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10 個回答
Mer86
2019-03-10

二戰的勝利者,嚴格來說只有美國一家,因為美國成功的從英、法、美三強主導世界格局的體系中脫穎而出,開始凌駕於英、法之上,獨自領導西方世界,變成現如今的世界老大。如果把評選條件再放寬一點,蘇聯和中國也屬於二戰的勝利者。一個是全世界的棄兒,一個是列強眼中的魚肉,都通過二戰而躋身於聯合國五大國之列了。

相比之下,德國、日本等戰敗國,英國、法國等戰勝國,就都是失敗者了。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德國和日本作為二戰失敗者,說他們輸了很好理解。英國打贏了二戰,為什麼也說它是失敗者呢?這個道理很簡單:

英國原本就是世界霸主,儘管因為打一戰而欠了一屁股債。但是英國的立國根基,它的殖民體系並沒有垮掉。並且英國還在一戰之後瓜分了德國和土耳其的殖民地,它在戰後的殖民地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更多了。縱然說美國的崛起是英國無法阻止的,然而不管怎麼說,一戰之後的英國,它還是能跟美國、法國平起平坐的世界三強

德國呢?其實一直都被英國壓制,早在普魯士時期就是英國的跟班,要依靠英國的力量才能對抗法國。後來俾斯麥使德國統一,並一躍為歐洲第一工業大國。但是德國始終還是被英國壓制。

為了挑翻英國,德國組成三國同盟,結果一戰之敗,德國輸得連底褲都沒有了。

一戰之後的巴黎和會,德國被協約國踩在腳下狠狠得蹂躪了一通,不僅要還自己欠美國的一屁股債,還要替英、法償還欠美國的債務。後來德國人在納粹黨的領導下又再次崛起,並一度打得英國叫爹,但是最終只是兩敗俱傷,或者說是同歸於盡。

而由於德國的同歸於盡,成功的把英、德都扯到一個水平線上——現在大家都變成了美國的小弟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德國→戰敗國→小弟→戰敗國→小弟

英國→戰勝國→霸主→戰勝國→小弟

德國當小弟無所謂了,反正是戰敗國。而英國是戰勝國,居然從霸主也變成了小弟。並且更糟心的是,現在的老大美國,還是英國曾經瞧不起的小弟。小弟變大哥,大哥變小弟,這種巨大的落差,英國想想就傷心。

二戰之後的最初十年,英國曾經還打算再次振作,比如丘吉爾就叫囂冷戰,意圖掌握冷戰主導權。但是英國的掙扎沒有用,美國是靠實力說話的國家。

美國在提出振興歐洲計劃時,直接把英國踢到了一邊。歐洲的復興由美國操刀,英國只有看得份。畢竟上次就是英法迫害德國,導致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要是再讓英國胡攪,歐洲肯定還會再亂。於是,美國也就讓英國靠邊站了。

英國在失落了幾年後,不甘心吶,還想再掙扎一下,結果被數次啪啪打臉。

比較有名的打臉事件有兩次,一次是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時,英國派紫石英號阻擋解放軍南下。中共領導人不理會英國的警告,直接開炮迴應,打得紫石英號調頭就跑。事後英國在第一時間還想把事件繼續鬧大,想把美國也拉下水,然而美國根本不願意跟著摻和這件事,英國只能夾住尾巴不說話。

等到新中國建立後,英國害怕解放軍會收復香港,在1950年1月承認了新中國政府(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此時在英國人的身上,看不到一絲霸主的影子。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到了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英國的臉面丟的更乾淨,被美國和蘇聯按在地上啪啪打臉,徹底喪失了重新恢復世界霸主地位的信心。

當時的情況比較好笑,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收回蘇伊士運河。這個蘇伊士運河原本是英法兩國投資修建的,所有權在英法。然而納賽爾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直接強行出兵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所有權。

簡單說,就是身為第三世界小國的埃及,把貴為聯合國五常的英國和法國給搶了。而且還是兩個一起搶的。上一個敢這麼蠻橫的國家,還是咱們中國。

在當時這可是驚天的大新聞!這就好比現在巴拿馬總統收回了巴拿馬運河的所有權,就在美國人的眼皮子底下把美國給搶了。身為世界警察的美國豈能善罷甘休?

因此這個仇是一定要報的,否則大英帝國的面子往哪擺?於是英國拉攏法國,兩個落魄貴族一起忽悠以色列,忽悠以色列去揍埃及,然後兩國再調停,讓埃及低頭。

這種耍陰謀,搞詭計,驅使惡狗咬人,然後再去裝好人,收拾殘局的辦法,英國在殖民時代是百試不爽,比如著名的甲午戰爭和中法戰爭就是這種套路。清政府當年沒少挨英國的坑。

然而時代變了。當年英國能這麼玩,是因為沒有國家能壓制它。可是在1956年,美國和蘇聯已經可以壓制住它了。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於是當英國、法國按照原計劃忽悠以色列揍埃及,自己再去調停,並經調停無果,也撕下偽裝面具,協同以色列一起揍埃及時。美國和蘇聯就都站出來說話了:

