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7旬老漢靠一種技藝養家餬口,獨自照顧50歲傻兒26年,乾的啥
山西7旬老漢靠一種技藝養家餬口,獨自照顧50歲傻兒26年,乾的啥
山西7旬老漢靠一種技藝養家餬口,獨自照顧50歲傻兒26年,乾的啥
山西7旬老漢靠一種技藝養家餬口,獨自照顧50歲傻兒26年,乾的啥
山西7旬老漢靠一種技藝養家餬口,獨自照顧50歲傻兒26年,乾的啥
山西7旬老漢靠一種技藝養家餬口,獨自照顧50歲傻兒26年,乾的啥
山西7旬老漢靠一種技藝養家餬口,獨自照顧50歲傻兒26年,乾的啥
山西7旬老漢靠一種技藝養家餬口,獨自照顧50歲傻兒26年,乾的啥
山西7旬老漢靠一種技藝養家餬口,獨自照顧50歲傻兒26年,乾的啥
山西7旬老漢靠一種技藝養家餬口,獨自照顧50歲傻兒26年,乾的啥
山西7旬老漢靠一種技藝養家餬口,獨自照顧50歲傻兒26年,乾的啥
山西7旬老漢靠一種技藝養家餬口,獨自照顧50歲傻兒26年,乾的啥
山西7旬老漢靠一種技藝養家餬口,獨自照顧50歲傻兒26年,乾的啥
黃土塬影像
1/12 傳統竹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晶。竹器是竹子的“重生”,它有著溫暖的樸素之美。在以前的農耕時代,竹器以日用品的姿態在家裡佔據一席之地,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實用竹器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民間竹器編制藝人也大多改行,這一民間技藝也面臨失傳。今天要給大家講述的就是一個7旬大叔堅持竹編技藝26年養家餬口,照顧50歲傻兒子,如今技藝難以傳的故事。
2/12 山西平陸的後澗村,村民大多都住在一條澗河的2邊,由於地處黃土高原,黃土厚地多窯洞,也是最早居住在這裡的居民的最原始住所,大多依黃土崖地勢而建,晉南稱之為靠崖院,溝底一條小溪從村子裡穿過,小溪兩邊生長著茂密的竹子,這也源源不斷給竹器加工提供了原材料。
3/12 圖片中的這個老藝人叫趙王存,家就居住在澗河邊最高處的一座靠崖院裡,今年70多歲,從事竹器加工已經近60年,十幾歲便開始學習竹器編制。由於從小深得師傳,加上後來自己的摸索改進,竹編技藝在平陸一帶很有名氣,尤其是編制的竹籠在當地很受歡迎,因為當地習俗娶媳婦時候這個竹籠是必需品,而老人編制的竹籠更是因為活幹的細緻,還有花型,更是受到老人們的喜愛。
4/12 由於地處偏遠,很多外地人找不到,好東西賣不出去,自己最多抽空到集市上售賣自己編的竹器,在那也是匆匆忙忙停一會,有時候帶去的竹器甚至一個都賣不了就得回家,因為家裡還有個五十多歲的傻兒子需要照護。老人說到這裡,竟然眼含淚花。
5/12 原來老人有一女二男三個孩子,這個傻兒子今年50歲正,在還沒滿月的時候就由於發高燒。燒壞了腦子,長大以後就是一天天不說話,整天瘋跑不著家,好在還能自理,到了餓了的時候總會回家吃飯。原來老伴在世時候有老伴照顧他的飲食起居,自己在農閒可以專心從事竹器編制,然後再拉出去售賣,26年前老伴因病去世以後,家裡就剩下了他父子二人,自己還要在家不能走遠,給這個50歲的傻兒子做飯。
6/12 老人無奈地抽著菸捲,粗壯的手上滿是老繭。老人說,由於這地方太偏僻,大部人都移民出去了,另一個孩子結婚後也外出打工,為了照顧孩子上學,在縣城租住的地方,他現在住的地方就剩下兩戶人,上門生意遠不如他以前趕集賣的多,可為了這傻兒子只能這樣,他只能堅守在家裡。
7/12 由於老母親過2天要過三年,妹夫和妹妹還有幾個親戚都回來了。她們走時候要帶走訂做好的竹籠。看我們在拍照,老人的妹妹就對我們說老人一輩子堅守自己的手藝每一道工序都按照傳統技藝,活做的非常細緻,像這個竹籠你可以用手隨便在上面摸,絕對不會刮手或有毛刺。這位大嫂又專門給我們指出老人的竹籠的和其他竹籠的不同之處。她說像這竹籠上的花型其他人就編不出來,而且也都沒老人這麼細密,好看還實用。
8/12 因為活幹的細緻,所以就會很費工時,所以老人編制的竹器不算材料,按時間算下來一天都劃不到100元錢,但是為了在家照顧50歲的傻兒子,又不得不在家堅持這個竹編,圖片是老人用來加工竹篾的工具,已經用了幾十年了,為了保證每一個竹篾都均勻一致,不帶毛刺,一條竹篾都要過好幾遍。
9/12 看著地上全是老人編的竹筐竹籃和竹籠,我們給老人建議,可以編點比較小巧點的,比如水果籃和花籃之類,做的精緻一點,因為現在這些東西要從實用往裝飾品發展,你也要改變自己的觀念,迎合市場需要,在賣籠的同時還能銷售更多東西,再就是讓妹妹在縣城設個點,別人買的時候不用跑這麼遠,在縣城就直接買了,方便很多,你就只管加工就行了。
10/12 我們說你這麼好的手藝咋不教給兒子呢,也好讓他自食其力,老人說傻兒子就不說話,也不會交流,他自己倒是也對竹編好奇過一段時間,但是誰也不知道他想的什麼,都是按自己的想法編著玩,嘗試了很多次,就放棄了。
11/12 張大叔說,如今在縣城周邊,幾個年紀大的竹編藝人都相繼去世了,自己今年也70多歲了,也沒有帶下徒弟,也不知道還能堅持幹多少年,這些東西年輕人都不願意學,過上幾十年很快就會失傳了,我這把老骨頭也就把這手藝要帶到下面了。
12/12 在這裡位大叔的手藝沒有得到傳承感到惋惜,這也許就是一個時代進步的標誌,很多傳統東西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而這些老藝人也逐漸老去,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進行創新。若干年後我們也許只能對著保留下來的老物件給子孫們講這個叫什麼了。若喜歡,敬請轉發圖集,關注右上方【黃土塬影像】,讓我們一起傳播正能量。\n
2019-08-2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