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郭鬼子為什麼反奉,而且還打著為國為民的旗號。假如郭鬼子最後真的勝利了,中國當時那麼多軍閥,他真的有辦法解決當時中國的現狀?最後死了那麼多東北人,奉軍內耗嚴重。到底是真的愛國還是爭權奪利挑起內戰?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10 個回答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2-14

郭鬆齡反奉是民國軍閥混戰中的一件大事,此事不光影響了奉系軍閥興衰,也直接導致東北的走向。那麼,郭鬆齡作為奉系軍閥的醫院,為什麼卻要反奉呢?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郭鬆齡劇照)

我認為郭鬆齡反奉有六方面原因:

一、郭鬆齡看不上張作霖。

郭鬆齡生於亂世。日俄戰爭時,家鄉成為交戰區,房屋盡毀,百姓傷亡慘重。郭鬆齡目睹慘狀,毅然投筆從戎,先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將校研究所和中國陸軍大學。經過專業的軍事學習,成為正經的軍事高材生。

張作霖是土匪出身,雖說壯大成一方軍閥,但他是個利己主義者。在許多事情上,他都會先算計如何讓自己獲得最大利益,甚至不惜和日本人打得火熱,利用他們達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有理想有抱負的愛國青年郭鬆齡,壓根看不上張作霖這樣的草莽英雄。

二、郭鬆齡對作張作霖有意見。

郭鬆齡在遇到張作霖之前一直混得不好。他先是投靠四川巡警道朱慶瀾出任連長職務,後來受保路運動影響,四川將領發動兵變,紛紛獨立。朱慶瀾被迫離職,郭鬆齡也不得不離開四川,回到了奉天。

當時,郭鬆齡已是同盟會中的積極分子。他信奉三民主義,支持共和,支持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在奉天積極響應,與革命者們密謀武裝起義,結果受到張作霖的鎮壓,被逮捕入獄。後來幸得韓淑芬“美人救英雄”才得以揀回一條命,也就是此時他認識了張作霖。

隨後,郭鬆齡又滿懷革命熱情,南下廣州追隨孫中山,投身護國運動。結果再次以失敗告終,只得重返奉天。

正好,張作霖重開東三省講武堂,郭鬆齡通過陸大同學的推薦,成為其中一名戰術教官。

張作霖有一次看到郭鬆齡,當著眾人的面拍著他的肩膀說,你不是那個同盟會成員嗎?怎麼到我這裡來了?

郭鬆齡是個心高氣傲的人,認為張作霖有嘲諷之意,從此對張作霖心存偏見。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張作霖劇照)

三、有功無賞,待遇不平。

郭鬆齡在做教官時,張學良也在講武堂學習。

郭鬆齡和張學良亦師亦友,他在張學良的舉薦下,成為衛隊旅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

此後,郭鬆齡接連在戰場上立下戰功,成為張學良的副手。而張學良出於對他的信任,又將精銳之師三、八旅所有事務都交給他負責。

兩次直奉戰爭,郭鬆齡憑著過人的指揮才能,都取得了極大的功勞。然而,功勞最高的他,卻獨獨不在封賞名單內。看著那些沒有做出大成績的人又是提拔又是賞賜,驕傲的郭鬆齡,再次心生不滿。

四、政見不合,受人排擠。

直奉戰爭勝利後,膨脹的張作霖決定趁勝追擊,繼續攻打南方國民軍,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然而,耿直的郭鬆齡卻堅決反對,並主張“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張作霖正自信滿滿,對他而言,郭鬆齡無異於潑冷水,這讓他很不高興。那些本就妒忌郭鬆齡的將士們趁機大進讒言,對他處處排擠。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張學良劇照)

五、妻子推波助瀾。

張學良心裡很明白郭鬆齡受到不公待遇,於是讓他偕夫人韓淑芬前往日本考察軍事。

郭鬆齡在日本考察期間,卻發現張作霖為了得到日本人軍火上的支持,竟和日本人談妥賣國的“二十一條”。

郭鬆齡憤怒了,他覺得國難當頭,張作霖竟還為一己之私,出賣國家,還準備自己人打自己人,這直接成了他反奉的導火索。

韓淑芬早就不滿郭鬆齡在奉軍中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了,另外她也是個進步青年,一直痛恨軍閥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因此她極力贊成郭鬆齡反奉。

六、與馮玉祥結為聯盟。

郭鬆齡雖說掌握著奉軍7萬精兵,但想要攻打勢力強大的張作霖,卻並無勝算。為了加大籌碼,他又與直隸督辦李景林和國民軍聯軍總司令馮玉祥達成共同反奉的聯盟,並確定由李景林控制直隸、熱河,而郭鬆齡則做反奉先鋒,馮玉祥負責接應。

為了鞏固盟友關係,郭鬆齡、李景林和馮玉祥還做了詳細的地盤分化:反奉勝利後,郭鬆齡雄踞東北、李景林佔據熱河和直隸、馮玉祥則雄霸西北。

然而,就在三人密謀反奉計劃時,張作霖卻發電報要郭鬆齡速回奉天議事。郭鬆齡擔心老奸巨滑的張作霖已經察覺了他的行動,倉促之間,他舉起了“反奉討張”的大旗,這天是1925年11月22日。

(參考史料:《郭鬆齡反奉見聞》)

今安在的文史情缘
2019-09-05

郭鬆齡(1883~1925/12/15)於1925年11月22日舉兵反奉,通電譴責張作霖實行軍閥統治,連年從事內戰,窮兵黷武,禍亂人民。但判斷一個人不能看他的聲明,而是看他的行動。郭鬆齡從起兵到12月25日兵敗,和妻子化妝逃走時被抓就地槍決,短短一個月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極其深遠。實在沒有半點愛國愛民的徵兆。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首先雙方死傷官兵約千人,潰散和入關的約2000餘人,軍民騾馬損失約3000餘匹,消耗的野山炮和各種槍支彈藥超過歷次入關作戰的損失。從灤州到新民,將12縣無辜居民置於戰火之下。當時正值冬季,為作戰徵用民房,也為百姓的人身安全著想,天寒地凍的情況下強制疏散居民,令人苦不堪言。官兵因戰況突發,衣著單薄,凍病凍傷無數。

