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10 個回答
乔鞅
2019-04-01

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第八》,對這句話最常見的理解是: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而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由於這種最常見的理解,幾千年來,孔子被人冠以“愚民政策”的鼻祖,因為他們認為,孔子主張對老百姓就是要讓他們服從領導、聽從指揮就行,而不需要懂得更多、更深的道理。這成為近代人們指責孔子愚民的主要罪證。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實際上,對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可以有四種理解。

其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應該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持這種觀點的人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他們認為這是人們對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斷句不對,應該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說:老百姓如果知識水平和能力提高了,有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了,就應該要給他們政治自由,也就是要給他們行使民主權利的自由;如果老百姓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還沒有提高,還不具備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那就應該要教育他們、訓練他們,使他們逐步具備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其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應該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康有為、梁啟超也斷錯了句,他們認為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應該這樣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說:要看看這個社會形勢和老百姓的素質、能力,如果感覺條件成熟了,可以給老百姓民主的時候,就應該給老百姓民主;如果感覺條件還不成熟,還不可以給老百姓民主的時候,就要先教育他們、訓練他們。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其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孔子說的這句話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對老百姓,就是隻要叫他們照做就行了,而不需要讓他們知道理由,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句話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並不是人人都能站到很高的層次去理解一件事情或者一個問題,如果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對任何人都要交代清楚所有的來龍去脈,都要告訴他為什麼這麼做,往往會會把事情越弄越複雜,適得其反。事實上本來就不需要每個人都弄明白做一件事情的理由和所有的來龍去脈。就好比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只要知道“1+1=2”就行,至於為什麼會“1+1=2”則是極少數像華羅庚、陳景潤這樣的數學家去研究的課題,我們絕大多數人壓根沒必要去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奧妙。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其四,應該鼓勵和提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很多時候,我們應該鼓勵和提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要做一件事情之前,你先就苦口婆心、費勁口舌告訴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的好處是什麼、壞處是什麼,諸如此類的說了一大篇的大道理,或許壞處更明顯,反而給他增加了額外的、不必要的思想負擔,讓他對不可預料的結果趕到害怕,嚇得不敢行動了,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那不是更加糟糕了嗎?的確,有的事情就是如同“小馬過河”一般,要憑著一股子年輕氣盛的衝勁去試、去闖、去做;而不能事情還沒做,卻先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論證、去求證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否則,天下什麼事情都幹不成,什麼機會都會消失殆盡了!

繁花若雪202
2019-02-17

孔老二這老頭,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推行仁義道德,而他的仁義道德。都是君臣,都是禮教,都是階級,是肉食者的套路,都是讓百姓怎麼不會反抗,是統治者的仁愛。

腦子裡整天想的都是千秋萬代,怎麼樣讓統治長治久安,而不是普通百姓的幸福安康。

那麼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很清楚了,沒有思想的人最為麻木,最容易統治,不知道反抗。

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啥意思?就是儘管指使差遣他們,別讓他們知道自己都做了啥。

為啥?

因為這些統治者就是隻知道驅使差遣老百姓去幹活,辛苦幹了的成果卻不給百姓分享。自己獨吞佔用了。你說這麼無恥無德,他們能讓百姓知道嗎?

要是百姓知道這些統治者都這麼貪婪,這麼黑,還這麼蠢,直接就把他們都推翻了。

走自己的路8501
2019-08-14

經過兩千多年的皇權統治,那些自詡為天子的竊國大盜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統治,把各種各樣的思想,都貼上儒家的標籤。其中之一就是愚民政策。但是,說孔子要愚弄百姓,那簡直就是誣陷。孔子是提倡有教無類的教育家,怎麼會愚弄百姓。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論語.泰伯篇》,原文如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要正確解讀這句話,就要聯繫上下文。

前兩句:

曾子說:“讀書人不能沒有恢宏的氣度與剛毅的性格,因為他承但重任而路途遙遠。以行仁為自己的責任,這個擔子還不沉重嗎?直到死的時候才停下腳步,這個路程還不夠遙遠嗎?”

