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

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

“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

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

“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02

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用“難以癒合的傷痕”喻指現代化進程中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

卡爾古村被以各種抽象的、光榮的藉口而砍伐殆盡的紅樺白樺都觸碰了阿來靈魂的傷痛。

他目睹了森林的消失和更加令人痛心的道德的淪喪,害怕提起“故鄉”,“那個村子的名字,已經是心上永遠不會癒合的傷口”。

更可悲的是,因為人類自命不凡、自以為得計的貪婪,卡爾古村還不只是個案。書裡曾提到:“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逃脫這種命運。”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

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

“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02

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用“難以癒合的傷痕”喻指現代化進程中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

卡爾古村被以各種抽象的、光榮的藉口而砍伐殆盡的紅樺白樺都觸碰了阿來靈魂的傷痛。

他目睹了森林的消失和更加令人痛心的道德的淪喪,害怕提起“故鄉”,“那個村子的名字,已經是心上永遠不會癒合的傷口”。

更可悲的是,因為人類自命不凡、自以為得計的貪婪,卡爾古村還不只是個案。書裡曾提到:“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逃脫這種命運。”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慨嘆生態災難的同時,阿來也敏感地覺察到,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文化趨同現象。

在書裡,他特意提到了一段有關“美好時代的衰落”的民間文書:“長期以來,大家都忽略了青藏高原地理與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忽略了在藏區東北部就像大地階梯一樣的一個過渡地帶的存在。”

所以,想要“呈現的就是這被忽略的存在。她就是我的家鄉,我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故鄉。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

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

“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02

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用“難以癒合的傷痕”喻指現代化進程中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

卡爾古村被以各種抽象的、光榮的藉口而砍伐殆盡的紅樺白樺都觸碰了阿來靈魂的傷痛。

他目睹了森林的消失和更加令人痛心的道德的淪喪,害怕提起“故鄉”,“那個村子的名字,已經是心上永遠不會癒合的傷口”。

更可悲的是,因為人類自命不凡、自以為得計的貪婪,卡爾古村還不只是個案。書裡曾提到:“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逃脫這種命運。”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慨嘆生態災難的同時,阿來也敏感地覺察到,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文化趨同現象。

在書裡,他特意提到了一段有關“美好時代的衰落”的民間文書:“長期以來,大家都忽略了青藏高原地理與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忽略了在藏區東北部就像大地階梯一樣的一個過渡地帶的存在。”

所以,想要“呈現的就是這被忽略的存在。她就是我的家鄉,我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故鄉。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阿來直言:“地理從來與文化相關,複雜多變的地理往往預示著別樣的生存方式、別樣的人生所構成的多姿多態的文化。”

在嘉絨藏區,文化身份的多元糅合和生命血統的含混不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強行帶來的民族融合,對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進行了改造。

這裡的腔調和用詞是由四川話與陝甘口音混合演變而來,純粹的藏族聚居區因屯殖而變得漢藏雜居,人文和語言均表現出雜糅的態勢。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

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

“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02

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用“難以癒合的傷痕”喻指現代化進程中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

卡爾古村被以各種抽象的、光榮的藉口而砍伐殆盡的紅樺白樺都觸碰了阿來靈魂的傷痛。

他目睹了森林的消失和更加令人痛心的道德的淪喪,害怕提起“故鄉”,“那個村子的名字,已經是心上永遠不會癒合的傷口”。

更可悲的是,因為人類自命不凡、自以為得計的貪婪,卡爾古村還不只是個案。書裡曾提到:“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逃脫這種命運。”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慨嘆生態災難的同時,阿來也敏感地覺察到,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文化趨同現象。

在書裡,他特意提到了一段有關“美好時代的衰落”的民間文書:“長期以來,大家都忽略了青藏高原地理與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忽略了在藏區東北部就像大地階梯一樣的一個過渡地帶的存在。”

所以,想要“呈現的就是這被忽略的存在。她就是我的家鄉,我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故鄉。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阿來直言:“地理從來與文化相關,複雜多變的地理往往預示著別樣的生存方式、別樣的人生所構成的多姿多態的文化。”

在嘉絨藏區,文化身份的多元糅合和生命血統的含混不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強行帶來的民族融合,對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進行了改造。

這裡的腔調和用詞是由四川話與陝甘口音混合演變而來,純粹的藏族聚居區因屯殖而變得漢藏雜居,人文和語言均表現出雜糅的態勢。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一路走來,不同的人總是以同樣的方式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你是藏族嗎?吃藏族的還是漢族的?你住漢族的地方還是藏族的地方?

這個地區很多藏民能夠聽懂藏語,講起來卻已經“不蠻不漢”“結結巴巴”。本民族語言能力的部分丟失總是伴隨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

藏族村落的生活習俗、語言、思維、政治、經濟、信仰模式的深刻變更折射了人類現代化的艱難歷程。

阿來創作時總是消耗大量的情感,並認為小說的深度不在於思想的深度,而在於情感的深度,阿來的創作情感往往源於嘉絨藏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困惑與痛苦”,源於對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趨同化的警覺。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

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

“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02

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用“難以癒合的傷痕”喻指現代化進程中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

卡爾古村被以各種抽象的、光榮的藉口而砍伐殆盡的紅樺白樺都觸碰了阿來靈魂的傷痛。

他目睹了森林的消失和更加令人痛心的道德的淪喪,害怕提起“故鄉”,“那個村子的名字,已經是心上永遠不會癒合的傷口”。

更可悲的是,因為人類自命不凡、自以為得計的貪婪,卡爾古村還不只是個案。書裡曾提到:“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逃脫這種命運。”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慨嘆生態災難的同時,阿來也敏感地覺察到,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文化趨同現象。

在書裡,他特意提到了一段有關“美好時代的衰落”的民間文書:“長期以來,大家都忽略了青藏高原地理與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忽略了在藏區東北部就像大地階梯一樣的一個過渡地帶的存在。”

所以,想要“呈現的就是這被忽略的存在。她就是我的家鄉,我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故鄉。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阿來直言:“地理從來與文化相關,複雜多變的地理往往預示著別樣的生存方式、別樣的人生所構成的多姿多態的文化。”

在嘉絨藏區,文化身份的多元糅合和生命血統的含混不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強行帶來的民族融合,對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進行了改造。

這裡的腔調和用詞是由四川話與陝甘口音混合演變而來,純粹的藏族聚居區因屯殖而變得漢藏雜居,人文和語言均表現出雜糅的態勢。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一路走來,不同的人總是以同樣的方式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你是藏族嗎?吃藏族的還是漢族的?你住漢族的地方還是藏族的地方?

