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漢延續多年的盛世,在漢元帝之後50年間就滅亡了?

西漢一直以來都比較注重發展,從文景之治以至昭宣中興,積攢了近百年的國力,但在漢元帝之後的不到五十年就滅亡了,如何解釋這一現象?
為什麼西漢延續多年的盛世,在漢元帝之後50年間就滅亡了?
10 個回答
文史宴
2017-05-30

因為西漢的盛世本身既沒有想象中那麼盛,又被漢武帝攔腰斬斷了。


首先,西漢的文景之治被視為輕徭薄賦、政治清明的典型,漢文帝、漢景帝一再降低田租,好像是很體恤農民,另外自從劉邦約法三章以後,好像法律是很寬平的。但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錯覺。


為什麼西漢延續多年的盛世,在漢元帝之後50年間就滅亡了?


據張家山漢簡的法律文書,漢承秦律,沒什麼改變,法律條文跟秦朝一樣苛刻,當然漢初可能執行得沒那麼嚴格,但遠不是想象的寬平,這是一。文帝、景帝雖然降低了田租,但田租在租稅裡只是小頭,芻藁稅就超過田租,更別說人頭稅了。雖然人頭稅也減到了40錢,但是漢代的錢比較貴重,所以民間的負擔也不是那麼輕的,這是二。


但文帝、景帝時代政府存在感低,也就沒機會作惡,所以對民間休養生息確實有好處。但既然這一整套體制都是秦朝的體制,那麼瘋狂暴虐秦制政府隨時可以再來,只要皇帝需要,而漢武帝身為權力狂,就通過一系列手段使秦制復興而且加強了。


漢武帝把民間的稅賦大幅提升,算賦即人頭稅從40錢提到120錢,小孩的口錢從七歲交降低到三歲交,人民負擔增加何止一倍。漢武帝又通過算緡、告緡令摧毀了整個商人階層,通過酷吏的屠殺滅完了政府之外的地方豪族,鼓勵地方豪族跟政府合作,只要採取這個態度,欺壓小民沒關係。其他為征伐匈奴、海中求仙、大修宮室而產生的兵役、徭役負擔十分沉重,所以漢武帝晚年天下戶口減半, 反亂蜂起,漢武帝要下罪己詔自打自臉來平息民間的怒火。


為什麼西漢延續多年的盛世,在漢元帝之後50年間就滅亡了?


而漢武帝也透支了文景以來漢王朝積累得不多的合法性,儒生、方士等社會各階層人員認為漢朝合法性已經沒有了,不斷的要求漢朝禪讓。漢昭帝、漢宣帝一面減輕苛政暴政,一面鎮壓要求禪讓的人,但不敢否定禪讓的合法性,也不敢跟民間搞強對抗。到漢元帝性格軟弱,又拉又打玩不轉,地方豪族就不斷壯大,並且因為害怕漢朝再出一個漢武帝屠殺他們,就推舉王莽代漢了。

梅下春秋
2017-05-12

首先看漢宣帝的繼承者漢元帝,小時候漢元帝看不慣老爹對大臣用法家,覺得處置太狠,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漢元帝受到的是儒家教育,當時漢宣帝就嘆息到壞漢家天下就是你小子啊,漢宣帝當時儒霸兼之,才有了宣帝中興。我們都知道了,西漢是皇家與外戚對抗軍事貴族,三家一起治理天下。往往皇家需要和外戚合作才能壓制軍事貴族,不然容易失衡。你看外戚在西漢力量前期中期後期都不一樣,越到後期越來越倚重外戚,那個外戚不是身兼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幾乎成了西漢後期的標配了,導致王莽毫不費力的篡權了。漢元帝沒有理解 漢朝統治的精髓,儒霸兼之,也沒有平衡好外戚與外朝軍事貴族。

其次看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對就是這個把玉璽摔了個角的女人。活的時間太長導致王家外戚一直尾大不掉,元帝成帝太依賴王家外戚了,成帝的時候趙飛燕為皇后,根本沒有外戚勢力,又把後宮攪的雞犬不寧。

再看後期皇帝太短命,又沒有什麼能力,西漢的制度從武帝前期的黃老治國,到武帝宣帝的王霸兼之,元帝沒有能力延續漢家治國精髓,制度又不健全,所以導致人亡政息的動盪遠比其他朝代強烈

