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都聽過,但你知道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嗎

引言

迪士尼用一位藍色的威爾·史密斯顛覆了我們對瓶中精靈的認知,但這個廣為人知的阿拉伯愛情故事——《阿拉丁》還是席捲了全球銀幕。

《阿拉丁》的故事來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普通美女都拿美色抵命,唯山魯佐德靠說書續命,說了一千零一夜,總算打動了嗜殺的國王。

而其中的《阿拉丁》,是一個無名小子的奇遇。那滿足願望的瓶中精靈,和一段異域風光中的戀愛,都是它具有非凡魔力的原因。

可又有誰知道,在原版的故事中,阿拉丁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小夥呢?

《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都聽過,但你知道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嗎

● 迪士尼經典動畫電影《阿拉丁》中的經典形象

這並非無稽之談。

原版一千零一夜的設定中,阿拉丁的家坐落在中國西部,他的父親是個早逝的裁縫,他本人是個好吃懶做的調皮蛋。

“從前,在遙遠的中國,住著一個勤勞的裁縫穆斯塔發。他生活清貧,終日在店鋪裡幹活,養活一家老小。由於朝不保夕,他難以積蓄財產,留待死後給妻子和兒子享用。

穆斯塔發只有一個兒子,名叫阿拉丁,被視若掌上明珠。”

這也成了西方人改編阿拉丁這個故事時最初的靈感起源。在他們的想象中,阿拉丁的形象活脫脫成了一場對東方印象的大雜燴。

《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都聽過,但你知道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嗎

● 1928年,一位美國畫家為一千零一夜中的阿拉丁所畫插圖

這幅由美國人繪製的插圖中,庭榭確實有點中國味道,公主也像中國人。可阿拉丁本人卻身穿戲服,臉格外地黑。這讓任何中國人看了,都不得不啞然失笑。背後的原因,恐怕要說回《一千零一夜》這部書的來歷,和西方人對它的改編上了。

《一千零一夜》不是單一位作者完成的,而是從公元八、九世紀就開始在民間流傳的故事,可以說是口口相傳,流傳到現在的。

這部民間故事集,其實是阿拉伯地區的傳說集合:一部分來源於波斯、印度的民間故事,一部分來源於以巴格達為中心的阿拉伯王朝中流行的故事,其他則來自埃及。

但在這些故事中,人物的姓名大多數一看便知是阿拉伯人。你很難想象有中國人能叫“阿拉丁”的——除非他是個上海人。

《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都聽過,但你知道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嗎

● 1890年,《阿拉丁》的插畫

《一千零一夜》中不僅有傳統的阿拉伯民間故事,它同時也包含了印度、埃及等地的傳說。在這些故事中,“中國”其實是經常出現的一個地名。

正如我們視阿拉伯為異域,喜歡往故事裡添一些異域的綺麗色彩一樣,阿拉伯人同樣也把中國作為浪漫遠方的代名詞。用中國當背景,其實就是給故事加一點料而已。

1704年,通過法國人迦蘭的翻譯,第一版《一千零一夜》在歐洲出版了。自然而然,在那個時候的歐洲人眼裡,阿拉丁千真萬確就是一名中國人了。

西方人對這些阿拉伯民間故事早有耳聞。許多作家都曾從這部異域作品集中汲取靈感。托爾斯泰、伏爾泰、歌德都曾被這部民間故事集影響過。

《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都聽過,但你知道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嗎