蘇聯的態度很簡單,一個字—滾!否則蘇聯就要動用核武器了。

美國的態度也很簡單,一個字—滾。否則美國就要進行制裁了。

起先英國還想堅持一下,想說服美國,利用北約框架要挾美國。然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非常不給英國首相艾登面子,他對艾登說了一句很傷人自尊的話:你現在打埃及的軍費就是我們借給你的,如果你敢不退兵,我現在就斷掉對你的援助。並且我立刻拋售英鎊,讓你的金融系統崩盤

英國首相艾登摸了摸口袋,囊中羞澀,沒錢難倒七尺大漢。最終也就連同法國灰溜溜的退兵了。

這一事件之後,美、蘇用實力告訴英國: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的。我們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我們才是新時代的霸主。現在你這個沒實力的破落貴族可以滾蛋了。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這一事件後,英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很多以前抱英國大腿的弱小國家,紛紛開始拋棄英國,轉而抱美蘇的大腿。

到了八十年代,就連阿根廷這種工業化程度近乎為零的國家也敢挑釁英國,強佔了馬爾維納斯群島。這種打英國臉面的事情,放在二戰之前是絕對無法想象的。

所幸,英國最終打贏了馬島戰爭。否則不難想象,要是英國連阿根廷都鎮不住,它還憑什麼穩坐聯合國五常。

總的來說,英國衰落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絕對霸權崩潰於一戰之後。但不管怎麼說,英國在二戰之前,還躋身於霸主之一

但是在二戰期間,英國耗費了兩百多億英鎊鉅額經費。為了支付軍火費用,英國變賣了戰前海外投資的四分之一,國債相較戰前增加了兩倍,外債高達四十億英鎊。二戰後的英國,不僅經濟要依附於美國,也無法駕馭殖民地,最終導致它的全球殖民體系徹底土崩瓦解。

二戰前,英國是霸主,殖民地世界第一,身邊一堆小弟伺候著。

二戰後,英國也是小地,殖民地全沒了,身邊一個小弟都沒有。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從這個角度來說,英國的確是輸了。並且它輸得比德國還慘!這就好比:德國原本是百萬富翁,折騰了一圈下來,德國還是百萬富翁;英國原本是個千萬富翁,折騰了一圈下來,英國變成了百萬富翁。雖然比窮光蛋要強很多,但總覺得不得勁。

不過,雖然英國的霸權地位不在了,但仰賴於文化輸出,使得英國的文化、制度以及英國人的很多理念在世界上深入人心,英語早已成為世界第一國際語言。

並且英國還培育出了美國這個好大哥。雖然現在美國是大哥,英國是小弟。但是如果反過來想,大哥整天還得伺候小弟,小地沒錢了大哥要出錢援助,小弟捱揍了大哥要出兵幫忙。英國現在的愜意,其實也沒什麼不好的。

昭杨
2019-06-24

謝邀,這是昭楊為您回答的第211道問題。

這個問題的提法是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是一場反法西斯戰爭,也是一場國際霸權的轉移戰爭。但很多回答裡面說,英國的霸權的結束就是因為二戰,那也未免誇大了二戰的作用。英國霸權早就搖搖欲墜,只是一些特殊因素撐到了二戰後而已。

一戰後至二戰期間,主導世界秩序的是英國法國以及他們控制下的國際聯盟,而二戰後美國和蘇聯崛起,代替了英國和法國。雖然說霸權轉移的正式標誌可能還要到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和英法海外殖民地獨立後。但二戰讓美蘇真正的站上了世界舞臺。英國雖然力抗德國,同時在東南亞對抗日本,本土從未陷落。但是日不落帝國日落西山已經是事實。

英國在二戰時就藉助美國的租借法案(租借武器,飛機,船隻等)方可自保,欠下了美國鉅額外債,直到2006年才還清,已經沒有當年日不落帝國的雄資。要知道,在英國奪取世界霸權的18世紀七年戰爭,以及19世紀初拿破崙戰爭裡,是英國人扮演著類似二戰時美國的角色。

其實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美國的工業產值就超過了英國,德國發展速度也遠高於英國。一戰期間,當沙俄爆發革命無法牽制德軍的時候,英國和法國的處境已經很危險了,只是1917年威爾遜總統宣佈美國加入一戰,英法才最終獲勝。

不過,一戰的勝利對於英國已經是慘勝,英國在戰爭中幾乎動員了帝國全部的力量。看起來一戰後殖民地因為吞併了德國的納米比亞和坦桑尼亞而擴大,但控制力度卻大大降低了。

因為英國幾個核心白人殖民地 加拿大,新西蘭, 愛爾蘭,澳大利亞要求自治,在一戰後英國被迫同意他們成立了自治領。

英國皇冠上的明珠 印度此時民族主義運動也是風雲激盪,聖雄甘地就是此時為世人所知的。中國一口氣收回了漢口,九江兩個英租界和威海衛租借地。英國在全世界的霸權到處受到挑戰

本來,美國可以憑藉此時的經濟優勢和一戰時期的軍事貢獻成了主導世界的三巨頭之首。但因為美國此時本土孤立主義傾向上升,拒絕加入國聯,不想幹預國際事務。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英法因為收不到德國賠款,無法還清美國欠款,美國一氣之下中斷了美歐之間的官方經濟合作,不再幹預歐洲局勢,專心應付經濟危機。這相當於主動放棄了國際霸權

