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現狀和令人憧憬的醫學未來

癌症 乳腺癌 心血管病 藥品 老子兒子媽 老子兒子媽 2017-08-30

最近一直在閱讀慕克吉的另一部著作《重病之王·癌症傳》,講述了從古埃及到近現代以來治療癌症的歷史,並向世人展示了醫學的進步和無奈,等到時機成熟,我會花幾期的時間分享書中的內容。我目前的感覺就是,醫學遠沒有我之前想象的那麼崇高和權威,甚至一些領域都是在用生命去探索。這裡的生命可能是醫生的,但大多時候是患者的。

醫學現狀和令人憧憬的醫學未來

今天我打算再分享一篇關於醫學的文章,文章的來源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當然我做了加工和簡化

一、醫學的現狀

吳軍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幫助混沌大學的一個班級學習,來講課的都是硅谷工業的領袖,和斯坦福大學、伯克利的教授。其中一位是斯坦福大學學院李瑞江博士,他精通醫學和人工智能,講述了醫學的現狀。

李博士講,我們的社會已經成功的從“摩爾定律”為特徵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向機器智能為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轉變。但是醫學的進步卻還停留在了信息革命之前,也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前。

從人類科技、社會的發展歷史來看,在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時,醫學的發展反而是快於科技和社會的。在牛頓開啟近代科技大門之前的幾十年,英國著名醫生、科學家哈維就已經出版了《血液循環論》,從此開創了近代醫學。近代醫學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發展出了通過病例尋找疾病的普遍規律,這和伽利略、開普勒根據天體運行軌道尋找力學的普遍規律相似。

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醫學發展出了“青黴素”和阿司匹林,以及利用大樣本對藥物和治療方法進行雙盲對比試驗。

而到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和現在的機器智能時代,醫學的進步非常緩慢。以至於今天,通用的醫學檢測設備還是幾十年前到兩百年前的技術。比如聽診器,是200多年前的,血壓計是136年前的。現在看起來比較先進的心電圖也已經是67年前的了。

醫學現狀和令人憧憬的醫學未來

那麼現如今醫療技術治療效果是怎樣的呢?這裡有幾個例子,我什麼都不說,大家來評判。事先聲明一下所有例子全部發生在美國。

首先是癌症的篩查,大多數人相信癌症的篩查非常有用,是有效的。實際上,在10000個女人裡邊做乳腺癌或者男人做前列腺癌篩查,結果是有3568人完全呈陰性,陰性就是很好,很健康,有6130人,將至少一次被發現假陽性,也就是說本來沒有什麼問題,是檢查錯了,在這6130人裡邊,只有940人做了穿刺確認排除腫瘤,剩下的健康人,都生活在癌症的恐懼中。到此為止,人數已經就剩下302人了,而在這302人裡,有173人時良性腫瘤,也就是說查出患病的早晚,治療都不會有什麼問題,有119人是惡性腫瘤,但是57人屬於不會擴散的腫瘤,早一點晚一點沒什麼影響,而62人屬於那種毒性很大的腫瘤,這類腫瘤即使查出來了,也治不好。只有10個人是患有那種早查早治療,晚查治不了的癌症。當然這裡的數字都是比例,換算一下,就是篩查對於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只對千分之一的人是有效的。再次聲明,這是美國,而且只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再看一個例子,美國每年的誤診數量為1200萬例,而美國總人口是3億,此外還有300例沒有診斷出來病因的。李博士指出,美國每年因心臟病死亡61萬人,癌症死亡58萬人,中風死亡15萬人。如果把誤診導致死亡的人數也算進來,就要排到中風前面了,人數25萬人。如果你說美國的醫生都是吃乾飯的,那麼恭喜你,很樂觀,很好。事實上,前世界的醫生也沒辦法,目前的技術就只能做這些事情。

最後是藥物的作用,目前臨床所用的藥物,其試驗利用的仍然是“雙盲試驗”。對於試驗的結果是:假如一種藥物對60%的人有效,而安慰劑對40%的人有效,那麼醫學界就認可這種藥對所有人都有用。這的確比較合乎科學的想象。但是實際使用發現,藥物真正只對20%人有效(這個實驗結果我在《醫學的真相》和《癌症傳》這兩本書中均讀到了。我之前也分享過原因,就是人不是隨機的無機物,存在“偏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回看分享的《醫學的真相》系列文章),而這20%拔高了整個實驗的結果。更加觸目驚心的是,李博士列出了美國最常見的10種處方藥,針對胃病、膽固醇過高等疾病,其中大概75%~95%的用藥者其實沒有任何效果。再次,除了聲明上述是美國的案例之外,也要再說上一句這真不是美國都是庸醫,而是技術的侷限性。

醫學現狀和令人憧憬的醫學未來

二、未來醫學發展的趨勢和必經之路

那麼醫療機構拿著國家那麼多的經費都在幹什麼呢?未來醫學界該如何改進技術,跟上時代科技發展的步伐呢?李博士指出未來,個性化治療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

過去醫學發展的瓶頸在於,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醫療科技,全部建立在,大樣本的藥物“雙盲試驗”基礎上。這種方法天生就存在以偏概全的漏洞。它掩蓋了每個人個體化的特殊性,每個人對於同一種藥物的反應是不同的,甚至不同時間段,同一個人對同一種藥物的反應都不同。如果採用一刀切的方式,用人類的平均值,來治療每一個人,可想而知,結果一定是不理想的。

只有個性化的醫療,才能夠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病情制定較為合理的方案,才能夠起到有效治療的作用。

目前,Google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以及杜克大學醫學院開始合作,將對1萬名具有代表性的人進行全面跟蹤,即外部層面上對腦電波、耳朵功能、心肺狀態、血項、尿成分等,內部通過檢驗癌細胞基因和身體新陳代謝的細節進行追蹤從而瞭解人類身體的全面情況。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已經計劃,要對100萬人包括不同國家、不同年齡、不同健康狀況的人做類似的跟蹤。未來醫生可以通過人們穿戴式的各種設備,像智能手環、座椅、智能床墊等等都實時提供監控數據。通過這些數據配合人工智能的大數據分析,很有可能還未到醫院,病因就已經算出來了。那時候對症下藥才算是能夠真正實現。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篇文章讀完之後,突然有了一種釋然的感覺,對醫生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寬容。不是醫生不努力,也不是醫生是庸醫,而是技術水平上的因素限制了醫學的進步。多少洩去了一些因為母親去世,而產生的針對醫生的憤慨了。

醫學現狀和令人憧憬的醫學未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