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是如何發現的?

10 個回答
刘豫州998
2019-07-11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於十六國時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規模巨大,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於十六國時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規模巨大,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據歷史記載,前秦建元三年,僧人樂尊路過敦煌城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階級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了王公貴族的支持,發展很快。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

莫高窟在元代以後已經鮮為人知,在以後的幾百年裡基本上保存了原貌。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於十六國時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規模巨大,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據歷史記載,前秦建元三年,僧人樂尊路過敦煌城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階級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了王公貴族的支持,發展很快。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

莫高窟在元代以後已經鮮為人知,在以後的幾百年裡基本上保存了原貌。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簶為了將已被遺棄很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了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進行中亞考古旅行時,沿著羅布泊南的古絲綢之路,來到敦煌。當聽說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後,用欺騙的手段,取得了王圓簶的信任,最終只用了200兩銀子,便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帶走。

1908年,法國漢學家、探險家伯希和趕抵敦煌,選走了藏經洞裡的全部精華。敦煌遺書最大的價值是保存了許多古代學說、保存了古注。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於十六國時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規模巨大,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據歷史記載,前秦建元三年,僧人樂尊路過敦煌城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階級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了王公貴族的支持,發展很快。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

莫高窟在元代以後已經鮮為人知,在以後的幾百年裡基本上保存了原貌。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簶為了將已被遺棄很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了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進行中亞考古旅行時,沿著羅布泊南的古絲綢之路,來到敦煌。當聽說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後,用欺騙的手段,取得了王圓簶的信任,最終只用了200兩銀子,便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帶走。

1908年,法國漢學家、探險家伯希和趕抵敦煌,選走了藏經洞裡的全部精華。敦煌遺書最大的價值是保存了許多古代學說、保存了古注。

1908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學者出示了幾本敦煌珍本,這立即引起了學界的注意。他們向清政府學部上書,要求甘肅和敦煌地方政府馬上清點藏經洞文獻,並運回北京。清廷指定由甘肅布政使何彥升負責押運。至此,1900年發現的5萬多件藏經洞文獻,最終只剩下8757件入藏京師圖書館,現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赵二小的文艺江湖
2019-06-25

在1900年的時候 ,有一個叫王圓籙的道士,看到這座石窟年久失修,於是就僱人打掃。然後無意中就發現了藏經洞,裡面有大量的經書和壁畫。

王道士感覺這是個重大的發現,於是就趕緊去上報知縣。但是當時的縣官不夠重視,只是把它當做了一些廢紙,後來有一個知縣,稍微懂點金石學,認為這有價值,但也只是叮囑王道士要好好看管,然後就沒有下文,王道土不甘心,還去找了當時的省長。可是省長看完之後,就感覺裡面的字還沒有自己的書法好,就不屑一顧了。

因為上面的不夠重視,王道士也沒有辦法了,再加上當時一些外國的探險隊,然後他們用各種手段和欺騙的方式,馬上導致裡面的經書和壁畫大量外流。

非常的令人痛心,其實我們古代的好多文物都是這樣的命運。

无限猴子定律
2019-06-25

莫高窟,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不可能、沒有”的意思,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所以當樂尊和尚看到三危山的萬丈金光後,覺得這是神明顯靈,於是他開鑿了這裡的第一個石窟,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開窟,造像,畫畫來積功德,但是耗費巨大的開窟工程只有那些達官貴人才能支撐的起,所以,整個莫高窟其實是一個個供養人共同打造的精神寄託場所。後人曾在這裡發現過小石坑、小油燈、帶著破布麻鞋的骷髏,不清楚他們是虔誠的信仰者,還是受僱於達官貴人的工人,總之他們為了莫高窟裡的一個個藝術作品,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也用他們的一生填充了莫高窟裡我們看到和看不到的一個又一個藏在洞裡的祕密。

直到光緒二十六年,道士王圓祿和他僱傭抄寫道經的助手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的所在,這才向世界打開了莫高窟的大門。

莫高窟的祕密被世人所知,這個祕密就是,它是人類通往過去的任意門。

莫高窟的壁畫,讓我們看到了古人的樣子,古時的風景,古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流行什麼,他們喜好什麼,欣賞到了他們跳的舞,感受到他們騎射、角力、奕棋、比武、游泳、蹴鞠時的趣味,甚至能“聽到”他們唱的歌,用什麼樣的樂器演奏什麼樣的旋律,也能靠近他們城市裡的佛寺、城垣、宮殿、草菴、穹廬、客棧,親見他們出行御馬、騎象、駕車、乘輦、渡舟川流不息的場面……

