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

10 個回答
小伍讲历史
2018-11-25

鄭和下西洋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的謎團,對於鄭和下西洋現在有很多的疑點都沒有解開。鄭和下西洋之所以成為了歷史的謎團,主要是鄭和下西洋的資料都已經不在了。

鄭和下西洋的檔案無緣無故的就丟失了,而且什麼時候丟的都不知道,在明憲宗的時候才發現鄭和下西洋的檔案沒有了。然後導致後來對於鄭和下西洋的各種猜測也就出來了。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

首先就是路線,對於中國目前史學界比較認同的就是,鄭和最遠當時只是到了非洲東海岸,也就是今天的肯尼亞,坦桑尼亞一帶。

但是在很多外國的學者卻都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比如說英國的李約瑟卻堅持認為,鄭和當時已經越過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了非洲西海岸。還有澳大利亞也有學者認為當時鄭和已經到了安澳大利亞。更有學者提出鄭和當時已經到了南極洲,這個也就是題主提出的問題。還有人提出了當時鄭和已經實現了環球航行。已經發行了美洲還有澳洲。

但是這些都僅僅只是猜測,並沒有得到強有力的證據來支撐這些觀點。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

還有很多的疑點,不光是路線,還有比如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那麼當時來說鄭和有沒有能力到達南極洲呢?首先來說就是船隻的大小,由於鄭和下西洋的檔案不存在了,現在對於鄭和下西洋的船隻大小也是成為了謎團,馬歡所撰《瀛涯勝覽》一書,部分版本的卷首記載稱:“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這段記載提供了寶船具體的尺寸,《明史·鄭和傳》的說法與此相同。在明代南京龍江船廠遺址上,兩次出土了全長超過11米的巨型舵杆 ,似可與之相符。而支持存在大“寶船”的鄭和研究學者,也為數不少,如鄭鶴聲、鄭一鈞 、莊為璣等著名學者均持此說。所以說現在連鄭和下西洋的船隻大小都已經搞不清楚了,也就很難說明白當時鄭和到底有沒有能力去南極。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

电视剧里看历史
2018-11-22

無論鄭和是否有探索南極洲的主觀願望,且來看看當時的船隊是否有跨越太平洋或者印度洋的能力,據《明史·鄭和傳》以及《瀛涯勝覽》(馬歡著)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鄭和寶船是一種大型海船,尺度大。有關鄭和寶船尺度,在《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編寫的《國榷》中稱“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在明末羅懋登所著《西洋記》中詳細地記載了鄭和船隊中各種船型的尺度,其中,寶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依據這些數據,鄭和寶船將長達148米,排水量近2萬噸,甲板面積約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大小,這幾乎是現代一艘輕型航空母艦的水準,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當時海上無可爭議的巨無霸。如此龐大的船隊顯示了明代中國驚世駭俗的造船水平。

再者,從高中歷史教材可以得到以下材料,漢代絲綢之路曾經到達斯里蘭卡,唐代的商船遠達波斯灣(因為地質條件不同,今天的霍爾木茲海峽在當年很淺,唐代的大型海船無法進入,需要更換小船方能登岸)。根據《中國軍事史》,元代曾經20年內調動9900艘戰艦(數據源於《元史·流球傳》)攻打東南亞大巽他群島的爪哇島。由此可以得知,古代中國水手的技術經過自漢代到明代千年之久的積累,完全有能力完成航向南極洲的任務。

日前,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生物科學系副院長祖菲加副教授日前說,鄭和率領由巨型船隻組成的龐大船隊,由中國啟航,途經馬六甲海峽、印尼亞齊、印度、東非沿岸後南下續航,根據歷史記載,鄭和船隊是於1422年抵達南極大陸。他指出,鄭和船隊發現南極大陸後回航,經途澳洲大陸返回中國,並嚮明朝皇帝彙報航行的成果,指稱這些大陸是荒蕪之地,不是文明的世界,而不須再進一步的開拓,而與南極大陸劃上了句號

綜上,鄭和是有能力到達南極洲的。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

五味社
2018-11-28

鄭和的船隊最多隻可能到過東非,目前沒有任何資料證明他到過南極洲。

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

據悉,2010年,考古隊在肯尼亞的曼布魯伊遺址和馬林迪老城遺址,發現永樂官窯青花瓷片和永樂通寶。

也許,永樂通寶無法作為鄭和帶到東非的證據,因為可能是其他商人帶去的。從宋朝開始,中國與非洲之間就存在貿易往來。

但永樂官窯青花瓷片可以成為鄭和帶到東非的有力證據。因為從宋朝開始,政府就對官窯瓷器的流通有著嚴格的限制。如果官窯瓷器不合格,會當場打碎掩埋,絕不允許流入民間。明朝時期,官窯瓷器的作用之一,便是外交瓷器。

