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如題,我看過幾遍康熙王朝,怎麼裡面清朝名臣于成龍出現的很少?裡面都是說的明珠,索額圖。于成龍不是在康熙年間很有名的官嗎?
10 個回答
澳古说历史
2019-04-23

我想題主想問的這個于成龍應該是《于成龍》電視劇中的那個主角-兩江總督于成龍吧!那麼這裡我就以這個于成龍來做回答,而不以清朝的另一個河道總督于成龍來做答了。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首先我們要知道《康熙王朝》講的是什麼?這裡講的就是康熙一個人的豐功偉業,包括擒鰲拜、平朱三太子、滅三藩、收臺灣、徵噶爾丹、敗沙俄、廢太子這幾件大事,可以這部電視劇的46集內容全部都是以上述的幾件大事來展開的,其他的基本沒有講述。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畢竟《康熙王朝》講的是康熙,其他跟康熙沒多大關係的肯定不會去過多的描述,比如“九子奪嫡”一事說實話跟康熙沒多大關係,所以康熙末年這麼一出精彩的政治事件就沒有過多的去描述。而我們反觀《雍正王朝》,正因為“九子奪嫡”一事跟雍正有莫大的關係,所以這部電視劇才會對這一事是大書特書。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那麼在看到以上的解釋,我想大多數人都已經明白兩江總督于成龍這位被譽為“今時清官第一”的名臣為何沒有出現在《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中了吧!其實于成龍沒有出現在這裡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其一、《康熙王朝》主要講的就是紫禁城朝堂上的政治鬥爭,而很少去講地方上的事情。整部電視劇對地方上著墨最多的只有兩件事,其一是康熙南巡至山西陽城處死與吳三桂暗通的山西知府周雲龍,其二就是姚啟聖和施琅在福建是如何準備攻臺事宜。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但是是說實話這兩件事都是圍繞康熙展開的,一件事跟平三藩有關,另一件則是跟收臺灣有關。而我們反觀于成龍,首先他這一輩子都沒有在清朝的中央政府中任過職,他一直都是在地方上任職,所以對於一部基本上就只講紫禁城朝堂上事情的電視劇來說,它很難能將一直都是在地方上任職的于成龍代入進去。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其二、《康熙王朝》所主要講的事情于成龍一件都沒有經歷過。擒鰲拜的時候于成龍還是一個小小的四川合州知州。平三藩的時候雖然此時于成龍在署理武昌知府的時候與吳三桂的叛軍較量過,但是後來卻因辦事不利就被奪職了,也就是沒有絲毫的戰功。收臺灣的時候,他也沒參與,而是在擔任兩江總督。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至於徵噶爾丹、敗沙俄這些事情,那就更別沒關係了,于成龍早在1684年就去世了。也正是因為于成龍沒有參與到這些事情來,或者說參與了一些但是沒功勞,所以才導致《康熙王朝》沒有于成龍啥事。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其三、于成龍的功績被張冠李戴了。《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最失實的地方就是很多在歷史上發生的事情被轉移到其他人的身上。比如《皇輿全覽圖》本是康熙帝下令精通天文算法的專家梅瑴成、明安圖,及外國傳教士白晉、費隱等技術專家共同完成的,但是到了這裡卻成了周培公的功勞。又比如1683年主政臺灣的是鄭克爽,而非鄭經。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而實際上于成龍也有一項功績是被冒用了,那是“通海案”,在正史中是于成龍在主政福建按察使的時候向朝廷要求重審“通海”案件,從而挽回了福建數千無辜百姓的生命。但是到了《康熙王朝》卻變成了是李光地的功勞。所以你說連功勞都被人拿走了,于成龍還這麼出現在《康熙王朝》中呢?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其實我們只需要記住一點《康熙王朝》非正史電視劇,而大部分都是屬於戲說,不然也不會莫名其妙創造出一個魏東亭的人物,最後居然還封王。它出現的目的就只有一點,那就是為了顯示出康熙皇帝的聖明,同時彰顯出康熙的豐功偉業。所以這劇中的一切都是在為康熙而服務的,包括人和事。再者這部劇基本是按照二月河所寫的《康熙王朝》來的,人家二月河不想寫于成龍,有什麼辦法呢?所以我們完全沒必要過多去糾結于成龍到底應該不應該出現在這部電視劇中。

雍亲王府
2019-04-06

康熙朝時期,有兩位名為于成龍的官員,並且在康熙一朝,乃至後世都享有盛譽。

康熙在位時期,有兩位名叫于成龍的官員。

第一位於成龍,就是電視劇《于成龍》的主人公,被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也就是官場俗稱的“於青菜”,因為年齡較大也被稱之為“大於成龍”。

