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10 個回答
原创插画

其實人是無法選擇做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人總得要活著,只是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後,追求不一樣罷了。

人就是一個不安分,不甘於現狀的生物,總是要追求人生意義,想要擴展自己的人生,有人用愛情,用文學,用哲學 ,用音樂,用宗教,以及用事業 ,還有用藝術 ,用科學等等。

不管你用什麼,都是想要表述自己存在的意義,不甘心就這麼輕輕的來,輕輕地走。這就是每個人都有的人生價值觀,只是追求的途徑不一樣。

我們先把現實理解成一個物理空間,肉體被束縛在這個物理空間裡,但它束縛不了我們的思想和靈魂,既然這個物理空間滿足不了思想的需求,那我就通過其他途徑創造一個空間,也就是“超然物外”的一個空間。這個空間的載體可能只是藝術家的一幅畫,音樂家的一些旋律,或是一個科學符號,一些不同國家的文字。但我們的心可以在這些空間裡遨遊,衍生自己的現象和感受。

經常搞藝術的人就是一個空間體系的搭建者,闊展者,或是引導者。

這份工作並不是誰都能著好的,我是學藝術的,就拿比較熟悉藝術來說。

藝術創作並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想象的空間也是直接或間接受到現實的影響產生的,“也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說的就是這個理。

藝術創作者往往要有較為敏感的觀察力,以及深刻的洞察力,還有生活經歷的沉澱,經常需要思考,所以他們都不怎麼喜歡社交,他們更喜歡獨處。而且有著對藝術的狂熱追求,精力都用在藝術上了,對生活的要求就少了幾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所以在外人看來,他們“超然物外”。

在生活上,很多人笑梵高,在人生價值上誰又敢說他什麼嘞?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灯影书画

在很多人眼裡,出於對藝術的熱愛和痴情,往往把藝術家想象的也很神祕,很高大上,覺得藝術家是非常之人,在很多時候能夠超然物外,獨立於世。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非也。大多數藝術家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不能否認,藝術家一旦進入創作狀態,便會全身心的投入,物我全忘的沉浸於其所創作的作品中。惟其如此,才能創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但是,大多時候,藝術家也和尋常人一樣,為生活,為人生,為家庭,為名利,考慮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有著這樣那樣的歡喜和煩憂。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藝術家也是人,柴米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七情六慾一日三餐一覺一樣也不會少。而且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家需要更多的體驗品味生活,才能創作出真實感人鮮活靈動的作品。藝術家不能也不可能超然物外。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詩仙李白如果超然物外,不食人間煙火,面對唐玄宗和楊貴妃就寫不出“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詩句,詩聖杜甫如果超然物外,不瞭解社會民情,就寫不出“三吏”“三別”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天庇下寒士俱歡顏”那樣的詞語。白居易如果超然物外,就寫不出《長恨歌》、《琵琶行》那樣的悽美長詩。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文藝復興繪畫巨匠達芬奇用了14年時間畫了《蒙娜麗莎》,其他不說,單是《蒙娜麗莎》神祕的微笑就證明了達芬奇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思考。喬爾喬內創作了《沉睡的維納斯》,塑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美麗圖景,這是超然物外不可能創作出來的。魯本斯的《三美神》與眾多畫家筆下的《三美神》不同,粗獷動感甚至稱得上彪悍,這也正是他巴洛克藝術風格的體現。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生活中的藝術家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有一位大師快90了,還想找一位20多歲的小姑娘做妻子,有位名氣很大的畫家熱衷於拋頭露面,並自封大師。還有一些藝術家熱心名利,精於炒作等等。

所以我以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藝術家不是沒有,但是不多。大多數藝術家還是看重名利的。當然,這也是為了生活,或者說為了生活更美好。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名师巨典