其次造成軍費劇增,金融動盪,奉票由18元兌現銀1元最終到60元兌1元現銀,多少人傾家蕩產,生活陷入絕境。財政廳長兼奉天省長王永江深感無力迴天,兼之對連年征戰的厭倦,遂辭職還鄉,使張作霖失去斂財的左膀右臂。為籌措軍費,打起毒金的注意,開放煙禁,強令農民種鴉片。不僅使盜匪橫行,又使多少人染上毒癮,實行的抽稅政策後來又被日本人利用,禍害東北二十多年。

第三使日本名正言順地派軍事顧問直接參與東北內戰,熟悉東北地形和東北軍內部情況,公開從事間諜活動。郭鬆齡是從日本回國後下定決心反奉的,不排除日本可能起到的挑撥和推波助瀾的作用。畢竟日本想要的絕不是一個民心凝聚、實力強大的東北,分崩離析的東北軍更符合他們的利益要求。為得到日本的支持和出兵,張作霖曾和日本定下喪權辱國的密約,內戰結束後不肯最後簽字執行,也成為日本人要除掉他的原因之一。

第四是郭的倒戈使學生出身新派軍官們被暗地裡印上“靠不住”的標記,成全了東北軍老派的復辟。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郭鬆齡反奉看似理由不少,但究其根本原因是他自視甚高,剛愎自用,心胸狹窄、目光短淺最直接的體現。如果他能以大局為重,有審時度勢的眼光和心胸,不會選擇這樣的時機反奉。自己沒有反心,再多人的鼓動和慫恿都不起作用。

郭鬆齡打仗有勇有謀,治軍練軍頗具韜略,能力勿容置疑。曾多次在關鍵戰役的關鍵時刻為奉軍穩住陣腳,為取得勝利立下汗馬功勞,被稱為張作霖帳下的五虎將之一。他年齡和張作相、姜登選、李景林、張宗昌等相差無幾,功勞不相上下,可分山頭劃地盤的美事總輪不到他。鎮威軍任命6個軍長沒有他,南方督軍還是沒有他。最主要的原因是最初賞識他提拔他的是張學良而不是張作霖,以張作霖招攬人才的做派,未必沒有懷著讓他一直輔佐張學良的心思,才有意無意地進行壓制。身為四十多歲壯年的他,對於這樣的身居人下總是心有不甘;對張作霖獨斷專行,對張學良擔著少帥名頭但是人微言輕滿腹怨言。自己正確的主張得不到實施,在派系林立的東北軍中也飽受傾軋。積怨難平,就有排除日本留學的“士官派”,代之以“陸大派”,以小張代替老張的想法。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但是他武裝反奉,將張學良置於何地,不能跟著他一起討伐自己的老爹吧?又將跟隨自己的部下性命置於何地?這擺明是一場沒有多少勝算的對抗。如果打贏他會推舉張學良主持大局嗎?估計也不會,靠武力取得勝利後只會建立自己的王朝。郭鬆齡率部到達錦縣後就開始大搞分封,僧多肉少,不僅打擊了一些人的士氣又貽誤戰機。尤其是老派人物更堅定不能讓“郭鬼子”成功的決心,那樣的話連湯都要沒得喝。

郭鬆齡在東北進行政治和軍事革新的主張,對全面發展東北有益無害,但是選擇“兵諫”的時機讓人莫名其妙。8個月後北伐開始,勢如破竹,舊軍閥的實力紛紛瓦解。他如果真的嚮往革命,為何不去和廣東方面聯繫,而僅與素以倒戈聞名的馮玉祥定下祕密協議,他難道不知這樣的軍閥往往會不守信義嗎?事實證明,西北軍就是做出對他不利的行動。而他只是發動了一場“親者痛仇者快”、削弱東北實力的戰爭。

如果郭鬆齡能多再忍2年,等到少帥張學良上位,東北的歷史或許真有被改變的可能。郭鬆齡和張學良亦師亦友,是他最大的助力,可自斷臂膀,令多年的經營毀於一旦,讓少帥29歲統領東北時無能人輔佐。要壓制楊宇霆等人的囂張,就沒想到張作霖留下的綠林舊部需要及時清理,致使其中出了不少漢奸,在"九.一八"時又將大好河山拱手讓給日本人,及至後來東北軍的土崩瓦解,都難以揮去當年反奉戰爭留下的陰影。

兰台
2019-08-04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郭鬆齡遺體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我看很多朋友都總結的很到位了,我就來談談郭鬆齡為什麼反奉失敗吧。


郭鬆齡反奉前,日本很不滿張作霖的。


雖然張作霖是靠日本扶持才能“統一”東三省的,但是隨著張作霖實力越來越大,張作霖野心也越來越大,張作霖開始不滿足於做“東北王”,他還想“一掃六合,匡扶天下”。這就和日本的戰略目標有了分別。


日本最開始之所以要扶持張作霖,是因為1921年日本在華盛頓簽署了《九國公約》,《公約》規定了列強不得用武力改變民國版圖,所以日本不得不從直接侵吞改為扶持代理人。但是《九國公約》同時也規定了“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原則,也就是說各國要把自己在華勢力範圍拿出來分享,日本當然是不願意的,所以日本希望的東三省局面是:東三省和民國長期形成軍事態勢的分裂,這樣方便日本獨佔東北,同時,東北又要保持長時間穩定,不然東北對外擴張會被列強視作日本支持,容易照成日本外交上的被動。


因此,日本政府在1921年5月17日製定了《關於對張作霖態度的文件》。文件強調:“張作霖期望在滿洲維持和確保實際權力,進而向中央政界伸張其權勢,這幾乎不容置疑。最近,張對我文武官員表示,需要武器及其它物質援助,對此人今後之活動,帝國之態度需要最為慎重考慮。大體而言,對張作霖在滿洲整頓充實內政及軍備,在當地確立其牢固勢力,帝國應給予直接或間接的援助,但其為了在中央政界實現野心而要求帝國幫助時,以不採取進一步幫助的態度為適宜之對策。”


當然,張作霖也不是傻子,他和日本也是互相利用,所以當張作霖勢力膨脹到一定程度後,他慢慢感覺到日本對他束縛,大過了支持,所以從1924年開始,張作霖在東北開始抵制“中日合辦事業”,1924年開始,東北就沒有新的中日合辦企業,並且開始自主修造鐵路,控制對日本人賣地等措施。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小磯國昭


