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有軍隊嗎?戰鬥力如何?為什麼一次二次世界大戰都沒看見澳大利亞軍隊的影子啊?

10 個回答
萨沙
2019-07-30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澳大利亞軍隊絕非弱雞!

1931年,也就是二戰爆發之前,澳大利亞才取得內政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的獨立國家。

在1931年之前,澳大利亞歸屬英國的自治領,只是名義上的國家而已。

不過,澳大利亞人基本都是英國後裔,同英國的關係親密。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澳大利亞軍隊絕非弱雞!

1931年,也就是二戰爆發之前,澳大利亞才取得內政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的獨立國家。

在1931年之前,澳大利亞歸屬英國的自治領,只是名義上的國家而已。

不過,澳大利亞人基本都是英國後裔,同英國的關係親密。

一戰中,澳大利亞也有參戰,但基本是在英軍序列中,等同於英軍。

一戰的特點是慘烈,步兵損失巨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軍隊都在英軍序列作戰,傷亡自然也是驚人的。

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澳大利亞軍隊有3個師參戰,傷亡極為巨大。戰役結束後,3個師共有2萬3000多人傷亡,損失接近一半。

而戰爭後期,1個澳大利亞師臨時投入戰場,作為生力軍去衝擊德軍陣地。然後不到一週的戰鬥,該師就傷亡5500多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澳大利亞軍隊絕非弱雞!

1931年,也就是二戰爆發之前,澳大利亞才取得內政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的獨立國家。

在1931年之前,澳大利亞歸屬英國的自治領,只是名義上的國家而已。

不過,澳大利亞人基本都是英國後裔,同英國的關係親密。

一戰中,澳大利亞也有參戰,但基本是在英軍序列中,等同於英軍。

一戰的特點是慘烈,步兵損失巨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軍隊都在英軍序列作戰,傷亡自然也是驚人的。

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澳大利亞軍隊有3個師參戰,傷亡極為巨大。戰役結束後,3個師共有2萬3000多人傷亡,損失接近一半。

而戰爭後期,1個澳大利亞師臨時投入戰場,作為生力軍去衝擊德軍陣地。然後不到一週的戰鬥,該師就傷亡5500多人。
到了1918年一戰結束,澳大利亞軍隊參加了包括索姆河戰役、伊普爾戰役、帕斯什達勒戰役、維累—布通諾戰役等很多大型戰役,表現和英軍相差不大,受到英國人和協約國的大家讚賞。

然而,澳大利亞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戰爭期間,40多萬澳大利亞青年參軍,其中33萬人作為一線士兵被送到各個戰場,傷亡接近百分之五十。

要知道,澳大利亞國土雖大,但人口很少,只有500萬人。這種參軍和傷亡概率,幾乎等於把澳大利亞所有的人力都用上了。

一戰中,澳大利亞表現如此之好,所以英國人允許它徹底獨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澳大利亞軍隊絕非弱雞!

1931年,也就是二戰爆發之前,澳大利亞才取得內政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的獨立國家。

在1931年之前,澳大利亞歸屬英國的自治領,只是名義上的國家而已。

不過,澳大利亞人基本都是英國後裔,同英國的關係親密。

一戰中,澳大利亞也有參戰,但基本是在英軍序列中,等同於英軍。

一戰的特點是慘烈,步兵損失巨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軍隊都在英軍序列作戰,傷亡自然也是驚人的。

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澳大利亞軍隊有3個師參戰,傷亡極為巨大。戰役結束後,3個師共有2萬3000多人傷亡,損失接近一半。

而戰爭後期,1個澳大利亞師臨時投入戰場,作為生力軍去衝擊德軍陣地。然後不到一週的戰鬥,該師就傷亡5500多人。
到了1918年一戰結束,澳大利亞軍隊參加了包括索姆河戰役、伊普爾戰役、帕斯什達勒戰役、維累—布通諾戰役等很多大型戰役,表現和英軍相差不大,受到英國人和協約國的大家讚賞。

然而,澳大利亞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戰爭期間,40多萬澳大利亞青年參軍,其中33萬人作為一線士兵被送到各個戰場,傷亡接近百分之五十。

要知道,澳大利亞國土雖大,但人口很少,只有500萬人。這種參軍和傷亡概率,幾乎等於把澳大利亞所有的人力都用上了。

一戰中,澳大利亞表現如此之好,所以英國人允許它徹底獨立。



二戰中,澳大利亞才正式作為獨立的國家參戰,表現還是很出色的。

在太平洋戰場,1942年日本空襲澳大利亞本土,澳軍和美軍協同開始準備防禦,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澳大利亞軍隊絕非弱雞!

1931年,也就是二戰爆發之前,澳大利亞才取得內政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的獨立國家。

在1931年之前,澳大利亞歸屬英國的自治領,只是名義上的國家而已。

不過,澳大利亞人基本都是英國後裔,同英國的關係親密。

一戰中,澳大利亞也有參戰,但基本是在英軍序列中,等同於英軍。

一戰的特點是慘烈,步兵損失巨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軍隊都在英軍序列作戰,傷亡自然也是驚人的。

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澳大利亞軍隊有3個師參戰,傷亡極為巨大。戰役結束後,3個師共有2萬3000多人傷亡,損失接近一半。

而戰爭後期,1個澳大利亞師臨時投入戰場,作為生力軍去衝擊德軍陣地。然後不到一週的戰鬥,該師就傷亡5500多人。
到了1918年一戰結束,澳大利亞軍隊參加了包括索姆河戰役、伊普爾戰役、帕斯什達勒戰役、維累—布通諾戰役等很多大型戰役,表現和英軍相差不大,受到英國人和協約國的大家讚賞。

然而,澳大利亞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戰爭期間,40多萬澳大利亞青年參軍,其中33萬人作為一線士兵被送到各個戰場,傷亡接近百分之五十。

要知道,澳大利亞國土雖大,但人口很少,只有500萬人。這種參軍和傷亡概率,幾乎等於把澳大利亞所有的人力都用上了。

一戰中,澳大利亞表現如此之好,所以英國人允許它徹底獨立。



二戰中,澳大利亞才正式作為獨立的國家參戰,表現還是很出色的。

在太平洋戰場,1942年日本空襲澳大利亞本土,澳軍和美軍協同開始準備防禦,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在歐洲戰爭,澳大利亞也參與了對德軍的多次戰役。

當時澳大利亞人口增加到700萬,然而他們有高達57萬青年參軍,比一戰還要多。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澳大利亞軍隊絕非弱雞!

1931年,也就是二戰爆發之前,澳大利亞才取得內政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的獨立國家。

在1931年之前,澳大利亞歸屬英國的自治領,只是名義上的國家而已。

不過,澳大利亞人基本都是英國後裔,同英國的關係親密。

一戰中,澳大利亞也有參戰,但基本是在英軍序列中,等同於英軍。

一戰的特點是慘烈,步兵損失巨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軍隊都在英軍序列作戰,傷亡自然也是驚人的。

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澳大利亞軍隊有3個師參戰,傷亡極為巨大。戰役結束後,3個師共有2萬3000多人傷亡,損失接近一半。

而戰爭後期,1個澳大利亞師臨時投入戰場,作為生力軍去衝擊德軍陣地。然後不到一週的戰鬥,該師就傷亡5500多人。
到了1918年一戰結束,澳大利亞軍隊參加了包括索姆河戰役、伊普爾戰役、帕斯什達勒戰役、維累—布通諾戰役等很多大型戰役,表現和英軍相差不大,受到英國人和協約國的大家讚賞。

然而,澳大利亞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戰爭期間,40多萬澳大利亞青年參軍,其中33萬人作為一線士兵被送到各個戰場,傷亡接近百分之五十。

要知道,澳大利亞國土雖大,但人口很少,只有500萬人。這種參軍和傷亡概率,幾乎等於把澳大利亞所有的人力都用上了。

一戰中,澳大利亞表現如此之好,所以英國人允許它徹底獨立。



二戰中,澳大利亞才正式作為獨立的國家參戰,表現還是很出色的。

在太平洋戰場,1942年日本空襲澳大利亞本土,澳軍和美軍協同開始準備防禦,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在歐洲戰爭,澳大利亞也參與了對德軍的多次戰役。

當時澳大利亞人口增加到700萬,然而他們有高達57萬青年參軍,比一戰還要多。

根據澳大利亞政府統計,每10個18到35歲男性中,有8個人在為軍隊服役,可以說是全民皆兵了。

二戰中,澳大利亞戰死3萬多人,受傷18萬人,總數超過20萬,損失比二戰還要嚴重。

其中,澳大利亞有1萬5000人被包圍在新加坡,向日軍投降。這1萬5000人後來有二分之一,被日軍折磨致死。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澳大利亞軍隊絕非弱雞!

1931年,也就是二戰爆發之前,澳大利亞才取得內政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的獨立國家。

在1931年之前,澳大利亞歸屬英國的自治領,只是名義上的國家而已。

不過,澳大利亞人基本都是英國後裔,同英國的關係親密。

一戰中,澳大利亞也有參戰,但基本是在英軍序列中,等同於英軍。

一戰的特點是慘烈,步兵損失巨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軍隊都在英軍序列作戰,傷亡自然也是驚人的。

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澳大利亞軍隊有3個師參戰,傷亡極為巨大。戰役結束後,3個師共有2萬3000多人傷亡,損失接近一半。

而戰爭後期,1個澳大利亞師臨時投入戰場,作為生力軍去衝擊德軍陣地。然後不到一週的戰鬥,該師就傷亡5500多人。
到了1918年一戰結束,澳大利亞軍隊參加了包括索姆河戰役、伊普爾戰役、帕斯什達勒戰役、維累—布通諾戰役等很多大型戰役,表現和英軍相差不大,受到英國人和協約國的大家讚賞。

然而,澳大利亞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戰爭期間,40多萬澳大利亞青年參軍,其中33萬人作為一線士兵被送到各個戰場,傷亡接近百分之五十。

要知道,澳大利亞國土雖大,但人口很少,只有500萬人。這種參軍和傷亡概率,幾乎等於把澳大利亞所有的人力都用上了。

一戰中,澳大利亞表現如此之好,所以英國人允許它徹底獨立。



二戰中,澳大利亞才正式作為獨立的國家參戰,表現還是很出色的。

在太平洋戰場,1942年日本空襲澳大利亞本土,澳軍和美軍協同開始準備防禦,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在歐洲戰爭,澳大利亞也參與了對德軍的多次戰役。

當時澳大利亞人口增加到700萬,然而他們有高達57萬青年參軍,比一戰還要多。

根據澳大利亞政府統計,每10個18到35歲男性中,有8個人在為軍隊服役,可以說是全民皆兵了。

二戰中,澳大利亞戰死3萬多人,受傷18萬人,總數超過20萬,損失比二戰還要嚴重。

其中,澳大利亞有1萬5000人被包圍在新加坡,向日軍投降。這1萬5000人後來有二分之一,被日軍折磨致死。
澳大利亞對日本極為仇視,後來處決了140名日本乙丙級戰犯,毫不留情。

联合防务
2019-07-27

澳大利亞有軍隊,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時候澳大利亞聯邦剛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初期主要是陸軍,1911年建立了獨立的海軍,1921年建立獨立的空軍。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澳大利亞有軍隊,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時候澳大利亞聯邦剛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初期主要是陸軍,1911年建立了獨立的海軍,1921年建立獨立的空軍。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澳軍參戰的次數很多,甚至超過了英國。因為澳軍不僅追隨英國參加一戰,二戰的北非、巴爾幹、意大利、歐洲大陸,還追隨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50年代的CHAOXIAN戰爭、60年代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好戰程度在世界上也很罕見。澳大利亞對周邊的介入夜很深,東帝汶就主要是澳大利亞從印尼身上割下來的肉,使之成為一個新國家。

澳大利亞有軍隊,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時候澳大利亞聯邦剛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初期主要是陸軍,1911年建立了獨立的海軍,1921年建立獨立的空軍。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澳軍參戰的次數很多,甚至超過了英國。因為澳軍不僅追隨英國參加一戰,二戰的北非、巴爾幹、意大利、歐洲大陸,還追隨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50年代的CHAOXIAN戰爭、60年代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好戰程度在世界上也很罕見。澳大利亞對周邊的介入夜很深,東帝汶就主要是澳大利亞從印尼身上割下來的肉,使之成為一個新國家。

澳大利亞與美國一樣是移民國家,但“白人至上”的思想比美國嚴重的多,甚至認為自己的“純度”是最高的。因此,澳大利亞追隨英美參戰,一方面是向英美交“戰爭稅”,以作戰換取英美的扶持和安全庇護;另一方面是種族優越論作祟,要大殺四方,鞏固白人對世界的統治。

澳大利亞有軍隊,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時候澳大利亞聯邦剛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初期主要是陸軍,1911年建立了獨立的海軍,1921年建立獨立的空軍。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澳軍參戰的次數很多,甚至超過了英國。因為澳軍不僅追隨英國參加一戰,二戰的北非、巴爾幹、意大利、歐洲大陸,還追隨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50年代的CHAOXIAN戰爭、60年代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好戰程度在世界上也很罕見。澳大利亞對周邊的介入夜很深,東帝汶就主要是澳大利亞從印尼身上割下來的肉,使之成為一個新國家。

澳大利亞與美國一樣是移民國家,但“白人至上”的思想比美國嚴重的多,甚至認為自己的“純度”是最高的。因此,澳大利亞追隨英美參戰,一方面是向英美交“戰爭稅”,以作戰換取英美的扶持和安全庇護;另一方面是種族優越論作祟,要大殺四方,鞏固白人對世界的統治。

澳大利亞軍隊的戰鬥力不錯,很頑強、凶悍。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全國只有450萬人,卻追隨英國,向歐洲出兵33萬餘人,參加的最重要戰役是加里波利戰役,澳軍與新西蘭部隊組成了澳新軍團,其中澳軍有5個師。在協約國方面,澳軍作戰最勇敢、最頑強,傷亡也很大,陣亡61966人、傷殘152171人,佔出兵總數60%以上,全國人口的4.67%。如此大的傷亡比例,在一戰參戰各國中是罕見的。

澳大利亞有軍隊,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時候澳大利亞聯邦剛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初期主要是陸軍,1911年建立了獨立的海軍,1921年建立獨立的空軍。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澳軍參戰的次數很多,甚至超過了英國。因為澳軍不僅追隨英國參加一戰,二戰的北非、巴爾幹、意大利、歐洲大陸,還追隨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50年代的CHAOXIAN戰爭、60年代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好戰程度在世界上也很罕見。澳大利亞對周邊的介入夜很深,東帝汶就主要是澳大利亞從印尼身上割下來的肉,使之成為一個新國家。

澳大利亞與美國一樣是移民國家,但“白人至上”的思想比美國嚴重的多,甚至認為自己的“純度”是最高的。因此,澳大利亞追隨英美參戰,一方面是向英美交“戰爭稅”,以作戰換取英美的扶持和安全庇護;另一方面是種族優越論作祟,要大殺四方,鞏固白人對世界的統治。

