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四川舊影,灌縣古城普濟橋安瀾橋
1917年四川舊影,灌縣古城普濟橋安瀾橋
1917年四川舊影,灌縣古城普濟橋安瀾橋
1917年四川舊影,灌縣古城普濟橋安瀾橋
1917年四川舊影,灌縣古城普濟橋安瀾橋
1917年四川舊影,灌縣古城普濟橋安瀾橋
1917年四川舊影,灌縣古城普濟橋安瀾橋
1917年四川舊影,灌縣古城普濟橋安瀾橋
1917年四川舊影,灌縣古城普濟橋安瀾橋
1917年四川舊影,灌縣古城普濟橋安瀾橋
成都反邪教
1/9 都江堰市舊稱灌縣,是成都市代管之縣級市 ,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都江堰”因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譽為“天府之源”。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2/9 自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守李冰創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後,這裡先後為道、郡、軍、州、縣所在地,並逐步發展成為成都平原西通藏衛、北達甘(肅)青(海)的交通樞紐,川西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3/9 都江堰南橋位於都江堰寶瓶口下側的岷江內江上,是南街與復興街之間的一座雄偉壯麗的廊式古橋。南橋原名為“普濟橋”,曾多次損毀,1958年經洪水沖毀後,1959年重建,更名為“南橋”,現存南橋是1979年由灌縣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
4/9 清光緒四年(1878),縣令陸葆德用丁寶楨大修都江堰的結餘銀兩設計施工,建成木橋,名“普濟橋”。1925年重建,橋面加寬。1933年,毗河戰爭爆發,木橋中孔被拆毀,戰後修復時,增建了寨門。橋長約133米,4排5孔,白天開放,晚上關閉。
5/9 灌縣古城是省城至阿壩州的咽喉要地,茶馬古道的起點,是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商旅驛站,商業貿易十分發達,歷史文化極其厚重。史料記載,清代至民國時期,阿壩州等地出產的山貨、藥材主要在此銷售,蟲草、貝母、鹿茸、麝香等銷量巨大。
6/9 本地特產的川芎、澤瀉也在縣城行銷。由於灌縣各種經貿業發達,帶動餐館、旅店、茶肆、酒樓、布莊、錢莊等業隨之興隆,古城內外店鋪林立、繁榮興旺、商賈往來、不絕於斯,素有“小成都”之稱。
7/9 二王廟前的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安瀾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
8/9 清嘉慶八年(1803) 重建。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橋時,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建橋時其妻楊氏出力不少,民間又稱其為“夫妻橋”。
9/9 現在的橋,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託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坐落於都江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四川都江堰,1917年。攝影:甘博】
2019-04-03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