夜郎新语
2017-05-13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 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文景二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后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裡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這個問題涉及到西漢王朝衰落的有關歷史事實,看起來是王莽滅亡了西漢,其實早在漢元帝的時候西漢就已經顯示出滅亡的徵兆,說到底就是因為統治階級不體諒百姓的疾苦,統治暴虐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結果,有關的歷史如下:

  一、衰於元成

  宣帝於43歲時病死,漢元帝即位。元帝即位以後,一反宣帝時期的政策,大力推行儒家空闊不切實際的政策,致使豪強大地主兼併之風盛行,國家的吏治也開始敗壞,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後來的漢成帝更沉迷女色。王氏的權力愈來愈大,自王太后的親戚王鳳以來,全由王氏子侄出任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在朝廷的勢力日漸鞏固。

  二、鐵官徒起義

  漢在弘農等郡設立鐵官,利用刑徒冶鑄鐵器,在殘酷的奴役下,陽朔三年(前22年),潁川(今河南禹州)鐵官徒申屠聖等人發動起義,申屠聖自稱將軍,奪取武器,殺死官吏,歷經九郡;永始三年(前14年),山陽(今山東金鄉)鐵官徒蘇令等人發動起義,奪取武器,殺死官吏,歷經十九郡國,沿途釋放囚徒,殺死漢東郡太守和汝南都尉。最後被漢軍鎮壓下失敗。

  三、敗於哀平

  漢成帝死後,成帝皇后趙飛燕聯同太子合力排擠王氏。太子即位是為漢哀帝。把哀帝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太后入主宮禁。大司馬王莽見大勢已去,向太皇太后王政君建議暫時退讓,結果王莽辭官回到新野新鄉封國。

  漢哀帝死後,王氏權力再冒起,此時,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漸干預朝政。最後,他弒孝平,廢孺子,於9年1月10日正式稱帝,改漢為新,西漢結束。

孤星斗月
2017-05-31

簡單的講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已經不能負荷帝國的發展,當落後的生產力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就會上演一部帝國興衰史.滅亡只是早晚時間.

假若當時農耕社會的生產力能滿足帝國運轉的需求,這個帝國會相當強橫,例如漢武帝時期,橫掃八荒六合,大漢天子響徹四海,八方臣服.但是封建社會的弊端,必然導致帝國需要從上至下的進行改革來持續運轉這個強大的國家機器,如若不然,帝國必然會被動的從下到上的去改革,俗稱造反.不僅西漢,上下五千年都是按照這個規律發展的.

经天纬地7777
2017-06-01

以下這段話,足以說明問題。劉家治國之精髓他沒有學到。
史書上說漢元帝劉奭“柔仁好儒”,當他還是皇太子時,眼看著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動不動就用刑罰懲治下屬,大臣僅僅因為“刺譏辭語”就被殺害,很不以為然。一天乘著陪父親用餐時,委婉地說:“陛下使用刑罰略有點過分了,應該多多重用儒生。漢宣帝劉詢頓時變了臉色,厲聲說:“漢朝自有漢朝的制度,本來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樣單純地使用所謂的‘德政’呢?更何況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變化,最喜好厚古薄今,連‘名’與‘實’之間的區別都分不清,怎能交給他們以治理國家的重任!說完了這番話,漢宣帝又長嘆一聲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為什麼西漢延續多年的盛世,在漢元帝之後50年間就滅亡了?

同济天下
2017-05-10

其實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就已經為西漢的滅亡埋下了伏筆,社會階級矛盾已經相當嚴重。只不過漢宣帝時又稍微緩解了下社會矛盾,替西漢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被你牵着左手
2017-05-10

