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時被自己父母打罵過的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很容易打罵自己的孩子嗎?

10 個回答
阴阳侯爷
2019-05-09

打與不打全憑你自己的修養,控制情緒的能力!

孩子肯定有不聽話的時候,惹你生氣,你如果能用巧妙的語言來讓孩子聽話,那就不會打!如果不能,還是會打!

我不贊成單方面的打或者是從不打!沒有多大實在的意義!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讓你的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上面才對吧!打了不代表孩子一定有心理陰影!不打也不能說孩子的心理就是健康健全的!

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關注與心靈的呵護!難也就難在心靈的呵護上面!至於打不打,反正我從小被打到大,竹棍子打斷了,鑰匙鏈抽掉大腿上的肉之類的這種,並沒有太多的感慨!可能也是有點記吃不記打吧!哈哈~(那種頻繁的對子女進行身體上的摧殘和心靈上的打擊的人不要說你來過)

绿色儿童动画
2019-05-08

因為我小時候也有被打的遭遇。父親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於是,即使我是一個女孩,也依然被打的屁股開花。隨著年歲漸長,打罵的經歷已經模糊,但是那種無助感卻一直在我內心深處。

而我的先生與我不同,在他記憶裡沒有被家長打這回事。婚前,他曾跟我說,以後我們有了孩子,一定不能打他。因為家公就是這麼教育他的。先生的爺爺是一個木匠,經常很凶悍地拿著木尺打自己兒子。於是家公就立誓,有了孩子絕不打罵,並且要後輩都牢記這點。

有時候我會想,那些小時候被打罵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會繼承棍棒傳統,還是反其道而行?

童年經歷對於個體的身心發育影響深遠。這是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我對這點深有體會。因此,我對教育充滿了焦慮。最近,我的焦慮感在看完《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後得到了緩解,之前困擾我的很多問題也在書中看到了答案。書中講到,童年的經歷會影響你的育兒方式,你可能會複製父母對待你的糟糕的養育方法,當然也可以選擇改變,通過反思,去形成正確的教養方法,不讓你的孩子重蹈覆轍。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教好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要完美無缺。為人父母賜予了我們機會,讓我們理解過去的經歷,重新解讀自己。孩子並不是這個過程唯一的受益者。”

《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的主要作者是丹尼爾·西格爾。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佛大學的醫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臨床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大腦與神經科學。他在腦科學、心理治療、兒童教養等領域頗有研究,出版了很多有影響力的著作,其中包括著名的“教養三部曲”《第七感》、《由內而外的教養》、《全腦教養法》。另外一位作者瑪麗·哈策爾,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兒童早期教育及心理學碩士,兒童發展專家,致力於家長及教師培訓和教育工作三十餘年。所以《由內而外的教養》這本書結合了腦科學、神經科學、人際關係學以及兒童心理學,為讀者提供了科學的兒童教養方法,有強大的理論依據,也有很強的操作性。

《由內而外的教養》還有一個小標題,叫做“做好父母,從接納自己開始”。所以這是一本講述“育兒先育己”的書。這個觀點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育兒先育己”的科學原理是什麼呢?作者告訴我們,童年的經歷對我們的大腦發育至關重要,經歷能夠塑造我們的思想。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由內而外的教養》從腦科學的角度進行了解讀:

——大腦成長的機制。

大腦中有200億個神經元,而每一個神經元大約與一萬個神經元相聯結。這就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神經網絡。大腦的發育就是神經元的生長和神經聯結的改變過程。所以,簡單來說,我們所經歷過的事情,就像一把剪刀,不斷修剪大腦神經元網絡,從而編織出了每個人獨有的信息處理網,思維、情緒由此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記憶模式。

《由內而外的教養》指出大腦可以對經歷產生反應,創造出新的神經聯結。這個過程就是“記憶”。記憶有兩種主要形式: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顧名思義,內隱記憶是無意識的,隱藏在心靈深處的。它影響的是情緒,行為反應,認知觀點,還有一些特定的身體感覺。而外顯記憶一般在一歲後才能形成。它包括事實記憶和情景記憶。所以很多人回憶不起自己小時候經歷的事情,那是因為外顯記憶還不夠成熟。

看到這裡,我們已經明白童年經歷如何對我們造成影響。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由內而外的教養》給我們闡述了三個非常實用的內容:如何與孩子良好溝通?怎麼理解“安全感”?如何解決與孩子的衝突?