張作霖的這些態度,日本當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當1925年郭鬆齡到日本暗示自己對張作霖不滿時,從日軍總參謀部第一課長小磯國昭(抗戰時日本首相,甲級戰犯)到陸相宇垣一成都對郭鬆齡暗示日本會“恪守中立”。


而郭鬆齡反奉戰爭爆發後,郭鬆齡派殷汝耕(日後大漢奸)去與關東軍溝通,殷汝耕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我個人相信郭軍長取得東北,遲早可能實現日本的希望。”也因此,在郭鬆齡反奉初期,日本政府和軍部達成了一致意見,那就是“對張作霖政權的崩潰採取聽其自然的態度。”


然而,郭鬆齡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和馮玉祥聯合,因為這直接改變了日本對郭鬆齡反奉事件的態度。


要說清楚這件事,就要從當時國際形勢說起。


當時真正有能力,也願意花金錢干涉民國內政的主要是日本和蘇聯,它們的目的都很類似,確保民國不會站在日本(蘇聯)一邊,日本還多了一個東北經濟利益。


因此,日本對蘇聯在華勢力擴張是很警惕的。


蘇聯當時在華北其實是沒有根基和人脈的,蘇聯急需尋找這麼一個進步勢力,讓這個進步勢力牽制日本,以確保自己東部領土的安全。


一來二去,蘇聯找上了基督將軍馮玉祥,而馮玉祥當時正苦惱奉軍勢大,也想找一個外援,兩邊一拍即合。


而在郭鬆齡反奉過程中,馮玉祥和蘇聯做了什麼呢?


馮玉祥在攻打天津,而且對於郭鬆齡來說,更為致命的是蘇聯為支持馮玉祥,不但蘇聯在華軍事人員全部參加了這場戰鬥,而且蘇聯方面還專門派了航空志願兵參戰。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當時主張全力支持馮玉祥的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


不但如此,蘇聯還多次催促馮玉祥應該全力支援郭鬆齡,國民軍應該向關外進軍。


這樣一來,在日本看來,郭鬆齡反奉事件的性質就變了,不再是單純的奉軍內部狗咬狗了,而是具有國際政治色彩,是蘇聯專門設下削弱日本,打擊日本的局了。


尤其是盛行陰謀論的日本關東軍,更是篤定“事情一定是這樣子的”。而且從滿鐵等日本在華情報機構發來的情報顯示郭鬆齡周圍都是國民黨(當時大革命還沒失敗,外國通常認為國民黨是“赤色勢力”)更篤堅定了日本軍方關於“郭鬆齡反奉是蘇聯陰謀”的看法。


再加上張作霖為了獲得日本支持,不斷答應之前不願意答應的苛刻條件,最終日本,尤其是日本軍部還是決定支持張作霖,而日本一旦決定支持張作霖,郭鬆齡的失敗就是必然了。


雖然在最後關頭,郭鬆齡派齊世英去日本,聲稱自己也願意答應張作霖答應給日本的一切條件,但是終究還是晚了。


最後多說一句,郭鬆齡反奉,兩邊加起來軍隊數量超過十萬了,但是這場“驚天動地”的反奉戰役,兩邊總傷亡人數才1000多人。

大国布衣
2019-03-07

大前年大火的一部講述張學良生平的電視劇《少帥》,裡面就濃墨重彩的講到了郭鬆齡這個人。郭鬆齡與張學良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憑心而論,郭鬆齡這個人能力很強,張作霖跟張學良都相當器重他,可是為什麼後來他又走上了反奉之路呢?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郭鬆齡反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以他為代表的東北軍內部的陸大保定系和以楊宇霆為代表的士官派關係素來不合,他自己與楊宇霆的關係更是非常緊張,兩人共同輔佐張作霖,但都是各幹各的,都儘量避免有什麼交集,兩人關係不合在東北軍幾乎是公開的事情。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郭鬆齡是本土出身的奉軍將領,早年畢業於奉天陸軍學堂。1910年加入同盟會,此後便投身革命。1913年秋又在中國陸軍大學深照了三年,在陸大三年裡,他不僅學到了很多現代軍事理論,特別是對德日現代軍事科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更獲得了許多新思想。這樣一個優秀的青年才俊張作霖自然是不會錯過,1918年5月護法運動失敗後郭鬆齡自廣州回到家鄉奉天,並很快得到了張作霖的信任和重用。郭鬆齡時任張作霖創辦的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在這裡他遇到了此後一生最重要的人--張學良。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在陸軍講武堂,郭鬆齡與張學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張學良非常欣賞郭鬆齡的才幹,對他的軍事理論極為認同,決心把郭鬆齡招攬麾下引為心腹。1920年7月張作霖揮軍入關調停直皖戰爭,郭鬆齡奉命與張學良協同擊潰皖軍的兩個旅 ,10月又剿滅吉林境內的匪寇。郭鬆齡因功被授為八旅旅長,至此開始進入奉軍核心,成為骨幹將領。此後在兩次直奉戰爭中都發揮出了軍事天賦,為張作霖入主北京立下了汗馬功勞。按照這個人生軌跡,郭鬆齡在奉軍混成有頭有臉的人物應該是不難的事,但此後不久,郭卻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扯起了反奉大旗?這是為何?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仔細分析郭鬆齡在奉軍的軌跡我們會發現,雖然表現優異,戰功累累,但是郭的同盟會會員的身份和激進的革命思想始終是張作霖比較忌憚的地方。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張作霖大封有功之臣,楊宇霆、姜登選等人都得到了封賞,唯獨郭鬆齡什麼都沒有,這引起了郭的極大不滿。早在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的時候,奉軍內部就形成了“老派”和“新派”兩大體系,老派自然是以張作霖的拜把兄弟為主,諸如張景惠、張作相、孫烈臣等人。而“新派”又進一步分裂成陸大保定派和士官派。士官派與陸大保定派向來理念不同,同時,張作霖又偏向於士官派,對以楊宇霆為代表的士官派倍加信用。楊宇霆仗著有老帥撐腰,專橫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甚至有時對張學良也不放在眼裡。而郭鬆齡則屬於那種不苟言笑,特別嚴肅的人,為人也比較心胸狹窄,剛愎自用。郭、楊歷來不合,分別仗著老帥和少帥的寵信,勢成水火。這在《少帥》這部劇裡面有著非常逼真的歷史還原。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因此,郭鬆齡儘管有張學良的信任和撐腰,但張學良當時還沒有接棒張作霖,他與楊宇霆及背後的士官派勢同水火的關係張學良並不能很好的居中調停。實際上郭鬆齡在奉軍內部一直處於被排斥和孤立的境地,1925年10月張作霖決定藉由日本提供的軍火入關攻打國民軍,這激起了郭鬆齡的極大不滿,同年11月郭鬆齡在灤州通電全國討伐張作霖、楊宇霆。他與張學良之間亦師亦友的良好關係也至此破裂。

