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文 | 王雪琦

加入阿里時,苗峰已經35歲。在用友工作11年後,他想嘗試一下互聯網賽道。

“高齡”轉型並不容易,苗峰經歷了煎熬的適應期,“前三個月每天都想走”。

他急,阿里不急。在百湖課上,苗峰和其他新同學問Lucy,對我們新人有什麼要求,彭蕾說,“沒有任何要求,活過3年就行”。

潘宏偉剛進阿里時,在淘寶做搜索,曾經因為推出一個新功能招致商家上門抗議。26歲的潘宏偉很挫敗,覺得自己捅了簍子,慶幸的是,“在阿里做很多事情是有使命感的,這件事情是這個過程遇到的問題,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同事間的相互扶持很重要”,他說。

經常有人問陳吉平,阿里價值觀的核心是什麼,畢竟他在阿里呆了11年。陳吉平很難說個明確的1234出來,他覺得很多東西已經融入血液。但他會想起阿里有句話,“平凡人做非凡事”。

“能力強有時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相不相信這件事情,有沒有意願去做這件事”,陳吉平說。

2018年,杭州互聯網公司數量佔全國的6.5%,僅次於北上廣深。其中,150人以下規模的公司超過71%。

阿里巴巴成立20年,工號已經排到了20萬,在職員工將近9萬人,還有10多萬是已經畢業的校友。

許多公司都帶著些阿里的影子,因為創始人是阿里校友,曾經的阿里人。

他們當中,很多人曾經因為阿里,從北上廣深奔赴杭州,創業後,依然紮根於此,源源不斷地為杭州吸引更多的人才。

2015年,陳吉平從阿里離職,他在這裡度過了11年。離職時,陳吉平覺得自己嚮往的生活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半年遊山玩水,睡到自然醒,陳吉平卻坐不住了,“太沒意思了”。

“要折騰起來”,陳吉平是數據庫與大數據領域的專家,從技術到管理,到業務都經歷過。2016年初,他創辦袋鼠雲,聚焦大數據使用場景研發。

彼時,數據中臺還沒有成為熱門概念。但陳吉平相信馬雲的判斷,“未來是大數據的時代”,相信的原因也很簡單,“我們見過他的戰略高度”。

深信不疑的還有潘宏偉,2017年底,他創辦了場景鹿,一家專攻線下商業場景的互動營銷公司。杭州的商場裡,有很多場景鹿的拍照智能終端。

2019年以來,新零售的日子並不好過,頭部玩家紛紛收縮。“我們有耐心,願意跟阿里一起,努力做更多新產品”, 潘宏偉說。

2018年底,苗峰離開阿里創辦商越,做自己的老本行,企業級市場,專門為大中型企業提供採購數字化解決方案。新公司沿襲了阿里的花名文化,苗峰給自己起了個新花名,降龍十八掌。

陳吉平、潘宏偉和苗峰,三個不同領域的典型技術男,都在阿里完成了個人的“商業化”轉型,在阿里,他們學會了在商業的鏈路裡思考問題,學會了如何做一件有商業價值的事。

“從阿里出來的校友感恩歸感恩,合作歸合作,該打就得打。如果有競爭,直接開打,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苗峰說。

"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文 | 王雪琦

加入阿里時,苗峰已經35歲。在用友工作11年後,他想嘗試一下互聯網賽道。

“高齡”轉型並不容易,苗峰經歷了煎熬的適應期,“前三個月每天都想走”。

他急,阿里不急。在百湖課上,苗峰和其他新同學問Lucy,對我們新人有什麼要求,彭蕾說,“沒有任何要求,活過3年就行”。

潘宏偉剛進阿里時,在淘寶做搜索,曾經因為推出一個新功能招致商家上門抗議。26歲的潘宏偉很挫敗,覺得自己捅了簍子,慶幸的是,“在阿里做很多事情是有使命感的,這件事情是這個過程遇到的問題,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同事間的相互扶持很重要”,他說。

經常有人問陳吉平,阿里價值觀的核心是什麼,畢竟他在阿里呆了11年。陳吉平很難說個明確的1234出來,他覺得很多東西已經融入血液。但他會想起阿里有句話,“平凡人做非凡事”。

“能力強有時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相不相信這件事情,有沒有意願去做這件事”,陳吉平說。

2018年,杭州互聯網公司數量佔全國的6.5%,僅次於北上廣深。其中,150人以下規模的公司超過71%。

阿里巴巴成立20年,工號已經排到了20萬,在職員工將近9萬人,還有10多萬是已經畢業的校友。

許多公司都帶著些阿里的影子,因為創始人是阿里校友,曾經的阿里人。

他們當中,很多人曾經因為阿里,從北上廣深奔赴杭州,創業後,依然紮根於此,源源不斷地為杭州吸引更多的人才。

2015年,陳吉平從阿里離職,他在這裡度過了11年。離職時,陳吉平覺得自己嚮往的生活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半年遊山玩水,睡到自然醒,陳吉平卻坐不住了,“太沒意思了”。

“要折騰起來”,陳吉平是數據庫與大數據領域的專家,從技術到管理,到業務都經歷過。2016年初,他創辦袋鼠雲,聚焦大數據使用場景研發。

彼時,數據中臺還沒有成為熱門概念。但陳吉平相信馬雲的判斷,“未來是大數據的時代”,相信的原因也很簡單,“我們見過他的戰略高度”。

深信不疑的還有潘宏偉,2017年底,他創辦了場景鹿,一家專攻線下商業場景的互動營銷公司。杭州的商場裡,有很多場景鹿的拍照智能終端。

2019年以來,新零售的日子並不好過,頭部玩家紛紛收縮。“我們有耐心,願意跟阿里一起,努力做更多新產品”, 潘宏偉說。

2018年底,苗峰離開阿里創辦商越,做自己的老本行,企業級市場,專門為大中型企業提供採購數字化解決方案。新公司沿襲了阿里的花名文化,苗峰給自己起了個新花名,降龍十八掌。

陳吉平、潘宏偉和苗峰,三個不同領域的典型技術男,都在阿里完成了個人的“商業化”轉型,在阿里,他們學會了在商業的鏈路裡思考問題,學會了如何做一件有商業價值的事。

“從阿里出來的校友感恩歸感恩,合作歸合作,該打就得打。如果有競爭,直接開打,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苗峰說。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

