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張良拜師時,張良為什麼要到橋下取了好幾次鞋?

10 個回答
日慕乡关
2018-12-05

張良拜師的故事出自《史記》,《史記》是公認的較為客觀的史書,但這個故事依然有很濃厚的傳奇色彩。漢朝,張良拜師時,張良為什麼要到橋下取了好幾次鞋?

話說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失敗以後,張良心灰意冷,遊歷天下半輩子,散盡家財,滿心希望可以幹掉秦始皇報仇,結果失敗不說還被海捕通緝,要不是當時科技落後沒有攝像頭,有一萬個張良也被殺光了。

逃之夭夭的張良隱居到了下邳,就是現在的徐州市下轄的睢寧縣,遇到了傳奇名宿黃石公,黃石公是鬼谷子的徒弟,那可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飛天遁地,神仙一般的人物。

黃石公也不就怎麼知道了張良的身世,想收他為徒,又覺得師父收徒弟還上杆子面子下不來,於是搞個欲擒故縱,名曰考驗,實則是給自己臺階下。

老頭故意把鞋扔橋下,讓張良撿,撿好了還的穿,穿好了才約會,約會第一次遲到了,失敗,第二次又遲到了,失敗,第三次終於成功。

於是黃石公給了張良一本祕籍:《太公兵書》

張良後半輩子就靠這本書過上了好日子。漢朝,張良拜師時,張良為什麼要到橋下取了好幾次鞋?

這個故事有很多隱藏的玄機,日慕鄉關給大家說說。

首先是張良隱居下邳,這裡距離劉邦老家很近,兩人在起事之前是不是就認識,歷史沒有記載,但不排除兩人這種可能性,即使不相識,老鄉關係也無形中拉近了兩人的距離,後來能精誠合作,與此不無關係。

第二,黃石公是如何得知張良的身份,而同時代相術大師許負也是她的徒弟。高度懷疑黃石公背後有神祕的組織,負責發掘各類有潛質的新人,就和現在星探差不多,待時機成熟,老頭親自出馬。至於那本太公兵法,送出去不知道多少本。

第三,張良和黃石公的相遇傳奇色彩太濃,頗有點武俠小說山中奇遇或者瓊瑤小說女追男的套路。再者說了,張良撿鞋的場景放到現在,誰敢撿,鞋剛撿完就碰瓷你,還約會三次,一次就破產了。漢朝,張良拜師時,張良為什麼要到橋下取了好幾次鞋?

第四,看本書就能掃平天下,太神奇。也難怪《射鵰英雄傳書》中大家為了一本《武穆遺書》打的頭破血流,根源就在這。

不能不說,司馬遷是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的鼻祖!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中孚鉴
2018-12-04

張良,字子房,他是劉邦賬下極其重要的謀士,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的過程中立下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也和韓信、蕭何被稱為“漢初三傑”。張良計謀過人,也被稱為“決戰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
漢朝,張良拜師時,張良為什麼要到橋下取了好幾次鞋?

那張良拜師時,為什麼要到橋下取了好幾次鞋呢?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一個典故,就是圯上授書,而老者之所以要他取鞋和穿鞋就是看張良的為人,看張良的誠心和隱忍。因為天下亂世,若沒有剋制自己衝動的定力,一旦衝昏頭腦,是很難有成就的。若兵書所託非人,那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事情是發生在張良博浪沙刺秦之後,當時張良來到沂水圯橋頭碰到了一個老者,這個老者很特別,故意把鞋脫落在橋下,然後又“趾高氣昂”的讓張良去橋下拾鞋。

張良雖然心裡生氣,但看他是個老者就忍了,於是就把老者的鞋子取了上來。而這時老者還是很特別,又讓張良給他穿鞋,這時張良又忍著心中的怒氣,很恭敬的給老者穿好鞋。

鞋穿好後,老者也不道謝,而是大笑離開,之後老者對張良說五天後的凌晨再來這裡相會。老者也沒有說什麼事,讓張良非常的迷惑,但張良還是答應了下來。
漢朝,張良拜師時,張良為什麼要到橋下取了好幾次鞋?

到了第五天,當張良趕到那裡時,老者已經在橋上等著了,老者生氣張良來晚,所以就說五天後再來。

然而又到了第五天,張良雖然早早的前去,但還是沒有老者去的早,於是又要等五天。

這一次張良半夜就到那裡,因此這次早於老者先到,張良因為他的行動,讓老者看到他的至誠之心和隱忍之心,所以就送張良一本書,並且還說讀懂這本書可建功立業為帝王師。

這位老者就是著名的黃石公,又稱圯上老人。而他給張良的書就是很有名的《太公兵書》。這就是著名的“圯上授書”、“張良拾履”的典故。
漢朝,張良拜師時,張良為什麼要到橋下取了好幾次鞋?

