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的阿里影業,在做什麼?| 上影節觀察

阿里影業成立第五年的時候,阿里巴巴公佈了對阿里影業的增持計劃,向阿里影業注資12.5億港元,持股比例增至約51%,並於今年3月完成交易。這意味著阿里影業的業績報表將正式併入阿里集團的財務報表——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將此次增持稱為“投下信心一票”。

回看今年阿里影業的報表,不難猜測阿里巴巴集團這麼做的原因。截至2019年3月31日的12個月財務業績,阿里影業營收為30.34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的27.75億元增長9%;淨虧損則從上一財年的12.45億元收窄至2.54億元,虧損大幅收窄。

今年夏天的阿里影業,在做什麼?| 上影節觀察


阿里影業的內容製作業務收入為4.59億元;互聯網宣發業務版塊則在報告期內獲得收入24.6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並且首次實現了全年盈利——這對於阿里影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證明他們過去兩年在淘票票和互聯網宣發上的投入終於開始看到了回報,宣發不僅目前成為了阿里影業佔比最高的業務,並且從虧損中翻身,開始盈利。

在市場佔有率逐漸穩定之後,阿里影業縮減了在淘票票上的大幅投入,同時宣發業務也在逐漸增強。除去淘票票之外,阿里影業去年還成立了數字化宣發平臺燈塔,致力於為B端客戶量身定製宣發業務。

今年的上影節,燈塔公佈了成立一年多實現的業績——平臺上線至今,已服務了176個電影項目、109個客戶,為電影舉行了82場試映會,定製了210個服務報告,發佈了117個市場觀察報告,影響用戶觀影決策路徑達3.2億次,積累了包括《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綠皮書》、《何以為家》等在內的多個爆款影片的成功案例。

今年夏天的阿里影業,在做什麼?| 上影節觀察

燈塔的階梯型試映方案



阿里影業在內容上的投入,今年終於也看到了效果。去年到現在,阿里影業的身影出現在了《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等爆款影片背後,今年其則主導發行了票房口碑雙雙大爆的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而下一部阿里影業主導發行的奧斯卡影片《徒手攀巖》,也即將上映。

在上游內容上取得的成績,對於阿里影業來說可能要比宣發更不容易。要知道,過去短短三年時間,阿里影業換了三任主帥,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這都勢必導致發展方向上的搖擺。而因為此前在一些主控影片上並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成績,阿里影業前任掌門人俞永福一度宣佈不再涉及上游業務,只安心做好電影業務的“水電煤”。不過,去年阿里影業新上任的CEO樊路遠在繼續強調做好“水電煤”服務的同時,還提出“要大力投入優質內容”。

除了參與出品的影片,其主控的影片也證明了其迴歸“優質內容”的賽道。之前阿里影業推出的計劃未來5年投入20部電影“錦橙合制計劃”,如今也宣佈了各項目的進展。阿里影業大文娛電影業務負責人、淘票票總裁李捷在今年的上影節表示,雖然今年的阿里影業沒有做片單發佈會和電影之夜,但阿里影業始終在加速內容佈局:“以‘錦橙合制計劃’為例,我們的KPI是‘說到做到’,即我們100%確保對外宣佈的電影能開機、能殺青、能上映。”

除了參與制片,阿里影業還在6月12日推出了一款名為雲尚製片的製片管理產品,謀求“通過該系統實現劇組全流程的多人協同信息化管理,做到影視製作流程化和規範化,幫助優化生產者的執行和管理者的監管。”


今年夏天的阿里影業,在做什麼?| 上影節觀察

雲尚製片的製片管理產品



由此,此前在中下游基礎設施上已多有佈局的阿里影業,在整個電影產業的“水電煤”佈局初顯成效:服務中小企業票房提前回款的娛樂寶、服務上游的雲尚製片、宣發端的燈塔平臺、鏈接B端用戶與C端用戶的淘票票、為下游客戶服務的鳳凰雲智,在衍生品環節為IP提供商業化服務的阿里魚……

三年前,初入影視行業的阿里影業在上影節舉辦了一場發佈會,喊出要“改變整個影視行業”,當時的阿里影業賬面上趴著100多億現金,似乎對這個行業無所畏懼。今年夏天的阿里影業,除了公佈一些產品上的變動,沒有再開發佈會公佈大的戰略。但是,內容和基礎設施雙輪驅動的戰略,在阿里影業身上看起來變得更加清晰。

更重要的是,今年沒有發佈片單的阿里影業,顯得更加低調而務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