于成龍(1617年—1684年) ,山西永寧人,順治十八年(1661年)以45歲的年齡正式進入仕途,出任廣西羅城知縣,歷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黃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之職,官至兩江總督,最後死於兩江總督任上,其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成為康熙樹立的官員標杆而廣為推廣。

第二位於成龍(1638年-1700年),也是康熙朝的名臣,官至直隸巡撫、都察院左都御史、河道總督,因年齡較小,也被稱為“小於成龍”。

《清史稿》有這樣的記載:

“國朝有清忠強直經濟名臣曰兩於公,皆諱成龍”

足可見康熙皇帝對於這兩位姓名同為于成龍的能員幹吏的賞識與器重。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儘管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沒有出現兩位於成龍的身影,但是他們一些事蹟則出現在了電視劇中,只是被“張冠李戴”了而已。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收復臺灣”的系列劇情裡,李光地帶著一群孩子攔下了南下探親的容妃和藍齊兒格格的轎子,還上了一封“萬言書”,替圈界禁海的百姓說話。而此時此刻的李光地,在歷史上的原型就是時任福建按察使的大於成龍,由於福建之前官吏急於冒功領賞,在“圈界禁海”出現了許多冤假錯案,于成龍頂住當時福建官場的壓力,力求當時駐防福建的康親王傑書重新審理“通海案”,使得許多被冤枉的百姓得以平反,于成龍也贏得了極高的讚譽。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而電視劇中李光地的另外一件事情也是“張冠李戴”。李光地在拿到新任官員的名單時,發現這些人不是明珠、索額圖的黨羽,就是太子和大阿哥推薦的人,氣憤之下的李光地將此事上奏康熙皇帝,結果遭到的是明珠和索額圖的反撲。而在歷史上,做這件事情並不是李光地,而是小於成龍,正是于成龍向康熙控訴,當時的官都被掌權的明珠及其黨羽餘國柱“賣光了”,這才引發了康熙皇帝清算明珠集團的行動。

所以,《康熙王朝》中沒有出現兩位於成龍,但是他們的事蹟還是有所介紹的,只是大部分都被李光地“冒領”了,張冠李戴了。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這樣的安排歸根結底還是《康熙王朝》劇情發展的需要。

《康熙王朝》是以介紹康熙皇帝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噶爾丹為劇情主線展開描述的,再加上索額圖和明珠的黨政,以及太子和大阿哥之間的皇位之爭,都成了整部劇的基本劇情。

兩位於成龍基本都是在地方任職,其具體的事蹟也與劇情相距較遠,再加上劇中的人物已經很多了,再加上他們兩個就太累贅了,就連康熙晚年那麼精彩的“九子奪嫡”都沒有描述,還有像佟國維、馬齊這樣的重臣也沒有出現其中,所以就沒有必要關注兩位於成龍出場與否了。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Mer86
2019-06-20

清朝康熙時期有兩個于成龍,一個是兩江總督于成龍,另一個則是河道總督于成龍,兩個于成龍相差二十多歲。其實在《康熙大帝》原著小說中,兩個于成龍都提到了。

在原著的第三卷——玉宇呈祥的第一章:河堤決洪濤逞淫威,百姓苦縣令樹剛風。

開篇就提到了兩個于成龍,只不過歷史上這兩個沒什麼關係的于成龍,被二月河塑造成了堂兄弟的關係。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小說原文)

至於說《康熙王朝》電視劇裡面沒有出現于成龍,我覺得主要是因為電視劇的主線是圍繞康熙一生的功績展開的。(也就是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平噶爾丹→平明珠索額圖黨爭,這條主線)

在這條主線中,除了明珠、索額圖、魏東亭等人物是全局參與外,其餘的很多角色都是打醬油的存在。電視劇不像小說,可以用大段的文字描述介紹劇情、介紹人物。電視劇的內容需要精簡,這就要求必須刪減不必要的劇情對主要人物的劇情影響。

《康熙王朝》電視劇,主要是展現康熙的功績和權鬥,大小於成龍在這些歷史事件中存在感不強,沒有交集。所以,這兩個角色存在的意義不大。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而且,于成龍在歷史上被稱為“循吏”。也就是所謂重農宣教、清正廉潔、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的清官。《康熙王朝》畢竟講的是權力鬥爭的電視劇,像于成龍這種不參與權力爭鬥,一心一意為民請命的清官,放在電視劇裡,會顯得很突兀,有刻意添加的感覺。