澳大利亞軍隊的戰鬥力不錯,很頑強、凶悍。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全國只有450萬人,卻追隨英國,向歐洲出兵33萬餘人,參加的最重要戰役是加里波利戰役,澳軍與新西蘭部隊組成了澳新軍團,其中澳軍有5個師。在協約國方面,澳軍作戰最勇敢、最頑強,傷亡也很大,陣亡61966人、傷殘152171人,佔出兵總數60%以上,全國人口的4.67%。如此大的傷亡比例,在一戰參戰各國中是罕見的。

澳大利亞有軍隊,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時候澳大利亞聯邦剛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初期主要是陸軍,1911年建立了獨立的海軍,1921年建立獨立的空軍。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澳軍參戰的次數很多,甚至超過了英國。因為澳軍不僅追隨英國參加一戰,二戰的北非、巴爾幹、意大利、歐洲大陸,還追隨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50年代的CHAOXIAN戰爭、60年代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好戰程度在世界上也很罕見。澳大利亞對周邊的介入夜很深,東帝汶就主要是澳大利亞從印尼身上割下來的肉,使之成為一個新國家。

澳大利亞與美國一樣是移民國家,但“白人至上”的思想比美國嚴重的多,甚至認為自己的“純度”是最高的。因此,澳大利亞追隨英美參戰,一方面是向英美交“戰爭稅”,以作戰換取英美的扶持和安全庇護;另一方面是種族優越論作祟,要大殺四方,鞏固白人對世界的統治。

澳大利亞軍隊的戰鬥力不錯,很頑強、凶悍。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全國只有450萬人,卻追隨英國,向歐洲出兵33萬餘人,參加的最重要戰役是加里波利戰役,澳軍與新西蘭部隊組成了澳新軍團,其中澳軍有5個師。在協約國方面,澳軍作戰最勇敢、最頑強,傷亡也很大,陣亡61966人、傷殘152171人,佔出兵總數60%以上,全國人口的4.67%。如此大的傷亡比例,在一戰參戰各國中是罕見的。

澳大利亞有軍隊,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時候澳大利亞聯邦剛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初期主要是陸軍,1911年建立了獨立的海軍,1921年建立獨立的空軍。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澳軍參戰的次數很多,甚至超過了英國。因為澳軍不僅追隨英國參加一戰,二戰的北非、巴爾幹、意大利、歐洲大陸,還追隨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50年代的CHAOXIAN戰爭、60年代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好戰程度在世界上也很罕見。澳大利亞對周邊的介入夜很深,東帝汶就主要是澳大利亞從印尼身上割下來的肉,使之成為一個新國家。

澳大利亞與美國一樣是移民國家,但“白人至上”的思想比美國嚴重的多,甚至認為自己的“純度”是最高的。因此,澳大利亞追隨英美參戰,一方面是向英美交“戰爭稅”,以作戰換取英美的扶持和安全庇護;另一方面是種族優越論作祟,要大殺四方,鞏固白人對世界的統治。

澳大利亞軍隊的戰鬥力不錯,很頑強、凶悍。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全國只有450萬人,卻追隨英國,向歐洲出兵33萬餘人,參加的最重要戰役是加里波利戰役,澳軍與新西蘭部隊組成了澳新軍團,其中澳軍有5個師。在協約國方面,澳軍作戰最勇敢、最頑強,傷亡也很大,陣亡61966人、傷殘152171人,佔出兵總數60%以上,全國人口的4.67%。如此大的傷亡比例,在一戰參戰各國中是罕見的。

二戰期間,澳大利亞總人口才699.8萬,但在歐、亞、非戰場投入的總兵力卻高達百萬,參加了北非戰場、歐洲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的絕大部分戰役。在整個二戰中,澳軍共傷亡40500人,其中陣亡23000人。澳大利亞海軍在太平洋戰場損失重巡洋艦“堪培拉”號、輕巡洋艦“悉尼”號和“珀斯”號,4艘驅逐艦、2艘單桅帆船和約30艘其他艦艇,約2170名澳大利亞海軍官兵喪生。到日本於1945年9月2日簽訂投降書時,澳大利亞派出了10艘艦艇參加日本投降儀式。

澳大利亞有軍隊,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時候澳大利亞聯邦剛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初期主要是陸軍,1911年建立了獨立的海軍,1921年建立獨立的空軍。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澳軍參戰的次數很多,甚至超過了英國。因為澳軍不僅追隨英國參加一戰,二戰的北非、巴爾幹、意大利、歐洲大陸,還追隨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50年代的CHAOXIAN戰爭、60年代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好戰程度在世界上也很罕見。澳大利亞對周邊的介入夜很深,東帝汶就主要是澳大利亞從印尼身上割下來的肉,使之成為一個新國家。

澳大利亞與美國一樣是移民國家,但“白人至上”的思想比美國嚴重的多,甚至認為自己的“純度”是最高的。因此,澳大利亞追隨英美參戰,一方面是向英美交“戰爭稅”,以作戰換取英美的扶持和安全庇護;另一方面是種族優越論作祟,要大殺四方,鞏固白人對世界的統治。

澳大利亞軍隊的戰鬥力不錯,很頑強、凶悍。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全國只有450萬人,卻追隨英國,向歐洲出兵33萬餘人,參加的最重要戰役是加里波利戰役,澳軍與新西蘭部隊組成了澳新軍團,其中澳軍有5個師。在協約國方面,澳軍作戰最勇敢、最頑強,傷亡也很大,陣亡61966人、傷殘152171人,佔出兵總數60%以上,全國人口的4.67%。如此大的傷亡比例,在一戰參戰各國中是罕見的。

二戰期間,澳大利亞總人口才699.8萬,但在歐、亞、非戰場投入的總兵力卻高達百萬,參加了北非戰場、歐洲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的絕大部分戰役。在整個二戰中,澳軍共傷亡40500人,其中陣亡23000人。澳大利亞海軍在太平洋戰場損失重巡洋艦“堪培拉”號、輕巡洋艦“悉尼”號和“珀斯”號,4艘驅逐艦、2艘單桅帆船和約30艘其他艦艇,約2170名澳大利亞海軍官兵喪生。到日本於1945年9月2日簽訂投降書時,澳大利亞派出了10艘艦艇參加日本投降儀式。

澳軍在二戰期間的表現與一戰時期一樣凶悍、頑強,不管是德軍還是日軍,對於澳軍都感到比較頭疼。澳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是很冷酷的,尤其是在新幾內亞群島,澳軍單獨對日軍作戰,十分凶悍,給日軍造成了重大傷亡。

澳大利亞有軍隊,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時候澳大利亞聯邦剛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初期主要是陸軍,1911年建立了獨立的海軍,1921年建立獨立的空軍。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澳軍參戰的次數很多,甚至超過了英國。因為澳軍不僅追隨英國參加一戰,二戰的北非、巴爾幹、意大利、歐洲大陸,還追隨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50年代的CHAOXIAN戰爭、60年代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好戰程度在世界上也很罕見。澳大利亞對周邊的介入夜很深,東帝汶就主要是澳大利亞從印尼身上割下來的肉,使之成為一個新國家。

澳大利亞與美國一樣是移民國家,但“白人至上”的思想比美國嚴重的多,甚至認為自己的“純度”是最高的。因此,澳大利亞追隨英美參戰,一方面是向英美交“戰爭稅”,以作戰換取英美的扶持和安全庇護;另一方面是種族優越論作祟,要大殺四方,鞏固白人對世界的統治。

澳大利亞軍隊的戰鬥力不錯,很頑強、凶悍。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全國只有450萬人,卻追隨英國,向歐洲出兵33萬餘人,參加的最重要戰役是加里波利戰役,澳軍與新西蘭部隊組成了澳新軍團,其中澳軍有5個師。在協約國方面,澳軍作戰最勇敢、最頑強,傷亡也很大,陣亡61966人、傷殘152171人,佔出兵總數60%以上,全國人口的4.67%。如此大的傷亡比例,在一戰參戰各國中是罕見的。

二戰期間,澳大利亞總人口才699.8萬,但在歐、亞、非戰場投入的總兵力卻高達百萬,參加了北非戰場、歐洲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的絕大部分戰役。在整個二戰中,澳軍共傷亡40500人,其中陣亡23000人。澳大利亞海軍在太平洋戰場損失重巡洋艦“堪培拉”號、輕巡洋艦“悉尼”號和“珀斯”號,4艘驅逐艦、2艘單桅帆船和約30艘其他艦艇,約2170名澳大利亞海軍官兵喪生。到日本於1945年9月2日簽訂投降書時,澳大利亞派出了10艘艦艇參加日本投降儀式。

澳軍在二戰期間的表現與一戰時期一樣凶悍、頑強,不管是德軍還是日軍,對於澳軍都感到比較頭疼。澳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是很冷酷的,尤其是在新幾內亞群島,澳軍單獨對日軍作戰,十分凶悍,給日軍造成了重大傷亡。

澳大利亞在戰後對懲治戰犯也是戰勝國中態度最嚴厲的。從組建審判甲級戰犯的東京國際軍事法庭開始,澳大利亞就堅決主張把裕仁天皇作為頭號戰犯來審判。而根據戰後日本厚生省的統計,澳大利亞共處決了140名日本乙級和丙級戰犯,是盟國中最多的,而我國才處決了30名日本乙級和丙級戰犯。

澳大利亞有軍隊,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時候澳大利亞聯邦剛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初期主要是陸軍,1911年建立了獨立的海軍,1921年建立獨立的空軍。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澳軍參戰的次數很多,甚至超過了英國。因為澳軍不僅追隨英國參加一戰,二戰的北非、巴爾幹、意大利、歐洲大陸,還追隨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50年代的CHAOXIAN戰爭、60年代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好戰程度在世界上也很罕見。澳大利亞對周邊的介入夜很深,東帝汶就主要是澳大利亞從印尼身上割下來的肉,使之成為一個新國家。

澳大利亞與美國一樣是移民國家,但“白人至上”的思想比美國嚴重的多,甚至認為自己的“純度”是最高的。因此,澳大利亞追隨英美參戰,一方面是向英美交“戰爭稅”,以作戰換取英美的扶持和安全庇護;另一方面是種族優越論作祟,要大殺四方,鞏固白人對世界的統治。

澳大利亞軍隊的戰鬥力不錯,很頑強、凶悍。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全國只有450萬人,卻追隨英國,向歐洲出兵33萬餘人,參加的最重要戰役是加里波利戰役,澳軍與新西蘭部隊組成了澳新軍團,其中澳軍有5個師。在協約國方面,澳軍作戰最勇敢、最頑強,傷亡也很大,陣亡61966人、傷殘152171人,佔出兵總數60%以上,全國人口的4.67%。如此大的傷亡比例,在一戰參戰各國中是罕見的。

二戰期間,澳大利亞總人口才699.8萬,但在歐、亞、非戰場投入的總兵力卻高達百萬,參加了北非戰場、歐洲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的絕大部分戰役。在整個二戰中,澳軍共傷亡40500人,其中陣亡23000人。澳大利亞海軍在太平洋戰場損失重巡洋艦“堪培拉”號、輕巡洋艦“悉尼”號和“珀斯”號,4艘驅逐艦、2艘單桅帆船和約30艘其他艦艇,約2170名澳大利亞海軍官兵喪生。到日本於1945年9月2日簽訂投降書時,澳大利亞派出了10艘艦艇參加日本投降儀式。

澳軍在二戰期間的表現與一戰時期一樣凶悍、頑強,不管是德軍還是日軍,對於澳軍都感到比較頭疼。澳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是很冷酷的,尤其是在新幾內亞群島,澳軍單獨對日軍作戰,十分凶悍,給日軍造成了重大傷亡。

澳大利亞在戰後對懲治戰犯也是戰勝國中態度最嚴厲的。從組建審判甲級戰犯的東京國際軍事法庭開始,澳大利亞就堅決主張把裕仁天皇作為頭號戰犯來審判。而根據戰後日本厚生省的統計,澳大利亞共處決了140名日本乙級和丙級戰犯,是盟國中最多的,而我國才處決了30名日本乙級和丙級戰犯。

現在的澳大利亞共有現役兵力57957人,預備役兵力25770人,2019年軍費為278億美元,戰國內生產總值1.96%,人均軍費高達1122美元,僅次於美國的2243美元和沙特的1714美元,居世界第三。而且澳大利亞每年的軍費增長幅度很大,接近10%,計劃到2025年達到446億美元。

澳大利亞有軍隊,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時候澳大利亞聯邦剛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初期主要是陸軍,1911年建立了獨立的海軍,1921年建立獨立的空軍。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澳軍參戰的次數很多,甚至超過了英國。因為澳軍不僅追隨英國參加一戰,二戰的北非、巴爾幹、意大利、歐洲大陸,還追隨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50年代的CHAOXIAN戰爭、60年代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好戰程度在世界上也很罕見。澳大利亞對周邊的介入夜很深,東帝汶就主要是澳大利亞從印尼身上割下來的肉,使之成為一個新國家。

澳大利亞與美國一樣是移民國家,但“白人至上”的思想比美國嚴重的多,甚至認為自己的“純度”是最高的。因此,澳大利亞追隨英美參戰,一方面是向英美交“戰爭稅”,以作戰換取英美的扶持和安全庇護;另一方面是種族優越論作祟,要大殺四方,鞏固白人對世界的統治。

澳大利亞軍隊的戰鬥力不錯,很頑強、凶悍。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全國只有450萬人,卻追隨英國,向歐洲出兵33萬餘人,參加的最重要戰役是加里波利戰役,澳軍與新西蘭部隊組成了澳新軍團,其中澳軍有5個師。在協約國方面,澳軍作戰最勇敢、最頑強,傷亡也很大,陣亡61966人、傷殘152171人,佔出兵總數60%以上,全國人口的4.67%。如此大的傷亡比例,在一戰參戰各國中是罕見的。

二戰期間,澳大利亞總人口才699.8萬,但在歐、亞、非戰場投入的總兵力卻高達百萬,參加了北非戰場、歐洲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的絕大部分戰役。在整個二戰中,澳軍共傷亡40500人,其中陣亡23000人。澳大利亞海軍在太平洋戰場損失重巡洋艦“堪培拉”號、輕巡洋艦“悉尼”號和“珀斯”號,4艘驅逐艦、2艘單桅帆船和約30艘其他艦艇,約2170名澳大利亞海軍官兵喪生。到日本於1945年9月2日簽訂投降書時,澳大利亞派出了10艘艦艇參加日本投降儀式。

澳軍在二戰期間的表現與一戰時期一樣凶悍、頑強,不管是德軍還是日軍,對於澳軍都感到比較頭疼。澳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是很冷酷的,尤其是在新幾內亞群島,澳軍單獨對日軍作戰,十分凶悍,給日軍造成了重大傷亡。

澳大利亞在戰後對懲治戰犯也是戰勝國中態度最嚴厲的。從組建審判甲級戰犯的東京國際軍事法庭開始,澳大利亞就堅決主張把裕仁天皇作為頭號戰犯來審判。而根據戰後日本厚生省的統計,澳大利亞共處決了140名日本乙級和丙級戰犯,是盟國中最多的,而我國才處決了30名日本乙級和丙級戰犯。

現在的澳大利亞共有現役兵力57957人,預備役兵力25770人,2019年軍費為278億美元,戰國內生產總值1.96%,人均軍費高達1122美元,僅次於美國的2243美元和沙特的1714美元,居世界第三。而且澳大利亞每年的軍費增長幅度很大,接近10%,計劃到2025年達到446億美元。

