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秦始皇\

關於秦始皇\
10 個回答
胡老师历史台
2018-11-29

沒什麼利弊之分吧。首先秦始皇所做的這一思想控制僅僅只是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制度,他作為最高統治者,統治的是一個大一統王朝,百家爭鳴對於統一的專制主義當然不合適,誰都能對皇帝說三道四,肯定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所以要確立一種思想作為統治思想。而秦國通過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變法,變得國富兵強,自然以法家思想為尊。從這點上講,並不為過。

而站在今天的角度,除了百家爭鳴中出現的很多學說典籍不復存在以外,並沒有什麼弊端,畢竟說殘忍,那也只是470多名儒生方士,相對於文字獄、長平之戰這些而言,並不算什麼。

總結起來,焚書坑儒這一歷史事件的考量,一定要要結合時代背景,後世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自然推崇儒家,儒家在歷史上的汙點不在乎就是焚書坑儒這一歷史事件,所以後人對它抱有很大的偏見,實屬正常。畢竟,歷史永遠只是歷史,永遠不是真相,最多無限接近真相而已。

缘説
2018-11-29

焚書坑儒最早這個概念出自「史記儒林列傳」,司馬遷闡述此事的說法是: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關於秦始皇\

秦始皇焚書主要焚的是三本書,即「尚書」,「詩經」,以及「道經」。其中「道經」非老子的「道德經」,而是在秦時方士們的一本道經,如今流傳下來的只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道經」。

首先說為什麼要焚尚書和詩經。

秦始皇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廢分封,置郡縣,。但在改革過程中受到了以古論今,提倡效法上古聖王的治世理念,繼續施行分封井田的制度。

為此儒學一派曾經幾次在朝堂宴會上與諸臣發生過師古和師今的爭論。而當時爭論的反對師古的丞相李斯提出了儒生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如果不加以禁止,會損害君主權威,而容易形成結黨的局面,最終破壞統一的大好格局。

關於秦始皇\

於是李斯像秦始皇提出了三條建議:

1,焚燬除了「秦紀」,醫藥,卜筮、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燬。令下三十日後不交的,處以黥刑並罰苦役四年;

2,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3,有願習法令者, 以吏為師。

這三條建議在提出的第二天就被秦始皇採納並執行了。而從這三條建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重點要焚的書是「詩」和「書」這樣闡述上古聖王治世,以及歌頌六國君王內容的古籍。

而這兩本書都是儒家以為的經典。其他諸子百家的經書並未在粉灰序列之中。

當時的儒家積極投身於政治,言必稱上古聖王之治,論證基本以尚書詩經為依據,所以出於統一思想,終結戰國以來百家爭鳴,思想領域極度混亂的局面的目的,焚燬這些帶嚴重於秦始皇政治理念唱反調的書籍,對於當時來說,是極其有必要的。

這就如清末民初時期一樣,各種思想潮流衝擊,維新立憲,資產階級改良,三民主義,共產主義,各種各樣的學術思想爭奇鬥豔,這都不利於形成凝聚人民的核心價值觀。所以現在我們只剩下了共產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流思想。

關於秦始皇\

說完焚書,再說一說坑儒。

事實上司馬遷並沒有在史記中直接指出坑儒這件事情的存在。

而所謂的坑儒事件,是秦始皇以術士求長生不老藥,而後發現術士們接近他的目的只是為了傳播「道經」,根本煉不出什麼不老藥,於是下令坑殺這些術士,坑殺的術士一共四百六十餘名。

這些術士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經過千百年的流傳,他們被標記成為了儒生,真是莫大的諷刺啊。

當然秦始皇雖然沒有坑儒,但在執行李斯的三條建議過程中也是殺了不少反抗儒生的,這一點不能否認。

焚書坑儒這個事件給後世最大的影響就是開啟了愚民政治的先河。此後中國的封建王朝在加強思想統一,強調君主權威上面走上了愚民的道路,所以才會出現把孔子的那句:“民可由之,不可知之.”曲解後奉為圭臬的情況。

關於秦始皇\

而焚詩書帶來的後果就是造成了儒家在漢代形成了很多學派,因為詩書的被焚燬,流傳下來的詩書主要靠老儒生記憶口述完成,難免各家皆有出入,因此造成了儒家內部注經爭論的興起,今儒古儒之間爭論不休,從好的方面來說確實讓儒家更具有活力,產生了許多學派思潮,從相反的一面來說,孔子他老人家如果復活看到如今的儒學思想,估計會瞠目結舌完全無法理解吧,畢竟儒學已經兼容了墨家,法家,佛家,道家的許多思想從而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儒學。

