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為什麼必須死?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3 個回答
玉世方
2017-09-04

《三國演義》第96回上描寫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可以說是十分的精彩。又有國粹京劇《斬馬謖》的演繹,使這個故事一直經久不衰,為人所熟知。可你知道歷史的真相究竟是怎麼樣的嗎?

其實在《三國志》中,馬謖是怎麼死的,就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是《三國志•向朗傳》記載的:“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意思是向朗和馬謖交情挺好,馬謖畏罪潛逃,向朗知道情況卻不舉報。

第二種是《三國志•馬良傳》記載的:“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說的是馬謖在牢中死去,諸葛亮為他流淚了。

第三種是《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的:“戮謖以謝眾。”就是說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

三種說法都記錄在陳壽的《三國志》中,給歷史真相加了一層迷霧。於是有人提出,其實可以把這三種說法結合起來,大概猜測:馬謖丟失了街亭後,感覺自己腎需要補,對自己長度、時間都不太滿意的朋友,找蔚一個f兩個個a後跟086,堅持個把小時不是問題!畏罪潛逃了,後來被抓住或者是自首,被關在牢中,並且被處罰死刑,可是還沒動刑前就病死了。

不管馬謖是怎麼亡故的,可以確定的是,馬謖是要被處死的,而且諸葛亮也確實很傷心。所以,“揮淚斬馬謖”這個說法是可以成立的,只不過並不像《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那樣生動又複雜。

不僅是“馬謖怎麼死的”很離奇,關於這個事情還有很多的問題和疑點,比如:諸葛亮想不想殺馬謖,如果不想,又為什麼處以死刑?死就死唄,為什麼還要為馬謖流淚呢?

我猜測當時的諸葛亮的心理是非常複雜的,可以說是百感交集。

馬謖為什麼必須死?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圖)失街亭,楊葦(繪)

首先,諸葛亮想不想殺馬謖?毫無疑問,答案是不想。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兩人的友情很深。在《三國志•馬良傳》中記載:“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和“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意思就是諸葛亮很喜歡馬謖,經常和馬謖在一起談論天下大事,一談就是一整天。

另外,馬謖確實是個有才能的人。

雖然他沒有守住街亭,但是不可以因為他的一次重大失誤,就否定了他的全部。蜀軍出征南蠻的時候,諸葛亮曾問計於他,他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意思是要讓南蠻安定的話,不能光靠武力,要多靠感化。事實也證明了這個策略是正確的。正確分析局勢和提出合理方略,足見馬謖並非庸才!

也正因為馬謖是有一定能力的,而蜀漢本來就缺乏人才。諸葛亮一直想培養馬謖更進一步,將來可以委以大任,這應該也是諸葛亮力排眾議,讓馬謖守街亭的原因吧。

可是,馬謖還是被判死刑了,諸葛亮為什麼會做出“違心”的決定呢?

街亭失守,罪過極大。

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希望成功的,因為當時曹魏方面準備不足,諸葛亮一出軍,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都投降了,對蜀軍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街亭守住了,那麼蜀軍將有可能佔據全部隴右地區,進而圖謀長安。可街亭一失守,基本上前功盡棄,只能退軍,還會面臨被追殺的風險。所以,這一次的戰敗不可以說不嚴重!

依法治國,不得偏袒。

諸葛亮管理蜀國能僅僅有條,和依法治國是分不開的。軍紀法律嚴明,當然不能偏袒任何一人,戰敗後,諸葛亮處理的很恰當,有過則罰,有功則獎,自己承擔起了主要責任,也“請自貶三等”。如果不處斬馬謖,怎麼向三軍將士交代呢?

《三國志•馬良傳》裴注引《襄陽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個對話,蔣琬對諸葛亮說:天下未定,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殺掉馬謖太可惜了吧。諸葛亮回答道: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可見在諸葛亮心中軍法是何等的重要。

馬謖為什麼必須死?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圖)《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作者是 [晉] 陳壽 撰 / [宋] 裴松之 注 。

多層派系,相互排擠。

當時的蜀漢,存在著多層權力派系,一派以趙雲,張飛等為代表,跟隨劉備最久,可稱為原從派系。二派以黃忠,馬良,馬謖,諸葛亮等人為代表,他們是劉備在荊州時,投入蜀軍陣營的,可稱荊州派系。三派以法正,黃權等為代表,是原來劉璋手下的,劉備入蜀後投降的,可稱為東州派系。四派以譙周等人組成,是益州本土地方的人,可稱益州派系。