历史哨声
2019-02-17

郭鬆齡反奉的原因 當時人認為是爭權奪利 現在認為是價值觀不同

引發郭鬆齡反奉的因素有:

1、郭鬆齡認為自己功高但得不到獎賞。原先有張學良、郭鬆齡、李景林、張宗昌四人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前相約入關後不搶地盤、不做督軍。但因為李景林為了出任直隸督軍之位,阻礙張作霖任命直系要人王承斌為直隸督軍,進而得到了直隸督軍,破壞了四人入關前的約定。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得到了直隸、山東、安徽、江蘇四省。張作霖因為跟隨自己的守舊派都是綠林強盜出身,因為不讓那些老部下接管這四省。於是只能由大學派和士官派接管。郭鬆齡認為這四省任命應當是:直隸督軍,張學良;江蘇督軍,張宗昌;山東督軍,李景林;安徽督軍,姜登選,自己輔助張學良練軍。

但張作霖沒有接納郭鬆齡的看法,作了如此安排:直隸督軍,李景林;山東督軍,張宗昌;安徽督軍,姜登選;江山督軍,楊宇霆。

看到自己的死對頭楊宇霆能夠督軍江蘇,郭鬆齡非常不滿:

“是可笑,搖鵝毛扇的軍師跑到第一線去擋頭陣,簡直不知這是什麼安排?”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2、張作霖重用士官派,導致作為大學派領袖的郭鬆齡極為不滿。

第二次直奉戰爭,四個省的督軍,士官派得到了兩個。張作霖知道守舊派都是綠林強盜出身,不能出任督軍職位,怕惹笑話。四個省督軍,大學派一個都沒有得到,反而是大學派的對頭士官派一得就是兩個。郭鬆齡認為大學派功高但無賞,心裡極度不平衡。

在孫傳芳組織五省聯軍進攻時,楊宇霆退出了上海、南京、徐州等地。戰敗的楊宇霆回到奉天依然擔任總參議,大權在握,沒有收到絲毫的懲處。

因此,郭鬆齡認為張作霖賞罰不公、恩信不立,跟著張作霖是沒有前途的。


3、郭鬆齡的理想主義價值觀,和張作霖的實用主義價值觀格格不入。

郭鬆齡的自評:

“今張氏竟以一人之所欲,不惜犧牲三省人民之生命財產而不顧。鬆齡無似,居亦常進忠告之言,冀以和平手段納入正軌,無如彼昏不治,專橫愈甚……至於叛逆之謬說,更不承認。鬆齡幼讀實數,粗知大義,見張氏為政之不仁,始有改革奉天之志,是以投身軍界,不惜屈辱。”

同時郭鬆齡個性狹隘,不能容人。在部下勸不必殺姜登選時,郭鬆齡竟然將山海關阻止他入關部隊的行為歸責為毫無相干的姜登選身上:

“他們殺我的人,我就殺他。”

他們是指在山海關伏擊郭鬆齡反奉軍先頭部隊的山海關守軍。姜登選不過是回奉天,碰巧碰上郭鬆齡。

張作霖對郭鬆齡的評價(出處不詳):

“郭鬼子這個鱉羔子,到瀋陽來,打個行李捲,只有兩個茶碗還有一個沒把的。小六子說他是個人才,能吃苦耐勞,我一次就給他兩千塊大洋,給他安家。那時候他感激的把他媽給我當老婆他都願意。他自以為有功,在座的誰不比他資格老?湯二哥和我穿一條褲子,出生入死,現在和郭鬼子拉平輩。小六子上了賊船,郭鬼子教他學李世民”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郭鬆齡練兵、作戰尚可,但絕無治理能力,更無張作霖意圖一統的宏圖大志

說郭鬆齡是理想主義,卻不知道他的理想是什麼。從郭鬆齡和馮玉祥簽訂的密約來看,郭鬆齡就是割據軍閥一個:

郭鬆齡、馮玉祥密約內容:

1、郭鬆齡誓死反對張作霖和日本簽署條約,進攻馮玉祥軍(這是郭鬆齡的捏造,並非事實。);

2、奉軍攻打馮玉祥軍時,郭鬆齡倒戈攻打奉軍;

3、郭鬆齡奪取東北後,專門開發東北,決不與聞關內之事;

4、將直隸、熱河劃給李景林(李景林並不知情);

5、郭鬆齡軍統稱東北國民軍(馮玉祥添加,以上四條均為郭鬆齡主動提出)。

活脫脫一個東北土霸王的形象躍然紙上!看了郭鬆齡和馮玉祥密約之後,你還覺得郭鬆齡能夠讓東北更強,甚至一統中國嗎?

在反奉後,張學良提出停戰時,郭鬆齡提出了是四個停戰條件:

1、山東歸嶽維峻(馮玉祥下屬);

2、直隸歸馮玉祥;

3、熱河歸李景林;

4、東北歸郭鬆齡。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在停戰談判失敗後,張作霖召集了所在在瀋陽的軍政人員,作出如此的表示:

“郭鬼子倒戈了,你們大家都已經知道,我有三個感想:
第一、培植一個將領,真不容易,好容易培植出來,他打你的翻天印,實在令人寒心。
第二、打勝仗個個都有功,個個都該賞,有一個人賞不到,或者認為自己功高,沒有受上賞,便要造反,實在令人可嘆。
第三、派一個人做封疆大吏,掌握一省的生殺大權,我不能不擇人而用,如果所用的人不得當,老百姓會指著我張作霖罵的。……楊宇霆這次喪師失地,回來後我也申斥過他,他現在辭職了,我也答應了他。……”