社會總是在變動,任何一個事件的發生,其所具有的政治意義對於不同時期不同立場的人和執政者們來說,都是不盡相同的。對於焚書坑儒,正面評價未必就不正義,反面評價也未必不齷齪。

夏先生有多帅
2018-11-29

凡事都要兩面看,正如標題所說的有正面也有反面,但無論正反面都是站在當時政權和當時輿論界的立場上的,這個立場如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沒有該不該,誰的力量強大誰就能挖坑,弱小的就只能被掩埋,殘酷是嗎?人類從起源到如今就是這麼殘酷的走過來的。焚書坑儒這件事的本身是對文化的摧殘和踐踏,同樣也是對人類歷史的犯罪,這是毋庸置疑的。其實回想起來,焚書坑儒只存在與秦朝嗎?如果讀小學歷史課本,是這樣的,但只要是個讀過簡史通史之類書籍的就會知道,歷朝歷代在開國以後都會對前朝加以抨擊詆譭汙衊,都會對不同言論進行抹殺荼毒,隊伍以內的留下,隊伍以外的和不同心同德的以及唱反調的必須肅清,哪怕你對也要幹掉!不同立場要打,關鍵矛盾也要打,必須穩定,必須立威,必須不可動搖!這種事全世界皆是如此,如果哪個國家進程裡沒有這些,簡直是奇葩中的神話,會被世代歌頌。正視歷史,焚書坑儒就像是身上的傷疤,試問誰願意受傷呢?但誰又沒受過傷呢?受傷必然痛苦,是人就必然會受傷,一個一輩子沒流過血的人我沒見過,除非沒出生就已經死了.

毕大费
2018-11-29

請問,如何正面的評價?

難道可以說:

焚書,讓秦始皇增加了熱量?獲得了更多生命值?

坑儒,將460個儒生給活埋了,給地球增加了肥料?讓活埋現場的農作物可以更加茁壯地生長?

都是負面!

全都是負面!

完全徹底負面!

秦始皇的愚蠢行動,為自己留下了數千年的罵名。

答完,收工。

畢大費/文


關於秦始皇\
高友峰1
2018-11-30

秦始皇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人口最眾、國土最廣、最強大的我們的祖國,中國,創立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中華,並且使祖國佔居世界第一強國長達兩千餘年。在偉大的成功之餘,不免會犯錯誤,在所難免,焚書坑儒實屬歷史悲劇與大所不必。秦始皇更不幸於在接班人上的致命性失誤而招至秦朝迅速滅亡。但秦丞相李斯所諫說的郡縣制,即中央集權掌控全國一切武裝力量之說的秦制,被後起之君漢高祖劉邦與歷代英明君主所完全繼承,並加完美與充實之,才有了我們祖國的今日。一切歷史偉人,不可能盡善全美,秦始皇的歷史功績與錯誤相比,真可謂是泰山與鴻毛了。

雍亲王府
2018-11-29

“焚書坑儒”一詞出處《史記·卷121·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經常被“坑儒”觀點引做證據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長子扶蘇的話(“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漢末孔安國(孔子10世孫)《〈尚書〉序》亦言:“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西漢劉向《〈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歷史上,不乏為了加強民間思想控制,進行文化管制的做法, 銷燬禁書是一種,收集書籍集中管制也是一種,比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就屬於後者,但是“焚書坑儒”這種如此決絕的文化控制確實在歷史上獨此一遭。可經過史學家的不斷考證和新文物的不斷出土,發現秦始皇“焚書坑儒”是背了個“大黑鍋”。

先說“焚書”。焚書,詳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紀事說: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陽宮的酒席宴上,博士們之間發生了爭論,主要分歧在於是否應當以歷史傳統為師,修正全面實行郡縣制的政策。秦始皇將這個問題下到廷議繼續討論。這時,一貫主張全面郡縣制的丞相李斯,大力強調薄古厚今,進而提出了焚書的建議。李斯的建議,被秦始皇採納。所以焚書這件事情,是李斯提議,秦國君臣間經過議論後,符合秦國的法律程序的事情,並且焚掉的是那些議論當世朝政的書,如果真要算,也要算在李斯頭上。

