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

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
5 個回答
狼烟火燎
2019-04-20

被敵方雷達鎖定,戰機雷達告警系統會告知飛行員早做準備了!

戰鬥機或者防空系統的火控雷達在鎖定目標時,會切換到鎖定模式,會連續不斷的向目標發射雷達波(1.5s以內發射一次),以實時獲取目標方位、速度和距離參數,然後將戰鬥機參數準確的傳輸給導彈實施攻擊。

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

雷達的搜索狀態、搜索測距狀態、鎖定狀態的轉換僅僅只需要飛行員的按一下按鈕就切換了,但雷達波的掃描頻率和範圍全完全不同,比如大多數戰機雷達在搜索模式下,雷達探測範圍達到前方各65°掃描,雷達波搜索覆蓋範圍最大,但雷達大約13秒能才掃描一次。但切換到鎖定狀態時,雷達波探測範圍縮小到前方大約各10°,掃描頻率從13秒縮短到1秒,這時候戰鬥機火控雷達一般能同時鎖定24個目標,攻擊最有威脅的4個左右(因為三代機空優掛載一般為4中+4近,F14能攻擊6個),這時候火控雷達能夠準確的提供目標方位、距離和距變率,為導彈提供準確無誤的信息!

從上述可知,要知道是否被對方雷達鎖定,就從被動接收到雷達波頻率上做出判斷,這就是雷達告警系統了。現代戰機上都安裝有雷達波接收裝置,敵方雷達波掃描自己也能接收到。先進戰機在數據庫支撐下,依靠平時偵察機獲得對方雷達頻譜信號進行分析記錄的數據庫,分辨出敵方雷達波是地面雷達,還是空中鎖定,甚至能分析出被具體的某型號雷達鎖定,同時戰鬥機的雷達告警系統第一時間用閃燈、聲音來對飛行員提出告警。

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雷達告警系統根據接收雷達波頻率特徵,判斷對方雷達的工作狀態,確定自身是否被鎖定,如果10秒以上接收到雷達波掃描一次說明對方在搜索目標;如果5秒一次說明對方邊搜索邊測距模式,你已經暴露在對方戰機顯示屏上了;如果只有1秒左右,基本判斷被火控雷達鎖定了。先進額雷達告警裝置能夠根據雷達波信號分析出被哪一款雷達鎖定,當然這需要數據庫的支持,如果能準確判斷對方雷達型號,後方的電子干擾效果會非常有效!

具體的探測設備和干擾設別,包括了戰鬥機自身的雷達告警設備, 以及外掛的電子戰吊艙等等,以及伴隨己方戰機飛行、實施保護的專用電子戰飛機等等。

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

一旦發現敵方雷達信號,雷達告警系統會根據信號不同做出不同的指示,告警器會根據雷達波頻率急促閃燈,如果戰鬥機確定是火控雷達鎖定信息,便是快速閃燈伴隨急促聲音警告飛行員。現代導彈一旦發射——你的戰鬥機已經死了,這也是為何各國都相互譴責自家戰機被對方火控雷達鎖定的最重要原因!

如果雷達波是無法識別出特定的信號,那麼就需要根據既定的策略,按照已經規劃好的算法和邏輯,進行對這一信號的初步判斷,進而向飛行員提供相關決策信息。飛行員或者戰機自動化電子戰自衛設備,能夠根據獲得的信息,做出如何進行自衛的決策,包括了規避、投放干擾彈,最主要的還是實施電子干擾、召喚專用電子戰飛機進行干擾和對抗等措施。

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

如果敵方導彈發射,而且不是主動雷達制導導彈,而是被動紅外引導頭,他不受電子雷達干擾怎麼辦?甚至飛行員沒有提前偵測到對方戰機方位,這時候連導彈從哪個方向飛來都不知道,那怎麼規避?現代戰鬥還有一個導彈逼近告警傳感器,就是上圖這個,屬於紅外、紫外探測告警,能夠對飛向自己20公里範圍內導彈實施尾焰監控,並警告飛行員,有飛行員做出準確的應對。

但說實話,導彈都飛到20公里範圍內了,基本飛機也就只能等死了份了,機動躲開的機率幾乎為零!