搞藝術的也很物質,沒有物質保障的藝術家其實是相當的可憐的。

這一點,我們透過梵高和高更悲劇的一生可以看出端倪。

貧窮的梵高其實很希望在有生之年將自己的藝術作品予以變現,這樣他就可以有錢僱請女模特了,而不是擔驚受怕地讓女朋友做那麼幾天的模特。

如果有錢,梵高就可以潛心地作畫,而不是為了一日三頓飯,而與自己的兄弟喋喋不休地寫信爭吵,如果他的物質生活稍微好點,也不至於痛苦地想死。

梵高的好朋友高更,跟梵高可謂是同病相憐。

他一個人跑到太平的一個小島上,日子過得也是相當地困苦,為了藝術他放棄了自己妻女,自己最愛的小女兒也因為貧病而死去。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如果偉大的藝術以如此慘痛的代價來換取的,不論是梵高還是高更他們都不願意以物質的貧乏為代價。

意大利畫家莫迪利阿尼生前的作品也是因為受眾沒有被廣泛地接受,而入不敷出。在他的生前,所出售的作品還不夠他吸毒和供養妻兒,最後也是貧病交加而冤死。

而在他死後不久,其作品的價格就連翻數倍,如果他生前的作品有如此高的價格,莫迪利阿尼的妻子也不會在莫迪裡阿尼死去後而絕望地自殺。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實際上,在藝術家的世界中,物質基礎決定了藝術家的精神是否愉悅,貧困的藝術家很難做到超然於物外,純精神世界的藝術生活,幾乎是不存在。

所以,畢加索是深諳藝術與物質之間的關係。在他的有生之年,除了藝術創作,商業化幾乎是同步進行的,良好的物質生活,給了他充足的創作自由。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即便是在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也是與物質結合的最好的時代。

那個時期,贊助人藝術大行其道,所有的知名藝術家幾乎都有有錢的金主對其進行贊助,諸多偉大的藝術作品,不是超然於物外的產物,而是贊助人出資,幾乎是在包養的情況下創作的偉大作品。

小芳杂谈

錯,你的觀點大錯特錯,你這是“只看見一棵樹、看不見一片森林”。你認為的、“搞藝術的都是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與現實的奴隸”的觀點、是片面看問題,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民間各行各業都存在“好、中、差”,都存在“成功、一般般、不怎麼樣”等等區別。比如影視演員,有普通影視演員、有處於明星與普通演員之間較好較受大眾喜愛的演員,有非常成功非常棒的、以致被大眾追捧為【明星】的影視演員。你所認為的、搞藝術的、都是“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等於你眼裡只見“明星演員”,卻看不見普通演員一樣,這是一樣的道理。

搞藝術的,也有普通藝術工作者,混得較好的藝術工作者,和藝術工作方面的成功人士。

基層的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做的好的、一家人小康生活,這部分人依然很物質、很現實。一日三餐、柴米油鹽醬醋、不物質點能行嗎?不現實一點能行嗎?

做的差一點的、除了本身技術問題外、還存在社交能力等各方面的問題。這部分人和做其他工作的人沒什麼區別,大家都努力工作著,大家都為爭取進入小康生活而努力拼搏著。

搞藝術的人、只有成功了、【成名】了,自然會得到很多人的吹捧。在那種情況下,藝術作品值錢了,人也暴富了,也就不必為柴米油鹽而操惱了。這種人、才是你所認為的“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的那種人。