再說“坑儒”。坑儒,是西漢以後的說法,不乏添油加醋的成分,真正坑的是術士,也叫方士,一方面是妖言惑眾,另一方面是坑騙秦始皇長生不老之術,所以被處死,其中有一些是儒生,但是純粹的坑儒,秦始皇確實沒有做。

而真正焚書坑儒的是誰呢,是項羽,項羽打進咸陽,一方面燒燬書籍,一方面屠殺知識分子,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的鍋是替人背的,而且一背就是兩千多年。

步惊雷37
2018-11-29

滅天下思想靠焚書能做到嗎?當然不能,否則後世怎知有諸子百家,焚書只是表明國家統一思想的堅決態度!法家思想的秦國統一天下,那麼法家成為主導思想當然是順理成章。今後只有法家思想的學習,信奉者才能做官,享受統治階級的利益。

坑儒中的儒可不是儒家,那指的是知識分子,這些人是當初在六國混飯吃的既得利益者,亂世結束,法家獨尊,他們會怎麼想?會幹什麼?統一的背景下他們可不能象以前那樣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了。他們生路斷絕自然是垂死掙扎。以當時的社會當然是死路一條。後世獨尊儒術之時的主導思想之爭不一樣是血腥一片!儒家各流派間的爭執也是火藥味十足。佛教各流派間的爭執也沒有和諧一說。怎麼秦始皇的罪就是天理難容了

残月103
2018-11-30

社會進步,焚書坑儒是必然。秦始皇統一六國,確立了新制度,這個時候作為帝王的嬴政,最需要知識分子的扶持,最需要人才治理天下。知識分子接受不了這種社會進步,天天喊分封天下,民心所向,祖宗禮法。不但和貴族勾勾搭搭,還不斷著書立說,抨擊新政。這些人不樂意與賤民為伍,沒有了分封,就沒有了優越感,利益受損。復辟勢力太龐大了,哪怕秦始皇這樣的牛人,最後也是兩敗俱傷,由於後繼無人,秦朝崩塌,好在劉邦繼承了衣帛,繼續打擊復辟分封勢力,再加上呂后的打擊,從此復辟勢力再也沒有了機會和實力,帝王制度的地位穩固了。

建安秋雁
2018-11-29

我們看待這個問題要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不能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歷史的評論永遠都有一個侷限性。秦國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國家,大一統的思想從當時開始確立。

個人認為焚書坑儒的舉動,在當時有積極的作用,利大於弊;

第一、秦朝統一六國後,政權極不穩定,思想混亂。秦朝初年,結束了六國的紛爭,百家思想百花齊放,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不堪,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的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思想紐帶尚未形成,而思想混亂是無法打造共同的價值觀,此舉是統治的需要。

第二、秦朝滅六國後,政治體制改革,走在時代的先列,完全是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當朝宰相李斯建議廢除分封制度,立郡縣制。所有的地方官員皆由皇帝直接任命,建立起垂立的中央統治,但是引發極大的爭論。事件緣由是: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秦始皇於咸陽宮舉行的宮廷大宴上,所發生的師古還是師今的爭論演變而來的。為了樹立皇帝的絕對的權威,當時的李斯就建議,焚燬古書的建議;從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始皇帝還是贊同李斯的建議,從現代來看,郡縣制度對今天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從某種程度上看,奠定了今天疆域的基礎;

世界最美的地方1
2018-11-29

焚書坑儒是歷史上一件很著名的事件,不過當時並沒有什麼,只是後世的一幫文人為了醜化秦始皇而著意渲染罷了。

秦時正事諸子百家鼎盛時期,各種學說參雜了各種議論層出不窮。尤其是一幫六國的餘孽總是尋找各種藉口,牽強附會一些讖語妄議朝政。其中又一讀書人居多。後來因為求長生不老藥而被欺騙的秦始皇,因為追究此事,才牽涉出一幫文人,憤而殺之。其實那時的儒家並不出名,只是一個學派而已。殺得人中也非儒家。只是後世的文人把讀書人都歸入儒家,才有了焚書坑儒的說辭,歷史總有他的因果,不是平白無故就會發生某些事的。所以讀書人把這事賴在自己頭上,也夠無恥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