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點拾投資朱昂(微信號:dianshi830)

導讀:我們此前寫過一篇文章,認為拼多多的商業模式中有無法迴避的瑕疵。拼多多並不真正擁有用戶,而是依靠鋪貼換取的流量。拼多多所在的下沉市場也會被阿里巴巴擠壓。許多人認為拼多多會成為Costco這種嚴選模式電商,但是在通過對於Costco的研究後,我們認為兩者具有本質的差異。而昨天阿里巴巴財報的背後,更是驗證了我們一些觀點。

阿里巴巴在下沉市場的進擊

在拼多多上市時,我們就說過其目標客戶是“真正的中國人”。那些北上廣深喝著星巴克的中產階級,在中國是少數。事實上中國有90%以上的人口沒有喝過星巴克,13億人口沒有出過國,10億人口沒有坐過飛機。中低收入人群,依然是中國人口的主流。

拼多多的產品,從一開始就是針對這些用戶,從下沉市場抓取大量的底層用戶流量。然而,從商業的角度出發,用戶對於消費升級和品質的追求才是人性永不改變的部分。這些下沉市場的人,也在追求更好的產品品質以及品牌,單一靠性價比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阿里巴巴的渠道下沉,大概率會給拼多多帶來巨大沖擊!

如果我們把阿里、京東和拼多多三家公司的年度買家用戶加總,已經超過了中國的總人口數。許多人說,電商可以出現錯位競爭,不同平臺解決不同用戶的需求。然而我們從過去幾十年實體零售的進化看,其實很難出現需求的錯位競爭。

在美國,亞馬遜幾乎形成了電商的一家獨大,沒有和其體量抗衡的電商了。在中國,長期看這個市場也難以形成錯位競爭。

我們拋開拼多多平臺的品牌和質量問題,從發展路徑來說,拼多多已經難以複製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的崛起伴隨著中國一代人的消費升級,從最早追求便宜的淘寶,到後面的天貓。而淘寶平臺本身也向質量和品牌進行轉型。可以說阿里巴巴是伴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人民可支配消費力的提高,一起成長起來的。

從用戶重疊度看,拼多多用戶和淘寶的重疊度很高,達到了80%。那麼我們需要思考,這一部分用戶到底是長期選擇兩個平臺,還是最終會轉向一個平臺?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提到,拼多多要複製阿里巴巴的成功幾乎不太可能,同時拼多多和淘寶的產品相似度還是比較高。從重疊度看,拼多多4.2億活躍用戶中,只有7000萬沒有安裝淘寶。長期看,這些用戶大概率依然會選擇淘寶。拼多多通過渠道錯位推動了這些用戶的網購習慣,但大部分用戶依然會選擇產品品質、產品數量和服務體驗更好的淘寶。

為什麼拼多多無法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

從阿里巴巴最新的財報看,光淘寶新增的GMV體量就差不多等同於拼多多一年的GMV了。而且從單用戶人均GMV的角度看,阿里巴巴遠超拼多多。更重要的是,電商只是阿里巴巴商業形態中的一環,還有新零售、雲服務以及基於螞蟻金服的金融服務。阿里巴巴解決了商業中的所有鏈條,反過來給其平臺的電商賦能。

為什麼拼多多無法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

從阿里巴巴最新的財報中看到,淘寶77%的年度活躍用戶增長來自下沉市場。這些新用戶的將直接和拼多多的現有用戶形成競爭。但是從商業的本質來說,一定是城市向下降維到農村,而非農村應用升維到城市。拼多多存量用戶未來很有可能成為淘寶用戶,並且伴隨著他們長期的消費升級,從價格消費轉向品質消費,最終脫離拼多多平臺轉向阿里巴巴。

拼多多並不是Costco

有人會說,拼多多走的是Costco嚴選模式,真的如此嗎?Costco商業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通過會員費來賺錢,而不依靠商品的差價。公司在2018年的毛利率不到11%,不但遠低於沃爾瑪的25%和Target的30%,而且過去幾年逐年走低。公司大部分商品的差價極低,越來越低,以給用戶最佳的體驗。

2018年,公司的會員費收入雖然僅僅佔到收入的2.2%,但是卻貢獻了70%的稅前利潤!會員費給公司帶來了持續現金流,優質的體驗也讓用戶願意不斷續費,這也導致Costco的會員費續費率過去5年每年都在90%以上!公司接近5200萬的付費會員,成為了其長期增長的支柱。

