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老照片:慈禧太后的御船、戴枷示眾的犯人
百年前老照片:慈禧太后的御船、戴枷示眾的犯人
百年前老照片:慈禧太后的御船、戴枷示眾的犯人
百年前老照片:慈禧太后的御船、戴枷示眾的犯人
百年前老照片:慈禧太后的御船、戴枷示眾的犯人
百年前老照片:慈禧太后的御船、戴枷示眾的犯人
百年前老照片:慈禧太后的御船、戴枷示眾的犯人
百年前老照片:慈禧太后的御船、戴枷示眾的犯人
百年前老照片:慈禧太后的御船、戴枷示眾的犯人
百年前老照片:慈禧太后的御船、戴枷示眾的犯人
百年前老照片:慈禧太后的御船、戴枷示眾的犯人
小歷史
1/10 北京鼓樓及其附近的街景。1909年1月,位於天津紫竹林英租界內的山本寫真館出版了一本名為《北清大觀》的影像集,記錄了清朝末年北方的社會面貌。本文選取了其中一部分在帝都北京拍攝的照片,向大家展示清朝滅亡之前的真實狀況。
2/10 一個滿族家庭的“全家福”。山本寫真館由日本攝影師山本贊七郎開辦,北京、天津都有營業場所,在晚清有一定影響力。該寫真館經常為達官貴人拍攝肖像,同時還經常拍攝北方的風俗風光照。《北清大觀》一書中的照片,可能是其編輯兒島鷺麿拍攝的。
3/10 盧溝橋景觀。這些照片最早拍攝於1900年,最晚拍攝於1908年,也就是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還在統治著清朝的時期。那時候,雖然開啟了十年新政,但是已經無法挽回這個王朝日暮途窮的命運。
4/10 四人抬的山輿。我們觀察這些穿越百年曆史的老照片,不難發現清朝破敗蒼涼的底色,不僅僅是色彩沒有還原的問題。當時歐美各國以及近鄰日本正處於快速近代化的階段,你再看看北京街上有多少近代化的因素?
5/10 站在高處望各國公使館,遠處可見多幢西式建築。
6/10 戴枷示眾的犯人。枷板的重量在25斤-35斤之間,掛在脖子上,站不穩躺不下,必然痛苦不堪。這個犯人挖空心思找到了一個稍微舒服點的姿勢:肩膀枕在高處,而後用磚頭把枷板撐起來,勉強能躺下。
7/10 停在河邊的御船。這艘御船是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在紫禁城、頤和園之間往返的交通工具。慈禧太后晚年特別喜歡住在頤和園,那裡有水光山色,環境優美,比紫禁城裡舒服。每逢宮裡有事,她才回去。由於光緒帝處在她的軟禁之中,所以她移居頤和園的時候,都會帶著他。
8/10 兩位盲人,以演奏樂器為生。
9/10 德國公使克林德的碑坊。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克林德在前往總理衙門的途中,與清軍士兵持槍對射,結果中彈斃命。次年《辛丑條約》簽訂,其中規定:清廷派醇親王載灃為頭等專使大臣,代表朝廷就克林德被殺一事親赴德國謝罪致歉,並在克林德被害處建立碑坊。
10/10 東單牌樓,匾額上書“就日”兩字。東單牌樓為三門四柱木結構,與西單牌樓相對。我們能從這張照片看出,街邊已經豎起木杆架設了電線,它最有可能是通往皇宮或官衙的電報線。這一點是不可多見的近代化因素。
2019-04-1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