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濃濃的鄉愁,你可知道現在山區農民割麥子的艱難嗎,看了就知道
解福昌123
1/19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每年的六月,農村的小麥成熟了,沉甸甸的麥穗,看著叫人心情舒暢。聞到了小麥的香味,更是叫人嘴饞。在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等省市,都是小麥產區。
2/19 現在收割小麥,絕大部分地區和農民都用上了聯合收割機,用機械收割小麥,又快又好,關鍵是人不費力。但是,在山區、半山區或者貧困地區,還有一部分農民用過去傳統的鐮刀收割小麥,用小平車、或者肩抗來運輸小麥,用石碾子來碾麥子,用扇車或者揚場的辦法把小麥和麥衣分開。
3/19 記得小時候的收麥場景嗎?一家人拿著饃饃、米湯、磨石、鐮刀和平車來到地裡。把吃的、喝的、磨石放到地頭的柿子樹下面,就開始了收割麥子。每人三條腿(即三行小麥),割到地頭,再顛回來。什麼時候肚子餓了,或者是鐮刀不快了,才能夠休息。休息的時候,大人還要磨鐮刀的。
4/19 割小麥是一種重體力勞動,也是一種技術活。說它勞動強度大,主要是剛開始的時候,人要彎下腰、胳膊要鼓勁,一天下來,胳膊和腿痠痛難受,只有熬過三天左右,腰和腿才不會痛了。也就是說的三天胳膊兩天腿。技術活主要是指割的麥茬要低,不能掉的麥穗太多。
5/19 小麥割倒後,是一把一把的放在地裡。要把小麥運輸回家,一般會採用捆小麥的方法。一種方法,也是大多數地區採取的辦法,就是利用割倒的小麥作為腰子(當地人的叫法),也就是起到繩子的作用。拿上一小把小麥,把麥穗對齊,然後分開兩把,扭在一起,把麥子捆起來。這樣做的好處是就地取材。
6/19 也有的地方是用繩子捆的。大多數是用一種叫做纖繩的麻繩捆。這種繩子有專門打結的機關,把小麥一把一把的抱起來,放到繩子上,等放的差不多的時候,再用麻繩捆起來。這種做法是捆的結實,不容易散捆。
7/19 再接下來就是運輸了,現在山區的運輸工具大致分為蹦蹦車、小平車和人扛。山區的道路不好,有的地方蹦蹦車過不去,就用小平車。小平車靈活,容易掉頭,因此很受山區農民的歡迎。
8/19 最苦的就是溝底的麥子或者是山上邊的麥子,因為道路只能過一個人,小平車過不去,因此只能用人抗。先把小麥用麻繩捆結實,然後把一捆麥子扛在肩膀上,一步一步的往溝上面走。累的人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但是再艱難,也要把成熟的小麥運回來。
9/19 小麥運回來後,就要及時晾晒、碾打,因為六月份的天氣肯下雷陣雨,要是麥子淋了雨,麥稈就會發黃,麥子時間長了就會發芽,或者小麥變黑,影響小麥的品質。碾打及時,就是龍口奪食。圖為用小平車運輸小麥。道路太難走了。
10/19 碾打小麥就是把小麥攤到比較大的碾麥場上進行晾晒。碾麥場是土的,是農民先將土地上澆水,然後用軲轆在場上壓。一直要壓的場光光的,方能碾麥子。現在的碾麥子的大場少了,有些人就把自己的土院子壓平、壓光,然後再自己的院子裡碾麥子。也有的農民把麥子攤在水泥路上碾。
11/19 現在,除了個別的山區的農民還有牲口外,其餘大部分山區、半山區都用蹦蹦車拉上石頭軲轆碾麥子。碾麥子是講究竅門的,要一圈一圈的壓住碾,這樣,全場的麥子就都能碾到。不然,就會有的地方碾好了,有的地方就沒有碾好。
12/19 碾麥子一般要碾三遍,每一遍碾好後,用杈把麥稈擻一遍,然後再碾,再擻一遍,然後才能起場。就是把麥稈挑走,把碾好的麥子和麥衣堆到一起。這樣做就叫起場。不知道你們那兒叫什麼,請在評論區發表意見。圖為碾好、扇好的小麥,農民的臉上全是笑容。
13/19 接下來,就是把麥草堆放在一起,當地人叫積子,這是當地人的土話,就是把麥草在打麥場裡圓圓的堆在一起,積子高了時候,下面人用杈把麥草往積子上扔,積子上面的人吧麥草整整齊齊的往上放。麥草在當地主要是喂牲口用的,現在家家戶戶都不養牛了,但是有養牛場收購農民的麥草的。圖為龍口奪食,全家人在拾麥子。
14/19 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就要到了 , 這就是扇麥子,就是把場上堆在一起的麥堆子用風力原理,把小麥和麥衣、塵土等雜誌分離出來。黃色的、胖胖的麥粒真的就會堆在扇車前面,看起來十分的誘人,農民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麥子,就是等於天天過年了。
15/19 一般當地扇麥子有兩種途經,一種就是流傳了一千多年的扇車,用人力攪動扇車,用鳳把麥粒和麥衣分離。現在,農村的勞動力少了,人們就會用柴油機或者電動機帶動扇車,來扇麥子。這樣做,人是輕省了不少。不用攪扇車了,只用木掀搭小麥即可。
16/19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叫做揚場。這種叫法是當地人普遍的叫法。就是把碾好的麥子利用自然風的作用,把麥粒和麥衣等雜質分離出來。要選擇適當的時間,風力不能大,也不能小。一個人用木掀把麥子揚到高出,一個人用掃帚掃掉還殘餘的麥衣。這樣的揚場,是要講究技術的。技術好的,麥粒和麥衣分離的很徹底。就是麥子非常的乾淨。
17/19 收割小麥在山區或者半山區是農民一年中的大事兒。一般都是全家出動,男女老少都要參與進來。因為收麥就是這麼幾天工夫。而且一年中全家的的生活是不是能夠吃到白饃饃,是個很關鍵的時刻。大家也都原因參與其中。圖為影友們在山區拍農民割麥子。
18/19 在地裡割麥子、在場裡碾麥子,是農民最高興的時刻,望著金燦燦的麥子,農民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雖然不知道留了多少汗水,受了多少苦,但是自己的心血沒有白費,全家人可以全年吃到白麵饃了。看著他們的笑臉,就會明白他們的心境的。圖為農民準備晾晒小麥。
19/19 現在在農村,也有不少人把小麥扇好後,拉到家裡晾晒。這樣便於管理和用耙子翻動小麥。晾晒好的小麥一般農民都會儲存到自己的家裡。吃不了的也就賣掉了。今年一斤小麥賣1.3元左右,一畝山區坡地就能產400斤,毛收入400多元,除去機耕費、播種費、化肥、農藥,一畝純收入也就二百元的樣子,所以山區農民不能、也不願意、更不敢使用農機收割。請關注頭條號“解福昌123”,請收藏、轉發。
2019-06-12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