孔子說:“啟發上進的意志要靠讀書,具備處世的條件要靠學禮,達成教化的目標要靠習樂。”

後兩句:

孔子說:“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窮困,就會出亂子;對於不仁德的人和事,憎恨得太多,也會出亂子。”

孔子說:“即使一個人才華卓越,有如周公,如果他既驕傲又吝嗇,其它部分也就不值得欣賞了。”

前後都是在談論人的學習和修養問題。中間這句話肯定也是如此。

流行的解釋有:

一: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沒必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

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讓他們聽命;若不可任使,就讓他們明理。

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須加以引導。

這三個解釋都與上下文脫節,應該不是正解。

正確解釋的關鍵在於對“可”的字的解釋。在《說文解字》這部最早的字典中“可,肯,許詞也”,“可”應理解為肯定、認可。 這是最接近孔子時代的字典給出的解釋。

聯繫上文,“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正確的解釋應該是:

孔子說:“啟發上進的意志要靠讀書,具備處世的條件要靠學禮,達成教化的目標要靠習樂。詩、禮、樂是教育民眾的基礎,百姓認可這些,就不要干涉他們,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百姓不認可,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

無月文化馆
2019-03-19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論語》中的這句話,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議。

一種論調認為這句話是宣傳“愚民”思想的,另一種論調則認為不可能,這一類具體的解說非常多,歸根結底都是駁斥愚民,而另行解釋美化。兩種論調水火不相容。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其實《論語》當中很多語句都往往有歧義,這和《論語》的敘述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論語》是孔子的徒子徒孫們編集的,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直接以“子曰”開頭,沒有上下文。加上中國文字本來就一字多意,沒有上下文的聯繫,自然就可以生出很多種解讀來。

孔子一生說過很多話,《論語》不是他自己寫的,是身邊的人,以及徒子徒孫們記錄的。什麼時候記錄的?就是在他們聽的時候記錄的。

有些話,孔子這次是這麼說,或許過一陣,他的思想得到精進,再說的時候,出口的話可能就會改變,但《論語》中有可能記錄的是上一次講的那一句,因為記這句話的人在下一次的時候沒有在場聽孔子講課。

這是很常見的事,經常表述自己想法的朋友一定會有這種體會,很多思想就是在表達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的。

沒有上下文可以聯繫,由數個旁人編集卻沒有孔子自己對所記錄的話語的意見,這些都是《論語》的問題。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認為這句話“愚民”的,是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句話的,而與此相反的,是從孔子的“聖人”身份上來理解這句話的。

我知道我說這樣的話,很多朋友會過來噴擊我,說我幾斤幾兩,在這裡大放厥詞。

但是這是我自己的一點想法,不管你認不認同,這都是我的考量,我也沒有打算尋找認同者。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回到正題,我怎麼理解這句話。

孔子的思想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對待個人,他教化世人“修身、齊家”;另一部分對待君王,他指導君王“治國、平天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是用來指導君王“治國、平天下”的。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知,接近於智慧的意思,但比智慧更進一步,有領悟透徹,洞悉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王)可以引導人民,不可以使他們“知”。

先不要去討論這是不是愚民思想。首先來看孔子的這句話,這句話並沒有錯。

我前面說過了“知”是高於智慧的一種概念,假使人民各個都有“知”,那還怎麼管理。對於一個穩定的社會組織來說,太多的想法不見得會給社會帶來安定,尤其在君主封建時代,金字塔的頂端只有一個人,如果管理的人民各個都有“知”,每個人都不服其他任何人,這個世界太瘋狂了。