所以,你眼中的那種“搞藝術的人”,僅僅是所有的搞藝術的人中的、極少極少的一小部分人。

(美女藝術圖片欣賞)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诗夜城主

之所以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那是因為這些藝術家深刻明白“藝術是自然形成的,只有真誠的創作,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藝術必須迎合時代的審美,才有意義,人們的審美態度又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價值,“藝術本天成,人與自然”這是藝術家對藝術的最高境界的認知,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當一個藝術家可以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其作品必定是曠世傑作,因為作品反映寓意的是藝術家的精神世界以及社會的現實現象,比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其筆下的作品都在反映當下的社會現象,並提倡高尚的“人文主義”精神,用藝術表達人們對人性自由的渴望,對全新世界的憧景,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如果一個藝術家總是想著用自己的藝術作品“一夜暴富”或者說不敢表達現實的真實現象,那這樣的藝術家就是物質和現實的奴隸,我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要高於生活,而且還要服務於生活”就是這個道理,藝術是沒有終極美的,但藝術的宗旨是開啟人類的智慧,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然而,現如今真正能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的藝術家少之又少,甚至幾乎像恐龍一樣“滅絕”了,有人說藝術家也要生活、也要吃飯,但是你去仔細看一下,那些藝術家的生活品質簡直就是“天上人間”一般的奢華,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當代的一些畫作都是以百萬千萬來計算,甚至號稱“天價”,試問一下其藝術價值在哪?藝術作品的社會價值又在哪?難道是純粹的孤芳自賞嗎?要知道,藝術的審美價值高於藝術的創作技法,審美是用靈魂而不是依靠慾望,因為“慾望”是貪婪的,人性一旦貪婪起來,藝術就被商業所駕馭了,藝術家自然成為物質和現實的奴隸。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黄智637

藝術是體現出藝術家的辛勤汗水和閒情逸致創作的審美情趣。藝術家是置身事外,安靜獨立地進行藝術創作。以自己高瞻遠矚的思想情感,以艱辛創作與心情愉快相結合,不做物質和現實的奴隸,創作出具有個性風格的藝術作品。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中,有著自己的審美理想、社會生活經驗、藝術風格的穩定性。以自己的濃厚興趣,充滿著對藝術渴望追求。讓人們感到藝術家看似寂寞孤獨,其實是他內心有熱情洋溢的情懷。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藝術家能夠創作出具有審美教育的藝術作品,滿足人們多方面的審美需要,使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裡受到感染,激發了人們對藝術的酷愛情趣。藝術是形象的表現人物、景物的詩情畫意的審美理想。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山丘中人的茅草房

其實搞藝術的不一定是藝術家,就好比喜歡唱歌的不一定是歌唱家,喜歡畫畫的人不一定都是畫家,喜歡書法的不一定是書法家。然而,凡是對藝術有一定愛好的人,必定是對他的愛好,有一份執著的超脫於物質的追求。對喜歡畫畫的人而言,他首先要讚賞自己的作品,哪怕在其他人眼中不值一提,而畫者如果連自己都看不上自己的作品,那麼他如何還有勇氣,拿起筆來繼續作畫?在讚賞自己的同時,畫者必須冷靜的審視自己的作品,存在著哪些不足之處,包括主題、構圖、表現手法、色彩運用等,沒有思想的作品,不可能有生命力。對作品沒有反思,畫者永遠不可能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藝術需要天賦,更需要孜孜不倦的付出。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回報,只要自己感覺生活很精彩,精神很充實,就是上帝對自己最大的眷顧。我根據我的身體狀況,及畫畫方面的經歷,我主要畫人物肖像畫,側重點在世界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思想家、敎育家人物肖像畫系列,下一步我將著重於,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人物肖像畫系列,這部分系列的繪製,大概需要一年多時間。我只希望通過我的努力,為促進社會的文化進步,出一點微薄之力。我的思想和作品還十分稚嫩,敬請朋友們批評指正!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大鹏Art

一切關乎於自由

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
本人的自拍照🤳😄

自由是每一位藝術家的靈魂,如果處處受到干擾,甚至無法自由思考,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作品,那是非常痛苦的。

為了獲得自由,真正藝術家不會被任何外在所左右,極力與任何不能知行合一的環境拉開距離。

為什麼呢?即便藝術家的作品最終迴歸市場,但創作時或許並未想到市場如何?能不能賣個好價錢?因為這會限制藝術家的創作,畏手畏腳,無法完成好自我作品。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日本藝術家村上隆

我始終相信,每位藝術家都在冒險,不同的藝術家都在不同的道路上苦苦尋覓著,挖掘自己,你不能說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很聰明,他的作品能走出來,完全是他喜歡那樣去做,正好迎合了市場。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他的作品很貴,其他藝術家模仿他,這個比挖掘自個兒還要困難。因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就是在不斷地重複自己,而不是去學誰,又一個村上隆出現,誰幹這事,誰死得快些,就是這麼個情況。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村上隆談錢不傷感情,他從不避諱,從他的工作軌跡就能看得出來,與奢侈品公司合作,充滿銅臭味的樣子,但不能否認其在藝術領域的成功。這是他的幸運,不會有第二個村上隆出現。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Miroslav Tichy