"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文 | 王雪琦

加入阿里時,苗峰已經35歲。在用友工作11年後,他想嘗試一下互聯網賽道。

“高齡”轉型並不容易,苗峰經歷了煎熬的適應期,“前三個月每天都想走”。

他急,阿里不急。在百湖課上,苗峰和其他新同學問Lucy,對我們新人有什麼要求,彭蕾說,“沒有任何要求,活過3年就行”。

潘宏偉剛進阿里時,在淘寶做搜索,曾經因為推出一個新功能招致商家上門抗議。26歲的潘宏偉很挫敗,覺得自己捅了簍子,慶幸的是,“在阿里做很多事情是有使命感的,這件事情是這個過程遇到的問題,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同事間的相互扶持很重要”,他說。

經常有人問陳吉平,阿里價值觀的核心是什麼,畢竟他在阿里呆了11年。陳吉平很難說個明確的1234出來,他覺得很多東西已經融入血液。但他會想起阿里有句話,“平凡人做非凡事”。

“能力強有時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相不相信這件事情,有沒有意願去做這件事”,陳吉平說。

2018年,杭州互聯網公司數量佔全國的6.5%,僅次於北上廣深。其中,150人以下規模的公司超過71%。

阿里巴巴成立20年,工號已經排到了20萬,在職員工將近9萬人,還有10多萬是已經畢業的校友。

許多公司都帶著些阿里的影子,因為創始人是阿里校友,曾經的阿里人。

他們當中,很多人曾經因為阿里,從北上廣深奔赴杭州,創業後,依然紮根於此,源源不斷地為杭州吸引更多的人才。

2015年,陳吉平從阿里離職,他在這裡度過了11年。離職時,陳吉平覺得自己嚮往的生活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半年遊山玩水,睡到自然醒,陳吉平卻坐不住了,“太沒意思了”。

“要折騰起來”,陳吉平是數據庫與大數據領域的專家,從技術到管理,到業務都經歷過。2016年初,他創辦袋鼠雲,聚焦大數據使用場景研發。

彼時,數據中臺還沒有成為熱門概念。但陳吉平相信馬雲的判斷,“未來是大數據的時代”,相信的原因也很簡單,“我們見過他的戰略高度”。

深信不疑的還有潘宏偉,2017年底,他創辦了場景鹿,一家專攻線下商業場景的互動營銷公司。杭州的商場裡,有很多場景鹿的拍照智能終端。

2019年以來,新零售的日子並不好過,頭部玩家紛紛收縮。“我們有耐心,願意跟阿里一起,努力做更多新產品”, 潘宏偉說。

2018年底,苗峰離開阿里創辦商越,做自己的老本行,企業級市場,專門為大中型企業提供採購數字化解決方案。新公司沿襲了阿里的花名文化,苗峰給自己起了個新花名,降龍十八掌。

陳吉平、潘宏偉和苗峰,三個不同領域的典型技術男,都在阿里完成了個人的“商業化”轉型,在阿里,他們學會了在商業的鏈路裡思考問題,學會了如何做一件有商業價值的事。

“從阿里出來的校友感恩歸感恩,合作歸合作,該打就得打。如果有競爭,直接開打,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苗峰說。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以下為苗峰自述:

我參加的阿里入職面試特別有意思,面試官是我未來的下屬們。三、四個人往那一坐,翹著二郎腿,一直問各種技術問題,潛臺詞似乎是“苗峰,你為什麼這麼牛,可以領導我們”。

那是2013年,我已經在用友呆了11年,特別想嘗試互聯網,EMBA的同學介紹了阿里的機會。

我每週飛回北京一次,當時很多阿里人都是兩地往返,飛機上,眼睛掃過去,旁邊人在寫週報,一聊,阿里的,有種阿里包機的感覺。

大家都很忙碌,不是寫週報,就是在打電話,但也不像一般的商務人士,穿的西裝革履。我剛來還穿白襯衫黑皮鞋,在西溪園區5號樓常被當作另類,後來也變成牛仔褲穿四季。

我最早在淘系,做過百貨和門店的支付寶支付,後來去B2B,做阿里巴巴大企業採購。

剛到阿里特別不適應,前三個月每天都想走。以前在用友,王董事長每年會帶著我們做幾個月的規劃。阿里是互聯網企業,行業變化很快,做規劃就兩天,剛開始覺得很亂,沒有目標。

但阿里的文化有一點特別好,告訴你不要急。剛來,一群新人問Lucy(彭蕾,阿里巴巴合夥人之一)對我們有什麼要求,她說,“對你們沒有任何要求,活過3年就行”。

過了最初的3個月,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適應阿里了。

那天,優曇(王曦若,阿里集團副總裁)組織週會,需要一個人做會議記錄,我主動站出來。其實對新人來說,做會議紀要難度挺大,涉及的業務線多,還有不少技術細節和名詞。

會後,我拿著會議紀要去跟每個參加的人確認他們那周的工作內容,藉著這個機會了解了很多業務細節,也跟大家打成一片。

當你真的進入阿里文化,任何時刻都會散發一種主動承擔的氣息,阿里有句話,“此時此刻非我莫屬”。

2018年,我離開阿里創業,創辦了商越,面向大中型企業提供採購數字化解決方案。

我一直有轟轟烈烈做件大事的夢想。數字化時代提供了很多機會,比如,在經濟下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如何幫助傳統企業提升收入、降低成本。

在阿里,我學到了第一個詞就是商業,一個東西有沒有價值,要在商業鏈路裡思考。

第二個詞是開放。

每週我都給投資人和公司全員發週報,投資人想訪問團隊,我也隨時歡迎,有的創業者會覺得這是一種打擾,還可能影響投資人對公司的看法。但我覺得,一個組織足夠開放,才能不斷地吸收外部能量。

阿里出來的校友感恩歸感恩,合作歸合作,該打就得打。如果有競爭,直接開打,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