而歐洲新崛起的蘇聯和納粹德國因為意識形態和戰敗國身份,被國際體系排斥,即使工業相對英國有優勢,但優勢無法轉換為國際地位。英國的霸權由此得以維持。

因此,二戰只是加速英國的衰落並且導致國際格局的洗牌而已,英國的霸權早在二戰前就搖搖欲墜了

您的點贊和轉發決定了我的文章能陪您走多遠。

小约翰
2019-03-10

這句話基本是正確的,二戰對於英國來說,沒有撈到一點好處。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丘吉爾曾經在雅爾塔會議之後自嘲般的回憶說:“我的一旁坐著一頭凶猛的棕熊,一旁坐著一隻凶狠的老鷹,而我坐在中間,像一頭瘦弱的小毛驢!”。

一戰讓英國開始走下坡路,二戰讓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國家,丘吉爾雖然是英國曆史上少有的雄傑,可是也難以挽回這種頹勢。

二戰摧毀了英國的國力

雖然我們一般認為,一戰是英國走下坡路的開始,但是我們要承認的一點是,一戰對於英國有失有得。

一戰前,英國是世界老大,德國、奧匈想要挑戰英法的世界殖民體系。英國通過一場戰爭,維護住了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摧毀了德國和奧匈,讓自己的殖民地帝國鞏固了。

雖然一戰中英國付出了海量的金錢和巨大的傷亡,但是一戰後英國得到了德國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而且還乘勝之勢分割了土耳其的殖民地。同時,英國通過壓榨德國,對自己的財富損失也有一定的補充。一戰對於英國來說,總體是得大於失的,只不過英國獲得的沒有美國多而已。

而二戰完全不同。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一戰中,英國只是派遣了遠征軍出征法國,而二戰中,希特勒的轟炸機可是實實在在的飛到了倫敦上空。

1947年,二戰已經結束了兩年,可是英國依然是一副山窮水盡的樣子。

1947年的聖誕節,雖然戰爭早已結束,可是英國還在實行戰時管理制度。全國所有人都在限制使用水電。由於電力供應不足,英國全國各地輪流停電六小時。一些百姓家的一天的供水只有幾升。

倫敦的大街上,人人都穿著舊衣服,有的百姓穿的甚至是二戰服役時的軍裝。因為整個國家的工業體系都在為重工業讓路,市場上沒有新衣服售賣。聖誕節這天,倫敦的酒賣到了一瓶8英鎊,依然供不應求。報紙上說“1947年的聖誕節,沒有一個英國孩子收到了聖誕禮物”。

倫敦城內,到處都是轟炸留下的廢墟,整個英國的失業家庭超過200萬,人們普遍還在接受供給制的糧食。於戰前的豐富食物相比,直到1947年,英國家庭的餐桌上吃的還是土豆,真是窮三年富三年,大英帝國的公民絕對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過上這樣的生活。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德國轟炸後的倫敦)


這場戰爭消耗了英國所有的積蓄財力,讓日不落帝國的國庫裡再也拿不出一分錢來。英鎊在戰前的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美元,可是在二戰結束後,英鎊已經出了英國沒有任何人認可了。

在英國最窮的時候,美國人發起了“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恢復經濟。可是拿著美國人的錢,就得聽美國人的話。英國人在戰後想找回在歐洲的話語權,可是囊中空空,有怎麼能做的到呢?

二戰摧毀了英國的殖民體系

英國受到的最大的打擊,是二戰後它最有價值的殖民體系被摧毀了。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雖然英國在二戰後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但是靠著上千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幾億的殖民地人民,只要給英國時間,它依然能夠恢復過來。就算不能繼續當世界老大,跟美國蘇聯三分天下還是做得到的。

可是英國沒想到的是,歷史不會再給他這個機會了。

在二戰中,正當英國與德國日本打的最激烈的時候,印度的甘地在關鍵時刻鬧起了獨立運動。此時正是英國最需要印度的人力和資源的時候,丘吉爾迫不得已,宣佈“會在適當的時候繼續印度獨立地位”。

丘吉爾沒想到的是,在1947年,二戰結束剛剛兩年後,印度就找上門來了。甘地和真納(巴基斯坦總理)強烈要求獨立。英國自然不願意,於是權衡了一下維護住在印度地位所需要的力量。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經過一番計算,英國政府得出結論:要鎮壓印度的獨立運動,至少需要二百萬士兵。

這對於剛剛經歷過二戰的英國來說,無異於天文數字,英國不得不承認印度獨立。英國政府還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給個面子,成為像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一樣的自治領,沒想到兩國完全不同意,都各自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

印度的獨立讓英國的GDP當年下降了40%,並帶動了英國全球殖民地的獨立運動。印度獨立以後,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也紛紛失手,曾經遍佈全球的米字旗,重新回到了英倫三島上。

殖民地體系的崩潰給英國帶來的打擊是致命的,憑藉英國本土的資源和人口,英國以後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和美蘇這樣的大國抗衡,只能安心給美國做小弟。

說到底,英國在二戰前本來就是世界老大,二戰後,英國變成了美國的小弟,並失去了它在全球的殖民地,變回了大航海時代前的狀態。這對於英國的打擊是致命的,英國以後再也不可能重複往日的榮光。所以二戰對於英國來說,是贏了戰爭,輸了國運。