莫高窟藏經洞裡的書,更讓我們看到古代軍隊的作戰圖,看到藏文、梵文、回鶻文、龜茲文、希伯來文等以各種古老到現在有很多已經無人會使用的文字寫就的經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曆本、契據、信札、狀牒……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學、史地、醫藥、科技、民族、宗教、藝術等各領域,這些記載就像是武功祕籍,他們能夠幫助後人在他們的文化、科研基礎上繼續前行,這可以為我們省去太多太多的時間、腦力和體力。

莫高窟建築的建築材料、建築方法、建築結構,莫高窟壁畫、造像的流程、顏料、手藝、構思……讓我們直接瞭解到古人的智慧、科技、藝術、技法,讓我們直接傳承到匠人時代的各門“功夫”……

莫高窟,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不可能、沒有”的意思,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所以當樂尊和尚看到三危山的萬丈金光後,覺得這是神明顯靈,於是他開鑿了這裡的第一個石窟,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開窟,造像,畫畫來積功德,但是耗費巨大的開窟工程只有那些達官貴人才能支撐的起,所以,整個莫高窟其實是一個個供養人共同打造的精神寄託場所。後人曾在這裡發現過小石坑、小油燈、帶著破布麻鞋的骷髏,不清楚他們是虔誠的信仰者,還是受僱於達官貴人的工人,總之他們為了莫高窟裡的一個個藝術作品,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也用他們的一生填充了莫高窟裡我們看到和看不到的一個又一個藏在洞裡的祕密。

直到光緒二十六年,道士王圓祿和他僱傭抄寫道經的助手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的所在,這才向世界打開了莫高窟的大門。

莫高窟的祕密被世人所知,這個祕密就是,它是人類通往過去的任意門。

莫高窟的壁畫,讓我們看到了古人的樣子,古時的風景,古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流行什麼,他們喜好什麼,欣賞到了他們跳的舞,感受到他們騎射、角力、奕棋、比武、游泳、蹴鞠時的趣味,甚至能“聽到”他們唱的歌,用什麼樣的樂器演奏什麼樣的旋律,也能靠近他們城市裡的佛寺、城垣、宮殿、草菴、穹廬、客棧,親見他們出行御馬、騎象、駕車、乘輦、渡舟川流不息的場面……

莫高窟藏經洞裡的書,更讓我們看到古代軍隊的作戰圖,看到藏文、梵文、回鶻文、龜茲文、希伯來文等以各種古老到現在有很多已經無人會使用的文字寫就的經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曆本、契據、信札、狀牒……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學、史地、醫藥、科技、民族、宗教、藝術等各領域,這些記載就像是武功祕籍,他們能夠幫助後人在他們的文化、科研基礎上繼續前行,這可以為我們省去太多太多的時間、腦力和體力。

莫高窟建築的建築材料、建築方法、建築結構,莫高窟壁畫、造像的流程、顏料、手藝、構思……讓我們直接瞭解到古人的智慧、科技、藝術、技法,讓我們直接傳承到匠人時代的各門“功夫”……

在參觀的過程中,很多遊客抱怨說其實也沒啥看的。但如果你知曉這一切,你還會覺得沒啥看麼?恐怕很多人認為的“一堆洞一堆看不懂的壁畫和雕像”是我們用盡一世都無法看盡的、與我們的現在和未來緊緊相連的過往。

也恰恰就是這種“沒啥看的”“看不懂”曾造成一場又一場文化浩劫。我們都從課本里讀到過,英法日俄等國的騙子們從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手上騙走了成批成批的寶藏,也在中國人的眼皮下毀壞了大量的壁畫、建築和雕塑,再後來,文革讓莫高窟的這些寶藏再遇毀滅性浩劫……種種遭遇恰恰都是因為被抓住了“看不懂”的軟肋。於是,通往過去的任意門被一扇扇關閉,於是我們失去了一次次觸碰時間和真相的機會。

