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的老照片,解決了農村80後20多年未想明白的問題
70多年前的老照片,解決了農村80後20多年未想明白的問題
70多年前的老照片,解決了農村80後20多年未想明白的問題
70多年前的老照片,解決了農村80後20多年未想明白的問題
70多年前的老照片,解決了農村80後20多年未想明白的問題
70多年前的老照片,解決了農村80後20多年未想明白的問題
70多年前的老照片,解決了農村80後20多年未想明白的問題
凡人摸史
1/6 歷史是什麼?就是消逝與延續。很多永不回來,很多一直都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照片,是赫達·莫里遜拍攝的。她是德國人,1933年起在中國生活了13年,拍了很多照片。後來,她把底片和照片都捐給了哈佛大學。
2/6 正是她的作品,讓我們領略了七八十年前中國人的生活。作為一個80後,我懂事的時代,其實離她拍照的時候,不過四五十年,說久不久,說近不近。看到這些照片裡的事,很親切。像編竹簍,雖然自己沒做過,但小時候,家裡總會請篾匠編席子、做凳子。我總奇怪,他們的手,為何能那麼靈活而不怕被竹纖維扎傷。
3/6 這件事,我也做過。不過,90年代,我們池塘裡的蚌殼子,比這個大多了,開口一側頂部,殼邊伸出外溢,像半個翅膀一樣。將蚌剖開,就成了一雙翅膀了,所以又被稱為飛蚌殼。蚌肉好下酒,但洗起來實在太麻煩。
4/6 水也沒少澆。正是這種大木桶,雖然從池塘到菜土不過三十米,但架不住那時才十來歲啊。人才兩個半桶高呢;得把扁擔的鉤索縮短才挑得起,累得夠嗆,最怕父母安排這樣的任務了。看過這張照片才知道,原來還能這樣省力。要知道,我都是一瓢一瓢澆啊。
5/6 說到種田,那更是滿肚的苦水要倒。雙搶啊、秋收啊,月亮還掛在天上就出早工,中午太陽正烈呢,就又到田裡去了,晚上星星不出來,不能回家……不吐糟了,都是過去的事了,現在都已是收割機,也只種一季,算是苦盡甘來吧。但有一點,我一直沒搞清。為何會把打穀機,稱為扮桶呢?看了莫里遜的照片,我才一下明白過來了。
6/6 原來,當年是這樣收稻子啊,真是一個桶,拿稻穗朝上面砸(我們這的土話:扮)以脫粒,實在是太形象了。(左上是我用過的那種扮桶 本文照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屬哈佛,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019-05-0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