海事先锋
2019-03-13

道理太簡單了,因為英國沒有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戰爭的勝負不是看你有沒有打敗你的敵人,從現代戰爭理論角度來看,戰爭的企圖或者說戰爭的戰略目的沒有達到,就不能算成功,即便是殺敵再多,戰績再輝煌,如果戰略目的沒有達到就算是失敗了。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而不是為了戰爭而戰爭。二戰時期,英國和德國之間的戰爭目的,無非是爭奪世界的軍事強權,爭奪歐洲的霸主地位,為此,英國在二戰爆發前,就聯盟了法國和蘇聯,建立了一個同盟組織,美國當時還沒有加入這個組織,二戰可以看作是一戰沒有爆發完的戰爭壓力的延伸,一戰的戰果實際上各方都是不甚滿意的。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因此,英國和德國早早的就圍繞新的歐陸霸權開始了經營,戰爭開始後,德國表現讓英國大感意外,一瞬間就滅掉了波蘭和法國,讓英國陷入了英倫三島出不去門,蘇聯一開始也被德國打懵了,導致了蘇聯和英國互相沒有支援,當然,蘇聯最後憑藉自己的力量打破了德國不敗神話,開始了戰略反擊,但是此時英國已經在德國的轟炸下抬不起頭了。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二戰結束後,雖然德國戰敗,但是英國欠下了鉅額戰爭債務,也損失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損失了大量的軍事物資,英國國力一落千丈,無法繼續維持自己在南非、印度等國的統治地位,南非、印度紛紛獨立,中東各國和非洲各國也緊隨其後,掀起了民族獨立浪潮,英國的殖民體系徹底解體,著成為了現代國際格局形成的一個基礎,甚至看現在的英德國力的話,英國失去的或許還更多。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造成了無盡的創傷,這些震盪一直延續到現在,依然深刻影響著現今國際秩序和關係體系,他建立了戰後國際秩序,但是人類在二戰中的慘痛記憶並沒有消逝,有一句話說的很好:二戰沒有勝利者,戰爭沒有幸存者。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袁载誉
2019-02-26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中的英國,輸的比德國更慘?

隨著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投降書,9月2日日本緊跟著也簽署投降書,地球上先後61個國家和地區以及20億以上的人口參與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落幕。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而當我們回顧歷史,提到二戰中誰輸的更慘之時,往往會說是戰敗的德國、日本,德國被蘇聯和美國及其盟友一分為二,日本則完全被美國佔領,接受美國的“和平改造”。

然而從身份落差的角度來看,德國、日本均不是最慘的,在美國的盟友之中,有一個叫英國的國家,它在二戰之前殖民地遍佈全球,號稱“日不落帝國”,是為美國之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但遺憾的是大英帝國的“日不落”姿態,在1940年被歐洲大陸上的德國人給重創。5月10日正當英國和法國合計怎樣迫使德國吐出吞下的波蘭之時,德國士兵向他們猛衝過來。

面對德國人的猛衝,英法聯軍最初不以為然,認為憑藉英法聯手,縱使德國有“孫猴子大鬧天宮”的本事,也翻不過他們的“五指山”。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然而歷史的事實證明,德國這隻“孫猴子”不但翻過了,還把法國巴黎佔領,促使法國在二戰中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處於“亡國”狀態。

同時以世界霸主自居的英國也遭受重創,它於比利時一線構建的防禦,在德國突進法國腹地之後陷入被兩面夾擊的困境,為此英國人不得不執行了“敦刻爾克大撤退”。

數十萬英國將士在德國人的驅趕下“狼狽”的逃回了本土。但是德國並沒有準備放過英國,德國空軍在7月10日起發動不列顛空戰,組織大量戰鬥機和轟炸機飛越英吉利海峽,對英國本土的重要設施進行摧毀性轟炸,直接促使英國的工業一度陷入半癱瘓狀態。

與此同時意大利、德國、日本在此之後,開始對英國遍佈全球的殖民地下手,英國非洲殖民地被德意聯合攻堅,亞洲的則被日本瘋狂進攻。

如此一來英國本土原本期盼著殖民地給自己輸血的計劃泡湯,國庫日益見底。但為了讓戰爭打下去,使英國不至於被德國人佔領,英國開始向美國求援。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美國百姓雖然不想參戰,但是在其總統羅斯福的努力之下,美國還是通過了“促進美國國防的法案”,開始向英國輸送上到飛機坦克,下到吃飯睡覺物件的物資。

也正是因為美國人的資助,英國才抗住了德國的進攻,然而讓英國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德國沒打垮它,美國最終間接肢解了它,二戰後原本沒有多少殖民地的美國,為了打開全球市場,掀起了殖民地獨立浪潮。

頓時英國各地的殖民地狼煙四起,英國不得不支出鉅額軍費來鎮壓殖民地的反抗,而此時英國本土正處於重建時期,根本拿不出多餘的錢打仗。英國殖民地至此從給本土輸血,變成吸血。