這個地區很多藏民能夠聽懂藏語,講起來卻已經“不蠻不漢”“結結巴巴”。本民族語言能力的部分丟失總是伴隨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

藏族村落的生活習俗、語言、思維、政治、經濟、信仰模式的深刻變更折射了人類現代化的艱難歷程。

阿來創作時總是消耗大量的情感,並認為小說的深度不在於思想的深度,而在於情感的深度,阿來的創作情感往往源於嘉絨藏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困惑與痛苦”,源於對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趨同化的警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人與自然、政治與宗教、信仰與進步”在現代化境遇中悖論式困境,考驗著“人類的應對能力”,也“譜寫了無數的哀歌”。事實上,阿來並不贊同文學書寫沿著“某些概念的籠罩”下互相模仿的熟悉路徑。

他認為,從形式到思想方法,作家都應該有“野心和勇氣去發現陌生的東西” “自己通過人生體驗獲得的歷史感與命運感,讓滾燙的血液與真實的情感,潛藏在字裡,在行間。”

03

想要離現實更近的中篇小說《三隻蟲草》,傳達了作者對不健全的現代化策略負面影響的隱憂。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

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

“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02

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用“難以癒合的傷痕”喻指現代化進程中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

卡爾古村被以各種抽象的、光榮的藉口而砍伐殆盡的紅樺白樺都觸碰了阿來靈魂的傷痛。

他目睹了森林的消失和更加令人痛心的道德的淪喪,害怕提起“故鄉”,“那個村子的名字,已經是心上永遠不會癒合的傷口”。

更可悲的是,因為人類自命不凡、自以為得計的貪婪,卡爾古村還不只是個案。書裡曾提到:“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逃脫這種命運。”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慨嘆生態災難的同時,阿來也敏感地覺察到,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文化趨同現象。

在書裡,他特意提到了一段有關“美好時代的衰落”的民間文書:“長期以來,大家都忽略了青藏高原地理與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忽略了在藏區東北部就像大地階梯一樣的一個過渡地帶的存在。”

所以,想要“呈現的就是這被忽略的存在。她就是我的家鄉,我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故鄉。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阿來直言:“地理從來與文化相關,複雜多變的地理往往預示著別樣的生存方式、別樣的人生所構成的多姿多態的文化。”

在嘉絨藏區,文化身份的多元糅合和生命血統的含混不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強行帶來的民族融合,對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進行了改造。

這裡的腔調和用詞是由四川話與陝甘口音混合演變而來,純粹的藏族聚居區因屯殖而變得漢藏雜居,人文和語言均表現出雜糅的態勢。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一路走來,不同的人總是以同樣的方式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你是藏族嗎?吃藏族的還是漢族的?你住漢族的地方還是藏族的地方?

這個地區很多藏民能夠聽懂藏語,講起來卻已經“不蠻不漢”“結結巴巴”。本民族語言能力的部分丟失總是伴隨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

藏族村落的生活習俗、語言、思維、政治、經濟、信仰模式的深刻變更折射了人類現代化的艱難歷程。

阿來創作時總是消耗大量的情感,並認為小說的深度不在於思想的深度,而在於情感的深度,阿來的創作情感往往源於嘉絨藏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困惑與痛苦”,源於對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趨同化的警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人與自然、政治與宗教、信仰與進步”在現代化境遇中悖論式困境,考驗著“人類的應對能力”,也“譜寫了無數的哀歌”。事實上,阿來並不贊同文學書寫沿著“某些概念的籠罩”下互相模仿的熟悉路徑。

他認為,從形式到思想方法,作家都應該有“野心和勇氣去發現陌生的東西” “自己通過人生體驗獲得的歷史感與命運感,讓滾燙的血液與真實的情感,潛藏在字裡,在行間。”

03

想要離現實更近的中篇小說《三隻蟲草》,傳達了作者對不健全的現代化策略負面影響的隱憂。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通過小桑吉逃課挖蟲草、追尋百科全書及三隻蟲草的奇異旅行,小說寫出了鄉村文化已經瓦解,但城市文化還只是牧民的“幻覺”,也寫出了一系列的現代性悖論與尷尬。

改善了居住條件、保護了生態環境的好政策,卻將牧民置於失業和貧困的邊緣。為了保護草原而沒有了牛群的桑吉家,是退牧還草後牧區絕大多數家庭的縮影。

他們正面臨著變相失業的新的生活困境,但是在聚居點的失業牧民卻大都耽於城市幻覺。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

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

“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02

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用“難以癒合的傷痕”喻指現代化進程中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

卡爾古村被以各種抽象的、光榮的藉口而砍伐殆盡的紅樺白樺都觸碰了阿來靈魂的傷痛。

他目睹了森林的消失和更加令人痛心的道德的淪喪,害怕提起“故鄉”,“那個村子的名字,已經是心上永遠不會癒合的傷口”。

更可悲的是,因為人類自命不凡、自以為得計的貪婪,卡爾古村還不只是個案。書裡曾提到:“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逃脫這種命運。”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慨嘆生態災難的同時,阿來也敏感地覺察到,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文化趨同現象。

在書裡,他特意提到了一段有關“美好時代的衰落”的民間文書:“長期以來,大家都忽略了青藏高原地理與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忽略了在藏區東北部就像大地階梯一樣的一個過渡地帶的存在。”

所以,想要“呈現的就是這被忽略的存在。她就是我的家鄉,我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故鄉。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阿來直言:“地理從來與文化相關,複雜多變的地理往往預示著別樣的生存方式、別樣的人生所構成的多姿多態的文化。”

在嘉絨藏區,文化身份的多元糅合和生命血統的含混不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強行帶來的民族融合,對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進行了改造。

這裡的腔調和用詞是由四川話與陝甘口音混合演變而來,純粹的藏族聚居區因屯殖而變得漢藏雜居,人文和語言均表現出雜糅的態勢。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一路走來,不同的人總是以同樣的方式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你是藏族嗎?吃藏族的還是漢族的?你住漢族的地方還是藏族的地方?

