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子貢那麼有錢,顏回還會餓死?不說己欲達而達人嗎?

論語的未解之謎
為什麼子貢那麼有錢,顏回還會餓死?不說己欲達而達人嗎?
為什麼子貢那麼有錢,顏回還會餓死?不說己欲達而達人嗎?
3 個回答
野叟杂谈
2017-05-12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貢的確是最有錢的,而顏回也是比較窮的一個(並不是最窮的)。

不過這裡首先要說明的是,顏回的確很窮。但是,顏回可不是餓死的!他家雖說窮,居住在陋巷。吃的也不怎麼樣,一簞食,一瓢飲,條件比較差。但還絕對不會到餓死的程度。此其一。

其次,顏回雖說很窮,但是人家顏回追求的並不是物質享受。雖然沒錢,捉襟見肘說的就是顏回。但是,人家顏回依然是“不改其樂”。孔子對顏回非常欣賞的就是顏回能超越物質的追求。後世的儒生也非常羨慕,程朱理學經常討論的就是“孔顏樂處”。應該說,人各有志,既然別人追求的不是錢,你何必強求人家呢?這就好比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或者文學家,他可能會很窮。但是,你讓他跟著你去做生意,人家也未必去!

再次,子貢也不是不願意幫助自己的同學。但是,君子不食嗟來之食。幫助人也不能變成對別人的一次傷害!後來,顏回去世之後,沒錢買槨。顏回的父親顏路找孔子去幫忙,希望孔子把車賣了幫顏回買個槨。孔子沒有同意。子貢聽說後,立即糾集一群同學幫助顏路給顏回買了個槨。結果還惹得孔子大怒。

從子貢這方面來講,他有錢不錯。但是,這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至少,在孔子眼裡,這並不值得提倡。孔子經常批評子貢,《論語》裡記載有一回孔子說:“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意思是說,顏回是一個差不多的人,但是卻沒錢。而子貢是一個不安分的人,經常去做生意,他卻發財了!所以,子貢平時,也絕對不會沒事就在同學之中顯擺自己有錢。更何況,孔子晚年的時候,子貢並沒有和孔子生活在一起,就算他想幫助同學,也未必有機會。

而且,子貢有錢,但是他想幫助同學,同學也未必會接受他的幫助。《莊子》《韓詩外傳》等典籍裡都記載了一個故事,孔子還有一個窮學生叫原憲,窮的叮噹爛響。子貢去看他,見到了原憲的窮樣子。子貢不禁關懷第問道:“夫子豈病乎?”結果原憲立即答道:“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於是,子貢很沒趣地走開了。看到子貢離去,原憲則是放聲高歌!子貢有錢,但這並不是原罪。他沒有必要非去用熱臉蹭人家的涼屁股!

颜慕白
2017-05-11

首先,顏回不是餓死的;

其次,顏回是可以做官的,孔子勸他出仕,但顏回看到社會黑暗自動放棄,他說:“天下清明,我不能顯達,這是我的恥辱;天下黑暗,我卻顯達,這同樣是我的恥辱。”並表示家中有田地足以維生,不會去降低道德標準侍奉不奉行仁義道德的諸侯。孔子說出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亦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的名句;

第三,顏回刻苦學習,三十歲就白了頭髮,他的死因應是學習勞累和營養不良;

第四,除了孔子,子貢應該是最瞭解顏回的人,孔子曾問子貢“你和顏回誰更賢能”,子貢的回答是“我知一件事能推斷出兩件事,顏回知道一件事可以推斷出十件事,我怎能和他相比”。顏回並不是不足以謀生,而是如做生意(賤買貴賣)或出使諸侯(以言語蠱惑君王)他會認為這不合道德。存在相同問題的還有原憲,顏回和原憲自覺可以維生,如果子貢去救濟他們才是違背了禮儀道德,古時候民心淳厚朴實,強行的贈予和施捨是極大的侮辱,也會受到世人恥笑和指責。子貢曾提出將物品錢財施捨於眾人,認為這樣是仁(畢竟子貢有的是財產),但仁怎麼能是收買來的,孔子迂迴式的教育他:“能做到這些的何止說是仁呢,可說是聖人了,堯舜也做不到(兼濟天下,救濟眾生)啊!”潛臺詞是:堯舜做不到,更何況是你子貢。並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裡的“達”是(通往仁的道路上,道理或者方式)行得通,無關顯達或者救濟;

第五,顏回死後子貢等人不顧孔子反對厚葬顏回,葬禮超過了禮制規格,孔子哭告顏回:“你把我當作父親,我卻不能像父親般對你,是你的同學(違背禮制)埋葬你,不是我的意思。”一生追求“仁”、“德”的顏回若是泉下有知,也是不會希望同學因他而違背禮制的,禮,是行為規範的約束,也是仁和德的基準之一;

最後,顏回的早死不止是孔子一生中最大的悲哀,更是儒家最大的悲劇,孔子的思想在顏回死後已得不到正確的傳播方式(實際上孔子的葬禮上弟子分歧已經嚴重了)。無論是漢朝經學還是宋朝理學,對於孔子的儒家正統可說是篡改的面目全非了,現在被尊為儒家正統的思孟學派(曾子、子思、孟子)經過理學加工更是糟粕太多,而且作為根本的曾子也只是個孔子不成器的弟子,《禮記》裡記載他太多丟人的事蹟,是同門非議的目標人物,而孟子積極進步思想如“民貴君輕”等也未得到廣泛傳播

31103030
2017-03-19

顏回不是餓死的,而是有病英年早逝的,它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因此孔子多次在公開場合誇獎顏回;他說;回也賢,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不幸早亡。因此後人就根據孔子的這段話,寫出了著名的陋室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