贞观防务
2019-09-01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戰鬥機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被導彈攻擊,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信息量非常大,作為戰鬥機保命的基本命題,現代軍事技術在這個方面的進展非常快,相關的電子戰技術基本上說兩三年就換一代了。針對這個問題,我就簡單說說當下大致的一個情況。

簡而言之,要發現自己是否被導彈攻擊有兩大類方式:

首先就是從發射導彈的平臺著手,任何導彈發射之前發射它的飛機的火控雷達必然會有一個跟蹤、或者說“鎖定”目標的動作,這個時候被攻擊方飛機上的雷達告警設備有機會預知對手的動作以及時做判斷。

但軍事技術發展技術太快,要做出這種判斷變得越來越難。因為現代火控雷達,尤其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工作模式變得更加先進,雷達可以邊掃描邊跟蹤、雷達頻段也可以改變以及一系列的低可截獲技術的應用讓感知它們的“鎖定”信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就需要你有先進的雷達告警技術。

其次就是從導彈本身入手,通過導彈本身的各種信號、特徵來識別判斷導彈來襲。這其中有一種通用的方式,就是所有的導彈都需要動力,通過這個動力發出的信號,我們就可以判斷導彈來襲,這一般是從導彈動力發出的紫外、紅外信號特徵著手,利用相應原理工作的導彈逼近告警裝置進行探測,目前世界上一些最新的戰鬥機都有類似設備。

另外不同制導方式的導彈也有相應對付的辦法,如現在主流、普遍的使用的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這類導彈其實就是裝了一個小雷達進行目標探測然後攻擊目標,飛機上的雷達告警設備可以像對付上述火控雷達的方式進行告警,存在的難度也是一樣的。

激光制導的導彈和主動雷達一樣,因為要發射信號照射,只要有相應的感測設備就能直觀探測到有導彈過來。

另外一種就是格鬥導彈普遍的使用的紅外製導,這種導彈的導引頭因為不主動發射信號,因此告警方式還是得綜合發射飛機發射前鎖定發出的雷達信號和飛行過程中的紅外信號進行判斷。

军武次位面
2019-12-14

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現代戰術飛機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主要有兩套,一是RWR,二是MAWS。其中RWR是雷達告警設備,主要負責本機遭遇火控雷達探測與鎖定告警乃至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的末制導雷達開機告警;MAWS則是紅外/紫外雙波段告警設備,主要負責導彈尾焰告警。兩套設備連同機載主被動對抗設備一起構成戰機防禦系統。

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

從RWR的基本架構與工作原理來看,主要靠的是被動接收裝置接收對方的雷達波,然後通過計算機後端的內置算法自動判明接收的雷達波性質。一般來說靈敏度比較高的RWR可以判明雷達波的位置是位於地面還是空中,進一步還可以判明雷達波是屬於地面警戒雷達/火控雷達還是屬於空中警戒雷達/火控雷達,從而劃分威脅強度,如果先期情報工作較好,甚至還可以直接判明某一類雷達波屬於何型號的戰術兵器。同時,由於火控雷達在搜索/跟蹤/邊跟邊掃/鎖定製導等工作模式下的波形、強度各不相同,波形一旦改變,RWR也往往會迅速做出反應並通過光電、聲音等方式對飛行員進行告警提示。比如蘇-27S型飛機,在提示本機遭到搜索時會以較低的短音提示,而遭到跟蹤時提示音則改為高音調長音,如果遭到鎖定(往往意味著導彈發射)則轉變為連續高音,同時RWR主告警燈閃亮提示導彈逼近。而還有一部分戰術飛機諸如F-15C等等,甚至可以通過敵我距離來預判導彈的接觸時間,供飛行員進行機動規避時用於參考。