有錢,自然裝備就好。澳大利亞海軍裝備有6艘4000噸級的科林斯級潛艇、2艘霍巴特級“宙斯盾”驅逐艦(還將服役1艘)、2艘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8艘安扎克級護衛艦、1艘阿德萊德級護衛艦。而根據澳大利亞海軍的“大洋”項目,未來要升級和採購大量新型艦艇,包括9艘獵人級護衛艦(英國的26型)、12艘4000噸級“短鰭梭魚”級AIP潛艇、12艘阿拉弗拉級近海巡邏艦。

澳大利亞有軍隊,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時候澳大利亞聯邦剛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初期主要是陸軍,1911年建立了獨立的海軍,1921年建立獨立的空軍。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澳軍參戰的次數很多,甚至超過了英國。因為澳軍不僅追隨英國參加一戰,二戰的北非、巴爾幹、意大利、歐洲大陸,還追隨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50年代的CHAOXIAN戰爭、60年代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好戰程度在世界上也很罕見。澳大利亞對周邊的介入夜很深,東帝汶就主要是澳大利亞從印尼身上割下來的肉,使之成為一個新國家。

澳大利亞與美國一樣是移民國家,但“白人至上”的思想比美國嚴重的多,甚至認為自己的“純度”是最高的。因此,澳大利亞追隨英美參戰,一方面是向英美交“戰爭稅”,以作戰換取英美的扶持和安全庇護;另一方面是種族優越論作祟,要大殺四方,鞏固白人對世界的統治。

澳大利亞軍隊的戰鬥力不錯,很頑強、凶悍。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全國只有450萬人,卻追隨英國,向歐洲出兵33萬餘人,參加的最重要戰役是加里波利戰役,澳軍與新西蘭部隊組成了澳新軍團,其中澳軍有5個師。在協約國方面,澳軍作戰最勇敢、最頑強,傷亡也很大,陣亡61966人、傷殘152171人,佔出兵總數60%以上,全國人口的4.67%。如此大的傷亡比例,在一戰參戰各國中是罕見的。

二戰期間,澳大利亞總人口才699.8萬,但在歐、亞、非戰場投入的總兵力卻高達百萬,參加了北非戰場、歐洲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的絕大部分戰役。在整個二戰中,澳軍共傷亡40500人,其中陣亡23000人。澳大利亞海軍在太平洋戰場損失重巡洋艦“堪培拉”號、輕巡洋艦“悉尼”號和“珀斯”號,4艘驅逐艦、2艘單桅帆船和約30艘其他艦艇,約2170名澳大利亞海軍官兵喪生。到日本於1945年9月2日簽訂投降書時,澳大利亞派出了10艘艦艇參加日本投降儀式。

澳軍在二戰期間的表現與一戰時期一樣凶悍、頑強,不管是德軍還是日軍,對於澳軍都感到比較頭疼。澳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是很冷酷的,尤其是在新幾內亞群島,澳軍單獨對日軍作戰,十分凶悍,給日軍造成了重大傷亡。

澳大利亞在戰後對懲治戰犯也是戰勝國中態度最嚴厲的。從組建審判甲級戰犯的東京國際軍事法庭開始,澳大利亞就堅決主張把裕仁天皇作為頭號戰犯來審判。而根據戰後日本厚生省的統計,澳大利亞共處決了140名日本乙級和丙級戰犯,是盟國中最多的,而我國才處決了30名日本乙級和丙級戰犯。

現在的澳大利亞共有現役兵力57957人,預備役兵力25770人,2019年軍費為278億美元,戰國內生產總值1.96%,人均軍費高達1122美元,僅次於美國的2243美元和沙特的1714美元,居世界第三。而且澳大利亞每年的軍費增長幅度很大,接近10%,計劃到2025年達到446億美元。

有錢,自然裝備就好。澳大利亞海軍裝備有6艘4000噸級的科林斯級潛艇、2艘霍巴特級“宙斯盾”驅逐艦(還將服役1艘)、2艘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8艘安扎克級護衛艦、1艘阿德萊德級護衛艦。而根據澳大利亞海軍的“大洋”項目,未來要升級和採購大量新型艦艇,包括9艘獵人級護衛艦(英國的26型)、12艘4000噸級“短鰭梭魚”級AIP潛艇、12艘阿拉弗拉級近海巡邏艦。

澳大利亞空軍現在裝備有69架F/A-18A/B戰鬥攻擊機、24架F/A-18F戰鬥攻擊機、14架F-35A隱身戰鬥機(總共採購72架)、6架E-7A預警機、11架EA-18G電子戰機、3架“超級空中國王”電子偵察機、7架P-8A和9架AP-3C反潛巡邏機、6架KC-30A加油機、8架C-17大型運輸機、12架C-130J-30戰術運輸機、6架AW-139直升機,並且還購買了6架MQ-4C“人魚海神”無人機、12-16架MQ-9“收割者”察打一體無人機。

澳大利亞有軍隊,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時候澳大利亞聯邦剛成立,是英國的自治領。初期主要是陸軍,1911年建立了獨立的海軍,1921年建立獨立的空軍。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澳軍參戰的次數很多,甚至超過了英國。因為澳軍不僅追隨英國參加一戰,二戰的北非、巴爾幹、意大利、歐洲大陸,還追隨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50年代的CHAOXIAN戰爭、60年代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好戰程度在世界上也很罕見。澳大利亞對周邊的介入夜很深,東帝汶就主要是澳大利亞從印尼身上割下來的肉,使之成為一個新國家。

澳大利亞與美國一樣是移民國家,但“白人至上”的思想比美國嚴重的多,甚至認為自己的“純度”是最高的。因此,澳大利亞追隨英美參戰,一方面是向英美交“戰爭稅”,以作戰換取英美的扶持和安全庇護;另一方面是種族優越論作祟,要大殺四方,鞏固白人對世界的統治。

澳大利亞軍隊的戰鬥力不錯,很頑強、凶悍。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全國只有450萬人,卻追隨英國,向歐洲出兵33萬餘人,參加的最重要戰役是加里波利戰役,澳軍與新西蘭部隊組成了澳新軍團,其中澳軍有5個師。在協約國方面,澳軍作戰最勇敢、最頑強,傷亡也很大,陣亡61966人、傷殘152171人,佔出兵總數60%以上,全國人口的4.67%。如此大的傷亡比例,在一戰參戰各國中是罕見的。

二戰期間,澳大利亞總人口才699.8萬,但在歐、亞、非戰場投入的總兵力卻高達百萬,參加了北非戰場、歐洲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的絕大部分戰役。在整個二戰中,澳軍共傷亡40500人,其中陣亡23000人。澳大利亞海軍在太平洋戰場損失重巡洋艦“堪培拉”號、輕巡洋艦“悉尼”號和“珀斯”號,4艘驅逐艦、2艘單桅帆船和約30艘其他艦艇,約2170名澳大利亞海軍官兵喪生。到日本於1945年9月2日簽訂投降書時,澳大利亞派出了10艘艦艇參加日本投降儀式。

澳軍在二戰期間的表現與一戰時期一樣凶悍、頑強,不管是德軍還是日軍,對於澳軍都感到比較頭疼。澳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是很冷酷的,尤其是在新幾內亞群島,澳軍單獨對日軍作戰,十分凶悍,給日軍造成了重大傷亡。

澳大利亞在戰後對懲治戰犯也是戰勝國中態度最嚴厲的。從組建審判甲級戰犯的東京國際軍事法庭開始,澳大利亞就堅決主張把裕仁天皇作為頭號戰犯來審判。而根據戰後日本厚生省的統計,澳大利亞共處決了140名日本乙級和丙級戰犯,是盟國中最多的,而我國才處決了30名日本乙級和丙級戰犯。

現在的澳大利亞共有現役兵力57957人,預備役兵力25770人,2019年軍費為278億美元,戰國內生產總值1.96%,人均軍費高達1122美元,僅次於美國的2243美元和沙特的1714美元,居世界第三。而且澳大利亞每年的軍費增長幅度很大,接近10%,計劃到2025年達到446億美元。

有錢,自然裝備就好。澳大利亞海軍裝備有6艘4000噸級的科林斯級潛艇、2艘霍巴特級“宙斯盾”驅逐艦(還將服役1艘)、2艘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8艘安扎克級護衛艦、1艘阿德萊德級護衛艦。而根據澳大利亞海軍的“大洋”項目,未來要升級和採購大量新型艦艇,包括9艘獵人級護衛艦(英國的26型)、12艘4000噸級“短鰭梭魚”級AIP潛艇、12艘阿拉弗拉級近海巡邏艦。

澳大利亞空軍現在裝備有69架F/A-18A/B戰鬥攻擊機、24架F/A-18F戰鬥攻擊機、14架F-35A隱身戰鬥機(總共採購72架)、6架E-7A預警機、11架EA-18G電子戰機、3架“超級空中國王”電子偵察機、7架P-8A和9架AP-3C反潛巡邏機、6架KC-30A加油機、8架C-17大型運輸機、12架C-130J-30戰術運輸機、6架AW-139直升機,並且還購買了6架MQ-4C“人魚海神”無人機、12-16架MQ-9“收割者”察打一體無人機。

澳大利亞陸軍裝備有59輛M1A1主戰坦克、257輛ASLAV輪式步兵戰車、431輛M113裝甲車、54門M777型155毫米牽引榴彈炮,並且還訂購了211輛德國“拳擊手”輪式步兵戰車。(S)

半岛实战
2019-07-27


2019年,澳大利亞現役兵力為5.9萬人,預備役兵力約2.2萬人。其中陸軍3.06萬人;海軍1.42萬人;空軍1.42萬人。由於澳大利亞這個國家的軍隊在歷史上從來沒單獨作戰過,都是配合別國作戰,從現在來看澳大利亞的獨立作戰可能還是微乎其微的,至於戰鬥力如何?雖然裝備了大量美式武器,但戰鬥力還是一般般吧。大家都知道,澳大利亞最先被英國發現,也被英國所佔領了,後來英國人將一些囚犯等流放在澳大利亞。


2019年,澳大利亞現役兵力為5.9萬人,預備役兵力約2.2萬人。其中陸軍3.06萬人;海軍1.42萬人;空軍1.42萬人。由於澳大利亞這個國家的軍隊在歷史上從來沒單獨作戰過,都是配合別國作戰,從現在來看澳大利亞的獨立作戰可能還是微乎其微的,至於戰鬥力如何?雖然裝備了大量美式武器,但戰鬥力還是一般般吧。大家都知道,澳大利亞最先被英國發現,也被英國所佔領了,後來英國人將一些囚犯等流放在澳大利亞。

這些人來到澳大利亞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不斷的和澳大利亞的當地人爭奪東西。後來在澳大利亞的那些土族人,基本上都已經全部死了,僅僅只剩下幾萬人,而英國流放到澳大利亞的人越來越多,並且還將澳大利亞作為了英國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時間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1914年8月4日,英國宣佈對德國宣戰。像以往一樣,澳大利亞政府立刻顯示出高度的熱情,表示要追隨英國參戰。


2019年,澳大利亞現役兵力為5.9萬人,預備役兵力約2.2萬人。其中陸軍3.06萬人;海軍1.42萬人;空軍1.42萬人。由於澳大利亞這個國家的軍隊在歷史上從來沒單獨作戰過,都是配合別國作戰,從現在來看澳大利亞的獨立作戰可能還是微乎其微的,至於戰鬥力如何?雖然裝備了大量美式武器,但戰鬥力還是一般般吧。大家都知道,澳大利亞最先被英國發現,也被英國所佔領了,後來英國人將一些囚犯等流放在澳大利亞。

這些人來到澳大利亞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不斷的和澳大利亞的當地人爭奪東西。後來在澳大利亞的那些土族人,基本上都已經全部死了,僅僅只剩下幾萬人,而英國流放到澳大利亞的人越來越多,並且還將澳大利亞作為了英國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時間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1914年8月4日,英國宣佈對德國宣戰。像以往一樣,澳大利亞政府立刻顯示出高度的熱情,表示要追隨英國參戰。

1915年4月25號到9月之間,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組成澳新軍團,跟隨英軍為主力的部隊在土耳其的加里波利半島實施登陸。澳新軍團一共7個師,5個由澳大利亞組建,1個新西蘭師,1個由澳新聯合組建。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二戰爆發之初,澳大利亞先是派兵到歐洲及北非偕同英軍與納粹德國作戰。


2019年,澳大利亞現役兵力為5.9萬人,預備役兵力約2.2萬人。其中陸軍3.06萬人;海軍1.42萬人;空軍1.42萬人。由於澳大利亞這個國家的軍隊在歷史上從來沒單獨作戰過,都是配合別國作戰,從現在來看澳大利亞的獨立作戰可能還是微乎其微的,至於戰鬥力如何?雖然裝備了大量美式武器,但戰鬥力還是一般般吧。大家都知道,澳大利亞最先被英國發現,也被英國所佔領了,後來英國人將一些囚犯等流放在澳大利亞。

這些人來到澳大利亞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不斷的和澳大利亞的當地人爭奪東西。後來在澳大利亞的那些土族人,基本上都已經全部死了,僅僅只剩下幾萬人,而英國流放到澳大利亞的人越來越多,並且還將澳大利亞作為了英國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時間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1914年8月4日,英國宣佈對德國宣戰。像以往一樣,澳大利亞政府立刻顯示出高度的熱情,表示要追隨英國參戰。

1915年4月25號到9月之間,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組成澳新軍團,跟隨英軍為主力的部隊在土耳其的加里波利半島實施登陸。澳新軍團一共7個師,5個由澳大利亞組建,1個新西蘭師,1個由澳新聯合組建。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二戰爆發之初,澳大利亞先是派兵到歐洲及北非偕同英軍與納粹德國作戰。
1939年9月,澳大利亞陸軍9萬人,其中8萬多是民兵,爆發後首先組建了4個師配屬給英國指揮,為6,7,8,9師。其中6,7,9配屬中東和北非,8師在東南亞。澳大利亞這個國家從歷史上看來,都一直跟隨著英美的步伐,是英美國家的先鋒隊。

爱拼才会赢126055211
2019-07-27

澳大利亞從十七世紀為英國罪犯流放地,十九世紀末升級為英國的殖民地,一戰爆發後加入英軍序列與同盟國作戰;一戰後又從殖民地升級為半獨立的自治領,二戰時又加入英軍序列向軸心國作戰。二戰後獨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國家元首為英國君主,總督為英國君主在澳大利亞的私人代表,以英國國歌為澳大利亞國歌,澳大利亞國旗上也包含英國米字旗圖案。

鸿蒙盘古
2019-07-27

澳大利亞當然有軍隊,還是一隻曾經“屠殺”過20萬日軍的部隊。

澳大利亞現有國防軍約6萬人,澳軍建軍至今資質平平,未有卓絕戰功。迄今為止以澳軍總規模、武器裝備、訓練水平,特別是其所在地理位置上來講,澳軍在世界軍事力量中可以忽略不計。

澳大利亞當然有軍隊,還是一隻曾經“屠殺”過20萬日軍的部隊。

澳大利亞現有國防軍約6萬人,澳軍建軍至今資質平平,未有卓絕戰功。迄今為止以澳軍總規模、武器裝備、訓練水平,特別是其所在地理位置上來講,澳軍在世界軍事力量中可以忽略不計。



但澳軍曾幹過一件“屠殺”20萬已經投降日軍的事情,不但沒有招來全球愛好和平人士的譴責,反而是瞭解事情經過的人無不拍手稱快!

