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10 個回答
无言143512617
2017-07-18

其一,如果在群雄割據時劉備便得孔明,那麼孔明內政舉薦之才絕不下荀彧,劉備的打拼會順很多,說不定在徐州時便可大有作為。但事實上,劉備得到諸葛亮時,曹魏已雄據中原並基本統一了北方,那麼他們就要面對一個超強的敵人,並且操作空間小(參考隆中對規劃);其二,孔劉的終極目標是興復漢室,如果還是四方混戰的時期,百姓流離,以至追思大漢,那麼他們的追求就很可能實現,但如今北方大定百姓開始趨穩,人們就會安居並淡化復漢的思想,復漢的口號失其形勢,可行性降低;其三,劉備得孔明時,劉備集團的整體年齡已很高,特別是劉備,這大大影響了劉備集團的競爭潛力,並會影響到戰略的連續性,此時的孔明年紀輕資歷淺,也會影響其作用和發揮。我認為這三點,即所謂的不得其時。

手机用户4142248477七王
2017-06-17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其實司馬徽之前對劉備還說過這樣一句話"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換言之,水鏡先生推舉了"臥龍","鳳雛"為王佐之用,卻在三國鼎立之勢尚未形成之時就判定"雖得明主,卻不得其時!"

是故弄高深!還是確有所指!

司馬徽(?—208)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

史籍對司馬先生記載不多,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向劉備舉薦了"臥龍"、"鳳雛",其實還有一個徐庶,只因進了曹營一言不發而己。而從龐統千里奔穎會司馬的"桑下之論"我們可以看出來,水鏡先生真隱士也!

除此之外水鏡先生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識人獨具慧眼,《三國志》:"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二是談人決不論其短,史稱"好好先生"有"司馬稱好"的典故!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但不論怎樣,躬耕壟畝,隱居南陽的諸葛亮和這樣的名士一定混的很熟!巜三國志》載: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同時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多有結交。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拂去歷史塵埃!我們可以看到一一

東漢未年,王綱解紐,豪強並起,天下大亂,但在相對穩定的襄陽聚集了這麼一批社會名士,他們是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龐統、徐庶等!而後來流落到此,躬耕於南陽的葛諸亮有幸結識了這些高人,《襄陽記》:"諸葛孔明每至公(龐德公)家,獨拜床下,德公殊不令止。"而黃承彥乾脆就做了諸葛亮的老丈人!

這個"名士俱樂部"可以分為兩撥,前三人年齡稍長為襄陽本土名士。後三人年令較小尚在尋覓功名的最少在當時還不算名士的名士!

其實這個"名士俱樂部",更象一個"戰略目標研究中心"三位年長者更象師長而不是師傅,更象刺透時空的智者而不是亂局中的"隱士"!他們大隱隱於市,但同時不忘對"市"的超越!去透視東漢未年的社會鉅變和家鄉荊州的前途和沉浮!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兩千年前這夥智者有個目標已浙明析,他們在苦苦尋覓一代"明主",這個明主首先要稱起荊州一片天,劉表自然不是他們的目標,因為龐德公就數次婉拒劉表的請任,而這時劉備出現了,他們眼前一亮,這才是他們心目中的"明主"!於是乎有了劉備"躍馬檀溪"會水鏡,徐庶新野薦諸葛,如同安排好一樣,一路把劉備引導到"隆中對"出爐之所一一諸葛草蘆!

於是乎"臥龍"不再"臥",直出茅蘆、橫空出世!

巧的是,如"臥龍"、"鳳雛"、連同"水鏡先生"這樣的雅號,均由龐德公首稱!伏龍臥虎都有蓄勢待發的寓意深含於內!由此看來,這些荊州襄陽名士更象一個自負歷史使命的團隊,他們用數年時間儲備了幾位王佐之才,然後又等到有皇家血統的劉備這樣的明主,他們要幹什麼?

而這個答案在"隆中對"裡己然明瞭!

但"隆中對"卻越來越象這個團隊集體研究的結晶了,只是這個有著先天缺陷的草案,最終由初出茅廬的諸葛孔明端了出來!有著極強為帝慾望的劉備自然"如魚得水"了!

