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長汀古城的“鎮城之寶”有三個:除了紅色文化,這兩個名頭也很大
山漢攝影
1/17 一座古城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僅是它的房屋建築,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底蘊。媲美湖南鳳凰古城的“中國最美山城”——福建長汀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達1500年作為州郡路府治所在地,客家首府,閩西水路商貿重鎮的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古城郭,更是一個古韻悠長,凝聚了厚重文化味道的“歷史活化石”。
2/17 作為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要有響噹噹的歷史文化“硬貨”,作為“鎮宅之寶”。長汀古城的“鎮站之寶”又是什麼呢?應該說是有三個,一個是長汀的“紅色文化”,筆者已經專門介紹過。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其餘的兩個:古城牆和店頭古街——前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者則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3/17 長汀是唐宋古城。眾多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蹟成為汀州古城景觀的一大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大的文物古蹟,就是古城牆。汀州古城牆始建於唐大曆四年(公元769年),已有1200多年曆史。到明清時期,城牆總長為5000多米,設有12個城門。
4/17 古城牆沿汀江而築,自東向西呈弧形,\枕山臨溪為城\,從臥龍山頂金沙寺兩翼沿山勢逶迤而下,把半座臥龍山都圈進城內,使整個城池前有汀江天塹、後有臥龍山為屏,成為能攻能守的高城固壁,遠遠望去,猶如掛在觀音菩薩脖子上的佛珠,所以有\觀音掛珠\美譽。因勢造形、因情定規古城牆,是最具汀州特色的古建築。
5/17 至1924年,城牆大部分被拆毀,現存城牆自朝天門至惠吉門近河一帶,長1125米,還有城門樓3座。城門樓皆明清時期磚木結構,氣勢雄偉。2013年,長汀古城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17 城牆是古代城市必不可少的保護屏障,在冷兵器時代的古時候,統治者為了自身的安全和抵禦外患,保境安民的需要,組織民眾修築起一處處城牆,城牆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產物,也是歷史文明發展的見證。歷經千年的長汀古城牆,銘刻著歷史的記憶,凝結了文化的基因。古城牆就像一頂桂冠,戴在長汀古城頭上,令古城古韻悠悠,光彩奪目。
7/17 古城牆腳下,與惠吉門相連的是一條小街。不要小看這條小街,2008年至2012至2012年,由國家有關部門評選了五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每屆僅入選10條古街,在中國廣大城鄉成千上萬條古街的評選競爭下,長汀的這條小街脫穎而出,入選2010(第三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排名第四——這就是店頭街。圖為店頭街上的祖師亭。
8/17 長汀縣城內有四條古老街區:店頭街,水東街,東門街,南大街,構成古城風貌的骨架。而歷史最悠久,最具古韻味道和人文風情的,就是店頭街。如果說城牆是古城韻味的桂冠,那麼店頭街就是桂冠上的明珠。
9/17 店頭,客家語中,是最好集市的意思。店頭街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長汀舊鎮城南門外有小規模的零星物品交換,北宋時在此設市。隨著南宋汀江航運的開通,汀江成為閩粵贛邊區的交通要道。古城牆惠吉門外的碼頭是汀州古城主要碼頭之一,臨近碼頭的店頭市更是近水樓臺,市場繁榮,集市蓋起了店鋪,逐步發展成街市,俗稱店頭街。
10/17 店頭街繁榮於明清時期,到明代,汀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汀成為閩粵贛邊商貿重鎮和物流集散地。店頭街因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商貿重鎮的橋頭堡,同時,也成為長汀城內最繁華熱鬧的街區。
11/17 店頭街全長近千米,街面青石板鋪地,寬四米左右,兩側建築鱗次櫛比,由兩列整齊相對的木構的明清風格建築組成。每戶門面不寬,但都有一定的深度,基本結構是前店後宅,下店上宅,前店面後作坊,經過整修,保存了歷史建築和較為完整的傳統格局與風貌。
12/17 相比有些經過開發招商的所謂“古街”,這裡沒有那些千篇一律的旅遊紀念品店,絕大部分店面經營的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項目。沿街的豆腐店、剃頭店、鐵器店,雕刻店、裁縫店、畫像店、古玩店、刺繡店、香燭店、小酒店、傳統小吃店等等,五花八門種類多樣,徜徉其間,生動樸實的市井商業生活場景撲面而來,讓人流連。
13/17 在這些店鋪中,不乏百年老店。這家“鐵器行”的店主已60多歲了,他爺爺、父親到他自己,打鐵經營鐵器行已傳承了三代。他手工打製的鐵器工具很受歡迎,生意紅火。如今,也與時俱進,用電動氣錘替代了傳統的手掄鐵錘,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14/17 街道的原住民有140多戶人家,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活居住經商,構成的客家小社會,過著淳樸自然的生活。這裡的大部分門店是自營,生活與經商合二為一,具有強烈的居家生活氣息,保留了古街的原汁原味。這也是這條古街在旅遊商品經濟的大潮裡依然能較好地保留原生態的重要原因。
15/17 三位老人在古街角上,一邊看著來來往往的遊人,一邊聊天拉家常。
16/17 這位老奶奶已經96歲,是古街上的老住戶,身後就是她自己的房子,由於年事已高,就把房子劃出一半出租一半自住。開服裝店的租戶小姑娘說,老人是獨居,平時就坐在門前,一邊織毛活,一邊幫她看門店。老人精神矍鑠,穿戴認真,性情開朗,成為這條明清古街上的一景。
17/17 漫步店頭古街,彷彿走進“清明上河圖”。一座古城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僅體現在樓臺亭閣標誌裡和碑帖書畫的記載中,還體現在經過世代傳承的社會生活裡。這種凝聚了千百年歷史的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的風土人情,是古城永葆生命活力的所在,是古城文化韻味悠長的根源。
201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