麼不重做一份膳食,仁宗回答說沒有這個先例,如果開了先例後世會學仿他,這件小事體現他能夠隨時克欲。宋仁宗仁治四十年,為何四海昇平?

二、仁宗一朝,能才輩出

仁宗在位的四十年中,諫臣有威名遠播的包拯;武將有建功立業的狄青;改革家有意氣風發的范仲淹、穩重沉厚的文彥博;歷史學家有彪炳史冊的司馬光;書法家有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詞人有奉旨填詞的柳三變柳永和運詞別緻濃麗的晏殊;理學家有大名鼎鼎的程頤、程顥兩兄弟;唐宋八大家,除了唐朝的柳宗元和韓愈之外,蘇洵、蘇轍、蘇軾、王安石、歐陽修、曾鞏幾乎全都活躍在仁宗朝,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集中湧現在了仁宗趙禎執政的這幾十年中,當然,這些人才的璀璨也是仁宗能放手,能不干涉讓他們人盡其才的原因。宋仁宗仁治四十年,為何四海昇平?

三、政治與軍事環境平和

趙禎從真宗手裡接班時,北宋在王欽若、丁謂等幾個奸佞大臣的慫恿和把持下,到處充斥著假造的祥瑞和迷信的氛圍。真宗遺詔由劉太后"權處分軍國事"。

仁宗親政後,其下令將真宗一朝假造的天書祥瑞一同埋葬,表明要在治國理念上實現撥亂反正。十年中,母子二人既有鬥爭,又有合作,勵精圖治,苦撐危局,使政局、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得到復甦,國內政治環境開始清平。

澶淵之盟以後,宋遼之間實現了穩固、持久的和平,宋仁宗繼位的前10年,一直延續檀淵之盟,遼興宗親政後,他趁宋夏戰爭之時要求宋國在澶淵之盟規定贈遼歲幣基礎上,再增加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宋仁宗予以應允,而條件是遼朝須約束西夏與宋和談,史稱“重熙增幣”。

重熙增幣後,遼、宋關係重歸於好,遼、夏關係惡化並爆發戰爭,西夏國力難支,在受到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宋、夏終於謀求妥協,於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訂立和約: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並開放邊境貿易。史稱“慶曆和議”。自此後,宋夏關係趨於緩和,維持了近半世紀的和平。宋仁宗仁治四十年,為何四海昇平?

皇祐四年(1052年),儂智高反宋,軍隊席捲廣西、廣東各地。趙禎任用狄青、餘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襲崑崙關,于歸仁鋪之戰大敗儂智高。儂智高遁走,後不知去向。

自此,仁宗一朝處於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

宋仁宗缺乏野心、霸氣和手腕,實事求是地說,宋仁宗的確談不上雄才大略,在國人的傳統認知中,他在歷代帝王之中算不得傑出。但他寬容、謹慎、能剋制自己的性格使得很多有能力的大臣擁有很多的話語權,這給了很多實戰大臣大展拳腳的機會,同時他營造的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與相對和平的國際格局給了能臣干將很好的發揮舞臺。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所以宋仁宗開創了為後人稱道的“嘉佑之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