而對水鏡先生來講,三國大戲才拉開帷幕,他卻己知道了大致結局。一一那就是三國鼎立必然形成,而如"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向苑、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成為永遠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更主要的是,家鄉荊州成為三國撕裂的四戰之地已不可倖免!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根本原因在於,雖劉備佔有"人和",孫權佔有"地利",而"天時"己讓曹操佔盡!曹魏己成為無法啃動的大骨頭!而作為"時"的大勢己不可逆轉。

對"興扶漢室,北定中原"成為永遠無法完成的目標,也許水鏡先生在薦諸葛、龐統時己然看透,而水鏡先生畢競又是"好好先生"!在"隆中對"己經岀籠,赤壁之戰己經打響,自己將要離世時才說出了"雖遇明主、然不得其時"的斷言!

一分钟了解一段历史
2017-05-25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先說得其主:劉備當時已經是屢戰屢敗了,敗得他的開始懷疑人生了。而臥龍的出現正是他所盼望的甘露,從劉備三顧茅廬就可以看出劉備對孔明的渴求和態度(先不管他是不是裝的), 所以劉備必然能夠信任諸葛亮, 諸葛亮得到信任後必然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 實際後來確實也是得到很好的發揮(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曹操的專利, 諸葛亮在的時候, 劉阿斗的地位肯定是不如漢獻帝劉協的, 也就是說諸葛亮比曹操還狠, 但是曹操給罵的不行, 而諸葛亮名聲卻很好!).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不得其時:劉備見諸葛亮大概是 建安十二年底, 曹操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 而在三國時期和三國以前, 中國的經濟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東晉以後,江南才開始成為經濟中心), 曹操佔據北方後, 必然會統一全中國(南方統一北方,貌似只有明朝朱元璋北伐和近代北伐是成功的);天下統一大勢,已經基本形成.沒有什麼變化了.而劉備和曹操是死敵; 且劉備的能力比之曹操(劉備打戰不如曹操, 文學不如曹操, 政治眼光不如曹操, 比曹操強的只有一點就是做人),還是差了一點點; 諸葛亮跟隨劉備幹革命; 必然是一條無比艱辛的道路! 所以說不得其時。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假設諸葛亮早五六年遇到劉備, 說不定劉備還能和曹操涿鹿中原一翻. 而建安十三歲年, 僅能夠偏安一隅已經是最好的可能了, 而劉備和諸葛亮的志向又不僅僅至於此! 所以不得其時候(有慾望,而得不到才是痛苦的.)

或许很潇洒
2017-05-25

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那麼他倆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別呢?劉備一度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安天下呢?

  一、謀士才志存在時間、空間和陰陽差

  有四位關係非同一般的謀士:程昱、徐庶、諸葛亮、龐統。他們不但與水鏡先生司馬徽都有過交往,還依次以才識相差“十倍”自謙。

  他們所謂的“十倍”差異主要體現在:一、時間差。高人往往眼界遠,能沉得住氣,出道更晚。他們四人的出場順序也正是昱、庶、亮、統。二、空間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強,管理範圍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說法。他們的初始戰功也確乎如此,程昱取東阿縣,徐庶取樊城,諸葛亮取荊州,龐統取西川。

  但我們很快會發現,程昱、諸葛亮的終生成就要遠大於徐庶、龐統。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原來他們還存在第三方面的差異——陰陽差。前面“十倍”說的都是表面的畢業考試成績,我們可以稱之為智謀或陽謀。但在實戰中還會有人違背忠孝、信義,用到權謀或者說陰謀。四人中,統、庶僅善陽謀,亮、昱則兼善陰謀,其中亮又較昱為高。專注陽謀者往往忠順,精於陰謀者往往逆反。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篡逆”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洪水猛獸,但對於“民族”這一生命體而言,卻是必不可少的陰陽順逆,即新陳代謝。只分合理不合理。再者,兵不厭詐,孫子甚至說自己的陽謀也皆為詭計,所以陰陽與忠逆一樣,本身也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均衡掌握,合理運用。準確地說陰謀屬於攻心術的範疇。不過,在陽尊陰卑的封建社會,陰謀是從老師和書本上學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參悟、自主研發。可一旦擁有就能出奇制勝,改變自己的命運。程昱、諸葛亮就是因為謀略全面而從排行榜中脫穎而出了。