校友創業,是一個獨立的實體,用阿里傳承的價值觀體系在不同賽道開闢自己的事業,與阿里有合作有競爭。

我不太贊同一定靠資本才能拉近關係,資本可能會害人。我們當前非常規避和阿里的戰鬥,這是另一個話題。商越做的偏商業,偏業務,和幾大平臺都有合作,包括京東、阿里等等。

"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文 | 王雪琦

加入阿里時,苗峰已經35歲。在用友工作11年後,他想嘗試一下互聯網賽道。

“高齡”轉型並不容易,苗峰經歷了煎熬的適應期,“前三個月每天都想走”。

他急,阿里不急。在百湖課上,苗峰和其他新同學問Lucy,對我們新人有什麼要求,彭蕾說,“沒有任何要求,活過3年就行”。

潘宏偉剛進阿里時,在淘寶做搜索,曾經因為推出一個新功能招致商家上門抗議。26歲的潘宏偉很挫敗,覺得自己捅了簍子,慶幸的是,“在阿里做很多事情是有使命感的,這件事情是這個過程遇到的問題,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同事間的相互扶持很重要”,他說。

經常有人問陳吉平,阿里價值觀的核心是什麼,畢竟他在阿里呆了11年。陳吉平很難說個明確的1234出來,他覺得很多東西已經融入血液。但他會想起阿里有句話,“平凡人做非凡事”。

“能力強有時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相不相信這件事情,有沒有意願去做這件事”,陳吉平說。

2018年,杭州互聯網公司數量佔全國的6.5%,僅次於北上廣深。其中,150人以下規模的公司超過71%。

阿里巴巴成立20年,工號已經排到了20萬,在職員工將近9萬人,還有10多萬是已經畢業的校友。

許多公司都帶著些阿里的影子,因為創始人是阿里校友,曾經的阿里人。

他們當中,很多人曾經因為阿里,從北上廣深奔赴杭州,創業後,依然紮根於此,源源不斷地為杭州吸引更多的人才。

2015年,陳吉平從阿里離職,他在這裡度過了11年。離職時,陳吉平覺得自己嚮往的生活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半年遊山玩水,睡到自然醒,陳吉平卻坐不住了,“太沒意思了”。

“要折騰起來”,陳吉平是數據庫與大數據領域的專家,從技術到管理,到業務都經歷過。2016年初,他創辦袋鼠雲,聚焦大數據使用場景研發。

彼時,數據中臺還沒有成為熱門概念。但陳吉平相信馬雲的判斷,“未來是大數據的時代”,相信的原因也很簡單,“我們見過他的戰略高度”。

深信不疑的還有潘宏偉,2017年底,他創辦了場景鹿,一家專攻線下商業場景的互動營銷公司。杭州的商場裡,有很多場景鹿的拍照智能終端。

2019年以來,新零售的日子並不好過,頭部玩家紛紛收縮。“我們有耐心,願意跟阿里一起,努力做更多新產品”, 潘宏偉說。

2018年底,苗峰離開阿里創辦商越,做自己的老本行,企業級市場,專門為大中型企業提供採購數字化解決方案。新公司沿襲了阿里的花名文化,苗峰給自己起了個新花名,降龍十八掌。

陳吉平、潘宏偉和苗峰,三個不同領域的典型技術男,都在阿里完成了個人的“商業化”轉型,在阿里,他們學會了在商業的鏈路裡思考問題,學會了如何做一件有商業價值的事。

“從阿里出來的校友感恩歸感恩,合作歸合作,該打就得打。如果有競爭,直接開打,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苗峰說。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以下為苗峰自述:

我參加的阿里入職面試特別有意思,面試官是我未來的下屬們。三、四個人往那一坐,翹著二郎腿,一直問各種技術問題,潛臺詞似乎是“苗峰,你為什麼這麼牛,可以領導我們”。

那是2013年,我已經在用友呆了11年,特別想嘗試互聯網,EMBA的同學介紹了阿里的機會。

我每週飛回北京一次,當時很多阿里人都是兩地往返,飛機上,眼睛掃過去,旁邊人在寫週報,一聊,阿里的,有種阿里包機的感覺。

大家都很忙碌,不是寫週報,就是在打電話,但也不像一般的商務人士,穿的西裝革履。我剛來還穿白襯衫黑皮鞋,在西溪園區5號樓常被當作另類,後來也變成牛仔褲穿四季。

我最早在淘系,做過百貨和門店的支付寶支付,後來去B2B,做阿里巴巴大企業採購。

剛到阿里特別不適應,前三個月每天都想走。以前在用友,王董事長每年會帶著我們做幾個月的規劃。阿里是互聯網企業,行業變化很快,做規劃就兩天,剛開始覺得很亂,沒有目標。

但阿里的文化有一點特別好,告訴你不要急。剛來,一群新人問Lucy(彭蕾,阿里巴巴合夥人之一)對我們有什麼要求,她說,“對你們沒有任何要求,活過3年就行”。

過了最初的3個月,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適應阿里了。

那天,優曇(王曦若,阿里集團副總裁)組織週會,需要一個人做會議記錄,我主動站出來。其實對新人來說,做會議紀要難度挺大,涉及的業務線多,還有不少技術細節和名詞。

會後,我拿著會議紀要去跟每個參加的人確認他們那周的工作內容,藉著這個機會了解了很多業務細節,也跟大家打成一片。

當你真的進入阿里文化,任何時刻都會散發一種主動承擔的氣息,阿里有句話,“此時此刻非我莫屬”。

2018年,我離開阿里創業,創辦了商越,面向大中型企業提供採購數字化解決方案。

我一直有轟轟烈烈做件大事的夢想。數字化時代提供了很多機會,比如,在經濟下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如何幫助傳統企業提升收入、降低成本。

在阿里,我學到了第一個詞就是商業,一個東西有沒有價值,要在商業鏈路裡思考。

第二個詞是開放。

每週我都給投資人和公司全員發週報,投資人想訪問團隊,我也隨時歡迎,有的創業者會覺得這是一種打擾,還可能影響投資人對公司的看法。但我覺得,一個組織足夠開放,才能不斷地吸收外部能量。

阿里出來的校友感恩歸感恩,合作歸合作,該打就得打。如果有競爭,直接開打,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

校友創業,是一個獨立的實體,用阿里傳承的價值觀體系在不同賽道開闢自己的事業,與阿里有合作有競爭。

我不太贊同一定靠資本才能拉近關係,資本可能會害人。我們當前非常規避和阿里的戰鬥,這是另一個話題。商越做的偏商業,偏業務,和幾大平臺都有合作,包括京東、阿里等等。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我們一直是新零售的堅定執行者