最終為了不被拖垮,英國政府效仿壁虎一樣“斷尾求生”,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獨立,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 大英帝國在一塊塊殖民地的獨立聲中轟然倒塌,美國接其棒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袁載譽,知名文史撰稿人,專注世界歷史。瞭望智庫特約歷史觀察員、今日頭條付費內容評測專家團成員、澎湃新聞湃客欄目特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被評為百度動態2018年年度紅人、百度動態歷史領域最具人氣作者、騰訊自媒體年度新銳作者。

桥本看日本
2019-02-14

感謝邀請。


德國是挑戰英美的世界秩序,最終被打敗,成為戰敗國。而原來的世界超級大國,永不落太陽的大英帝國,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全從超級大國跌落成一般的國家,從美國的老大,變為美國的跟班。讓筆者詳細說明其中的緣由。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與法國聯盟,眼睜睜地看德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分割了波蘭,然後德軍揮師西進,攻擊荷蘭與比利時,很快打敗了這兩個國家,德軍的坦克部隊利用比利時的森林地帶,採用大範圍穿插,包圍使得原來的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毫無作用,英法聯軍全線崩潰。之後就有著名的頓克爾克大撤退。英國數十萬軍隊撤往英國,但是給德軍留下了大量的重武器,物資,英國國內已經沒有任何的抵抗能力。


雖然英國還有海外領地,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印度,但缺乏裝備與物資的英國不可能抵禦德軍,英國這時就向美國求助,願意把大西洋上的英國佔據所有島嶼與美國換取飛機,大炮,以及軍艦,美國著名的“租借法案”就是這個時候產生。英國向曾經自己的殖民地求助是破天荒的事情,說明英國已經沒有過去的不可動搖的實力。最終美國成為二戰的關鍵先生,保住英國,蘇聯,法國打敗了德國。