  龐統起初是完全忠於劉備的,他先去東吳寄寓就是為了與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應,決勝赤壁,曲線救劉。所以赤壁大戰一結束,龐統就直接來投劉備了。為了不讓劉備為難,他是情願從最底層做起,並不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果然,他在耒陽以真才實學征服了劉備,孔明也不得不承認龐統高自己十倍。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龐統若真想進入誰的班子,是總能想出辦法的。連進門的本事都沒有,還敢號稱“鳳雛”嗎?想當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東吳“面試”時衝撞孫權,只不過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況下開溜。

  二、諸葛亮先請龐統,後又想廢龐統

  諸葛亮能幫劉備拿下荊州,面對“民強地險”的西川卻無計可施。既不知如何勸說假裝仁義的劉備篡奪劉璋,也不敢為西川再打一場赤壁大戰了。於是他就借弔孝周瑜之機去東吳請比自己高一籌的龐統。(這裡孔明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在劉家宗親面前繼續恪守疏不間親,以掩飾異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後,兩人就一個守荊州,一個攻西川,同時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龐統的確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時必須裝仁義,因為還要圖將來劉璋的好感,但到劉璋這裡就可以徹底撕破臉“逼宮”了。理論上,他只用“逆取順守”四個字就將劉備輕鬆說服。武功上,他只用黃忠、魏延兩位孔明不要的“末將”就實現了西川突圍。

  然而就在西川勢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折,孔明向龐統發出了一封死亡恐嚇信。此舉與前面程昱騙徐庶大同小異,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諸葛亮則是利用龐統對劉備的至忠,劉備對龐統的至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兩位陰謀家就像是排球運動員,將球扣到對方兩個人的中間,迫使他們在互讓時出現失誤。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有個廣漢人彭羕向劉備密告說敵方有人要決涪江之水淹魏延、黃忠的前寨。還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這一情報不但救了劉備數萬人性命,還斬了敵方主謀泠苞,化凶為吉。

  那麼是誰製造了這命懸一線的險情呢?是劉備。川將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劉備偏要將他釋放。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玄德說:“吾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陣地,在優勢尚未確立的攻堅時刻,竟能這樣不結合實際情況而濫施仁義,真是可笑至極。既然仁義都可以換仁義,還用得著逆取嗎?既然仁義可以換仁義,曹操怎麼沒給過你一寸土地呢?可見劉備已經從儒仁頹墮成了愚仁了,劉家的遺傳病發作了,不再是以前對付曹操時那個明辨真仁假義的玄德了。這次若不是彭羕幫忙,龐統必會功虧一簣。

  剛剛化險為夷,諸葛亮卻派馬良送信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同一種星象,諸葛亮提出了第二種解釋。而龐統對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進一步提出第三種解釋:“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真正是一象三說。

  三、龐統看透劉備,決意以死讓賢

  龍、鳳的意見分歧讓劉備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愛龐統這位能力超強的謀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備決定退守荊州。第二天他還以自己的夢勸龐統說:“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來果敢不信邪的龐統哪裡受得了這種患得患失、軟弱無能的言行,只見他回答說:“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何故以夢寐之事疑心乎?”又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凶之有?統肝腦塗地,方稱本心。主公再勿多言,來早準行。”說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貪功小人一般見識。不過就在龐統作這番慷慨陳詞之時,他的忠心急轉直下——不想再為劉備賣力。劉備現已愚仁愚義又愚信,全無可取之處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屢屢出現的占星術,涪江當時有險情,彭羕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後,怕劉備不信,才結合星象說話的。龐統則是將星象當成了提升必勝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來,諸葛亮和龐統為什麼就沒能預測到涪江的險情?他倆還不及彭羕了?