"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文 | 王雪琦

加入阿里時,苗峰已經35歲。在用友工作11年後,他想嘗試一下互聯網賽道。

“高齡”轉型並不容易,苗峰經歷了煎熬的適應期,“前三個月每天都想走”。

他急,阿里不急。在百湖課上,苗峰和其他新同學問Lucy,對我們新人有什麼要求,彭蕾說,“沒有任何要求,活過3年就行”。

潘宏偉剛進阿里時,在淘寶做搜索,曾經因為推出一個新功能招致商家上門抗議。26歲的潘宏偉很挫敗,覺得自己捅了簍子,慶幸的是,“在阿里做很多事情是有使命感的,這件事情是這個過程遇到的問題,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同事間的相互扶持很重要”,他說。

經常有人問陳吉平,阿里價值觀的核心是什麼,畢竟他在阿里呆了11年。陳吉平很難說個明確的1234出來,他覺得很多東西已經融入血液。但他會想起阿里有句話,“平凡人做非凡事”。

“能力強有時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相不相信這件事情,有沒有意願去做這件事”,陳吉平說。

2018年,杭州互聯網公司數量佔全國的6.5%,僅次於北上廣深。其中,150人以下規模的公司超過71%。

阿里巴巴成立20年,工號已經排到了20萬,在職員工將近9萬人,還有10多萬是已經畢業的校友。

許多公司都帶著些阿里的影子,因為創始人是阿里校友,曾經的阿里人。

他們當中,很多人曾經因為阿里,從北上廣深奔赴杭州,創業後,依然紮根於此,源源不斷地為杭州吸引更多的人才。

2015年,陳吉平從阿里離職,他在這裡度過了11年。離職時,陳吉平覺得自己嚮往的生活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半年遊山玩水,睡到自然醒,陳吉平卻坐不住了,“太沒意思了”。

“要折騰起來”,陳吉平是數據庫與大數據領域的專家,從技術到管理,到業務都經歷過。2016年初,他創辦袋鼠雲,聚焦大數據使用場景研發。

彼時,數據中臺還沒有成為熱門概念。但陳吉平相信馬雲的判斷,“未來是大數據的時代”,相信的原因也很簡單,“我們見過他的戰略高度”。

深信不疑的還有潘宏偉,2017年底,他創辦了場景鹿,一家專攻線下商業場景的互動營銷公司。杭州的商場裡,有很多場景鹿的拍照智能終端。

2019年以來,新零售的日子並不好過,頭部玩家紛紛收縮。“我們有耐心,願意跟阿里一起,努力做更多新產品”, 潘宏偉說。

2018年底,苗峰離開阿里創辦商越,做自己的老本行,企業級市場,專門為大中型企業提供採購數字化解決方案。新公司沿襲了阿里的花名文化,苗峰給自己起了個新花名,降龍十八掌。

陳吉平、潘宏偉和苗峰,三個不同領域的典型技術男,都在阿里完成了個人的“商業化”轉型,在阿里,他們學會了在商業的鏈路裡思考問題,學會了如何做一件有商業價值的事。

“從阿里出來的校友感恩歸感恩,合作歸合作,該打就得打。如果有競爭,直接開打,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苗峰說。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以下為苗峰自述:

我參加的阿里入職面試特別有意思,面試官是我未來的下屬們。三、四個人往那一坐,翹著二郎腿,一直問各種技術問題,潛臺詞似乎是“苗峰,你為什麼這麼牛,可以領導我們”。

那是2013年,我已經在用友呆了11年,特別想嘗試互聯網,EMBA的同學介紹了阿里的機會。

我每週飛回北京一次,當時很多阿里人都是兩地往返,飛機上,眼睛掃過去,旁邊人在寫週報,一聊,阿里的,有種阿里包機的感覺。

大家都很忙碌,不是寫週報,就是在打電話,但也不像一般的商務人士,穿的西裝革履。我剛來還穿白襯衫黑皮鞋,在西溪園區5號樓常被當作另類,後來也變成牛仔褲穿四季。

我最早在淘系,做過百貨和門店的支付寶支付,後來去B2B,做阿里巴巴大企業採購。

剛到阿里特別不適應,前三個月每天都想走。以前在用友,王董事長每年會帶著我們做幾個月的規劃。阿里是互聯網企業,行業變化很快,做規劃就兩天,剛開始覺得很亂,沒有目標。

但阿里的文化有一點特別好,告訴你不要急。剛來,一群新人問Lucy(彭蕾,阿里巴巴合夥人之一)對我們有什麼要求,她說,“對你們沒有任何要求,活過3年就行”。

過了最初的3個月,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適應阿里了。

那天,優曇(王曦若,阿里集團副總裁)組織週會,需要一個人做會議記錄,我主動站出來。其實對新人來說,做會議紀要難度挺大,涉及的業務線多,還有不少技術細節和名詞。

會後,我拿著會議紀要去跟每個參加的人確認他們那周的工作內容,藉著這個機會了解了很多業務細節,也跟大家打成一片。

當你真的進入阿里文化,任何時刻都會散發一種主動承擔的氣息,阿里有句話,“此時此刻非我莫屬”。

2018年,我離開阿里創業,創辦了商越,面向大中型企業提供採購數字化解決方案。

我一直有轟轟烈烈做件大事的夢想。數字化時代提供了很多機會,比如,在經濟下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如何幫助傳統企業提升收入、降低成本。

在阿里,我學到了第一個詞就是商業,一個東西有沒有價值,要在商業鏈路裡思考。

第二個詞是開放。

每週我都給投資人和公司全員發週報,投資人想訪問團隊,我也隨時歡迎,有的創業者會覺得這是一種打擾,還可能影響投資人對公司的看法。但我覺得,一個組織足夠開放,才能不斷地吸收外部能量。

阿里出來的校友感恩歸感恩,合作歸合作,該打就得打。如果有競爭,直接開打,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

校友創業,是一個獨立的實體,用阿里傳承的價值觀體系在不同賽道開闢自己的事業,與阿里有合作有競爭。

我不太贊同一定靠資本才能拉近關係,資本可能會害人。我們當前非常規避和阿里的戰鬥,這是另一個話題。商越做的偏商業,偏業務,和幾大平臺都有合作,包括京東、阿里等等。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我們一直是新零售的堅定執行者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以下為潘宏偉自述:

2007年大學畢業,我先去了百度,做用戶端技術,負責百度圖片,這個產品當時流量很大。但我想往前走,去了解用戶。剛好那時候淘寶在組建搜索團隊,就有獵頭來問我。

當時剛看完《倒立者贏》,開篇介紹了阿里的倒立文化,“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我對這家公司很好奇,感覺“特別熱鬧,像江湖”。