時間和風霜沉澱了莫高窟的奇蹟,不過,還是不要太投入去注視他的瘡痍,否則會讓你的旅程變得傷感而沉重……

雯竹琴韵
2019-06-27

莫高窟地域的發現和第一個洞窟的開鑿始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366年的時候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後因充滿奇幻色彩的起源故事也吸引了大批佛教徒,一時間達官顯貴、商賈百姓、善男信女紛紛趕往敦煌捐資開窟,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1900年,莫高窟被道士王圓籙發現。起初先是讓寺院僧侶開始清理塵土,在清理到16甬洞時發現了藏經洞。關於藏經洞另有一種說法是,起初道士王圓籙只是請人抄經,後抄經的師傅把抽完的煙把兒往旁邊的縫隙裡塞,塞多了行成一條縫,後來發現這就是藏經洞。


莫高窟地域的發現和第一個洞窟的開鑿始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366年的時候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後因充滿奇幻色彩的起源故事也吸引了大批佛教徒,一時間達官顯貴、商賈百姓、善男信女紛紛趕往敦煌捐資開窟,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1900年,莫高窟被道士王圓籙發現。起初先是讓寺院僧侶開始清理塵土,在清理到16甬洞時發現了藏經洞。關於藏經洞另有一種說法是,起初道士王圓籙只是請人抄經,後抄經的師傅把抽完的煙把兒往旁邊的縫隙裡塞,塞多了行成一條縫,後來發現這就是藏經洞。



莫高窟地域的發現和第一個洞窟的開鑿始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366年的時候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後因充滿奇幻色彩的起源故事也吸引了大批佛教徒,一時間達官顯貴、商賈百姓、善男信女紛紛趕往敦煌捐資開窟,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1900年,莫高窟被道士王圓籙發現。起初先是讓寺院僧侶開始清理塵土,在清理到16甬洞時發現了藏經洞。關於藏經洞另有一種說法是,起初道士王圓籙只是請人抄經,後抄經的師傅把抽完的煙把兒往旁邊的縫隙裡塞,塞多了行成一條縫,後來發現這就是藏經洞。




莫高窟地域的發現和第一個洞窟的開鑿始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366年的時候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後因充滿奇幻色彩的起源故事也吸引了大批佛教徒,一時間達官顯貴、商賈百姓、善男信女紛紛趕往敦煌捐資開窟,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1900年,莫高窟被道士王圓籙發現。起初先是讓寺院僧侶開始清理塵土,在清理到16甬洞時發現了藏經洞。關於藏經洞另有一種說法是,起初道士王圓籙只是請人抄經,後抄經的師傅把抽完的煙把兒往旁邊的縫隙裡塞,塞多了行成一條縫,後來發現這就是藏經洞。




浮盖山
2019-06-25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在甘肅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景區內,離敦煌市東南25千米之處。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在甘肅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景區內,離敦煌市東南25千米之處。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與開掘,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大奇蹟。如莫高窟千佛洞的壁畫、侍女圖等都屬於稀世珍貴文物,其價值無可詁量!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在甘肅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景區內,離敦煌市東南25千米之處。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與開掘,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大奇蹟。如莫高窟千佛洞的壁畫、侍女圖等都屬於稀世珍貴文物,其價值無可詁量!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藏經洞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在甘肅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景區內,離敦煌市東南25千米之處。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與開掘,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大奇蹟。如莫高窟千佛洞的壁畫、侍女圖等都屬於稀世珍貴文物,其價值無可詁量!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藏經洞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介紹 敦煌在中國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圓籙僱用敦煌貧士楊果在清理第16窟時,發現墻壁後面有一個密室,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卷等文物,總數量約5萬餘件。佛書佔敦煌漢文文獻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在甘肅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景區內,離敦煌市東南25千米之處。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與開掘,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大奇蹟。如莫高窟千佛洞的壁畫、侍女圖等都屬於稀世珍貴文物,其價值無可詁量!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藏經洞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介紹 敦煌在中國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圓籙僱用敦煌貧士楊果在清理第16窟時,發現墻壁後面有一個密室,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卷等文物,總數量約5萬餘件。佛書佔敦煌漢文文獻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1907年斯坦因首次來到敦煌,從藏經洞取走經卷600多件,裝滿了5大箱。1910年清廷下令把剩餘的敦煌卷子運往北京保存,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敦煌,並從王道士隱藏的寫本中買下570餘件寫本、繪畫等。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在甘肅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景區內,離敦煌市東南25千米之處。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與開掘,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大奇蹟。如莫高窟千佛洞的壁畫、侍女圖等都屬於稀世珍貴文物,其價值無可詁量!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藏經洞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介紹 敦煌在中國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圓籙僱用敦煌貧士楊果在清理第16窟時,發現墻壁後面有一個密室,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卷等文物,總數量約5萬餘件。佛書佔敦煌漢文文獻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1907年斯坦因首次來到敦煌,從藏經洞取走經卷600多件,裝滿了5大箱。1910年清廷下令把剩餘的敦煌卷子運往北京保存,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敦煌,並從王道士隱藏的寫本中買下570餘件寫本、繪畫等。