從商業的本質來說,一家公司無論怎麼做,都是要賺錢生存下去的。一個長期不創造自由現金流的公司,是沒有辦法持續下去的。Costco通過會員費模式,成為了其商業模式中的支柱。而拼多多模式中是沒有任何會員付費環節,本質上最終還是要賺取用戶差價的

我們從拼多多市場營銷費用的角度去看,認為拼多多應該比任何公司都有賺錢的慾望。過去幾個季度,公司的市場營銷費用已經超過了收入。這意味著用戶數增長的背後,依靠的是大量補貼帶來的“良好體驗”。顯然,從商業邏輯看,這是不可持續的。

為什麼拼多多無法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

數據來源:匯豐研究報告

我們再來看看拼多多低SKU的策略。低SKU背後應該是一種嚴選模式。Costco整體的SKU只有3700個左右,而沃爾瑪超過了20000個SKU。相反Costco單店銷售額非常高,導致其單個SKU的數量就非常大。而且為了壓低整體價格,Costco會採用獨特的大包裝尺寸。我們經常在Costco看到100個冰激凌、32瓶礦泉水、一大包混合巧克力的大包裝。相比其他的超市,Costco可以讓用戶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其商品的採購,而且每一個商品都有很強的品質保證。同時,又因為產品包裝較大,但用戶的銷售額並不低。我每次去Cosctco購物時,都需要排隊結賬比較長時間,所有人都是買了很多東西。

Costco已經驗證了,低SKU背後是品質的保證,而非廉價。產品在品質上有保證,大幅削減了用戶的搜索成本。目前看,拼多多低SKU看重的還是廉價模式,通過大批量的採購,提高商品週轉率和定價權。從本質上,並非走的是嚴選模式,而是傳統的低價模式。這條道路的終點又在哪裡呢?

拼多多一定不是Costco,只是一個通過價格吸引用戶的電商平臺。

對於拼多多的數據質疑

關於拼多多的真實數據,一直存在著各種質疑。筆者曾經做了一個調查,發現身邊的確還是有不少人用拼多多的,但是拼多多真實的用戶數以及銷售量,一直是有爭議的。通過百度的搜索,其實能找到專業為拼多多刷單的平臺。刷單主要分為兩種:掃二維碼和搜關鍵詞。

掃二維碼非常簡單,只要在刷單任務大廳點擊“領取任務”,就能獲得一個二維碼。用戶只要用拼多多APP掃描二維碼,直接進入目標商品頁面,完成購買並付款。整個過程,從下單到付款都是真實的,但是並沒有真實的發貨。商家直接發貨一個“空包”,既有詳細的物流快遞編號,但沒有真實的商品。

為什麼拼多多無法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

這也是為什麼拼多多的Take Rate不增反減的原因,並沒有體現任何互聯網企業的規模效應。我們知道任何商業,都會伴隨著巨大的規模效應。我的規模越大,賺錢就越容易,無論是我客戶的粘性還是對於商家的定價權都會變得更大,那麼我們的Take Rate應該不斷增加。而在拼多多,我們看到目前是負相規模效應,伴隨著平臺規模越大,Take Rate就越低。拼多多反而變成了一個越來越不賺錢的公司。

從商業的常識看,用戶購買來自“補貼”,數據有銷售有一定的真實性問題,這些都導致拼多多業績上的虧損

當然,如果一個公司的業績數據造假,那就是有誠信問題了。一個公司,最重要的是誠信,無論是對持有人,還是對客戶,或者是對員工。當然,我們對於這些沒有深入研究,也不做多評價。

拼多多長期能賺錢嗎?

