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10 個回答
好人长安君
2019-06-20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首先亮明一下我的觀點:並不會有很多公司效仿,有也是極少量的。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一件事——華為為什麼會推出備胎計劃?

我要說的並不是任正非的憂患意識,而是想問為什麼是華為,而不是中興,或者其他被制裁的企業拿出備胎計劃來?這個問題很值得思考。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華為有任正非,因為任正非有一群像自己一樣的人。華為高層的思想決定了他們在很早前就感受到了危機感,並且能夠為這種不知道何時會發生的危機做準備,這需要魄力和眼光。

而這種魄力和眼光,恕我直言,全世界很少公司會具備。而有此眼光和格局的企業也不會等到華為這個時候做出了備胎計劃而去效仿。

真正會去效仿的企業是那些意識到自己的發展困阻,與此同時在行業中有著雄心壯志的企業,而相信我,這樣的企業也不會太多。

因為企業的發展狀態本身就決定了某些東西,比如說公司的管理文化,比如說公司的使命和未來願景。而這些東西,絕不會因為別的企業突然之間整出來一個大事件,自己也深受觸發,就可以去改變的。

就像一個酒鬼清醒時意識到喝醉害人害己,但依然很容易故態復萌一樣,企業的發展很多時候事關整體氛圍和一貫表現。

這也是很多小企業老闆們聽了許多MBA課程,瞭解很多跨國企業的管理故事,並且總結得頭頭是道,到了自己去管理公司,公司依然渾渾噩噩的原因。

以上。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IT老菜鸟
2019-06-22

首先,全世界現在已經由很多公司在暗地裡整自己的備胎了。近的不說,去年被整的欲仙欲死的中興通訊,以及同樣有被美國加黑名單之患的海康威視、大疆等高科技企業,現在應該都明著暗著在準備自己的"備胎“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從中國的科技企業的角度來看,只要中國不放棄中國製造2025,美國這把制裁的劍就會一直懸在頭上,美國現在又是明著耍流氓,前有中興後有華為,所以這些被美國釘上的企業不得不防。


我們看中興,去年被美國製裁後萎靡不振了一段時間。最近有兩個新聞也很有意思,一個是中興微電子研究院的芯片已經有能力了,一個是中興最近國產操作系統挺火。這也就是說,大家都在想著辦法來避免這種極端情況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前幾天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新聞,歐洲一些國家和企業聚集在一起準備推出“歐洲處理器計劃”,預計在2021年推出自己的第一款芯片產品,所以歐洲這種美國的傳統友好的發達地區都已經明顯感覺到了陣陣寒意,何況是其他美國看的不爽的地區的公司


美國開了一個很壞的頭,我覺得這個說不定是美國衰落的開始,這種看到他人先進就要斷供打壓這種做法,損人不利己。假設大家都搞出備胎了,以後還有美國什麼事情呢?對科技來說,從來沒有打壓就有效的。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所以至少從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來看,應該都是有自己的備胎計劃的,全球非美系的高科技企業,業應該在考慮這點,畢竟脣亡齒寒。而且,我覺得美國自己也在搞針對中國的備胎計劃,例如中國的稀土以及全球絕無僅有的稀土加工能力


下面有人說華為完勝,這個也有點過了。華為總裁任正非講的很明白,華為的業績在兩年內肯定不會有大的起色。所以備胎終究是備胎,備胎轉正既需要時間,又需要被認可,所以這段時間會又一個下滑期無可避免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而且我們要知道,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華為這樣的研發能力。華為有海思(海思的IC能力全球至少前10的),而且華為有自己的2012實驗室等研究部門,中國的其他公司很少能像華為這也可以頂得住,能和美國硬剛。簡單的想想,假設中國其他手機制造商被美國製裁,他們到哪裡找高端芯片的備胎呢?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所以,我覺得現在大部分領先美國的科技公司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但是遺憾的是,即使他們有計劃也不一定有這個能力。備胎備胎,哪那麼容易轉正的呢?

客家伙头军靖哥
2019-06-18

華為這次是完勝的,本來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統是開源的,但在政治壓力與威懾之下就變像閉源了,也就是原來的砂石路你可再行,最新發的高速板本你華為不能用了,那開什麼源?蘋果有自家操作系統,但作為它有沒有後門的安全問題你信得過麼?另外三星早幾年也搞過自家操作系統,就因為三星是上市股份公司,據說‘黴國″佬的股權,就佔去了三星的33%,我個人認為它就有惡意控股的成份,高通,谷歌,SD協會,Fivi聯盟等等公司,都一致封殺華為,在這個生死關頭,華為能及時拿出自家的備胎計劃應對,這個‘鴻蒙″操作系統的確殺傷性核彈,確令黴國四大高科技巨頭打臉了,至於華為5G技術的世界領先,黴國佬最少要二到三年才能趕得上,今曰華為返將了黴國佬一軍,索償十億美金專利費,好!實在好!那麼世界各國的小公司,想搞像華為一樣的備計劃,那是不可能的,並不是錢可以解決的問題,有賊心冇賊膽,再想做也只是庇胎一個,我是講真話,絕對不是開國際玩笑,尊敬的看官大人,我說得對麼?

