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10 個回答
诗词书院
2019-02-13

題目所述原文出自《新唐書·文藝傳.上》:

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號“四傑”。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議者謂然。

初唐時,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四人均以擅詩文見稱,特別是在改變齊樑“宮體”浮靡詩風上,都作出了很大貢獻。被合稱為“初唐四傑”,排名上則為“王、楊、盧、駱”。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事實上,四人的文風各有所長,難分伯仲。而王勃之所以排名居前,除憑《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外。詩中也常有出彩之語,如《秋日別王長史》中的:“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故此一排名在當時還是獲得廣泛認同的,筱靜也認為比較公正。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揚炯之所以有:“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並且獲得議者認同。這大多不單指詩文,而是涉及到王勃的為人處世,特別是其被判死刑一事。

王勃少年時曾從長安著名醫生曹元學醫,熟醫理,著有《黃帝八十一難經序》。咸亨二年,王勃從蜀地返長安,他聽說其朋友凌季友任虢州司法,便向其求助:“聞虢州多藥草,求補參軍。”(《舊唐書·王勃傳》)

在凌季友的幫助下,王勃也如願任職虢州參軍,但在任職其間,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罪。出於私交,王勃便將曹達匿藏起來。但事後又怕走漏風聲,會連累自己,便對曹達作出了殺人滅口之事,也因此被判了死罪,幸遇大赦,改為三年徒刑。而他的父親也受牽連被貶至交阯(今越南)。

楊炯的為人則性情耿直,恃才倨傲,對官場偽善作派常有譏諷,因此,不滿王勃為官所為,也合其性情。此話根源多出於此,因為“恥居王後”的“恥”字下筆極重,顯然已超出了以文論文的範圍。而“愧在盧前”則應是正常的自謙之語。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有书共读
2019-03-22

唐代是被稱為盛產詩人的偉大時代,魯迅先生就曾說:好詩差不多被唐人作完了。”

在初唐時期就有四位傑出人物,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而列第二的楊炯卻自我評價: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意思是說自己排在盧照鄰前面不大合適,心裡愧疚。但把我放在王勃後面,我是不屑於他的,他不配。

楊炯這麼說,自有他的道理,古人不光拼才華,也論人品。那麼下面跟著有書君來看看初唐四傑的才華人品,楊炯為什麼要用一個“恥”字來洗白自己。

唐代初期的詩歌題材比較狹窄,追求文字表面的華麗,等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詩人出現後,詩的內容才開始從臺閣寫到關山大漠,境界開始空闊起來。

初唐四傑把唐詩引領向一個新的境界,他們的排序歷代記載不一,如今來看,這個次序是唐朝人依據四人的詩文造詣來站隊的。

一:王勃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王勃很有天賦,是個神童,六歲就能寫詩文了。年少氣盛,膽識不凡,十四歲時給當時的宰相寫了篇議論時政的文章,宰相識才,給了個七品的芝麻官。

王勃開始了他的仕途鴻運,從此平步青雲。成也文章,敗也文章,因為為兩位王子鬥雞助興寫了篇文章讓唐高宗不滿,被革了官。

到了二十歲,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擔任參軍。又因性格與人不合,恃才傲物,得罪了人被陷害,犯了殺害官奴的罪,死罪一條。

偏命不該絕,遇上皇室大赦,撿回一條命。但王勃的父親卻被此事所累,被流放到偏遠的地方去了。

王勃的千古名篇巜滕王閣序》就是在其去看望父親的途中,路過滕王閣即興所做。可惜做完此文第二年,王勃就失足落水而亡,天妒英才,只活了二十七歲。

如文中所說:“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一語成讖。卻也僅憑一句“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便讓人過目難忘,名列初唐四傑之首。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這首詩是古代送別詩中的經典。

王勃的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中金句頻出,存詩很多,他的詩文歌賦皆有佳作傳世,不能一一勝舉。

二:楊炯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楊炯的命運也好不到哪去,雖也博學多才,一路考到皇帝眼皮子底下,但唐代詩人大都是供皇帝和統治者御用的工具,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一不留神寫的詩文就惹怒龍顏,楊炯也難逃被貶的命,四十多歲就卒於任上了。

楊炯才華橫溢,最擅長寫散文,工於詩,特別是邊塞詩寫得氣勢軒昂,豪放不羈。其中巜從軍行》是楊炯的上乘之作:“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已成千古金句。

他有一首《梅花落》的五言古詩深得後人青睞:“影隨朝日遠,香逐便風來。”