原來,這緣自於日軍與澳軍之間宇宙般深的深仇大恨!

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曾派遣15000名將士參加東南亞戰役,但不幸的是這支部隊最後被俘虜到魔鬼日軍手上。日軍士兵對這些已投降的澳軍俘虜,進行了各種各樣慘無人道的折磨:比如說把士兵綁在大樹上,然後一刀一刀的慢慢刺死。

澳大利亞當然有軍隊,還是一隻曾經“屠殺”過20萬日軍的部隊。

澳大利亞現有國防軍約6萬人,澳軍建軍至今資質平平,未有卓絕戰功。迄今為止以澳軍總規模、武器裝備、訓練水平,特別是其所在地理位置上來講,澳軍在世界軍事力量中可以忽略不計。



但澳軍曾幹過一件“屠殺”20萬已經投降日軍的事情,不但沒有招來全球愛好和平人士的譴責,反而是瞭解事情經過的人無不拍手稱快!

原來,這緣自於日軍與澳軍之間宇宙般深的深仇大恨!

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曾派遣15000名將士參加東南亞戰役,但不幸的是這支部隊最後被俘虜到魔鬼日軍手上。日軍士兵對這些已投降的澳軍俘虜,進行了各種各樣慘無人道的折磨:比如說把士兵綁在大樹上,然後一刀一刀的慢慢刺死。

還有更令人恐怖的是,日軍拿著刺刀對準澳軍士兵眼睛,讓奧軍士兵品嚐著駭人的恐懼,然後一刺刀刺下去把這隻眼睛捅瞎!日軍還有更令人髮指的行為,那就是日軍缺乏糧食時,竟割下澳軍俘虜身體上的肉作為他們的口糧……澳大利亞被俘士兵一共有15000人,可是最終活下來的俘虜不足7000!而且死去的士兵又是死得那樣悲慘!

澳大利亞當然有軍隊,還是一隻曾經“屠殺”過20萬日軍的部隊。

澳大利亞現有國防軍約6萬人,澳軍建軍至今資質平平,未有卓絕戰功。迄今為止以澳軍總規模、武器裝備、訓練水平,特別是其所在地理位置上來講,澳軍在世界軍事力量中可以忽略不計。



但澳軍曾幹過一件“屠殺”20萬已經投降日軍的事情,不但沒有招來全球愛好和平人士的譴責,反而是瞭解事情經過的人無不拍手稱快!

原來,這緣自於日軍與澳軍之間宇宙般深的深仇大恨!

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曾派遣15000名將士參加東南亞戰役,但不幸的是這支部隊最後被俘虜到魔鬼日軍手上。日軍士兵對這些已投降的澳軍俘虜,進行了各種各樣慘無人道的折磨:比如說把士兵綁在大樹上,然後一刀一刀的慢慢刺死。

還有更令人恐怖的是,日軍拿著刺刀對準澳軍士兵眼睛,讓奧軍士兵品嚐著駭人的恐懼,然後一刺刀刺下去把這隻眼睛捅瞎!日軍還有更令人髮指的行為,那就是日軍缺乏糧食時,竟割下澳軍俘虜身體上的肉作為他們的口糧……澳大利亞被俘士兵一共有15000人,可是最終活下來的俘虜不足7000!而且死去的士兵又是死得那樣悲慘!

日軍在澳大利亞士兵身上所犯下的種種反人類暴行,澳洲軍人銘記在心,他們發誓對這支魔鬼軍隊一定要全部槍斃而一個不留。因為澳大利亞人已經看明白了:日本這支軍隊是從地獄裡放出來的魔鬼,他們與人類的區別在於日本軍隊沒有心,沒有人性,他們是一群披著人皮外衣的惡魔!

另外澳洲建國至今,其本土歷史上唯一一次遭到外國軍隊襲擊,也是日本人乾的。那是在1942年2月19日,日本出動200駕飛機對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港非軍事目標狂轟濫炸,造成了平民243人死亡,近400人受傷。

澳大利亞當然有軍隊,還是一隻曾經“屠殺”過20萬日軍的部隊。

澳大利亞現有國防軍約6萬人,澳軍建軍至今資質平平,未有卓絕戰功。迄今為止以澳軍總規模、武器裝備、訓練水平,特別是其所在地理位置上來講,澳軍在世界軍事力量中可以忽略不計。



但澳軍曾幹過一件“屠殺”20萬已經投降日軍的事情,不但沒有招來全球愛好和平人士的譴責,反而是瞭解事情經過的人無不拍手稱快!

原來,這緣自於日軍與澳軍之間宇宙般深的深仇大恨!

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曾派遣15000名將士參加東南亞戰役,但不幸的是這支部隊最後被俘虜到魔鬼日軍手上。日軍士兵對這些已投降的澳軍俘虜,進行了各種各樣慘無人道的折磨:比如說把士兵綁在大樹上,然後一刀一刀的慢慢刺死。

還有更令人恐怖的是,日軍拿著刺刀對準澳軍士兵眼睛,讓奧軍士兵品嚐著駭人的恐懼,然後一刺刀刺下去把這隻眼睛捅瞎!日軍還有更令人髮指的行為,那就是日軍缺乏糧食時,竟割下澳軍俘虜身體上的肉作為他們的口糧……澳大利亞被俘士兵一共有15000人,可是最終活下來的俘虜不足7000!而且死去的士兵又是死得那樣悲慘!

日軍在澳大利亞士兵身上所犯下的種種反人類暴行,澳洲軍人銘記在心,他們發誓對這支魔鬼軍隊一定要全部槍斃而一個不留。因為澳大利亞人已經看明白了:日本這支軍隊是從地獄裡放出來的魔鬼,他們與人類的區別在於日本軍隊沒有心,沒有人性,他們是一群披著人皮外衣的惡魔!

另外澳洲建國至今,其本土歷史上唯一一次遭到外國軍隊襲擊,也是日本人乾的。那是在1942年2月19日,日本出動200駕飛機對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港非軍事目標狂轟濫炸,造成了平民243人死亡,近400人受傷。


1942年3月,美澳聯軍司令邁克阿瑟打響了新幾內亞戰役。在靠近澳大利亞的新幾內亞島上集結著本來準備用於進攻澳大利亞的20萬日軍,但是還沒有等到日軍發動進攻,美國和澳大利亞聯軍就率先對他們發動了攻擊。

澳大利亞當然有軍隊,還是一隻曾經“屠殺”過20萬日軍的部隊。

澳大利亞現有國防軍約6萬人,澳軍建軍至今資質平平,未有卓絕戰功。迄今為止以澳軍總規模、武器裝備、訓練水平,特別是其所在地理位置上來講,澳軍在世界軍事力量中可以忽略不計。



但澳軍曾幹過一件“屠殺”20萬已經投降日軍的事情,不但沒有招來全球愛好和平人士的譴責,反而是瞭解事情經過的人無不拍手稱快!

原來,這緣自於日軍與澳軍之間宇宙般深的深仇大恨!

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曾派遣15000名將士參加東南亞戰役,但不幸的是這支部隊最後被俘虜到魔鬼日軍手上。日軍士兵對這些已投降的澳軍俘虜,進行了各種各樣慘無人道的折磨:比如說把士兵綁在大樹上,然後一刀一刀的慢慢刺死。

還有更令人恐怖的是,日軍拿著刺刀對準澳軍士兵眼睛,讓奧軍士兵品嚐著駭人的恐懼,然後一刺刀刺下去把這隻眼睛捅瞎!日軍還有更令人髮指的行為,那就是日軍缺乏糧食時,竟割下澳軍俘虜身體上的肉作為他們的口糧……澳大利亞被俘士兵一共有15000人,可是最終活下來的俘虜不足7000!而且死去的士兵又是死得那樣悲慘!

日軍在澳大利亞士兵身上所犯下的種種反人類暴行,澳洲軍人銘記在心,他們發誓對這支魔鬼軍隊一定要全部槍斃而一個不留。因為澳大利亞人已經看明白了:日本這支軍隊是從地獄裡放出來的魔鬼,他們與人類的區別在於日本軍隊沒有心,沒有人性,他們是一群披著人皮外衣的惡魔!

另外澳洲建國至今,其本土歷史上唯一一次遭到外國軍隊襲擊,也是日本人乾的。那是在1942年2月19日,日本出動200駕飛機對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港非軍事目標狂轟濫炸,造成了平民243人死亡,近400人受傷。


1942年3月,美澳聯軍司令邁克阿瑟打響了新幾內亞戰役。在靠近澳大利亞的新幾內亞島上集結著本來準備用於進攻澳大利亞的20萬日軍,但是還沒有等到日軍發動進攻,美國和澳大利亞聯軍就率先對他們發動了攻擊。

被切斷後勤供給的日軍缺少彈藥和食物,面對裝備精良和火力佔據絕對優勢的美澳聯軍的攻擊,很快就潰不成軍。日軍躲進島上的巖洞裡,但是時間久了,新幾內亞島潮溼的空氣,使躲藏在洞內日軍大量滋生皮膚病,大批日軍皮膚潰爛死亡,所以絕望中的日軍紛紛走出洞外向澳軍投降。

澳大利亞當然有軍隊,還是一隻曾經“屠殺”過20萬日軍的部隊。

澳大利亞現有國防軍約6萬人,澳軍建軍至今資質平平,未有卓絕戰功。迄今為止以澳軍總規模、武器裝備、訓練水平,特別是其所在地理位置上來講,澳軍在世界軍事力量中可以忽略不計。



但澳軍曾幹過一件“屠殺”20萬已經投降日軍的事情,不但沒有招來全球愛好和平人士的譴責,反而是瞭解事情經過的人無不拍手稱快!

原來,這緣自於日軍與澳軍之間宇宙般深的深仇大恨!

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曾派遣15000名將士參加東南亞戰役,但不幸的是這支部隊最後被俘虜到魔鬼日軍手上。日軍士兵對這些已投降的澳軍俘虜,進行了各種各樣慘無人道的折磨:比如說把士兵綁在大樹上,然後一刀一刀的慢慢刺死。

還有更令人恐怖的是,日軍拿著刺刀對準澳軍士兵眼睛,讓奧軍士兵品嚐著駭人的恐懼,然後一刺刀刺下去把這隻眼睛捅瞎!日軍還有更令人髮指的行為,那就是日軍缺乏糧食時,竟割下澳軍俘虜身體上的肉作為他們的口糧……澳大利亞被俘士兵一共有15000人,可是最終活下來的俘虜不足7000!而且死去的士兵又是死得那樣悲慘!

日軍在澳大利亞士兵身上所犯下的種種反人類暴行,澳洲軍人銘記在心,他們發誓對這支魔鬼軍隊一定要全部槍斃而一個不留。因為澳大利亞人已經看明白了:日本這支軍隊是從地獄裡放出來的魔鬼,他們與人類的區別在於日本軍隊沒有心,沒有人性,他們是一群披著人皮外衣的惡魔!

另外澳洲建國至今,其本土歷史上唯一一次遭到外國軍隊襲擊,也是日本人乾的。那是在1942年2月19日,日本出動200駕飛機對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港非軍事目標狂轟濫炸,造成了平民243人死亡,近400人受傷。


1942年3月,美澳聯軍司令邁克阿瑟打響了新幾內亞戰役。在靠近澳大利亞的新幾內亞島上集結著本來準備用於進攻澳大利亞的20萬日軍,但是還沒有等到日軍發動進攻,美國和澳大利亞聯軍就率先對他們發動了攻擊。

被切斷後勤供給的日軍缺少彈藥和食物,面對裝備精良和火力佔據絕對優勢的美澳聯軍的攻擊,很快就潰不成軍。日軍躲進島上的巖洞裡,但是時間久了,新幾內亞島潮溼的空氣,使躲藏在洞內日軍大量滋生皮膚病,大批日軍皮膚潰爛死亡,所以絕望中的日軍紛紛走出洞外向澳軍投降。


但是令這些己經崩潰到放棄武士道精神投降的日軍士兵沒有想到的是,對日本人已仇恨到骨髓裡的澳大利亞軍人,發誓為死去的同胞報仇,他們絕不接受日軍的投降!澳軍士兵是隻要見到活著的日軍一一包括那些失去戰鬥力的傷員,只要是活著還有一口氣的日軍士兵,都被澳大利亞士兵統統殺死!

最後如果不是美軍加以干涉,使得有1萬日軍僥倖活了下來,那麼新幾內亞島上的20萬日軍將被澳大利亞軍人“屠殺”殆盡!

澳大利亞當然有軍隊,還是一隻曾經“屠殺”過20萬日軍的部隊。

澳大利亞現有國防軍約6萬人,澳軍建軍至今資質平平,未有卓絕戰功。迄今為止以澳軍總規模、武器裝備、訓練水平,特別是其所在地理位置上來講,澳軍在世界軍事力量中可以忽略不計。



但澳軍曾幹過一件“屠殺”20萬已經投降日軍的事情,不但沒有招來全球愛好和平人士的譴責,反而是瞭解事情經過的人無不拍手稱快!

原來,這緣自於日軍與澳軍之間宇宙般深的深仇大恨!

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曾派遣15000名將士參加東南亞戰役,但不幸的是這支部隊最後被俘虜到魔鬼日軍手上。日軍士兵對這些已投降的澳軍俘虜,進行了各種各樣慘無人道的折磨:比如說把士兵綁在大樹上,然後一刀一刀的慢慢刺死。

還有更令人恐怖的是,日軍拿著刺刀對準澳軍士兵眼睛,讓奧軍士兵品嚐著駭人的恐懼,然後一刺刀刺下去把這隻眼睛捅瞎!日軍還有更令人髮指的行為,那就是日軍缺乏糧食時,竟割下澳軍俘虜身體上的肉作為他們的口糧……澳大利亞被俘士兵一共有15000人,可是最終活下來的俘虜不足7000!而且死去的士兵又是死得那樣悲慘!

日軍在澳大利亞士兵身上所犯下的種種反人類暴行,澳洲軍人銘記在心,他們發誓對這支魔鬼軍隊一定要全部槍斃而一個不留。因為澳大利亞人已經看明白了:日本這支軍隊是從地獄裡放出來的魔鬼,他們與人類的區別在於日本軍隊沒有心,沒有人性,他們是一群披著人皮外衣的惡魔!

