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奪門之變是不是多此一舉?

明代宗快死了,也沒兒子,而英宗也是知道這個情報的。代宗死了大臣首先會擁戴當過皇帝的英宗,完全可以和平繼位。 結果自己政變自己的皇位,惹個篡位的嫌疑,還殺了于謙(自己也不想殺),背了個殺忠臣的罵名。豈不是多此一舉?
10 個回答
hao49946945合亲1斤兵
2017-08-28

不算。因為當時情況複雜多變,必須謹慎保守行事!

一、英宗有幾個大劣勢:

1、被俘虜過,且俘虜時表現不太好!這可是奇恥大辱,朝臣或皇族集團完全有可能越過他,找其他皇族當皇帝。
明英宗奪門之變是不是多此一舉?
2、重用王振,導致土木堡之變。皇帝需負主責。這一點,皇族集團肯定不會隨便放過他。

3、當政時地老賬肯定都被翻出,此時是真落水狗,沒有翻牌機會。特別是正直大臣當政時期。

4、有私心大臣聯絡其政變,不幹也得幹!不幹,私心大臣隨時會將其賣掉,那時性命堪憂。而且是可能地唯一最低風險機會,為何不幹?

5、皇權交替時期極其危險。一旦英宗大意,其他皇族發動政變,那時,第一個結束滴怕就是英宗及其後代。起碼,永不見天日了!

因此,英宗肯定會發動政變。

——欲知更多見解,請持續點擊關注本人頭條號(持續更新中)

张勇達州
2017-08-28

實際上,本就是多此一舉。

首先,從後來的資料看,于謙等並無迎立外藩繼承皇位的跡象。這一條罪狀是明英宗最憤怒也認為最可能發生的案件。

其次,排除迎立外藩的可能,在代宗唯一的兒子朱見濟死亡的情況下,代宗死後大明王朝正常的皇位繼承就只有一條路,也就是英宗的嫡長子,前儲君、沂王朱見深。

雖然皇位沒有回到英宗手上,但英宗的囚禁自然而解,執政權依舊落到英宗頭上。如此,反而可以宣揚什麼兄愛弟悌,對英宗、朱見深父子反而是有利的。

從代宗十多年沒有殺害英宗父子,甚至自己的兒子當了太子都沒有殺害來看,代宗估計後期也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奪門之變的實際結果,對英宗來說,純屬多餘。

闯塌天刘国能
2017-08-26

奪門之變是又有野心膽子又大的徐有貞、石享、曹吉祥等人商量實施的。明英宗“南宮復辟”後為了酬謝他們的功勞。全部升官加爵、位極人臣。這些傢伙們一時得意忘形、驕橫跋扈、肆無忌憚的貪汙受賄、結黨營私幹了許多壞事。甚至於起了謀反之心。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和明英宗的警惕和厭惡。正如後來李賢對英宗所講的話,“其實徐有貞、石享、曹吉祥等人對您和國家社稷是沒有功勞的,原因很簡單,代宗駕崩了,代宗唯一的兒子也病亡了。根本就沒有人繼承皇位。這樣一來您仍然是毫無懸念毫無爭議的唯一能當皇帝的人,根本就不需要發動什麼奪門之變您鐵定還是能復辟當皇帝。所以您不需要感謝徐有貞、曹吉祥、石享等人,他們只是在搞政治投機想沽名釣譽、邀功請賞罷了,反而陷您於不仁不義的境地”。明英宗遂下定決心剷除徐有貞、曹吉祥、石享等人。明英宗乾的最大的壞事是不應該殺害了北京保衛戰的大功臣于謙。

limin52888
2017-08-26

代宗雖病重,但離死尚遠,否則不會一直養病!如果必死,一定會有各種跡象提前準備後事!說白了,代宗未完全掌握宮內宮外的勢力,一直未能肅清英宗的殘留勢力.而英宗有唐玄宗的前車之鑑,又怎麼會坐以待斃?而代宗卻婦人之仁,招至殺身之禍!英宗奪門之變並非多此一舉.不如此,怎能復位?而殺病重的代宗,一碗加料的藥湯即可!