“匈奴今未滅,畫地取封候”是楊炯另一首五言巜紫騮馬》中的名句。

自古文人相輕,楊炯也是才高八斗,論詩論文自認不相上下,論人品楊炯認為王勃有命案在身,詩寫得再好,人品差勁。不算正人君子,沒有資格排第一。所以用一“恥”字表示自己心有不服。

三:盧照鄰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盧照鄰擅工詩歌駢文,其中以歌行體最為突出。其中有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被後人譽為經典中的經典。

盧照鄰也因作詩觸怒龍顏被捕入獄,出獄後因身體虛弱感染風疾,隱居長安的太白山深處拜神醫孫思邈為師,研究方子除病。自己動手煉丹中毒,雙腳萎縮,一隻手也廢了,後來又感染了可怕的麻風病。病痛折磨生無可戀,自掘墳墓,投水自殺。

盧照鄰用文字記錄下了自己身染沉痾,無藥可醫的悲慘狀況,令人不忍複述。卻也給後人留下了燴炙人口的不朽詩文。讀到他的“相思在萬里,明月正孤懸”,“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有心碎之感。

盧照鄰的那首巜長安古意》長詩被譽為詩歌版的巜清明上河圖》,全詩以磅礴之勢展開長安的全方位畫卷,風景人情,市井百態盡在其中。

盧照鄰的悽慘身世令楊炯也於心不忍,慚愧自己排在盧照鄰前面。楊炯雖對王勃的人品抱有成見,但他對盧照鄰卻又是懷著強烈的同情心的,其實楊詩人也是個性情中人。

四:駱賓王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初唐四傑中排末位的駱賓王有巜駱賓王文集》遺世,他的文采斐然,四傑中數他詩作最多。

他有一首詠鵝詩三歲娃都會背: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據說這首詩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非常了得了,也是位小神童出身。

駱賓王還有一首五言絕句也是耳熟能詳,成為初唐五言絕句的代表作:“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在四傑中也是經歷最曲折的一位,他一度反對武則天,上書觸怒了武則天直接被下了大獄,後來放出來直接寫檄文討伐武則天。最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跟著徐敬業起兵反唐了。徐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一說被亂軍所殺,一說遁入了空門。

但在今江蘇高郵湖東岸的堤下,有一駱賓王廟,不知是不是他曾隱居的地方。

駱賓王滿懷報國之情卻又報國無門,一生沉浮鬱郁不得志。命運多舛,以詩言志,情感深厚。讀他的邊塞詩和巜螢火賦》便能感同深受。

初唐四傑中,王楊盧駱四人都命運不濟,但他們用才華為初唐文學史抹上了濃重的一筆。把唐文學從風花水月的狹小之境引領到了遼闊深遠的山河萬里。

四人寫詩詞歌賦各有特色,或以氣勢見長,或工於格律,或音調鏗鏘。清藻與雄厚並存。王楊盧駱都是初唐文學史上的傑出人物。

有書君認為:初唐四傑其實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的。至於楊炯說:“吾愧在盧前,恥於王后”,也不過說說而已,楊炯也曾贊過王勃才華過人是天資聰穎,天生具備的(“懸然天得,自符昔訓”)。文人相惜相輕自古就有,大家都不必太較真,你還什麼想法呢,歡迎評論。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碗豆什锦菜
2019-02-13

關於楊炯和王勃,有一個流傳久遠的小八卦。傳說楊炯聽說時人給“初唐四傑”排名“王楊盧駱”時,很是不爽,公開表示“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這一段被載入了新舊《唐書》。

.

但個人感覺,這個小八卦若真有其事,要不就是有特定場景,後人傳下來的部分存在斷章取義之嫌,要不就是有人存心挑撥二人關係。

.

因為王勃和楊炯應該是四傑中關係最好的兩位,王勃曾評價楊炯:“楊學士天璞自然,地靈無對。二十八宿,稟太微之一星;六十四爻,受乾坤之兩卦。論其器宇,滄海添江漢之波;序其文章,玄圃積煙霞之氣。”

.

(楊炯學士如同天生璞玉,質樸自然,又如同地裡的靈草,獨一無二。若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作比,他就是拱衛帝星的太微星。如果以易經六十四卦作比,他就是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他的器量,如同海納百川。他的文章,如同仙境裡的煙霞之氣。)

.

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感情不可謂不真摯。更何況,王勃去世後,他的文集是由楊炯編撰並寫的序,其中對王勃的評價極高,楊炯不大會說出“恥居王後”之類的話。

.