另外澳洲建國至今,其本土歷史上唯一一次遭到外國軍隊襲擊,也是日本人乾的。那是在1942年2月19日,日本出動200駕飛機對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港非軍事目標狂轟濫炸,造成了平民243人死亡,近400人受傷。


1942年3月,美澳聯軍司令邁克阿瑟打響了新幾內亞戰役。在靠近澳大利亞的新幾內亞島上集結著本來準備用於進攻澳大利亞的20萬日軍,但是還沒有等到日軍發動進攻,美國和澳大利亞聯軍就率先對他們發動了攻擊。

被切斷後勤供給的日軍缺少彈藥和食物,面對裝備精良和火力佔據絕對優勢的美澳聯軍的攻擊,很快就潰不成軍。日軍躲進島上的巖洞裡,但是時間久了,新幾內亞島潮溼的空氣,使躲藏在洞內日軍大量滋生皮膚病,大批日軍皮膚潰爛死亡,所以絕望中的日軍紛紛走出洞外向澳軍投降。


但是令這些己經崩潰到放棄武士道精神投降的日軍士兵沒有想到的是,對日本人已仇恨到骨髓裡的澳大利亞軍人,發誓為死去的同胞報仇,他們絕不接受日軍的投降!澳軍士兵是隻要見到活著的日軍一一包括那些失去戰鬥力的傷員,只要是活著還有一口氣的日軍士兵,都被澳大利亞士兵統統殺死!

最後如果不是美軍加以干涉,使得有1萬日軍僥倖活了下來,那麼新幾內亞島上的20萬日軍將被澳大利亞軍人“屠殺”殆盡!

澳軍“屠殺”20萬日軍的行為聽起來似乎“令人髮指”,但是我相信:凡是正義的人士瞭解到澳軍士兵所作所為的緣由,都不會認為他們這樣做是殘忍的。並且肯定會為他們這種有血性的行為喝彩,他們肯定還為澳軍士兵沒有把那剩下的1萬日軍屠殺殆盡而感到遺憾!

對待地球上的魔鬼,就絕對不能夠按照人類的法則來對待他們!

王司徒军武百科
2019-07-28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上圖.北非巖洞中修築工事的澳洲士兵

在北非的戰鬥中,澳洲部隊再次守衛他們先輩守衛過的蘇伊士運河,1942年6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開近埃及,兵峰直指蘇伊士運河,英軍在瘋狂的連戰連敗後,好不容易才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上圖.北非巖洞中修築工事的澳洲士兵

在北非的戰鬥中,澳洲部隊再次守衛他們先輩守衛過的蘇伊士運河,1942年6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開近埃及,兵峰直指蘇伊士運河,英軍在瘋狂的連戰連敗後,好不容易才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在隆美爾的閃電攻勢下,英軍的阿拉曼防線很快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為了補充人手,英軍從敘利亞方面調集了澳軍第26步兵旅參戰,並迅速的將這支部隊填入到爭奪阿拉曼高地的行動中去。26旅在7月10日拂曉發動了進攻,結果他們非常幸運,山頂上守衛主力是意大利的一個摩步師,德軍只有一個621無線電攔截連,一頓偷襲和血戰後,澳大利亞人完成了英軍下血本也做不成的任務。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上圖.北非巖洞中修築工事的澳洲士兵

在北非的戰鬥中,澳洲部隊再次守衛他們先輩守衛過的蘇伊士運河,1942年6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開近埃及,兵峰直指蘇伊士運河,英軍在瘋狂的連戰連敗後,好不容易才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在隆美爾的閃電攻勢下,英軍的阿拉曼防線很快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為了補充人手,英軍從敘利亞方面調集了澳軍第26步兵旅參戰,並迅速的將這支部隊填入到爭奪阿拉曼高地的行動中去。26旅在7月10日拂曉發動了進攻,結果他們非常幸運,山頂上守衛主力是意大利的一個摩步師,德軍只有一個621無線電攔截連,一頓偷襲和血戰後,澳大利亞人完成了英軍下血本也做不成的任務。

上圖.北非的澳軍

深知隆美爾不會甘心的澳軍迅速加強了陣地防衛,重新翻修設計了工事,還想辦法運上了大炮等重武器,不斷對德軍進行轟擊,這些難搞的澳洲人最後炮打的連隆美爾都被驚動了,他寫信給妻子:“我們被北方的炮火所驚醒,這不是什麼好事。”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上圖.北非巖洞中修築工事的澳洲士兵

在北非的戰鬥中,澳洲部隊再次守衛他們先輩守衛過的蘇伊士運河,1942年6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開近埃及,兵峰直指蘇伊士運河,英軍在瘋狂的連戰連敗後,好不容易才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在隆美爾的閃電攻勢下,英軍的阿拉曼防線很快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為了補充人手,英軍從敘利亞方面調集了澳軍第26步兵旅參戰,並迅速的將這支部隊填入到爭奪阿拉曼高地的行動中去。26旅在7月10日拂曉發動了進攻,結果他們非常幸運,山頂上守衛主力是意大利的一個摩步師,德軍只有一個621無線電攔截連,一頓偷襲和血戰後,澳大利亞人完成了英軍下血本也做不成的任務。

上圖.北非的澳軍

深知隆美爾不會甘心的澳軍迅速加強了陣地防衛,重新翻修設計了工事,還想辦法運上了大炮等重武器,不斷對德軍進行轟擊,這些難搞的澳洲人最後炮打的連隆美爾都被驚動了,他寫信給妻子:“我們被北方的炮火所驚醒,這不是什麼好事。”

上圖.血戰不退的澳洲軍團

幾小時後非洲軍團馬上開始了對阿拉曼高地的猛攻,俯衝轟炸機將澳軍陣線炸成火海,四處是橫飛的彈片和機炮掃射的孔洞,士兵們只能依靠相連的戰壕移動,以躲避德軍轟炸最密集的區域,但德軍的火力準備過後,澳軍26旅官兵迅速回歸了陣地,有些人還拖出了戰防炮,與遠處不斷放炮的德軍3號坦克對射。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上圖.北非巖洞中修築工事的澳洲士兵

在北非的戰鬥中,澳洲部隊再次守衛他們先輩守衛過的蘇伊士運河,1942年6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開近埃及,兵峰直指蘇伊士運河,英軍在瘋狂的連戰連敗後,好不容易才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在隆美爾的閃電攻勢下,英軍的阿拉曼防線很快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為了補充人手,英軍從敘利亞方面調集了澳軍第26步兵旅參戰,並迅速的將這支部隊填入到爭奪阿拉曼高地的行動中去。26旅在7月10日拂曉發動了進攻,結果他們非常幸運,山頂上守衛主力是意大利的一個摩步師,德軍只有一個621無線電攔截連,一頓偷襲和血戰後,澳大利亞人完成了英軍下血本也做不成的任務。

上圖.北非的澳軍

深知隆美爾不會甘心的澳軍迅速加強了陣地防衛,重新翻修設計了工事,還想辦法運上了大炮等重武器,不斷對德軍進行轟擊,這些難搞的澳洲人最後炮打的連隆美爾都被驚動了,他寫信給妻子:“我們被北方的炮火所驚醒,這不是什麼好事。”

上圖.血戰不退的澳洲軍團

幾小時後非洲軍團馬上開始了對阿拉曼高地的猛攻,俯衝轟炸機將澳軍陣線炸成火海,四處是橫飛的彈片和機炮掃射的孔洞,士兵們只能依靠相連的戰壕移動,以躲避德軍轟炸最密集的區域,但德軍的火力準備過後,澳軍26旅官兵迅速回歸了陣地,有些人還拖出了戰防炮,與遠處不斷放炮的德軍3號坦克對射。

7月10日下午一直打到20點,澳軍擋住了德意軍多次坦克突擊,硬是扛下了隆美爾的攻勢,當德軍疲憊不堪時,澳軍突然發動了反攻,一口氣將德軍殺了回去。惱怒的隆美爾於第二天動用了能撈到的全部大炮,可依然無法突破澳軍防線,反而讓另一股反擊的澳軍突襲了意軍,大搖大擺的抓走500多俘虜。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上圖.北非巖洞中修築工事的澳洲士兵

在北非的戰鬥中,澳洲部隊再次守衛他們先輩守衛過的蘇伊士運河,1942年6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開近埃及,兵峰直指蘇伊士運河,英軍在瘋狂的連戰連敗後,好不容易才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在隆美爾的閃電攻勢下,英軍的阿拉曼防線很快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為了補充人手,英軍從敘利亞方面調集了澳軍第26步兵旅參戰,並迅速的將這支部隊填入到爭奪阿拉曼高地的行動中去。26旅在7月10日拂曉發動了進攻,結果他們非常幸運,山頂上守衛主力是意大利的一個摩步師,德軍只有一個621無線電攔截連,一頓偷襲和血戰後,澳大利亞人完成了英軍下血本也做不成的任務。

上圖.北非的澳軍

深知隆美爾不會甘心的澳軍迅速加強了陣地防衛,重新翻修設計了工事,還想辦法運上了大炮等重武器,不斷對德軍進行轟擊,這些難搞的澳洲人最後炮打的連隆美爾都被驚動了,他寫信給妻子:“我們被北方的炮火所驚醒,這不是什麼好事。”

上圖.血戰不退的澳洲軍團

幾小時後非洲軍團馬上開始了對阿拉曼高地的猛攻,俯衝轟炸機將澳軍陣線炸成火海,四處是橫飛的彈片和機炮掃射的孔洞,士兵們只能依靠相連的戰壕移動,以躲避德軍轟炸最密集的區域,但德軍的火力準備過後,澳軍26旅官兵迅速回歸了陣地,有些人還拖出了戰防炮,與遠處不斷放炮的德軍3號坦克對射。

7月10日下午一直打到20點,澳軍擋住了德意軍多次坦克突擊,硬是扛下了隆美爾的攻勢,當德軍疲憊不堪時,澳軍突然發動了反攻,一口氣將德軍殺了回去。惱怒的隆美爾於第二天動用了能撈到的全部大炮,可依然無法突破澳軍防線,反而讓另一股反擊的澳軍突襲了意軍,大搖大擺的抓走500多俘虜。

上圖.澳洲老兵重回阿拉曼

戰爭持續到16日才終止,隆美爾無論下多大的力氣,硬是攻不破澳軍的防線,澳軍士兵一邊膽怯的給家裡寫信:“爸爸媽媽,以前我所認識的戰爭就像野餐,現在正經歷的才是真正的戰爭”,一邊瘋狂的守衛著每一寸土地。最後,隆美爾無奈的敗退,德軍迅速被盟軍反擊,最終釀成了阿拉曼的大敗。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上圖.北非巖洞中修築工事的澳洲士兵

在北非的戰鬥中,澳洲部隊再次守衛他們先輩守衛過的蘇伊士運河,1942年6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開近埃及,兵峰直指蘇伊士運河,英軍在瘋狂的連戰連敗後,好不容易才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在隆美爾的閃電攻勢下,英軍的阿拉曼防線很快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為了補充人手,英軍從敘利亞方面調集了澳軍第26步兵旅參戰,並迅速的將這支部隊填入到爭奪阿拉曼高地的行動中去。26旅在7月10日拂曉發動了進攻,結果他們非常幸運,山頂上守衛主力是意大利的一個摩步師,德軍只有一個621無線電攔截連,一頓偷襲和血戰後,澳大利亞人完成了英軍下血本也做不成的任務。

上圖.北非的澳軍

深知隆美爾不會甘心的澳軍迅速加強了陣地防衛,重新翻修設計了工事,還想辦法運上了大炮等重武器,不斷對德軍進行轟擊,這些難搞的澳洲人最後炮打的連隆美爾都被驚動了,他寫信給妻子:“我們被北方的炮火所驚醒,這不是什麼好事。”

上圖.血戰不退的澳洲軍團

幾小時後非洲軍團馬上開始了對阿拉曼高地的猛攻,俯衝轟炸機將澳軍陣線炸成火海,四處是橫飛的彈片和機炮掃射的孔洞,士兵們只能依靠相連的戰壕移動,以躲避德軍轟炸最密集的區域,但德軍的火力準備過後,澳軍26旅官兵迅速回歸了陣地,有些人還拖出了戰防炮,與遠處不斷放炮的德軍3號坦克對射。

7月10日下午一直打到20點,澳軍擋住了德意軍多次坦克突擊,硬是扛下了隆美爾的攻勢,當德軍疲憊不堪時,澳軍突然發動了反攻,一口氣將德軍殺了回去。惱怒的隆美爾於第二天動用了能撈到的全部大炮,可依然無法突破澳軍防線,反而讓另一股反擊的澳軍突襲了意軍,大搖大擺的抓走500多俘虜。

上圖.澳洲老兵重回阿拉曼

戰爭持續到16日才終止,隆美爾無論下多大的力氣,硬是攻不破澳軍的防線,澳軍士兵一邊膽怯的給家裡寫信:“爸爸媽媽,以前我所認識的戰爭就像野餐,現在正經歷的才是真正的戰爭”,一邊瘋狂的守衛著每一寸土地。最後,隆美爾無奈的敗退,德軍迅速被盟軍反擊,最終釀成了阿拉曼的大敗。

上圖.端槍的澳洲士兵與北非德軍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誇澳軍多麼英勇,在之前英軍羊群一樣敗退的時候,他們亦是其中的一員,甚至英軍都忍不住吐槽瘋狂逃跑的澳7師:“這群喪膽的鼠輩,逃得就像水裡的魚一樣快!”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上圖.北非巖洞中修築工事的澳洲士兵

在北非的戰鬥中,澳洲部隊再次守衛他們先輩守衛過的蘇伊士運河,1942年6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開近埃及,兵峰直指蘇伊士運河,英軍在瘋狂的連戰連敗後,好不容易才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在隆美爾的閃電攻勢下,英軍的阿拉曼防線很快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為了補充人手,英軍從敘利亞方面調集了澳軍第26步兵旅參戰,並迅速的將這支部隊填入到爭奪阿拉曼高地的行動中去。26旅在7月10日拂曉發動了進攻,結果他們非常幸運,山頂上守衛主力是意大利的一個摩步師,德軍只有一個621無線電攔截連,一頓偷襲和血戰後,澳大利亞人完成了英軍下血本也做不成的任務。

上圖.北非的澳軍

深知隆美爾不會甘心的澳軍迅速加強了陣地防衛,重新翻修設計了工事,還想辦法運上了大炮等重武器,不斷對德軍進行轟擊,這些難搞的澳洲人最後炮打的連隆美爾都被驚動了,他寫信給妻子:“我們被北方的炮火所驚醒,這不是什麼好事。”

上圖.血戰不退的澳洲軍團

幾小時後非洲軍團馬上開始了對阿拉曼高地的猛攻,俯衝轟炸機將澳軍陣線炸成火海,四處是橫飛的彈片和機炮掃射的孔洞,士兵們只能依靠相連的戰壕移動,以躲避德軍轟炸最密集的區域,但德軍的火力準備過後,澳軍26旅官兵迅速回歸了陣地,有些人還拖出了戰防炮,與遠處不斷放炮的德軍3號坦克對射。

7月10日下午一直打到20點,澳軍擋住了德意軍多次坦克突擊,硬是扛下了隆美爾的攻勢,當德軍疲憊不堪時,澳軍突然發動了反攻,一口氣將德軍殺了回去。惱怒的隆美爾於第二天動用了能撈到的全部大炮,可依然無法突破澳軍防線,反而讓另一股反擊的澳軍突襲了意軍,大搖大擺的抓走500多俘虜。

上圖.澳洲老兵重回阿拉曼

戰爭持續到16日才終止,隆美爾無論下多大的力氣,硬是攻不破澳軍的防線,澳軍士兵一邊膽怯的給家裡寫信:“爸爸媽媽,以前我所認識的戰爭就像野餐,現在正經歷的才是真正的戰爭”,一邊瘋狂的守衛著每一寸土地。最後,隆美爾無奈的敗退,德軍迅速被盟軍反擊,最終釀成了阿拉曼的大敗。

上圖.端槍的澳洲士兵與北非德軍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誇澳軍多麼英勇,在之前英軍羊群一樣敗退的時候,他們亦是其中的一員,甚至英軍都忍不住吐槽瘋狂逃跑的澳7師:“這群喪膽的鼠輩,逃得就像水裡的魚一樣快!”