鄭和不僅沒有到過南極洲,甚至也不是早於歐洲人進入非洲。歐洲與北非之間在數千年前就有往來,羅馬帝國更是地跨歐亞非三洲。

谈文论史
2018-11-22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鄭和率領的船隊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馬來西亞學者祖菲加提出,鄭和艦隊最遠於1422年達到了南極。他說,鄭和率領由巨型船隻組成的龐大船隊,由中國啟航,途經馬六甲海峽、印尼亞齊、印度、東非沿岸後南下續航,根據歷史記載,鄭和船隊是於1422年抵達南極大陸。

他指出,鄭和船隊發現南極大陸後回航,經途澳洲大陸返回中國,並嚮明朝皇帝彙報航行的成果,指稱這些大陸是荒蕪之地,不是文明的世界,而不須再進一步的開拓,而與南極大陸劃上了句號。

祖菲加說,根據葡萄牙航海紀錄,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船隊,與鄭和巨型船隻及龐大船隊對比,有如小巫見大巫,而且,其船隊的航海技術高超,特別是揚帆航行的巨大船桅,設計靈活,能順風及逆風航行,不受風勢影響航行的方向。

英國海軍退役軍官加文·孟席斯在自己的著作《1421:中國發現了世界》中寫道:當時中國的海上霸權源自船隻的實力:那些柚木做的龐然大物能夠在桀驁不馴的大海上一連航行數年,船上還有大炮、火箭以及可以向敵人噴射穢物的炮彈。在每個方面——構造、載貨容積、火力裝備、航程、通訊、在沒有航線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以及在海上連續數月修理和養護船隻的能力,當時中國人都領先歐洲幾個世紀。

孟席斯認為是中國首先繪製了世界海圖,他論點是,考古發現和同時期的文獻顯示中國人在1421年到1423年間就繪製了世界地圖,幾十年後他們大部分的記錄被毀掉並且也放棄了全球遠洋航行。

從這些紀錄顯示,明朝當時的航海技術是有能力到達南極洋,個人認為,船隊在南極洋航行的主要障礙是南極洋上的浮冰,船隊只要緩速航行並利用船上的火力裝備和大炮清除海上的大塊浮冰並不是沒有可能的,或者是以體積較小的船隻組成分隊慢速航行。鄭和船隊認為南極大陸是荒蕪之地,不是文明的世界,因而未對南極大陸的開拓這個講法在當時來講是可信的。一百多年前的俄國人也會認為阿拉斯加是一塊沒有多大價值的土地,更不用說六百年前且與中國有一萬多公里之遙的極寒之地。

至於後來中國明朝會放棄了全球遠洋航行,是因為由海上探險發展起來的宦官集團與士大夫階層的利益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而在朱棣去世之後,士大夫階層是佔了明顯上風的情況下,1525年,中國頒佈了一份皇家聲明;凡建造兩桅以上的航船,皆屬死罪,並下令燒燬所有的船。從此,中國就退出了世界航海舞臺。


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

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

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


文章僅為個人綜合幾方面的信息得出的個人見解,歡迎關注頭條號:談文論史

我心动不乱浮生
2018-11-22

電視劇為了藝術效果,肯定要進行加工,我們當然不要拿他去跟真實的歷史去比,鄭和的船隊目的是直出大洋。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在這裡休整,等候信風。因為那時的船隻,還是以風帆為動力,船隊出動。出閩江,五虎門,穿過臺灣海峽,進入南海。第一個目的地的占城國(在現在越南中南部)。這就開始了歷史上稱為三保太監下西洋的重大事件。

1.從理論上看,鄭和的船隊船隻大而穩,依靠全國之力,適當減少載員的話也能解決。但從現代科學角度看,雖然明朝造船水平在當時比較先進,但是他的動力一半人工,一半是大自然(等候信風)與現在的柴油動力簡直沒法比。話說回來,探險南極,如果沒有精準的地圖 ,強大的航行動力,等等,冒然去無人之境會很危險。雖然我們知道鄭和最遠到了好望角,但這和探險南極是兩回事。我們不能拿直尺在地圖上簡單測量一下距離,就可以得出能到好望角就能到南極的結論。

2.鄭和的船隊人數動輒成千上萬,沿著大陸架進行探險沒有問題,但是向南極航行過程中,補給陸地較少,長時間沒有陸地的探險也會給人們帶來心理上的壓力。所以從探險隊伍設置來說,不夠合理,很難在補給耗盡前找到新的補給點。

3.從主觀方面,畢竟大部分學者認同: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國威,並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所以除非有謠言建文帝跑到南極哪裡,不然朱棣很難下決心耗國力,支持船隊向南探險。

4.在明朝早期的地圖中,向東是茫茫海洋,向南更是一片未知的領域,中國人骨子裡缺乏對未知地域的探險精神。不會大費周章專門組織探險船隊。所以從民族性來說,保守的中國人註定沒有發現新大陸的機會。

