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臺灣故居:按照山西老家的風格修建,88歲侍衛為他守墓至今
閻錫山臺灣故居:按照山西老家的風格修建,88歲侍衛為他守墓至今
閻錫山臺灣故居:按照山西老家的風格修建,88歲侍衛為他守墓至今
閻錫山臺灣故居:按照山西老家的風格修建,88歲侍衛為他守墓至今
閻錫山臺灣故居:按照山西老家的風格修建,88歲侍衛為他守墓至今
閻錫山臺灣故居:按照山西老家的風格修建,88歲侍衛為他守墓至今
閻錫山臺灣故居:按照山西老家的風格修建,88歲侍衛為他守墓至今
閻錫山臺灣故居:按照山西老家的風格修建,88歲侍衛為他守墓至今
閻錫山臺灣故居:按照山西老家的風格修建,88歲侍衛為他守墓至今
閻錫山臺灣故居:按照山西老家的風格修建,88歲侍衛為他守墓至今
閻錫山臺灣故居:按照山西老家的風格修建,88歲侍衛為他守墓至今
閻錫山臺灣故居:按照山西老家的風格修建,88歲侍衛為他守墓至今
十三姨說歷史
1/11 【晚年閻錫山】1949年12月7日,閻錫山從成都乘坐飛機去了臺灣,至死未能再踏上大陸一步。次年元旦,閻錫山辭去了“行政院長”一職,徹底淡出了臺灣政壇。(這是一組反映閻錫山在臺北故居的照片,如今閻錫山故居已經成為風景區,侍衛兼守墓人張日明老人負責打理。這組照片絕大多數拍攝於2018年。)
2/11 【閻錫山故居路邊大門,老人就是張日明】閻錫山剛到臺灣時,居住在臺北麗水街。本身這裡就比較偏僻,但是閻錫山很快就搬到了臺北郊區陽明山邊的菁山。菁山原是日據時代未建成的農場,這裡交通非常不方便,距離最近的公路步走都需要30分鐘。附近既沒有村落,甚至連電燈、自來水都沒有,房屋都是閻錫山帶領貼身侍衛修建的。
3/11 【閻錫山故居大門】對於陽明山落後的環境,閻錫山不以為然。之所以選擇在這裡生活,閻錫山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徹底離開政治;二是遠離鬧市區可以靜下心來著書立說。當時,閻錫山讓人修建了一座類似山西窯洞風格的房屋,起初是茅屋,後改為磚石結構,閻錫山命名為“種能洞”。
4/11 【閻先生故居】之所以修建成山西老家的窯洞風格,最大原因是閻錫山對家鄉無比思念。當時有人勸說不要修建類似的風格的房屋,因為臺北氣候潮溼,窯洞風格房屋不利於通風,又不防震。閻錫山卻有自己的想法,“使用洋灰就防止了潮溼;開前後窗戶就能使空氣流通;至於防地震,窯洞與樓房性質一樣,是看建築上的設施如何,我遂動念建築一所窯洞。臺灣房屋,中國式、西洋式、日本式均有,特取三式所長融合為一,為臺灣同胞作試驗。”
5/11 【閻錫山故居走廊】閻錫山的故居又名“種能洞”,這是他自己命名的,“此窯洞命名為種能洞,因我向以種能觀察宇宙,為配合我的宇宙觀而名之。”
6/11 【閻錫山使用過的藤椅】在閻錫山的日記中,我們看到了他剛來陽明山的情況,“其地為廢耕之茶園,雜草及胸,道路坎坷,無電燈電話,飲用山泉,距山仔后公路步行三十分鐘,建築茅屋,從事著述,人以‘菁山草蘆’名之。”
7/11 【閻錫山故居一角】在陽明山生活期間,閻錫山的生活非常規律。作息時間表是這樣的,早晨7點起床,吃飯後寫作;午飯後休息兩個小時,下午思考問題或者接待來訪客人;晚上10點準時上床睡覺。
8/11 【室內閻錫山靈堂】靈堂位於正廳,最上方懸掛著孫中山送給閻錫山的字幅“天下為公”四個大字。下方是閻錫山遺像和靈位。靈位寫著:顯考伯川府君之神位,男閻志敏、閻志惠奉祀。照片中大家看到的供奉果品,絕大多數都是大陸來的遊客供奉的。
9/11 【守墓人張日明老人】張日明15歲時參加閻錫山部隊,後來成為了閻錫山的貼身侍衛,頗受信任。閻錫山去臺灣時,張日明是為數不多的貼身侍衛之一。閻錫山死後,其他侍衛下山自謀生路,只有張日明留下了下來,自願為閻錫山打理故居和守墓,至今已經58年了,而張日明如今已經是88歲的老人了。
10/11 【閻錫山故居背側】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因急性肺炎合併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去世,終年78歲。閻錫山去世前早已留下遺言:一、喪事宜儉不宜奢;二、來賓送來的輓聯可收,但不得收挽幛;三、靈前供無花之花木;四、死後早日出殯不作久停;五、不要過於悲痛放聲大哭;六、墓碑上刻日記第100段和第128段;七、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的《補心靈》一遍。
11/11 【閻錫山墓地】閻錫山墓地距離故居步走只需10分鐘。閻錫山墳冢呈圓形,周邊出沿,頂部微隆呈穹拱狀,其直徑3米,邊高1.3米左右,頂部中心處高約2米,墓牆墓頂均由墨綠瓷磚貼面,墳冢上用水泥塑有“世界大同”四個大字。墓碑上刻“閻伯川先生之墓”。
201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