1、如何與孩子良好溝通?

有人說,無名火一上來我就控制不住自己,打完孩子又陷入自責和後悔。有時候,我也會陷入這樣的怪圈。《由內而外的教養》指出,情緒在我們與孩子的溝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並且對溝通提出了幾點原則:

首先,是包容和接納孩子的情緒。這包括分享和強調孩子的積極情緒,撫慰和減少負面情緒,與孩子形成共鳴,讓孩子感覺到尊重和理解。

比如,孩子在草坪裡捉了一些五彩斑斕的甲蟲,他興奮地把裝滿蟲子的瓶子給媽媽看,媽媽卻毫不客氣地告訴他,必須把蟲子丟到門外去。孩子本來想和媽媽分享他的發現和喜悅,但是媽媽的反應告訴他,這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他因此而感到困惑,母子倆失去了一次情感交流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是:新發現給孩子帶來了興奮和喜悅,媽媽首先應該和孩子分享這種積極的情感,先肯定這一點,然後再和孩子談論其他的問題。

同時,應該注意情緒的調和,簡單說就是情感的共鳴。為了有助於孩子認識自己,父母往往會對孩子做出一些評價。這個評價應該與孩子的內在心理感受和外在經歷相一致

《由內而外的教養》舉了一個例子:小女孩薩拉是個謹慎膽小的孩子,有一天她終於鼓起勇氣走過了操場上的一座獨木橋,當薩拉走下橋的時候,老師激動地喊,哦,薩拉,你做的非常好!你是最棒的!薩拉害羞地看著老師,接下去的幾周時間,她再也沒有嘗試過走獨木橋。

由此,我聯想到一個理論:對孩子的表揚應該具體化,而不是簡單的“你真棒!”“你真聰明!”之前一直不是很理解,直到看到《由內而外的教養》舉的這個例子,我終於明白了。表揚具體化的意思就是應該符合孩子的當下的心理和他的經歷,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還有,溝通過程中,要避免不良情緒的影響。不良情緒有兩種來源,一是我們早年生活帶來的心理防禦,另外就是我們內在的不良情緒,這些都會喚起孩子的情緒防禦狀態,造成心理隔閡。就是說有時候我們感到不爽,並不是因為孩子,而是我們自己本身不爽。或許因為童年的經歷,讓我們面對相似情況的時候感到不爽,或許是因為當時剛經歷了什麼糟糕的事情,讓我們非常不爽。不管怎樣,很有可能會把這種不爽的情緒發洩給孩子,這阻礙了我們和孩子的正常溝通,所以認清自我的情緒非常重要。

2、怎麼理解“安全感”?

對於“安全感”這個詞,我們一定不陌生,很多育兒書籍都會提到“安全感”,及其對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那麼安全感從何而來呢?

《由內而外的教養》指出,安全感來自孩子的依戀模式。如果孩子在與父母的依戀關係中能夠一直感受到與父母心理上的適時交流,孩子的安全感就能夠建立。早期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溝通模式形成了孩子不同類型的依戀。還會影響孩子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模式。

作者把依戀類型分為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中,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模式是容易感受到孩子的情感,能夠理解孩子的需求,並做出及時、正確的反應。比如小嬰兒哭泣,媽媽給他餵奶的過程。媽媽感受到了孩子不高興的信號——哭泣,準確地理解了信號的含義——因為餓了,並及時做出了迴應——給孩子餵奶。在本次經歷以及今後的親子交流中,孩子能感受到大人對他的理解和尊重,並得到了準確的迴應,孩子因此充滿了信心。他明白,如果我能良好溝通,那麼就能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這樣孩子的安全型依戀就形成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安全感”取決於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模式,感知情緒,瞭解需求,及時迴應,是良好溝通的要點。《由內而外的的教養》指出:“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和溝通,是育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所有健康的依戀關係都有一個共同點,即父母和孩子都具向對方發出信號並接收對方信號的能力。”

3、如何解決與孩子的衝突?