張作霖這段非常直白的話,可以做為問題的答案結束了

最後要說的是楊宇霆江蘇敗退的事:奉系精銳駐守在北京到山海關之間,由郭鬆齡掌控,督軍江蘇的楊廷宇如何能夠用非精銳部隊和孫傳芳的五省聯軍作戰,撤退保留實力是最明智的,否則既損兵折將,還照樣丟了了江蘇,虧大發了!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撤!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萨沙
2019-06-2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郭鬆齡反張作霖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軍閥內部派系傾軋的結果。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軍閥的特點,在於張作霖麾下有很多內部派系。

一來,這是軍閥團體的必然,他們本來就是各種小團體組成的聯盟;二來,這是張作霖的目的,部下分為幾個團體互相鬥爭,就無法聯合反對他。

張作霖的老兄弟形成老派,把持了當時軍政主要力量。

新派也有一定實權,但主要的權力把持在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手中(主要是日本士官學校出身)。楊宇霆是張作霖的愛將,也是智囊,是可以壓倒老派的權臣。

郭鬆齡一派叫做保定派,主要是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的。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本來保定派沒什麼實力,但因張學良對郭鬆齡比較賞識,才有所復甦。

保定派的成員多為東北軍中師長、旅長之流。雖不算很高的軍銜,仍然有一定的軍權。

其實,因楊宇霆的士官派比較囂張,以張作霖為靠山,連張學良也不被放在眼裡。

張學良為了扶持自己的力量,選擇了不受寵的在野派郭鬆齡作為大將。

但是,郭鬆齡也不是善類,利用張學良的支持開始和楊宇霆甚至老帥們爭權奪利。

因為楊宇霆有張作霖的支持,所以郭鬆齡鬥不過他。

本來在張學良的遊說下,張作霖同意讓郭鬆齡去當安徽督軍,但在楊宇霆破壞下任命失敗。

郭鬆齡極為惱怒,曾經對張學良這麼說:“東北的事都叫楊宇霆這幫人弄壞了,安徽、江蘇失敗,斷送了3個師的兵力,現在楊宇霆又纏著老帥,給他們去打地盤子,這個炮頭我不再充當了。要把東北事情辦好,只有把楊宇霆這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趕走,請少帥來當家。”

但張學良沒有能力左右張作霖,更不能換掉楊宇霆。

這邊,楊宇霆發現郭鬆齡處處和他作對,就盡全力排擠他,試圖奪取他的軍權,甚至派人暗殺他。

到了這種地步,郭鬆齡只有兩個選擇,第一隱退,離開東北軍,幾十年的心血就這樣白費了;第二乾脆興兵造反,自立為王。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郭鬆齡選擇了第二,和馮玉祥勾結,準備搞垮張作霖和他的主子張學良。

馮玉祥許諾,一旦推翻了張作霖,東北三省地盤交給郭鬆齡。

於是,郭鬆齡突然倒戈,率領部下7萬大軍奇襲張作霖。

郭鬆齡本事是有的,無論指揮還是練兵都是第一流的,對東北軍的一切瞭如指掌。

在郭鬆齡起兵後,聯合東北軍軍長李景林,趁虛而入,勢如破竹。郭軍順利從河北殺入山海關,擊破錦州,距離瀋陽只有近在咫尺。

因東北軍都知道郭鬆齡厲害,此時軍隊時期低落,已經無心作戰。

同時,由於郭鬆齡是趁虛而入,張作霖措手不及,只能調動張作相的第五方面軍5萬多人去對付郭鬆齡的7萬大軍。

按照當時的局勢來看,張作霖的大本營瀋陽肯定是守不住了。

那麼,張作霖只能退守黑龍江。

但黑龍江當時開發比較差,又被蘇聯控制著中東鐵路,恐怕退到那裡也擋不住郭鬆齡的追擊。

由此,張作霖情緒大變。

1925年12月5日,錦州失守的消息傳到奉天后,張作霖大失常態,“當即命令內眷收拾細軟轉移,府內上下手忙腳亂。10時檢點就緒,即以電車27輛,往返輸送(傢俬)南滿貨棧。然後令副官購入汽油10余車及引火木柴等,佈滿樓房前後,派兵多名看守,一旦情況緊急,準備逃跑時付之一炬”。據目擊者回憶,在得知郭軍進入錦州後,張作霖“整天躺在小炕上抽大煙,他抽一會兒煙,又起來在屋裡來回走動,口口聲聲罵小六子混蛋,罵一陣子又回到炕上去抽大煙。”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但就在這個時候,忠貞不二馮玉祥又玩花樣。

他先是奇襲打跑了盟友、直隸督辦軍閥李景林,試圖控制直隸省。

這還不夠,他順勢佔領了熱河省,等於是抄了郭鬆齡的後路,失去了後勤補給來源。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盟友不可靠,列強也來搞事。

日本和張作霖達成了協定,以出賣東北的主權為代價支援。關東軍隨即出動空軍轟炸,並且讓守備隊阻擊郭鬆齡。同時,支援黑龍江的東北軍趕到瀋陽,東北軍也增加到7萬多人。

在這種情況下,郭鬆齡外無救兵和糧草,正面又有張作霖尤其是日軍的阻攔。

郭軍人心散亂,士氣低落,很快崩潰,將領紛紛倒戈。

於是,郭鬆齡戰敗,夫妻兩人雙雙被殺死。

郭鬆齡反張作霖,不過是軍閥內訌而已,他和張作霖沒有誰是什麼正義的一方,都不是什麼好人。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郭鬆齡這一手,差點玩死了張學良。

在郭鬆齡叛變初期,張作霖誤以為是張學良要學李世民,想要殺他上位,對兒子破口大罵。張學良差點就被他爸宰了,不過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棍哥观史
2019-04-05

郭鬼子之所以反奉,我個人認為是人生經歷和思想派別佔據了主要因素,而少帥的力挺和老帥的輕視讓郭鬼子內心的野性和氣節爆發,成為了反奉的導火索。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早期經歷