後張良研讀《太公兵法》,洞悉天下之事,最終成為了一個計謀韜略過人的謀士,之後張良遇到劉邦後,深受劉邦的尊敬,在他依附劉邦後,受到劉邦的信任,也有了一展才能的機會。

许多谦
2018-12-04

張良拜師的典故出自《史記》,叫做圯橋授書。先簡單把這個典故回顧一下,我再分析張良為什麼要去揀鞋。

《史記》記載中原文是: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半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漢朝,張良拜師時,張良為什麼要到橋下取了好幾次鞋?

根據記載中的典故,張良下橋取鞋取了一次,不過後又長跪給黃石公穿鞋。一直以來,我們講到這個典故的時候總會認為:一、張良敬老愛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二、為了實現理想,要學會守時和忍辱負重。但實際上是這樣的嗎?難道《史記》是一本思想品德教材?

呂公說 “雙方等級相同,在歷史上才能構成佳話。”我認為,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有這麼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黃石公認得那是張良,知他聰慧,有意點撥他收他做徒弟,而張良不一定知道這是黃石公,但知道或聽說過這是個高人,兩全其美成為佳話,這樣分析是符合《史記》這樣一本紀傳體史書邏輯的。
漢朝,張良拜師時,張良為什麼要到橋下取了好幾次鞋?

而另一種可能是這樣的:黃石公有心想收張良做徒弟,張良當時年輕氣盛,聽到黃石公說:“孺子,下取履!”時,他的反應是什麼?“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看見沒,要揍那老人呢!不過看他老邁沒有下手,我想張良心中可能是這樣:一是我按你說的辦看你要幹啥,等你花招使完了,我就有藉口收拾你!二是心中一驚,這老人不簡單,可能想點撥我,我照做。通常來說第一種心境和我們正常想法接近,而第二種想法就顯出張良不簡單(當然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上當受騙全是始於這樣的想法),但在那個時代張良這麼想的話那才符合張良的智慧。

浪淘天空
2018-12-04

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躲在下邳。一天,張良在那裡遇到一個老人,老人把鞋子脫下來扔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起來。張良本來想打那個老人,見他年紀大,就忍住了,下去把鞋子撿起來給老人穿上。老人就走了,走了一段路又回來,說張良“孺子可教”,讓張良五天之後來見他,時間在天亮之前。

五天之後,張良拂曉時過去了,卻看見老人已經到了,老人說你怎麼能讓老人等你,五天之後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天沒亮就去了,但是老人還是早到了一步,讓張良再等五天。

又到五天之後,張良半夜就過去了,老人很快就來了,把《太公兵法》傳給張良。

這個故事很有傳奇性,明顯是老人看中了張良,但是又放不下面子,就用這些方式,在心理上彌補一下自己。張良當時在逃避秦始皇的追捕,儘量避免生事,對老人儘量忍耐,最後通過了老人的考驗。

這個故事還產生了一個成語,叫孺子可教,指年輕人聰明伶俐,值得培養。

蓝天沃土成爱民
2018-12-04

張良拾鞋拜師的故事,雖不家喻戶曉,但也傳的很廣。過去一些教書的老先生常用這故事教育學童。有民間小戲名《三拾履》又叫《張良拜師》,所以這個故事在民間傳的很廣。對故事內容恕不贅述。那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這個故事。一、秦未天下大亂,象張良這樣英雄志士,立志滅秦復國,搏浪沙擊秦始皇失敗後,遍尋高人學藝。在隱藏在下邳的同時,或許打聽當地有世外高人,或許看出了老者舉止言談不俗,認定老者必有異技奇能。於是乎,決心拜老者為師。首先的當然要接受老者的考驗。二、黃石公既為世外高人,看到了必有新朝代替暴秦的歷史趨勢,有意來世上尋找有志有才的可教青年作為培養對象,傳授真經奇書。或許他聽到了張良的一些事蹟,有意來尋張良進行實際考察。既然是有意考察,當然要設題目。題目就是(一)通過拾鞋考察張良的心性;(二)通過傳書考察張良的耐心和求知決心;(三)從中觀察張良的行為品質和意志才華等等。三、從整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張良道德品質的高尚和求知慾望的強烈,看出張良的人品和聰明。也看出黃石公選人的嚴格和傳道的責任心。這個故事是張良和黃石公二人共同演義的,缺一不可。時勢造英雄,在社會大動盪、大變革時期,各類英雄志士應運而生,黃石公授書、張良拜師正是應秦未動盪變革時期而產生的必然。

春光无限626
2018-12-04

我看過張良拜師的連環畫,但年代很遠了。我記得如劉備三顧毛廬相似,張良經別人推薦去拜師的。所以才有橋下取鞋的典故,以考驗他的耐心和誠心所至的。

无欲金刚
2018-12-04

不能受非常之辱,就不能有非常之能,考察一個人的表現才會做出對這個人的精準評價

无风飞扬三赵青华
2018-12-04

藝成後,奸人禍害蒼生,仁德濟世,造福萬民像,八月風波,小嶽

东方冰馨书写神话
2018-12-04

誠心和耐性。。。

无情的奶粉
2018-12-04

比交拜師費強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