政治有一個特性,就是真相和對外公佈的情況相差千里。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不可使知之”,不是說不讓人民有知識,這樣解釋太荒謬了,如果是這個意思的話,孔子就應該先把他的徒子徒孫們殺掉,以身作則。對於“知”的理解,非常重要,不理解這個字,還是不要看《論語》了。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無獨有偶,“郭店楚墓竹簡”(於1993年10月出土)記載版本為: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這個版本的出世,進一步解釋了這句話,我估計這句話就是孔子在另外一次講話時,所做的升級完善版講話,然後有個徒子徒孫給他記下來了。

“道”,可以簡單的去理解為引導,道路不就是讓人沿著路走,有引導的意思嘛。

如果要深解,即老子所說的“道”,關於道的解釋,必須看老子的,因為老子最接近於道。老子的“道”就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無為而治”

郭店版的解釋:(君王)可以順勢引導人民,不可以使人民太過聰明(有想法);人民可以因勢利導,不可以強迫(強行的,逆勢而為)。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為什麼不能強迫,因為強迫就會有反抗。

一個政治家的水平高低,就看同一件事,在他的政策下,人民是高興著去做,還是抱怨著被強迫做。

這是很高的智慧,放到一個小家庭來,聰明的老公,總是很會哄老婆,哄著老婆為他做很多事,而不開竅的男人,則不懂得這些,即使在女人不高興的時候,還在那裡一個勁講道理,甚至對吵發脾氣,最後不但問題沒解決,兩人還要鬧冷戰。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其實沒必要去談這句話是不是愚民,因為這句話是給君王、統治者看的,不是給小老百姓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本來就站在對立面。打個比方,就像股市裡的莊家和散戶,莊家的想法讓散戶看了,散戶肯定氣的要死,因為莊家就是把散戶當成傻子來玩的。

放在統治者的立場,他就該這麼做,這是君王的智慧。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原創作品,請勿抄襲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梦露居士读文史
2019-03-16

《論語·泰伯》中記載了孔子說過的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引起了千古爭議。有些人認為,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即只能讓百姓順著統治者規定的道路走,不能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什麼。還有些人認為,這句話的應該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覺悟高,就由著他們去做,覺悟不高,就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那麼,這句話的本意是什麼呢?如果不是考古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可能我們永遠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且聽居士我慢慢道來。

首先,把這句話讀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肯定是錯誤的,因為正如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所說,這不符合先秦時代人們的語言習慣。如果要表達這個意思,孔子會說:“民可,則使由之,不可則使知之。”

那麼,孔子真的是認同愚民思想嗎?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共804枚,包含著有字簡730枚,其中有多種古籍。在郭店簡中,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篇戰國時期的儒家著作《尊德義》,其中就隱藏著解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尊德義》中說:“民可使導之,不可使知之。”與《論語》中孔子的話如出一轍,只不過把“由”字改為了“導”字。但接下來的這句話就很耐人尋味了,《尊德義》說:“民可導也,而不可強也。”也就是說,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者用“強”字來解釋“知”字,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可以被引導向正確的方向,但不能強迫他們做事情。

那麼,為什麼要把“知”解釋為“強”呢?其實,在先秦時代,“知”字與“折”字是可以通用的。比如荀子《勸學》中“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這一名句,在《大戴禮記·勸學》篇中寫作“鍥而舍之,朽木不知”。所以,孔子說的這句話中,“知”通“折”,也就是“強迫”的意思。而“由”字也是一個通假字,通“迪”字。

所以,孔子這句話的本意是:“民可使迪之,不可使折之。”意思是:對於老百姓,統治者可以啟迪、教化他們,但不能強迫他們,讓他們折腰。

綜上所述,孔子向表達的並非愚民思想,恰恰相反,孔子重視對民眾的教育。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都市修道人
2019-03-08

看到很多人在斷句的,實在是不忍直視,這就像魯迅說了一句“早上好”,你們卻非要拿去分析,“早上”代表了什麼,“好”代表了什麼,凸顯出什麼魯迅的高潔情操,抨擊了舊社會的黑暗,試問在那裡誇誇其他的諸位,是閒的無聊嗎?

