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福:阿里影業要做電影產業的基礎設施

阿里影業 俞永福 經濟 投資 i黑馬 2017-06-24
俞永福:阿里影業要做電影產業的基礎設施

“我們從來不玩票,我們是做實業的”

i 黑馬訊 6月18日,第20屆上海電影節電影產業高峰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行,阿里文娛集團董事長兼CEO、阿里影業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永福出席活動並發表了以“電影產業新基礎設施的思考與實踐”為主題的演講。

以下為俞永福演講內容,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大家好!我是俞永福。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電影節,作為一個典型的IT男根本不知道電影節應該穿什麼,只好穿平時的裝束來了。換個角度來說,在傳統電影人之外,我們作為一個新人如何思考電影產業以及能為這個產業做些什麼。

接觸電影產業之後我在腦子裡問了自己兩個問題——Who me、Why me。當你熟悉了產業特徵,看清它的趨勢後都要回答兩個問題。

電影產業的“三高特徵”

從經濟層面看清電影產業的特徵時我嚇了一跳,因為這跟我十幾年前做風險投資時所面臨的產業特徵很接近,就是“三高”。是哪“三高”呢?

第一,資金高度密集。一部影片要在2個小時內表達內容,投入的資金從單位時間來講是非常高的;

第二,人才密集。近兩年電影產業最大的問題不是缺資金,而是缺人。我們可以看到好的導演、製片、演員的檔期都很滿,當產業人才高度密集時帶來的問題就是人才的壓力很大;

第三,風險很高。電影兩個小時表達的投入動輒過億,而投入的結果要在電影項目啟動兩年後才知道。從資金的角度來講是要先投入,兩年後才能夠回款,這樣的運作模式本身存在高風險。

雖然科技產業的投資也存在“三高”的風險,但還是有很多人選擇進入,是因為“三高”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高回報,因此全球科技產業的投資發展很快。但電影產業是不是高回報呢?我也在問自己,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

我認為電影產業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從感性的角度來看,牽頭電影的必須是好故事,有創意故事的同時也要有獨特表達。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電影產業發展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即理性的部分。第一,我們要通過好內容觸達用戶,因為最終決定產業的是用戶。用戶會通過兩件事情來投票,一是用時間來投票。一部電影每個人需要花2個小時,多少人花了2個小時?加一起的時長就是用戶對於這部電影是不是好內容的表達方式和投票方式。二是用錢來投票。用戶用票房的錢、衍生品的錢以及其它相關的錢來表達對於內容認可度,這是一個非常理性的過程。

第二,商業。“三高”產業一定要形成正循環,產業只有形成正循環才能長期發展。電影是視頻產業中最經典和最悠久的產業,有了電影后才有了電視、數字平臺。商業化的發展會推動一個產業朝那個方向發展,可以看到過去幾年中國電影市場高度發展在商業上是有明顯指標。

第三,內容產業化的程度。我相信所有電影從業同仁都認為我們跟好萊塢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本質差距在於內容產業化方面,即如何把好內容用產業的方式做出來我認為一個產業在任何的時候都會經歷產業升級,升級次數越多說明產業越悠久、越成熟。產業升級最大的變化是產業的基礎設施在發生變化。

3個C

從2016年開始,中國電影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拐點。這意味著中國電影產業在經歷產業升級,而推動產業升級的是產業基礎設施的變革。我把涉及電影產業的基礎設施總結為“3個C”分別是用戶(Consumer)、內容(Content)和商業(Commerce)。

對於阿里影業來講,我們不想做一家傳統電影公司。中國的電影公司數量不少了,也不缺一家傳統的電影公司。阿里影業要告訴整個產業的同仁Who me、Why me。我挺想把阿里影業的名字改為阿里影業基礎設施公司,因為想要對電影產業產生增量就不應該叫阿里影業。我們從來不玩票,我們是做實業的,所以才會由我這個理工男來帶業務。

從阿里影業基礎設施公司來講,我們最重要的是從基礎設施角度如何對產業升級起到作用,同時能跟產業所有參與者形成生態關係。因此用戶、商業、內容這三個C也是阿里影業的核心方向。

第一,從用戶角度來講,阿里影業最大的工作是做好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如何用好科技的力量,第二件事是如何用好數字平臺資源的力量,提高用戶體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時間比美國短,因此我們有跨越式發展的機會。