好事之人給四傑排名,應該是很晚的事,當時王勃早就去世了,對已經過世的朋友,楊炯無論如何也不至於還爭這一口閒氣。因而,這八卦的可信性實在不算高。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文开石
2019-02-15

我是文開石,我有好答案。

對於這類的問題,我總有種萬金油的回答,一是“文人的事較什麼真”二是“文無第一”。

這次我給些個人看法。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這哥四個湊到一塊論,其實說的不是他們的詩文,而是他們駢文和賦的水平而言。

例如超級有名的《滕王閣序》就是一篇駢文。

杜甫老大詩裡是這麼排名的,王楊盧駱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感覺一半是認同這個排名,一半是為了順應平仄押韻。

什麼說法排名都有,其實可以看作承認他們四個的文采成績,但沒有什麼權威排名,因為本來就不是比賽。

張說(667年-731年)給的排名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

《舊唐書》給的排名楊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

都是天才,唐詩體系在他們手中誕生。

這哥幾個成名都極早。

駱賓王生七歲即能詩,被稱為“神童”。

楊炯年十歲即應童子舉,翌年待制弘文館。

王勃十六歲時,被太常伯劉祥道稱為神童而表薦於上,對策高第,拜為朝散郎。

盧照鄰二十歲即為鄧王府典籤,“王府書記,一以委之。王有書十二車,照鄰總披覽,略能記憶”

天生英才,仕途又都不是太順。難免剩下點傲氣。

能排進去就算幸運了,還要啥自行車?還要啥一二三。

中國人喜歡評個四六八十的,可惜因為都是雙數,少了一個人,完全有資格一起排個“初唐五傑”。

可惜流傳的作品太少,但是就憑一首,不比那四個低。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夜饮东坡醉复醒
2019-03-28

想來初唐四傑,自己也算是喜歡,因此看到題目,來試著回答一番: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一、關於楊炯這句話的出處

《舊唐書·列傳一百四十·文苑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炯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二、關於楊炯為什麼會這麼說

我推測,這是楊炯一開始聽到這個排名時的感想。盧照鄰較王勃、楊炯年長十幾歲,四人齊名之時,想必盧照鄰已詩文已較為成熟,楊炯面對年長而又詩文著述頗豐的盧照鄰,愧在盧前,也是應當。與之同時的才子崔融說這是楊炯謙虛,差不許多吧。

至於“恥居王後”,這一“恥”,怎麼看也有些“言重了”。應該和“愧”差不多的意思,並不能當“恥辱”講。

王勃、楊炯兩人均年少成名,楊炯更是被舉為“神童”,王勃恃才傲物,楊炯被國之重器裴行儉評為“楊子沉靜”,裴認為楊的器識為四子之首。

一方面,楊炯可能心裡有些不服;另一方面,我覺得更多的是楊炯,本身恥居人後,有種當老二的不甘,也有更加發奮,意圖超過王勃的意思。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還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兩句,都是楊炯的謙詞,意思是,我才能不足,排在盧照鄰、王勃的前後,有所羞愧。

《舊唐書·列傳一百四十·文苑上》中的幾段相關文字:

其後,崔融、李嶠、張說俱重四傑之文。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絕塵之跡,固非常流所及。炯與照鄰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說曰:“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行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楊子沉靜,應至令長,餘得令鮮為幸。”

胡應麟《詩藪·內編》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以上,便是自己的見解。

沐阳说
2019-03-22

自古文人相輕,楊炯又是四傑之中最為沉靜之人,其文才不在王勃之下,而他認為王勃太過孤傲,所以“恥居王後”……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楊炯,初唐四傑之一,有點片面的說,他或許是四人中不那麼顯眼的一位,但同樣,也是那個時代公認的四大神童之一,與王勃差不多同年而生,自幼聰敏好學,十歲應弟子舉及第,侍制弘文館,而那時,王勃還在讀《漢書》六經,撰《指瑕》十卷。

關於這四傑,有一件事很有意思,當王、楊、盧、駱在社會上頗有名氣之時,朝廷上有名的伯樂、一代名將裴行儉對四人有這樣的評價: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須有文名,浮躁淺露,才高性傲......四子不能成遠大之器者做也。惟楊炯稍沉靜,應得令終,徐三子不得死。

意思是說,這四人雖然才氣過人,可才高性傲,十分浮躁,在如今很難有什麼大作為,只有楊炯稍稍沉穩,可能會有一個善終,其餘三人可能沒有什麼好結局。

裴行儉出言直率,雖然話不好聽,可後來的事實證明,真是一語成讖!