溝通中難免會遇到分歧、誤會。《由內而外的教養》的把溝通過程中發生的爭吵及其他衝突稱為破裂。破裂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良性破裂,一種是惡性破裂。關係的重建叫做修復,《由內而外的教養》指出修復破裂的幾個要點:避免誤解、及時設限、主動修復和解釋感受。

書中提到的幾個例子頗有代表性。比如,如果你希望獨處,而孩子希望你陪他講故事,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告訴孩子,“我現在需要自己呆一會,但是十分鐘後我可以給你講故事了。”避免誤解,不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否定。

再比如,和哭鬧的孩子說:“我知道你想吃冰淇淋,但是馬上要吃晚飯了,要不我們吃完晚飯再吃吧”,比單純的一句“不行,現在不可以吃!”要好很多。設限是尊重自己和孩子的方式,在發脾氣前設限效果會更好。這就是及時設限的用處。

《由內而外的教養》還有兩個小欄目值得關注,一個是每個章節後面的“科學聚焦”,從腦科學、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論證之前闡述的理論。另外一個是“反思練習”,書中提供了控制情緒、回顧童年、尋根朔源的一些自測題,有助於我們的自我認知。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自我認識的整合是永無止境的挑戰,學會成長和改變,是我們將挑戰化為發現之旅的來源。”“我們永遠都有成長和改變的機會。”是的,我們可以選擇,選擇保護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經歷過的無助和恐懼就在我們這裡結束。《由內而外的教養》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可能。育兒是一個神奇的過程,我們參與了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可以實現自我的成長。


在童年時被自己父母打罵過的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很容易打罵自己的孩子嗎?
因为是麻麻
2019-05-08

你好!這個問題對我觸動很大!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從小家教很嚴,但是父親教育不得法,對他的要求都是通過強制手段達到的。他說,我從小沒少捱打,有時候心裡也會憋著一肚子火。當我真正不怕父母的時候,已經是高中了……

現在他也初為人父,在孩子的教養問題中也和妻子有很多不同的意見。

他和我說:"因為生的是兒子,所以我會對他要求高一點,嚴格一些。希望他今後可以吃得了哭,享得了福。

在童年時被自己父母打罵過的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很容易打罵自己的孩子嗎?

父親對我做過的事,雖然方式不對,但是我確實受益於結果

他說小時候學游泳,爸爸一腳把他踢進游泳池,他撲騰撲騰,差點嗆死。但三天後就學會了;父親小時候身體不好,高中那會差點沒搶救過來,後面一直跑步,身體漸漸好些了。所以他認為健身可以強身健體,每天早上六點鐘喊我起來跑步,如果起不來,抄起竹椅子就打,雖然當時很委屈和痛苦又不敢抗爭,但是每次學校跑步,我八百米的操場輕輕鬆鬆就能跑完好幾圈。

在童年時被自己父母打罵過的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很容易打罵自己的孩子嗎?

我很清楚的記得當時自己的心裡狀態,所以現在當爸爸了,我不會向父親一樣用打罵的方式,但是我會嚴格要求他,希望他好

這是他昨晚電話裡和我說的話,但是我覺得他成長了,從一個兒子成為一個父親的時候,他有了很多自己的思考。

雖然原生家庭的烙印很難改變,但是也會有好轉的跡象。

所以如果方法有點不得當的話,夫妻倆還是要好好溝通,畢竟都是為孩子好。你說對嗎?

人淡如菊194664382
2019-05-08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用我的親身經歷來闡明我的觀點:受過父母打罵過的家長不一定會經常打罵自己的子女。我童年時期,因為兄弟姐妹多,父母每早聞雞起舞,夜時披星戴月辛勤勞作,就是為了不讓我們挨餓受凍。但父母性格暴躁,我們姊妹少有差錯就會遭來父母非打即罵。有一次我和妹妹玩踢毽子的遊戲,因為我的惡作劇致使妹妹摔倒,我們兩個隨之互毆。父親知道後把我們關到屋裡,動用了馬鞭,把我們打的滿地打滾。我們姊妹中沒有一個不捱過父親馬鞭的。現在我家大哥也是60多歲的人了,最小的妹妹也快五十歲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少有人使用暴力。我與兒子如朋友一般,兒子都快30歲了並且已經有了工作,但在我面前有時還撒嬌耍賴。我們有時也有分歧和矛盾,但他很快會給我打電話道歉並安慰我。我認為父母打孩子有多種原因,有些孩子天性頑皮,經常在外面惹事生非容易惹父母動怒遭打。有些是父母的原因,父母或對子女期望值過高得不到滿足,或脾氣暴烈、有酗酒好堵輸錢等劣跡都會成為打孩子的原因。不管怎麼樣,父母打罵孩子肯定是錯誤的,但子女借用這個原因對年邁的父母不盡探視和贍養義務也是於法不容、於情不通、於理不達的。