據傳,郭鬼子一族還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後裔,不管真假與否,哪怕是自己標榜的,也說明了郭鬼子心中是有將門之心的,而在清末的戰亂中,郭鬆齡一家也落魄無比。但這種落魄在當時是普遍存在的,而郭家依然能讓郭鬆齡在私塾學習就非常難得,這種兒時的落魄始於戰亂就會對心裡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1903年,郭鬆齡師從董漢儒,希望學有所成從而濟世救國,但日俄戰爭的爆發不僅打破了其家鄉的寧靜,還逼得郭鬆齡無法繼續學業,從軍報國也就成為郭鬆齡最現實也最最理想的選擇。 後來郭鬆齡進入奉天陸軍速成學堂學習,在這一新型軍事院校的學習生涯中,接觸到同盟會成員方聲濤,受到民主革命的思想的影響。這也是郭鬆齡在思想意識中接觸到的最為系統的思想理念,在這個理念中,救國救民的偉大報復是高於任何軍閥內戰的。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郭鬆齡畢業後,工作能力得到朱慶瀾認可,郭鬆齡至此緊隨人生中第一位貴人。郭鬆齡與朱慶瀾一同入川后,任第六十八團連長。朱慶瀾本人很支持同盟會,如程潛、方聲濤這些同盟會成員也都在朱軍中成立了祕密組織,郭鬆齡也順理成章的加入了新軍同盟會。

當朱慶瀾勢力落魄之後,郭鬆齡也只得回到了奉天,參加促進會起義前夕敗露被逮捕,若非韓淑秀冒死相救,估計也沒後來那麼多事了。郭鬆齡與韓淑秀結婚後踏踏實實過日子,自學考入中國陸軍大學,畢業後任北京講武堂教官。後追隨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失敗後再次回奉天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從郭鬆齡早起的經歷來看,其內心所向是極具革命思想的,在這種思想下,奉系軍閥就不會成為其久居之地。

派別之爭

“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張學良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張學良在講武堂學習期間與郭鬆齡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經張學良的推薦,郭鬆齡被張作霖委任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1921年,張作霖又委任郭鬆齡為第八旅旅長,與張學良領導的第三旅組成司令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奉系全線潰敗,只有少帥與郭所領東路一線獲勝,張作霖也從此開始任用郭鬆齡、楊宇霆等新派改革軍隊,三省統一為“東北軍”番號,取消師制,改為旅制,推行軍需獨立,訓練新式戰術技巧,成果明顯,也標誌著“老派”裡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孫烈臣、吳俊升等人開始走向衰落。

“大公無私、量才使用、信賞必罰、甘苦與共”。——張作霖

而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系擊潰直系吳佩孚。郭鬆齡也因此出任了京榆駐軍司令部副司令,繼續輔佐少帥張學良。但在這次的戰爭中將韓麟春、姜登選等“士官派”與郭鬆齡的“陸大派”矛盾完全暴露出來,郭鬆齡甚至是公報私仇的將姜登選處決。而姜的事件背後是楊宇霆關於江蘇和安徽分配的問題,郭鬆齡的既得利益被楊宇霆分化掉,這就是“新派”兩大陣營高層之間最核心的問題所在。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其實郭鬆齡在奉系高層有著張學良的力挺,加之自身能力過硬,混的是不錯的,但奉系內部的派系之爭,使郭鬼子在老帥面前得名不得實。楊宇霆的背後是老帥的無限信任,而郭鬆齡雖然得到張學良的支持,但畢竟東北王是張作霖,當郭鬆齡面對韓麟春的激將,一氣之下撤軍後,張學良也頂不住壓力的質問郭鬆齡,而郭鬆齡表現的極度委屈,流著淚回覆張學良“我違犯了軍法,現在只求一死!”

民族情節與野心爆發

“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郭鬆齡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將大批奉軍開入關內佔領南方各省,這與郭鬆齡的政治見解是完全違背的,郭鬆齡向奉系高層提出的意見是退出關內,保境安民,但張作霖並不採納郭鬆齡的意見,而是意圖按照楊宇霆的政治規劃,親日強己,達到南下擴大勢力的目的。

“要把東北事情辦好,只有把楊宇霆這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趕走,請少帥來當家。”——郭鬆齡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並未落到實際好處的“炮頭”郭鬼子,在面對政治意見的排擠後,就開始表露出反奉的心態,名為趕走楊宇霆,實際上是針對張作霖這個看東西,意圖做一回尉遲恭扶持少帥上位,但張學良不是李世民,大逆不道的事他是不會做的,郭鬆齡也就慢慢的沒有了耐心。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當郭鬆齡出訪日本時,得知張作霖擬以“落實二十一條”為條件,向日本購買軍火以對付南方國民軍時。強烈的名族氣節激怒了郭鬆齡內心膨脹的野心,這種民族氣節是其一生經歷中受盡戰亂之苦,飽受革命思想薰陶的結果,而野心則是受盡政治排擠,私慾得不到落實的失望與委屈,郭鬆齡揚言“張作霖若真打國民軍,我就打他。

隨後的事也就是聯合馮玉祥反奉,不管馮玉祥給郭鬆齡開出的條件如何,其動機都不應該是馮玉祥的條件,此處的民族氣節是有的,而野心也是有的,這種野心不是馮玉祥能給的。

文史频道
2019-02-14

文史頻道第16期之郭鬆齡反奉

郭鬆齡反奉完全是小肚雞腸,和愛國沒有關係。

1925年11月,郭鬆齡和馮玉祥聯合反奉,通電全國逼迫張作霖下野。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馮玉祥中途退出了反奉戰爭,郭鬆齡被徹底孤立。

當時東北軍的精銳部隊7萬餘人,都是由郭鬆齡指揮,可以看出張氏父子對郭的器重。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郭鬆齡率領部隊佔領了山海關和錦州等地區,逼迫張作霖部隊退守關外。

張作霖為了平定叛亂,不惜和日本人簽訂了祕密條約,在中外勢力的絞殺下,郭鬆齡兵敗被殺,暴屍三天。

現實中郭鬆齡和電視劇《少帥》中的形象不同。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他是陸大派的代表人物,為人比較陰沉,愛和同僚計較得失,比較小肚雞腸。

張作霖實力強盛時期,讓楊宇霆做了江蘇督軍,姜登選做了安徽督軍。

立下大功的郭鬆齡反而什麼都沒有,這個結果讓他不能接受,他開始對張作霖有了不滿情緒。

後來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軍閥損失慘重,退回了關內。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郭鬆齡在日本考察時,決定回國起兵反奉。

他打著讓張學良接管東北的口號,其實就是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政治權力。

不僅如此,他還殺了和他有恩怨的姜登選,狹隘的心胸讓跟著他的士兵們心寒。

作為部下,因為長官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而起兵造反是不忠。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和同僚有私怨,利用公務報私仇是不義。