後來勃溺南海,照鄰沉穎水,賓王兵敗不知所終,而楊炯雖然鬱郁半生,最後也落了個安寧,任盈川縣令,終於任上,死得其所,暫不談壯志未酬,單就結局而言,相比其餘三人,何嘗不是一個善終。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幼舉入仕,空侯多年

楊炯出生在當時頗具名望的楊家,祖上是弘農楊氏一族,可謂是人才濟濟,西漢丞相楊敞、東漢關西夫子楊震、讓曹操嫉恨的楊修都是楊氏一族,楊炯曾祖楊初、伯祖楊虔威都是赫赫有名的將軍,伯父楊德裔任唐御史中丞。雖然到了祖父和父親那一代,幾乎沒有什麼官職,可家族基因卻還在,可以說,雖然家道不比從前,楊炯也算是出生在一個文武世家。

這樣的家庭環境所給的教育環境是別人不能比的,加之楊炯少年時便聰穎好學,博覽全書、出口成章。

時興弟子舉,由各地政府舉薦,朝廷選拔當地的少年天才入編,以待後用,就這樣,年僅十歲的楊炯被選中,侍制弘文館,年紀輕輕,便已經一隻腳踏入了仕途。小小年紀,就實現了經濟獨立,每天讀書寫字,還有工資拿。

可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十幾年,從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逐漸成長為一個心懷大志的憤青,整整十多年,在一個微不足道的職位上,楊炯心急火燎,卻又無可奈何,只能把滿腔鬱悶訴諸筆端。

他以青苔暗喻自己,達而不顯,窮而不沉,舒捲自如,隱晦曲折,含而不露,實則是在安慰自己彆著急,沉住氣!

苔之為物也賤,苔之為德也深。

夫其為讓也,每違燥而居溼;

其為謙也,常背陽而即陰。

重扃祕宇兮不以為顯,

幽山窮水兮不以為沉。

有達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

——《青苔賦》節選

然後繼續安慰自己,還要表露一下自己的心胸,身處幽谷無人問津,不因為沒有人觀賞就不綻放芬芳。

聞昔日之芳菲,恨今人之不見。

至若桃花水上,佩蘭若而續魂。

······

雖處幽林與窮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幽蘭賦》節選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再舉入編,抱負難展

仰著脖子苦等了十六年的楊炯,終於盼來了機會,676年,年近三十的楊炯參加了“應制舉”,終於入了編,進了弘文館做了個“芝麻小官”,主要工作就是做一些編輯校對的活。

這下可惹惱了楊炯,十歲被舉神童,苦等這麼多年,到頭來,一個芝麻小官就打發了,心底更加抑鬱,這時候的楊炯或許有兩種心理:一是懷才不遇,認為眼前的這個九品小官遠遠不及自己的學識;二是年近三十,他如此努力地拼搏了一把,卻得到了這麼一個結果,總歸是有些傷自尊。心中不平無人可訴,只好謂之天命:

代之言天命者,以為禍福由人,

故作渾天賦以辯之。

馮唐入於郎署也,兩君而未識;

揚雄在於天祿也,三代而不遷;

桓譚思周於圖讖也,忽焉不樂;

張衡術窮於天也,退而歸田;

我無為而人自化,吾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渾天賦》節選

儘管位卑言輕,楊炯在這個職位一待也是六七年,不得不說裴行儉相人有幾把刷子,楊炯確實要沉穩的多。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仕途飛昇,人生得意

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氣的人,總是會盼來機會的,楊炯便是如此。

681年,皇太子李顯,也就是英王,因為愛惜人才,特上表朝廷,要吸納青年才俊入崇文館。楊炯受中書侍郎推薦,順利入館。第二年,又被提拔掌管太子東宮庶物。做太子的管家,何況這個太子極有可能是未來的天子,可以說前途一片光明,飛黃騰達指日可待。

面對這樣一次仕途飛躍,楊炯心裡無比興奮,懂得些世故的楊炯自然忘不了當時的推薦人,於是投桃報李一篇《庭菊賦》應運而生:

歲如何其歲已秋,叢菊芳兮庭之幽,

君子至止,悵容與而淹留。

歲如何其歲將逝,叢菊芳兮庭之際,

君子至止,聊從容以卒歲。

——《庭菊賦》節選

人生得意須盡歡,本就喜好結交好友的楊炯,交際圈就更廣了。前來求序求賦求文的人越來越多,楊炯現存文章46篇中,27篇都是為死者寫的神道碑、墓誌、行狀、祭文等,可窺彼時盛況。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好景不長,受牽謫貶

在那個年代,不經謫貶的仕途是不完整的,一朝風雨鉅變,所有繁華都成煙雲,楊炯也不例外。

683年,高宗駕崩,第二年,武則天開始攝政,此時,地方上出現很多討伐武皇的起義軍,上次說到的駱賓王便是一位,楊炯的堂弟也是一位。

按照武則天的脾氣,楊炯僅僅被貶已經是莫大的幸運。

山高路遠,楊炯坐上馬車前往四川,迎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三峽七百里,惟言巫峽長。