這個地區很多藏民能夠聽懂藏語,講起來卻已經“不蠻不漢”“結結巴巴”。本民族語言能力的部分丟失總是伴隨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

藏族村落的生活習俗、語言、思維、政治、經濟、信仰模式的深刻變更折射了人類現代化的艱難歷程。

阿來創作時總是消耗大量的情感,並認為小說的深度不在於思想的深度,而在於情感的深度,阿來的創作情感往往源於嘉絨藏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困惑與痛苦”,源於對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趨同化的警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人與自然、政治與宗教、信仰與進步”在現代化境遇中悖論式困境,考驗著“人類的應對能力”,也“譜寫了無數的哀歌”。事實上,阿來並不贊同文學書寫沿著“某些概念的籠罩”下互相模仿的熟悉路徑。

他認為,從形式到思想方法,作家都應該有“野心和勇氣去發現陌生的東西” “自己通過人生體驗獲得的歷史感與命運感,讓滾燙的血液與真實的情感,潛藏在字裡,在行間。”

03

想要離現實更近的中篇小說《三隻蟲草》,傳達了作者對不健全的現代化策略負面影響的隱憂。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通過小桑吉逃課挖蟲草、追尋百科全書及三隻蟲草的奇異旅行,小說寫出了鄉村文化已經瓦解,但城市文化還只是牧民的“幻覺”,也寫出了一系列的現代性悖論與尷尬。

改善了居住條件、保護了生態環境的好政策,卻將牧民置於失業和貧困的邊緣。為了保護草原而沒有了牛群的桑吉家,是退牧還草後牧區絕大多數家庭的縮影。

他們正面臨著變相失業的新的生活困境,但是在聚居點的失業牧民卻大都耽於城市幻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城市化建設改善了居住環境,牧民紛紛過上所謂的新生活。但是,為什麼桑吉卻對此感到淒涼?

因為雖然出於對城裡人生活方式的嚮往,出於對“百科全書裡的某種方式的模仿”,牧民住進一模一樣整齊排列於荒野的新修的定居點,但“住在這些房子裡的人並沒有另外世界中住著差不多同樣房子的人那樣相同的生活”。

生活品質、生活方式的改變,是與人的知識結構、生活習慣、文化積累和審美趣味息息相關的。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

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

“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02

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用“難以癒合的傷痕”喻指現代化進程中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

卡爾古村被以各種抽象的、光榮的藉口而砍伐殆盡的紅樺白樺都觸碰了阿來靈魂的傷痛。

他目睹了森林的消失和更加令人痛心的道德的淪喪,害怕提起“故鄉”,“那個村子的名字,已經是心上永遠不會癒合的傷口”。

更可悲的是,因為人類自命不凡、自以為得計的貪婪,卡爾古村還不只是個案。書裡曾提到:“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逃脫這種命運。”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慨嘆生態災難的同時,阿來也敏感地覺察到,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文化趨同現象。

在書裡,他特意提到了一段有關“美好時代的衰落”的民間文書:“長期以來,大家都忽略了青藏高原地理與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忽略了在藏區東北部就像大地階梯一樣的一個過渡地帶的存在。”

所以,想要“呈現的就是這被忽略的存在。她就是我的家鄉,我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故鄉。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阿來直言:“地理從來與文化相關,複雜多變的地理往往預示著別樣的生存方式、別樣的人生所構成的多姿多態的文化。”

在嘉絨藏區,文化身份的多元糅合和生命血統的含混不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強行帶來的民族融合,對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進行了改造。

這裡的腔調和用詞是由四川話與陝甘口音混合演變而來,純粹的藏族聚居區因屯殖而變得漢藏雜居,人文和語言均表現出雜糅的態勢。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一路走來,不同的人總是以同樣的方式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你是藏族嗎?吃藏族的還是漢族的?你住漢族的地方還是藏族的地方?

這個地區很多藏民能夠聽懂藏語,講起來卻已經“不蠻不漢”“結結巴巴”。本民族語言能力的部分丟失總是伴隨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

藏族村落的生活習俗、語言、思維、政治、經濟、信仰模式的深刻變更折射了人類現代化的艱難歷程。

阿來創作時總是消耗大量的情感,並認為小說的深度不在於思想的深度,而在於情感的深度,阿來的創作情感往往源於嘉絨藏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困惑與痛苦”,源於對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趨同化的警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人與自然、政治與宗教、信仰與進步”在現代化境遇中悖論式困境,考驗著“人類的應對能力”,也“譜寫了無數的哀歌”。事實上,阿來並不贊同文學書寫沿著“某些概念的籠罩”下互相模仿的熟悉路徑。

他認為,從形式到思想方法,作家都應該有“野心和勇氣去發現陌生的東西” “自己通過人生體驗獲得的歷史感與命運感,讓滾燙的血液與真實的情感,潛藏在字裡,在行間。”

03

想要離現實更近的中篇小說《三隻蟲草》,傳達了作者對不健全的現代化策略負面影響的隱憂。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通過小桑吉逃課挖蟲草、追尋百科全書及三隻蟲草的奇異旅行,小說寫出了鄉村文化已經瓦解,但城市文化還只是牧民的“幻覺”,也寫出了一系列的現代性悖論與尷尬。

改善了居住條件、保護了生態環境的好政策,卻將牧民置於失業和貧困的邊緣。為了保護草原而沒有了牛群的桑吉家,是退牧還草後牧區絕大多數家庭的縮影。

他們正面臨著變相失業的新的生活困境,但是在聚居點的失業牧民卻大都耽於城市幻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城市化建設改善了居住環境,牧民紛紛過上所謂的新生活。但是,為什麼桑吉卻對此感到淒涼?