  一般謀士是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關字眼的,一旦提到就可能有赴死的動機。比如郭嘉北伐時就對曹操說:“某感丞相大恩,雖死不能報萬一。”這裡的龐統與郭嘉一樣,也是內心意欲反主而表面故作忠義。而且他們都是在個人生死和國家前途之間選擇了後者。儘管郭嘉不知道劉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但至少可以確定他的新儒家要領先於曹操的新法家。龐統亦然,儘管他也不太清楚諸葛亮今後的具體舉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於劉備的新儒家,未來發展的空間更大。

  由於龐統秉承忠義之德,從未作過篡奪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讓位於孔明。只見龐統像一個自由體操運動員一樣,在前衝慣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時,臨時來了個絕妙的“回籠”。

  一、維護自己男兒和戰士的尊嚴,寧可馬革裹屍也不當逃兵。按說此時的龐統可以選擇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沒有這樣做。這也是他與劉備性格的最大區別。

  二、為了不影響諸葛亮而將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給劉備。為什麼他的馬“久乘,不曾如此”卻突然前失蹄呢?難道他也開始起疑、怕死,情緒影響到馬了?非也!他是看到劉備迷信這些,所以也玩了個自己將自己掀下來的戲法,以促使劉備為關心他而與他換馬。騎上劉備的白馬之後不但死得快,還可以將過失歸於劉備。這樣劉備也就不會遷怒孔明瞭,他夢見神人擊臂即表明潛意識有點懷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啊。

  三、他選擇死在“落鳳坡”則又是反過來安慰宿命的劉備:我是命裡該死,你也不必過分自責喲。四、龐統為什麼要反覆揭露諸葛亮的來信是出自妒忌呢?為什麼在樹木叢雜的小路上行軍,卻將魏延遠遠地安排在前隊呢?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守在更危險的後隊有什麼作用?貼著魏延走不行嗎?

  原來,龐統是要用這一顯著的行陣破綻向同行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願讓功、讓位與你,並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識你的險惡居心。

  由此可見,孔明的確不是龐統之死的直接責任人,如果真要說其中有什麼關聯,那就是孔明先發射了一枚遠程攻心導彈,但龐統隨即作出了精準攔截。

  導彈真正的作用在於讓龐統發覺了劉備愚仁愚義之外的怯懦和愚信,進而堅定了他反主的決心——龐統便應著彈聲假摔了。

  事實上,像龐統這種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超級謀士如果不是想自殺,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謀士也難。即便不能取勝,也能自保性命,還何況是個無名川將張任。例如諸葛亮在比他高兩檔的司馬懿面前也總能逃逸。 誰能想到,亂箭穿胸、肝腦塗地的窩囊死相竟然是一代鳳雛精心策劃的自殺方式,世間還有比這更能彰顯大智若愚、捨生取義的行為語言嗎?

  毫無疑問,龐統是當時唯一有才華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卻在黎明到來之前毅然將接力棒傳給了才識低一等,志向高一籌的孔明。

  四、孔明以同樣的姿態修復自己,成全司馬天下 英雄所見略同,孔明又何嘗不能重新認識同窗好友龐統的寬闊胸懷,只見他剛剛擦乾眼淚就開足馬力進川,同時也邁出了反劉的實質性步伐:調走張飛和趙雲,只留關羽一人守荊州,以從關羽開始打斷劉備的兄弟鏈。

  諸葛亮最終不但沒有辜負龐統的期望,先後滅掉了劉璋、劉備,還在西川實施了較劉漢“仁”政先進的“儒法混”新政。

  而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後來在碰到同樣進退兩難的困境時,也仿效龐統選擇了理智讓賢:明忠蜀漢,暗降司馬懿。又果斷交出了校友團隊中的最後一棒。(孔明究竟如何修復自己的人格,諸多謀士,從郭嘉到程昱,從徐庶到諸葛亮,到龐統,特長和價值觀或許各有差別,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兒——不退縮、不逞強,只求生命無怨無悔、縱情燃燒!