郭鬆齡反奉這件事,可以看出他並不像電視劇宣傳的那種偉大,而是一個自私狹隘的人。


原創作品

喜歡的點個關注唄,或者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刘三解
2019-03-20

客觀來說,郭鬆齡反奉,確實是有為國為民的目標,這一點,在他當年的舊部的回憶,以及張學良晚年的回憶中都可以看得出來,甚至可以說,正是由於他的這種理想與當時部下的價值觀差距太大,才無從獲得真正的支持。

至於說死了那麼多東北人和內耗,其實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戰況。

巨流河畔,張學良親自出馬正面抵禦郭鬆齡部後,黑、吉兩省援軍雲集,2萬多郭軍面對5萬奉軍迅速瓦解,所謂的激戰僅僅造成了1000多人的傷亡,郭鬆齡等人棄軍逃亡。

事實上,哪怕在之前順風順水的情況下,“虎將”郭鬆齡在戰爭中,坐擁7萬奉軍精銳,卻害怕部隊倒戈,只敢把軍餉、經費和夫人、幕僚放在鐵路上的一趟列車上,臨戰時,往往只用炮兵猛轟驅趕敵軍而不敢出動步兵進攻。

當然,之前奉命抵抗郭軍的奉軍15師(張作相部)連這種炮火都經受不住,往往打過幾輪不太激烈的炮火之後就放棄陣地潰散。

而郭軍步兵的鬥志低下也令人咋舌,根據參戰者回憶,郭軍的各旅旅長,絕大部分沒有戰鬥慾望,下級軍官在張學良的喊話下,整營、整連地倒戈。

在黑龍江騎兵突襲郭軍後勤基地得手後,郭軍已基本處於瓦解狀態,郭軍在戰時的主要傷亡,主要是由於缺乏棉衣而凍傷導致的……

這種情況,今天的很多人是難以理解的,怎麼會傷亡這麼少?

事實上,當時軍閥混戰的烈度非常之低,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的山海關九門口大戰,雙方數十萬大軍蝟集,總共陣亡2000人左右,已經被當時的外國觀戰武官稱為中國內戰前所未有的慘烈戰鬥了。

這場戰爭的最直接後果,並不是死傷了多少東北軍精銳,而是事後的內部清洗。

由於郭鬆齡的基幹指揮官是陸大系的中高級軍官,這些人在戰後都受到了清洗,尤其是中級軍官日後飽受排擠,不再成為主力部隊的戰鬥力骨幹,而代之以忠誠度上更加過硬的“講武堂系”、“軍士教導隊系”的軍官。

而“講武堂系”的軍官實際上坐了直升飛機,最典型的例子王以哲,1920年的秋季畢業於河北軍官學校第8期步兵科,任直軍的排長。1922年9月,被張學良任命為軍士教導隊第一期中尉連副。192312月,王以哲被提為上尉連長。1925年教導隊第四期成立,王以哲升任第三營少校營長。當年,郭鬆齡反奉,王以哲由第三營少校營長直升為第三團上校團長,抵抗郭鬆齡軍進軍。1927年6月,軍團衛隊擴編為衛隊旅,王以哲升任少將旅長。1928年春,衛隊旅在滿城、望都擴編為師,番號為陸軍第十九師,王以哲為中將師長。

1922年—1928年間短短6年,由中尉到中將。

少壯派軍官的火箭升遷,必然伴隨著東北軍嫡系實際戰鬥力的下降,當然,同時上升的是對張學良個人的忠誠度。

以上是對一部分問題的解釋,另一個問題是郭鬆齡能不能解決中國的軍閥割據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郭鬆齡的一貫政見主張是鞏固國防、建設東北,並沒有武力統一中國這個選項。

而他的這種觀念和奉系內部的一些穩健派是一致的,比如王永江。

1926年,也就是郭鬆齡反奉戰爭之後,奉系的錢袋子大管家王永江在對張作霖屢勸不改的情況下,也撂了挑子,回到了金州老家隱居,被張作霖稱為:

郭鬆齡以槍桿子伐我,王永江以筆桿子伐我。

而日後奉系在北伐軍面前的不堪一擊,其實並不是什麼偶然事件,無論是郭鬆齡,還是王永江,甚至後來主持河南主戰場指揮的張學良,都深知奉系的外強中乾,就連炸死張作霖的日本關東軍軍官河本大作都很清楚這一點:

蔣介石的早經軍官學校培養的新式精銳軍隊和奉天舊軍閥軍隊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軍紀等等也完全不同……蔣介石等的北伐一開始,奉軍一定馬上又要使用逃回關外這一招了。

奉系的完蛋,是早已註定的,並不能歸結於郭鬆齡的反奉,恰恰相反,連張學良都知道,郭鬆齡的反奉可能正是奉系得以繼續生存的一種解決方案。

记者李满
2019-10-01

郭鬆齡反奉的兩大元凶實際是兩大人物,第一個人物是孫中山,第二個人物是張作霖。可以說,這兩個人物對郭鬆齡的影響,就是郭鬆齡最後造反的根源。

先來說孫中山。郭鬆齡早年追隨過孫中山,接觸過“世界大局、社會潮流”之類的新知識,他仰慕孫中山,甚至在骨子裡他嚮往共和。所以,即使郭鬆齡後期一直在舊軍閥中,但他實際上卻是一個新式人物。換句話說,郭鬆齡這廝,是開過天眼的。也正因此,最終,郭鬆齡造反時,甚至都不覺得自己是造反,而是基於民族大義之舉!這個我們今天暫且不討論。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可以說,孫中山的思想就相當於一顆種子,這顆種子種在郭鬆齡的心裡,郭鬆齡的反奉,有一半力量來自這顆種子。

如果說這顆種子是白色的,那麼接下來這顆種子就無疑是黑色了。沒錯,這顆種子,正是張作霖。

郭鬆齡跟了張作霖以後,一直不被看中,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與他早年跟隨孫中山有關。因為張作霖不看重郭鬆齡,所以郭鬆齡的的軍旅並不順利。這種抑鬱不得志的狀態有了戲劇性逆轉是在他收了一個特殊學生以後開始的。