通過獵頭投了簡歷,很快拿到Offer,我2008年10月正式加入阿里,轉型產品經理。

那一年,淘寶屏蔽了百度的抓取,意味著淘內搜索一定要做好,這也是我淘寶生涯最核心的工作,參與這件事特別有成就感。

我負責搜索時,推過一個“合併同款”功能。那時有很多淘寶賣家從固定的批發市場拿貨,同質化很嚴重,甚至連素材都是現成的。用戶搜索“連衣裙”,顯示結果同質化很嚴重,這個功能把同款都摺疊了。

推出這個功能,流量減少,批發市場的大商家們出貨受到影響,就來淘寶鬧事。

我去四季青批發市場跟賣家溝通,賣家代表是一個40多歲的大姐,她當時說,“你能說服我,我就能幫你搞定其他人,沒說服我,這事沒完。”

後來我們把這個功能做了優化,根據商家在淘寶的經營和用戶指標,確定優先級排序,緩解了他們的流量壓力。

這件事對我衝擊很大。以前在百度,一直認為技術改變世界,更多考慮用戶體驗。到了阿里,慢慢培養出平臺和生態思維,要考慮用戶價值,也要重視商家價值。

這是淘寶生涯對我最大的影響之一,阿里幫我修煉了一種心智,對於商業的洞察和敏感度。

創業之後,我在公司經常說,做產品是要為商業服務,不能產生商業價值的產品,不要做。

2011年我離開阿里去唯品會做市場總監,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市場,又向“前”邁了一步。

在唯品會接觸了很多品牌客戶,他們經常談,“怎麼能給線下店鋪引流,提升銷量”。我開始覺得線下很有意思,是一個想象力空間巨大的賽道。

2017年底,我回杭州創辦場景鹿,主要產品叫黃小鹿,是一個能拍照的智能終端,定位是商業場景互動營銷。

場景鹿做的事情跟阿里的業務相關性很強,2018年我們也拿了螞蟻金服的投資。

黃小鹿現在正和商場會員體系打通,會員用戶走到黃小鹿面前,終端就推薦一些商場門店的優惠信息,把潛在消費用戶引到門店。逛商場的人,只有不到10%的人去門店消費,這是商場的一個痛點。

但這件事落地的過程挺難,我們統計過,全國有8000多家商場,有的商場談判週期特別長。

今年關於新零售有很多負面聲音出來,但我們一直是新零售的堅定執行者。線下商業很複雜,改變需要時間,我們有耐心,願意跟著阿里一起,做出更多新產品。

做這件事的過程,我覺得很享受。

去年春節,我在商場遇到一個90多歲的老人家,他用黃小鹿拍了張有紅軍帽貼紙的照片。我問他“好不好玩”,他說“很有意思”,當時覺得特有動力。

這種狀態很像當年在阿里,是一種“轟轟烈烈做大事”的感覺。

阿里的價值觀建設非常出色。以前我們每個季度做覆盤自評,50%是業務,50%是價值觀,不僅要打分,還得有具體的例子。價值觀建設不是走形式,而是真的融入每個人血液。

我對成功的定義是,成為一傢俱有價值、受人尊敬的企業,同時也希望這個過程絢爛多彩的,平平淡淡沒有意思。

"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文 | 王雪琦

加入阿里時,苗峰已經35歲。在用友工作11年後,他想嘗試一下互聯網賽道。

“高齡”轉型並不容易,苗峰經歷了煎熬的適應期,“前三個月每天都想走”。

他急,阿里不急。在百湖課上,苗峰和其他新同學問Lucy,對我們新人有什麼要求,彭蕾說,“沒有任何要求,活過3年就行”。

潘宏偉剛進阿里時,在淘寶做搜索,曾經因為推出一個新功能招致商家上門抗議。26歲的潘宏偉很挫敗,覺得自己捅了簍子,慶幸的是,“在阿里做很多事情是有使命感的,這件事情是這個過程遇到的問題,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同事間的相互扶持很重要”,他說。

經常有人問陳吉平,阿里價值觀的核心是什麼,畢竟他在阿里呆了11年。陳吉平很難說個明確的1234出來,他覺得很多東西已經融入血液。但他會想起阿里有句話,“平凡人做非凡事”。

“能力強有時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相不相信這件事情,有沒有意願去做這件事”,陳吉平說。

2018年,杭州互聯網公司數量佔全國的6.5%,僅次於北上廣深。其中,150人以下規模的公司超過71%。

阿里巴巴成立20年,工號已經排到了20萬,在職員工將近9萬人,還有10多萬是已經畢業的校友。

許多公司都帶著些阿里的影子,因為創始人是阿里校友,曾經的阿里人。

他們當中,很多人曾經因為阿里,從北上廣深奔赴杭州,創業後,依然紮根於此,源源不斷地為杭州吸引更多的人才。

2015年,陳吉平從阿里離職,他在這裡度過了11年。離職時,陳吉平覺得自己嚮往的生活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半年遊山玩水,睡到自然醒,陳吉平卻坐不住了,“太沒意思了”。

“要折騰起來”,陳吉平是數據庫與大數據領域的專家,從技術到管理,到業務都經歷過。2016年初,他創辦袋鼠雲,聚焦大數據使用場景研發。

彼時,數據中臺還沒有成為熱門概念。但陳吉平相信馬雲的判斷,“未來是大數據的時代”,相信的原因也很簡單,“我們見過他的戰略高度”。

深信不疑的還有潘宏偉,2017年底,他創辦了場景鹿,一家專攻線下商業場景的互動營銷公司。杭州的商場裡,有很多場景鹿的拍照智能終端。

2019年以來,新零售的日子並不好過,頭部玩家紛紛收縮。“我們有耐心,願意跟阿里一起,努力做更多新產品”, 潘宏偉說。

2018年底,苗峰離開阿里創辦商越,做自己的老本行,企業級市場,專門為大中型企業提供採購數字化解決方案。新公司沿襲了阿里的花名文化,苗峰給自己起了個新花名,降龍十八掌。

陳吉平、潘宏偉和苗峰,三個不同領域的典型技術男,都在阿里完成了個人的“商業化”轉型,在阿里,他們學會了在商業的鏈路裡思考問題,學會了如何做一件有商業價值的事。

“從阿里出來的校友感恩歸感恩,合作歸合作,該打就得打。如果有競爭,直接開打,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苗峰說。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以下為苗峰自述:

我參加的阿里入職面試特別有意思,面試官是我未來的下屬們。三、四個人往那一坐,翹著二郎腿,一直問各種技術問題,潛臺詞似乎是“苗峰,你為什麼這麼牛,可以領導我們”。

那是2013年,我已經在用友呆了11年,特別想嘗試互聯網,EMBA的同學介紹了阿里的機會。

我每週飛回北京一次,當時很多阿里人都是兩地往返,飛機上,眼睛掃過去,旁邊人在寫週報,一聊,阿里的,有種阿里包機的感覺。

大家都很忙碌,不是寫週報,就是在打電話,但也不像一般的商務人士,穿的西裝革履。我剛來還穿白襯衫黑皮鞋,在西溪園區5號樓常被當作另類,後來也變成牛仔褲穿四季。

我最早在淘系,做過百貨和門店的支付寶支付,後來去B2B,做阿里巴巴大企業採購。

剛到阿里特別不適應,前三個月每天都想走。以前在用友,王董事長每年會帶著我們做幾個月的規劃。阿里是互聯網企業,行業變化很快,做規劃就兩天,剛開始覺得很亂,沒有目標。

但阿里的文化有一點特別好,告訴你不要急。剛來,一群新人問Lucy(彭蕾,阿里巴巴合夥人之一)對我們有什麼要求,她說,“對你們沒有任何要求,活過3年就行”。

過了最初的3個月,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適應阿里了。

那天,優曇(王曦若,阿里集團副總裁)組織週會,需要一個人做會議記錄,我主動站出來。其實對新人來說,做會議紀要難度挺大,涉及的業務線多,還有不少技術細節和名詞。

會後,我拿著會議紀要去跟每個參加的人確認他們那周的工作內容,藉著這個機會了解了很多業務細節,也跟大家打成一片。

當你真的進入阿里文化,任何時刻都會散發一種主動承擔的氣息,阿里有句話,“此時此刻非我莫屬”。

2018年,我離開阿里創業,創辦了商越,面向大中型企業提供採購數字化解決方案。

我一直有轟轟烈烈做件大事的夢想。數字化時代提供了很多機會,比如,在經濟下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如何幫助傳統企業提升收入、降低成本。

在阿里,我學到了第一個詞就是商業,一個東西有沒有價值,要在商業鏈路裡思考。

第二個詞是開放。

每週我都給投資人和公司全員發週報,投資人想訪問團隊,我也隨時歡迎,有的創業者會覺得這是一種打擾,還可能影響投資人對公司的看法。但我覺得,一個組織足夠開放,才能不斷地吸收外部能量。

阿里出來的校友感恩歸感恩,合作歸合作,該打就得打。如果有競爭,直接開打,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

校友創業,是一個獨立的實體,用阿里傳承的價值觀體系在不同賽道開闢自己的事業,與阿里有合作有競爭。

我不太贊同一定靠資本才能拉近關係,資本可能會害人。我們當前非常規避和阿里的戰鬥,這是另一個話題。商越做的偏商業,偏業務,和幾大平臺都有合作,包括京東、阿里等等。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我們一直是新零售的堅定執行者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以下為潘宏偉自述:

2007年大學畢業,我先去了百度,做用戶端技術,負責百度圖片,這個產品當時流量很大。但我想往前走,去了解用戶。剛好那時候淘寶在組建搜索團隊,就有獵頭來問我。

當時剛看完《倒立者贏》,開篇介紹了阿里的倒立文化,“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我對這家公司很好奇,感覺“特別熱鬧,像江湖”。

通過獵頭投了簡歷,很快拿到Offer,我2008年10月正式加入阿里,轉型產品經理。

那一年,淘寶屏蔽了百度的抓取,意味著淘內搜索一定要做好,這也是我淘寶生涯最核心的工作,參與這件事特別有成就感。

我負責搜索時,推過一個“合併同款”功能。那時有很多淘寶賣家從固定的批發市場拿貨,同質化很嚴重,甚至連素材都是現成的。用戶搜索“連衣裙”,顯示結果同質化很嚴重,這個功能把同款都摺疊了。

推出這個功能,流量減少,批發市場的大商家們出貨受到影響,就來淘寶鬧事。

我去四季青批發市場跟賣家溝通,賣家代表是一個40多歲的大姐,她當時說,“你能說服我,我就能幫你搞定其他人,沒說服我,這事沒完。”

後來我們把這個功能做了優化,根據商家在淘寶的經營和用戶指標,確定優先級排序,緩解了他們的流量壓力。

這件事對我衝擊很大。以前在百度,一直認為技術改變世界,更多考慮用戶體驗。到了阿里,慢慢培養出平臺和生態思維,要考慮用戶價值,也要重視商家價值。

這是淘寶生涯對我最大的影響之一,阿里幫我修煉了一種心智,對於商業的洞察和敏感度。

創業之後,我在公司經常說,做產品是要為商業服務,不能產生商業價值的產品,不要做。

2011年我離開阿里去唯品會做市場總監,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市場,又向“前”邁了一步。

在唯品會接觸了很多品牌客戶,他們經常談,“怎麼能給線下店鋪引流,提升銷量”。我開始覺得線下很有意思,是一個想象力空間巨大的賽道。

2017年底,我回杭州創辦場景鹿,主要產品叫黃小鹿,是一個能拍照的智能終端,定位是商業場景互動營銷。

場景鹿做的事情跟阿里的業務相關性很強,2018年我們也拿了螞蟻金服的投資。

黃小鹿現在正和商場會員體系打通,會員用戶走到黃小鹿面前,終端就推薦一些商場門店的優惠信息,把潛在消費用戶引到門店。逛商場的人,只有不到10%的人去門店消費,這是商場的一個痛點。

但這件事落地的過程挺難,我們統計過,全國有8000多家商場,有的商場談判週期特別長。

今年關於新零售有很多負面聲音出來,但我們一直是新零售的堅定執行者。線下商業很複雜,改變需要時間,我們有耐心,願意跟著阿里一起,做出更多新產品。

做這件事的過程,我覺得很享受。

去年春節,我在商場遇到一個90多歲的老人家,他用黃小鹿拍了張有紅軍帽貼紙的照片。我問他“好不好玩”,他說“很有意思”,當時覺得特有動力。

這種狀態很像當年在阿里,是一種“轟轟烈烈做大事”的感覺。

阿里的價值觀建設非常出色。以前我們每個季度做覆盤自評,50%是業務,50%是價值觀,不僅要打分,還得有具體的例子。價值觀建設不是走形式,而是真的融入每個人血液。

我對成功的定義是,成為一傢俱有價值、受人尊敬的企業,同時也希望這個過程絢爛多彩的,平平淡淡沒有意思。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我對馬雲的判斷深信不疑。