因為雖然出於對城裡人生活方式的嚮往,出於對“百科全書裡的某種方式的模仿”,牧民住進一模一樣整齊排列於荒野的新修的定居點,但“住在這些房子裡的人並沒有另外世界中住著差不多同樣房子的人那樣相同的生活”。

生活品質、生活方式的改變,是與人的知識結構、生活習慣、文化積累和審美趣味息息相關的。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定居後的“新生活”方式,無形中淡化了傳統生活習俗中蘊藏的濃濃親情,所以牧民“還是喜歡一家人睡在暖和的火爐邊上”。

城裡人收看的電視頻道都要多一些,發達的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條件使他們的信息量遠遠大於牧民,真正的城市各種生活配套也不是處於“城市化進程”的居民聚居點可以比擬的。

真正的城市化關鍵是人的改變和發展,而不僅僅是改變居住方式與提供微薄的生活補貼。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

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

“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02

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用“難以癒合的傷痕”喻指現代化進程中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

卡爾古村被以各種抽象的、光榮的藉口而砍伐殆盡的紅樺白樺都觸碰了阿來靈魂的傷痛。

他目睹了森林的消失和更加令人痛心的道德的淪喪,害怕提起“故鄉”,“那個村子的名字,已經是心上永遠不會癒合的傷口”。

更可悲的是,因為人類自命不凡、自以為得計的貪婪,卡爾古村還不只是個案。書裡曾提到:“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逃脫這種命運。”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慨嘆生態災難的同時,阿來也敏感地覺察到,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文化趨同現象。

在書裡,他特意提到了一段有關“美好時代的衰落”的民間文書:“長期以來,大家都忽略了青藏高原地理與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忽略了在藏區東北部就像大地階梯一樣的一個過渡地帶的存在。”

所以,想要“呈現的就是這被忽略的存在。她就是我的家鄉,我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故鄉。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阿來直言:“地理從來與文化相關,複雜多變的地理往往預示著別樣的生存方式、別樣的人生所構成的多姿多態的文化。”

在嘉絨藏區,文化身份的多元糅合和生命血統的含混不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強行帶來的民族融合,對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進行了改造。

這裡的腔調和用詞是由四川話與陝甘口音混合演變而來,純粹的藏族聚居區因屯殖而變得漢藏雜居,人文和語言均表現出雜糅的態勢。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一路走來,不同的人總是以同樣的方式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你是藏族嗎?吃藏族的還是漢族的?你住漢族的地方還是藏族的地方?

這個地區很多藏民能夠聽懂藏語,講起來卻已經“不蠻不漢”“結結巴巴”。本民族語言能力的部分丟失總是伴隨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

藏族村落的生活習俗、語言、思維、政治、經濟、信仰模式的深刻變更折射了人類現代化的艱難歷程。

阿來創作時總是消耗大量的情感,並認為小說的深度不在於思想的深度,而在於情感的深度,阿來的創作情感往往源於嘉絨藏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困惑與痛苦”,源於對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趨同化的警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人與自然、政治與宗教、信仰與進步”在現代化境遇中悖論式困境,考驗著“人類的應對能力”,也“譜寫了無數的哀歌”。事實上,阿來並不贊同文學書寫沿著“某些概念的籠罩”下互相模仿的熟悉路徑。

他認為,從形式到思想方法,作家都應該有“野心和勇氣去發現陌生的東西” “自己通過人生體驗獲得的歷史感與命運感,讓滾燙的血液與真實的情感,潛藏在字裡,在行間。”

03

想要離現實更近的中篇小說《三隻蟲草》,傳達了作者對不健全的現代化策略負面影響的隱憂。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通過小桑吉逃課挖蟲草、追尋百科全書及三隻蟲草的奇異旅行,小說寫出了鄉村文化已經瓦解,但城市文化還只是牧民的“幻覺”,也寫出了一系列的現代性悖論與尷尬。

改善了居住條件、保護了生態環境的好政策,卻將牧民置於失業和貧困的邊緣。為了保護草原而沒有了牛群的桑吉家,是退牧還草後牧區絕大多數家庭的縮影。

他們正面臨著變相失業的新的生活困境,但是在聚居點的失業牧民卻大都耽於城市幻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城市化建設改善了居住環境,牧民紛紛過上所謂的新生活。但是,為什麼桑吉卻對此感到淒涼?

因為雖然出於對城裡人生活方式的嚮往,出於對“百科全書裡的某種方式的模仿”,牧民住進一模一樣整齊排列於荒野的新修的定居點,但“住在這些房子裡的人並沒有另外世界中住著差不多同樣房子的人那樣相同的生活”。

生活品質、生活方式的改變,是與人的知識結構、生活習慣、文化積累和審美趣味息息相關的。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定居後的“新生活”方式,無形中淡化了傳統生活習俗中蘊藏的濃濃親情,所以牧民“還是喜歡一家人睡在暖和的火爐邊上”。

城裡人收看的電視頻道都要多一些,發達的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條件使他們的信息量遠遠大於牧民,真正的城市各種生活配套也不是處於“城市化進程”的居民聚居點可以比擬的。

真正的城市化關鍵是人的改變和發展,而不僅僅是改變居住方式與提供微薄的生活補貼。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操之過急的城鎮化步伐不過是一種關於現代城市的幻覺。小桑吉不想打破父親“就像住在城裡一樣”的“幻覺”。

因為,在這個曾因地震去過大城市見過世面的孩子看來,定居點裡“無所事事地傻待著,不時地口誦六字真言”,“只是呆著不動,拿一點兒政府微薄的生活補貼”的狀態實在太缺少城市的實質性元素

不僅“物”的層面實在差得太多、太遠,而且精神層面就更加隔膜和滯後,既“不懂得城裡人的生活”,也無法理解城市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