我記得電視劇中有一集,康熙剛剛重獎了一個清官,但後來得知,那個所謂的清官只是一個很會偽裝自己的人罷了。其實暗地裡是個大貪官。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康熙說,這個姓周的還是清官典範,他畢竟是自己親封的。天子一言駟馬難追,不能朝令夕改。但是放著這個大貪官不殺,自己心裡就憋不住。於是讓魏東亭和圖海偷偷的把貪官給殺了,這樣一來,皇帝的面子保住了,貪官也殺了。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我說的這個片段,其實就是《康熙王朝》這部劇的劇情基調。貪官必須有,因為康熙的英明要用懲治貪官來反襯。清官可以有,但是像于成龍這種大清官就沒必要了,反襯不出康熙的英明神武。只能委屈一下於成龍了……

電視劇有刪減的角色,自然就有增加的角色。比如說鄭經,就是憑空加戲的角色。在原著裡面鄭經的戲份很少,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到了電視劇中,大幅度加戲。

為了凸顯康熙的偉大,鄭經的猥瑣,居然連“這臺灣島,我寧可送給荷蘭紅毛鬼,也不給康熙大辮子!”的臺詞都能想的出來……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每次看《康熙王朝》時,我都再想,導演和編劇是否用力過猛了?太想突出某個人,結果卻適得其反。

电视剧里看历史
2019-04-07

誠邀,如題。影視劇作品用來宣傳歷史是非常合適的,畢竟很多人以前都沒有聽說過於成龍,直到去年的電視劇《于成龍》熱播夠,大家才對這位大清廉吏有了很大的瞭解,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清朝第一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幾乎沒有出現于成龍呢?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于成龍,出生於明末,大清順治十八年,于成龍入仕為羅城縣知縣,在任清明廉潔,百姓安居樂業,清康熙六年,于成龍受到上級獎賞,升任合州知州,後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所以于成龍其實很少在中央朝廷裡面露面

《康熙王朝》是以康熙帝一生的主要功績為主線,這些事主要是發生在大清朝廷中央,于成龍的清明廉潔與康熙的諸如擒鰲拜、平定三番、收復臺灣、平葛爾丹等沒有關係,自然不會花筆墨去描寫。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志军翔宇
2019-06-19

原因其實很簡單,不過往深處去分析,也是原因諸多的……

簡單的來說,整個《康熙王朝》的重點是展現康熙一生的大事件,主要集中在京官和大事件上,外官很少涉及,凡是涉及外官的,基本也是圍繞著大事件來說的,沒有單獨表現!而於成龍是典型的外官,並且和當時的許多大事件沒有直接關聯……

往深處說,原因如下這些:

1、漢臣低一等

清初,滿漢官員同官不同權,同職不同級。順治前期,一職兩官,滿官掌印,高漢官一等。

整個電視劇《康熙王朝》,有名有姓,可圈可點的漢臣,少得可憐!虛構的周培公,也只是曇花一現。

2、刻意打壓漢臣

整個清朝,對漢臣都是持謹慎態度,哪怕是清末,漢臣鼎起天下,也是不完全放心!

在劇中,姚啟聖、周培公、李光地等的遭遇,不就是隱晦的表現了嗎?

3、于成龍只是曇花一現

于成龍成名於“廉”,除此以外,並沒有其他可圈可點的事蹟,在整個康熙時代,都只是外官中的曇花一現……

大胡子说史
2019-06-19

首先說,于成龍雖然為一代能臣,但是他並非是中央大員,而是常年派外,這也符合他的一些特點。

而《康熙王朝》這個電視劇跨度為六十多年,是一個完全展現康熙皇帝歷史功績的電視劇,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條歷史主線,所以裡邊出現的人物也都是圍繞著歷史主線而精心挑選的。

而於成龍對於這條歷史主線來說,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他是那個時代的一個標杆,是一個反腐倡廉的標杆人物,所以,《康熙王朝》不可能對於成龍做過多的描寫。

而且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從戲劇角度出發,于成龍如果登場,必然是主角,因為他是一個適合以他為主的角色,而把他當做配角去對待那麼戲劇對於人物的刻畫就會變得很單薄。

所以于成龍的電視劇一定要是那種以小窺大的歷史人物劇,而不是龐大的歷史題材電視劇,那樣的話,戲劇刻畫就失敗了。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寒舍阅独
2019-07-01

文/酒翁(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


題主能夠問出這樣的問題,一是如題主自己所述:看了好幾遍,另一個也說明題主在看電視時帶著思考在看,且題主對清朝的歷史還是有關注。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那麼,《康熙王朝》為什麼沒有過多的去講述于成龍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來回答一下。