阿拉曼之後,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日軍迅速對空虛的亞太地區進行了侵略,菲律賓的美軍和馬來西亞的英軍很快一敗塗地,日軍霎時間直逼大洋洲,號稱要以新幾內亞為跳板,直接攻上澳大利亞。甚至轟炸了達爾文港,襲擊了澳洲本土。在這種情況下,澳軍不得不選擇了收縮回防,而且因撤軍和支援問題,澳、英在聯邦內部產生了裂隙。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上圖.北非巖洞中修築工事的澳洲士兵

在北非的戰鬥中,澳洲部隊再次守衛他們先輩守衛過的蘇伊士運河,1942年6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開近埃及,兵峰直指蘇伊士運河,英軍在瘋狂的連戰連敗後,好不容易才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在隆美爾的閃電攻勢下,英軍的阿拉曼防線很快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為了補充人手,英軍從敘利亞方面調集了澳軍第26步兵旅參戰,並迅速的將這支部隊填入到爭奪阿拉曼高地的行動中去。26旅在7月10日拂曉發動了進攻,結果他們非常幸運,山頂上守衛主力是意大利的一個摩步師,德軍只有一個621無線電攔截連,一頓偷襲和血戰後,澳大利亞人完成了英軍下血本也做不成的任務。

上圖.北非的澳軍

深知隆美爾不會甘心的澳軍迅速加強了陣地防衛,重新翻修設計了工事,還想辦法運上了大炮等重武器,不斷對德軍進行轟擊,這些難搞的澳洲人最後炮打的連隆美爾都被驚動了,他寫信給妻子:“我們被北方的炮火所驚醒,這不是什麼好事。”

上圖.血戰不退的澳洲軍團

幾小時後非洲軍團馬上開始了對阿拉曼高地的猛攻,俯衝轟炸機將澳軍陣線炸成火海,四處是橫飛的彈片和機炮掃射的孔洞,士兵們只能依靠相連的戰壕移動,以躲避德軍轟炸最密集的區域,但德軍的火力準備過後,澳軍26旅官兵迅速回歸了陣地,有些人還拖出了戰防炮,與遠處不斷放炮的德軍3號坦克對射。

7月10日下午一直打到20點,澳軍擋住了德意軍多次坦克突擊,硬是扛下了隆美爾的攻勢,當德軍疲憊不堪時,澳軍突然發動了反攻,一口氣將德軍殺了回去。惱怒的隆美爾於第二天動用了能撈到的全部大炮,可依然無法突破澳軍防線,反而讓另一股反擊的澳軍突襲了意軍,大搖大擺的抓走500多俘虜。

上圖.澳洲老兵重回阿拉曼

戰爭持續到16日才終止,隆美爾無論下多大的力氣,硬是攻不破澳軍的防線,澳軍士兵一邊膽怯的給家裡寫信:“爸爸媽媽,以前我所認識的戰爭就像野餐,現在正經歷的才是真正的戰爭”,一邊瘋狂的守衛著每一寸土地。最後,隆美爾無奈的敗退,德軍迅速被盟軍反擊,最終釀成了阿拉曼的大敗。

上圖.端槍的澳洲士兵與北非德軍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誇澳軍多麼英勇,在之前英軍羊群一樣敗退的時候,他們亦是其中的一員,甚至英軍都忍不住吐槽瘋狂逃跑的澳7師:“這群喪膽的鼠輩,逃得就像水裡的魚一樣快!”

阿拉曼之後,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日軍迅速對空虛的亞太地區進行了侵略,菲律賓的美軍和馬來西亞的英軍很快一敗塗地,日軍霎時間直逼大洋洲,號稱要以新幾內亞為跳板,直接攻上澳大利亞。甚至轟炸了達爾文港,襲擊了澳洲本土。在這種情況下,澳軍不得不選擇了收縮回防,而且因撤軍和支援問題,澳、英在聯邦內部產生了裂隙。

上圖.布干維爾群島戰役中正渡過沼澤的澳軍

很快澳軍與美軍聯合在了一起,以盟軍的身份參與了太平洋戰爭,1943年的布干維爾島戰役中,澳軍配合美軍對布干維爾島的日軍進行了打擊,但澳軍前期出力不多。美軍於1944年10月將困死日軍的任務交給澳軍第2軍,他們牢牢將日軍封鎖在島上,到戰爭結束投降為止,日軍活活餓死了近萬人。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上圖.北非巖洞中修築工事的澳洲士兵

在北非的戰鬥中,澳洲部隊再次守衛他們先輩守衛過的蘇伊士運河,1942年6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開近埃及,兵峰直指蘇伊士運河,英軍在瘋狂的連戰連敗後,好不容易才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在隆美爾的閃電攻勢下,英軍的阿拉曼防線很快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為了補充人手,英軍從敘利亞方面調集了澳軍第26步兵旅參戰,並迅速的將這支部隊填入到爭奪阿拉曼高地的行動中去。26旅在7月10日拂曉發動了進攻,結果他們非常幸運,山頂上守衛主力是意大利的一個摩步師,德軍只有一個621無線電攔截連,一頓偷襲和血戰後,澳大利亞人完成了英軍下血本也做不成的任務。

上圖.北非的澳軍

深知隆美爾不會甘心的澳軍迅速加強了陣地防衛,重新翻修設計了工事,還想辦法運上了大炮等重武器,不斷對德軍進行轟擊,這些難搞的澳洲人最後炮打的連隆美爾都被驚動了,他寫信給妻子:“我們被北方的炮火所驚醒,這不是什麼好事。”

上圖.血戰不退的澳洲軍團

幾小時後非洲軍團馬上開始了對阿拉曼高地的猛攻,俯衝轟炸機將澳軍陣線炸成火海,四處是橫飛的彈片和機炮掃射的孔洞,士兵們只能依靠相連的戰壕移動,以躲避德軍轟炸最密集的區域,但德軍的火力準備過後,澳軍26旅官兵迅速回歸了陣地,有些人還拖出了戰防炮,與遠處不斷放炮的德軍3號坦克對射。

7月10日下午一直打到20點,澳軍擋住了德意軍多次坦克突擊,硬是扛下了隆美爾的攻勢,當德軍疲憊不堪時,澳軍突然發動了反攻,一口氣將德軍殺了回去。惱怒的隆美爾於第二天動用了能撈到的全部大炮,可依然無法突破澳軍防線,反而讓另一股反擊的澳軍突襲了意軍,大搖大擺的抓走500多俘虜。

上圖.澳洲老兵重回阿拉曼

戰爭持續到16日才終止,隆美爾無論下多大的力氣,硬是攻不破澳軍的防線,澳軍士兵一邊膽怯的給家裡寫信:“爸爸媽媽,以前我所認識的戰爭就像野餐,現在正經歷的才是真正的戰爭”,一邊瘋狂的守衛著每一寸土地。最後,隆美爾無奈的敗退,德軍迅速被盟軍反擊,最終釀成了阿拉曼的大敗。

上圖.端槍的澳洲士兵與北非德軍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誇澳軍多麼英勇,在之前英軍羊群一樣敗退的時候,他們亦是其中的一員,甚至英軍都忍不住吐槽瘋狂逃跑的澳7師:“這群喪膽的鼠輩,逃得就像水裡的魚一樣快!”

阿拉曼之後,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日軍迅速對空虛的亞太地區進行了侵略,菲律賓的美軍和馬來西亞的英軍很快一敗塗地,日軍霎時間直逼大洋洲,號稱要以新幾內亞為跳板,直接攻上澳大利亞。甚至轟炸了達爾文港,襲擊了澳洲本土。在這種情況下,澳軍不得不選擇了收縮回防,而且因撤軍和支援問題,澳、英在聯邦內部產生了裂隙。

上圖.布干維爾群島戰役中正渡過沼澤的澳軍

很快澳軍與美軍聯合在了一起,以盟軍的身份參與了太平洋戰爭,1943年的布干維爾島戰役中,澳軍配合美軍對布干維爾島的日軍進行了打擊,但澳軍前期出力不多。美軍於1944年10月將困死日軍的任務交給澳軍第2軍,他們牢牢將日軍封鎖在島上,到戰爭結束投降為止,日軍活活餓死了近萬人。

上圖.新幾內亞戰役中的澳軍

聲勢浩大的新幾內亞戰役中,澳軍第3、5、7、9師在陸軍司令托馬斯·布萊梅的率領下加入戰鬥。1943年美、澳聯軍在拿騷灣登陸,佯攻薩拉莫阿,隨後澳第9師一部登陸萊城河口,配合美軍傘兵奪取了萊城機場,緊接著澳軍7師、9師主力通過空運上到前線,與美軍一起打下了薩拉莫阿和萊城,近萬隻日軍被趕進了深山老林,第20師團試圖救援,結果亦被澳第9師重創。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上圖.北非巖洞中修築工事的澳洲士兵

在北非的戰鬥中,澳洲部隊再次守衛他們先輩守衛過的蘇伊士運河,1942年6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開近埃及,兵峰直指蘇伊士運河,英軍在瘋狂的連戰連敗後,好不容易才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在隆美爾的閃電攻勢下,英軍的阿拉曼防線很快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為了補充人手,英軍從敘利亞方面調集了澳軍第26步兵旅參戰,並迅速的將這支部隊填入到爭奪阿拉曼高地的行動中去。26旅在7月10日拂曉發動了進攻,結果他們非常幸運,山頂上守衛主力是意大利的一個摩步師,德軍只有一個621無線電攔截連,一頓偷襲和血戰後,澳大利亞人完成了英軍下血本也做不成的任務。

上圖.北非的澳軍

深知隆美爾不會甘心的澳軍迅速加強了陣地防衛,重新翻修設計了工事,還想辦法運上了大炮等重武器,不斷對德軍進行轟擊,這些難搞的澳洲人最後炮打的連隆美爾都被驚動了,他寫信給妻子:“我們被北方的炮火所驚醒,這不是什麼好事。”

上圖.血戰不退的澳洲軍團

幾小時後非洲軍團馬上開始了對阿拉曼高地的猛攻,俯衝轟炸機將澳軍陣線炸成火海,四處是橫飛的彈片和機炮掃射的孔洞,士兵們只能依靠相連的戰壕移動,以躲避德軍轟炸最密集的區域,但德軍的火力準備過後,澳軍26旅官兵迅速回歸了陣地,有些人還拖出了戰防炮,與遠處不斷放炮的德軍3號坦克對射。

7月10日下午一直打到20點,澳軍擋住了德意軍多次坦克突擊,硬是扛下了隆美爾的攻勢,當德軍疲憊不堪時,澳軍突然發動了反攻,一口氣將德軍殺了回去。惱怒的隆美爾於第二天動用了能撈到的全部大炮,可依然無法突破澳軍防線,反而讓另一股反擊的澳軍突襲了意軍,大搖大擺的抓走500多俘虜。

上圖.澳洲老兵重回阿拉曼

戰爭持續到16日才終止,隆美爾無論下多大的力氣,硬是攻不破澳軍的防線,澳軍士兵一邊膽怯的給家裡寫信:“爸爸媽媽,以前我所認識的戰爭就像野餐,現在正經歷的才是真正的戰爭”,一邊瘋狂的守衛著每一寸土地。最後,隆美爾無奈的敗退,德軍迅速被盟軍反擊,最終釀成了阿拉曼的大敗。

上圖.端槍的澳洲士兵與北非德軍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誇澳軍多麼英勇,在之前英軍羊群一樣敗退的時候,他們亦是其中的一員,甚至英軍都忍不住吐槽瘋狂逃跑的澳7師:“這群喪膽的鼠輩,逃得就像水裡的魚一樣快!”

阿拉曼之後,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日軍迅速對空虛的亞太地區進行了侵略,菲律賓的美軍和馬來西亞的英軍很快一敗塗地,日軍霎時間直逼大洋洲,號稱要以新幾內亞為跳板,直接攻上澳大利亞。甚至轟炸了達爾文港,襲擊了澳洲本土。在這種情況下,澳軍不得不選擇了收縮回防,而且因撤軍和支援問題,澳、英在聯邦內部產生了裂隙。

上圖.布干維爾群島戰役中正渡過沼澤的澳軍

很快澳軍與美軍聯合在了一起,以盟軍的身份參與了太平洋戰爭,1943年的布干維爾島戰役中,澳軍配合美軍對布干維爾島的日軍進行了打擊,但澳軍前期出力不多。美軍於1944年10月將困死日軍的任務交給澳軍第2軍,他們牢牢將日軍封鎖在島上,到戰爭結束投降為止,日軍活活餓死了近萬人。

上圖.新幾內亞戰役中的澳軍

聲勢浩大的新幾內亞戰役中,澳軍第3、5、7、9師在陸軍司令托馬斯·布萊梅的率領下加入戰鬥。1943年美、澳聯軍在拿騷灣登陸,佯攻薩拉莫阿,隨後澳第9師一部登陸萊城河口,配合美軍傘兵奪取了萊城機場,緊接著澳軍7師、9師主力通過空運上到前線,與美軍一起打下了薩拉莫阿和萊城,近萬隻日軍被趕進了深山老林,第20師團試圖救援,結果亦被澳第9師重創。

上圖.與幾內亞黑蜀黍一起作戰的澳軍

此戰澳軍在麥克阿瑟的戰略指揮下,以自身凶狠堅硬的作戰風格高水平的達成了“蛙跳”戰術,給予日軍以接連重創。澳軍充分運用了火力優勢,將日軍封堵在狹小的區域內苟延殘喘,以至於大部分日軍在幾內亞叢林中病餓而死,不少人靠吃人肉苟活,再加上澳軍幾乎不要俘虜,結果20萬日軍熬到投降時僅剩一萬多隻。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上圖.北非巖洞中修築工事的澳洲士兵

在北非的戰鬥中,澳洲部隊再次守衛他們先輩守衛過的蘇伊士運河,1942年6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開近埃及,兵峰直指蘇伊士運河,英軍在瘋狂的連戰連敗後,好不容易才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在隆美爾的閃電攻勢下,英軍的阿拉曼防線很快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為了補充人手,英軍從敘利亞方面調集了澳軍第26步兵旅參戰,並迅速的將這支部隊填入到爭奪阿拉曼高地的行動中去。26旅在7月10日拂曉發動了進攻,結果他們非常幸運,山頂上守衛主力是意大利的一個摩步師,德軍只有一個621無線電攔截連,一頓偷襲和血戰後,澳大利亞人完成了英軍下血本也做不成的任務。

上圖.北非的澳軍

深知隆美爾不會甘心的澳軍迅速加強了陣地防衛,重新翻修設計了工事,還想辦法運上了大炮等重武器,不斷對德軍進行轟擊,這些難搞的澳洲人最後炮打的連隆美爾都被驚動了,他寫信給妻子:“我們被北方的炮火所驚醒,這不是什麼好事。”

上圖.血戰不退的澳洲軍團

幾小時後非洲軍團馬上開始了對阿拉曼高地的猛攻,俯衝轟炸機將澳軍陣線炸成火海,四處是橫飛的彈片和機炮掃射的孔洞,士兵們只能依靠相連的戰壕移動,以躲避德軍轟炸最密集的區域,但德軍的火力準備過後,澳軍26旅官兵迅速回歸了陣地,有些人還拖出了戰防炮,與遠處不斷放炮的德軍3號坦克對射。

7月10日下午一直打到20點,澳軍擋住了德意軍多次坦克突擊,硬是扛下了隆美爾的攻勢,當德軍疲憊不堪時,澳軍突然發動了反攻,一口氣將德軍殺了回去。惱怒的隆美爾於第二天動用了能撈到的全部大炮,可依然無法突破澳軍防線,反而讓另一股反擊的澳軍突襲了意軍,大搖大擺的抓走500多俘虜。

上圖.澳洲老兵重回阿拉曼

戰爭持續到16日才終止,隆美爾無論下多大的力氣,硬是攻不破澳軍的防線,澳軍士兵一邊膽怯的給家裡寫信:“爸爸媽媽,以前我所認識的戰爭就像野餐,現在正經歷的才是真正的戰爭”,一邊瘋狂的守衛著每一寸土地。最後,隆美爾無奈的敗退,德軍迅速被盟軍反擊,最終釀成了阿拉曼的大敗。

上圖.端槍的澳洲士兵與北非德軍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誇澳軍多麼英勇,在之前英軍羊群一樣敗退的時候,他們亦是其中的一員,甚至英軍都忍不住吐槽瘋狂逃跑的澳7師:“這群喪膽的鼠輩,逃得就像水裡的魚一樣快!”