二戰以後,世界秩序已經不是在英國的主導下創立,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建立的國聯成為戰爭的導火索,而二戰後,美國主導提議建立的聯合國讓這個組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組織,維護世界格局,總部就在美國紐約。金融秩序也是1945年末在美國主導下,建立了以美元為基本貨幣的世界金融體系。原來的大英帝國的痕跡被抹去,英國只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不是關鍵先生。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或許還是世界領導國家,美國還在自我孤立。所以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2019-02-28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其僕從國為一方,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為另一方進行的世界規模的大戰,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這場戰爭,作戰區域面積達到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各國軍民傷亡共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這使二戰成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也是破壞最大的戰爭。戰後德、日、意三個法西斯國家自然成為了戰敗國,然而不少戰勝國同樣傷痕累累:目前我國官方公佈的二戰軍民傷亡數為3500萬,其中死亡者佔1800萬。前蘇聯公佈的傷亡數字是2960萬,其中死亡者2660萬。如果僅僅就戰爭損失而言:作為戰勝國的英國在二戰中傷亡160萬,其中死亡45萬,傷亡人數佔當時英國人口總數的比例大約為3.4%,死亡人數佔當時英國人口總數的比例大約為0.85%,在傷亡率和死亡率數據上其實遠遠低於同為戰勝國的中國和蘇聯,也低於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和日本。那麼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英國同樣是二戰中的失敗者的說法是否成立呢?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種說法其實是有道理的——儘管英國就人員、物資的直接損失看來在二戰所有參戰國家中並不算太高,然而英國在二戰中最大的損失是國際地位的下降。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英國是世上最早邁入工業化門檻的國家:1796年隨著瓦特改良蒸汽機使英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出現了質的飛越。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1824年英國開始修築第一條鐵路。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建成了紡織、鋼鐵、煤炭、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五大工業部門。1816年英國組織的反法同盟終於徹底擊敗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以此為標誌宣告了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的到來:在1792年反法戰爭開始時英國在全世界一共有26處殖民地,到1816年反法戰爭結束時英國的殖民地已擴張到43個:加拿大、西印度群島、澳洲、印度、錫蘭、開普等地都已被納入到英國殖民體系之中。也是在這一年隨著金本位的確立開啟了長達百年的英鎊世紀。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已取得世界工業和貿易的壟斷地位,以致於英國一國的經濟規模就佔據了全球經濟總量的40%左右,被譽為“世界工廠”。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的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來疆域面積最大的國家。由於全球各地皆有其殖民地,因此號稱“太陽永遠不會從其國土上落下的帝國”。這一龐大遼闊的疆域面積不僅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所有帝國中空前絕後的。當今世界的200多個國家中僅有22個國家沒有被英國侵略過。從人口數量來看:大英帝國統治著4到5億人口,佔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要知道當時中國也只有大約4億人口,無疑大英帝國是那個年代人口絕對數和佔全球人口的佔比最大的。從生產力來看: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以一國的工業產值佔據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0%,帶領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與此同時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標誌,英國率先開始推行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全球自由貿易。英鎊是當時的國際通行貨幣,英國壟斷著貨幣發行權、貿易結算權和金融交易權,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從軍力上看:英國擁有當時傲視全球的海軍,控制著國際貿易航線的所有關鍵節點——從東方的香港、新加坡到非洲的好望角無不處在英國的控制之下。從對世界的影響力來看:儘管在此之前的蒙古帝國在疆域上幾乎能與大英帝國抗衡,但說到底蒙古帝國的影響力所及只限於亞歐大陸。大英帝國率先建立了世上最早的近現代自由貿易體系和憲政體制,銀行、股票等近現代金融工具也是從英國向全球擴散的,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言,英鎊也是那個年代的國際通用貨幣。工業革命使英國以一國之力創造出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40%以上。這一時期英國湧現出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麥克斯韋,莎士比亞以來最傑出的文學家狄更斯,自由主義政策的先鋒格萊斯頓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頓,可謂人才濟濟。英國首相帕默斯頓為此在1865年留下遺言:“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穀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祕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全世界沒任何一塊土地不被英國運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種手段納入到全球體系中。在此之前即使像蒙古帝國這樣疆域遼闊的帝國也未能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張到全球;即使是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這些早期殖民者儘管開闢了新航路,也未能將自己的影響力投射到全世界。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從19世紀70代開始由於日趨保守的英國資產階級為維持壟斷地位而對新技術的排斥使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被後起的美、德兩國相繼趕上並超過:19世紀80年代美國工業總產值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31%,由此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國則將為18%。與此同時德國的紡織和金屬工業在組織結構和技術效率上已超越英國並在德國國內市場上已擊敗英國同類產品。到了20世紀初德國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已超越英國,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1861年沙皇俄國在實行農奴制改革後儘管仍保留了大量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封建殘餘,但其經濟發展速度仍是驚人的——只用了幾十年就基本完成了歐洲其他國家幾個世紀才完成的轉變。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的發展勢頭更為迅猛,以致於就發展速度而言達到了俄國的10倍。儘管日、俄兩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還不足以撼動英國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地位,但其迅猛的發展速度仍對英國構成一定威脅。相比之下英國在1870~1900年間的工業年均增長率只有1.6%,這比19世紀中期下降了一半。當然這一時期英國的經濟發展也不是毫無閃光點——這時的英國同樣正處於由以蒸汽機的應用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向以電氣的應用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轉型之中:1912年英國全國的電站安裝容量達到90萬千瓦;1913年英國的汽車產量已達3.4萬輛;早在1900年英國就開始試製人造纖維,到1913年英國已生產了3175144千克人造絲。然而由於英國在電力、人造纖維等新興工業部門的規模相對偏小(其產值在19世紀初不到英國工業總產值的1/10),所以英國新興工業部門的增長抵償不了舊工業部門發展的滯後,英國的整體工業發展速度是呈下降趨勢的。由於長期以來英國不僅牢牢掌握著世界工業的絕對優勢地位,同時也佔據著金融保險等無形出口品市場的絕對優勢,因此當英國工業生產的發展速度明顯下降後英國憑藉自己在世界無形出口品市場的優勢地位仍使自己不至於出現貿易逆差,但其貿易額佔世界總貿易額的比例已從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這時的英國正在逐漸喪失它曾擁有過的對印度、中國、拉美和非洲內陸跟海岸等地區貿易上的主導地位。1873至1896年蔓延於幾乎所有資本主義強國的經濟蕭條進一步加劇了英國的商業困境:一方面經濟蕭條加劇了英國國內經濟面臨的嚴峻形勢,另一方面各國在經濟蕭條的打擊之下紛紛採取貿易保護政策,從而導致英國面臨國內生產和海外出口的雙重萎縮。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當英國經濟的發展速度明顯放緩之時位於歐洲大陸的德國正躍躍欲試要挑戰大英帝國主導下的既有國際秩序,雙方矛盾的擴大化最終導致彼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兵戎相見。儘管英國是一戰的戰勝國,但到1918年一戰結束時英國已損失了1/3的國民財富和300萬青壯年勞動力,與此同時還欠下美國大量債務。為償還這些債務英國開始徵收苛捐雜稅和濫發紙幣。與此同時英國赫然發現:自己在國際市場上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在美洲市場上美國商品正逐漸排擠英國商品,而在遠東地區日本商品成為了英國商品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由於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英屬白人自治領本土工業的發展也使其對英國商品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對蘇俄革命的武裝干涉又使英國失去了俄國市場。這一時期各英屬殖民地都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英國政府給予更多的自治權限,印度則在聖雄甘地領導下展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時的愛爾蘭人同樣沒閒著:事實上早在一戰尚未結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發了反英的“復活節起義”,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甚至試圖同德國合作,這令英國政府驚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的愛爾蘭共和派議員在都柏林通過了國家獨立宣言、組建了愛爾蘭議會,隨即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要求英軍立即撤出愛爾蘭。剛經歷完一戰的英國國力大不如前,儘管英國政府仍對愛爾蘭獨立運動進行了鎮壓,但很快陷入愛爾蘭軍民的游擊戰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國政府被迫簽訂英國——愛爾蘭條約: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英國的直接統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成為和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享有高度自治權的自治領。與此同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分離成為獨立國家的傾向日益強烈,以致於英國政府為避免大英帝國的解體而在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賦予自治領獨立解決對外對內政策、交換外交使節和簽訂國防協定等權利,自治領由此成為與英國同為平等成員的英聯邦國家。1931年英國又通過建立英鎊區加強了英聯邦內部的經濟聯繫。1932年7~8月在渥太華召開的英國自治領經濟會議上籤訂了實行特惠關稅率制度的協定:在英聯邦內實行特惠關稅,對外則提高關稅,防止外國商品低稅滲透英國的市場範圍。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儘管英國的相對衰落已是一種既成事實,不過並不能就此認定英國在一戰後已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新興的美國相比英國只具備相對優勢,而並不具備絕對優勢。1920年1月10日在英、法兩個一戰戰勝國的主導下成立了國際聯盟這一國際組織,國際聯盟自成立時起便由英、法兩個老牌強國控制,美國值得回到孤立主義的老路上去,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仍受到英、法的制約。通過對德國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屬地託管的名義又使英國在一戰後獲得了伊拉克、巴勒斯坦、納米比亞、坦噶尼喀、瑙魯等地。同時原有的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屬地儘管都出現了爭取自治權利的政治運動,但畢竟都還留在大英帝國的框架體系之下。真正使英國喪失世界霸主地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二戰中的英國力抗德國,同時在東南亞對抗日本,始終保持本土無尺寸土地陷落,然而實際上大英帝國早已是頹勢盡顯:戰爭中英國為爭取美國的援助甚至不惜將自己的海外基地無償交予美國使用,事實上英國在戰爭中的援助不僅來自於美國,就連名義上身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也在戰爭期間通過了一個向英國和其他盟國發放了10億美元和34億美元的物資和戰爭貸款的互助計劃。在1943 - 1944年間大約四分之一的英國彈藥是通過租借而來的,租借而來的飛機(特別是運輸機)大約佔到英國使用的四分之一。正因為英國需要英聯邦各國的支持,於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趁機要求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利,到二戰結束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已成為實質上獨立的國家。隨著1944年7月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誕生英國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為美國所取代。到二戰結束時英國除了蒙受因戰爭直接導致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外,還在戰時管理制度下產生了超過200萬失業人口。1945年11月剛從二戰中走出的倫敦人齊聚在碼頭上圍觀一艘從巴西駛來的貨輪,因為貨輪上裝載著倫敦人早已久違了的香蕉,昔日聲威赫赫的大英帝國已窮得吃不上香蕉了。1947年已是二戰結束的第二個年頭,但英國仍在執行戰時管理制度——每家每戶的水電供應都是有限的,人們用來洗臉的水甚至剛剛蓋住盆底。這年的元旦倫敦的一瓶威士忌酒賣到了8英鎊以上,而且還是供不應求。曾經風光無限的英鎊已經失去了活力,已淪為完全需要美元和加拿大元進行輸血。英國為進行戰爭欠下了鉅額債務,這讓英國不堪重負。倫敦城內乃至整個英國到處都是戰爭造成的殘垣斷壁。1947年英國最大的殖民地——有“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之稱的印度也步自治領的後塵掀起了獨立浪潮。正處於內外交困之中的英國自治無力阻擾印度的獨立,於是在1947年8月15日原英屬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國家,印度周邊的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也相繼獨立,至此英國實際已淪為二流國家。1951年埃及政府宣佈廢除此前同英國締結的條約,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從此英國失去了對這一國際貿易航線關鍵節點的控制。1957年3月6日英屬殖民地黃金海岸宣佈獨立並改國名為加納,這是黑非洲第一個擺脫殖民統治的國家,由此開啟的示範效應迅速在整個非洲廣泛傳播並引發了英國殖民體系的全面崩塌。隨著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英國手中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英國在全世界範圍內只剩下安圭拉、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福克蘭群島、直布羅陀、蒙特賽拉特島、皮特凱恩群島、聖赫勒拿及其附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英屬南極領地十四個海外領地,總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602.2萬。事實上目前的英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甚至可能進一步下降——如果蘇格蘭獨立的話。