一,《康熙王朝》電視劇的背景,也就是拍攝主線。

搞清楚這一點很重要,一旦這一點搞清楚了,不僅能回答為什麼康熙年間的名臣出現的少,只有索額圖,明珠等,亦能回答其他問題。《康熙王朝》電視劇的拍攝主線不難看出,主要則是圍繞康熙這位帝王展開,從一開始的擒鰲拜,再到平三藩,以及後來的收復臺灣,平定葛爾丹,最後是落在了處理明,索兩黨上。這也是《康熙王朝》電視劇裡,康熙在乾清宮著名訓話片段裡,康熙自我感慨時說的過往事蹟,而從這些事蹟我們則能看出,《康熙王朝》電視劇拍攝主線: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1,重點在於講述康熙的一生,準確的說是康熙一生中幾大正面的,重要的,凸顯康熙這個人物厲害的,精明的一面,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康熙後期還有最著名的“九子奪嫡”,在《康熙王朝》裡卻沒有提到,僅提到了大阿哥和太子之間的鬥爭。

2,除去康熙以外,《康熙王朝》拍攝的大臣們,都是整天圍繞在康熙身邊轉悠的人,當然,後來的姚啟聖,施琅等,那也是因為需要講述收復臺灣,而花了點膠捲講述了。而於成龍雖說做到了兩江總督,但並未在康熙跟前,所以,提到的次數就少了。


因此,從拍攝主線可以看出,《康熙王朝》意在講康熙,講康熙自身的事兒;講朝廷,講朝廷裡幾位當朝大臣們的事兒;並不是一個講地方官的事兒。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二,電視劇篇幅有限

我們都知道《康熙王朝》電視劇是依據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來拍攝的,而在二月河的小說裡,確實提到了于成龍,且篇幅也不少,提到了于成龍為了治水而如何如何努力,同時,也提到了于成龍這一清官的種種事蹟,但不可避免,拍攝電視劇時,肯定會做出刪選,這時候,又得再次提到電視劇的拍攝主線了,所以,在拍攝電視劇時,肯定選擇和主線相符合的小說章節來拍攝。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綜上兩點,大致可以瞭解《康熙王朝》中為啥于成龍出現的次數不多,這和于成龍是不是名臣,是不是清官沒多大關係,說白了和導演,和編劇,和整條拍攝主線有關係,誰讓這部電視劇是講述康熙的呢?誰讓于成龍是配角,康熙是主角呢?


忍忍吧,不是有句古話嗎?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不是也有專門講述于成龍的電視劇嗎?風水輪流轉,遲早於成龍也是主角。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青言论史
2019-06-19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之所以一直不提于成龍,是因為《康熙王朝》中虛構了一個人物,這個人物糅合了于成龍和另外一位名臣,他就是魏東亭。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魏東亭在歷史上是沒有這個人的,但是《康熙王朝》卻把他設定為康熙的發小和好弟兄,以及後來的兩江總督。然而是沒有魏東亭這麼個人的,那麼同時期擔任兩江總督的人是誰呢?正是于成龍。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身為康熙朝的賢臣,于成龍大器晚成,四十多歲才入仕擔任縣令。但是在他不算特別漫長的官場生涯中,他從一個縣令做到了兩江總督的位子,而且不是靠著阿諛奉承,而是他實實在在的能力和操守。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很少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只是電視劇出於藝術需要,必須省去于成龍而突出魏東亭,所以就只好把于成龍的故事嫁接到魏東亭的身上。而魏東亭的另一個原型,正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也沒有在電視劇裡得到體現。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Sylar弈
2019-06-28

多謝邀請

電視劇《康熙王朝》主要是用來歌頌愛新覺羅玄燁的歷史功績,各方面展示了由少年康熙到晚年康熙各時期發生的主要事件。例如比較出名少年康熙智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平定準葛爾等歷史事件,而劇中提到的索額圖、明珠、魏東亭作為康熙時期朝廷中的重臣,提到是理所當然,因為這些人物與康熙王朝所提到的事件都要必要的聯繫。

《康熙王朝》更多的講述康熙帝一生的功績和權謀,電視劇講究精簡,如果強行加入于成龍進來,會使劇情很尷尬,條理不清楚,所以沒必要加入!

—品—
2019-06-19

《康熙王朝》是根據二月河先生的小說《康熙大帝》改編而成,講述康熙一生的文治武功,雖然電視劇裡對於成龍沒有鏡頭,書中倒有些許描寫。

咱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一,書中康熙對於成龍的評價:窮人和地主打官司他偏向窮人,秀才和富戶打官司他偏向秀才。這也說明於成龍為官有失公平,過於偏執。

二,康熙雄才大略的施展,他需要一批忠誠兼具能力的下屬,其它一些小瑕疵可以視而不見,如明珠和索額圖初期,與之相比朝廷穩定更加重要。

三,清朝在雍正之前奉行官員底薪政策,于成龍的成名也在於他不貪腐,甘於清貧,從而使他成為社會標杆。

四,電視劇有《于成龍》若是想對他個人的一生有所瞭解可以看看,對《康熙王朝》,建議還是多關注下康熙才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