阿拉曼之後,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日軍迅速對空虛的亞太地區進行了侵略,菲律賓的美軍和馬來西亞的英軍很快一敗塗地,日軍霎時間直逼大洋洲,號稱要以新幾內亞為跳板,直接攻上澳大利亞。甚至轟炸了達爾文港,襲擊了澳洲本土。在這種情況下,澳軍不得不選擇了收縮回防,而且因撤軍和支援問題,澳、英在聯邦內部產生了裂隙。

上圖.布干維爾群島戰役中正渡過沼澤的澳軍

很快澳軍與美軍聯合在了一起,以盟軍的身份參與了太平洋戰爭,1943年的布干維爾島戰役中,澳軍配合美軍對布干維爾島的日軍進行了打擊,但澳軍前期出力不多。美軍於1944年10月將困死日軍的任務交給澳軍第2軍,他們牢牢將日軍封鎖在島上,到戰爭結束投降為止,日軍活活餓死了近萬人。

上圖.新幾內亞戰役中的澳軍

聲勢浩大的新幾內亞戰役中,澳軍第3、5、7、9師在陸軍司令托馬斯·布萊梅的率領下加入戰鬥。1943年美、澳聯軍在拿騷灣登陸,佯攻薩拉莫阿,隨後澳第9師一部登陸萊城河口,配合美軍傘兵奪取了萊城機場,緊接著澳軍7師、9師主力通過空運上到前線,與美軍一起打下了薩拉莫阿和萊城,近萬隻日軍被趕進了深山老林,第20師團試圖救援,結果亦被澳第9師重創。

上圖.與幾內亞黑蜀黍一起作戰的澳軍

此戰澳軍在麥克阿瑟的戰略指揮下,以自身凶狠堅硬的作戰風格高水平的達成了“蛙跳”戰術,給予日軍以接連重創。澳軍充分運用了火力優勢,將日軍封堵在狹小的區域內苟延殘喘,以至於大部分日軍在幾內亞叢林中病餓而死,不少人靠吃人肉苟活,再加上澳軍幾乎不要俘虜,結果20萬日軍熬到投降時僅剩一萬多隻。

上圖.投降的日軍

正因為澳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突出的表現,他們逮住相當多的日軍軍官,結果澳大利亞自己就審判處決了其中140個乙、丙級戰犯;要知道,中國人民血戰十幾年,最終審判了2357名乙、丙級戰犯,也只判決了149個死刑,處刑了145人,像辻政信這種連日軍都討厭的頂級逃犯,甚至被國民政府包庇了。

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澳大利亞雖然參戰人數不算多,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相當努力,許多大戰中都有澳軍的身影。他們在一戰時幹掉了德軍威震印度洋的“東方天鵝”,同土耳其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海峽登陸戰,守住了蘇伊士運河,拿下了加沙城,可謂戰功卓著。二戰時的澳軍同樣凶猛,他們頂住了隆美爾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為阿拉曼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太平洋戰爭中亦成為日軍最頭痛的死敵,弄死的日軍以十萬計。

總而言之,只要略微熟知兩次大戰的歷史,便知道澳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俗,在有些人眼裡他們之所以聲名不顯,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令他們與英軍很難區分。

就好比三哥,他們也是英國殖民地,哪怕有大量印度人、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加入到英軍中去,用生命幫助英國打贏戰爭,但你的命是帝國的,打贏的功績是英國指揮官的,報紙上也只會寫“英軍”,而不是“印度軍”,頂天寫成“英印軍隊”。

儘管澳大利亞人在1900年後就結束了殖民地的身份,成為了獨立的聯邦國家,但他們仍然處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中,內政外交都掌握在英國手裡,20多年連個首都都不能確定。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被迫放開了一些殖民地的控制,並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改組了國家體制為聯邦制,這才讓澳大利亞獲得了“聯邦成員國”的地位,取得了初步的自主權。

澳大利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得等到1986年,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才最終擺脫了英國政府、議會、法院對澳大利亞的統治權。

不過這還沒完,澳大利亞的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只是“因為女王常住英國”,所以需要代理人“代行王命,牧守一方”,這個名義代理人便是澳大利亞總理。

所以,幾次戰爭中,澳大利亞一直掛的都是英軍的皮,哪怕自己明明是“澳軍”,卻仍然以英聯邦國家自居,老老實實的依附在英軍序列中打仗,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的那頂氈帽。說到這裡應該十分好理解了,有時候非是澳軍不給力,實在是沒法展現自我。

上圖.民眾送行上戰場的軍隊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掀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高潮。澳大利亞是第一個響應的,他們表示:“將堅定的站在祖國這一邊”,隨即提供了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的遠征軍前往戰場,此外,他們還將2萬多人的海軍直接交給了皇家海軍指揮。

上圖.英國宣戰後,聚集在阿德萊德群情激奮的人群

當時的澳大利亞上下群情激奮,堅決要求支持母國,為了民族危機與德國決一死戰,自願報名參展的澳洲人特別多,政府也很快轉入了戰時體制,大量製造各種軍需品支援戰爭。自1788年後從未打過仗的澳大利亞瞬間就被髮動起來,打著“拯救大英帝國,保衛澳大利亞”的口號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上圖.準備等船奔赴前線的澳軍

僅兩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的“志願軍”就受訓武裝完畢,由布里奇斯將軍任總司令,懷特將軍任總參謀長遠征歐洲;大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民船參與了這項跨半球的運兵行動,但護航的艦隻只有巡洋艦“悉尼”、“墨爾本”、“米諾托爾”和一艘日本巡洋艦“生駒”號。

上圖.被澳軍幹掉的“埃姆登”

運兵途中,澳軍艦隊還摸了個功勞,得到情報主動出擊的澳軍“悉尼號”巡洋艦,在瀉湖中堵住了德軍號稱“東方天鵝”的太平洋分艦隊德累斯頓級“埃姆登”(Emden)號輕巡洋艦,這艘母港青島的德國軍艦善於偽裝突襲,一戰時在印度洋上威名赫赫,幹掉了不少對手,所到之處人心惶惶,結果栽在了澳大利亞這幫生瓜蛋子手裡。

上圖.與“埃姆登”停火10分鐘後的“悉尼號”

因為澳軍不願讓日軍搶到戰績,所以“悉尼號”仗著船堅炮利單獨出擊,堵住了“埃姆登”的出路,在德軍猛烈的反擊下,“悉尼號”採用“放風箏”的戰術最終打廢了“埃姆登”號,無法反抗的德國巡洋艦擱淺在一片礁石中,副艦長帶人搶了艘帆船趁夜逃走,艦長穆勒則成為澳軍在一戰中的第一個俘虜,直到戰後才被放回德國。

上圖.金字塔下的澳軍

最終澳、西艦隊抵達了英國港口,但英國人並不信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的戰鬥力,大洋洲的部隊被要求送往軍事基地進行“正規英國式的訓練”,但恰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大洋洲部隊根本受不了,再加上土耳其突然參戰,所以大洋洲部隊乾脆被送到了埃及,一邊鎮守蘇伊士運河,一邊進行軍事訓練。

上圖.西奈半島的澳軍騎兵俘虜了一群土耳其軍人

1915年,大洋洲部隊編成為“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rps”(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進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開始了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支部隊有7個師的編制,其中5個澳洲師,1個新西蘭師,以及1個澳新混編師,他們參加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加里波利登陸戰)。

1915年4月25日,英法聯軍對達達尼爾海峽發動進攻,丘吉爾將之稱為“19分鐘穿過海峽,挺進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著名的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將軍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了這場戰爭。

上圖.加里波利登陸的澳軍

加里波利戰役投入的殖民地軍隊相當多,但英國人大本營亂七八糟的策劃坑苦了他們,漢密爾頓連究竟是海上主攻還是登陸為主都沒得到確切指示,只能硬著頭皮指揮軍隊往達達尼爾海峽裡填。大量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軍就這樣以英軍的身份進行了戰鬥,他們在漢密爾頓的親自指揮下對海勒斯角進行了攻擊,這一仗打得相當殘酷。

上圖.達達尼爾登陸的攻擊點,ANZAC為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澳軍有1萬多名官兵參與了登陸戰,在3天的血戰中,他們與土耳其人打成了膠著狀態,在仰攻還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這些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南半球軍隊前赴後繼拼死不退,甚至敢於跟擅長白刃戰的土耳其人面對面肉搏,可惜因為海軍的敗退,他們終究沒能拿下陣地。

上圖.因為實在太慘烈,後世多國共同紀念Anzac day

因為這一仗打得實在太慘烈,澳、新、英、法、土、加等參與國共同將這4月25日定為紀念日,稱為“Anzac日”,即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Day(澳新軍團日),至今仍在被紀念。

1915年8月6日,協約國軍隊再次發動了新一輪的登陸戰,結果在準備充分的土耳其面前損失慘重,戰爭再次打成膠著狀態,傷亡數字達到4萬之多。最後協約國不得不黯然撤軍,漢密爾頓被解職,支持戰役的丘吉爾也憤然辭職,扛槍去了前線。

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戰一樣,明明是奇襲突擊,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絕望的塹壕戰,但澳洲士兵在戰爭中很好的展現了自己的勇敢,作為新兵,他們在號稱“每平方米平均著彈數6000發”的戰場上依然死戰不退。

上圖.加里波利“教皇山”陣地掩體裡的澳軍士兵

此戰參戰英軍41萬,法軍7萬9千,協約國傷亡二十六萬,這是大洋洲部隊第一次以師級規模參與的戰爭,澳新軍團的第一師和澳新師參與了4月的登陸,之後因為損失慘重退往埃及,第二師參與了8月的登陸,同年12月也退往埃及。澳軍陣亡人員高達7594人,傷亡總數26000多人。

這裡面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小插曲,土耳其英雄凱末爾當時在戰役中遭遇澳軍士兵的射擊,被對方一槍打中,但這顆子彈被凱末爾的懷錶擋了下來,澳軍士兵差點就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

上圖.英軍的駱駝騎兵,可以看到澳洲人和印度人的身影

1916年8月,澳軍緊接著又參加了“巴勒斯坦戰役”,駐防蘇伊士運河的大洋洲軍團遭遇德奧聯軍的猛攻,但澳新軍團堅定的守住了陣地,在德奧聯軍攻勢漸頹的時候發動反攻,經歷了幾個月的鏖戰後,他們取得了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

上圖.1917年行進的英軍,可以看到路邊撐著一頂澳洲式的帽子

1917年3月,澳軍又在英軍帶領下發動了加沙戰役,繼續攻打土耳其,戰役打到了12月時,聯軍才佔領了加沙,澳軍英勇的表現極為突出。

上圖.爆破後隕石坑一樣的60高地

此外,澳軍還有工程兵部隊參與了戰爭,相關的場面在電影《奇襲60高地》中展現的非常到位。1917年第三次依普爾運河戰役的Messines戰役中,英軍面對德軍守衛的高地塹壕陣地,使用工兵硬挖了21條隧道過去,然後埋設了450噸炸藥,一舉讓德軍坐了土飛機。

這些挖坑道的“英軍”最開始是英國175皇家工兵連,後來換成了加拿大工兵連繼續進行土工作業,之後又換成了澳大利亞第一坑道連,他們完成了最後的挖掘工作並完成了炸藥引爆,這場人類有史最大的工兵爆破震感直達倫敦。

上圖.在比利時佐內貝克作戰受傷的澳洲士兵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動員了33萬人,陣亡6萬,傷13萬,對於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他們已經很對得起英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也相當活躍,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獲得了聯邦地位的澳大利亞,名義上就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何況他們也沒有完全的外交權力。

所以英國1939年對的宣戰後,澳大利亞實際也等於進入了戰爭狀態,他們仍然以軍團形式派出了遠征軍隊伍,加入英軍序列作戰。這些澳洲人在北非頂住了隆美爾,之後由於日本的進擊,他們迅速回防本土,加入了太平洋戰爭,並於新幾內亞將日軍幾十萬部隊屠戮殆盡。

上圖.在海岸安裝雷達的澳軍,這是當年英國的“黑科技”

二戰中澳大利亞國內部隊很少,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外帶兩個裝甲旅,甚至許多將領也都是野路子出身。但這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國家,硬是將全部的裝甲部隊和一多半的步兵師派了出去,只留下1、2、4、10、12步兵師防禦本土,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直到1942年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危局,才往回收縮了兵力。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發展並輸送了95萬部隊,參戰人口300萬,國民動員率達到15%,其中陣亡2%,傷亡總數23000人。

上圖.北非巖洞中修築工事的澳洲士兵

在北非的戰鬥中,澳洲部隊再次守衛他們先輩守衛過的蘇伊士運河,1942年6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開近埃及,兵峰直指蘇伊士運河,英軍在瘋狂的連戰連敗後,好不容易才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在隆美爾的閃電攻勢下,英軍的阿拉曼防線很快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為了補充人手,英軍從敘利亞方面調集了澳軍第26步兵旅參戰,並迅速的將這支部隊填入到爭奪阿拉曼高地的行動中去。26旅在7月10日拂曉發動了進攻,結果他們非常幸運,山頂上守衛主力是意大利的一個摩步師,德軍只有一個621無線電攔截連,一頓偷襲和血戰後,澳大利亞人完成了英軍下血本也做不成的任務。

上圖.北非的澳軍

深知隆美爾不會甘心的澳軍迅速加強了陣地防衛,重新翻修設計了工事,還想辦法運上了大炮等重武器,不斷對德軍進行轟擊,這些難搞的澳洲人最後炮打的連隆美爾都被驚動了,他寫信給妻子:“我們被北方的炮火所驚醒,這不是什麼好事。”

上圖.血戰不退的澳洲軍團

幾小時後非洲軍團馬上開始了對阿拉曼高地的猛攻,俯衝轟炸機將澳軍陣線炸成火海,四處是橫飛的彈片和機炮掃射的孔洞,士兵們只能依靠相連的戰壕移動,以躲避德軍轟炸最密集的區域,但德軍的火力準備過後,澳軍26旅官兵迅速回歸了陣地,有些人還拖出了戰防炮,與遠處不斷放炮的德軍3號坦克對射。

7月10日下午一直打到20點,澳軍擋住了德意軍多次坦克突擊,硬是扛下了隆美爾的攻勢,當德軍疲憊不堪時,澳軍突然發動了反攻,一口氣將德軍殺了回去。惱怒的隆美爾於第二天動用了能撈到的全部大炮,可依然無法突破澳軍防線,反而讓另一股反擊的澳軍突襲了意軍,大搖大擺的抓走500多俘虜。

上圖.澳洲老兵重回阿拉曼

戰爭持續到16日才終止,隆美爾無論下多大的力氣,硬是攻不破澳軍的防線,澳軍士兵一邊膽怯的給家裡寫信:“爸爸媽媽,以前我所認識的戰爭就像野餐,現在正經歷的才是真正的戰爭”,一邊瘋狂的守衛著每一寸土地。最後,隆美爾無奈的敗退,德軍迅速被盟軍反擊,最終釀成了阿拉曼的大敗。

上圖.端槍的澳洲士兵與北非德軍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誇澳軍多麼英勇,在之前英軍羊群一樣敗退的時候,他們亦是其中的一員,甚至英軍都忍不住吐槽瘋狂逃跑的澳7師:“這群喪膽的鼠輩,逃得就像水裡的魚一樣快!”