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

儘管如此,由於在天幕背景下靠目視搜索發現飛來的導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伴隨著三代半戰鬥機的出現,MAWS又應運而生,它的系統架構和工作原理同RWR類似,只不過接收的是導彈的熱源點或點陣,類似於紅外製導系統的反向運用。在探測到導彈熱源逼近後,MAWS系統可以迅速判明導彈的來襲方位乃至距離、速度要素,並統一顯示在飛行員面前的大型戰術態勢屏幕上。同時,還有部分更加先進的MAWS系統在緊急情況下可以自動接管飛機的防禦權限,自主決定主動拖曳式誘餌或者被動干擾彈的投放順序與投放數量,從而達到最佳的防禦效果。目前,MAWS系統正在不斷地普及中,我國空軍的殲-10B/C、殲-11B/BS、殲-15和殲-16等型號的戰鬥機均已經裝備了此類防禦設備,還有部分飛機正在改裝加裝。

以上是《軍武次位面》為您解答,贊同回答的話,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_^

Hiccup22
2019-09-05

戰鬥機上裝有雷達告警器,當告警器接收到雷達照射信號時,告警器就告警並顯示信號的方位,這樣飛行員就知道自己已被鎖定。

導彈的雷達制導方式有主動和半主動制導,半主動制導需要通過火控雷達的照射來引導導彈攻擊目標,而主動雷達制導只需鎖定目標發射導彈,導彈自動搜尋目標無需火控雷達長時間照射,這種制導方式避免被攻擊的概率也提高了作戰效率。

不過雷達告警器對紅外製導導彈毫無作用,紅外製導是通過飛機發動機的紅外輻射來攻擊目標,所以雷達告警器接收不到信號。這種導彈一般屬於近程導彈,防這些導彈飛行員只能做的就是注意觀察和迅速反應。

半米食光
2019-08-28

戰鬥機對導彈的告警方式主要有三種:雷達告警、紫外告警、紅外告警。

1. 雷達告警:用於截獲、分析、識別雷達信號以判斷威脅程度並實時告警的雷達對抗偵察設備。又稱雷達告警接收機。

通常安裝在作戰飛機、艦艇、戰車等作戰平臺上,用以快速發現雷達控制的武器系統的攻擊,以便採取干擾、規避等自衛對抗措施,其顯著特點是截獲概率高,反應速度快。

安裝在作戰飛機上的雷達告警設備應用最廣泛,典型的機載雷達告警設備主要由天線、接收機、信號處理器、控制裝置、顯示裝置和告警裝置等部分組成。

四個寬頻帶天線分別位於圍繞機身的各個象限上,以實現360°全方位告警。天線輸出端的多路分配器將告警設備覆蓋的頻率範圍分成幾個相鄰的射頻頻段,每一頻段的信號用一套寬帶晶體視頻接收裝置進行檢波和放大,輸出該頻段上的交錯脈衝串。

信號處理器把各路接收裝置送來的脈衝串進行測量和分析處理,把各部雷達信號從信號流中分離出來,得到雷達的工作頻段、信號幅度、脈衝寬度、脈衝重複頻率、天線掃描特性和信號到達方位等數據。

然後將各部雷達的數據與數據庫中的已知威脅雷達的特徵參數進行比較,識別出雷達類型、屬性、用途和威脅程度。顯示裝置以數字、符號和圖形形式顯示出威脅雷達的態勢(編號、威脅雷達類型、所在方位及大致距離等),音響和燈光告警裝置實時發出告警信號。

控制裝置用於自動或以人機對話方式對設備有關部分進行控制。雷達告警設備還能輸出數據,用以引導控制干擾設備或引導投放箔條幹擾彈等。雷達告警設備按安裝平臺和用途的不同分為機載雷達告警設備、艦載雷達告警設備和車載雷達告警設備。

機載雷達告警設備安裝在作戰飛機和軍用直升機上,用於監視敵方炮瞄雷達、地空導彈制導雷達、空空導彈制導雷達、機載截擊雷達等對載機的照射,能對雷達從搜索到跟蹤狀態的轉換及導彈發射狀態作出實時反應。