  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疑惑,劉備得了一龍一鳳怎麼仍舊沒安天下?原來他只摸到了鳳毛龍角,從來就沒有真正得到過他們。惟有司馬昭具備乘龍駕鳳的能力,還記得鄧艾結結巴巴說的“鳳兮鳳兮,故是一鳳”嗎?還記得鍾會在定軍山感應諸葛亮顯聖嗎?此即指明鄧艾是龐統式的鳳,鍾會是孔明式的龍,也同樣是一忠一逆。誠所謂:龍鳳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三国水浒杂谈
2017-06-17

三足鼎立諸葛亮出山,乃是逆天而行,當時曹操氣勢極盛,北已統一河北,可謂執掌中華之神器,而劉備以一己之私,為成就帝王霸業,一直負隅頑抗,諸葛孔明出山之時,已經是天下大勢將定,此時孔明出山只是讓統一大業遲些而且,孔明的事業心全系在劉備之身,去投曹操,曹操手下能臣無數,不可能非常器重諸葛亮,去孫權那邊,周瑜,張昭,呂蒙,魯肅,陸遜,張紘等人得到了孫權的器重,所以諸葛亮也不能去孫權那裡,劉璋太過懦弱,張魯只會傳道,根本不會得到諸葛亮的青睞,所謂的時,就是天道,天時,或者是歷史大勢,大勢所趨,歷史要中華統一,而諸葛亮出山卻放緩了這個趨勢!司馬徽所說的“時”應該有兩層意思:

一、天時,即天下大勢。劉備雖以漢室正統自居,但漢室已經衰微,運數已盡了;並且當時曹操已基本平定北方,在那個歷史時期,北方乃是天下根本,無論從耕地還是人口來說都佔據絕對多數,益州、荊州、江東的總和也趕不上北方,從長遠看,終究是佔據北方才能統一中國。

二、諸葛亮出山的時機。諸葛亮出山時年僅27歲,我個人認為年齡過小,尚需歷練,並且出山過早,很容易讓他人研究琢磨,司馬懿就是比諸葛亮出山晚,對諸葛亮的研究已經很透徹了。諸葛亮出山時對周瑜的研究也是很透徹了!孔明雖然遇到了能夠讓自己施展才的地明主,可是此時漢室已式微,儘管孔明身負雄才大略,懷抱天下,然想輔助劉備復興漢室已經無望了,可謂生不逢時,難道不可惜嗎?“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這句話中的“時”指的不是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機,而是人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中的“天時”。“臥龍雖得其主”是說諸葛亮投奔劉備是找對了人,但“未得其時”,意思是說諸葛亮不得“天時”,所以他六出祁山不勝,最後秋風五丈原,只落得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實際上,這句話是小說中寫的司馬徽的一句讖語,而不是說當時諸葛亮的某個情況,所以司馬徽才會為諸葛亮感到可惜

财经牛眼
2017-05-25

三國裡看得最遠的就是司馬徽,其實諸葛亮的三分天下,司馬徽早看出來了,臥龍鳳雛有幾斤幾兩,他也知道,所以他當時就知道諸葛亮輔佐了劉備,最多隻能佔益州和荊州,根本不可能得天下 所以還和劉備說了句:徐元植走也罷了,幹嘛還害臥龍

历史揭秘档案
2017-05-25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其實是說太早了,當時形勢還不穩定。劉備以在野身份客居荊州,身邊是一無糧草二無士兵,況且身旁僅有數將,還不具備走向天下的時機。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是諸葛亮的啟蒙老師,也算一位王佐之才,他和孔明,龐士元,徐元直,司馬仲達及周公瑾等謀士一樣,深知此時若真以興復漢室為目標,無異於逆天而行,因為當時漢朝氣數已盡,早已無復興之望。所以當時諸葛亮可以說是極不情願的投靠劉備,但是老師司馬徽與摯友徐庶極力推薦,加上劉皇叔三顧之恩也不可推辭。所以天時過早(本就是逆天而為),地利還沒有,人和也處於劣勢。如此一來劉備怎能成功。所以說諸葛亮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得其主不得其時”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這簡直就已經將後來的歷史給定格了。事實上也確如此,諸葛孔明先生儘管滿腹經綸,神機妙算,然終其一生鞠躬盡瘁,仍未能實現劉備的復興漢室、匡扶天下之理想,讓後人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嗟嘆。身前已知身後天下事,水鏡先生實乃高人!他在評論徐庶離開劉備之前走馬薦諸葛這件事時所說的另一句話“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也充分暗示了孔明出山之後的命運和結局。