我可以鄭重其事的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某些人可以讓他們去做,但是不必讓他們知道原因”,這句話沒有任何問題,也沒有歧視任何人,這是孔子所倡導的,為人處世的一種行事準則。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人分三六九等,這不是聖人規定的,而是百姓世俗所定製的,甚至還有“三教九流”類似的說法。聖人雖沒有將人劃分為“三六九等”,但對不同的人,卻明確指明需要有不同的相處方式!

一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是對朋友的相處方式。朋友就該以禮相待,而不能因為“慣熟”而丟失起碼的禮數!

二則,“三人行,必有吾師”,這是對所有人的相處方式。對任何人都保持謙虛,這樣才能看到他們身上的優點,並加以學習。“鼻孔朝天”,一副“老子天下第一”樣子的人,別說看到某個人身上的優點,恐怕眼界高的“老天爺”都快不放在眼裡了。

三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對愚昧無理之人的相處方式。一個人愚昧無知,卻還固執己見,要是和這種人講理,那永遠都不會有結果的,吵贏了,他不服你,也不會認同你是正確的,吵輸了,你的道理連他都講不過,難不成你也要和他一樣,信奉歪門邪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事情不要讓他們知道那麼多“為什麼”,否則這種人刨根問底,卻還固執自己的“歪理邪說”,到最後,可能什麼都搞不成。

《愛情公寓》裡有段兩人去吃飯,男方問女方吃什麼,女方回答“隨便”,男方反問“吃龍蝦?”,女方回答“不行,因為。。。。”,這樣來來去去許多回,到最後什麼也沒吃。這就是典型的蠻橫無理的作為。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a08f000445cd3841a31f", "vname": "", "vid": "v02019a40000bi0gop8858ljlf0cefv0",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1c0000000b2313f780823",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1a08f000445cd3841a31f", "video_size": {"normal": {"duration": 76.0,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2349776}}, "md5": "d8fc1b46d0ae8f3e09ee101ff0974a5c", "duration": 76.0, "file_sign": "d8fc1b46d0ae8f3e09ee101ff0974a5c", "thumb_uri": "1a08f000445cd3841a31f", "vu": "v02019a40000bi0gop8858ljlf0cefv0"} --}

大家產生眾多異議,無非是因為一個“民”字,有些人將這個字理解為“百姓”,讓百姓做,不讓百姓知道,所以會認為這是歧視,瞞哄“百姓”的歪理;有些人則將這個字理解為“民眾,某一集體”,不讓下屬員工知道,讓他們去做就行了,所以會認為這是統治者,不尊重下屬員工,豪取搶奪的手段。這些都是錯誤的!

民,在《道德經》中,也有同樣的運用,指代的是百姓,蒼生中的某一部分特定人群,而不是指代的全部!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正確的理解,應該是:

不推崇“為民服務,好人好事”這樣的名氣聲望,就可以使爭名奪利之人,去做實際的事情,而不是窮盡心思去“爭奪名利”;不炒作稀有的物品,就可以使心有慾念的人,即使心生貪念,也不會做“偷盜”之事,不值錢的東西,偷盜了,又有什麼用呢?;不挑逗玩弄人們的慾望,就可以使心智不堅定的人內心不被慾望填充,不去禍亂別人。

舉個例子,校園中,老師大力誇讚某個學生的成績好,這也好,那也好,那麼所有學生都會為了“成績”而窮盡自己的思維,作弊手段,層出不窮,也因此對真正重要的“品德”卻是置若罔聞。另外,如果“成績”努力就可以做到,沒有幾人會選擇“作弊”這樣的方式!這就是“不尚賢,使民不爭”!