敦煌保留遺存古蹟經卷遺書,包羅萬象、內容方面涉及了四世紀級到十一世紀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學、史地、醫藥、科技、民族、宗教藝術各個領域。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在甘肅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景區內,離敦煌市東南25千米之處。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與開掘,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大奇蹟。如莫高窟千佛洞的壁畫、侍女圖等都屬於稀世珍貴文物,其價值無可詁量!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藏經洞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介紹 敦煌在中國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圓籙僱用敦煌貧士楊果在清理第16窟時,發現墻壁後面有一個密室,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卷等文物,總數量約5萬餘件。佛書佔敦煌漢文文獻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1907年斯坦因首次來到敦煌,從藏經洞取走經卷600多件,裝滿了5大箱。1910年清廷下令把剩餘的敦煌卷子運往北京保存,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敦煌,並從王道士隱藏的寫本中買下570餘件寫本、繪畫等。



敦煌保留遺存古蹟經卷遺書,包羅萬象、內容方面涉及了四世紀級到十一世紀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學、史地、醫藥、科技、民族、宗教藝術各個領域。



敦煌經卷遺書,除保護遺存之外,先後被英、法、美、俄等國的知名人士,史學家、漢學家,即所謂的中國通用不正當和欺瞞的方法而被大量所攫取,因當時所處的環境和國家的政治因素等,也沒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這真是不堪回首的歷史悲哀。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在甘肅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景區內,離敦煌市東南25千米之處。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與開掘,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大奇蹟。如莫高窟千佛洞的壁畫、侍女圖等都屬於稀世珍貴文物,其價值無可詁量!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藏經洞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介紹 敦煌在中國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圓籙僱用敦煌貧士楊果在清理第16窟時,發現墻壁後面有一個密室,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卷等文物,總數量約5萬餘件。佛書佔敦煌漢文文獻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1907年斯坦因首次來到敦煌,從藏經洞取走經卷600多件,裝滿了5大箱。1910年清廷下令把剩餘的敦煌卷子運往北京保存,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敦煌,並從王道士隱藏的寫本中買下570餘件寫本、繪畫等。



敦煌保留遺存古蹟經卷遺書,包羅萬象、內容方面涉及了四世紀級到十一世紀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學、史地、醫藥、科技、民族、宗教藝術各個領域。



敦煌經卷遺書,除保護遺存之外,先後被英、法、美、俄等國的知名人士,史學家、漢學家,即所謂的中國通用不正當和欺瞞的方法而被大量所攫取,因當時所處的環境和國家的政治因素等,也沒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這真是不堪回首的歷史悲哀。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 個《敦煌壁畫》,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在甘肅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景區內,離敦煌市東南25千米之處。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與開掘,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大奇蹟。如莫高窟千佛洞的壁畫、侍女圖等都屬於稀世珍貴文物,其價值無可詁量!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藏經洞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介紹 敦煌在中國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圓籙僱用敦煌貧士楊果在清理第16窟時,發現墻壁後面有一個密室,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卷等文物,總數量約5萬餘件。佛書佔敦煌漢文文獻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1907年斯坦因首次來到敦煌,從藏經洞取走經卷600多件,裝滿了5大箱。1910年清廷下令把剩餘的敦煌卷子運往北京保存,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敦煌,並從王道士隱藏的寫本中買下570餘件寫本、繪畫等。



敦煌保留遺存古蹟經卷遺書,包羅萬象、內容方面涉及了四世紀級到十一世紀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學、史地、醫藥、科技、民族、宗教藝術各個領域。