爸妈爱陪娃
2019-05-08

不一定,要看打罵的原因、頻率、場景、表達方式、用詞等很多因素。兩個例子,東北某省會城市城郊孩子,我的初中女同學X和初中女同學S。

1、初中女同學父母是山東人,家裡爺爺奶奶一代闖關東來到東北,父親是大廠的工人,母親是農民,家裡4個女人,她是老二。大姐非常懂事優秀,表達方式溫和但性格堅韌;三妹小時身體特別好(大姐太大,我同學身體不好),被父母過繼給山東老家沒有子女的大伯;小妹特別的乖巧討家裡強勢爺爺歡心。

我同學呢,出生時辜負了揹負生兒子壓力的母親的期望;不足百天被路過算命的忽悠母親說成“開向母親討債的孩子”;半歲左右,爺爺為了看顧她,弄丟了精神不正常的奶奶,導致;兩歲前經常生病,媽媽為了照顧她坐下了腰間盤突出的病…她是母親在家庭裡全部負面情緒的發洩口,母親所有的惡毒都給了她來救贖自己的軟弱,不論場景、用詞無底線、抑揚頓挫充滿憤怒,有點《都挺好》裡蘇明玉媽媽的心態,但比蘇母惡毒和凶猛的多。

遺憾的是,X沒能成為蘇明玉。

X自打小學三年級寫作文開始就頻獲市級獎狀,因為懂得多愁善感、人情世故。初二上學期以前都是全校前十名。

初二以後呢,學習那麼好,同時又身高170,長相很像當年當紅偶像蕭亞軒,高冷…全世界都來愛我了,全世界都欠我愛!!!

頻繁的早戀,勉強考上三類高中,大量的曖昧與頻繁的與愛人吵架分手撕破臉…高考都沒參加,進社會了!然後高中戀愛經歷複製粘貼…最後,嫁給了一個表面最縱容她,然後霸道的拘禁了她並讓她未婚先孕的一個人…

現在孩子小學4年級,她和老公離婚4年多了,婚內經歷她與多人的曖昧、她老公因為其中一個疑似她出軌案例故意傷人入獄三年,她離婚時淨身出戶,揹負2萬債務…對待孩子,一樣一樣一樣的!!!!!命運的因果在母女三代循環!

2、初中女同學S,小學二年級,母親和外婆出去逛街時出車禍去逝。聽一些與她在同一個小學同班且鄰居的,我的初中同學說,經常能看到他父親打罵她,但後來與她成為好朋友才知道,都是在她們家裡(他們住棚戶區平房)且只有父女二人發生的,被打或被罵的原因都是“外出不告知父親或奶奶”“未經爸爸允許接受別人禮物”或“在家裡有外人時,直接脫衣服”之類與良好習慣相關的原因。

雖然也有曲折和變化,但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嫁了富二代,被婆婆和老公一起寵,生了大女兒和小兒子。打罵孩子嗎?幾乎沒有!母愛的缺失,父愛的充裕,她做媽媽了,也是在愛與被愛中陶醉,怎麼會打罵孩子?

tracy797
2019-05-08

這個話題對我來說有點沉重

我們家有個重男輕女的媽 爸把兒女交給了媽 自己一心撲在工作上 小時候爸媽關係也不好 我媽從沒上過班 在家裡一邊帶著我們姐弟倆 一邊包攬了所有的家務 田土裡的活 也不知道哪裡惹我爸看不慣 記憶中我媽告訴過我爸打過她幾次 從小我媽就用最惡毒最不堪的語言罵我 罵我懶 沒良心 騷麻批 什麼難聽罵什麼 也打過幾次 但是身體的痛遠不及那些語言暴力帶來的傷痛 一直罵到我長大參加工作了還在罵 而我從小就自卑 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錯 屬於自己的東西也不敢去爭取 別人欺負到我頭上我也不敢反抗 不知道為什麼她還禁止我去村裡鄰居家玩 所以小時候也沒什麼朋友 現在還不習慣串門 村裡鄰居都覺得我好乖好聽話好懂事 學習成績好 從不出門玩 只看到我去門口水塘洗一家子的洗衣服 有的大人看我實在洗不動大件的衣服還會幫我洗 因為下水後重到小小的我根本提不動 雙搶的時候還跟我爸一起扛打稻機地裡幹活