關於這一點,回到我們對於互聯網企業方法論中非常重要的一條:你到底擁有的是流量還是客戶?當今的互聯網企業,許多看似很熱鬧,其商業模式卻永遠無法賺錢。本質是這些公司擁有的僅僅是流量而非用戶。流量意味著,用戶在你這邊消費,是因為有其特殊原因。比如說平臺給的補貼。既然一個商品平臺可以貼錢買,那我自然而然原因在你這個平臺消費。這並不意味著,有一天你的補貼取消後,我會持續在你這邊消費。

相反,擁有用戶意味著有很強的粘性和忠誠度,這些人在這裡交易,支付是看重平臺自身的價值。商業的本質就是擁有用戶,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今天,微軟依然能重新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依靠的就是用戶粘性。這些用戶無法擺脫對於微軟系統的使用習慣。那麼多年,我還是用微軟的Word打字,用Excel做表格,那麼你要收費我都是願意的。前面說的Costco,擁有的當然是用戶而非流量。即使你的會員費稍微貴一些,我也願意承擔,甚至不會因為隔壁BJ的把會員費降低,我就拋棄。

視頻網站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美國的奈飛,擁有的是客戶。無論發生什麼情況,其付費用戶數都是長期增長的。當然背後離不開奈飛對於內容的高投入。這些用戶認為,奈飛的內容都是精品,我可以在奈飛上看到最好的內容,不會因為隔壁的HBO又出了權力的遊戲第八季,我就放棄奈飛了。但是國內的視頻網站,目前看起來擁有的還是流量。用戶在多家平臺切換,能不付費就不付費。他們可能更多為某個獨家網紅劇付費,等風頭過了,又不續費了。

大家會發現,擁有流量的平臺,怎麼樣都是在燒錢,長期很難實現穩定的自由現金流。

拼多多,擁有的是流量而非用戶。雖然目前拼多多的月活用戶已經超越了京東和天貓,但這些用戶是完全看重性價比的,一旦平臺的各種低價補貼消失,用戶粘性並不會很強。

為什麼拼多多無法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

數據來源:匯豐研究報告

真正不斷進化的是阿里巴巴

我們曾經做過中美電商的對比,從幾個維度看中國電商的空間都要遠大於美國。第一個紅利是傳統零售業態的不成熟。中國改革開放是從80年代開始的,真正意義的零售業態也是從80,90年代剛開始。到了2000年以後,中國家庭才開始真正擺脫貧窮,進入小康,也逐步有了中產階級。所以一開始的零售業態是非常不成熟的。而2000年以後,電商就逐步開始了。基本上是在零售業態沒有建立壁壘之前,就開始對其進行衝擊。

第二個紅利是勞動力紅利。這裡我想說的不僅僅是勞動成本低,而且效率更高。這些人不僅成本便宜,工作還認真賣力,出工又出活。說到人口紅利,中國擁有的不僅僅是廉價,而是素質高,工作動力強。這導致整個中國物流的效率高,能將貨物及時投遞到家家戶戶。同時,人口集中化的生活方式,也讓電商物流的投遞效率更高。

第三個紅利是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這裡又牽扯到兩個因素,一個年輕人口的數量,另一個是流量成本。移動互聯網作為新興產業,更符合年輕人的潮流。而中國在移動互聯網爆發的階段,正好在人口紅利末端,對於移動互聯網的使用度就會更高。

這也是為什麼相比於美國幾乎亞馬遜一家獨大,中國出現了各個層面的電商,上面的阿里,中間的京東和拼多多,再下面一些的唯品會甚至剛剛上市的雲集,還有類似於寶尊這類做某一塊環節的公司。我一直認為,中國電商總市值可能會大幅超越美國。

巨大的市場也意味著長期的競爭,競爭很多時候對於消費者是好事,但是對於商家未必。那麼什麼樣的電商能長期維持其護城河呢?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一個企業持續進化的能力。我們看阿里巴巴,其最初的形態和今天有了天壤之別。一路伴隨著中國居民的消費升級,從最早的淘寶到後來發展出了天貓,到支付寶的支付系統,到菜鳥物流,以及今天整合線下的新零售。阿里巴巴在不斷的競爭中,持續保持進化。這種進化力,也和亞馬遜非常類似。

拼多多的未來何去何從,需要其能在目前的模式下持續進化,通過進化去將流量轉化成用戶,建立真正的用戶粘性。我們看到拼多多在做一些改變,然而這些改變更多是跟隨阿里的新零售思路,沒有太多創新。一旦無法保持進化力,拼多多頂著250億美元的市值,將面臨較大的下行風險。

或許,做多阿里巴巴做空拼多多,會在未來一年帶來較好的投資收益。

個人思考,歡迎討論。

為什麼拼多多無法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點拾投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