阿拉曼之後,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日軍迅速對空虛的亞太地區進行了侵略,菲律賓的美軍和馬來西亞的英軍很快一敗塗地,日軍霎時間直逼大洋洲,號稱要以新幾內亞為跳板,直接攻上澳大利亞。甚至轟炸了達爾文港,襲擊了澳洲本土。在這種情況下,澳軍不得不選擇了收縮回防,而且因撤軍和支援問題,澳、英在聯邦內部產生了裂隙。

上圖.布干維爾群島戰役中正渡過沼澤的澳軍

很快澳軍與美軍聯合在了一起,以盟軍的身份參與了太平洋戰爭,1943年的布干維爾島戰役中,澳軍配合美軍對布干維爾島的日軍進行了打擊,但澳軍前期出力不多。美軍於1944年10月將困死日軍的任務交給澳軍第2軍,他們牢牢將日軍封鎖在島上,到戰爭結束投降為止,日軍活活餓死了近萬人。

上圖.新幾內亞戰役中的澳軍

聲勢浩大的新幾內亞戰役中,澳軍第3、5、7、9師在陸軍司令托馬斯·布萊梅的率領下加入戰鬥。1943年美、澳聯軍在拿騷灣登陸,佯攻薩拉莫阿,隨後澳第9師一部登陸萊城河口,配合美軍傘兵奪取了萊城機場,緊接著澳軍7師、9師主力通過空運上到前線,與美軍一起打下了薩拉莫阿和萊城,近萬隻日軍被趕進了深山老林,第20師團試圖救援,結果亦被澳第9師重創。

上圖.與幾內亞黑蜀黍一起作戰的澳軍

此戰澳軍在麥克阿瑟的戰略指揮下,以自身凶狠堅硬的作戰風格高水平的達成了“蛙跳”戰術,給予日軍以接連重創。澳軍充分運用了火力優勢,將日軍封堵在狹小的區域內苟延殘喘,以至於大部分日軍在幾內亞叢林中病餓而死,不少人靠吃人肉苟活,再加上澳軍幾乎不要俘虜,結果20萬日軍熬到投降時僅剩一萬多隻。

上圖.投降的日軍

正因為澳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突出的表現,他們逮住相當多的日軍軍官,結果澳大利亞自己就審判處決了其中140個乙、丙級戰犯;要知道,中國人民血戰十幾年,最終審判了2357名乙、丙級戰犯,也只判決了149個死刑,處刑了145人,像辻政信這種連日軍都討厭的頂級逃犯,甚至被國民政府包庇了。

看看,這叫一、二戰都沒看到澳大利亞的影子嗎?雖然他們打的大都是順風仗,但比起一戰時靠幫人搬磚獲勝,二戰贏得窩裡囊氣的民國,澳大利亞人是不是表現的更亮眼呢?

阿泽搞笑集中营
2019-07-26

談地處南半球,遠離歐洲和亞洲的熱點地區的澳大利亞是個提倡民主、嚮往和平的國家。不過,因為和英國有密切的"血緣"關係,所以澳大利亞在沒有條約規定的情況下,多次自願出兵海外,協助英國作戰。在聯邦成立之前,澳大利亞就為了英國而介入布爾戰爭、毛利戰爭等局部軍事行動。不過,澳大利亞在那幾次戰爭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澳大利亞真正體驗到了戰爭的滋味。1914年8月4日,英國宣佈對德國宣戰。像以往一樣,澳大利亞政府立刻顯示出高度的熱情,表示要追隨英國參戰。當時的工黨政府總理安德魯•費舍爾(Andrew Fisher)宣佈不惜一切代價支持英國,直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個先令"。就這樣,澳大利亞這個年輕的國家捲入了血腥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當時,澳大利亞並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參加遠征部隊的兵員都是臨時招募的志願兵。一時間,全國的適齡年輕人都踴躍報名參軍,募兵站幾乎天天爆滿,報名的隊伍甚至都排到了大街上。當時,澳大利亞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聯邦,但英王喬治仍是這個國家的元首,並且很多澳大利亞人都是來自英國的移民。因此,不少人都認為,為了國王和帝國,他們應該責無旁貸地做出貢獻。此外,還可以藉機去海外開闊眼界。當然,軍隊也沒有虧待這些哭著喊著上戰場的年輕人,給他們待遇還算不錯。當時,一名普通士兵的日薪就有6先令。就這樣,第一批參軍的兩萬人興高采烈地舍家撇業,加入了澳大利亞遠征軍。不久,新兵們在汽笛聲中揮手告別了親人,搭乘38艘運輸船奔赴沙場。等待他們的,是血與火的考驗。 1914年12月3日,澳大利亞部隊在埃及首都開羅登陸,與新西蘭部隊編成澳大利亞—新西蘭軍團,即澳新軍團,英文縮寫為ANZAC。與其他協約國部隊不同,澳新軍團官兵都戴著別緻的寬邊軍帽,因此這些來自南半球的軍人很快就受到兄弟部隊的關注。而協約國軍隊高層最擔心的就是,年輕而缺乏作戰經驗的澳新軍團戰鬥力如何,到底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在參戰的眾多澳大利亞官兵中,就有這麼一位陸軍上校。他留著精心修剪的小鬍子,軍服筆挺,不論什麼時候都精神十足,一看就知道是老練的職業軍人。他,就是澳大利亞第4步兵旅的指揮官,澳大利亞20世紀最出色的軍人之一——約翰•莫納什(John Monash)。 1865年,莫納什出生在墨爾本,父母是波蘭猶太人的後裔。從墨爾本著名的蘇格蘭貴族學院畢業後,他考入墨爾本大學,先後獲得工程學位、藝術學位和法律學位。莫納什對軍事的興趣在上大學時就開始了,沒畢業就參加了預備役部隊。1913年,在軍隊服役的莫納什已經是一名陸軍上校。 莫納什這輩子惟一遭受的大挫折發生在1915年的加利波利戰役期間。當時,他率領澳大利亞第4步兵旅官兵與澳新軍團其他部隊在加利波利血戰了8個月。在這場損失慘重的戰役中,莫納什竭盡全力指揮作戰,但因英軍高層指揮官的愚蠢,他的部隊還是遭到了沉重打擊。 1916年,已經晉升為少將的莫納什率領澳大利亞陸軍新編第3師開赴法國。雖然英國陸軍高級指揮官對他的進攻戰術有意見,但莫納什在步兵作戰方面確實有研究,他制訂的作戰計劃又詳細又精確,連英軍高層都佩服得五體投地。與此同時,莫納什也獲得了手下全體官兵的擁戴,因為他使用的戰術總是將如何保護官兵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1918年7月4日,莫納什少將用獨特的戰術指揮部隊在哈梅爾山戰役中取得勝利,成為一戰進入尾聲時協約國軍隊的一次重大勝利。這一年的8月12日,莫納什將軍在戰場上被英王喬治五世冊封為爵士。後來,莫納什指揮的部隊作為協約國軍隊的先鋒,在法國連續作戰,所向披靡。 莫納什將軍被公認是20世紀初期在世的最偉大的澳大利亞人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莫納什退役,開始用大學時積累的知識為家鄉服務,主持設計了維多利亞州的全部電力系統。1931年,莫納什逝世。直到今天,澳大利亞人還對他仍然充滿了敬意。1961年成立的莫納什大學就是以莫納什的名字命名的。此外,現在我們使用的"百元大鈔"也使用了他的頭像,以紀念這位澳大利亞歷史上的傳奇人物。 加里波利一戰不過是澳新軍團噩夢的開始。1916年2月,德國發動了西線攻勢。在凡爾登(Battle of Verdun)戰役結束後,英法軍隊又發起了索姆河(Battle of Somme)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澳大利亞軍隊再次成為突擊的主力。在德軍猛烈的炮火壓制下,澳軍的三個師不斷衝鋒,被擊潰後再次衝鋒。戰役結束後,這三個師有23000人傷亡。此外,還有一個執行牽制作戰任務的師,短短几天內就傷 亡 了 5500 人。 澳大利亞軍隊在戰鬥中表現出了驚人的勇氣和毅力。當官兵們浴血奮戰時,澳大利亞國內政壇也發生了"內戰"。殘酷的戰爭使澳軍不斷減員,因此需要更多的青年開赴戰場補充兵力。怎麼辦呢?1916年,工黨總理比利•休斯(Billy Hughes)號召澳大利亞要繼續效忠大英帝國,每個月至少提供16500人開赴戰場。由於當時自願參軍的人越來越少,因此他提出實行徵兵制度。然而,由於休斯所在的工黨一貫反對徵兵制,並且不想忠心耿耿地跟著英國跑,所以工黨內部發生了分裂。最後,澳大利亞在是否採用徵兵制的問題上進行了全民公投,結果多數人都反對徵兵。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傷亡慘重的澳軍也得到了喘息。一戰中,澳新軍團參加了西線許多著名的戰役,如索姆河戰役、伊普爾戰役(Battle of Ypres)、帕斯什達勒戰役、維累—布通諾戰役等。澳新軍團被認為是協約國最優秀的部隊之一,其頑強的戰鬥精神和軍人素質得到了協約國軍隊高層的讚賞。戰爭期間,40多萬多名澳大利亞青年志願參軍,其中33萬多人被送往歐、亞、非戰場上作戰,其中50%非死即傷。而當時澳大利亞全國的人口還不到500萬!當然,這個國家在戰爭中得到的並非只有犧牲。戰爭結束後,原來屬於德國的新幾內亞成為澳大利亞的領土,並得到正式認可。 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澳大利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戰火中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和尊重,而澳大利亞的民族精神也在這一時期正式形成。澳大利亞人原來向外國人介紹自己時總是說"我是維多利亞人","我是新南威爾士人"等等。一戰結束後,很多人開始自豪地說:"我是澳大利亞人!"對澳大利亞來說,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小鱼儿在线
2019-07-26

澳大利亞國防軍(英文:Australian Defence Force,縮寫ADF)是負責澳大利亞國防的軍事組織,包括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澳大利亞陸軍和澳大利亞皇家空軍。

澳大利亞實行志願兵役制。截至2012年4月,現役兵力為5.9萬人,預備役兵力約2.2萬人。

常規軍中,陸軍3.06萬人,編成第一師司令部(Headquarters 1st Division)、部隊司令部(Forces Command)和特種作戰司令部(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三個司令部;海軍1.42萬人,下轄14個主要海軍基地;空軍1.42萬人,下轄11個主要空軍基地。截至2009年12月,被派往海外執行任務的共計3228人,包括1550人派往阿富汗參加北約領導的反恐多國部隊執行反恐任務,811人派往中東,82人派往伊拉克,654人派往東帝汶,80人蔘加地區援所(所羅門)團等。

澳大利亞國防軍網站27日公佈信息,招募外國士兵、海員和飛行員,併為其提供快速入籍通道。

因為按擴兵至5.5萬人的計劃,澳大利亞國防軍無法在澳國內招募到足量士兵。由於人員短缺,澳大利亞海軍6艘潛水艇現已無法同時行動。

《澳大利亞人報》報道,國防軍尤其青睞因政府縮減國防開支而"失業"的英軍士兵。報道說,澳大利亞海軍已派遣代表團前往英國,調研英國國防開支縮減後海員"失業"情況。

受財政緊縮政策影響,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2010年10月宣佈4年內將國防預算削減8%,1.7萬名英國士兵不得不在"瘦身"計劃中"下崗"。


澳大利亞國防軍(英文:Australian Defence Force,縮寫ADF)是負責澳大利亞國防的軍事組織,包括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澳大利亞陸軍和澳大利亞皇家空軍。

澳大利亞實行志願兵役制。截至2012年4月,現役兵力為5.9萬人,預備役兵力約2.2萬人。

常規軍中,陸軍3.06萬人,編成第一師司令部(Headquarters 1st Division)、部隊司令部(Forces Command)和特種作戰司令部(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三個司令部;海軍1.42萬人,下轄14個主要海軍基地;空軍1.42萬人,下轄11個主要空軍基地。截至2009年12月,被派往海外執行任務的共計3228人,包括1550人派往阿富汗參加北約領導的反恐多國部隊執行反恐任務,811人派往中東,82人派往伊拉克,654人派往東帝汶,80人蔘加地區援所(所羅門)團等。

澳大利亞國防軍網站27日公佈信息,招募外國士兵、海員和飛行員,併為其提供快速入籍通道。

因為按擴兵至5.5萬人的計劃,澳大利亞國防軍無法在澳國內招募到足量士兵。由於人員短缺,澳大利亞海軍6艘潛水艇現已無法同時行動。

《澳大利亞人報》報道,國防軍尤其青睞因政府縮減國防開支而"失業"的英軍士兵。報道說,澳大利亞海軍已派遣代表團前往英國,調研英國國防開支縮減後海員"失業"情況。

受財政緊縮政策影響,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2010年10月宣佈4年內將國防預算削減8%,1.7萬名英國士兵不得不在"瘦身"計劃中"下崗"。


拟狮
2019-07-26

澳大利亞現有軍隊10萬人,參加過一戰二戰,一戰時在中東澳軍騎兵第一師擊敗奧斯曼帝國還參加了達達尼爾戰役,二戰主要在太平洋和日本作戰,前期在北非和德意軍團作戰,還參加了諾曼底登陸

帝国的敌人
2019-07-30

問日本人,他們就知道澳大利亞有沒有軍隊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