如果曲解了“民”的含義,那麼老子的這段話,可能就成為了統治者操縱人心,掌控百姓的謀略術數了。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很多人,思想境界處於“呀呀學語”的境界,卻強行去理解解釋“百米幾點幾秒”這樣高境界的人,到最後是不倫不類,甚至可能還歪理邪說。

先賢智慧高深,必定有可取之處,所以在詆譭聖人智慧的同時,首先要做到能夠真正的“虛心請教”,要不然,許多經典,可能都淪為人們把玩的東西,不是去學習聖人智慧,而是去挑刺、找毛病,以此證明自己的“天資卓越”!

大家讀書學習的時候,要時刻警醒對古代聖賢無理蠻橫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正是“爭名奪利”之人,而歷代聖賢,也不過是他們實現目的的踏板而已!

七月流火140400643
2019-08-19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論語》中的一句,出自《泰伯》篇,第九句。對這句話的解釋,存在著很大爭議。爭議的最根本原因,是由於斷句的不同,意思就會發生變化。最一般的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此斷句翻譯一下,意思是這樣:

對於老百姓,只能讓他們照著(統治者的)命令去做,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按這種解釋,可以理解為這是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按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九七O級工農兵學員的解釋,“它充分暴露了孔老二敵視勞動人民的反動本性和害怕勞動人民的虛弱本質。”因為在人民起義的遍地烽火之下,“孔老二為了挽救奴隸制的覆滅,向奴隸主出謀劃策,要他們禁止人民學習革命道理,防止人民知道他們的陰謀詭計,要他們想方設法欺騙和愚弄人民。”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當時的這種解釋,是有其時代背景的,五四之後,孔子的儒家學說,成了封建統治文化的代名詞,孔子本人,也成了中國近代落後捱打的替罪羊,要進行文化反思,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必須被打倒。如果不打倒他們,上千年文化慣性所形成的話語權是很難被剝奪的。於是,孔子成了被打倒的對象,既然被打倒了,他所說的一切全成了錯誤的,反動的。孔子思想中所包含的進步的合理的因素,也被一起打倒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孔子是愚民的,成了天然正確的。於是上述的解釋,就成了標準答案。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漸漸復興,人們也慢慢認識到之前文化反思中的矯枉過正。人們在批判儒家的時候,把其優秀的東西象澡盆裡的孩子一樣給倒掉了。所以,這些年來,傳統文化強勢迴歸之下。人們對之前某些正確答案又產生了懷疑。

類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討論,正是在這樣背景下提出來的。

孔子做為人類歷史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難道他的思想中真的包含著愚民的成分嗎?許多人產生了懷疑。於是,又重新審視和解釋這句話。斷句的不同,造成意義的不同,就成了一個著手點。

上面的解釋,也可以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第二種可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種解釋是,老百姓自己做的好,就順其自然;如果他們做的不行,就要使他們明白(為什麼要做好,或是如何做好的道理)。這樣一斷,就沒有愚民的意味,反而是教化老百姓了。

還有一種可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和上邊差不多:老百姓可使,就隨他去;不可使,就教育他們(使他們可使)。

這樣一弄,孔子愚民的思想便不成立了。

我是不相信孔子有愚民的思想。因為這種思想和孔子的一生行事不相符。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創私學的人。也就是說,在他之前,只有貴族才有學習的機會,從孔子之後,才使得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孔子做了這樣的事情之後,我們還認為他愚民,是不是有點虧心呢?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我翻了一下《四書集註》,發現對於這句話,朱熹的斷句也是“民可是由之,不可使知之”。朱熹的解釋是:“民可使之由於是理之當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朱熹是大學問家,話說的有點難懂,意思是說:“做為統治者,如果你知道這個事應該這樣做,就讓老百姓這樣去做。至於為什麼這樣,沒必要告訴他們。”朱熹的解釋,似乎印證了孔子的愚民。但實際的情況不是這樣的。我的理解是,做為統治者,當社會面臨一個新的發展走向的時候,統治者應該告訴老百姓往那個方向走。原因不用告訴他們。這並不是因為愚民,而是沒有辦法,讓每個人都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道理,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還有表現,比如在部隊中,上級命令你執行一個任務,理解也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執行,就是“由之”,而“知之”的事,可以慢慢來。