而我弟弟待遇就不同了 從小不著家 不是在這家玩就是去那家串 從小就在店裡賒賬 然後我媽就去還錢 這錢一直還到我弟弟幾十歲了還在幫忙還債 因為他長期打麻將打牌有時候賭博 多年不上班 我媽就一直供著他 給他還各種賭債 出各種生活費 完了還要在我面前炫耀她給我弟又花了多少錢 而我結婚的時候她一分錢嫁妝都沒捨得給 從記事起從沒給我買過一件棉衣 那麼冷的冬天我不知道我是怎麼熬過來的 最記得每年一月份期末考試的時候 凍得手腳不聽使喚腳不停地抖 我現在冬天的棉襖長款短款薄款厚款買好多 我真的是冷怕了

再來說說我爸 我爸是個特別勤勞的老人家 退休了還是閒不住找了人家閒置的土地種點蔬菜瓜果自己吃 年輕的時候三觀很正 現在老了被我媽影響有些事情看到了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所以就算對我有什麼不公平的地方 他也管不了 老了的爸爸有點像蘇明玉她爸了 以前小的時候跟我說 我兒子只有一個 女兒也只有一個 以後老了如果留下什麼 就一人一半 這話被我媽聽到了 從此以後我的日子更加難過了 只要我爸不在我媽就給我洗腦 在農村有什麼都沒有女兒的份 都是留給兒子的 我也不常在家 因為要讀書要工作 但是她幾乎見我一次就要強調一次 直到我後來主動放棄 我說我什麼都不要 其實家裡有什麼呀 我爸一個人上個班拉扯我們一家子 能有多少家產給我們留下 我從來沒有在乎過他們給我留什麼 但是一次又一次在我面前說沒有女兒的份確實讓我很傷心 加上她長期在我耳邊唸叨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以後我就是別人家的人 外甥狗吃了走 我更加感覺我不屬於這個家 我爸跟我媽過一輩子也是無奈 不過到現在老了兒女都不在身邊倒是兩個人也能過下去 我媽還是吵 但是我爸不理她 分房睡 我媽氣不過離家出走十幾天 作死的作 我爸也不管她 照樣每天干自己的活 我爸這些年被他那個不成器的兒子沒少氣 多少次要斷絕父子關係 他也知道是我媽從小慣出來的 但是已經這樣了他還能怎麼樣

再來說說現在我們家的情況 隨著我自己的經歷年齡的增加 我也意識到我和我媽之間的問題 我想努力擺脫她的陰影 她說我結婚以後越來越不聽她的話了 因為一些瑣事 例如我生完孩子她找各種原因不肯過來照顧我坐月子 因為我沒婆婆 後來我爸過來跟月嫂一起照顧我 中間我媽來了一次我家 挑唆我跟我老公吵了一架 後來滿月月嫂走了以後我爸一個人在我家幫我做飯打掃帶孩子 後來我媽找理由把我爸弄回了老家 感覺就是生怕幫了我 生怕我過舒坦了 後來生第二個我堅決不讓她過來 我想安心坐個月子 那時候我媽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我不待見她了 生產之前我已經把一切都準備好了 保姆月嫂也都到位了 但是我爸還是把她帶去了我待產的醫院 我沒說什麼 來了就算了吧 後來不出所料 到我家又挑唆來挑唆去 到滿月前幾天她成功地把保姆月嫂全部趕走 自己也走了還把我爸也帶走了 剩下上班的老公和我帶著大寶二寶兩個孩子 還好老公一直很給力 不分白晝幫忙照顧著家裡 這個時候我也已經差不多免疫了 以前為我媽對我的態度經常晚上哭腫眼睛 現在我媽在我眼裡的分量越來越輕 生二寶前後我三年沒回孃家過年 但是我爸偶爾會過來看我們 說實話 不回孃家不見我媽我的日子過得更舒心