當然,也有藝術家確實是一生甘願清貧,一遇到伯樂,躲還來不及呢,此生以藝術為伴,樂在其中。有一位攝影藝術家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吧,流浪漢用撿來的材料做成相機拍出來的作品驚為天人,他叫Miroslav Tichy。

他始終都是為了自己的藝術魂而創作,不但都沒宣揚自己的作品,甚至將那些作品跟相機推放在地下室,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直到2004年,Miroslav 78歲時,他的侄子在他的公寓垃圾推裡發現這些作品,在他的保護和推廣,並藉由知名策展人 Harald 的協助,將那些作品帶到了西班牙展覽。2005年,79歲的 Miroslav 在法國艾爾國際攝影展獲得「最佳新人獎」。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2008年,法國巴黎的蓬皮社中心還為他舉行了大型回顧展。雖然如此,低調的 Miroslav 對這些成就不感興趣,幾乎沒有參加過自己的展覽活動,直到2011年去世。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一個高調,一個低調,所以不能說每位藝術家不做物質的奴隸,我認為一位藝術家看其是否純粹,是用其一生來衡量的,是否無限熱愛和專注自己的領域,藝術家覺得怎麼舒服怎麼來,他們都是值得尊敬的偉大藝術家!為什麼搞藝術的人往往能夠超然於物外,不做物質與現實的奴隸?是什麼心理?梵高也想成名,可是他的實力在那個時候偏偏沒出路,畢加索就好多了。

自由是每一位藝術家的魂,暢遊在自由的國度,在創新的路上一定會捨棄很多,但痛並快樂著,給我們帶來不同的人生故事和精神食糧。

藝術家和芸芸眾生一樣,並沒有什麼特殊,他們是一幫為情所困,無法自拔的傢伙。為了愛,一切都變得那麼渺小,那麼不值一提……

所以,一切都關乎於自由!

易家二郎

1,你把藝術家想的太美好了!誠然,藝術之路,往往先求真(寫實、具象),再求美(寫意,抽象)。藝術家經過藝術的薰陶,確實會保持一顆“真實”的本心。但問題在於:真與美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概念,你眼中的真未必是他人眼中的真,你眼中的未必是他人眼中的美。而這種偏差其實就是藝術家的風格所在,同時也是品性之所在。

2,更加具體的說,有的藝術家是個“很真”的君子,有的是個“很真”的小人,還有“很真的痞子”,“很真的俗人”,“很真的官僚”等等。其實藝術家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性情更純粹點,高雅也高雅的純粹,低俗也低俗的純粹,更加“真”一些。

飞过夏天的鸟1

常常,我不知道我該怎麼辦。因為,我的生活就是這樣,是看得見的,是這樣一些東西,一種工藝流程化的東西;日復一日,我知道,我的這樣的生活,已經是一種契約,我在這裡,必須在這裡,一步步完成這些。然後,一步步老去,死去,必然死去。

或者,我還有愛。

我愛你,現在,我以我童年時的信仰,愛你。可我現在,已經說不清它是什麼,是什麼呢?事實上,我思考它的時候,忽然覺得已經看不見它,我只知道它,它不是東西,不是什麼,不是我眼前的任何事物。

又是在這裡,又是如舊感覺到了它,它在這裡的存在。我知道,它就像愛情,沒有理性的原則可以概括,指引,沒有契約,我在這裡,在黑夜裡,忽然又有一種感覺,覺得可以看見它,真切地看見了它,恍惚又可以來一次這樣的約會。

我在這裡,一直還想著這樣的事情,藝術的一些事情,我以我的理解,它就是愛。因為,我依然在這裡,依然還會有這樣的不能改變的感覺,是有這樣的期待,心的期待,靈魂的期待。它就像梵高的天空與原野,燃燒,盛開著古老的夢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