岸芷汀兰zl
2017-06-03

水鏡先生這個時,一是說時勢,二是說天時。諸葛亮一生差就差在時間上。就其本人而言,五十四歲病死五丈原,引燈續命,天也不肯再借十二年給他,此其一。上方谷一戰,司馬懿被圍,火攻恰遇上天降大雨,把死亡線上的司馬一家和魏軍又拉了回來,功敗垂成,諸葛也因此,大受打擊,命不久矣,此其二。三國亂世,英雄輩出,孔明雖有臥龍之名,三分天下之才,一個人比不了曹魏陣營的司馬、郭嘉、程昱,也比不過孫吳的陸遜、呂蒙,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亂世皆非等閒之輩,諸葛自然不得其時,此其四。再說諸葛北伐,正逢蜀漢青黃不接的時期,先是關張黃忠死了,後馬超病故,張苞關興也死於非命,能征戰的大將沒了,這個時期,是無論如何不能成功的,此其五。孔明其實也沒那麼有才,入川佔荊州益州,兩地相距太遠,接應起來很難,難成掎角之勢,免不了被蠶食鯨吞,還打上了關羽。三分天下,就是謀定而後動,孔明沒有預料到變數太多,尤其劉備意氣用事,討伐東吳,夷陵之戰,蜀國元氣大傷。孔明也不太會用人,劉備死前,囑咐他馬謖不能用,做個參軍就可以了,實戰不行,他不聽,街亭失守,六次北伐無寸功。再加上孔明大權獨攬,劉禪視察個工程都得在他死後才敢去,手下人得不到鍛鍊,蜀國後期一句話叫“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廖化是山賊出身。蜀國的滅亡,其實孔明的責任還是蠻大的。

流誉后
2017-05-25

這個提醒很必要。三國演義中的確有水鏡先生曾這麼說,但很多人包括自己往往忽略了這一情節。現在仔細琢磨羅老先生這句很有深意的伏筆,實在是高明: 既符合諸葛亮才高八斗,又巧妙說明了劉備伏龍,鳳雛兼得為何沒有統一天下的疑問。按照劉備三顧茅廬時的背景考量,水鏡原話是“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天時……“,這說明劉備愛才,有雄心壯志,有用人的氣度,但那已經是建安十二年(207)即赤壁之戰前一年。那時曹操不僅政治上挾天子令諸侯,軍事上擁有幾十萬“青州軍“,地域上已經佔領薊,青,幽,並,雍,兗,徐等北方諸大州,已經非常強大; 孫權已經是佔領江東的第三代領導人,基本的根據地已經不可動搖 ;反觀劉備,卻還是畏首畏尾,左顧右盼,屈居於劉表之下一個小小的新野縣,這時候諸葛亮雖然能力很強,但已經難有突破。所以才有三顧茅廬,因為諸葛孔明從本心是不願意這個時候出山的,這時候出去基本屬於“黃瓜菜都涼了“的時點,他那麼聰明的人當然不願意趟這洪水了。劉備要說這一年有啥喜事好事情,那就一是得了諸葛亮,二是甘夫人生了阿斗,五十二歲才有了這麼個寶貝兒子也確實算是大大的好事情。

乔春雨的故事语录
2017-05-03

孔明投奔劉備的時候,北方已定,曹操基本無對手可言,如果不是赤壁犯了大錯的話,三國根本不會出現的,這是其一,勢力完全不對等。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其二,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主,所以孔明在定大戰略的時候也是說等曹操內部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是伐魏的最好時機,當然六出祁山有被迫的原因,也有曹操已死曹丕繼位的原因,更大原因後世看來是以攻為守避免被團滅啊。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為什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