● 將一千零一夜帶入歐洲的法國人安託萬·迦蘭

有意思的是,阿拉丁與神燈的故事並沒有出現在任何阿拉伯語的記載中,而是譯者自己聽某位敘利亞學者講的,他自己添補在了書後。

所以我們誰也不知道,這個故事裡,到底有多少是迦蘭本人添油加醋的成分。

《一千零一夜》出版後在歐洲取得的成功,讓它的許多故事走進了劇院,開始了漫長的舞臺改編。

阿拉丁也是其中之一。實際上,阿拉丁經常會被改編成啞劇,背景和原版故事保持一致,只是把地點設在了北京。

啞劇通常是在聖誕節、新年時演出的音樂喜劇作品。演出中,演員們不說話,全靠肢體語言來表現劇情。

大多數啞劇都是由廣為人知的神話、童話改編而來的,因為這些故事的喜劇色彩更足。如果你看到一個穿條紋上衣、臉塗得白白的小丑,那他多半就是在演啞劇了。

《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都聽過,但你知道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嗎

● 啞劇小丑的經典裝扮——白臉+條紋衫

1788年,當阿拉丁的故事登上英國劇院的舞臺時。創作該劇的劇作家約翰·歐奇非(JohnO’Keeffe)甚至還在劇中寫了一首歌,專門勸英國人不要為了中國瓷器而著迷,要多多購買本地產品。

可見寓教於樂真是一條東西方一致的亙古流傳的道理啊。

《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都聽過,但你知道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嗎

●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阿拉丁的劇場海報及服裝設計

因為當時正值清朝,阿拉丁本人也留的是辮子頭的髮型,穿著也是馬褂,活脫脫就是一個清朝小夥子的模樣。

鑑於阿拉丁的父親叫穆斯塔發,他倒了黴的無名氏母親就在1813年的英國改編劇中被取名為混搭風的“ChingMustapha”(清·穆斯塔發)了。

後來,這位夫人又被更名為“Widow Twankey”(屯溪寡婦)。因為英國人這時候開始喝茶了,安徽屯溪的茶葉漂洋過海,成為了象徵中國的一個標籤。

《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都聽過,但你知道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嗎

● Widow Twankey——阿拉丁劇中的母親

這種印象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初,而後來的轉變,則緣起於聞名世界的迪士尼動畫公司了。

迪士尼的經典動畫電影《阿拉丁》與這些啞劇脫離了關係。它的直接靈感來源是1940年獲得了第13屆奧斯卡獎的彩色影片《巴格達妙賊》。

《巴格達妙賊》中,處處都是阿拉伯風情。故事情節是會巫術的臣子拘禁了巴格達的阿麥王。阿麥獲神靈相助,逃了出去。經歷一系列打鬥、磨難後,他終於回到了王座上。

故事取材自阿拉伯神話,演員自然就是朝著這個方向找的。可以看到,阿拉丁的紅色小坎肩,公主的穿著,均被迪士尼所吸收,轉化成了銀幕上的可愛飛賊——阿拉丁。

《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都聽過,但你知道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嗎

● 1940年的電影《巴格達妙賊》海報,可以看到未來迪士尼改編中的一些經典元素

改編的電影背景設在巴格達,迪士尼的電影原本也要遵從這一點——但因為那時第一次海灣戰爭打響了,這麼做會有點兒尷尬,就改到了一座虛構的城市中去。

由於迪士尼電影的大受歡迎,阿拉丁也從中國人,悄然轉變成了阿拉伯人。從此,在我們的認知中,阿拉丁的經典形象就此重新定格了。

這樣的形象甚至倒流回了阿拉伯國家之中。在敘利亞、巴勒斯坦、阿聯酋、伊拉克,都可以找到以迪士尼電影為原型的阿拉丁郵票。

《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都聽過,但你知道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嗎

有意思的是,如果現在有誰穿著馬褂演阿拉丁的話,一定會被大家追問:“阿拉丁什麼時候是中國人了?”誰也不知道這才是原版故事的設定。

可見,一部傳播廣泛的作品,本身就具有扭轉固有印象的強大力量。文化傳播就是如此,當眼前的絢麗無法從腦海中被抹去時,一切就會隨著時間的積澱,變成我們心中堅不可摧的固有標籤。

《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都聽過,但你知道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嗎

《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都聽過,但你知道阿拉丁其實是中國人嗎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