程頤的解釋也差不多,他的話很好理解:“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耳。若曰聖人不使民知,則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豈聖人之心乎?”程子的意思也很明白,聖人之意,不是不讓人知,而是辦不到。同時程子又說,愚民政策在現實中是有的,他們也利用了孔子的話,但那不是孔子的本意。

我覺得程朱的解釋是對的。

亦有所思
2019-02-16

知識使人痛苦,無知使人滿足!

痛苦的不是知識,痛苦的是你想到了改變,卻沒有能力改變。

幸福的不是無知,幸福的是你想不到改變,所以任由其奴役。

錢鍾書先生說:“豬是否能快樂得像人不知道,但人常常容易滿足得像豬”。而滿足得像豬,卻是所有統治階級夢寐以求的管理模式。

所謂草民,自然是想割就割,想踩就踩。

所謂鹿民,無非是溫馴聽話,任人宰殺。

儘管這一句話惡毒得要命,但不可否認,這一句是真特麼正確!

民主,是以降低效率為代價。讓治下的所有百姓都滿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兼顧求全更是自尋死路的管理策略。

為什麼要讓老百姓有想法?讓老百姓有想法有什麼好處?他們總是這樣想!

所以,八國聯軍一炮轟碎了京城。所以,島國一刀劃傷了母親。

這就是“民可使由之”的代價。

民可使由之是需要前提的,前提是自己和敵人的實力相當,前提是生產力千年不變,前提是別人永遠也走不到你的前面。

以前的愚民是不讓百姓讀書,後來的愚民是隻允許讀某一種書。再後來的愚民是在這個前提下根本不讓你看到還有其它的書!

骨子裡,其實仍然是“民可使由之”

所以,我們到現在還是東亞病夫!我們仍然是小國寡民!化為灰盡的漢唐盛世更像是迴光返照,長久的衰敗才是歷史主流!

民可使由之,他們喜歡

民可使知之,他們不喜歡!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南荣姬
2019-02-07

孔子是兩千多年前的導師,學問很高,思想很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清高自大,藐視"賤民"。他說:"唯上智下愚不移。″其意思是指士大夫,奴隸主等上等人是智者,普通百姓,奴隸和士兵等下等民是愚蠢的,這種現狀永遠不會改變。

現代世人分兩派,少數遺老為尊孔保皇派,代表官僚階級的利益,屬於少數。大多數低層庶民貶孔,批孔,屬於推動社會民主,進步,平等,文明的革命派。

孔孟之道是帝王統治百姓之道,是愚民之道,絕對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我國曆史在孔孟學說效用下,反覆改朝換代,每次改朝階段。朝野上下血雨腥風,天下大亂,官僚百姓同處水深火熱境地。如果遺老族對此視而不見,妄想重起儒家思想統治天下,不是中國復興,而是覆滅。

元墨香135355669
2019-11-25

站在政治的高度去看,孔子的說法是正確的,對治理國家,穩定社會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試想一下,當一個魔術師把他的祕密合盤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時,你覺得還有人再去觀看他的表演嗎?當然,如果你想打倒這個魔術師並取而代之時,你當然希望知道他的祕密,並當眾揭穿他讓他難看,讓他無法再表演,從而達到你的目的。而你也不想別人揭穿你,取代你。所以,不同目的的人,對孔子的說法當然有不同的態度!曹操為什麼要殺懂得“雞肋”意思的人就是很好的例證!不過,硬要說孔子在愚弄人民也沒有錯,錯的是你沒有政治覺悟,一味追求光明磊落,直至把自己赤身裸體的展現在大街上才感到滿意!這是自己愚蠢還是別人不夠光明,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