人有的時候就是如此,運氣來了門板都擋不住。在東北講武堂任職時,郭鬆齡一不小心收到一個學生,這個學生不是別人,正是少帥張學良。正是在遇見他以後,郭鬆齡才開始借船出海,扶搖直上。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郭鬆齡的軍事才幹就是他的準備。張學良在發現他的軍事才幹以後,如獲至寶,尤其兩人還如此地“臭味相投”,這叫什麼,緣分啊,估計張學良和郭鬆齡如果有男女之分,兩人絕對是一對璧人。不過,同性也沒關係,也有很多種可能嘛。於是,兩人亦師亦友亦哥們地混著,後來,兩人都覺得這不夠,於是乾脆結拜了兄弟。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張學良在講武堂畢業後,隨即被張作霖委派為衛隊旅旅長。其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將郭鬆齡調為衛隊旅參謀長併兼任第二團團長。隨著張學良在父親的提拔下一路高升,從團長旅長到軍團長,軍中細務完全交與郭鬆齡打理,並給予完全信任,口頭禪是:茂宸即我,我即茂宸。

郭鬆齡坐了火箭筒一直直升以後, 其勢頭可謂如日中天啊。他與張學良的關係,自然也就越發好了。但兩人關係好了以後,郭鬆齡對張作霖的態度並未發生轉變。心理學上有個“首因效應”,大意是第一印象很難被改變,郭鬆齡這種天生有情結的人就更加如此了。

郭鬆齡始終覺得,自己能逆襲,張作霖的五虎上將之一,全靠張學良的賞識,與張作霖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但按理說,張作霖再怎樣也是張學良的老子,而且張作霖與張學良屬於一個派系,他沒有什麼理由去背叛張作霖。

分析一個人的行為,往往需要從性格入手。郭鬆齡這個人的最大特點,就是理想主義,這個不難理解,就是心理學層面上講的追求完美,表現就是強迫症。

郭鬆齡這個理想主義者,用他的理想忽悠別人跟著他幹大事,他就要做好被理想欺騙的準備。他的理想主義,就是讓奉系軍閥變成孫中山宣揚的那種“共和”。正因為此,所以,當郭鬆齡看到奉系內部的各種獨裁、爭權奪勢、貪汙、齷齪時,他萌生了改變這一切的想法。他的改變方式是:把張作霖幹掉,讓他兒子張學良坐第一把交椅。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這個邏輯其實本身就有問題,要知道當時奉系的腐敗等問題,已根本不是換個帥能解決的了。所以,郭鬆齡即使反成功了,也註定是痛苦的。換句話說,他根本不瞭解那個時代,更不曉得在亂世最大的遊戲規則就是毫無規則。

動心起念,萌生了想法之後,接下來就是等一個合適的時機行動了。這是古往今來所有造反者都知道的,很快,1925年,郭鬆齡攜夫人去日本深造,在一個意外的時間點上,他得知張作霖要大舉南下。機會來了!

此時郭鬆齡的地位,幾乎相當於太子太傅了,將來若是張學良繼位,他就是首席智囊團。此時南下意味著他又要跟著幼主去打仗了,他不怕打仗,但是他的理想告訴他:不能再打勞財傷民的仗了。於是,這一刻,他萌生了背叛的意圖。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回到國內之後,他開始祕密聯絡各方軍閥,意欲組成聯軍攻打張作霖。要知道,他現在還是吃著張作霖家大米呢!古人云,食人粟而盡其謀,郭鬆齡這吃裡扒外的傢伙,有點兒不厚道啊。

一番聯絡之後,郭鬆齡拉攏了馮玉祥和李景林,這兩人口頭承諾要幫著郭鬆齡去攻打張作霖。他許諾功成之後,將西北劃分給馮玉祥、熱河直隸劃分給李景林,當然了,東北是他的。就這樣,滿是情懷的郭鬆齡公然反奉,帶著七萬大軍和他的理想,踏上了征服星辰大海的征程。

眼瞅著亦師亦友的郭鬆齡背叛,張學良不著急那是假的,最讓他鬱悶的是,他連郭鬆齡為什麼背叛都不清楚!於是,張學良頂著壓力給郭鬆齡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你趕緊熄火吧,有啥事是不能商量的呢?只要你收手,我用我的小命保證你的人身安全。話說道這個份兒上,張學良已是仁至義盡了。

郭鬆齡斬了信使,至此,雙方撕破臉皮,毫無恩義可言。

1925年11月28日,郭鬆齡打著東北國民軍的名號,率大軍親征張作霖。兩天後,張作霖也出兵迎戰,派張學良阻擊郭鬆齡。東北戰火,就這麼燃燒起來。

令郭鬆齡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前面打的正歡,後院突然起火:李景林和馮玉祥先後背棄盟約,並扭打一團。一時之間,郭鬆齡竟然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原本拉攏郭鬆齡的日本人,反而被張作霖待為座上賓,雙方簽下大量不平等條約之後,日本派兵出面調停,被郭鬆齡拒絕。被打臉的日本人,也加入了混戰,很快郭鬆齡就兵敗被捕,12月25日聖誕節,郭鬆齡被槍殺。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他以為有了盟約,李景林和馮玉祥就會死心塌地的幫自己打張作霖,可是他給了馮李什麼好處?他自己又是什麼好處?蛋糕分配的如此不均,憑什麼讓人家給他賣命?靠利益收買的人,終究會被利益出賣,果不其然,仗還沒打幾天,李景林就被張作霖收買了。

至於他失敗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他手下的士兵和日本人的參戰了。你想啊,郭鬆齡本是張作霖舊部,手下士兵自然也是張作霖的軍隊,這就很容易讓張作霖抓住把柄了!畢竟,這些人的家屬都在張作霖那裡,只要錢到位,策反他們分分鐘的事情。

日本人的參戰,自不必多說了,在海陸空全方位打擊下,簡直是單方面的屠殺。

郭鬆齡愛國嗎?他能解決彼時中國的現狀嗎?恐怕是不能的,當年有個賣手機的也想一統手機天下,可惜一次次被友商按在地上摩擦。談什麼愛國啊,說什麼理想啊,情懷都拿出來賣了,只求友商不要打臉就行。

我常常在想,倘若郭鬆齡沒有死在1925,他今後的人生會是怎樣的呢?面對軍閥混戰,他只不過是一條會叫的狗,一沒本錢二沒本事,靠著主人施捨的錢糧度日。如果在當時的軍閥裡找,他和馮玉祥倒是有幾分相似。馮玉祥嘛,他最初的理想還在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