曹厚捷
2019-06-20

有心仿效的公司會很多,有能力仿效的企業其實很少。

要知道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是需要實力的,那就是你得有足夠多的雞蛋。

大多數企業還在苦苦追求怎麼樣獲得一個雞蛋呢,還有企業拿到了兩個雞蛋後,非要尋思著怎麼吃掉它,這頓韭菜炒雞蛋,下一頓來個水煮雞蛋,然後是滷水雞蛋,再是隔水蒸蛋。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縱有一些企業比較有眼光,肚子扁扁把雞蛋用於孵化也是需要忍受肚子饞蟲的誘惑。

華為能夠做到未雨綢繆,早早謀劃備胎計劃,源自華為這家企業三個重要的性格特質:

一是強烈的居安思危意識。

在中國眾多企業中,華為是最具危機意識的企業之一,早在2000年,在華為電子行業蒸蒸日上,全體華為員工充滿信息的時候,任正非用《華為的冬天》這篇文章,展示了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和失敗。而過去的19年裡,華為多次展示了這種危機意識,更具典型且引起爭議的是華為多次進行裁員,變相優化人員組織結構,激化人力優勢。根據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的說法,這一次曝光的備胎計劃其實是十幾年前華為“極限生存”危機意識的衍生品而已。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二是長遠的戰略眼光和不計短期效應的支出。

華為的備胎計劃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需要長遠的戰略眼光,還需要投入龐大的資本,到底有多少?任正非說:太多了,都說不清楚。而2004年華為海思成立時,任正非也透露過:“我給你4億美金每年的研發費用,給你兩萬人,何庭波一聽嚇壞了。但我還是要給,一定要站立起來,適當減少對美國的依賴。”要知道,這個僅僅是華為海思成立之初的投入,而如今華為海思的研發工程師早已超過這個數字。根據已公佈的數字,華為2018年在工業研發的投入達到了113.34歐元,位列全球第五位,更可怕的是研發佔銷售比率長期保持在14%以上。

所以說,備胎計劃不是你想備胎就能備胎的,你至少貌美如花,有足夠的資本才能有備胎,不然你連拍拖的資格都沒有,醜女哪裡來的備胎?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三是技術驅動型的企業性格。

有些企業是貿工技的性格,我沒有說誰,別亂聯想,但要說哪家企業是純粹的技術驅動型,華為肯定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看看一組數據吧,2018年華為公司共產生了5405件國際專利申請,截至2017年12月31日,華為累計專利授權74307件;申請中國專利64091件,外國專利申請累計48758件,其中90%以上均為發明型專利。請不要把發明型專利和外觀專利混為一談。有些人會說,華為的技術使重量不重質,沒什麼核心競爭力,這些人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覺,純粹是因為華為像ARM那樣靠專利營收混飯吃而已。要求美國最大的無限運營公司威瑞森無線就專利使用支付10億美元的專利許可使用費用,還被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抹黑為“專利流氓”,甚至要提出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的修正案,要求立法禁止中國華為公司通過美國法院向美國企業索要專利賠償。當然,也只有這種有著技術基因的企業,才會那麼執著於在芯片產業鏈上構建起龐大的“備胎計劃”。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所以說:那些想要仿效備胎計劃的企業,大多數充其量只是分散風險,防止企業崩盤,真要按照“極限生存”的標準構建起“備胎計劃”,真的很難,當然也少之又少。

阿布96697091
2019-06-24

像中興這樣的企業,根本不會去做備胎計劃,因為他們沒有憂患意識,包括現在的所有中國國企,因為國企的後背是中國政府,華為背後只有他們自己,有些人認為華為背後一樣有中國政府,華為是一傢俬人企業,或者說全體企業員工的持股企業,如果華為倒閉了,誰會同情華為的管理層,如果華為倒閉了或者破產了,誰還會在意任正非以及華為的管理層,所以國企根本沒有資格和一個合格的私企比,因為他們為生存而奮鬥。