拿淘票票業務舉例,它實際上解決了用戶不在現場時購票的確定性。比如說我跟我太太想看場電影,原來要去電影院櫃檯才能知道我能買到幾點幾分、哪一場、什麼座位,這對用戶來講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線票務的出現極大提高了用戶的確定性。購票的確定性在過去幾年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電影用戶的觀影頻次,因此淘票票大幅度改善了用戶體驗。

此外,內容和用戶的連接也是用戶考慮的問題。用戶需要好內容,但事實上電影內容存在很大的差異。如何讓一個好的低成本電影、青年導演、青年演員的內容產品更好地連接到用戶,這其中有很多的創新空間。這是科技和數字平臺有很大的機會,我們長期在考慮如何從傳統的宣發升級為智能宣發。

第二,商業。從這個維度來看,中國整個電影回收票房比例還是非常高的,所以我們在衍生品和授權這兩部分做了很多的工作。

第三,內容。導演、編劇、製片、演員等都是內容產業的關鍵元素,這方面我們要向美國學習很多東西。但有一點是在發掘新人上,我們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我相信只有不斷湧現新人產業才能蓬勃發展,因此阿里影業在2015年成立了青年導演扶持計劃。

阿里影業是基礎設施公司

所有人都期望阿里影業能成為一家非傳統的電影公司。但傳統不是一個壞詞,傳統代表著經典,這實際上是不同基因的問題。對於阿里影業、阿里大文娛和阿里來講,我們從事這個產業並不是為玩票,而是出於產業的思考。整個阿里生態、阿里文娛生態和阿里影業生態就是在這三個層面為產業基礎設施提供價值。

目前阿里電商平臺每個月的活躍用戶已經超過了5億用戶,同時經過幾年發展,阿里文娛集團即數字媒體活躍度也超過了5億用戶。我在想這兩個5億如何產生更大的化學反應。這兩個5個億的交集用戶對阿里體系來講,即從內容、商品、電商的角度在服務用戶。但是,兩個5億中沒有交集的用戶對阿里兩個業務來說就是巨大的新用戶來源。這也是阿里巴巴、阿里文娛、阿里影業為什麼要對電影產業做長期巨大的投入,就在於有一個多維度的能力服務用戶。

下面我分享三個案例。第一個案例有關用戶觸達大片不難觸達用戶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但對於小成本電影最大的挑戰是不太可能用傳統的用戶觸達方式、成本和結構覆蓋用戶。

《一條狗的使命》是美國安培林出品的小成本製作的片子,美國用傳統發行的方式最終取得了6000多萬美元票房收入。阿里影業在中國發行時,業內同仁預測大概是5000-8000萬人民幣的票房。但阿里影業在發行的時候利用了阿里文娛和整個阿里的優勢,從電商平臺分析用戶,最終我們確定了三個用戶特徵。第一是寵物用戶、第二是年輕女性、第三是親子家庭。這實際上是從數據層面鎖定了目標人群的強度關鍵詞,針對用戶的強度關鍵詞,我們在數據方面進行用戶畫像、圈人、媒體矩陣等方式來觸達用戶,最終這部片子在中國取得超過6億人民幣的票房收入。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智能宣發在未來產業裡面的重要作用。

第二個是商業化案例。過去一年,我做的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阿里文娛所有關於衍生、授權工作的業務集中到阿里文娛授權業務團隊。把電影內容、電視劇內容、遊戲內容、文學內容等品類集中在一個團隊考慮多品類的衍生和授權工作,團隊同時可以調動整個阿里的媒體資源。這方面最重要的試驗就是《三生三世》這部電影,這是一部劇影聯動的片子。《三生三世》電視劇首先在優酷平臺進行了播放,電影也將上映。在整個開發過程中,我們集中開發了它的衍生授權,到現在為止《三生三世》衍生商品銷售額已經超過了3億人民幣,這是國產IP在衍生授權方面取得新的記錄。

第三個案例是內容產業化。阿里影業還要做部分內容和投資部分內容,核心目的是隻有參與了才能對電影內容產業有更深入的理解,提供更深入的價值。在這個層面,我們通過阿里影業“A計劃”的方式投資了中國大量的年輕導演,也恭喜他們本身在中國內容產業發展在一天天成長。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阿里影業到底是一傢什麼樣的企業,我希望大家記住阿里影業是一家基礎設施公司。我們是電影產業的基礎設施,是產業用戶和內容的服務平臺。因此我們與從業者是服務的關係而非競爭的關係,這一點非常重要。

阿里影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