金锋说
2017-08-29

可以說是多此一舉,奪門之變更多的是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為了自己的仕途而鼓動朱祁鎮政變的。

而此時朱祁鈺的兒子已經死了,而於謙等重臣並沒有擁立藩王為帝的想法,可能對於到底是朱祁鎮復辟還是朱見深繼位略有分歧罷了,而不論是朱祁鎮還是朱見深當皇帝,對於朱祁鎮而言都差不多,當時的朱見深還小,就算當了皇帝權力也還是會在朱祁鎮手上。

而且,當時的太后仍然健在,且握有一定的實權,她肯定是支持朱祁鎮復辟做皇帝的。

所以,奪門之變,確實有點多此一舉了。

游荡十点半
2017-08-28

以大禮議的例子來看,如果沒有奪門之變,即使是英宗兒子繼位,那也會先過繼給代宗。英宗待遇會提升一些,但太上皇是絕無可能的,代宗肯定會指定於謙等顧命大臣,監督他侄子這個十來歲的毛孩子。

昆仑千秋雪1
2017-08-28

那要是代宗臨死前,下詔傳位藩王呢?代宗是很不願意帝位重回英宗一脈的。那英宗如何自處,大臣們如何決斷呢。事實上當石亨他們衝進南宮的那一刻起,無論英宗是否同意,他都沒有退路,因為代宗以及代宗選的後繼者都不會相信英宗沒有復辟之意。

云中曜
2017-08-26

對英宗來說是的,因為景泰帝唯一的兒子早夭,按禮教制度來說應該是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繼位,朱見深當時還小,其實到時候還是英宗掌大權。但是對英宗復辟的功臣徐有貞,石亨等人而言確是必須的,這是他們翻盤的唯一機會,所以他們矇蔽英宗,攛掇他搞奪門。

wwb24
2017-08-28

明代宗這皇帝當待鬱悶,身不由己。既沒有能力籠絡清理宮中身邊的人,朝中也沒有控制住局面。不能有所作為,又不能果斷放棄,不能殺哥哥一門以絕投機者的鬼心思,又不能保住自己及家人和支持者。本無雄之才志又要救時局於危難也是個隨波逐流的可憐人

谈古论金
2017-08-28

認為奪門之變是多此一舉是明英宗後來的看法,這個看法的產生是基於英宗復位後協理國政的重臣李賢的觀點。

明英宗奪門之變是不是多此一舉?

(明英宗)

明英宗奪門之變是不是多此一舉?

(李賢,明代名臣,亦稱李南陽、李文達)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英宗)與賢語及奪門功,賢對曰:“迎駕則可,奪門二字豈可傳示後世?陛下順天應人以復大位,門何必奪?且內府門寧當奪耶?當時亦有以此事邀臣者,臣辭不與。”上驚問故,賢對曰:“景帝不起,群臣自當表請陛下復位,此名正言順無可疑者,何止奪門?”

《明史李賢傳》也記錄了類似的話,認為如果依照名正言順的迎駕復位,則“此輩(指石亨、曹吉祥等)又安得邀升賞?招權納賄安自起?老成耆舊依然在職,何止有殺戮黜降之事,致幹天象?《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正謂此也。”

因為英宗如果不舉行所謂“奪門之變”也能復位,所以“奪門之變”是石、曹等人以英宗作為賭注進行的政治投機,所以“奪門之變”是多此一舉,這個說法似乎言之成理。

明英宗奪門之變是不是多此一舉?

(奪門之變相關劇照)

明英宗奪門之變是不是多此一舉?特別是英宗後來在孫太后這裡發現襄王朱瞻墡寫給景帝(明代宗)的兩封信和襄國金符,信中內容是勸景帝尊禮“上皇”(明英宗),無忘恭順,而所謂“金符”是召藩王入覲所專用的憑證,金符在太后這裡,那麼自然沒有所謂召襄王世子入繼大統的事情——英宗奪門的理由以及於謙的罪名自然不能成立,更加說明奪門之變是多此一舉。

可是仔細考察則未必如此。

景帝病重將死,而且沒有兒子,但這就意味一定是英宗復位嗎?其實不然,因為當時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立英宗的兒子沂王朱見濬(也就是後來的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英宗復辟後改名見深)為皇帝。

明英宗奪門之變是不是多此一舉?

王直、胡濙、于謙等曾經集會商議立儲(是為景帝立儲),推舉三元及第的商輅起早奏疏,其中的警句是:

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

明宣宗(宣德帝)兩子,長子為英宗,刺字為景帝,景帝無子,但可以立英宗之子,這符合統緒即立宣宗章皇帝子孫。

明英宗奪門之變是不是多此一舉?

但是這樣一來,對景帝是補過,對英宗則同樣也是雞飛蛋打,兒子當皇帝和自己當皇帝當然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從這個意義上,奪門之變對英宗來說,絕非多此一舉。

明英宗奪門之變是不是多此一舉?

另外,英宗在南宮特別是最後三年,始終生活在恐懼之中,從他的心理出發,只要塵埃沒有落定,他就沒有基本的安全感,李賢和後世史家從事後出發推論他沒有必要政變,對於當時的英宗的決策來說,其實沒有參考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