EricZ93255841
2019-06-22

這是個好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管理過稍大一點的企業的人,尤其管過供應鏈的,都知道採購有個基本原則,就是儘量不要依賴一個供應商,至少有兩個,量大的話,應該有3~4家。太多了也不好,管理成本高,但如果只有一家,風險就太大了。且不說價格的問題,萬一這家供應商出點問題,你的整個業務就垮了!所以即便第二、三供應商價格貴點,質量差點,你也得用,可以少給點份額,但不能不給,不能把它弄死。這是供應商管理的基本策略。

那這跟備胎有啥關係呢?其實華為最早的備胎計劃,並不是防備中美關係惡化的,就是為了防備供應鏈風險,確保業務連續性的。因為華為所從事的行業比較特殊,技術要求比較高,供應鏈相對是比較脆弱的,很多器件,全世界可能真的只有一、兩家能提供。或者說表面上看不只一家,但一直溯源上去,源頭上就一家。手機芯片就是個典型,你可以用高通、聯發科、展訊,但說到底都是arm的指令集。這種供應鏈形態下,即使沒貿易戰這事,風險其實還是挺大的。備胎計劃一開始本來只是為了對衝這個風險的,只對重要的、風險大的器件搞備胎。業界沒法滿足供應安全,只能自己動手了。備胎其實也用,剛開始成本高、性能一般,少用點,成熟了就多用點。但也不會只用自家的,道理和一開始講的一樣,只用自家的,萬一出點問題,業務還是會垮。所以任總講即使有備胎,我們還是買美國人的東西,不是裝B,完全是在商言商。這點上,方舟子確實啥也不懂。

所以說,所謂備胎計劃只不過是為了應對供應鏈風險的一個基本操作,並不是多玄多牛的一舉措。可以說任何一個大一點的企業都會考慮這個事,只不過做多做少而已。

比如騰訊,它的數據中心裡頭,肯定不會只用一家的設備。貿易戰這麼凶,它肯定要考慮,哪天所有X86都買不到或不讓買了,它的業務怎麼保證的問題。至於是自研還是找夥伴,只是策略問題,備胎是一定要有的。其它企業莫不如此。

未泯双瞳
2019-06-20

華為的備胎計劃,其實並不難理解。前段時間華為因為準備推出5G計劃,遭到了美國的瘋狂打壓,谷歌方面更是終結了和華為的合作,不過這並不影響華為的5G行動,華為隨後就拿出自己研究的系統並註冊了“鴻蒙”專利,一個備胎計劃完美呈現在大眾面前,令無數華人拍手稱讚。 華為的行為用我們的網絡用語就是正面剛,面對美國的打壓絲毫沒有退讓,反而愈挫愈勇。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不過更多的人這一次被華為圈粉的原因主要還是華為作為中國的企業,這一次採用的備胎計劃,簡直太爭氣了。因為換做以前沒有外國的技術支持可能很多的中國企業都面臨著隨時倒閉的風險,但是這一次卻給了那些試圖用經濟打壓的方式來擾亂市場秩序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並告訴他們沒了你們我們照樣可以。那麼華為的做法對世界上其他企業會不會有影響呢?大家會不會也都效仿華為,制定自己的備胎計劃呢?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一個成熟的企業就算沒有看到華為的備胎計劃,也該明白“靠山山會跑,靠樹樹會倒”的道理。所以要想他們的企業能夠真正的生存下去,不能僅僅依靠別人,還要懂得自己創造,尤其是核心技術。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格力,當年格力有一句廣告詞叫“格力掌握核心科技”,當時因為是成龍代言的大家都說格力的結局會很慘,具體原因大家應該都懂,但是看看現在格力影響力在中國甚至比海爾和美的還要大的多。所以只要有核心的東西,真的什麼都不用怕。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而華為這次的備胎計劃,其實也算不上備胎,因為華為以前的操作系統用的是別人的,如果用的是自己的我想這個“鴻蒙”系統才能稱之為備胎。不過主要的就是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就必須有自己的技術,不能僅僅依靠別人,萬一哪天對方不跟你合作,那豈不是要徹底玩完了。所以我覺得有能力的企業都會想到這一點,如果能力欠缺的可能還要再等些時日,但是遲早會這麼做的。

最後想說的就是,雖然說做事情之前給自己留後路不好,但是不留後路真的是生存不下去。所以所有企業都應當像華為一樣,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罗氏虫社
2019-06-20

我覺得是不會的,因為全球範圍內類似華為這樣的企業可不多見!而且不同國家不同環境不同創始人其所造成的成長曆程會完全不一樣,自然最終導致的結果也就完全不同。

1、國家:在全球環境下,面臨歐美西方進行技術封鎖的國家並不多,因此在沒有技術封鎖的前提下,很多人根本就沒有獨立自主自立根生的這種觀念。既然沒技術封鎖,顯然就是想買就買,缺啥就買啥,直接拿來主義就好。而我國則完全不同,西方是有技術封鎖的,而且很早前我國就是提倡獨立自主自立根生這種思維的。