總體來說,集中發展的勁頭被反制勢力壓制並打敗,漢元帝之後國家結構發生了變化,而內部沒有重生和打破這種慣性發展的力量,如孝公這般的國君,商鞅這般的人才,只能依靠新崛起的利益集團代表反制。總之漢元帝之後國內力量團體失衡,結構失衡鬆散控制力不暢和下滑。--不能使新的矛盾轉化處於平衡,物極必反。具體細節描述!不好意思,我多研究的是春秋戰國史,小時候看三國。(大部分研究歸為一統前的歷史,因為這些時候需要解決具體現實問題,思想也相對開放容易出現思想大家,個人偏向實用主義,自學管理十幾年,包括日本,美國,韓國。想找到的一個務實的通用之學,偶然間在2012年似乎找到了答案,就是諸子百家中的法家和道家,結合了一定馬哲,後來有大概看了部分諸子百家各家思想,結合現實觀察到的問題分析了各家優缺點,發展各家思想有不同出發點和對同一事物不同描述角度以及切入點,開始因為我受到課本影響一直不怎麼喜歡法家思想,2012年看一起節目復活的軍團,才發現我自學多年的管理日本和美國的社會,企業怎麼和法家思想有這麼的共性和相似之處,堅定了日本,美國就是一種法家兼顧道家思想的管理方式。後來讀了法家法派才發現我們被儒家誤導了兩千年,法家法派是以務實為第一步,帶有至少三個部分:平衡、疏通、獎罰,而且平衡和疏通才是法家思想的重點,獎罰是處理極端情況。我們大部分人看到被誤解的法家獎罰就討厭,因為儒家為了修補自己學說的缺點看中併兼收了獎罰,而且因為懶政和只罰不獎造成了後世對法家法派的誤解,拿裡耶秦簡一小部分來說明這個問題,秦國為了保證農耕和人口,國家出資為百姓配了鐵犁,正常使用損壞可以去國家更換,這種推廣力度是六國沒有的。還有法律規定一畝地土地優劣,什麼樣年景指旱澇程度該播多少種子,這些是優選出來當時最佳農業技術。牛耕就需要牛,怎麼飼養達到什麼要求,怎麼獎罰。一般百姓就可以預知結果。國家可以知道資源狀態和優化狀態,有了這些國家也知道百姓日子怎麼樣,這也保證秦滅沒有饑荒記載的奇蹟,後世朝代滅亡多伴隨饑荒,也是因為這些思想沒有打破了平衡。保證農業生產的工具有了,先進管理方法有了,比儒家只動嘴不動手推諉強上太多。這些才完成了秦統一的糧食和人口缺口,古代人口發展往往受限於糧食多少,糧食受限於開荒多少和生產效率高低。這就是孝公商鞅到秦昭襄王秦國人沒有因為法家法治而投他國,當然還有其他策略一起作用結果--不詳述。秦滅原因很多,暴政這個詞語值得玩味,客觀承認始皇慾望太多和統一需要,加上二世亂法。六國貴族勢力,仇恨造就了讓子彈飛。但的提示研究者們秦帝國戰略佈局有很大問題,關中移民出則空,招致秦民怨,六國豪強入則內部消耗大,統一之後沒有生養生息急於大工程,造成民怨包括秦人。南方到北方戍邊和修長城,這些徭役沒有存亡齒寒境界,絕大部分人不會有,失期當斬是妙論,可見統一速度過快法率普及不力,被陳勝吳廣利用。南軍不回,因為有天險,更重要的是始皇就地屯墾軍隊可以自給自足失去控制力和高層昏庸亂政,南軍觀望。北軍支援遲緩除了秦軍自信和防範匈奴--長平之戰,趙國北部李牧也沒參戰是同樣的考慮,和南軍情況差不多。其它不在詳述,上面一般會被忽略。如果有喜歡填補這個空白的歷史以後再說。)

乐天知命人
2017-05-31

為什麼西漢延續多年的盛世,在漢元帝之後50年間就滅亡了?
王莽畫像

王氏家族一門十候尾大不掉,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矯枉過正,違背了漢高祖“非劉氏不能封王,非有大功者不得封候”的本意。再加上元成二帝喪失了武帝宣帝的殺伐決斷,主威日衰,皇族近親血脈斷絕,遠親已被推恩令逐漸奪盡實權,沒有了藩衛中央王室的能力。

三俗儿82488335
2017-05-31

宣帝從一個平民一躍為皇帝,沒明白漢代皇權的根基。這根基重點就是少府山陵。漢代皇帝一登基就修山陵,遷山東豪強到到關中削弱地方勢力,遇到饑荒把饑民遷到陵區就食,可以提高皇帝的聲望,解決矛盾。少府經營山陵給皇帝提供而外的金錢,招募饑民做工可以製造兵器,武裝皇帝的私兵,天下都反,皇帝也有完整的地盤軍隊政府,這就是少府山陵的做用。宣帝把這些全停了,導致豪強膨脹世家做大,到元帝死後只能靠外戚平衡世家,最後世家王氏篡位

孟其君
2017-05-31

文景之時,農業社會基本己發展至極致,農產品的生產已超出了人們的需求: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到武帝時應積極促進社會向工商社會轉變,可漢武帝卻開了歷史倒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