敦煌經卷遺書,除保護遺存之外,先後被英、法、美、俄等國的知名人士,史學家、漢學家,即所謂的中國通用不正當和欺瞞的方法而被大量所攫取,因當時所處的環境和國家的政治因素等,也沒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這真是不堪回首的歷史悲哀。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 個《敦煌壁畫》,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



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著名的敦煌壁畫有九色鹿救人、釋迦牟尼傳記、薩錘那捨身飼虎等著名的壁畫故事。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在甘肅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景區內,離敦煌市東南25千米之處。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與開掘,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大奇蹟。如莫高窟千佛洞的壁畫、侍女圖等都屬於稀世珍貴文物,其價值無可詁量!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藏經洞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介紹 敦煌在中國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圓籙僱用敦煌貧士楊果在清理第16窟時,發現墻壁後面有一個密室,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卷等文物,總數量約5萬餘件。佛書佔敦煌漢文文獻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1907年斯坦因首次來到敦煌,從藏經洞取走經卷600多件,裝滿了5大箱。1910年清廷下令把剩餘的敦煌卷子運往北京保存,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敦煌,並從王道士隱藏的寫本中買下570餘件寫本、繪畫等。



敦煌保留遺存古蹟經卷遺書,包羅萬象、內容方面涉及了四世紀級到十一世紀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學、史地、醫藥、科技、民族、宗教藝術各個領域。



敦煌經卷遺書,除保護遺存之外,先後被英、法、美、俄等國的知名人士,史學家、漢學家,即所謂的中國通用不正當和欺瞞的方法而被大量所攫取,因當時所處的環境和國家的政治因素等,也沒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這真是不堪回首的歷史悲哀。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 個《敦煌壁畫》,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



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著名的敦煌壁畫有九色鹿救人、釋迦牟尼傳記、薩錘那捨身飼虎等著名的壁畫故事。



其中比較經典著名的“飛天侍女圖”,其形態生動逼真、惟妙惟肖;其型神似豐腴、豐滿,外形高貴典雅,猶如開江擴土的大唐盛世中的民間美女——這種以豐腴微胖為美的形象,已深深植入大唐人們的腦海之中……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在甘肅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景區內,離敦煌市東南25千米之處。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與開掘,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大奇蹟。如莫高窟千佛洞的壁畫、侍女圖等都屬於稀世珍貴文物,其價值無可詁量!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藏經洞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介紹 敦煌在中國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圓籙僱用敦煌貧士楊果在清理第16窟時,發現墻壁後面有一個密室,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卷等文物,總數量約5萬餘件。佛書佔敦煌漢文文獻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1907年斯坦因首次來到敦煌,從藏經洞取走經卷600多件,裝滿了5大箱。1910年清廷下令把剩餘的敦煌卷子運往北京保存,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敦煌,並從王道士隱藏的寫本中買下570餘件寫本、繪畫等。



敦煌保留遺存古蹟經卷遺書,包羅萬象、內容方面涉及了四世紀級到十一世紀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學、史地、醫藥、科技、民族、宗教藝術各個領域。



敦煌經卷遺書,除保護遺存之外,先後被英、法、美、俄等國的知名人士,史學家、漢學家,即所謂的中國通用不正當和欺瞞的方法而被大量所攫取,因當時所處的環境和國家的政治因素等,也沒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這真是不堪回首的歷史悲哀。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 個《敦煌壁畫》,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



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著名的敦煌壁畫有九色鹿救人、釋迦牟尼傳記、薩錘那捨身飼虎等著名的壁畫故事。



其中比較經典著名的“飛天侍女圖”,其形態生動逼真、惟妙惟肖;其型神似豐腴、豐滿,外形高貴典雅,猶如開江擴土的大唐盛世中的民間美女——這種以豐腴微胖為美的形象,已深深植入大唐人們的腦海之中……



敦煌莫高窟壁畫,各種風格選型獨特類別多種多樣的壁畫——形態逼真、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其畫師繪畫手法巧妙靈動多變的手法,塑造了不同時代歷史時期色彩的人物形象,具各浪漫主義成分和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及各種鮮明突出的特色。作為佛教藝術色彩濃厚的佛像藝術,在雕刻塑形等藝術風格手法上,想象力豐富;思維細膩慎密——!