這兩年我想趁弟弟漸入正軌改善關係 最近又有了來往 直到上次回孃家我媽又開始責怪幾年前過年的時候我們家不記得是誰感冒帶了藥去她家拜年 開了個不好的頭(說實話,我完全不記得有這回事。),害她吃了半年的藥。我不懂這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心裡很不舒服。這也能扯到我們身上來,是不是欺負我欺負慣了。今年清明節,五一勞動節放假我都沒回去,因為崽咳嗽流鼻涕,吃藥,雖然精神狀態好,但是不能把藥帶去她家。估計又會很長一段時間不會回孃家了。

再說說這個環境下長大的我對子女的影響。影響非常不好,說實話。我現在也打罵我女兒,更寵我兒子。我非常非常不想複製我媽的教育方式,但是有時候真的是我媽附體。但是有一樣我跟我媽不同,我非常願意花錢花精力去培養我女兒,幫助她達成她的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心願。唯一讓我自己希望控制的就是我對待我女兒的具體方式。我不想讓我女兒重複走我的路,很多時候卻在重複我痛恨的我媽對待那樣的方式。

我正在努力改善。具體有好的方法也請有經驗的爸爸媽媽們留言探討。

晶我家俩小子
2019-05-08

不會

斬釘截鐵

我的童年,我個人認為是灰暗的,因為家裡排行老二,老大是姐姐,老三是弟弟

曾經一度我媽媽想把我送人,都是我的爸爸攔下來了

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經常去趕集做生意,姐姐去縣城姨姨家上學,剩下我和弟弟,因為弟弟來的不容易,那時候計劃生育又嚴,所以比較受寵,只要我一惹弟弟哭或者是弟弟受傷了,而我,就是第一個要挨吵或者是捱打

我的記憶力,不是媽媽打就是爸爸揍

我很沒有自信,甚至看見村裡的人都是繞道走,因為她們會說我,又是哪裡撿的破衣服穿身上了。

導致我現在的性格 懦弱

雖然現在已經29歲了,但是這些童年記憶依然記憶猶新,不過我不會去怪我的父母,也不會提及過去

因為那個年代的農村人,幾乎都是這樣的,為了生計四處奔波

現在我也身為父母,特別能理解父母

但是我從來不會打我的孩子,甚至很少去吵

因為我的兩個兒子,我放棄了我的工作,已經當了三年多的家庭婦女,就是為了陪伴我的孩子,不讓他們缺失那種童年的美好

讓他們吃好穿暖

這就是我

希望對你有用

火星星主
2019-05-08

謝邀。

說句實在話,我幾乎沒打過孩子,雖然我小的時候經常被爸媽揍。

大兒子小的時候,我打過他一次,是因為他偷偷拿了一點兒錢,現在想來,這種事情根本不能怪孩子,原因是我沒給他零花錢啊,這是做父母的失職。

三十五歲的時候,我有了第二個兒子,雖然不嬌慣他,但是因為愛他疼他,即使他犯個小錯也不捨的打,也沒必要打,因為我允許孩子犯錯,不斷犯錯的過程就是一種成長,偶爾犯點錯我也會先找找是不是我們家長哪些地方沒做利索造成的。當然,我自認為言傳身教的還將就事兒,他也沒犯過比較嚴重的錯。

是否需要打罵孩子,一個是家長的脾氣原因,另一個是孩子性格原因,還與家長的教育理念有關。無論哪種原因,我認為有些孩子屢次犯一些同樣的不該被原諒的錯的話,適當敲打一下也不為過。

昨天,我回答了一個問答題,說是孩子經常性的主動打人,然後我就認為這孩子欠揍。為甚欠揍?屢次犯同一個“打人”的錯誤呀,試想一下,既然問這個問題,就是這家長很茫然,估計就是那種文化層次比較高一點,習慣用理性解決問題的人,所以我的答案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孩子主動打別人,還是經常性的,你就打打他試試,疼不?舒服不?至於,這位提問題的朋友小時候是否被打過,被打過多少次,我無從知曉。

再舉個例子,我一個朋友,沒讀幾天書,脾氣也比較烈,他家倆兒子性格都隨他,性格開朗,皮得很,一不合適了,雞毛撣子甚至皮鞋都能當武器,“啪啪”的折騰一陣子,孩子一邊哭著一邊嘟囔著“謝謝啊”,他爸哭笑不得後,該幹嘛幹嘛去了,但他倆孩子綜合素質都比較優秀。我曾問過他,小時候是不是經常捱打,他說,“咱們這個年齡的人,沒捱揍的能有幾個?”