同樣走在現代化城鎮化的路上,與漢族地區逐漸找到了雖不完善但已經日趨合理的城鎮化的道路不同,少數民族地區在解構傳統模式的同時,“還來不及形成因地制宜的城鎮化道路和自足的城市文化形態,更沒有一種即成的合理模式來引導”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

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

“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02

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用“難以癒合的傷痕”喻指現代化進程中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

卡爾古村被以各種抽象的、光榮的藉口而砍伐殆盡的紅樺白樺都觸碰了阿來靈魂的傷痛。

他目睹了森林的消失和更加令人痛心的道德的淪喪,害怕提起“故鄉”,“那個村子的名字,已經是心上永遠不會癒合的傷口”。

更可悲的是,因為人類自命不凡、自以為得計的貪婪,卡爾古村還不只是個案。書裡曾提到:“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逃脫這種命運。”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慨嘆生態災難的同時,阿來也敏感地覺察到,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文化趨同現象。

在書裡,他特意提到了一段有關“美好時代的衰落”的民間文書:“長期以來,大家都忽略了青藏高原地理與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忽略了在藏區東北部就像大地階梯一樣的一個過渡地帶的存在。”

所以,想要“呈現的就是這被忽略的存在。她就是我的家鄉,我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故鄉。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阿來直言:“地理從來與文化相關,複雜多變的地理往往預示著別樣的生存方式、別樣的人生所構成的多姿多態的文化。”

在嘉絨藏區,文化身份的多元糅合和生命血統的含混不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強行帶來的民族融合,對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進行了改造。

這裡的腔調和用詞是由四川話與陝甘口音混合演變而來,純粹的藏族聚居區因屯殖而變得漢藏雜居,人文和語言均表現出雜糅的態勢。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一路走來,不同的人總是以同樣的方式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你是藏族嗎?吃藏族的還是漢族的?你住漢族的地方還是藏族的地方?

這個地區很多藏民能夠聽懂藏語,講起來卻已經“不蠻不漢”“結結巴巴”。本民族語言能力的部分丟失總是伴隨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

藏族村落的生活習俗、語言、思維、政治、經濟、信仰模式的深刻變更折射了人類現代化的艱難歷程。

阿來創作時總是消耗大量的情感,並認為小說的深度不在於思想的深度,而在於情感的深度,阿來的創作情感往往源於嘉絨藏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困惑與痛苦”,源於對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趨同化的警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人與自然、政治與宗教、信仰與進步”在現代化境遇中悖論式困境,考驗著“人類的應對能力”,也“譜寫了無數的哀歌”。事實上,阿來並不贊同文學書寫沿著“某些概念的籠罩”下互相模仿的熟悉路徑。

他認為,從形式到思想方法,作家都應該有“野心和勇氣去發現陌生的東西” “自己通過人生體驗獲得的歷史感與命運感,讓滾燙的血液與真實的情感,潛藏在字裡,在行間。”

03

想要離現實更近的中篇小說《三隻蟲草》,傳達了作者對不健全的現代化策略負面影響的隱憂。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通過小桑吉逃課挖蟲草、追尋百科全書及三隻蟲草的奇異旅行,小說寫出了鄉村文化已經瓦解,但城市文化還只是牧民的“幻覺”,也寫出了一系列的現代性悖論與尷尬。

改善了居住條件、保護了生態環境的好政策,卻將牧民置於失業和貧困的邊緣。為了保護草原而沒有了牛群的桑吉家,是退牧還草後牧區絕大多數家庭的縮影。

他們正面臨著變相失業的新的生活困境,但是在聚居點的失業牧民卻大都耽於城市幻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城市化建設改善了居住環境,牧民紛紛過上所謂的新生活。但是,為什麼桑吉卻對此感到淒涼?

因為雖然出於對城裡人生活方式的嚮往,出於對“百科全書裡的某種方式的模仿”,牧民住進一模一樣整齊排列於荒野的新修的定居點,但“住在這些房子裡的人並沒有另外世界中住著差不多同樣房子的人那樣相同的生活”。

生活品質、生活方式的改變,是與人的知識結構、生活習慣、文化積累和審美趣味息息相關的。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定居後的“新生活”方式,無形中淡化了傳統生活習俗中蘊藏的濃濃親情,所以牧民“還是喜歡一家人睡在暖和的火爐邊上”。

城裡人收看的電視頻道都要多一些,發達的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條件使他們的信息量遠遠大於牧民,真正的城市各種生活配套也不是處於“城市化進程”的居民聚居點可以比擬的。

真正的城市化關鍵是人的改變和發展,而不僅僅是改變居住方式與提供微薄的生活補貼。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操之過急的城鎮化步伐不過是一種關於現代城市的幻覺。小桑吉不想打破父親“就像住在城裡一樣”的“幻覺”。

因為,在這個曾因地震去過大城市見過世面的孩子看來,定居點裡“無所事事地傻待著,不時地口誦六字真言”,“只是呆著不動,拿一點兒政府微薄的生活補貼”的狀態實在太缺少城市的實質性元素

不僅“物”的層面實在差得太多、太遠,而且精神層面就更加隔膜和滯後,既“不懂得城裡人的生活”,也無法理解城市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

同樣走在現代化城鎮化的路上,與漢族地區逐漸找到了雖不完善但已經日趨合理的城鎮化的道路不同,少數民族地區在解構傳統模式的同時,“還來不及形成因地制宜的城鎮化道路和自足的城市文化形態,更沒有一種即成的合理模式來引導”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再是拜金主義氾濫,商品交換原則深入人心,牧民對生命、對自然、對宗教的敬畏大大減弱。

是否為了得到三十元錢而把美麗奇妙的生命殺死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根本不是一個問題”,但是“對這片草原上的人們來說,常常是一個問題”。父親挖出蟲草會對山神說對不起,小桑吉也的確有點兒糾結。