安东佚夫
2019-06-26

謝謝邀請!

這個問題,意味深長——

議題中心是什麼?討論的宗旨是什麼?從題目中看不出來。

莫高窟雖然是一個地名,但不是什麼自然界深藏的祕密,而是人類世界級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創造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思想、精神、科技、藝術、智慧的結晶,世界列強饞不足,看之;看不足,取之;取不足,盜之;盜不足,搶之……本就不該被塵封,也就不需要再去發現?

莫高窟,特別是藏經洞裡的文物,哪一件不是價值連城!現在有多少萬件,堂而皇之在大英帝國、意、法、德、日等曾經的世界列強的陳列館裡展出,在世界級的探險家,收藏家寶庫裡珍藏,在野心家、貪婪者的保險櫃裡禁錮?我們祖先近兩千年打造的工程,創造的財富,精煉的瑰寶,怎麼會棄若敝帚,現在竟然還問“如何發現”,作為中國人,我臉紅,我悲哀,我心痛,我憤怒……

如果借“如何發現”這一課題的研討,能給中華民族的愛國熱情升溫,能聚攏那些在錢孔裡即將彌散的遊魂,激勵志氣,集中火眼金睛,去發現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國寶,利用中華天國如今的神威誠信,運用炎黃子孫的聰明智慧,有理、有利、有節地找回屬於我們的所有權。讓我們祖先的在天之靈得以安寢,這與空談樂尊大師發現佛光寶地、王圓菉打開藏經洞歷史舊聞相比,要有意義千萬倍,這個討論也就大有裨益。

因為那是,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是中華祖先的信仰遺志,是華夏子民的主權尊嚴,是炎黃子孫的聰明才智,必須去發現、去找回!

(即興原創,網絡圖片。)

青云器
2019-06-25

位於中國甘肅省,青海省,新疆三省交界處,敦煌市因莫高窟而聞名於世。敦煌最著名的石窟藝術享譽世界。而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左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中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與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併成為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

莫高窟的形成,起源於公元366年。有一天,一位法名叫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敦煌。他看到鳴沙山上金光萬道,好象有千萬個佛在金光中出現,樂尊和尚心想:“這裡肯定是聖地!”於是,就請人在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因此,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

眾所周知,王圓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又是佛教聖地,歷來都是佛教徒活動的地方。然而,世事就是這樣捉弄人,偏偏把一個道士安排在佛窟裡,讓太上老君的弟子為釋迦牟尼效犬馬之勞,這陰差陽錯的安排委實古怪離奇。更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是王圓籙道士的行為感動了道祖佛祖,還是無意的安排,佛窟裡的祕密卻讓一個道士來發現守護,奇人遇奇事。

王道士走進莫高窟的時間大約在1892年左右。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覺自願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這一天,王圓籙揭開了藏經洞這個祕密。王道士的墓誌上是這樣寫的:“沙出壁裂一孔,彷彿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籙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裡,才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1907年,斯坦因到來,他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將王道士俘虜了。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險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矛盾,極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了步。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中國莫高窟中遺書、文物一萬多件。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後經英、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位於中國甘肅省,青海省,新疆三省交界處,敦煌市因莫高窟而聞名於世。敦煌最著名的石窟藝術享譽世界。而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左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中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與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併成為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

莫高窟的形成,起源於公元366年。有一天,一位法名叫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敦煌。他看到鳴沙山上金光萬道,好象有千萬個佛在金光中出現,樂尊和尚心想:“這裡肯定是聖地!”於是,就請人在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因此,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

眾所周知,王圓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又是佛教聖地,歷來都是佛教徒活動的地方。然而,世事就是這樣捉弄人,偏偏把一個道士安排在佛窟裡,讓太上老君的弟子為釋迦牟尼效犬馬之勞,這陰差陽錯的安排委實古怪離奇。更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是王圓籙道士的行為感動了道祖佛祖,還是無意的安排,佛窟裡的祕密卻讓一個道士來發現守護,奇人遇奇事。