所以說,打孩子與自己是否小時候經常被打沒有邏輯關係。

順便延伸一下,現代人文化層次普遍高了,大都懂得對孩子“動武”是一種不合情理不合孩子心理甚至於不合法律規範的行為,通常用比較溫和而理性的方式,這不是不好,而是因為相對於那些教育專家、心理學家來說,咱們在育兒方面畢竟達不到那種要求,半瓶醋似的囉嗦半天,孩子也不一定懂你的道理,再說了,百人百性百脾氣兒,你怎麼知道那些大理論就適合你家孩子啊?真若需要,活動活動您的筋骨亦是可行的哈。


在童年時被自己父母打罵過的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很容易打罵自己的孩子嗎?
吃饭睡觉逗艾艾
2019-05-08

我小時候也經常捱打,爹媽脾氣都火爆,兩個人經常吵架。

老媽好像沒打過我,回想起來罵人的印象更深。

老爹對我動過幾次手,現在回想起來,他們相互打架罵人的情形在腦海裡更深刻。

記得小時候我們住在離學校比較遠的地方,上學走路有點累,爹媽為了我們三個上學方便在學校邊上買了一戶搬走的人家的房子。

記憶特別清晰,那天我們一家都特別高興,那是夏天,晚上我們一家人搬著桌子在院子裡吃飯,那天月亮特別亮,小時候農村的小院子裡看星星也特別亮,我們愜意的吃著飯,爹媽聊天好好的突然就嗓門大了,開始爭吵,老媽就開罵了,我也沒回過神過,老爹突然就把桌子翻了。頓時,嚇的我不知所措。

小時候經常聽老媽哭訴說如果不是想到我們三個可憐早都跟老爹離婚了。小一點的時候聽她這樣說心裡還有點害怕,好怕他們離婚了。大一點了看到他們這樣吵鬧心裡想日子過成這樣雜不離婚呢。

有時候他們打架,我還勸過老媽,實在過的累就離了吧。老媽說吵吵鬧鬧一輩子現在都習慣了。今年他們都五十幾歲了,依舊沒消停。

我到結婚的年紀的時候的擇偶標準就是找一個對我好的 ,能和和氣氣說話的人。果然,我老公是一個特別斯文的人,那種吵不起來架的人。我的脾氣雖然沒有爹媽暴躁,但是也算暴躁的。

有了寶寶後,三個人平平淡淡的過日子,基本不會有大矛盾。轉眼寶寶大了,有時候特別氣人的時候,我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想打罵她,但是還能理智控制。

如果不是老公脾氣好對我也很好,我想我也會吵架罵人。父母吵架的情形太深刻了,對他們真的是又愛又恨!
在童年時被自己父母打罵過的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很容易打罵自己的孩子嗎?

边沐瑶
2019-05-08

我想大多數的父母小時候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的。深知背後的傷害,嚴重的對人心靈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以前的人沒有什麼文化,都認為棍棒出孝子。不管犯了什麼錯都是一頓毒打,雖然改變了,也給孩子的內心留下了陰影。就說我吧,小時候不懂事,身邊的小夥伴都有錢買東西吃,我也想吃,可是父母不給錢。我就拿了家裡的兩塊錢去買東西吃,父親發現錢不見了 ,把我打了一頓,還當著好多人的面,小夥伴們也在一旁圍觀,那時候我也只有五歲,懵懵懂懂的。後來慢慢長大了,父母親還經常說這個事,我有幾年都抬不起頭做人,也不願意跟小夥伴們親近了。從哪以後變得很自卑。這個事情永遠忘不了。雖然我現在還沒有小孩,但我以後絕對不會打罵孩子,我會正確的引導他們,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是個人都會犯錯,何況是小孩子,我們應該更多的包容和耐心。


在童年時被自己父母打罵過的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很容易打罵自己的孩子嗎?
在童年時被自己父母打罵過的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很容易打罵自己的孩子嗎?
在童年時被自己父母打罵過的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很容易打罵自己的孩子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