北洋海军炮手
2018-11-26

這部電視劇我沒看過,但是我看了題目描述,只想說一句,意淫無罪,嘴炮無敵。

說實話我很納悶電視劇的編導、歷史顧問智商是不是喂狗了,還是想要故意吸引眼球,看來現在有些人已經不滿足於所謂鄭和發現美洲的謠言了。

別的不說,我們可以看一下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線,來看看鄭和有沒有能力發現新大陸。
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這是鄭和航海路線
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這是唐朝阿拉伯海商路線,同時也是宋元時期的海商貿易網絡。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鄭和航海線路壓根就是前人走過的航線,而且大多貼著陸地,並沒有走太遠,說不好聽的,鄭和下西洋就是沿著阿拉伯人的航線反向走一圈。其原因如下:

第一,此時明朝有大量的阿拉伯水手,也就是色目水手可以指點航線。明初繼承了元朝不少成熟的經驗,比如說造船和航海,其中就有大量的色目水手為明朝服務,他們對從中國到阿拉伯沿海的航線非常熟悉,沒有他們根本下不去海。

第二,龐大的船隊意味著補給困難,而且還要騰出空間攜帶沿途賞賜的物品以及朝貢貿易換來的那點產品,所以必須貼著海岸線走以免補給困難。這不同於哥倫布只需要幾隻小型帆船就可以發現新大陸,準確點說,哥倫布的船隊規模小易於掌控,可以有效防止水手叛亂;其次,哥倫布不需要攜帶太多貨物,只需要攜帶足夠的食品和倒水就可以。而鄭和之所以不擔心水手叛亂,是因為航線是早就走過的,而且貼著海岸線容易獲得補給,不像歐洲的水手們會因為不滿於去尋找新大陸而漫無目的的漂泊引起叛亂。

第三,鄭和出去的目的性很強,就是去宣揚所謂的國威,去打造萬國來朝的偽像,畢竟這麼大的一個散財童子,不去騙錢是傻子。早就說了鄭和下西洋是面子工程,是撒錢賺吆喝的賠本買賣,不僅可以塑造所謂的萬國來朝,還可以在史書上吹上一波:看我多牛逼!更重要的事,這麼好的形象工程可以沖淡人們對朱棣的牴觸情緒,誰讓他是藩王篡位上臺的。

第四,鄭和下西洋本質上就是明朝高壓的海禁政策的縮影。當然有人會不服,既然是海禁為什麼會下西洋?實際上,唐宋元明清五代中國人出海並沒有什麼限制,只有明朝才是片帆不得入海,而且這個下西洋是明朝官方組織的,根本不是民間組織的航海活動。元朝的汪大淵出海回國出版《島夷志略》,介紹了還在的風土人情,據說汪大淵還發現了澳大利亞。
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
清朝海船耆英號從廣州出發,硬抗了印度洋的颶風,並跨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並訪問了紐約和倫敦,哪一個都比鄭和下西洋牛多了。
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而鄭和之所以廣為人知,不過是其規模大,再加上歷史上
萬國來朝(所謂萬國,更多不過是小部落罷了)的吹噓,拎出來吹一波多爽。另外鄭和下西洋還摧毀了大量東南亞海外華人據點,強迫海外華人回國,因為在明朝看來,你居住在國外就是對天朝的不滿,就是天朝的叛民,你回國就既往不咎,不回國就是和天朝對抗到底,就罪該萬死。只能說,老朱家泥腿子出身註定了他們的小農思維。

結論就是,鄭和根本不會發現新大陸,不會發現美洲,更不會去發現南極洲。再者,對於鄭和來說,與其冒險進入未知海域找新大陸,還不如去天方祖國看一下。

之所以會有人吹鄭和,除了吹一波天朝自古以來天下第一之外,再就是21世紀的閹黨搞鬼。
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最後一集,鄭和與南極擦肩而過,歷史上鄭和船隊有能力到南極嗎?

非空
2018-11-22

謝邀!

據史料記載,鄭和自永樂三年至宣德年間的七次遠航,並沒有到過南極附近。電視劇中出現的場景,一是為突出鄭和的功績,二是國外史學家認為鄭和確實與南極擦肩而過。

乐释经典
2018-11-26

電視劇是電視劇。真實歷史是中國帆船連逆風行駛都不會,每次出海都要等季風,錯過了只能在等一年。鄭和的遠航也和西方人的遠航是兩回事,沒看幾次都是靠近海岸線行駛的嗎?有的民族主義者還吹噓什麼同樣是遠航西方人得壞血病中國人就不會。哈哈,可笑!君不見鄭和是補記了幾次?西方人是橫跨大西洋根本沒有補記地。另外鄭和到南極幹啥去?南極洲就是現在也沒啥經濟價值何況那時了。如果電視劇說那時中國已經登陸火星你也相信?

董小华E
2018-11-22

謝謝邀請,因為我不熟悉這方面的史料,所以不便做答。

大余维克
2018-11-22

我對歷史事件的判斷來源於歷史記載,對電視劇不感興趣!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