王道士走進莫高窟的時間大約在1892年左右。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覺自願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這一天,王圓籙揭開了藏經洞這個祕密。王道士的墓誌上是這樣寫的:“沙出壁裂一孔,彷彿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籙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裡,才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1907年,斯坦因到來,他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將王道士俘虜了。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險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矛盾,極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了步。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中國莫高窟中遺書、文物一萬多件。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後經英、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位於中國甘肅省,青海省,新疆三省交界處,敦煌市因莫高窟而聞名於世。敦煌最著名的石窟藝術享譽世界。而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左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中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與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併成為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

莫高窟的形成,起源於公元366年。有一天,一位法名叫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敦煌。他看到鳴沙山上金光萬道,好象有千萬個佛在金光中出現,樂尊和尚心想:“這裡肯定是聖地!”於是,就請人在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因此,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

眾所周知,王圓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又是佛教聖地,歷來都是佛教徒活動的地方。然而,世事就是這樣捉弄人,偏偏把一個道士安排在佛窟裡,讓太上老君的弟子為釋迦牟尼效犬馬之勞,這陰差陽錯的安排委實古怪離奇。更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是王圓籙道士的行為感動了道祖佛祖,還是無意的安排,佛窟裡的祕密卻讓一個道士來發現守護,奇人遇奇事。

王道士走進莫高窟的時間大約在1892年左右。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覺自願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這一天,王圓籙揭開了藏經洞這個祕密。王道士的墓誌上是這樣寫的:“沙出壁裂一孔,彷彿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籙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裡,才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1907年,斯坦因到來,他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將王道士俘虜了。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險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矛盾,極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了步。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中國莫高窟中遺書、文物一萬多件。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後經英、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位於中國甘肅省,青海省,新疆三省交界處,敦煌市因莫高窟而聞名於世。敦煌最著名的石窟藝術享譽世界。而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左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中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與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併成為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

莫高窟的形成,起源於公元366年。有一天,一位法名叫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敦煌。他看到鳴沙山上金光萬道,好象有千萬個佛在金光中出現,樂尊和尚心想:“這裡肯定是聖地!”於是,就請人在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因此,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

眾所周知,王圓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又是佛教聖地,歷來都是佛教徒活動的地方。然而,世事就是這樣捉弄人,偏偏把一個道士安排在佛窟裡,讓太上老君的弟子為釋迦牟尼效犬馬之勞,這陰差陽錯的安排委實古怪離奇。更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是王圓籙道士的行為感動了道祖佛祖,還是無意的安排,佛窟裡的祕密卻讓一個道士來發現守護,奇人遇奇事。

王道士走進莫高窟的時間大約在1892年左右。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覺自願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這一天,王圓籙揭開了藏經洞這個祕密。王道士的墓誌上是這樣寫的:“沙出壁裂一孔,彷彿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籙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裡,才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1907年,斯坦因到來,他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將王道士俘虜了。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險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矛盾,極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了步。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中國莫高窟中遺書、文物一萬多件。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後經英、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位於中國甘肅省,青海省,新疆三省交界處,敦煌市因莫高窟而聞名於世。敦煌最著名的石窟藝術享譽世界。而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左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中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與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併成為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

莫高窟的形成,起源於公元366年。有一天,一位法名叫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敦煌。他看到鳴沙山上金光萬道,好象有千萬個佛在金光中出現,樂尊和尚心想:“這裡肯定是聖地!”於是,就請人在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因此,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

眾所周知,王圓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又是佛教聖地,歷來都是佛教徒活動的地方。然而,世事就是這樣捉弄人,偏偏把一個道士安排在佛窟裡,讓太上老君的弟子為釋迦牟尼效犬馬之勞,這陰差陽錯的安排委實古怪離奇。更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是王圓籙道士的行為感動了道祖佛祖,還是無意的安排,佛窟裡的祕密卻讓一個道士來發現守護,奇人遇奇事。

王道士走進莫高窟的時間大約在1892年左右。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覺自願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這一天,王圓籙揭開了藏經洞這個祕密。王道士的墓誌上是這樣寫的:“沙出壁裂一孔,彷彿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籙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裡,才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1907年,斯坦因到來,他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將王道士俘虜了。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險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矛盾,極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了步。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中國莫高窟中遺書、文物一萬多件。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後經英、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位於中國甘肅省,青海省,新疆三省交界處,敦煌市因莫高窟而聞名於世。敦煌最著名的石窟藝術享譽世界。而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左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中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與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併成為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