历史的拐点
2019-03-11

二戰的勝利者我覺得只有美國和蘇聯。其他得不過就是垂死掙扎。要說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國和德國。

二戰後的德國被盟軍與蘇軍分別佔領。由於納粹德國的負隅頑抗,根據史料記載二戰結束後整個德國都淪為了一片焦土。德國真可以說是在一片廢墟中重建的。但是作為西方世界抵抗前線的英國就比德國好嗎?不,英德之間的轟炸也使得英國以倫敦為首的主要城市變成了廢墟。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明面的損失雖豐,私下的損失更是巨大。

英國在二戰以前能夠成為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我認為有三件法寶。

一、英國引以為傲的全球貿易體系

英國的強盛離不開其經濟的發達。自從工業革命後,英國一直是作為歐洲大陸“最後貸款人”以及“物資銷售者”,別人打仗它發財。這些依仗的便是“日不落帝國”那遍及全球的殖民地所提供的養分。

其實早在二十世紀初,幅員遼闊的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便已經超越英國達到世界第一。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加上擁有全國市場,英國依舊是世界經濟的核心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二戰後這樣的情況便改變了。1、德國長期的轟炸,將英國本土數百年間建立起來的基礎設施破壞大半。2、戰爭期間,為了應付德國的進攻,英國從一個債權國徹底淪為債務國。3、長達數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英國將海外大量的兵力與投資調回本國使得各個殖民地政府的獨立性增強,為二戰後殖民地大解放埋下了伏筆。