但是拜金主義氾濫以來,經濟利益的誘惑促使小桑吉為了奶奶的藥費、姐姐的李寧牌T恤、表哥的手套等善良的初衷逃課回去挖蟲草;人前講著“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辯證法”的書記,人後卻想著稅收、受賄和行賄。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

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

“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02

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用“難以癒合的傷痕”喻指現代化進程中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

卡爾古村被以各種抽象的、光榮的藉口而砍伐殆盡的紅樺白樺都觸碰了阿來靈魂的傷痛。

他目睹了森林的消失和更加令人痛心的道德的淪喪,害怕提起“故鄉”,“那個村子的名字,已經是心上永遠不會癒合的傷口”。

更可悲的是,因為人類自命不凡、自以為得計的貪婪,卡爾古村還不只是個案。書裡曾提到:“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逃脫這種命運。”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慨嘆生態災難的同時,阿來也敏感地覺察到,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文化趨同現象。

在書裡,他特意提到了一段有關“美好時代的衰落”的民間文書:“長期以來,大家都忽略了青藏高原地理與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忽略了在藏區東北部就像大地階梯一樣的一個過渡地帶的存在。”

所以,想要“呈現的就是這被忽略的存在。她就是我的家鄉,我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故鄉。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阿來直言:“地理從來與文化相關,複雜多變的地理往往預示著別樣的生存方式、別樣的人生所構成的多姿多態的文化。”

在嘉絨藏區,文化身份的多元糅合和生命血統的含混不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強行帶來的民族融合,對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進行了改造。

這裡的腔調和用詞是由四川話與陝甘口音混合演變而來,純粹的藏族聚居區因屯殖而變得漢藏雜居,人文和語言均表現出雜糅的態勢。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一路走來,不同的人總是以同樣的方式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你是藏族嗎?吃藏族的還是漢族的?你住漢族的地方還是藏族的地方?

這個地區很多藏民能夠聽懂藏語,講起來卻已經“不蠻不漢”“結結巴巴”。本民族語言能力的部分丟失總是伴隨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

藏族村落的生活習俗、語言、思維、政治、經濟、信仰模式的深刻變更折射了人類現代化的艱難歷程。

阿來創作時總是消耗大量的情感,並認為小說的深度不在於思想的深度,而在於情感的深度,阿來的創作情感往往源於嘉絨藏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困惑與痛苦”,源於對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趨同化的警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人與自然、政治與宗教、信仰與進步”在現代化境遇中悖論式困境,考驗著“人類的應對能力”,也“譜寫了無數的哀歌”。事實上,阿來並不贊同文學書寫沿著“某些概念的籠罩”下互相模仿的熟悉路徑。

他認為,從形式到思想方法,作家都應該有“野心和勇氣去發現陌生的東西” “自己通過人生體驗獲得的歷史感與命運感,讓滾燙的血液與真實的情感,潛藏在字裡,在行間。”

03

想要離現實更近的中篇小說《三隻蟲草》,傳達了作者對不健全的現代化策略負面影響的隱憂。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通過小桑吉逃課挖蟲草、追尋百科全書及三隻蟲草的奇異旅行,小說寫出了鄉村文化已經瓦解,但城市文化還只是牧民的“幻覺”,也寫出了一系列的現代性悖論與尷尬。

改善了居住條件、保護了生態環境的好政策,卻將牧民置於失業和貧困的邊緣。為了保護草原而沒有了牛群的桑吉家,是退牧還草後牧區絕大多數家庭的縮影。

他們正面臨著變相失業的新的生活困境,但是在聚居點的失業牧民卻大都耽於城市幻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城市化建設改善了居住環境,牧民紛紛過上所謂的新生活。但是,為什麼桑吉卻對此感到淒涼?

因為雖然出於對城裡人生活方式的嚮往,出於對“百科全書裡的某種方式的模仿”,牧民住進一模一樣整齊排列於荒野的新修的定居點,但“住在這些房子裡的人並沒有另外世界中住著差不多同樣房子的人那樣相同的生活”。

生活品質、生活方式的改變,是與人的知識結構、生活習慣、文化積累和審美趣味息息相關的。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定居後的“新生活”方式,無形中淡化了傳統生活習俗中蘊藏的濃濃親情,所以牧民“還是喜歡一家人睡在暖和的火爐邊上”。

城裡人收看的電視頻道都要多一些,發達的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條件使他們的信息量遠遠大於牧民,真正的城市各種生活配套也不是處於“城市化進程”的居民聚居點可以比擬的。

真正的城市化關鍵是人的改變和發展,而不僅僅是改變居住方式與提供微薄的生活補貼。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操之過急的城鎮化步伐不過是一種關於現代城市的幻覺。小桑吉不想打破父親“就像住在城裡一樣”的“幻覺”。

因為,在這個曾因地震去過大城市見過世面的孩子看來,定居點裡“無所事事地傻待著,不時地口誦六字真言”,“只是呆著不動,拿一點兒政府微薄的生活補貼”的狀態實在太缺少城市的實質性元素

不僅“物”的層面實在差得太多、太遠,而且精神層面就更加隔膜和滯後,既“不懂得城裡人的生活”,也無法理解城市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

同樣走在現代化城鎮化的路上,與漢族地區逐漸找到了雖不完善但已經日趨合理的城鎮化的道路不同,少數民族地區在解構傳統模式的同時,“還來不及形成因地制宜的城鎮化道路和自足的城市文化形態,更沒有一種即成的合理模式來引導”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再是拜金主義氾濫,商品交換原則深入人心,牧民對生命、對自然、對宗教的敬畏大大減弱。

是否為了得到三十元錢而把美麗奇妙的生命殺死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根本不是一個問題”,但是“對這片草原上的人們來說,常常是一個問題”。父親挖出蟲草會對山神說對不起,小桑吉也的確有點兒糾結。

但是拜金主義氾濫以來,經濟利益的誘惑促使小桑吉為了奶奶的藥費、姐姐的李寧牌T恤、表哥的手套等善良的初衷逃課回去挖蟲草;人前講著“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辯證法”的書記,人後卻想著稅收、受賄和行賄。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就連本來以“自度度人”為理想的喇嘛也在一邊講著玄乎的來世,一邊“盯著帳篷一角木板上亮著的蟲草”,他們既感慨著“世風日下”,也打著安撫神靈的幌子變相勒索牧民的蟲草。