莫高窟的形成,起源於公元366年。有一天,一位法名叫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敦煌。他看到鳴沙山上金光萬道,好象有千萬個佛在金光中出現,樂尊和尚心想:“這裡肯定是聖地!”於是,就請人在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因此,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

眾所周知,王圓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又是佛教聖地,歷來都是佛教徒活動的地方。然而,世事就是這樣捉弄人,偏偏把一個道士安排在佛窟裡,讓太上老君的弟子為釋迦牟尼效犬馬之勞,這陰差陽錯的安排委實古怪離奇。更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是王圓籙道士的行為感動了道祖佛祖,還是無意的安排,佛窟裡的祕密卻讓一個道士來發現守護,奇人遇奇事。

王道士走進莫高窟的時間大約在1892年左右。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覺自願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這一天,王圓籙揭開了藏經洞這個祕密。王道士的墓誌上是這樣寫的:“沙出壁裂一孔,彷彿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籙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裡,才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1907年,斯坦因到來,他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將王道士俘虜了。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險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矛盾,極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了步。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中國莫高窟中遺書、文物一萬多件。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後經英、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位於中國甘肅省,青海省,新疆三省交界處,敦煌市因莫高窟而聞名於世。敦煌最著名的石窟藝術享譽世界。而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左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中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與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併成為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

莫高窟的形成,起源於公元366年。有一天,一位法名叫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敦煌。他看到鳴沙山上金光萬道,好象有千萬個佛在金光中出現,樂尊和尚心想:“這裡肯定是聖地!”於是,就請人在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因此,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

眾所周知,王圓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又是佛教聖地,歷來都是佛教徒活動的地方。然而,世事就是這樣捉弄人,偏偏把一個道士安排在佛窟裡,讓太上老君的弟子為釋迦牟尼效犬馬之勞,這陰差陽錯的安排委實古怪離奇。更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是王圓籙道士的行為感動了道祖佛祖,還是無意的安排,佛窟裡的祕密卻讓一個道士來發現守護,奇人遇奇事。

王道士走進莫高窟的時間大約在1892年左右。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覺自願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這一天,王圓籙揭開了藏經洞這個祕密。王道士的墓誌上是這樣寫的:“沙出壁裂一孔,彷彿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籙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裡,才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1907年,斯坦因到來,他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將王道士俘虜了。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險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矛盾,極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了步。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中國莫高窟中遺書、文物一萬多件。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後經英、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孝感新鲜事
2019-06-25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

首先發現敦煌遺書的重要價值者,是我國的金石學家葉昌熾,他在《語石》中,不僅錄述莫高窟碑石,且對敦煌遺書作了頗為獨到的闡述。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

首先發現敦煌遺書的重要價值者,是我國的金石學家葉昌熾,他在《語石》中,不僅錄述莫高窟碑石,且對敦煌遺書作了頗為獨到的闡述。

該窟發現數以萬計的古代佛經、道經及世俗文書等,是研究我國近兩千年學術文化發展的寶貴文獻,歷史之積文終成後世之瑰寶,實為我國學術及世界學術之大幸。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

首先發現敦煌遺書的重要價值者,是我國的金石學家葉昌熾,他在《語石》中,不僅錄述莫高窟碑石,且對敦煌遺書作了頗為獨到的闡述。

該窟發現數以萬計的古代佛經、道經及世俗文書等,是研究我國近兩千年學術文化發展的寶貴文獻,歷史之積文終成後世之瑰寶,實為我國學術及世界學術之大幸。

後經英、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1900年5月26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

首先發現敦煌遺書的重要價值者,是我國的金石學家葉昌熾,他在《語石》中,不僅錄述莫高窟碑石,且對敦煌遺書作了頗為獨到的闡述。

該窟發現數以萬計的古代佛經、道經及世俗文書等,是研究我國近兩千年學術文化發展的寶貴文獻,歷史之積文終成後世之瑰寶,實為我國學術及世界學術之大幸。

後經英、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丽景云天
2019-06-24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

常道养生
2019-06-25

塵封千年,一朝開啟,光耀世界。佛講因果,清朝道士王圓籙開啟塵封,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千年文明寶藏,總有慧眼識珠人。起起落落,多少文明衰落又重現,大浪淘沙,文明的寶石終耀全人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