二、英國的海上霸主喪失

英國作為一個島國,作為全球擁有殖民地的國家。海軍對於其而言是重中之重。只要掌握住制海權,其本土與殖民地就可以保證安全無虞。可惜對於海軍的理念更新不足。英國一直信奉“堅船利炮”主義。二戰卻較會了他們兩件事情。1、大西洋戰場教會它們,僅僅從破壞力而言,潛艇的真是一種物美價廉的物品。2、太平洋戰場教會它們,未來的海戰是航空母艦的天下,戰列艦將淪為航空母艦的護衛。因為理念的落後,英國喪失了海上霸主地位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三、全球金融市場影響力的下降

“日不落帝國”帶給英國的不僅僅是一個龐大的原材料基地以及最終商品市場。就像現在的美國,它甚至是世界的紐帶,你要從一個大洲前往另一個大洲,英國永遠是你繞不開的國家。再加上全球貿易的興起,英國以其分佈如此之廣的領土,成為世界貿易的核心。金本位下的英鎊就如同現在的美元成為世界範圍影響力最大的主權國家貨幣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我們都知道,二戰中它們被美國釜底抽薪。美國藉著其是世界總債權人的身份以及龐大的黃金儲備量。成功代替英鎊成為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貨幣。甚至更進一步藉助《佈雷頓森林會議》建立起來雙掛鉤制度,將世界貿易徹底和美國經濟綁在了同一架馬車上。而英國則失去了戰後最高效的恢復機會。

四、結語

一場二戰使得英國數百年建立起來的優勢喪失殆盡,更是需要使用數十年時間重建。國際上更是從第一流的國家淪為世界二流,成為美國的簇擁。這樣的變化對於這個曾經世界第一國家不就和失敗了一般無二嗎?

苏绽
2019-02-01

二戰的結果,表面上是德意日輸了,實際上大部分的參戰國都輸了,包括一些所謂的戰勝國。

二戰只有一個國家真正的贏了,那就是美國。美國以外,其他的參戰國都輸了,而且很多國家還輸得非常慘。

在二戰以前,世界格局總體上是這樣的:1,英國和法國是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主導著國際格局;2,美國是遊離於世界格局之外的新興國家,雖然實力強大,但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如英法兩國大;3,蘇聯是另一個國際格局的主導國,雖然追隨的小國一大堆,但畢竟不是國際的主流;4,德國日本等國實力開始膨脹,並試圖挑戰原有的國際格局。

而二戰以後,德國完全失敗,被盟國打回了原形。德國雖敗,但是德國對盟國的削弱也非常大。歐洲除了德國以外的另外三個大國,法國直接被德國打得滅亡,蘇聯被德國破壞得相當嚴重,而英國則在德國的攻勢面前完全喪失了大英大國應有的威顏,實力受到大量削弱。

戰爭期間,由於蘇聯、英國的巨大付出,德國也損失慘重,以逸待勞出兵的美國很快竊取了戰爭的主導權。戰爭結束以後,美國以最小的代價獲取了最大的利益;蘇聯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蘇聯戰勝德國以後,獲取了德國大量的尖端武器和人才,可謂總算挽回了一部分失敗;而英國,一方面付出了代價,另一方面什麼也沒有得到。

因此,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和蘇聯相繼成為超級大國。而英國則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成為一個二流強國。不僅如此,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也大多丟失,曾經的大英帝國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說,除了德國,英國在二戰中的失敗的確也是比較慘重的。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视野新观
2019-06-17

如果把二戰前後的英國做一下對比就會發現,英國的勝利更像是一種慘敗,曾經輝煌的,在滿世界耀武揚威的“日不落帝國”迎來了日落。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領土面積

撐起英國“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的是遍佈全球的海外殖民地,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到處都是英國殖民地,曾經有一項統計數據,巔峰時期的英國侵略了世界上90%多的國家,僅有極少數國家得以倖免。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二戰初期,英國在歐洲戰場直面德國,太平洋戰場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直面日本,英國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英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勢力只能退回英倫三島。

國際地位

國際地位與國家實力成正比,國際事務中,弱者沒有發言權,二戰結束後,原本的世界霸主英國淪為二等國家,美國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在國際事務中具有決定權,英國也認清了形勢,選擇成為美國的跟班。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英聯邦國家

二戰之後的英國地位並不是想很多人想象那麼低,作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英國說話具有相當大的分量,而且在英聯邦國家當中仍具有巨大影響力。

軍事實力

二戰期間,英國軍隊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英國軍隊在正面戰場表現不佳,歐洲戰場,敦刻爾克撤走了30萬人。

非洲戰場,即使是武器裝備,後勤補給,軍隊數量全面佔優的情況下,仍然被隆美爾打的落花流水,抱頭鼠竄,甚至連英國直接控制的埃及都受到影響,隆美爾也因此獲得“沙漠之狐”的稱號。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東南亞戰場,3萬日軍曾讓8萬英軍不放一槍地選擇投降,緬甸戰場,中國遠征軍解救了被日軍包圍的英軍,但是英軍轉頭就把遠征軍出賣了,只顧自己逃跑。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失去了面積巨大的殖民地,經濟也逐漸開始下落,英國成為德國的陪葬,所以戰敗的不僅僅是德國,某種程度上來說,英國也是失敗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