艦載雷達告警設備主要用於監視敵方機載、艦載雷達及反艦導彈上導引雷達對艦艇的照射。由於艦艇的雷達截面積大,運動速度較慢,要求這類告警設備偵察距離較遠,以便獲得較長的預警時間。

車載雷達告警設備安裝在坦克等各種戰車上,主要用於監視敵方的戰場活動目標偵察雷達,火控雷達和導彈制導雷達對戰車的照射。

雷達告警設備的應用領域在不斷擴大,除了安裝在上述各種活動作戰平臺上之外,還可安裝在近距離防空和區域防空場所,用於發現雷達控制的武器系統對重點目標的襲擊。

雷達告警設備的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主要有:工作頻段、警戒空域、測向精度、反應時間和截獲概率等。

典型雷達告警設備的性能參數是:工作頻段1~40吉赫,警戒空域:方位360°、仰角±45°,反應時間0.1秒左右,截獲概率接近100%,測向精度±10°。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雷達告警設備用於實戰。

1941年,德國最早在軍艦上安裝了第一批雷達告警接收機,美國、英國也相繼在作戰飛機上安裝了雷達告警接收機。在太平洋戰爭中,美國又把雷達告警接收機安裝在潛艇上。

早期的雷達告警設備很簡單,只能給出己方艦艇和飛機已受到雷達信號照射的告警信號。20世紀60年代雷達告警設備大多由晶體視頻接收機和模擬式信號處理器組成,信號分析處理能力有限。

70年代初,雷達告警設備逐漸採用數字處理技術取代模擬處理技術,增強了信號分析處理能力。70年代中期以後,計算機技術普遍用於雷達告警設備。

為了適應日趨複雜的電磁信號環境,出現了寬開偵收的數字化雷達告警設備,其頻率覆蓋範圍達到2~18吉赫,能在複雜信號環境下同時處理多部雷達信號。

80年代以來,雷達告警設備的性能進一步在提高,採用寬帶接收機和窄帶超外差接收機相結合的體制以提高測頻精度,增加毫米波雷達告警能力,具有識別多參數捷變信號和連續波信號的能力,能適應50~100萬個脈衝/秒的密集信號環境,具有可重編程能力,能同時顯示多個輻射源的方位、類型和威脅等級,並控制雷達干擾設備和箔條投放裝置工作。

雷達告警設備的發展趨勢是:進一步擴展告警工作頻段;提高信號處理能力和系統響應速度;發展各種平臺通用化的雷達告警設備;發展雷達告警、紅外告警、激光告警一體化的綜合告警系統。

2.紫外告警:主要是利用導彈發動機產生的紫外輻射作為依據進行預警。

太陽光譜在波長220~280nm的紫外波段上能量甚弱,對告警器的干擾較小。而導彈發動機在此波段正常輻射能量,故紫外告警器通常工作在此波段。

紫外告警的缺陷是以導彈發動機輻射為直接探測對象,換句話說,一旦導彈發動機停止工作,紫外告警便失效。因此,紫外告警適用於對地空和近距導彈的告警,這兩種導彈的發動機在攻擊過程中大部分時間處於開機狀態。

3.紅外告警:主要是利用導彈發動機產生的紅外輻射以及導彈蒙皮氣動加熱形成的高溫紅外輻射作為依據進行預警,波長範圍主要是3~5μm和8~12μm。

也就是說,紅外告警不僅可以盯發動機,還可以捕捉導彈的氣動加熱效應。所謂“氣動加熱效應”,可以理解為飛行器飛行時受氣流摩擦阻滯作用而產生的加熱效應。

這一點決定了紅外告警可以作用於導彈的整個飛行階段,而不僅僅是導彈發動機開機階段。因此,紅外告警能夠在一定距離上感知發動機關機狀態下的中遠程空空彈。

近年機載導彈告警設備的發展趨勢是利用信號處理、信息融合等技術將雷達告警器、紫外告警器、紅外告警器等設備綜合一體化,以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告警範圍、靈敏度和正確概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