他們頭腦中的宗教觀念已經被商品交換原則所改寫。自負、自私、虛偽、做作的喇嘛,以預支報酬的多少來決定自己作法的力氣的大小,現實社會的等價交換原則已經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宗教思維。

阿來就曾在筆下,因對宗教與歷史關係的獨立思考而質疑過喇嘛,並且看到教義正失去活力,看到了偶像的黃昏。

04

在揭示拜金主義氾濫的同時,阿來也看到了牧民定居計劃實施之後牧民找不到掙錢謀生的活路的現實困境。

缺少牧場的牧民在定居點“無所事事地傻待著,不時地口誦六字真言”,“待著不動,拿一點兒政府微薄的生活補貼”畢竟不是出路。

成績不好的表哥本想回家當牧民,可是現在“大人們也不放牧了”,找不到出路的表哥選擇了去偷東西。

"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在作品中熱切而傷感地呈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尷尬路徑。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隻蟲草》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就是反現代書寫。

01

說阿來反現代,並非是指他是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

相反,阿來是更為聰明、清醒的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他在小說裡反思現代化,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於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

阿來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瞻對》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願望: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創作還是《大地的階梯》裡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 ”。

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岩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

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

“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

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02

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用“難以癒合的傷痕”喻指現代化進程中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

卡爾古村被以各種抽象的、光榮的藉口而砍伐殆盡的紅樺白樺都觸碰了阿來靈魂的傷痛。

他目睹了森林的消失和更加令人痛心的道德的淪喪,害怕提起“故鄉”,“那個村子的名字,已經是心上永遠不會癒合的傷口”。

更可悲的是,因為人類自命不凡、自以為得計的貪婪,卡爾古村還不只是個案。書裡曾提到:“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逃脫這種命運。”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在慨嘆生態災難的同時,阿來也敏感地覺察到,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文化趨同現象。

在書裡,他特意提到了一段有關“美好時代的衰落”的民間文書:“長期以來,大家都忽略了青藏高原地理與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忽略了在藏區東北部就像大地階梯一樣的一個過渡地帶的存在。”

所以,想要“呈現的就是這被忽略的存在。她就是我的家鄉,我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故鄉。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阿來直言:“地理從來與文化相關,複雜多變的地理往往預示著別樣的生存方式、別樣的人生所構成的多姿多態的文化。”

在嘉絨藏區,文化身份的多元糅合和生命血統的含混不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強行帶來的民族融合,對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進行了改造。

這裡的腔調和用詞是由四川話與陝甘口音混合演變而來,純粹的藏族聚居區因屯殖而變得漢藏雜居,人文和語言均表現出雜糅的態勢。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一路走來,不同的人總是以同樣的方式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你是藏族嗎?吃藏族的還是漢族的?你住漢族的地方還是藏族的地方?

這個地區很多藏民能夠聽懂藏語,講起來卻已經“不蠻不漢”“結結巴巴”。本民族語言能力的部分丟失總是伴隨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

藏族村落的生活習俗、語言、思維、政治、經濟、信仰模式的深刻變更折射了人類現代化的艱難歷程。

阿來創作時總是消耗大量的情感,並認為小說的深度不在於思想的深度,而在於情感的深度,阿來的創作情感往往源於嘉絨藏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困惑與痛苦”,源於對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趨同化的警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人與自然、政治與宗教、信仰與進步”在現代化境遇中悖論式困境,考驗著“人類的應對能力”,也“譜寫了無數的哀歌”。事實上,阿來並不贊同文學書寫沿著“某些概念的籠罩”下互相模仿的熟悉路徑。

他認為,從形式到思想方法,作家都應該有“野心和勇氣去發現陌生的東西” “自己通過人生體驗獲得的歷史感與命運感,讓滾燙的血液與真實的情感,潛藏在字裡,在行間。”

03

想要離現實更近的中篇小說《三隻蟲草》,傳達了作者對不健全的現代化策略負面影響的隱憂。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通過小桑吉逃課挖蟲草、追尋百科全書及三隻蟲草的奇異旅行,小說寫出了鄉村文化已經瓦解,但城市文化還只是牧民的“幻覺”,也寫出了一系列的現代性悖論與尷尬。

改善了居住條件、保護了生態環境的好政策,卻將牧民置於失業和貧困的邊緣。為了保護草原而沒有了牛群的桑吉家,是退牧還草後牧區絕大多數家庭的縮影。

他們正面臨著變相失業的新的生活困境,但是在聚居點的失業牧民卻大都耽於城市幻覺。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城市化建設改善了居住環境,牧民紛紛過上所謂的新生活。但是,為什麼桑吉卻對此感到淒涼?

因為雖然出於對城裡人生活方式的嚮往,出於對“百科全書裡的某種方式的模仿”,牧民住進一模一樣整齊排列於荒野的新修的定居點,但“住在這些房子裡的人並沒有另外世界中住著差不多同樣房子的人那樣相同的生活”。

生活品質、生活方式的改變,是與人的知識結構、生活習慣、文化積累和審美趣味息息相關的。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定居後的“新生活”方式,無形中淡化了傳統生活習俗中蘊藏的濃濃親情,所以牧民“還是喜歡一家人睡在暖和的火爐邊上”。

城裡人收看的電視頻道都要多一些,發達的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條件使他們的信息量遠遠大於牧民,真正的城市各種生活配套也不是處於“城市化進程”的居民聚居點可以比擬的。

真正的城市化關鍵是人的改變和發展,而不僅僅是改變居住方式與提供微薄的生活補貼。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操之過急的城鎮化步伐不過是一種關於現代城市的幻覺。小桑吉不想打破父親“就像住在城裡一樣”的“幻覺”。