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

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嘯,徵客淚沾裳。——《巫峽》

在四川的一段時光,楊炯愈加沉穩安靜了不少,更加的沉斂低調,以至於這一段時光,在歷史上鮮有記載。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重回洛陽,收斂鋒芒

690年,他任滿回到洛陽, 武則天詔掌管教習官人書算之類的工作。很顯然,這個官職不高,楊炯心中自然鬱鬱不平,可這麼多年也算曆經了些坎坷,楊炯心中明白,人生在世,收斂鋒芒也是一種大智慧,儘管心中鬱郁難平,還是對武則天盡情頌揚。

楊炯給武則天寫了《老人星賦》《盂蘭盆賦》等歌功頌德的辭賦,不吝溢美之詞。

尤其是《盂蘭盆賦》,692年宮中出盂蘭盆,設齋分送各佛寺,武則天在洛南城門樓上與群臣為官,此刻楊炯上前,獻上《盂蘭盆賦》,稱頌武則天“周命惟新”,並希望武則天作為“神聖皇帝”能夠成為帝王的楷模……

晃兮瑤臺之帝室,兮金闕之仙家。

其高也,上諸天於大梵;

其廣也,遍法界於恆沙。

上可以薦元符於七廟,

下可以納群動於三車者也。

——《盂蘭盆賦》節選

這一陣猛誇讓武則天渾身舒暢,隨即就給楊炯升了職,官位不高,卻好在還有些實權。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封賞右遷,卒於盈川

692年冬天,楊炯領賞出任盈川縣令。

縣令官職不高,鬱鬱不平大半生的楊炯有了“既來之,則安之”的釋然,官職高低已然無所謂,他擁有的是盈川這片土地,還有這片土地裡的百姓。

據說楊炯到了盈川之後,愛民如子,恪盡職守,每年農曆六月初一,必然去附近的行政村與自然村巡視,為當地的地形地貌作出相應的規劃。

最終,楊炯卒於任上,被百姓稱為“楊盈川”,賢名傳世至今。

和駱賓王那樣典型的文人士夫不同,楊炯的一生有過一連串的性格轉變,或許因為少年苦侯十六年的經歷,楊炯比常人更多了幾分沉穩,青年時候的他也是一個狂士,他譏諷偽善朝官為“麒麟楦”,他自訴“愧在盧前,恥居王後”,儘管如此,可依舊是鬱郁不得志,後來在四川的貶謫時光或許是楊炯性格轉變的關鍵時期,他懂得了釋然,懂得了珍惜當下,他入仕並不是為了位居高官,而是為了匡扶天下,濟世安民,到哪裡都是一樣。

更值得一說的是,楊炯雖未曾到過邊塞,更沒有從軍征戰的經歷,但他流傳下來的邊塞詩卻為後人所稱道,尤其是那首《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一代書生,抑鬱半生,心中始終藏著一個征戰沙場的夢,如果說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打開盛唐大門的一把鑰匙,那麼楊炯的這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就是盛唐大門初啟,所有書生們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吶喊,正是這一聲聲的吶喊,喚醒了整個盛唐。

诗词曲赋看起帆
2019-02-11

初唐四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

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詩人,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樑陳,下啟沈宋,其中盧、駱長於歌行,王、楊長於五律。後人所說的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從他們才開始定型。

王勃:唐朝文學家

代表作:《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品特點:詩歌內容充實,感情充沛,悲涼渾壯。

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在四人中才氣最高,成就最大。

盧照鄰:唐朝詩人

代表作《長安古意》

作品特點:詞采富豔,內容廣闊,以韻致取勝。

名句: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楊炯:唐朝詩人

代表作:《從軍行》

作品特點:風格豪邁開朗,感情真摯。

名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愧前於盧,恥於王后。既是自謙,也是對盧照鄰的尊重,因為盧照鄰比他的年齡大。同時也對這種排序有所質疑。暗含自己的才氣並不輸於王勃。其恃才傲物的品格一覽無餘。

梧桐秋雨84047
2019-02-13

王楊盧駱,符合四聲習慣,讀起來順口,並非是個人成就的座次,還有“李杜”也是這樣。

暴风烈马
2019-02-27

貌似是王勃人品差,早年間有個犯官司的朋友跑到他的身邊求助,他把人藏起來了,後來越來越感到害怕了,怕別人把他告發,他私下把逃犯朋友給殺死了

东京八十万禁片总教头
2019-02-16

不是佩服盧照鄰,而是不服王勃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