"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文 | 王雪琦

加入阿里時,苗峰已經35歲。在用友工作11年後,他想嘗試一下互聯網賽道。

“高齡”轉型並不容易,苗峰經歷了煎熬的適應期,“前三個月每天都想走”。

他急,阿里不急。在百湖課上,苗峰和其他新同學問Lucy,對我們新人有什麼要求,彭蕾說,“沒有任何要求,活過3年就行”。

潘宏偉剛進阿里時,在淘寶做搜索,曾經因為推出一個新功能招致商家上門抗議。26歲的潘宏偉很挫敗,覺得自己捅了簍子,慶幸的是,“在阿里做很多事情是有使命感的,這件事情是這個過程遇到的問題,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同事間的相互扶持很重要”,他說。

經常有人問陳吉平,阿里價值觀的核心是什麼,畢竟他在阿里呆了11年。陳吉平很難說個明確的1234出來,他覺得很多東西已經融入血液。但他會想起阿里有句話,“平凡人做非凡事”。

“能力強有時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相不相信這件事情,有沒有意願去做這件事”,陳吉平說。

2018年,杭州互聯網公司數量佔全國的6.5%,僅次於北上廣深。其中,150人以下規模的公司超過71%。

阿里巴巴成立20年,工號已經排到了20萬,在職員工將近9萬人,還有10多萬是已經畢業的校友。

許多公司都帶著些阿里的影子,因為創始人是阿里校友,曾經的阿里人。

他們當中,很多人曾經因為阿里,從北上廣深奔赴杭州,創業後,依然紮根於此,源源不斷地為杭州吸引更多的人才。

2015年,陳吉平從阿里離職,他在這裡度過了11年。離職時,陳吉平覺得自己嚮往的生活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半年遊山玩水,睡到自然醒,陳吉平卻坐不住了,“太沒意思了”。

“要折騰起來”,陳吉平是數據庫與大數據領域的專家,從技術到管理,到業務都經歷過。2016年初,他創辦袋鼠雲,聚焦大數據使用場景研發。

彼時,數據中臺還沒有成為熱門概念。但陳吉平相信馬雲的判斷,“未來是大數據的時代”,相信的原因也很簡單,“我們見過他的戰略高度”。

深信不疑的還有潘宏偉,2017年底,他創辦了場景鹿,一家專攻線下商業場景的互動營銷公司。杭州的商場裡,有很多場景鹿的拍照智能終端。

2019年以來,新零售的日子並不好過,頭部玩家紛紛收縮。“我們有耐心,願意跟阿里一起,努力做更多新產品”, 潘宏偉說。

2018年底,苗峰離開阿里創辦商越,做自己的老本行,企業級市場,專門為大中型企業提供採購數字化解決方案。新公司沿襲了阿里的花名文化,苗峰給自己起了個新花名,降龍十八掌。

陳吉平、潘宏偉和苗峰,三個不同領域的典型技術男,都在阿里完成了個人的“商業化”轉型,在阿里,他們學會了在商業的鏈路裡思考問題,學會了如何做一件有商業價值的事。

“從阿里出來的校友感恩歸感恩,合作歸合作,該打就得打。如果有競爭,直接開打,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苗峰說。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以下為苗峰自述:

我參加的阿里入職面試特別有意思,面試官是我未來的下屬們。三、四個人往那一坐,翹著二郎腿,一直問各種技術問題,潛臺詞似乎是“苗峰,你為什麼這麼牛,可以領導我們”。

那是2013年,我已經在用友呆了11年,特別想嘗試互聯網,EMBA的同學介紹了阿里的機會。

我每週飛回北京一次,當時很多阿里人都是兩地往返,飛機上,眼睛掃過去,旁邊人在寫週報,一聊,阿里的,有種阿里包機的感覺。

大家都很忙碌,不是寫週報,就是在打電話,但也不像一般的商務人士,穿的西裝革履。我剛來還穿白襯衫黑皮鞋,在西溪園區5號樓常被當作另類,後來也變成牛仔褲穿四季。

我最早在淘系,做過百貨和門店的支付寶支付,後來去B2B,做阿里巴巴大企業採購。

剛到阿里特別不適應,前三個月每天都想走。以前在用友,王董事長每年會帶著我們做幾個月的規劃。阿里是互聯網企業,行業變化很快,做規劃就兩天,剛開始覺得很亂,沒有目標。

但阿里的文化有一點特別好,告訴你不要急。剛來,一群新人問Lucy(彭蕾,阿里巴巴合夥人之一)對我們有什麼要求,她說,“對你們沒有任何要求,活過3年就行”。

過了最初的3個月,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適應阿里了。

那天,優曇(王曦若,阿里集團副總裁)組織週會,需要一個人做會議記錄,我主動站出來。其實對新人來說,做會議紀要難度挺大,涉及的業務線多,還有不少技術細節和名詞。

會後,我拿著會議紀要去跟每個參加的人確認他們那周的工作內容,藉著這個機會了解了很多業務細節,也跟大家打成一片。

當你真的進入阿里文化,任何時刻都會散發一種主動承擔的氣息,阿里有句話,“此時此刻非我莫屬”。

2018年,我離開阿里創業,創辦了商越,面向大中型企業提供採購數字化解決方案。

我一直有轟轟烈烈做件大事的夢想。數字化時代提供了很多機會,比如,在經濟下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如何幫助傳統企業提升收入、降低成本。

在阿里,我學到了第一個詞就是商業,一個東西有沒有價值,要在商業鏈路裡思考。

第二個詞是開放。

每週我都給投資人和公司全員發週報,投資人想訪問團隊,我也隨時歡迎,有的創業者會覺得這是一種打擾,還可能影響投資人對公司的看法。但我覺得,一個組織足夠開放,才能不斷地吸收外部能量。