因為,在這個曾因地震去過大城市見過世面的孩子看來,定居點裡“無所事事地傻待著,不時地口誦六字真言”,“只是呆著不動,拿一點兒政府微薄的生活補貼”的狀態實在太缺少城市的實質性元素

不僅“物”的層面實在差得太多、太遠,而且精神層面就更加隔膜和滯後,既“不懂得城裡人的生活”,也無法理解城市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

同樣走在現代化城鎮化的路上,與漢族地區逐漸找到了雖不完善但已經日趨合理的城鎮化的道路不同,少數民族地區在解構傳統模式的同時,“還來不及形成因地制宜的城鎮化道路和自足的城市文化形態,更沒有一種即成的合理模式來引導”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再是拜金主義氾濫,商品交換原則深入人心,牧民對生命、對自然、對宗教的敬畏大大減弱。

是否為了得到三十元錢而把美麗奇妙的生命殺死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根本不是一個問題”,但是“對這片草原上的人們來說,常常是一個問題”。父親挖出蟲草會對山神說對不起,小桑吉也的確有點兒糾結。

但是拜金主義氾濫以來,經濟利益的誘惑促使小桑吉為了奶奶的藥費、姐姐的李寧牌T恤、表哥的手套等善良的初衷逃課回去挖蟲草;人前講著“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辯證法”的書記,人後卻想著稅收、受賄和行賄。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就連本來以“自度度人”為理想的喇嘛也在一邊講著玄乎的來世,一邊“盯著帳篷一角木板上亮著的蟲草”,他們既感慨著“世風日下”,也打著安撫神靈的幌子變相勒索牧民的蟲草。

他們頭腦中的宗教觀念已經被商品交換原則所改寫。自負、自私、虛偽、做作的喇嘛,以預支報酬的多少來決定自己作法的力氣的大小,現實社會的等價交換原則已經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宗教思維。

阿來就曾在筆下,因對宗教與歷史關係的獨立思考而質疑過喇嘛,並且看到教義正失去活力,看到了偶像的黃昏。

04

在揭示拜金主義氾濫的同時,阿來也看到了牧民定居計劃實施之後牧民找不到掙錢謀生的活路的現實困境。

缺少牧場的牧民在定居點“無所事事地傻待著,不時地口誦六字真言”,“待著不動,拿一點兒政府微薄的生活補貼”畢竟不是出路。

成績不好的表哥本想回家當牧民,可是現在“大人們也不放牧了”,找不到出路的表哥選擇了去偷東西。

阿來,最年輕茅盾文學獎得主,一個現當代作家,筆下處處在反現代

因為“一家人的柴米油鹽錢、向寺院作供養的錢、添置新衣裳和新傢俱的錢、供長大的孩子到遠方上學的錢、看病的錢,都指望著這短暫的蟲草季了”,因為已經沒有牛群、沒有羊群的牧民家庭現在“只有挖蟲草才能掙到錢”

求知若渴的好孩子卻遇到令人啼笑皆非的教育環境。“其實是個好人”的表哥終於改邪歸正,卻因缺少法制觀念而意外犯錯入獄,可是多布傑老師卻說“監獄可不是把一個人變好的地方”。

桑吉的父親也秉持“奇怪的哲學”,認為“如今壞人太多,是因為警察太多了”,“壞人總是越抓越多”。

那麼把人變好到底主要靠什麼?當然是學校教育。因為一般說來,學校教育不僅傳授知識,還注重淨化人性、傳授技能。

可現在的問題是,桑吉遭遇的是,把象徵知識與理想的百科全書作為鼻涕孫兒的玩具的一校之長,是打著消除拜金主義旗實因官場失意而任性使氣的調研員。

當然,令人心存希望的是,幸好還有博學而仁愛的多布傑老師,幸好良心未泯的調研員還真心給予桑吉鼓勵和引導,幸好離校出走之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大都還比較友善。

小小蟲草的奇異旅程折射出官商勾結、錢權交易、道德淪喪的政治生態。

蟲草肩負著複雜的多重使命,它們既是小桑吉表達感激和善意的禮物,是奶奶治病的醫藥費,也是縣、州、省、首都各級官員升遷的墊腳石,更是商人賺錢的工具,官商勾結的紐帶,喇嘛、司機等各色人等覬覦的錢財。

寺廟的人、放電影的人、來調研的幹部、做生意的商人以及外地“遊客”都衝著蟲草而來。

因三隻蟲草而被調研員許諾的百科全書寄託著桑吉的求知夢想。但透過三隻蟲草的神祕之旅和最終極其尋常的結局,也可看到充斥著錢權交易、見利忘義等醜惡的官場現形,也可以看見知識與夢想既被一些人嘲戲,亦被另一些人珍視。

05

既然塵垢滿地,生存艱難,那為什麼不選擇離垢修行?在《三隻蟲草》中,即便喇嘛提醒小桑吉“一路要染上多少塵垢,經歷多少曲折,情何以堪!情何以堪!”但小桑吉還是想隨著河流一路奔向大海。

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每個人、每座城、每個鄉村都會正面臨著各種兩難或尷尬,現代化就是在種種悖論和困境中掙扎向前。

作家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困境、悖論、兩難、偏頗等方面的觀照和書寫,常常以反現代的語氣或者修辭,以輓歌的風格呈現。

但是那個並沒有因為塵垢滿地而放棄入世之旅的小桑吉“也許”比離垢修行的小班覺“更聰明”。

阿來的反現代書寫並非摒棄現代性、抵制現代化進程,並不是無視現代化已經帶來的福音和無法阻擋的時代趨勢。

更不是冥頑不化,不是躲避現實,而是更激進地突入現實生活,主動反思伴隨城鎮化、商品化、生態災難與文化失落等現代化的缺陷和尷尬,試圖探索一種更科學、更有益的現代化路程。

參考文獻

羅偉章:《我知道的阿來》[J].時代文學,2011.

薛利山:《反思現代性》[J].社會科學論壇,2005.

杜 羽:《阿來:對藏族文化的現代反思》[N].光明日報,2014.

阿 來:《阿來文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