2、環境:華為是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知道如果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其會受到外界的很多限制。同時,通信領域這個行業技術壁壘高,競爭激烈,尤其是還有一大票的歐美髮達國家的公司,如果沒有掌握自研的技術不要說發展如何,怕是存活下去都困難。這種發展歷程,能讓華為充分認識到自主研發的重要性,掌握核心才能更好的發展。

3、創始人:任正非的格局和戰略眼光無可挑剔,可以說難在全球範圍內能找出這樣一個相同的人來。而任正非能有現在的戰略部署,一定程度上和其當年所處的環境和成長曆程相關。他們那一代所經歷的很多,也知道當時我國各方面的情況,也深受第一代領導人的影響。所以,不是所有創始人都能模仿任正非,也無法做出任正非這樣的決斷。

因此,如果其他公司不具備上述的經歷或者因素,就很難有強大的動力才讓自己掌握核心技術,來搞自己的備胎計劃。

此外,搞備胎還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最大的因素是資金層面。想要搞自己的備胎就需要單獨成立對應的研發部門,並且下撥對應的鉅額研發費用。畢竟備胎都是脫離當前體系的,相當於是自研一套體系出來。那如此大的研發資金,你覺得董事會同意嗎?各廣大股東能同意嗎?要知道那些上市公司都是要利益的,沒人多少人能接受長達數10年的鉅額資本投入,最要命的大量投入後還不一定能做成。備胎這條路所蘊含的風險,怕不是眾多投資者能理解的。

因此,備胎技術真不是誰都想搞就能搞的,需要企業領導人能有足夠堅強的意志和定力,並且能長期掌控企業,同時還得保證大量研發資金的投入,並且這些資本的投入能不影響當前的企業正常運行。放眼全球範圍,怕是找不出能和華為類似的企業。那些上市公司和以職業經理人為領導層的公司基本上都不可能這麼操作,他們只為股東服務,只為短期利益服務。備胎?不存在的!


感謝閱讀,給點個贊鼓勵下吧,歡迎關注【羅氏蟲社】,謝謝~~

木石心志
2019-06-20

我認為對於企業B計劃這件事情,其實每家企業都會有所準備吧,尤其是在技術研發方面,無論是主動探索還是研發方向出現問題,都會讓企業存在一定的技術儲備,不過這裡面會涉及兩個問題,一是企業B計劃的正確性,也就是這些B計劃是否符合未來市場發展的規律,如果符合我們還可以稱之為B計劃,如果不符合那也只能算是廢料了,二是B計劃的成熟性,這關係到企業的實力跟決心的問題,比如說這次華為拿出的B計劃吧,其厲害就厲害在華為的B計劃已經成熟到可以直接應用的地步,但其他很多企業的B計劃頂多也就算是有個方向,或者進行了一些投入了而已。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所以講啊,居安思危則四個字每家企業都會,但企業之間的差異之處就在於,對B計劃的方向與決心如何了,而與此同時還會受到企業資源實力的影響,華為這次可謂是給其他企業做了一次表率,在面對美國傾全國之力進行打擊的情況下,非但自己沒有收到致命打擊,甚至還能見招拆招,在5G網絡建設、智能終端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更是獲得了全球不認同美國的所有消費者的贊同,這一點真的是其他很多企業都望塵莫及的。

畢竟根據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的說法,早在十幾年前華為在“極限生存”假設的前提下,就開始在操作系統、芯片、通信技術等多個領域進行持續的研發,華為目前內部的幾套流程體系,其實對於企業成本、效率、營收是有比較高的要求的,而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夠十幾年如一次的做著短期之內沒有回報的研發工作,這種決心一般企業是不絕對做不到的。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我相信經過這次的華為事件之後,其他企業,尤其是其他國內企業,必然也會對未來的競爭態勢做出自己的推斷,並再次基礎上指定出自己的B計劃,而且這種B計劃並不一定會限定在研發領域,任何有助於提升自己競爭力的方式都可以,比如資源整合、產業鏈合作等等,總而言之,企業的發展環境是變化無常的,而唯一能夠克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的方式,就是要有自己的B計劃,甚至C計劃,當外部環境突變的情況下,自己不至於會束手就擒。

以上是我對此事的看法,喜歡的可以添加下關注哦~
自華為拿出備胎計劃以來,全世界會不會有許多公司以此效仿,來定製自己的備胎?

小白科苑
2019-06-21

這個肯定的,有好的老師就一定有人學的。這是好事,注意避免畫虎類貓即可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