阿里出來的校友感恩歸感恩,合作歸合作,該打就得打。如果有競爭,直接開打,創業成功是對阿里最大的回報。

校友創業,是一個獨立的實體,用阿里傳承的價值觀體系在不同賽道開闢自己的事業,與阿里有合作有競爭。

我不太贊同一定靠資本才能拉近關係,資本可能會害人。我們當前非常規避和阿里的戰鬥,這是另一個話題。商越做的偏商業,偏業務,和幾大平臺都有合作,包括京東、阿里等等。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我們一直是新零售的堅定執行者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以下為潘宏偉自述:

2007年大學畢業,我先去了百度,做用戶端技術,負責百度圖片,這個產品當時流量很大。但我想往前走,去了解用戶。剛好那時候淘寶在組建搜索團隊,就有獵頭來問我。

當時剛看完《倒立者贏》,開篇介紹了阿里的倒立文化,“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我對這家公司很好奇,感覺“特別熱鬧,像江湖”。

通過獵頭投了簡歷,很快拿到Offer,我2008年10月正式加入阿里,轉型產品經理。

那一年,淘寶屏蔽了百度的抓取,意味著淘內搜索一定要做好,這也是我淘寶生涯最核心的工作,參與這件事特別有成就感。

我負責搜索時,推過一個“合併同款”功能。那時有很多淘寶賣家從固定的批發市場拿貨,同質化很嚴重,甚至連素材都是現成的。用戶搜索“連衣裙”,顯示結果同質化很嚴重,這個功能把同款都摺疊了。

推出這個功能,流量減少,批發市場的大商家們出貨受到影響,就來淘寶鬧事。

我去四季青批發市場跟賣家溝通,賣家代表是一個40多歲的大姐,她當時說,“你能說服我,我就能幫你搞定其他人,沒說服我,這事沒完。”

後來我們把這個功能做了優化,根據商家在淘寶的經營和用戶指標,確定優先級排序,緩解了他們的流量壓力。

這件事對我衝擊很大。以前在百度,一直認為技術改變世界,更多考慮用戶體驗。到了阿里,慢慢培養出平臺和生態思維,要考慮用戶價值,也要重視商家價值。

這是淘寶生涯對我最大的影響之一,阿里幫我修煉了一種心智,對於商業的洞察和敏感度。

創業之後,我在公司經常說,做產品是要為商業服務,不能產生商業價值的產品,不要做。

2011年我離開阿里去唯品會做市場總監,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市場,又向“前”邁了一步。

在唯品會接觸了很多品牌客戶,他們經常談,“怎麼能給線下店鋪引流,提升銷量”。我開始覺得線下很有意思,是一個想象力空間巨大的賽道。

2017年底,我回杭州創辦場景鹿,主要產品叫黃小鹿,是一個能拍照的智能終端,定位是商業場景互動營銷。

場景鹿做的事情跟阿里的業務相關性很強,2018年我們也拿了螞蟻金服的投資。

黃小鹿現在正和商場會員體系打通,會員用戶走到黃小鹿面前,終端就推薦一些商場門店的優惠信息,把潛在消費用戶引到門店。逛商場的人,只有不到10%的人去門店消費,這是商場的一個痛點。

但這件事落地的過程挺難,我們統計過,全國有8000多家商場,有的商場談判週期特別長。

今年關於新零售有很多負面聲音出來,但我們一直是新零售的堅定執行者。線下商業很複雜,改變需要時間,我們有耐心,願意跟著阿里一起,做出更多新產品。

做這件事的過程,我覺得很享受。

去年春節,我在商場遇到一個90多歲的老人家,他用黃小鹿拍了張有紅軍帽貼紙的照片。我問他“好不好玩”,他說“很有意思”,當時覺得特有動力。

這種狀態很像當年在阿里,是一種“轟轟烈烈做大事”的感覺。

阿里的價值觀建設非常出色。以前我們每個季度做覆盤自評,50%是業務,50%是價值觀,不僅要打分,還得有具體的例子。價值觀建設不是走形式,而是真的融入每個人血液。

我對成功的定義是,成為一傢俱有價值、受人尊敬的企業,同時也希望這個過程絢爛多彩的,平平淡淡沒有意思。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我對馬雲的判斷深信不疑。

阿里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

以下為陳吉平自述:

2009年,阿里十週年,當時的大背景是去IOE(IBM、Oracle、EMC的簡稱),自主研發底層技術架構,相當於自我革命。

我也逼自己轉型做技術管理。當時感慨萬千,自己親手打造的老團隊放棄了,要去一個新的戰場。

提出轉崗後,HR找我聊了很多,為什麼要轉崗?你真實的想法是什麼?轉崗對你有沒有幫助?

很多公司的HR其實就是業務負責人的副手,老闆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阿里的HR是很關注人的,他們會從HR的角度來找你聊。

阿里有個說法叫“聞味道”,招人時,要聞對方身上的阿里味道,味道不對,就不要。

聞味道沒有標準,靠的是直覺。所以,一定是五年以上非常資深的老人才能這麼做。直覺可能是錯的,但經過阿里很多年文化洗禮,大家相信這個直覺是對的。

以前招聘一個人,我們業務主管都覺得合適,HR否決了好幾次。

阿里有句話“平凡人做非凡事”,一群平凡人,只要心是齊的,往往比能力高,但不齊心的一群人效果好。

所以,判斷一個人,更多看相信與意願,而不是能力。找來一群能力很不錯,但想法與執行不能融合在一起的人,公司很容易出問題。以前在阿里不覺得有多嚴重,創業之後才有比較深的感觸。

衛哲講過一個關於阿里文化的故事,他是職業經理人,感受會比較明顯。他進阿里之後,一盤點,發現系統有很多漏洞,他就很奇怪,“這麼多漏洞沒有員工去利用嗎”,找員工問,對方回答,“這些漏洞能利用的嗎?這不就是做壞事嗎?”事實是,從來沒有人去利用。價值觀從源頭上就避免了很多“邪路”。

很多公司學阿里的文化,形似神不似。我比較反對不經過任何思考就照搬阿里文化,阿里現在的文化,不一定適合創業公司,理解了阿里文化產生的背景,再結合現狀,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東西。

2015年底,我創辦了現在的公司,袋鼠雲,做數據中臺,這個概念今天很火,其實我們三年前就開始做了。

那時候市場並不熱鬧,就像2010年講雲計算大家都嗤之以鼻一樣,“雲計算是什麼玩意”。

馬老師一直說未來是大數據時代,我們見過他的戰略高度,對這個判斷也深信不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