很明顯,諸葛亮和馬謖都屬於荊州派系,如果諸葛亮沒有嚴肅處理馬謖,其他多方權力派系就會抓住這個“小辮子”,對荊州派系進行攻擊。蜀國的權力集團本來就很複雜,這件事處理不得當,非常不利於蜀漢內部的穩定。

更何況,對陛下劉禪,對蜀國百姓都需要有一個合理的交代。

所以,在這些壓力下,諸葛亮不得不判處馬謖死刑。

馬謖死後,諸葛亮哭了,他的流淚是因為他殺了一個自己不想殺卻又不得不殺的人嗎?我想不僅僅是這個原因。

懊悔自己用錯了人。

《三國志•馬良傳》記載:“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邰戰於街亭,為邰所破,士卒離散。”意思是,當時,有魏延等一些大將可以使用,而諸葛亮卻偏偏用了馬謖。雖然諸葛亮的本意是好的,他想進一步培養馬謖,讓他能建功立業,可正是諸葛亮執意要選定的這個人丟了戰略要地街亭,如果當時諸葛亮選個更靠譜的人,也許北伐就有望了。

沒把先帝的告誡放在心上。

《三國志•馬良傳》記載著:“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劉備在生前就對諸葛亮說過馬謖是個能力有限的人,不可以大用,可是諸葛亮沒聽。果然馬謖真是言過其實,諸葛亮肯定後悔自己沒聽先帝的忠言。

對往後北伐的迷茫。

首次北伐失敗了,後面將更加困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諸葛亮要面對的是往後更加艱難的北伐戰爭,他平定中原的志向何時能夠實現呢。

馬謖為什麼必須死?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圖)諸葛亮舌戰群儒,蕭玉田(繪)

加重了蜀漢內部矛盾,百姓生活的疾苦。

勝利了當然最好,失敗了肯定會有流言蜚語出來。要知道,諸葛亮主張的北伐,並不是人人同意的,這些勢力會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能勞民傷財,自取滅亡”等話來反對諸葛亮。內部矛盾的加重,往後發動北伐戰爭的阻力更大。

另外,戰爭務必需要兵馬軍隊,糧草軍械,這些還不得從百姓的稅收裡面來,還不得讓青壯年去參軍,蜀國人口本來就不多,經濟也一般,負擔那麼重,百姓會不滿。

只是眼淚並不能挽回諸葛亮用人的過失,第一次北伐失敗是殘酷的事實。不過,諸葛亮並沒有被擊垮,他在不斷地為實現“興復漢室”的理想而努力著。

沧海一滴
2017-09-04

在馬謖領命去鎮守街亭之前,自信滿滿的他可是向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的。因為違背諸葛亮的將令,剛愎自用,書生意氣,紙上談兵,未能隨機應變。最終事與願違,被魏將張郃打敗,丟失了戰略要地街亭。導致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後果十分嚴重。諸葛亮為了嚴明軍紀,不得不忍痛割愛將其處斬。不然軍法就變成兒戲了。馬謖是馬良之弟,很有謀略、才華,是諸葛亮帶到益州的荊襄舊部,也是諸葛亮的心腹之人,與諸葛亮的私交很密切。馬謖也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參謀人員,但是缺乏實戰經驗,單獨領兵作戰的能力欠缺。諸葛亮為了培養鍛鍊他,給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立功的機會,讓他能在實戰中證明自己,同時也證明諸葛亮選人用人的眼光不錯,沒有看錯人。但是自告奮勇的馬謖卻很不爭氣。第一次單獨領兵作戰就大敗虧輸。失了街亭。壞了諸葛亮的北伐大計。這就是在打諸葛亮的臉啊!你讓諸葛亮的臉往哪兒擱?諸葛亮可不敢再徇私情了。何況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曾經告誡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見劉備的識人之明,是諸葛亮所不及的。最關鍵的是,諸葛亮竟然把劉備的告誡當成了耳旁風,壓根兒就沒有聽進去,導致瞭如此大的用人失誤。幾乎毀掉了諸葛亮的一世英名!街亭一戰,馬謖是自己找死,諸葛亮是自取其辱。

用户51167444309
2017-09-05

街亭軍事位置相當重要,諸葛亮就派謖把守,結果街亭失守,守住街亭,就會佔據右隴地區,就可以圖謀長安,街亭一失守,只能退兵,並且可能被追殺的危險。這都是馬謖一手造成的。不殺不可以服眾將,可馬謖智勇雙全,可以說是諸葛亮相當看起的人才,諸葛亮有意陪養馬謖,以後委以重任。可街亭的失守,不得不殺馬謖,可諸總捨不得呀。捨不得也得殺啊,千難萬難最終含淚下了斬殺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